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楠笙離歌
-
2 # 手寫的從前
張勳(1854-1923年),原名張和,字少軒、紹軒,號松壽老人,江西奉新縣赤田村人。清末民初將領,中國近代北洋軍閥勢力之一,官至江南提督(署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1917年5月下旬,當黎、段因解散國會問題爭執不下時,段祺瑞策劃武力推翻黎元洪並解散國會,黎元洪得到訊息,先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國務院總理。張勳乘機提出“非復辟不可”的主張。6月7日,率“辮軍”北上。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國會。14日,到達北京。
1917年6月30日,潛入清宮,決定當晚發動復辟。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武昌起義的槍聲,讓各地的革命者紛紛響應,並隨之宣佈獨立。眼看著延續了200多年的清王朝已經無力迴天,只能退出歷史舞臺。但還是有忠君的逆行者,比如多羅特·升允。
(多羅特·升允畫像)
升允是蒙古鑲黃旗人,他出身於蒙古貴族,是清朝末年的重臣之一。
升允能得到清廷的賞識和重用,還得利於庚子之亂,
事情還得回到1900年的6月,當時慈禧收到一份密報,裡面不光寫著洋人不僅要代收各省錢糧及全國兵權,還要求慈禧立即歸政於光緒皇帝。
在慈禧看來,洋人要什麼,一切皆好說,唯“歸政”一詞令她如刀剜心,憤懣之餘。於是,她不顧朝臣勸阻,悍然向英、美、德等十一國發起了宣戰詔書。
結果引得“八國聯軍”從天津大沽口登岸,一路靠著洋槍利炮竟很快攻到了北京城。
驚惶失措的慈禧下詔令各地進京勤王。但是袁世凱、李鴻章等封疆大吏卻私下裡搞了個“東南互保”,對她一再下達的勤王詔書只是不睬。
眼看著炮火隆隆,紫禁城裡是不太平了,慈禧不得已帶了光緒,偽裝成農婦一路西逃。
逃命的路上,衣食住行顯然不能和宮裡相比,甚至有時候連吃喝都有了困難,別提多狼狽了。
升允當時是山西按察使,他得知慈禧“西狩”的訊息後,便組織人馬,在陝西邊境迎駕。由於本身就頗有些勇武,且又鞍前馬後地把慈禧和光緒保護得很好,因此給慈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升允並非阿諛奉承之徒,他的所作所為頗有些剛直。比如在陝西迎駕的時候,他看到太監們每到一地,就對地方上騷擾敲詐,於是他便對太監厲聲呵斥。
(慈禧舊照)
慈禧因此對升允愈發賞識,所以在抵達西安後,便升任升允為布政使,不久又將他升為陝西巡撫。
待慈禧迴鑾後,升允也得以調回京城,擔任過多個官職,成為晚清時期的重臣之一。
1908年11月,慈禧和光緒皇帝先後去世,遵慈禧遺詔,3歲的溥儀被抱上了龍椅,是為宣統帝。
由於溥儀尚不能處理國事,所以慈禧又在遺詔中安排了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為監國攝政王,幫助溥儀打理軍政事務。
當時,在立憲激進派的壓力下,立憲已經迫在眉睫。載灃便在各地設定了諮議局,以此為後期的君主立憲打基礎。
但是冥頑不化的升允卻認為諮議局的建立,一定會讓革命黨人鑽空子,這會大大的動搖清廷政權。所以他故意阻撓陝西諮議局的建立,以至引得地方上的縉紳大為不滿,紛紛聯名上疏清廷,大肆揭發他的惡行。
載灃雖然對升允的舉行極為欣賞,但畢竟要以大局為重,不能與激進的立憲派發生矛盾。所以為了維穩,載灃最終以“妨礙新政”為由革去了升允的職務。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地革命者紛紛響應。陝西革命者亦揚起大旗,聯合哥老會發動了西安起義。
清廷驚惶之餘,趕緊調兵遣將,派八旗兵增援,同時加強城防措施。
(載灃舊照)
也就在此時,能征善戰的升允再次得到啟用,恢復了陝甘總督的職務。
升允再度整頓兵馬,以“勤王”的名義,準備與革命軍決一死戰。並計劃誓死守住西安,以圖北京淪陷後,還能將溥儀接到西安來建立小朝廷。
升允由於很會用謀略,在和革命軍的戰爭中,屢戰屢勝,漸漸又收復了陝西十餘城。
誰知就在此時,京師傳來清帝退位的訊息。
極不甘心的升允仍然率兵繼續與革命黨人戰鬥,但八旗兵聽說皇帝都退位了,他們更不願意白白做炮灰,所以他們私下裡已經和革命黨人取得了和解,不肯再聽從升允的出戰命令了。
山窮水盡的升允眼見西安奪不下來,悲痛不已。
好在關中大儒牛兆濂來到了軍營中,對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算說服他罷兵休戰。
雖然升允也知道共和是大勢所趨,但他還是提出了兩個休戰條件:一是他要做陝西都督,二是要把隆裕太后和溥儀接到西安來。
升允的條件,袁世凱不僅沒答應,反而還派北洋軍聯合革命軍攻打升允。
(張勳舊照)
寡不敵眾的升允被逼無奈,只得交出殘部,先退回了甘肅。
然而,升允並沒有放棄復辟的夢想,他很快就和善耆等人投靠了日本人,儘管年過半百,但升允卻為了復辟清廷,四處奔走,過著顛簸流離的生活。
此後,升允又聯絡上了有兵權在手的張勳。
袁世凱去世後,為了鼓動張勳復辟,升允不僅向張勳提供了日本政府支援復辟的信函,還將日本政府給予的經費帶給了張勳。
1917年,藉著調解府院之爭的名頭,張勳終於下定決定,帶著3千辮子軍衝進了北京城,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迎立溥儀再次坐上了龍椅。
立在堂上,望著坐在龍椅上的溥儀,升允不禁熱淚盈眶,誰知這眼淚尚未流到蒼老的腮邊,護國軍已經重新奪回了京城,溥儀無奈,只得再次頒佈了退位詔書,如曇花一現般結束了他的復辟時光。
遭此打擊,升允的身體每況愈下,後來雖從青島移居到了天津,但終因未能完成復辟清廷大業,而抑鬱寡歡,最終染病身亡,卒年73歲。
升允去世後,溥儀感念他的忠心,不光給他上諡號“文忠”,還在《我的前半生》中,將他比作“申包胥”。
(參考史料:《我的前半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等)
-
4 # 畫素說
大清都亡了,溥儀還想著做皇帝,這才有了後來在張勳的幫助下重新復辟,只不過當沒幾天皇帝,就被趕下臺。最後甚至投奔日本人,當起了日本鬼子的“兒皇帝”。
當然,這怪不得溥儀,因為其自幼生長在深宮之中,深受“光復大清”思想的薰陶,有這樣的想法也無可厚非,最重要的是溥儀最後認清了自己的錯誤,並積極接受改造,成為新中國的一名公民,難能可貴。所以,在看待溥儀的問題上,我們更應該理性、公正、客觀。
溥儀作為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在辛亥革命後,溥儀宣佈退位,清王朝,這個統治華夏大地近300年的龐然大物隨著倒下。
溥儀退位的時候他還是個孩童什麼都不懂,倒也沒什麼。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溥儀開始滋生了不甘的心理,他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子,這天下也應該由他來做,都是因為有袁世凱這樣的“亂臣賊子”在,自己才會不明不白丟了皇位,無時不在夢想復辟,更希望有一位“忠臣良將”能站出來為自己打頭陣。
終於,在民國六年(1917年)6月,張勳站了出來,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之間的的矛盾,親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之名“進京勤王”,擁立已經遜位多年的末代皇帝溥儀復辟。
同年6月30日,張勳在紫禁城召開御前會議,並於次月1日將黎元洪攆走,隨後12歲的末代皇帝溥儀被抬出來宣佈復辟,並將民國七年改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
復辟訊息傳出後,國父孫中山在上海發表了《討逆宣言》,隨後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援下組成討逆軍,對張勳的“辮子軍”發動進攻,前一秒還高高在上的“辮子軍”遇到討逆軍後一觸即潰,張勳在德華人的保護下逃入荷蘭使館,這場看似鬧劇的復辟大戲,在上演12天后落下了帷幕。
後來,作為復辟重要主角之一的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今北京故宮),溥儀跑到了天津租界。可是,溥儀心不甘啊,於是在日本人與他接觸後,不顧身邊人的阻抗,跑到了東北投靠了日本人,他以為這樣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皇帝夢,殊不知自己跑到東北後,便被日本人給控制了起來,成為日本人手中的“傀儡”,更成為中華民族的罪人,終究是“黃粱夢一場”,還把自己給賠了進去。好在新中國成立後,溥儀積極接受改造,最終成為萬千人民群眾中的一員。
只是,溥儀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為了自己的皇位“東奔西走”,甚至不惜投靠日本人期間,他曾經的臣屬,原陝甘總督多羅特·升允,清朝都亡了,卻還率領清軍攻城略地,差點兒為溥儀打下個江山,甚至為了溥儀奔走終生。
多羅特·升允生於19世紀60年代,處於當清朝衰落之際,那個時候的清朝禮崩樂壞,早已沒有康雍乾盛世時的氣象,死氣沉沉,政局幾近腐敗,朝堂之上更是充滿頹靡之風,那些王公勳貴們想的只有貪圖享樂,哪裡還有江山天下。
面對清帝國的大廈將傾,這些人沒有一個想過站出來力挽狂瀾,而是想著如何每日從這個腐朽的帝國撈取更多好處,充實自己的腰包,甚至如何利用手中的職權針對和算計自己的敵人。要多離譜,有多離譜。
但多羅特·升允卻與當朝諸公不同,他在自己父親的身上學到了“忠”與“義”,為人剛正不阿,並窮盡一生都在盡心盡力為溥儀東奔西走,一心想建立不世功勳。
不過,也正是因為多羅特·升允剛正不阿的氣節,這注定了他在朝堂之上討不到好,一方面是他自己的氣節,看不慣那些趨炎附勢之人,更看不慣那些尸位素餐之輩;另一方面,你看不慣別人,別人也看不慣你,所以,在朝堂之上他無法避免遭到他人的排擠和針對。
加之,多羅特·升允這個人十分不“圓滑”,正所謂忠言逆耳,一向霸道慈禧老太后又怎麼可能忍得住?最終多羅特·升允直接被革了職。
再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多羅特·升允開始了自己的賦閒生涯。
後來,天下鉅變,各地起義不斷,清軍節節敗退之際,加之朝堂之上無可用之人,多羅特·升允再次被人想起,晉升為陝甘總督。
但是,這並不阻礙多羅特·升允將這看成是皇帝的恩賜,並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終身為大清朝盡忠,立志恢復大清。
這也是為何,溥儀宣佈退位後,多羅特·升允還在西北率兵作戰的原因。甚至,差點兒就要為溥儀打下個
首先,多羅特·升允一生中有40多年,生活在西北,對於西北的一草一木十分的熟悉,地形更是瞭然於胸,步兵戰術更是滾瓜爛熟,最重要的是“敵人”內部爆發了矛盾,且糧草軍械不足。
這樣的局面,對多羅特·升允而言,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完全可以一舉攻佔整個西北地區。只是,這個時候溥儀退位的訊息傳了過來,一時間人心惶惶,士氣也跟著大落。原本那支鐵血軍隊,也因此走向了潰散。
但是,多羅特·升允又怎麼可能因為這樣就放棄報國的志向?在這場戰爭落下帷幕之後,多羅特·升允開始為了溥儀四處奔走,試圖透過自己的努力“光復大清”。為此他曾跑到了蒙古,懇求蒙古諸王舉兵“勤王”;也曾在沙漠戈壁中迷失了方向,差點丟了老命,還好被路過的商隊所救;甚至遠渡日本,想求得日本的幫助……
只是,事與願違,沒有人願意站出來拉他一把。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多羅特·升允如此堅定的毅力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哪怕故國不在,卻能依舊堅持自己心中之志,併為之奮鬥終身。即便那個時候沒有人能理解他,即使他已到了步履蹣跚的年歲,依舊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直到死去。
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多羅特·升允顯然是忠誠的,正所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同時這也是多羅特·升允最真實的寫照,也是他濃墨重彩的一筆,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和推崇。
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來,清王朝的覆滅和走向共和是大勢所趨,不會因為誰而改變,我們更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而不是以腐朽的思想阻礙新事物的到來。
1931年,多羅特·升允因病去世,時年73歲。在多羅特·升允73年的人生裡,前半生他是清朝最忠誠的臣子,雖被排擠出朝堂,但依舊忠貞為國,後半生經歷大起大落,清朝沒了,他依舊是為了清帝復辟,四處奔走,不斷遊說,其忠貞不渝之心,天地可鑑。
或許他的思想腐朽,但在他的身上,我們依舊可以學會許多道理,在個人與國家利益之前,國為先,私為後;在集體與個人之間,集體為先,個人為後,團隊精神最重要。我們應該樹立起“小”與“大”的集體觀念與民族榮譽感,共同建立新中國。
回覆列表
張勳復辟,是 1917年6月,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3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入京後,張勳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
1916年,袁世凱去世,黎元洪當上大總統,實權掌握在國務院總理段祺瑞手中。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謂“參戰”問題上發生矛盾,段祺瑞主張對德宣戰,黎元洪和國會則堅決反對。
同月30日,他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並於7月1日攆走黎元洪,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佈復辟,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康有為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這就是史家稱的‘張勳復辟’或‘丁巳復辟’。結果復辟僅12天破產。而溥儀也被趕到天津,為其最終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