-
1 # 熊大
-
2 # 愛生活的還是太年輕
2003年10月15日臺北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象徵著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
3 # 科學探秘頻道
相對於戰友景海鵬的三次飛天而言,楊利偉少將卻只有一次飛天經歷。但是,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楊利偉少將絕對是英雄中的英雄!值得所有人尊敬和學習。那麼,為什麼楊利偉少將為何只飛天一次呢?
我們都知道,在國外技術嚴密封鎖的情況下,中國的航天技術全靠自主摸索。能夠如此高效率地實現中國的航天夢,全靠一代代航天科學家以及航天英雄們的無私付出。其中,楊利偉就屬於第一代航天員,第一個在沒有任何航天經驗指導的情況下,把自己作為實驗物件進行飛天任務。雖然神州五號飛船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安全性準備,但是畢竟第一次航天,各種突發狀況無法完全預測,航天過程還是面臨較大風險。楊利偉當時能夠一馬當先毫不畏懼實屬不易。而題主也說了,由於神5返回著陸時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力,導致克風的不規則的稜角使楊利偉嘴角受傷。”而當時,楊利偉也已經有38歲。
所以,經過後來醫務工作者對楊利偉身體的測試,認為他已經不適合再去飛天,否則會有可能出現危險情況。而楊利偉第一次飛天帶給了我們太多的寶貴經驗,可以說就是一個寶貝,是重點保護物件。對楊利偉飛天各國環節進行研究,可以給後續的航天提供珍貴的資料參考。而楊利偉利用自身的切實經驗也可以幫助我們培訓更多的航天員。這些東西,可是遠遠比他再次航天要珍貴的多。所以,從各個方面考慮,楊利偉少將都不適合再次執行航天任務了。
-
4 # 有書共讀
2003年10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員楊利偉出艙的畫面經過現場直播傳到了全世界。
至此,中國成功完成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為世界上第3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楊利偉也作為中國航天第一人,成為了國家航天事業的象徵。
可是,楊利偉返回地面後,為什麼再也沒上天呢?下面有書君就細說一下其中緣由。
一、首次太空飛行,楊利偉受傷並遭遇生死瞬間。
有書君記得當年看到的直播畫面中,剛出艙的楊利偉雖然臉色蒼白,但身體狀況看上去還是不錯的。
後來我們才知道,這時楊利偉的形象已經被處理過:
他原是滿臉鮮血開啟艙門的,後來為了展現“中國第一航天員”的完美形象,他臉上的血跡被擦乾,並重拍了出艙畫面。
那麼楊利偉滿臉的鮮血是怎麼造成的呢?
後來,楊利偉回憶了太空飛行的驚險瞬間。
原來,當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突然急劇抖動,產生了讓楊利偉感到非常痛苦,甚至幾乎難以忍受的共振。
後來他說,當時感覺“四周有大鼓在不停地敲”,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身體快頂不住了,在幾十秒鐘內“有死亡的感覺”。
那時楊利偉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幸好沒過多久,這種痛苦開始減輕了。
從那種難受的狀態解脫出來之後,楊利偉感覺到自己彷彿經歷了一次重生。
然後是歸途。據說,人類自從開展載人航天活動以來,已有22名航天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著陸過程中犧牲的。
而楊利偉也遭遇了驚心動魄的歸途。
大家都知道,飛船返回地球的飛行並不是自由落體。
當它接近地面時,是使用升力控制技術。但是,如果出了故障,升力控制失效,飛船返回就會是彈道式的,不可控地落下來。
南韓的航天員李素妍搭乘俄羅斯飛船返航時,就曾經遭遇過這種恐怖的彈道式著陸,李素妍因此受了傷。
神州五號在返航途中,剛進入大氣層時,也曾出現那種狀況,當時,楊利偉的前胸和後背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幸虧這種情況也很快過去了。但緊接著,更可怕的情況就出現了:
飛船右邊的舷窗開始裂紋,就跟強化玻璃被打碎之後那種小碎塊一樣越來越多,而此時,外面是1600~1800攝氏度的超高溫度。
當年,著名的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正是類似的情況。起初也是由於一個防熱板出現問題,最終導致了整個航天器的解體。
所以,當時楊利偉心裡的恐懼感可想而知。
返回地面後楊利偉才知道,飛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層防燒塗層,是這個塗層燒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
原來是一場虛驚!但當時,的確是讓他再次感到了死神的降臨。
然而生死考驗還不止這些。最後著陸時,由於巨大的衝擊力,和麥克風不規則的稜角,讓楊利偉的嘴角受了傷。值得慶幸的是傷在嘴角。
如果是在脖子上,後果簡直不敢想象……
神州五號是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這是榮耀也是風險。
由於是第一次,很多細節還做不到圓滿,飛行過程對楊利偉的身心確實造成了傷害,鑑於身體因素,楊利偉不再飛上太空。
二、國家對“太空英雄”的保護。
經歷了生死考驗之後的楊利偉不再重返太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對他的保護,不讓他再次冒險。
眾所周知,宇航員的選拔是非常嚴格的。因此,就中國目前的太空技術來講,楊利偉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無價的財富。
首先,宇航員都來自優秀的殲擊機飛行員,其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都是超一流。再經過數年培訓,直到正式成為航天員步入太空,更是經過異常艱辛的訓練。
他們本身就有極大的價值。
其次,中國是極少數幾個掌握航天技術的國家之一。
楊利偉因其特殊經歷,已和中國的航天事業緊密的聯絡在一起。
他是中國航天事業的最大的貢獻者,說他是“國寶”也不為過。因此他理應處於重點的保護之中。
當年,全世界首位宇航員加加林在首次進入太空後也受到了嚴格的保護。
此後世界所有國家都有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避免重要航天員多次執行太空任務,而且要派專人對他們進行保護。
楊利偉冒著巨大生命危險,完成了祖國賦予他獨闖太空的歷史使命。
作為載入中華民族史冊的人物,作為勵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萬千華人的偶像,作為中國高科技的“國寶級”人物。
當然容不得半點閃失,國家也不會允許他再進入太空探險。
另外,楊利偉作為“中國航天第一人”,他不光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見證者,代表了國家的榮譽。他更有向新一代宇航員傳遞寶貴經驗的使命。
由於各國載人航天技術採用的裝置不盡相同,別國的載人航天經驗未必適用於中國裝置。
因此返回地球后,楊利偉一直致力於經驗傳授的工作。
之後,“神六”,“神七”的飛行之所以取得圓滿成功,都是得益於楊利偉的寶貴經驗。
總之,由於身體和年齡的關係,在國家的安排下,楊利偉可能還繼續從事航天事業,但他的工作崗位將不會再在太空中。
有書君認為,國家對科技人才的這種保護措施是必要也是必須的。
同時,我們期盼,隨著中國航空科技的不斷髮展與完善,在未來的太空探索中,任何一點對科學工作者的傷害都將不復存在!
-
5 # 跟我學公文
一、楊利偉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不能再上太空。第一艘載人飛船飛上太空,楊利偉作為唯一的一名中國航天員,坐在艙裡,那一刻,全國上下,群情振奮。可是,這是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冒著極大的風險,很多問題不可能完全預料得到,楊利偉是冒著生命危險執行任務。返回以後,中國劃時代的,有了自己的真正意義上的航天員。這就是楊利偉。作為唯一一位飛上太空的華人,楊利偉不能再次冒險,他有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參與科研,參與培養中國下一代乃至幾代的航天員。他已經成為中國的國家財富。
二、中國以後幾代太空人,還指望著楊利偉培訓呢。楊利偉在太空之中,有切身的體驗,很多的細節,需要科學技術手段來完善,沒有他的親口講述,中國載人航天就會出現繞彎路的可能。同時,太空條件,與地上的條件完全不同。作為當時唯一經歷過太空飛行的人,楊利偉還有很多經驗要向年輕的航天員傳授。
三、楊利偉開啟了一個時代,他已經成為一種標誌,不可以再冒險。中國神五飛天,開創了中國航天史上的新紀元。作為中國太空飛行第一人,楊利偉開啟了一個時代,他更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見證者,更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形象代言人。所以,他已經沒有必要再重返太空,而且,後來人中有更合適的人選,繼續到太空探險。
四、楊利偉年齡已經越來越大,身體條件也已經不再適合重返太空。從2003年到2018年,15年過去了。楊利偉也年齡越來越大。這些年裡,楊利偉身體條件也在變化,重新找回最佳狀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科學測試也會有嚴格的數十百項指標,與年輕的航天員們相比,他的最佳時期已經不復存在。
江山待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中國新一代航天員,已經成熟起來,將掀開中國新的太空歷史性篇章。
-
6 # 華豎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受表彰的100名改革先鋒中有三次翱翔太空的景海鵬,而沒有中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著實有點可惜,但這份榮譽是對中國航天事業的一份褒獎,榮譽屬於全體的中國航天人。
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就是著名的921工程,是1992年9月21日由中央正式批准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所以又稱之921工程。
整個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建立空間實驗室。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1999年發射了神舟一號飛船,邁開了中國載人航天的關鍵一步,而後先後又發射了神舟二號、神舟三號、神舟四號等無人飛船。在經過前四次的驗證後,神舟五號搭載著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太空飛行後,神舟五號在四子王旗安全落地回收,整個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後續又連續發射了神舟六號到神舟十一號,每一次都有新的突破,每一次駐留時間都有新的延長,正在按照預定的戰略規劃有效邁進。
作為中國航天第人,楊利偉在第一次的載人飛行中其功至偉,驗證了飛船的各項效能,但他本人也因為飛船在穿過黑障區至落地的時候而受到傷害,在其出艙門時口角有血跡就是最好的佐證。作為試驗,由於各種效能與過程的不完備,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而楊利偉勇於作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說明他心理素質過硬,說明他對飛船各系統是充滿了信心的,當然他肯定也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的。也正是他的第一次探索,才有了以後各次飛行的不斷改進與發展,後面的宇航員才更從容,更加自信,也讓後面的各次飛行都圓滿順利,取得既定的成果。
自從神五飛天以後,後面的飛行再沒有楊利偉的身影,他有臺前轉到幕後,做起了管理工作,我想主要是組織需求,還有航天員身體或是個人意願的原因吧。我們眾所周知,宇航員的選拔是極為嚴苛的,所有宇航員都是從最優秀的飛行員中選拔而出,再經過超乎尋常的訓練,最終才能進入飛行梯隊,這個期間要經歷眾多的考核與淘汰,考驗著宇航員的身體、心理、專業技能等方面。楊利偉第一次飛行,身心也受到了很多的損傷,在完成了歷史性的突破後,組織肯定要從身體、心理及個人意願等方面綜合考慮他的工作安排,轉做航天員訓練、管理、選拔等方面的工作,楊利偉是最合適的人選,由此就實現了由飛行一線向管理崗位的轉變。每一個宇航員都是國家的寶貝,即使不適合再飛天了,但照樣可以做載人飛行管理方面的工作,因為他們的經驗與專業技能是無可替代的寶貴財富。
我們向英雄的航天員群體致敬,有了他們,我們的航天夢、強國夢才更加豐富與現實,有了他們,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才更加強烈與堅定。
-
7 # 科學薛定諤的貓
楊利偉1965年出生,2003年乘坐神舟五號進入太空時已經38歲了,或許很多人覺得他年齡太大身體素質跟不上才沒重返太空,其實並不是這樣。中國宇航員第一次進入太空的平均年齡都將近40歲,景海鵬3次進入太空,50歲還搭乘神舟十一號飛船上天,美華人約翰格倫77歲高齡還進入過太空,而楊利偉的年齡對於航天員來說正是黃金年齡。
之所以沒再上太空是因為楊利偉在航天過程中曾受到過傷害,國家出於對英雄的保護才不讓他重返太空。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雖然成功,但也並不像大家想像中那麼順利,當時的航天技術並沒有現在成熟,楊利偉在他的自傳《天地九重》中就曾提到他在航天途中遇到的危險,差點以為自己要犧牲了。神舟五號剛升空階段,楊利偉感受到超重的負荷其實比他在訓練時要小,除了有一絲緊張外,身體感覺良好。但當火箭上升到30多公里位置時,氣流和空氣阻力使火箭急速地振動,這個振動頻率恰好和人體器官的固有頻率一致,使楊利偉的身體產生共振,同時還需要承受火箭升空帶來的6倍重力影響,要知道一般人承受4倍重力已經相當難受了,楊利偉同時承受6倍重力和共振,用他自傳中的話來描述,就是感覺自己的五臟六腑快要碎了,感覺自己要犧牲了。正是有了楊利偉這次親身實驗,神舟系列飛船後續才得到改進,神舟七號飛船上的三位宇航員 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在升空階段幾乎感覺不到共振。
除此以外,楊利偉在返回地球途中也遇到了危險,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後與空氣摩擦,產生的高溫將舷窗周圍燒的發紅發燙,舷窗外面的耐高溫塗層還被燒裂了,讓楊利偉誤以為是舷窗破裂,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返回地球著陸時衝擊力太大,嘴角又和話筒撞在了一起,導致嘴角流血。網路上也有傳言稱楊利偉當時滿臉是血,處理後才出艙展現在全華人民面前。
宇航員返回地球后都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調整,太空微重力和宇宙射線環境下,心臟和肌肉會萎縮,骨質流失加速;太空微重力環境體液會重置,體液重新分配後上半身壓力增大,導致顱內高壓壓迫視覺神經,使視力下降;宇宙輻射更是會導致基因突變,患病機率增加。楊利偉作為中國航天的先驅者,在中國航天發展的初期,用自己身體受傷換來寶貴的航天經驗,這才讓後來的航天者有了更舒適的體驗,國家必定對他重點保護,不會重返太空了。
楊利偉現在已經退居幕後,負責起航天員的選拔和培養工作,據說培養一位宇航員的花銷是同等重量的鑽石價格。讓更多有資歷的人肩負起航天使命,這比自己重返太空更有意義。
-
8 # 映象科普
作為中國第一個登上太空的宇航員,楊利偉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航天英雄,而關於楊利偉為什麼只執行了一次太空任務之後就沒有再次登上太空,這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最為重要的就是出於對楊利偉安全的考慮。
2003年10月,中國第一艘航天飛船“神舟五號”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員楊利偉順利完成航天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登上太空的宇航員,中國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楊利偉安全返航,但是也並非一帆風順,其實仔細觀看楊利偉出艙時候的照片可以看見,楊利偉的嘴角有血跡。
仔細看直播畫面的話,會發現楊利偉臉色蒼白,但是身體狀況看上去還是挺好的,其實楊利偉出艙的時候,滿臉都是血跡,只不過為了展現中國“第一航天員”的美好形象,楊利偉臉上的血跡被擦乾之後才重新拍攝了畫面,電視臺在一些細節上做了處理,不過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楊利偉也沒有受到致命傷害,那麼這個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了瞭解事情,我們來看一看楊利偉在他的自傳《天地九重》中是怎麼說的。
在這本自傳中,楊利偉記載了自己在執行任務時的驚險瞬間,他說他差點以為自己要犧牲了。原來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整,隨著火箭噴射出高速的火焰,載著楊利偉和宇宙飛船的火箭開始升起,大地震顫,天空轟鳴,一開始隨著火箭的加速,楊利偉覺得升速還是挺平穩的,他就想這很平常啊,但是飛船的起飛是一個逐漸加速的過程,各種負荷也是逐漸加大。
火箭開始逐步加速,楊利偉感覺到壓力在逐漸增加,但是由於平時受過訓練,所以他感覺身體還撐得住,問題不大,只是在火箭上升到了30-40公里的時候,由於火箭設定的不合理,導致了火箭和飛船之間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而這個時候,楊利偉感覺到非常痛苦,因為由於震動帶來的負荷,將會有6個G,楊利偉的五臟六腑就像是快要撕裂了一般,就在那一瞬間,楊利偉以為自己快要犧牲了,好在持續了26秒之後,共振慢慢減輕了,楊利偉也慢慢緩了過來。
上升的過程中已經經歷了風險,返回的時候也是歷經磨難,在飛船飛行至地面100公里的時候,由於空氣阻力的原因,飛船開始減速,而伴隨著減速,飛船產生了近4個G的過載,楊利偉的前胸後背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是好在楊利偉平時訓練過這種情況,所以還不至於太過慌張。最後楊利偉平安著陸,受了一些傷,雖不致命,但是對於楊利偉的身體也是有極大的損傷,任務完成之後楊利偉在醫院裡面療養了很長時間才恢復。
那麼楊利偉到底為什麼沒有再次上太空呢?我認為這是國家這麼要求的,事實上楊利偉登上太空的時候年齡38歲,正值壯年,後續再執行任務也是可以的,但是考慮到國家只有一個第一個登上太空的航天英雄,如果再次執行任務的時候出現了什麼意外那將是國家的重大損失。前車之鑑也不是沒有,前蘇聯第一個登上太空的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就是在執行太空任務的時候犧牲了,這對於前蘇聯來說是一個重大損失,鑑於此,楊利偉沒有再次登上太空,也是情有可原。 -
9 # 帥帥的小侯同學
2003年,對於華人民來說是非常偉大不平凡的一年!中國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成功飛上了太空,從此中國航天航空技術又邁出了革命性的一步,這是中國首次載人成功登上太空,對中國來說意義非凡,當楊利偉搭載神舟五號成功落地那一刻,華人民沸騰了!從此楊利偉這個名字記在了每個人的心中。
有航天經驗的優秀宇航員楊利偉為什麼沒有再次重返太空呢?①:年齡原因,楊利偉在2003年登陸太空的時候已剛剛30多歲,那時候還正值壯年,轉眼間17年過去了,曾經的航天英雄現在已經50多歲了。再有幾年就該退休了,而且身體素質已經嚴重下降,不再是當年具備登上太空的各項身體素質了!
②:身體原因,在楊利偉飛向太空的過程中,受到超重力影響,感覺自己的五臟六腑都要炸了,平常人最多可以承受3倍重力,而他要承受5倍重力,這對於一個人來說肯定會有很大損傷。
楊利偉剛落地做完採訪以及科技工作之後,就去醫院療養了一段時間,估計受到的重創和內傷很難再修復了,當然也不具備再次登陸太空的時候能力了。不過現在楊利偉在幕後依然從事航天科研工作,也在為祖國培養更優秀的航天宇航員。
-
10 # 追風姑娘
2020年12月,隨著嫦娥五號成功登陸月球並完成取樣封裝月球土壤等科學任務後,再一次將中國的航天事業推上了新聞熱搜。
伴隨著嫦娥五號的關注度,人們也不禁聯想到了一批批為航空事業付出無數心血的一代又一代航天英雄們。比如第一代航天英雄--楊利偉,在2003年執行完中國首次載人航天發射任務後,就再也沒有上過太空了。相比起後來各執行過兩次三次任務的聶海勝以及景海鵬而言,就顯得尤為奇怪。
究竟是為什麼呢?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因造成。
1.首次航天飛行給英雄身體帶來後遺症
心細的朋友不知是否有認真觀察新聞播出時,我們的航天英雄出艙時嘴角是帶著一點隱隱約約可見的血跡,事後才知道這畫面還是經過媒體精心處理過的,實際楊的受傷程度比畫面看著更嚴重。原來楊利偉在執行完任務返航的過程中受傷了。
由於返回艙在著陸時巨大的衝擊力將楊利偉嘴角劃破,幸好有特製航天服的保護才免遭進一步傷害。除了這顯性的傷害外,因執行任務還遭受到了許許多多肉眼不可見的刺激以及暗傷。比如火箭升空期間,長達半分鐘的低頻共振進一步損害了英雄的內臟。
嘴角隱約可見的血跡
一定程度上首航或多或少的影響了楊利偉再次執行任務的可能性,畢竟航天英雄的人生安全更是重中之重,為了安全著想國家也不建議楊利偉再次參加飛天任務。
2.高強度訓練對身體機能帶來極大的考驗
大家知道成為航天英雄需要具備哪些技能嗎?要進行著怎樣高強度的“魔鬼式”訓練嗎?
1996年當楊利偉預備參選第一批真正的航天員時,他進行了一系列的魔鬼式訓練來應對初選。眾所周知,飛天任務對人體的素質要求極高,人的身心都要經歷雙重磨難。這種艱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比如超重訓練,楊利偉要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裡,承受40秒的8G加速度,相當於8個自己壓在身上高速旋轉40秒。雖然只有短短40秒,可是每次做完超重訓練,楊利偉的面骨全部變形,胸腔肋骨全都被往下壓,呼吸極度困難。此外還有模擬失重訓練,寂靜與孤獨訓練,航空飛行和跳傘,野外生存訓練······每一場訓練都意味著要上吐下瀉,呼吸困難,眼睛充血。蒼白的文字不足以完全表達英雄承受的萬分之一痛苦。
而英雄楊利偉以綜合成績排名第一的好成績,最後被確定為神舟五號的首飛航天員。如此高強度的訓練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而隨著英雄的年齡增大,身體各項機能的逐漸下降,再加之首航任務造成的身體損傷,直接導致他的航天夢很難再次實現。
3.英雄也可以在地面實現飛天夢
從國家層面來講,楊利偉作為登上太空的第一人,比起重返太空,留在地面上還有更重 要的工作等著他:研究和記錄分享寶貴的太空飛行經驗以及專業能力。
正在分享的楊利偉
從航天一線退居二線,作為解放軍空軍少將和中國特級宇航員,同時還是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的楊利偉選擇以另一種方式報效祖國:為中國不斷的培育和輸送一批又一批的新航天員並且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每個新的宇航員更具保障。
同時楊利偉作為中國無比珍貴的國家財富,創造了全世界迄今為止最全面詳細權威的《天地九重》一書,該書研究性極強得到了世人不斷地觀摩借鑑。
4.新一代航天員需要更多實踐的機會
隨著時間的遷移,中國新一代的航天員相繼誕生,他們也需要更多的機會去嘗試和執行更多的太空任務,這樣才有利於他們的成長。
將機會留給新生代讓他們獲得比書本知識更豐富寶貴的實踐經驗,這不僅僅是一種責任的移交,更是航天事業得以傳承延續的必要。
總結:
雄鷹時時都想著搏擊長空,翱翔天際;我們的英雄也時刻夢想著重返太空,不是英雄不想飛而是飛不動了......
但是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楊利偉默默地在地面崗位上為隊友繼續分享寶貴經驗,向航天工程提供寶貴的建議。他就像那太空中的星星一樣繼續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
向一代代航天英雄此致,敬禮!
-
11 # 蘇澈的自留地
關於這件事,網上眾說紛紜,有人說這件事可能跟他在太空中聽見“咚咚咚”神秘敲擊聲有關?
為什麼楊利偉要帶把槍去太空?難不成是為了防外星人?
為什麼有人說楊利偉降落後出了兩次艙?第一次臉上都是鮮血,而我們看到的楊利偉,是後來經過面部清潔的楊利偉。
以上這些有幾分真假?楊利偉到底為什麼沒有再上太空?耐心看完本文,一切都將水落石出。
楊利偉去太空為什麼要隨身帶把槍?很多腦洞大開的網友認為楊利偉帶槍,是為了防外星人的,這種說法僅供娛樂,其實不光是楊利偉,其他國家的航天員去太空執行任務時,都會隨身帶一把槍。
這項傳統跟飛行員密切相關,在以前的戰亂年代,各國飛行員極其稀少,他們如果在戰爭中被敵軍擊落,等待他們的下場有以下幾個。
1.未能跳傘,跟飛機一同墜毀的飛行員,如果沒有徹底斷氣,他們將忍受難以言表的折磨,此時為了減少痛苦,飛行員可以選擇用手槍自我了結。
2.如果跳傘沒有被敵軍抓住,在危機四伏的大自然中,有一把手槍在身上,能大幅度提高生存能力。
3.如果跳傘被敵軍發現,人數少可以用手槍跟敵軍交鋒,人數多,為了防止遭受敵軍刑訊逼供,飛行員可以自我了結。
而航天員又是從飛行員中挑選出來的,所以自然而然就保留了這一傳統,楊利偉帶把槍上太空,完全是考慮到降落後的處境。
除了手槍之外,楊利偉以及他國航天員都會攜帶一大包物資,其中包括閃光彈、訊號槍、摺疊刀、口哨、救生筏、無線電臺等等,萬一降落地點出現偏差,這些物資能讓楊利偉儘可能生存下來,從而等待救援隊伍的到來。
所以楊利偉帶槍的目的,真不是為了防外星人……
楊利偉在太空中聽見的神秘敲擊聲,到底是什麼?楊利偉曾經在採訪中說過,他在太空中經常聽見一種無法描述的聲音,就像有生物拿著木頭錘子在敲擊鐵桶一樣,咚咚咚……
儘管楊利偉不斷趴在舷窗檢視,但仍然一無所獲,於是網路上又流傳出了“外星人”的說法。
這個問題的答案一開始並沒有找到,直到11年後才真相大白。
中國專家在給月宮一號做實驗時,同樣也聽到了神秘的敲擊聲,但這是在地球,並非太空,於是專家立即對月宮一號展開排查。
經過多番研究,專家這才破解了“楊利偉在太空中聽見神秘聲音”的神秘現象,原來艙內的壓力,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而艙體材料又會因為壓力的變化而發生微小的形變,內外壓差變大,艙體材料形變,內外差壓變小,艙體材料同樣也會發生形變。
咚咚咚的神秘敲擊聲,正是艙體材料發生形變時所產生的聲音,這一說法也得到了楊利偉的肯定。
楊利偉去太空執行任務遭遇的真正危險1.上升過程
2003年10月15日,載人航天飛船在高速火焰的推動下緩緩升起,這一刻大地震顫,天空轟鳴,剛開始楊利偉並沒有察覺到異常,一切都很順利。
隨著火箭慢慢加速,楊利偉承受的壓力也在同步增加,這些仍然在訓練範圍之內,但在火箭飛到30~40公里時,楊利偉經歷了“生死26秒”。
這是因為火箭跟飛船之間存在巨大的震動,這個震動讓楊利偉的身體處於6個G的超負荷狀態下,在這一刻,他覺得體內的五臟六腑彷彿要被撕裂一般,甚至他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但幸運的是,這種狀態僅僅持續了26秒。
2.降落過程
在降落過程中也是險象環生,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後開始與空氣產生劇烈摩擦,高溫將舷窗燒的通紅,隨後舷窗上開始出現裂紋。
楊利偉誤以為是舷窗破裂了,這一刻,他同樣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幸運的是,破裂的只是舷窗外的高溫塗層。
在此順便辟謠下網路上關於“楊利偉在降落後滿臉是血”的說法。
返回艙在降落過程中會產生阻力,阻力讓艙內的楊利偉身體開始出現抖動,而當時設計的話筒,並沒有考慮碰撞因素,所以嘴角跟話筒碰在了一起,導致楊利偉嘴角流血。
當時電視臺又是全程直播,楊利偉第一次出艙時,嘴角的鮮血確實很多,為了避免在鏡頭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楊利偉出艙後迅速清理了嘴巴的傷口,當電視臺鏡頭再給到楊利偉時,我們會發現他嘴角的傷口已經是處理過的,所以楊利偉“二次出艙”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為什麼楊利偉時隔多年沒有重返太空?楊利偉1965年出生,他在2003年以38歲的年齡,乘坐神舟五號進入太空,但從2003~2021年之間,楊利偉並沒有再次重返太空,而在楊利偉之後進入太空的景海鵬,都已經執行了3次太空任務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楊利偉沒有重返太空?
大家不要多想,其實是楊利偉的身體狀況不允許他再次進入太空了。
在太空微重力跟宇宙輻射的環境下,人體的骨質會加速流失,心臟、肌肉組織也會出現萎縮,體液會重新分配,視覺神經會遭受小幅度創傷,體內基因也會發生變化等等,這些也就是俗稱的“太空後遺症”。
那可能有人就說了,為什麼其他人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重返太空呢?他們難道不是在太空執行任務嗎?
這其實跟“神農嘗百草”的道理是一樣的,楊利偉是中國第一個登上太空的英雄,而中國航天技術在當時相對落後,其他國家根本不可能在航天方面支援中國,要得到資料,就得一次次實驗。
按照邏輯來講,第一次進入太空,必然存在很多突發狀況,還記得楊利偉在乘坐航天器升空時經歷的“生死26秒”嗎?
就是有了楊利偉的這次寶貴經驗,之後的神舟系列才得以改進,後面的航天員自然而然就相對舒服了不少。
所以楊利偉作為中國的航天先驅,他的身體在整個航天任務中必然受到了很嚴重的創傷,國家出於對楊利偉的安全考慮,自然就不會讓他再次重返太空。
雖然目前楊利偉不在一線,但他仍然在幕後指導培訓新一代宇航員,他是民族的英雄,國家的瑰寶!
致敬。
——END——
-
12 # 真誠生活語錄
3個原因告訴你為何楊利偉沒有再次進入太空!楊利偉是在2003年10月15日早上9點搭乘神州5號航天飛船進入的太空,這是中國歷史上標誌性的一刻。華人邁出了這一步,在太空中有了華人自己的一頁歷史。很多人事後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何楊利偉安全返回地球之後再也沒重返太空呢?小熊今天告訴你答案!
楊利偉
第一,從時代背景看故事,楊利偉是“國寶級”人物,也是一張代表中國航空的全新名片,不能有一丁點閃失!在楊利偉進入太空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航空研究還基本處於理論階段。但是那個時代我們急需一個人,一件事情證明我們是有能力把人送到太空,並安全返回的。
這個需求有一個很明顯的時代背景,當時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航天事業,而這裡面所產生的商業價值也是巨大的。
而這種核心技術當時幾乎牢牢地掌握在俄羅斯和美國的手中,並且那時候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宇宙飛船。如果直接從正面硬碰硬,追著研究宇宙飛船,明顯不是很明智的選擇。況且中國當時能投入到航天中的費用是有限制的。需要有一定的商業模式承接這部分費用,這也是長征運載火箭後來大量用於發射衛星的基本原因。
所以,當時楊利偉上太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給其他國家證明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是有能力把人送到太空的
第二,我們是有把握幫你們把衛星送到預定軌道的
第三,我們的收費是有根據,有理由的,值得你們選擇的
總而言之,因為時代背景的需要。楊利偉必須充當一次這樣的名片,告訴別人我能行,我的祖國能行。從而透過商業化的手段,給國家引入更多的研發資金。讓科研專案可以持續進行下去,達到突破效果。用現在的商業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楊利偉當時不僅僅要在技術上下功夫,還得要思維下功夫。所以當他從太空回來以後接受了大量的採訪,以達到品牌效果,目的就是告訴你:中國可以。這樣的人,這樣的作用,國家怎麼可能會再次讓他重返太空呢?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種策略也是極其對的。我們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衛星發射上已經取得了無數次耀眼的成績,甚至已經超過了曾經的霸主。
第二,從人才梯隊上來看這個問題就更說得通了,當時與楊利偉一起入選的其實還有2位備選隊員。在之後也都成功地進入了太空。楊利偉和翟志剛、聶海勝這3個人被稱為中國航空的第一梯隊,楊利偉只是打個頭陣。竟然第一炮打紅了,後面交給其他人就可以了。
當時這3位都是經驗十分豐富的飛行員,開過戰機。因為在挑選第一人的時候,大多數人覺得楊利偉當時的自然表現相對好一點,所以把這第一次交給了他。
當楊利偉順利返回的時候,他的角色更傾向於把自己的感受,經驗傳授給曾經的隊友,讓他們學到更多的東西。
這種模式有點“一帶一路”的感覺,也正是因為充分相信,充分放棄,才讓更多的人進入了太空,神州系列也出現了更多英雄楷模。
第三,從事實角度去思考,不讓楊利偉2次上太空對他對國家都是有利無害的在20世紀初,也就是楊利偉成功上太空之後,中國航天事業算是進入了飛速的發展時期。但是大家心裡都清楚,楊利偉上去的那一次還是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在他的自傳《天地九重》當中曾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當時自己不緊張是不可能的,因為肩上有著無比重大的責任,這畢竟是第一次實戰。
當時的楊利偉不僅要承受巨大的太空壓力,還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有些操作必須要他親自處理,有些資料要他親自記得。當時地面指揮給他安排的一句話是,如果感覺不適就說:我需要支援
但是誰心裡都清楚,真的出現任何變數的時候,我們能提供的支援是有限的。甚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事情發生。在英雄歸來之後,國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給他做身體調理和恢復。
同樣英雄也用紮實的基本功和個人數字完成了國家交給自己的任務,在之後的工作重心中他更多的是把經驗傳授給自己的戰友和無數有中國夢的人。
-
13 # 我的世界小迪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之一聶海勝已經57歲,就年齡來說比楊利偉還大一歲,聶海勝也曾經是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備選航天員,算上神舟十二號,如今聶海勝已經執行任務三次,可楊利偉自第一次飛行任務回來之後就沒有任務了呢?
有人說,楊利偉可能是年齡大了,身體各方面的素質跟不上了,也滿足不了再次進行航天任務的需要,這個說法我並不認同,楊利偉沒有再次執行任務絕不是年齡大的原因,真實情況其實是身體條件“不達標”。
要以年齡來說,神舟十二號三名航天員的平均年齡都已經突破了五十歲,其中三次任務聶海勝57歲,兩次任務劉伯明55歲,首次任務湯洪波年齡最小,可他也已經有46歲。
可見楊利偉的年齡是可以再次執行任務的,可現在楊利偉已經退居“二線”進行航天人才培養,這是什麼情況呢?難道還有其他原因?
當然有其他原因,這個原因就是首次飛行任務留下的“後遺症”,這才是導致楊利偉不能再次執行任務的主因。
神舟五號的過往神舟五號是中國“載人工程”的第五艘飛船,自1992年載人航天計劃開始至2003年成功發射載人飛船,這期間跨越了十年之久,它也成為了中國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載人飛船。
因為在此之前的四艘飛船都是“無人飛船”,計劃初期,什麼都是欠缺空白的,可以說那時候是真的一窮二白,雖然載人航天計劃早在1992年就已經確定,可對於載人方面的航天知識、資料都處於白板狀態,那時雖然已經掌握衛星發射技術,但在載人方面是真的白手起家,得自己一點一點的琢磨。
雖然那個年代已經有了國際空間站,並且也有別的國家已經完全可以自主實現載人航天,但我們並沒有相關的技術,甚至還被拒絕加入國際空間站,誰都不靠譜,還得自己有技術才是硬道理。
自1992年制定“載人航天”計劃之後,無數科學界一心撲在這個偉大的事業上面,終於在1999年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剛剛開始起步自然不可能讓人真正的去冒險,因為許多領域的技術都是在摸索著前進,這“無人飛船”更大的作用是用來收集各種資料資料。
自1999年開始,載人飛船的研究以井噴式快速發展,分別在2001年、2002年兩年之內連續發射了神舟二號、神舟三號、神舟四號“無人飛船”模擬載人實驗,這三艘飛船給科學家們提供了大量的資料資訊,也得到了大量的經驗。
時機已經逐漸成熟,在以前面四艘飛船留下的各種資料資訊為基礎,完善了各種其他資料,終於在2003年神舟五號誕生了,這是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載人飛船”,前面的實驗資料都為此服務。
這麼多年的努力是為了什麼?
還不是有朝一日能夠成功實現真正的“載人航天”,再多的實驗資料始終都要讓真人上場的,可在此之前我們從來沒有進行過相關的任務,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也是第一次出發,各種資料都存在缺陷與薄弱環節。
之前的實驗資料在怎麼完美,始終都沒有真人參與,沒有真人參與也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手資料,真人可能會遇到所有人都沒辦法預測的各種情況,這些未知的事情大家都束手無策,無人得知,但總要去嘗試、去研究、去發現。
發現問題,就能夠解決問題,後來者才能更好的規避風險。
神舟五號航天員當時有三名可選擇物件,其中就有楊利偉與聶海勝,考慮到神舟五號只設計了一個艙位,最終只有楊利偉入選,那時的楊利偉已經38歲。
神舟五號的任務神舟五號此次載人出發肩負著巨大的任務,它是第一次載人出發,這意味著它的一切資料都要為以後的神舟系列飛船服務,為以後的飛船提供更可靠的資料支援。
神舟五號發射後需要觀測飛船載人的安全問題,以及航天員在飛船內的生活情況,除此之外還需要觀測飛船與地面之間的系統連線、延遲性、穩定性,與航天員的交流互動、協調工作、飛船的安全性、延展性等等各種資料。
要知道這些資料當時都是“空白”,所有的一切都只有前面四艘飛船的“無人實驗資料”。
可大家也知道,這無人資料與有人資料的差別是很大的,我們從來沒有載人上太空的經驗,所有的一切都得摸索,神舟五號的設計能不能安全保障航天員,這些都是未知數,這意味著神舟五號也可能會面臨著許多未知的危險。
也就是說誰也不能保證神舟五號載人出發後能夠百分之百的安全,因為這是我們的第一次載人,危險性有多大可想而知。
從這裡你就可知道,楊利偉第一次上天肩負著多麼重要的任務,同時也面臨著多麼危險的局面,可以說楊利偉是冒著生命危險去收集各種資料,他值得我們敬佩,也是我們的航天英雄。
然而事實也是如此,楊利偉在執行任務時,數次與“危險”擦肩而過,更是遭遇了“驚魂26秒”。
根據後來楊利偉的自述回憶,神舟五號在起飛後不久,高度大概爬升到幾十公里的高空時,他突然感覺到飛船的急劇震動,這個震動是可怕的,飛船內的楊利偉感覺到自己似乎與這種震動逐漸“融為一體”,產生了一種奇怪的共振,一開始只覺得噁心眩暈,後來只感覺內臟受到擠壓,那種感覺就像一隻手在體內翻江倒海一樣,這讓楊利偉覺得自己的五臟六腑都“震碎”了一樣,自己已經到了意識迷糊的瀕死狀態。
震動一共持續了26秒,可這26秒楊利偉如同經歷了一個世紀一樣漫長,當飛船停止震動的那一刻,楊利偉從來沒有覺得會如此的輕鬆,這艱難的一刻終於過去了,楊利偉經歷了生死一刻,然而地面上的觀測人員並不知情。
說到這裡真的很敬佩楊利偉,如果換一個抗壓能力不強的人,估計在飛船開始震動時已經手無足措、陣腳大亂,甚至還會做出影響飛船安全飛行的錯誤舉動,可楊利偉當時異常的冷靜,他清楚自己肩負著的任務有多麼重要,雖然共振給他帶來巨大的痛苦,但楊利偉始終保持著冷靜,並沒有做出什麼樣的錯誤舉動。
由於當時的技術有限,地面上的工作人員並不能看清楚楊利偉當時的表情,只看著楊利偉緊閉雙眼,地面上並不知道此時飛船的情況,但大家的心都提起來,雙眼緊盯著楊利偉,生怕發生什麼意外。
而楊利偉只能痛苦的閉著眼捱過這艱難的時刻,楊利偉當時的情況異常危險,地面上對楊利偉也是非常的擔心。
在沒有前人經驗的情況下,一切都需要楊利偉獨自去摸索,去發現飛船的不足之處,當飛船進入近地軌道,整流罩開啟時,太陽的光線照射進飛船內,地面上的人才能看清楊利偉當時的狀態,楊利偉還活著,這是當時地面上所有人的共同心聲。
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了,楊利偉成功活著,可見當時所有人都牽掛著楊利偉的安危,這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大家心裡都清楚這個任務的危險性,這完全就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完全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
楊利偉此次的任務主要是測試神舟五號的效能,以及收集載人時的相關資料,同時圍繞地球飛行十四圈,然後就該返回地球了。
返回之旅依舊驚心動魄載人航天與載人返回地球都是第一次,返回地球的技術更是讓人一直揪著心,因為在當時能夠做到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在返回時也曾經發生了意外,而且還不止一次。
這2003年,美國太空梭在返回途中發生意外,七名宇航員遇難,俄羅斯當時的飛船返回時與預定地點偏離,還好是有驚無險,在這些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很多人心裡都是七上八下的,未知因素太多了。
這對什麼都是第一次的我們考驗太大了,同時也同樣面臨著許多未知的危險,楊利偉作為任務的中心,他必須得盯著返回艙裡的所有的一切,儘可能的收集各種資料,為以後的載人航天打下基礎,返回艙在進入大氣層時還是出現了“意外”,舷窗玻璃出現裂紋,這對楊利偉來說這意味著什麼?
如果舷窗玻璃爆裂,那危險可想而知,能不能安全返回都是未知數,這可讓楊利偉驚心駭目,一直到返回艙落地才稍微放心下來,還好還好,一切都很順利。
後來楊利偉才知道,舷窗玻璃並沒有破裂,是自己看花眼了,破損的是舷窗外面的防高溫塗層,塗層破損時對映在玻璃上,加上楊利偉當時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難免會誤以為是玻璃破損。
楊利偉第一次上太空遭遇太多,由於當時的條件有限,飛船共振時也給楊利偉帶來了一些身體的隱患,到太空後沒有了大氣層的保護,又有各種輻射對飛船的照射,太空艙裡面的楊利偉多少也受到了影響。
在加上飛船的防護欠缺,返回艙在落地時與地面的摩擦力太大,楊利偉在太空艙裡也受到了影響,出艙時楊利偉嘴角甚至被擦破了皮,順利返回地球的楊利偉後來也進行了長時間的康復治療,不管是從心裡還是身體,都需要全部檢查一遍。
讓人可惜的是,楊利偉的身體雖然已經恢復健康狀態,但後來的檢查都沒有能夠滿足再次執行任務的指標,宇航員的檢查是很嚴格的,一點點小小的誤差都不能有。
就算是健康的正常人,可能一萬人也不一定能夠挑選出一個合格的。
正是楊利偉的第一次任務,為後來的載人航天提供了無數寶貴的經驗,就連楊利偉感覺到的飛船共振也徹底解決掉了,有了楊利偉此行帶來的經驗,後來的載人航天檔次提高了許多,各種資料也得到完美解決。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楊利偉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加經驗為後來者鋪平了道路,作為中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他的一切都備受關注,所承受的壓力也是巨大的。
讓人遺憾的是,由於是第一次載人航天,許多技術不到位,資料欠缺,導致楊利偉在執行任務時也發生了一些小意外,這些意外讓他的身體留下了一些後遺症,也不能滿足再次飛行的條件,雖然說在地球上這後遺症感覺無所謂,可到了太空就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了。
載人航天容不得半點差錯,為了楊利偉的安全著想,也只能不讓他執行任務了。
正是有了楊利偉帶來的寶貴經驗,讓後來執行任務的景海鵬三次上太空都無問題,如今聶海勝也同樣三次上太空,這些都是神舟五號帶來的優秀成果。
雖然說楊利偉沒有再次執行任務,可如今的他還可以繼續培養優秀的航天員,他依舊在為航天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航天英雄,楊利偉當之無愧。
-
14 # 國際風暴
楊利偉想重返太空,但曾經“恐怖的26秒”,讓他不敢再次飛向太空。
年齡不是限制楊利偉重返太空主要因素,聶海勝第一次坐神舟6號上太空時,他年齡41歲,2013年他又坐神舟10號進入太空,年齡已經49歲。
景海鵬一共執行三次載人航天任務,對應的年齡分別為42歲、46歲、50歲,所以年齡並不是限制楊利偉重返太空的因素,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楊利偉遭遇瀕臨死亡的26秒2003年10月15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全國老百姓都觀看直播,但是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時,火箭和飛船突然開始急速抖動。
因為幾百噸的高能燃料燃燒噴射所帶來的抖動,使火箭在上升的過程中和飛船產生共振。
因為之前沒有人跟中國航天工作者說過,火箭上升過程中,會有共振的情況,美國和蘇聯都沒有跟中國說過,所以在模擬訓練的過程中,楊利偉也沒有接受過相關的練習,面對突發的共振,他靠軍人的毅力挺過去。
根據楊利偉自傳《天地九重》記載,當時的共振以曲線變化的形式出現,而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會引起人體內臟共振,所以當時楊利偉感覺自己的五臟六腑都快被震碎。
共振和6個G的負荷度疊加在一起,這對楊利偉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這次共振持續了26秒,整個航空指揮大廳進入靜音模式,大家的目光死死的盯住螢幕上的畫面,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念頭,出現意外了!
就在大家處在安靜狀態時,火箭流罩開啟,外面的光線透過舷窗照進來,楊利偉眼睛突然動了一下,原本安靜的指揮大廳突然活躍起來,有人說:“大家快看,利偉眨眼了,他還活著!
如果你沒有經歷過,你真的無法體驗到那種喜悅,當楊利偉進入太空,遙望地球時,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情不自禁的拿出筆,在工作日誌上寫下一句話:“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華人來到太空了”。
楊利偉遭遇的低頻共振,為什麼那麼可怕在我們生活中其實也有低頻共振,比如我們暈船、暈車、暈機,都是一些輕微的低頻共振,但這種輕微低頻共振,卻讓我們難以接受。
楊利偉所面臨的低頻共振是致命的,而且在訓練的過程中從未出現過,不僅面臨低頻共振,還要面臨超強的負荷,這種負荷相當於10個人同時壓在你身上,當兩者相互疊加時,會讓人有一種窒息的痛苦。
當時楊利偉是中國首位飛向太空的人,意義重大,他心中有“不想辜負祖國,不想辜負人民”的強大信念,堅信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中國民族實現天空夢的決心,他以頑強的意志力和身體做鬥爭,最後他挺下來了。
航天器返回又出現意外,楊利偉再次受傷2003年10月16日,楊利偉接到地面指揮中心發出的返航命令,於是他開始返航,但是在距離地面還有100公里時,飛船進入稠密的大氣層。
我們學物理都知道,自由落體運動的時候,加速度不斷變大,下落速度越來越大,高度飛行的航天器和大氣層發生劇烈的摩擦,產生了大量的熱量,所以航天器溫度變高,整個航天器都裝變得通紅。
航天器的防燒蝕層開始脫落,有紅色、白色的碎片,從窗外劃過,更加可怕的事出現了,楊利偉看到他右側的舷窗出現了一道裂痕,而且紋路在不斷的擴大,他全身寒毛瞬間立起來。
楊利偉看到舷窗出現一道裂痕,為什麼會那麼害怕,之前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的途中,航天器的一塊小預熱板出現裂痕,卻讓整個太空梭當場解體,而飛機內的7名航天員,瞬間氣化昇天,所以楊利偉面臨舷窗出現的裂痕,肯定非常害怕。
最後航天器成功著陸到內蒙的草原上,但由於著陸巨大的衝擊力,楊利偉整個人撞到旁邊,頭部猛甩,通訊頭戴耳麥過於鬆弛,造成位移,而當時的麥克風稜角有些鋒利,劃破他的嘴唇,讓他出了不少血。
當時電視臺是全程直播,楊利偉第一次出艙時,嘴裡鮮血太多,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楊利偉出艙後,又迅速會艙裡處理嘴巴的傷口,當電視臺鏡頭再次對準他時,我們發現他嘴角的傷口已經被處理過,這就是楊利偉二次出艙原因,現在楊利偉嘴唇下方的白色傷痕仍清晰可見。
還好麥克風沒有掛在脖子上,不然後果不堪設想,現在的麥克風,採用整個海綿包裹,避免意外再次發生。
由於早期航載人航天技術還不夠成熟,每次航天員升空,都要面臨比現在更大的生命危險,所以國家當時為了保護楊利偉的安全,讓他不再執行航天任務。
如今楊利偉的身體,真的不能重返太空嗎宇航員回到地球之後,會休息一段時間調整,因為在太空遭受微重力和宇宙輻射下,心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視力也會下降,患病也會增加,因為他是中國上太空第一人,而且受過傷,為了安全起見,不會讓他輕易上空。
如今的楊利偉還是戰役航天員,神舟12號飛船發射之前,具備載人航天飛行能力的航天員有16人,其中楊利偉也在名單內。
這16名中國宇航員全程參加各項訓練,他們訓練的專案都非常考驗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比如離地心機訓練。
這個訓練要在身上加8倍的體重,每一次的訓練過程中,宇航員的面部都會練的扭曲變形,眼淚不斷的飆出來。
有的宇航員可以多次被入選,並不是他們比其他進入過太空的宇航員更優秀,而是他們更加合適執行任務。
比如這次的神舟12號,航天員需要進行出艙任務,還需要進行遙操作對接技術試驗,而16名宇航員中,只有有聶海勝、王亞平、張曉光,景海鵬具有交會對接經驗。
所以根據任務的需要,派出不同的宇航員,而且中國也儘量做到,讓更多新人上去,做到老帶新、穿幫帶、以豐富航天員梯度建設。
如果國家一旦有需要,備選人員立刻頂替上去,這就是中國軍人。
如今的楊利偉做什麼工作因為神舟5號出現的問題不少,所以楊利偉協助神舟6號改進,神舟6號比神舟5號有了180項改進,神舟6號飛船增加40餘臺裝置和6個軟體,使整個飛船的裝置達到600餘臺,軟體82個,元器件超過10萬件。
楊利偉從太空回來之後,有一段時間他負責宇航員的選拔和訓練,比如神舟6號航天員的選拔中,楊利偉既是高官又是教練,把自己的飛行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其他的宇航員,並提出“零失誤”的目標。
神舟6號任務完成之後,楊利偉作為專案責任總指揮,又開始策劃和組織中國第二批航天員的選拔準備工作。
2010年中國第二批宇航員選拔完成,中國第一批宇航員,他們都是從空軍殲、強擊機飛行員選出來的,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第二批和第三批航天員條件逐漸放寬,到第三批航天員,開始從社會中選拔部分人。
現在的楊利偉還擔任載人航天工程系統副總指揮,中國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等職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負責工程總體以及航天員、空間站、飛船、運載火箭、空間應用、發射場、測控通訊等各大系統,雖然沒有再次飛天,但是他一直在為中國航天領域做出自己貢獻。
現在宇航員和過去宇航員的待遇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巡天時,楊利偉只能吃月餅之類的食品,但是到神舟9號,宇航員的菜譜中包括七大類,共70餘種中式食品。
神舟10號時,聶海勝,王亞平,張小光在太空中過端午節,還可以吃上豆沙粽,真的幸福。
2016年的神舟11號,太空食譜5天一迴圈,食譜將近100種,宇航員陳冬甚至還吃上老家河南的燴麵,當時很多網友表示:就差在太空上吃火鍋。
除了吃方面,住方面更加好,未來空間站活動空間能夠達到110立方米,如果神舟飛船是一輛轎車,天空1號、天空2號相當於1室1廳,空間站相當於3室2廳。
楊利偉表示:在他飛行的時候,只有15%的測控覆蓋率,飛船飛一圈,只有15%的時間,他可以跟地面的人說話,現在已經達到85%的覆蓋率,現在上面可以看新聞聯播,還可以發簡訊、可以上網,可以把手機帶上去,隨時和地面的人通話,真的幸福。
寫到最後:楊利偉神舟5號的成功著陸,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偉大貢獻,因為是第一次,所以當時也不知道會有怎麼樣的意外,當時的他,就是用命賭中國航天的未來,為後面神舟系列提供寶貴經驗,這就是為什麼他1988入伍,2008年可以晉升上將的原因。
對於中國來說,神舟5號只是開始。
1、2005年10月,神舟6號衝向太空,巡天5天6夜,真正意義實現了在太空生活工作。
2、2008年9月27日,當霍志剛走出神舟7號,漫步太空,揮舞國旗,這是華人漫步太空的第一步。
3、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8號飛船與天宮1號對接完成,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獲得成功,這場完美的太空之吻,轟動全世界。
4、2012年6月16日,神舟9號搭載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飛天,和景海鵬、劉旺一起進駐天空1號。
5、2013年6月11日,神舟10號載三名航天員再次進入天空1號,6月20日,航天員王亞平進行了中國首次太空授課,中國有6000萬名中小學生,透過電視轉播同步收看。
6、2016年10月19日,神舟11號與天宮2號對接成功,神舟11號在軌飛行33天,這是中國迄今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
7、2021年6月16日,神舟12號成功發射,而且只有6.5個小時,完美和天和核心艙對接,計劃在上面停留3個月。
楊利偉表示:他可能就是像坐著“拖拉機”上去,那現在可能真的就是開“小轎車”上去,這句話完美詮釋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
15 # 胖妹和跑調哥
當年楊利偉爬出返回艙,嘴角邊的一絲血跡暴露那次任務的兇險。
楊利偉作為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人,當時載人飛船很多功能都不十分完善,而且楊利偉在返回地球過程中也遭遇多個險情。那麼楊利偉究竟遇到了什麼難題?為什麼回國後再也沒有重返太空?
一開始處於保密內容,這些內幕不會向大眾透露,但是現在神州12號飛船已經飛往太空,完美執行“天宮號”空間站的任務,我就把這些內部檔案內容分享給大家。
26秒共振現象 楊利偉已做好犧牲打算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太空,這是中國第一次執行載人航天任務。楊利偉成為華夏民族首個成功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他註定會被載入史冊。
後來楊利偉曾經寫了一篇名為“太空一日”的文章,本小節內容主要節選這篇文章。
楊利偉作為第一個進入載入飛船的宇航員,心中自然少不了緊張。沒有人能保證這次發射任務能夠完美執行,要知道美國、俄羅斯等多個西方國家在載入航天事業上都曾付出流血的代價。
上午9點整火箭正式被點火,幾百噸的燃料傾瀉而下。隨著火箭加速,楊利偉感覺船艙內壓力不斷增強,自己呼吸開始變得很困難。
在火箭飛到距離地面30多公里遠時,飛船突然發生劇烈抖動,產生嚴重的共振現象。
共振現象: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當一個物體發生振動時,引起另一個物體振動的現象。
人體對於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很敏感,楊利偉感覺自己五臟六腑都要震碎了。
因為在之前訓練中並沒有人考慮到飛船會出現共振現象,楊利偉也沒有接受過類似的訓練,根據楊利偉口述,當時自己差點暈了過去。那時候距離飛船升空只有幾分鐘,如果共振繼續存在或者楊利偉真的昏迷不醒,意味著中國第一次載入航天飛船還未飛出大氣層就已經失敗。
幸運的是共振現象只持續26秒,但是在那短短的26秒,楊利偉已經做好犧牲的準備了。
在神州五號返回地面,楊利偉把自己升空時出現的共振現象彙報給專家領導,相關科研人員立即對飛船進行改進。從此以後這種差點要了楊利偉命的共振現象被解決了,後來乘坐“神州系列”飛船升空的宇航員都沒有發生這種情況。
在太空 遭遇神秘的敲擊聲大家都知道宇航員乘坐載人飛船在外太空處於失重狀態,在失重狀態下人會產生很難受的感覺。比如你明明是坐著的,卻感覺腦袋朝下。
因為“神州五號”是第一次載人飛船,雖然楊利偉和科研人員都知道在外太空會失重現象,可是沒想到太空失重那麼險峻,楊利偉用了很長時間憑藉強大意志力才適應太空失重的感覺。
根據楊利偉在《太空一日》的文章中所寫,他在太空飛行中聽到一陣陣神秘敲打聲。
我斷定這個聲音既不是飛船內部也不是外太空的,就像有一個人站在太空對著“神州五號”飛船用錘子敲打飛船外殼的聲音。
很久以前就流傳外星人,楊利偉在那時刻也不清楚航天器外的神秘敲擊聲是不是外星人發出的。後來其它“神州系列”飛船陸續上空,楊利偉諮詢過這些宇航員,他們表示自己也在太空中聽到類似的敲打聲。
只不過至今也不清楚這種敲打聲是什麼東西發出的,也許真的有可能是外星人。
最為兇險的歸途就像飛機最兇險的是起飛和降落兩個階段,載人飛船也是如此。
如果說在火箭升空出現的共振現象差點讓楊利偉犧牲,那麼在載入飛船返回大氣層的歸途中則讓楊利偉九死一生。
2008年10月16日5時35分,地面指揮中心下達“返回”的指令,神州五號飛船開始朝地球方向降落,6時4分飛船開始進入大氣層。
大家都知道物體進入大氣層要與空氣發生巨大的阻力和壓力,為什麼流星降落地球都呈燃燒狀態?就是因為隕石跟大氣層進行摩擦產生高溫高熱的現象。
飛船在返回大氣層時候,外部溫度快速升高,內部壓力升高。楊利偉在飛船裡面忍受巨大的壓力,然而比壓力更讓楊利偉緊張的是飛船外層發出耀眼的火花,很多碎片從飛船外層被燃燒剝落。
這時候的飛船宛如一個大火球,楊利偉心情十分緊張,因為沒有誰能保證飛船外表層不會在高溫高壓情況下發生爆炸的現象。
就在這個時候楊利偉突然發現飛船右邊舷窗玻璃出現一道裂紋,而且裂紋越來越多!要知道飛船外面溫度高達數千度,如果舷窗玻璃破碎了,飛船內部很快就會被燃燒。
美國“哥倫比亞號”飛船就是這樣墜毀的,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完成第28次任務重返大氣層時,隔熱板出現一道裂縫,然後高溫讓航天器瞬間解體,7名航天員全數去世。
楊利偉心中想的只有兩個字“完了”。
安全降落 楊利偉嘴角的一絲血跡等到飛船降落到地面,楊利偉找到工作人員彙報玻璃破碎的現象,這時候才知道原來科研人員在玻璃外塗抹一種特殊材料,楊利偉看到的是特殊材料破碎而不是玻璃破碎。
那麼神州五號飛船降落在地面,楊利偉嘴角邊的一絲血跡是從哪裡來的?
根據楊利偉自述,當時飛船距離地面10公里時候,開始開啟引導傘準備降落。
這是時候因為引導傘突然被開啟,飛船在急速下降的過程中速度突然變慢,飛船劇烈晃動了一下。楊利偉在飛船裡面彷彿被一個繩子狠狠地拽了下,嘴角的血跡也是這個時候造成的。
那麼楊利偉降落地球后,為何再也沒重返太空?我是敢說真話的劉三點,我來說三點。
第一點:首先排除年齡因素首先排除年齡原因,很多網友說因為楊利偉是因為年紀大了,所以不能安排他再次上太空,其實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
楊利偉1965年出生,聶海勝1964年出生,今年的神州十二號飛向天空,這已經是聶海勝第三次登上太空了。
所以說年齡跟航天上天影響不大。而且宇航員身體都很好,根本不用擔心身體素質。
第二點:第一次的航空經驗十分寶貴2003年神舟5號載人飛船升空,飛船上很多技術都是國內首次運用。
楊利偉當時是抱著犧牲態度登上載入飛船的,他在航天過程中遇到各種突發情況為後來飛船改進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他在太空中遇到的不可預知事件包括在太空中所見所聞,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了後來的宇航員。
這種對後輩航天人員的教育意義比他再次上天更加重要,而且還可以培養更多的航空人員,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
第三點:楊利偉個人歷史意義楊利偉作為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宇航員,個人歷史意義和影響力都十分重大。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第一個登上太空的叫加加林,可是誰知道第二個登陸太空的宇航員名字?而且太空旅行是一個危險係數很高的任務,加加林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卻因為開飛機去世了。
楊利偉如此偉大的人物就好比“大熊貓”,就算今天載入航天技術比“神州五號”更安全,但是楊利偉只有一個,人民也不願意讓他去冒險,國家也不希望楊利偉去冒險。
今天我們載入航空事業更上一步樓,神州十二號飛太空,中國“天宮號”空間站成為太空目前運營的第二個空間站,而且還是中國獨立運營的。
-
16 # 愛看布克
18年前楊利偉第一次飛天時,為什麼攜帶手槍、太空中傳來“咚咚”的敲擊聲,是有外星人嗎?
前不久成功升空的神舟12號飛船,是第7個神舟載人飛船,可是楊利偉再也沒有飛過天。神舟十二號指令長聶海勝,是第3次飛天,劉伯明也是第2次。
已經是少將的楊利偉,卻再也沒有飛過天。
有人說是因為他的年齡太大,他飛神舟5號時38歲,今年也才56歲。神舟12號的三名成員中的聶海勝比他大一歲,劉伯明比他小一歲,最年輕的湯洪波也已經46歲。因此年齡並不是問題。
還有人說,楊利偉首次飛天身體受損傷,可能和外星人有關。
楊利偉不能重返太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一、為什麼說楊利偉是航天英雄?1972年阿波羅17號登月後,至今已經49年過去了,為什麼人類再未登上月球?除了費錢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人類進入太空是拿生命在冒險。
誰的生命不寶貴呢?!
有資料表明,航天員的死亡率高達7.5%!
航天員是死亡率最高的職業之一,已經有22名宇航員犧牲了。升入太空前,宇航員都要提前準備好一封遺書,以防萬一。
作為中國第一個載人飛船神舟5號的宇航員,楊利偉是在用生命換取,中國航天載人飛船的寶貴經驗。
飛船在升空、飛行、降落,每一個階段都充滿著風險,楊利偉的表現“過於偉大”,被稱為航天英雄當之無愧!
我們透過楊利偉的自傳,可以知道他在太空中遭遇的危險與痛苦。
1、升空,他遭遇了怎樣恐怖的26秒!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飛入太空,他將在太空飛行14圈.開始了華人第一次對太空的探索。
當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危險來了。
火箭和飛船因共振急劇抖動,這種抖動是低於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再疊加6G的負荷,這種感覺太恐怖了。
普通人不知道6G的負荷是什麼感覺,舉個例子,平時我們坐的過山車的負荷2-3G。
楊利偉感覺五臟六肺都要被震碎了,在平時訓練時從來沒出現這種情況,這種感覺是陌生的。他以為這次自己,可能要犧牲了。
幸好這種痛苦的感覺,只持續了26秒。壓力和震動慢慢減輕後,他如釋重負,彷彿經歷了一次重生。
地面工作站也陷入了巨大的緊張中,人們盯著大螢幕上,緊張的連呼吸都幾乎停止了。
直到他的眼睛被Sunny照射,忍不住眨了一下眼。指揮大廳的人歡呼:楊利偉還活著!
許多老專家激動的哭了起來。
接著,楊利偉第一次在太空向地面報告:“‘神舟五號’報告,整流罩開啟正常!”
後來,他回到地球看這段錄影,激動的說不出話來。
根據楊利偉反映的情況,技術人員經過研究,認為這種共振是可以改進的。在神六飛行時,震動就小多了。
神舟12號上天后,聶海勝說,我們感到非常舒適、平穩,幾乎沒有一點震動的感覺。
2、太空飛行中,神秘的敲擊聲
當飛船剛剛進入軌道,第一個要克服就是失重狀態,如果不克服,就會感覺一直在頭朝下倒著飛,嚴重的還會誘發空間運動病。
在地面訓練時,這種狀態無法模擬,楊利偉只好閉著眼睛,使勁想訓練時的情景。
幾十分鐘後,終於調整過來了。
後來的飛船艙體內,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分天花板和地板,加上有了心理準備,宇航員能在很短的時間,調整過來。
還有一個情況,至今不知道什麼是原因:不時出現的敲擊聲。
這個聲音像有人在外面敲擊飛船。就像木頭錘子敲鐵桶的,“咚咚”聲。
當時楊利偉沒有向地面報告。他仔細聽也沒有找到,發出聲音的地方。
回到地面後,他反映了這個奇怪的聲音,許多人都在猜測是不是有外星人。技術人員想了各種辦法,模擬它。直到今天這個謎底仍未揭開。
“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飛行時,這個聲音又出現了,不過楊利偉已經告訴他們,不用害怕。
3、回家:驚心動魄的歸途
太空中的任務完成了,能不能安全地返回地球,是相當重要的,也是最後一步。
10月16日5時35分,接到指令後,飛船開始返回。
地面100公里的高空,是稠密的大氣層。神舟5號遇到空氣阻力,在急劇減速中,產生了近4G的過載。
雖然身體受到擠壓,楊利偉鎮靜自如:平時訓練練過了。
舷窗外被高溫燒得通紅,表面是1600多度的超高溫。飛船的表面的防燒蝕層,被灼燒的開始,一片片的剝落,碎片不斷從窗外劃過。右邊的舷窗出現了裂紋,就像車窗玻璃被打碎後,出現細碎的裂紋。
要說不怕,那肯定是假話。
楊利偉心想:完了,窗戶要壞了。
他想起了,美國哥倫比亞號飛船,因為一塊預熱板,出現裂痕,導致飛船解體,飛船上的7名航天員,屍骨無存。
不過,看到左邊的舷窗玻璃,出現同樣的裂紋,他反而放心了一點。如果是故障,出現的頻率不會這樣高。
因為艙體被燒得黑黑的,從外面根本看不到這些裂紋。
他把這個問題反映給了技術人員,才知道那些只是表面的塗層的,飛船的的外殼主體是完好的。只不過是虛驚一場。
中國的製造技術,經受住了考驗。
落地之前還有一個關鍵操作——拋傘。
如果傘開得好,就能保證生命安全。什麼時間該幹什麼,每一個操作都必須準確無疑。看到資料是在預設的範圍內。
楊利偉知道,成功了,能安全降落了!
飛船在地面彈了兩次,才停住。四周一片漆黑,楊利偉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只要有一點失誤,就不知道降落何地。
沙漠、冰原、雨林,甚至海里,都有可能!所以楊利偉攜帶手槍是為了防身。
過了幾分鐘,一片人聲喧譁,接著一道手電光穿過舷窗照了進來。他被找到了,降落地點是對的!
楊利偉和神舟5號,平安回家!
2003年10月16日6時51分,楊利偉走出艙門。他神態自如地向大家揮手。
其實,他的形象已經被處理過,第一次開啟艙門時,他滿臉鮮血。
他佩戴的麥克風,忘了摘下來。落地時產生的巨大沖擊力,麥克風表面尖利的稜角,劃破了他的嘴唇。
如果麥克風劃破的是脖子,後果也不堪設想。
楊利偉沒有重返太空,是因為健康出了問題嗎?
二、返航後,楊利偉經全面檢查健康狀況良好!2003年10月16日,楊利偉當天回到北京,接受了全面的醫學檢查。從各項資料看,與飛行前沒有太大變化。
整個飛行過程,包括最危險的時候,楊利偉的心率一直保持在每分鐘70次。醫學監督醫生李勇枝博士說:楊利偉的心理素質,真是太棒了!
在太空中飛行的那段時間,除了剛開始出現過,短暫的上下倒置錯覺,楊利偉還美美地睡了半個小時覺。整個過程,他沒有發生急性適應期反應,也沒有發生運動病。
這次航天任務完成後,楊利偉很快就恢復了正常工作。
三、楊利偉沒有重返太空,是因為年齡太大嗎?楊利偉,1965年6月出生,2003年執行神舟五號任務時38歲,今年也才56歲。
他的第一批航天員戰友景海鵬,出生於1966年10月,只比他小1歲多。景海鵬先後參與了神舟七號、九號、十一號的飛行。
景海鵬
聶海勝今年57歲,是神舟12號航天員成組指令長,他還參加了神舟6號、神舟10號共飛了三次。另兩名班組成員是55歲的劉伯明,46歲的湯洪波,平均年齡約為53歲。
國際上大部分航天員年齡都在這個年齡段。
史上年齡最大的宇航員,是美國的約翰·格倫,他兩次飛入太空。第一次時,41歲乘坐阿特拉斯火箭的友誼7號。77歲時,乘坐發現號太空梭重返太空。
學識的積累、情緒穩定、體力充沛,從各個方面來看,四五十歲的年紀是最適合當宇航員的年齡。
所以,楊利偉不能重返太空,既不是因為年齡大,也不是因為身體出了問題。
四、楊利偉不能重返太空,是因為工作需要不缺人手:我的航天員人數太多,有人到退役都沒上過天
中國第一批航天員一共有14個人,包括楊利偉在內,已經執行過太空任務的有八個人。
剩下沒有上天的6個人,除鄧清明仍是現役,其他都已退役。有的人一等就是20年,因各種原因與飛天無緣。
第二批航天員有5位,3男兩女。只有作為神舟十二號備份航天員葉光富,還沒飛過。
航天員的選拔是一個綜合的評定,不僅僅是素質高低的問題。為了航天事業,需要在備份航天員中優中選優,找到最合適的人選。
吳傑是第一批參加航天訓練的航天員,他是楊利偉的戰友,也是他的老師。是他把航天員的訓練技術,從蘇聯帶回國。
如今他因為年齡的原因,與飛天無緣,這是他最大的遺憾。
宇航員這個職業和許多行業一樣,站在臺上領獎的只有少數人。不過,榮譽屬於全體航天人,備份航天員是幕後英雄,他們也是航天事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楊利偉目前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他的訓練一直沒有停止過。
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射前,他介紹說,16名具備飛行能力的航天員,包括自己,都是神舟十二號的備選宇航員。一旦有需要,備選人員要立刻頂上去。
這些都說明,楊利偉身體素質、年齡完全沒有問題,派誰去飛,完全根據國家的需要。
正是有了楊利偉這些航天員,以及那些幕後英雄,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和艱辛,才有了今天,每一步都值得我們銘記。
-
17 # 豁達清泉y1
中國航天第一人楊利偉,回來之後再也沒有重返太空,是因為遭遇了驚魂的26秒嗎?背後原因太讓人心痛,敢於邁出第一步的註定是英雄
人類自古以來便對宇宙充滿了好奇心,還誕生出了很多神話故事,比如典型的嫦娥奔月,那裡有著悽慘的愛情故事,傳說嫦娥被困在了月亮上的廣寒宮,終日與玉兔相伴,直到1969年7月21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成功的把三名宇航員送上了月球,才發現那裡一片死寂,根本沒有生命,不過從此也標誌著人類邁出了一大步,從此進入了載人航天時代
中國也從未停止過對宇宙的探索,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在2003年10月15日,中國實現了首次載人航天,這可是被載入史冊的偉大一天,宇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到了太空,從此中國也能把人類送上太空了,訊息一出,全國沸騰,楊利偉也成為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第一人
緊接著又誕生了一大批航天員,比如費俊龍,聶海勝,還有女航天員劉洋,王亞平等等,但是我沒發現一個問題,自從楊利偉返回來之後,再也沒有進入到太空,訊息也是越來越少,他究竟去了哪裡呢?不再飛天的原因又是什麼?
楊利偉不再重返太空,並不是因為年齡大有的人說,或許是因為他年紀大了,不再適應太空的生活,所以要注入一些新鮮年輕的血液,於是楊利偉也不再重返太空
其實並非如此,他的年齡也不算大,美國還有一位77歲的航天員進入到了太空了,航天員並不是像運動員一樣,30多歲就要退役,楊利偉首次飛天的時候,年齡為38歲,對於航天事業來說並不算太大,中國的平均航天年齡也在40歲左右,景海鵬50歲的時候還進入過太空呢,所以當時楊利偉的年齡,正是航天事業的最佳時期,因此,並不是年齡的問題
楊利偉簡介:楊利偉,1965年在遼寧出生,從小就熱愛航天事業,所以,立志要成為一名飛行員,幸好1983年如願以償,經過選拔,成為了華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學院的學生,大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被分配到空軍殲擊航空兵做了飛行員,1995年國家要選拔神舟五號航天員,但這是中國前所未有的載人航天事業,所以需要航天員具備極強的身體以及心理素質,甚至還有巨大的風險,楊利偉毅然決然的挺身而出,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好了巨大的貢獻,這種從886名航天員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中國飛天第一人
航天員選拔條件非常苛刻,需要具備最強大的心理、身體素質航天員的選拔是非常嚴苛的,通常需要八個g的加速度訓練,這種訓練是非常折磨人的,雖然疼痛難忍,因為臉部都被拉到變形了,但是太空可不比地球,所以只有能夠承受所有專案的航天員才能飛天
太空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他們需要進行長達五天的訓練,每一次旋轉的時長就高達15分鐘,甚至還要讓你三天三夜連續不睡眠,所以想要成為一名航天員,是需要付出多少血汗的
楊利偉不再重返太空真實原因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楊利偉還遭遇了56秒的飛船震動,不過最終還是成功的進入到了太空,實現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的夢想,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華人來到了太空
10月16日,返回艙安全陣落在內蒙古大草原,從此他也成為了航天英雄
雖然回來後他再也沒有到過太空,但是依然在中央航天院工作,還被評為了特級航天員和副軍級將領
身體受到傷害,不再適合“飛天”
作為中國的航天英雄,楊利偉一直隱瞞著自己受傷的情況,畢竟當年是第一次載人飛天,裝置也沒有如今的完善和先進,比如飛船的問題就沒有了完美的解決,回程時會有強大的高壓環境,返回過程中,楊利偉的身體也受到高壓的不間斷傷害,身體非常難受,在一次第一次訪談節目,他表示,當時感覺自己好像要過去了一樣,中因此,身體素質也開始下滑,不再適應重返太空了
回來後楊利偉還出版了自傳《天地九重》,其中講述到當時以為自己就要快犧牲了
神舟五號剛升空時,楊利偉感受到的負荷還比較小,只是有些許的緊張,身體也沒什麼不適,但是飛船達到30千米時,遭遇了氣流和空氣阻力產生了高強度的振動,碰巧這個振動頻率跟人體器官固有的頻率是一致的,於是楊利偉的身體就產生了共振,更重要的是,他還要承受火箭6倍的重力,哪怕是身體素質良好的航天員也非常難受,感覺身體都要快震碎了,以為就這樣過去了吧,因此,楊利偉的身體也受到了損害
不過就是因為楊利偉敢於邁出第一步,讓科研人員根據他的遭遇,改進了後來的飛船,等到神舟七號的時候,三名宇航員已經基本不會遇到這種情況了
寫在最後
這返回途中,楊利偉也遭遇了危險,返回艙跟大氣層進行了摩擦,舷窗到燒到發燙,甚至外邊的耐高溫塗層也被燒裂了,他以為是懸窗破裂了,整個人都十分緊張,加上落地時的衝擊力,讓他嘴角跟話筒發生了撞擊,嘴唇破裂出血
而且航天員在太空受微重力的影響,環境跟地球完全不同,其中宇宙還有很多輻射,時間呆久了,還會造成肌肉萎縮,骨質也會流失,視覺神經也會受到高壓的壓迫,導致視力下降,輻射還能讓人體的基因發生突變,所以,女性宇航員一般都是挑選已婚已孕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回來之後生出畸形兒,航天員回來之後需要進行康復訓練,為了保護航天英雄楊利偉,也不會讓他再進入太空,他可以做幕後工作,培養更多的優秀航天員,看完我們無比心疼!
-
18 # 自然閒談
當飛船衝出近地大氣層時,楊利偉雙眼閉著,似乎在承受著巨大的痛苦,而下一刻,楊利偉身體一動不動,這讓觀察飛船內部情況的人心都提了起來。
當飛船舷窗出現一絲光芒照射楊利偉臉上時,楊利偉的眼皮動了,地面上的工作人員高興地擁抱著高呼:“利偉還活著、利偉還活著”。
這就是著名的“驚魂26秒”,在這短短二十六秒內,楊利偉經歷了巨大的痛苦,說是九死一生也不為過。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個事件發生時大家都很懵,不知道是什麼情況,可在楊利偉回來之後,這個問題很快就迎刃而解了,很多人都說是這“驚魂26秒”讓楊利偉身體受到了一些損傷,導致了後面沒有了上太空的任務。
對此我想說:“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這個並不是楊利偉不在進入太空的主要原因,相反它解決了我們宇航員進入太空的一大難題。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
做什麼事都有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2003年是我們第一次載人航天,這裡敲黑板劃重點,什麼是“第一次”?就是之前什麼經驗都沒有,全部都是依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神舟一號至神舟四號雖然進行了模擬載人航天實驗,可實際上還是沒有載人航天的經驗資料,僅僅依靠有限的資料支撐,楊利偉毅然決然地身先士卒,成為了中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航天員。
這是什麼樣的勇氣與膽量?
要知道當時楊利偉可能遇到的一切都是未知的,這些未知都會引發不可預知的各種情況。
你也許可能會說,當時國外不是早就有了載人航天的技術嗎?難道不可以參考?
對於這個說法我是不止解釋了一次,但依舊還有許多人問。
國外的載人航天技術你認為他們會給我們嗎?就國際空間站我們想參與都被拒絕了,載人航天技術你想都不要想,也因為是這樣,才讓我們看清了國外這些人的真面目,靠誰都不如靠自己,自己發憤圖強高科研,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成就。
在這裡我認為必須得科普一下,當時楊利偉遇到的情況有多難。
當時神舟五號是十月份發射的,在大約十分鐘左右就達到了預計計算軌道,飛船在那個軌道都是經過精密計算的,這前期可得消耗不少人力物力來計算,神舟五號的軌道在地球343千米的位置,這個位置相對於國外的載人航天軌道高度有一定的差別,國際上載人航天的軌道都在四百多千米,其實別人的軌道資料你也得不到,我們只能自己測。
十分鐘之內,從地面到達343千米的位置,這加速度就達到恐怖的7.8千米每秒,你認為這個速度很快了?
其實當時這個速度也只是達標,如果嚴格點說還沒有達標,這個我們就要來說一說第一宇宙速度了,這個想必大家在讀中學的時候都學過,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想要擺脫地球的引力,我們必須得達到每秒7.9千米的速度。
為什麼我們的在軌比較低,這就是速度欠缺的緣故,第一次載人航天,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沒有預先的經驗資料,一切都只能摸索著做,飛船以這個速度爬升時,雖然做了各方面的考慮,但終究還是停留在實驗方面,等換人進行任務時,這缺陷就暴露了。
比如“所謂的驚魂26秒”。
這件事楊利偉就在自己的自傳“天地九重”裡面有過比較詳細的描述。
神舟五號在爬升至離地面30千米以上時,由於飛船處於一個極速狀態,整個飛船與速度發生了一種特別的共振,這種共振並不是特別強烈,也就是10HZ左右,按照分類屬於低頻共振。
楊利偉在先前訓練準備的都是承壓,所有的科研人員也沒有想到飛船會出現這種低頻共振,當時的楊利偉在飛船內要承受巨大的過載壓力,本來這就很艱難了,這個時候萬萬不能出現對人體有害的其他因素,可偏偏楊利偉遇到了這種低頻共振,這無疑給剛剛處於平衡狀態下的楊利偉增加了身體負擔,在那種情況下任何一點點改變都會發生非常嚴重的後果,更別說這種低頻共振會讓人內臟異常的難受,那種過載量加上低頻共振的擠壓感,讓楊利偉覺得五臟六腑都異常的難受。
地面上的控制中心一隻關注著楊利偉的狀況,大家的心也是與楊利偉緊緊繫在一起的,在發現這一狀況的時候,楊利偉已經雙眼緊緊閉著,地面上的科研人員心都揪了起來,這短短的“26秒”,大家都大氣不敢喘,死死的盯著倉內的情況以及資料變化。
當飛船衝破大氣層,拋棄了整流罩,進入預定軌道,舷窗外透出一絲光芒照射到楊利偉臉上時,大家發現了楊利偉還在動的眼皮,這個發現無疑讓地面上的人都紛紛鬆了一口氣。
“成功了,利偉還活著……大家擁抱慶祝”。
“是啊!這是一個多麼值得高興的時刻,從一無所有,什麼都是空白狀態下摸爬滾打出來的結果,我們第一次載人航天成功了”。
繞地球飛行任務完成之後,楊利偉安全迴歸四子王旗著陸場,根據楊利偉帶回來的寶貴經驗,地面上的科研人員得知了飛船會產生共振這一狀況,這是之前無人測試都沒有發現的遺漏點。
在發現問題,瞭解問題之後,科研人員迅速著手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是飛船的設計與製造上的缺陷,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後來我們的航天員上太空就再也沒有遇到類似的問題了。
這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我們的飛船在不停地完善,楊利偉正是發現問題的先驅者……踐行者……,他是第一個踏出這一步的人,也為後來的我們鋪平了道路。“我曾經在太空遇到一個原因不明的情況,那就是時不時出現的敲擊聲”——楊利偉自述。
這個說法剛剛出來時,許多人都興奮了,紛紛都認定為“外星生物敲窗聲”,以至於後來楊利偉沒有在去太空,也紛紛被套上這個原因,但真的就是這個情況嗎?歷時多年,飛船外的敲窗聲終於得到解釋,真相曝光。
前兩天我們的神舟十二號飛船平平安安回家,三位宇航員也趕上了回家過中秋節,大家對航空航天的熱情不減,現在看看聶海勝、劉伯明、以及湯洪波三人一組熱熱鬧鬧的,在回想十八年前,不由得也是一陣感嘆!那時真的是太難了。
現在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空間站將是世界唯一,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來了一句話,以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現在的我你高攀不起。
現在的成就,現在的熱鬧都是辛辛苦苦積攢而來的,回想十八年前,楊利偉作為我們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先驅者,我們真的很難想象他身上肩負著的壓力有多大。
最終我們成功了!在繞地球飛行一段時間後,楊利偉帶著勝利迴歸了地球,可楊利偉回來之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質疑,特別是後來幾次載人航天名額裡面都沒有楊利偉,這會就有些人跳出來說,會不會是因為楊利偉身體不適,亦或者是在太空遇到了什麼事?宇航員的培養是很艱難的,可為何楊利偉就只執行了一次任務呢?
事到如今,我們已經有宇航員連續三次上太空執行任務,比如剛剛回來的聶海勝,他就已經去了三次太空,其他的宇航員也有好幾個執行了兩次任務,而楊利偉似乎退居二線了,這讓很多人不理解。
我來解釋一下,這所謂的什麼“敲擊聲”根本就不是什麼隱秘,現在也能解釋。當時楊利偉為什麼會聽到這樣的聲音呢?
這件事我們可以分兩個方面來分析。
1:楊利偉聽到的敲擊聲是飛船內部還是外面?
2:有沒有可能是楊利偉的幻覺?
其實但凡對太空知識有些瞭解的人都不會對這個問題上心,並且還會有些嗤之以鼻的不屑,聲音是依靠介質傳播的,這個大家在中學時也應該學過吧?
好吧!先來普及一下聲音的傳播知識。
在地球上,我們聽到的所有聲音都是透過介質傳播的。
聲音傳播的三大項:氣體、液體、固體。
這其中以固體傳播的速度最快,削減也最弱,我們看到的有聽力障礙的人,現在都有助聽器輔助,這就是透過固體傳播的技術,也就是骨傳導,利用聲音的震動頻率透過骨頭傳播,從而接受到資訊。
聲音簡單來說就是由震動而產生的一種“波”,在太空中,在不存在介質的情況下,這種波根本就沒辦法傳播,所以在真空狀態下,我們所有人都是“聾啞人”,那是什麼聲音你都聽不到。
飛船外面就算髮生隕石碰撞,對你來說都是無聲電影,所以那什麼外星人敲窗的說法真的是無稽之談,根本就是莫須有的事兒。
如果敲擊聲來自飛船內部到也有可能,因為飛船內部可是有氧氣的,可飛船內部就那麼大,但凡發生點什麼一眼就能夠看到,可為什麼楊利偉卻沒有發現在那個位置呢?
我們來談第二點,因為之前楊利偉經歷過比較驚險的“26秒”,身體狀態並非處於最佳狀態,在外太空這種環境下,人的大腦接受資訊難免會出現停頓或者其他其他情況,幻覺的說法到也過得去,但這種說法依舊立不住腳。
楊利偉在《天地九重》裡面提到這件事,這種敲擊聲是斷斷續續、沒有規律,並且多次出現的。
如果是幻覺,我不認為會有這種可持續性,有些人還說是撞上了宇宙當中的塵埃顆粒,這個說法一開始想想到也些靠譜,可仔細想想還是覺得不可能。
理由嘛!很簡單。
宇宙當中的生存環境與地球不一樣,在低溫無氧、輻射的環境,人類想要在這種環境裡生存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我們必須製造一個與地球一樣的“生存空間”,一個小小的飛船內部必須有氧氣、必須適合人類生存,必須隔絕宇宙外的一切。
那麼這就意味著我們的飛船必須是處於一個密封狀態,在一個完全密封的空間內還能聽到敲擊聲,如果是飛船撞到了宇宙塵埃顆粒,就算有飛船的固體傳播進入內部空間,可在宇宙外部真空的削弱下還能聽到這種聲音,那就不是簡單的事兒了,有可能遇見的隕石大小會直接讓飛船報廢掉。
什麼斷斷續續的敲擊聲,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這件事後來的原因也真相大白了。這件事也不是什麼隱秘的事,稍微瞭解一些國外航天遇到的情況就知道了,楊利偉這種“窗外的敲擊聲”並非唯一,這種情況俄羅斯與美國的航天員也曾經遇到過,並且還進行了相關的研究。
最終得出來的結論就是:“熱脹冷縮”。
“怎麼樣?想不到吧!這種神秘的聲音竟然是熱脹冷縮?這給許多猜測外星人的人一個不能接受的答案,要我說有什麼外星人,真的是想象力太豐富了,一個敲擊聲就能夠聯想這麼多”。
飛船在地球之外就完全可以說是一個“密封倉”,在宇宙外部真空的影響下,飛船內部氣壓與外部肯定是不一樣的,當時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任務是圍繞地球環繞,我們知道地球在環繞著太陽公轉時,會出現晝夜。
楊利偉聽到的聲音就是這晝夜交替出現的問題,當飛船繞到太陽直射面,沒有了大氣層的保護,飛船受到的直射溫度是很高的,當飛船繞到地球的背面,又完全沒有了Sunny的照射,這溫度肯定會迅速冷卻下來,真空中的溫度是極低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由於受到的冷熱不均勻,飛船所使用的金色材料肯定會出現熱脹冷縮的現象,當時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可是繞了地球十幾圈,如此多次反覆交錯,是不是與楊利偉所說的斷斷續續敲擊聲有了聯絡呢?
然而事實也是如此,這敲擊聲是源於熱脹冷縮引起,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兒,也並非什麼外星人,楊利偉也更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沒有再次上太空。
楊利偉落地時臉上有血跡?當時就因為這個導致了很多人猜測楊利偉在迴歸時是否身體已經受到了損傷,以至於後來不能在參加任務。
額……,對於這個問題!我只想說,你看的時候能不能認真點,楊利偉臉上之所以有血跡,這完全就是因為落地時速度過快,因為不小心讓麥克風劃破了點皮,這點皮皮傷貼一個創可貼幾個小時就好了,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當然!當時出現這個小意外也是由於我們的經驗不足,比較是第一次載人航天又進行返回任務,試問一下誰又能同時做到?
在上個世紀前蘇聯在進行載人航天之前,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實驗,蘇聯航天第一人尤里.加加林在迴歸的時候都沒有這麼順利,我們更是非常精準的回到了四子王旗著陸場。
飛船在從外太空返回的時候技術太複雜了,需要進行飛船返回制動,還需要把軌道艙與返回艙進行分離,一系列的制動、高度、加速、分離、減速改變,之後返回艙進入大氣層迴歸地球。
在這段距離下,任何控制返回艙精準降落到預定地點,這又是一套非常複雜的技術,就目前而言,返回艙在進入大氣層那速度真的太快了,尤其是在進入“黑障區”的時候,飛船地面上所有的聯絡方式都會中斷,這黑障區是目前人類根本就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其他國家也是一樣。
普通聯絡波段根本就穿不透這黑障區,宇航員迴歸在黑障區就只等等待訊號再次接通了,這沒辦法的,我估計以後量子技術突破,這個黑障區的問題會得到解決。
返回艙出黑障區之後會立即開啟降落傘,以降低返回艙的速度,但返回艙的速度太快了,降落傘也只是起到輔助作用,真正降低速度的還需要火箭制動,進行一個反推力,把返回艙的速度降低到每秒兩米。
從高速降低到低速,這對宇航員是非常難受的,他們必須儘快適應這個過程,我就問問你,當你開車這八十碼以上時突然踩剎車是什麼感受?返回艙的返回速度可不是這區區八十碼能比的。
但就算如此,返回艙降落的時候依舊還會撞擊地面,這個過程又是宇航員得堅持的一個階段,神舟五號是我們的第一次載人返回,這其中難免有些考慮不到位的情況,就比如楊利偉返回時降落速度太快,後來火箭制動後撞擊地面帶來的震動,麥克風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小心劃破了嘴角。
這其實也沒什麼,後來也根據這個情況優化了火箭制動,爭取把速度降低到兩米每秒以下,同時最佳化宇航員的航天服,以確保不會有什麼尖銳的東西。
嗯!一套航天服的價格,這可超乎你的想象。
至於楊利偉不在執行任務的事兒,我認為就是無稽之談。
什麼時候說楊利偉沒有執行任務了?他依舊在培訓著更多的優秀航天員,也正是楊利偉他自身體會並得到的寶貴經驗,為我們以後的宇航員提供了最好的資料。
在神舟五號之後,楊利偉一直為宇航員的訓練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作為一個先驅者,楊利偉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在2010年之前,楊利偉隨時都有可能再次執行任務。
可後來為什麼沒有執行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第一次載人航天成功之後,急需大量的宇航員人才,楊利偉作為先驅者,訓練宇航員的任務重,時間緊。
2:神舟五號之後楊利偉不會立即安排新任務,但他也在備用名單上,屬於大將壓陣。
3:2010後楊利偉任命為航空航天辦公室副主任,著手航空航天的後方研究,新的航天任務交給了新人們,2019年楊利偉出任航空航天副總設計師。
4:繼續培養新鮮血液,我航空航天輸入更多人才,未來我們的登月工程,現在的空間站都需要大量的新鮮血液。
就拿我們現在的情況來說,第一次宇宙空間站也是老帶新的情況。
楊利偉沒有再次執行任務,自然有各方面的考慮,不論楊利偉有沒有再次執行任務,神舟五號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無可替代,也不可撼動。
在我們的心目中,楊利偉就是航天英雄。
也正是神舟五號的成功,現如今我們已經不僅僅只是載人航天,現在的我們已經可以建造空間站,甚至宇航員可以在空間站內生活三個月之久,載人登月也即將在不遠的未來。
神舟十二號已經歸來,神舟十三號出發還會遠嗎?
神舟五號踏出的一步是極其重要的一步,我們終將銘記於心,未來充滿了機會,也充滿了挑戰,但我們會一直前進。
-
19 # 薔薇不加班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空中解體爆炸,航天員7人全部死亡。
2003年10月15日,中國載人航天“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楊利偉作為首飛第一人,圓滿完成任務。
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經驗的國家。
時至今日,從“神五”到“神十三”,歷時18年,楊利偉卻沒有再次出現在飛行的名單中,這是為何?
要想知道楊利偉落地後為何不重返太空,我們必須先了解兩個問題。
一、楊利偉在太空發生了什麼?在說楊利偉升空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此前國際上發生的太空災難。
1967年1月,美國阿波羅1號飛船在模擬發射時,因飛船失火而喪生,3名航天員喪生。
1967年4月,蘇聯宇航員科馬羅夫因飛船在再入過程中降落傘失靈、飛船墜毀而身亡。
1971年7月:3名前蘇聯宇航員在於太空實驗室中工作了創紀錄的24天后,在返回地面的過程中因飛船失壓身亡。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從卡納維拉爾角升空72秒後爆炸,包括一名教師在內的7名美國宇航勇士喪生。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因外部燃料箱一塊絕緣泡沫碎塊發生脫落而空中解體爆炸,航天員7人全部死亡。
載人航天稍有不慎就會發生意外,尤其是在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空難,再加上中國載人航天是零經驗,楊利偉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可想而知。
那麼楊利偉升空經歷了什麼?
(1)升空時的“26秒驚魂”時刻
楊利偉要乘坐中國研造的太空飛船升空,此前中國沒有一人經歷過,可以說是拿生命去刷經驗。
楊利偉剛起飛就遇到了“太空驚魂”
開始時飛船非常平穩,緩慢地、徐徐升起,甚至比電梯還平穩。楊利偉心想:這很平常啊,也沒多大勁啊!
楊利偉漸漸放鬆了。
“逃逸塔分離”、“助推器分離”……火箭逐步加速,楊利偉感到了有壓力在漸漸增加。但平時訓練時承受過,所以感覺還好。
而當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意外出現了。
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了共振。身體要承受約6G的負荷,異常痛苦,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楊利偉後來說,那一刻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地面的工作人員望著楊利偉一動不動的畫面,陷入了空前的緊張。直到一縷Sunny照進艙內,楊利偉的眼睛眨了一下,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著!”
(2)神秘的敲擊聲
飛船一切執行正常,楊利偉卻聽到了一陣一陣的敲擊聲。
這聲音是突然響的,不管白天還是黑夜,毫無規律,不知什麼時候就響幾聲,就像誰在敲門一樣“咚……咚咚……咚……”
飛行時,對聲音變化是很敏感的。飛船哪個地方稍稍有點什麼動靜,心裡都會緊一下。尤其是這種類似外物撞擊的聲音,對普通人來說簡直就是心驚肉跳。
楊利偉趴在舷窗那裡,邊聽邊檢查,是不是哪裡崩開了,哪裡資料不對?但均沒有收穫。
好在飛船執行一直都很正常,楊利偉後來就不當回事了。
(3)遭遇強烈的閃光
飛船出了測控區,進入短暫的夜晚。楊利偉坐在座椅上,突然發現窗外有強光一閃而過。楊利偉當時吃了一驚,心想是不是飛船出問題了?
面對突發情況,不緊張是不可能的,楊利偉迅速返回到儀表板前,翻看各種資料,檢查飛船的各個系統,並沒發現任何異常,又趴到舷窗邊仔細看能觀察到的飛船表面,拼命查詢,連鉚釘都檢查了一遍,怎麼也找不到原因。
楊利偉於是在天黑前早早趴在窗邊等待,終於在第三次進入天黑時,找到了原因:原來是閃電!虛驚一場!
(4)返回時的驚心動魄
飛船返回,是一個特別的階段——人類歷次太空飛行證明,返回階段是最容易出現事故的階段。
人類自從開展載人航天活動以來,已有 22 名航天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的 11 人就是在返回著陸過程中犧牲的。
楊利偉十分清楚飛船返回的風險係數,因此也十分謹慎。
快速飛行的飛船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把舷窗外面燒得一片通紅,接著在通紅的窗外,有紅的白的碎片不停劃過。楊利偉知道這是正常現象。
這時,楊利偉卻看到右邊的舷窗開始出現裂紋!當右邊舷窗裂縫出現一半的時候,左邊舷窗也出現了裂縫!
據楊利偉回憶:
“外邊燒得跟鍊鋼爐一樣,玻璃窗卻開始出現裂紋,那種紋路就跟強化玻璃被打碎之後那種小碎塊一樣,這種細細的碎紋,我眼看著它越來越多……說不恐懼那是假話,你想啊,外邊可是 1600℃至 1800℃的超高溫度。”
楊利偉緊張得汗都出來了。
心說:完蛋了,這個舷窗不行了。
美國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就是這樣出事的,一個防熱板先出現一個裂縫,然後高熱就讓航天器解體了。現在,這麼大一個舷窗壞了,那還得了!
回來之後才知道,飛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層防燒塗層,是這個塗層燒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為什麼兩邊不一塊兒出裂紋呢?因為兩邊用的不是同樣的材料。
飛船著陸時,會產生巨大的衝擊力,當時“神五”的麥克風上有不規則的稜角,楊利偉因此嘴角受傷,開啟艙門時滿臉鮮血。
(5)太空中的“非常見聞”和“非常生活”
從太空俯瞰地球,地球“美得令人窒息”,不同於在地上、課本上看到的,更加生動美麗。而在太空中感受日出日落,月出月隱,也跟地面有所不同。楊利偉一邊看,一邊不停地按動著相機的快門。
楊利偉驗證了“航天員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築就是長城”是假的,並沒有看到長城。當然也沒有看到外星人。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體驗,就是在失重條件下,楊利偉是如何生活的。
吃喝:吃東西都得閉著嘴,因為失重,所有東西都飄,嘴裡的食物也隨時可能飄出來。
每次吃完飯要將食品包裝和剩的東西放進廢物收集袋裡,防止食品碎屑、水滴或別的垃圾在艙內四處亂飄,難以收拾。
睡覺:在太空失重條件下的睡眠,不受姿勢限制,可以躺著,坐著,站著,甚至可以倒立著睡。但睡前一定要固定住自己,否則睡著後,會在艙內飄來飄去。
還要注意把自己的雙手束在胸前,以免無意中碰到艙內的儀器,而且,在失重狀態下,人睡覺時偶爾會產生頭和四肢與身體分離的錯覺,要避免嚇著自己。
洗漱:漱口就用一口一塊的消毒口香糖,塞嘴裡嚼 5 分鐘就行了;洗臉就是用一塊浸有清潔護理液的溼毛巾擦臉。
拉撒:抽水馬桶裝置安裝在軌道艙,楊利偉一個人無法分身去軌道艙,所以沒有用上這些裝置。
楊利偉上天前採取灌腸、吃低殘渣食品等措施,保證兩三天內都不會有“大事”。
楊利偉儘量減少飲水,多做活動,讓自己出點汗,以減小小便的需要。當時解決方案有兩個,一個是類似於“尿不溼”的東西,還有一個是類似醫院的導尿系統。但這兩個東西當時沒有完全派上用場。
可以說首次載人飛行,有些情況是地面的確想不到的,什麼裝置,如何使用,並不完全配套,事先並沒有設定應對的方法,這些都在考驗著楊利偉。
而飛行過程中經歷的許多心驚肉跳的瞬間,是常人無法承受的,楊利偉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做好隨時為國捐軀的準備,他是冒著生命危險為航天事業做貢獻。
二、楊利偉回來之後發生了什麼?(1)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擁有載人航天經驗的國家,於中國而言,有里程碑的意義。
(2)學習深造:獲得了香港中文大學的榮譽理學博士學位和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清華畢業的博士論文題目是《中國航天員隊伍管理》。說明國家對楊利偉有意往管理方向培養。
(3)獲得小行星的命名權,命名為“楊利偉”星,代表了國際對中國航天的認可。
(4)2008年奧運火炬手,跑北京第一棒。
(5)作為重要代表參加演講、演出和公益活動。
(6)先後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郵局太空郵局首任局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7)配合航天研究所完善航天設計,改善了載人飛船上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三、楊利偉返回地球后,為何沒有重返太空?我們剛剛分析完楊利偉在太空中和返回地球后發生的事,可以得出他為何沒有再返太空。
(1)楊利偉是中國載人航天升空第一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國的航天英雄,出於對英雄的保護,國家不會讓他重返太空。
他是航飛第一人,他的經驗十分寶貴,可以為後來人提供借鑑。
返回地面後,有一年多時間,楊利偉回答了科研人員的幾百個問題,涉及載人航天工程的各個方面,機械的、產品的、功效的、工作的、生活的、生理的、心理的,不一而足。
後來,神舟六號比神舟五號有了 180 多項改進,從火箭、飛船到航天員,各個系統都改了許多。
(2)楊利偉身體不合適再返太空
楊利偉首飛,是拿生命在刷經驗,他在太空也確實經歷很多驚險瞬間,儘管他平安落地,但身體還是受到了損害,尤其是剛升空時的“26秒驚魂時刻”,超負荷的過載對五臟六腑還是有損傷的。還有在返回時,楊利偉的嘴角被麥克風利住口子,鮮血直流。
航天員的選拔非常嚴格,《天地九重》裡有一段描述:
“體檢用了一個月,與以前不一樣,這次鉅細無遺,似乎動用了一切可能手段,對我們進行了從頭到腳的逐項檢查。”
在選拔的時候,航醫所副總師曾囑咐:
“回去不要喝酒,注意飲食衛生,保護好身體,千萬別得傳染病,還有,不要再參加有危險性的飛行課目訓練,一點外傷都不能受……”
由此可知,楊利偉很可能是身體不適合再返太空。
(3)國家對其往管理方向培養。
楊利偉是中國第一批航天員,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首飛到如今的“航十三”,擁有專業的知識和實戰經驗,正值壯年,往管理方向發展,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也符合中國的國情。
他在清華畢業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中國航天員隊伍管理》。
(4)這也是國家的一個戰略——培養更多有經驗的航天員。
楊利偉把寶貴的機會留給更多的戰友和年輕同志,讓更多的航天員擁有升空經驗,為航天工程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培養航天人才,有利於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
不管是楊利偉,還是後來的神六到神十三,每一代航天員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為祖國做貢獻,他們用生命為後來者刷經驗,用生命完成科研,他們是真正的英雄,為祖國每一位航天英雄致敬!
回覆列表
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