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51701896967

    自鰭豚屬鯨目,齒鯨亞目,淡水豚總類,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水生哺乳動物。估計白鰭豚現存約20只,屬一級保護動物,號稱“長江裡的大熊貓”。歷史上白鰭豚不但分佈於上起黃陵廟(宜昌以上)、下至長江入海口的長江干流,而且長江沿岸的大型支流和湖泊都有它的分佈。

    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其分佈範圍縮小為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江蘇瀏河口的長江干流,在支流和湖泊中已沒有它們的蹤影。

    白鰭豚身體呈流線型,體態矯健優美。

    成年白鰭豚一般體長約2.5米,體重100至200千克,雌獸略小於雄獸。至2006年為止,已發現的最大雌獸體長253釐米,體重237千克;而已發現的最大的雄獸體長216釐米,體重125千克。一隻雄性白鱀豚腦子重量可達470克,無疑也是一種聰明的動物,智力可與海豚媲美。但白鰭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鰭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鰭豚面板光滑細膩,富有一種特殊的彈性,原理與競賽式游泳衣著中使用具有彈性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遊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

    它的尾鰭扁平地分為兩叉,兩邊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鰭呈三角形。

    這四鰭給白鰭豚提供了優良的水中游動時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彈性的面板與流線型的身軀,白鰭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每小時60千米的遊速。

    平常它保持著每小時10至15千米的遊速。

    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鰭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Sunny的照耀下尤其光亮。

    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佈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

    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

    這使得白鰭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

    白鰭豚吻突狹長,伸向前方,約30釐米左右。其牙齒密密麻麻地排佈於上下頷兩邊,共130多顆圓錐形的牙齒。

    前額呈圓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機中聚焦的透鏡,所以被稱為“額隆”,這是白鰭豚發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

    呼吸孔或“鼻孔”位於頭頂的左上方,呈小長圓形,啟閉自如。

    平常白鰭豚會每隔10至30秒鐘突出水面換氣一次,在換氣過程中會發出“噗嗤噗嗤”的響聲。

    白鰭豚的眼睛位於嘴角的後上方,小似綠豆。

    外耳廓已經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針眼並且閉塞不通,是一種痕跡器官。因為白鰭豚長期生存於長江的濁水中,它的視覺和聽覺均退化嚴重,在水中主要以發射聲納接收訊號來識別物體。

    白鰭豚的上呼吸道有著三對獨特的氣囊與一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是因為生存於水中靠水發音,所以並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音所需要的聲帶。

    用特製的水聽器,可以聽到白鰭豚發出的“的答”“嘎嘎”等數十種不同的聲音。

    白鰭豚發出的聲音常為兩聲一對,發出聲音後會安靜的等待著回聲,從而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阻礙的距離和大小,並且考慮是否遊向目標。

    它又會在收到回聲後的不久發出新的一對聲音,稍候又安靜一陣等待回聲。

    第二次回聲收到後,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標遊動的方向與速度,白鰭豚就是這樣如人造聲納般的做回聲定位。

    用這獨特的聲納系統,它時常還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發出人耳聽不見的高頻率音波,與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聯絡。這種依靠回聲定位瞭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 白鰭豚的大腦表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佔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一隻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鰭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更聰明。白鰭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 白鰭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鰭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鰭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鰭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常在晨昏時遊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釐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遊動2米後,再入水中。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雄性白鰭豚,其隨即被送往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取名“淇淇”。科學家對淇淇的行為、生理、包括季節變化規律,血液學、治療、飼養等方面的研究,一一填補了對白鰭豚知識的空白。中國於當年12月15日臨時增發T.57《白豚》郵票一套2枚,分別為“悠然自得”和“環遊潛底”,發行量150萬套。隨著“淇淇”在國內外的名聲和影響越來越大,在郵票發行整整一個月後,又發行SB(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漢的“淇淇”從此成為武漢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在湖北武漢舉行。同年9月28日發行JP.33《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大學生運動會》紀念郵資明信片,“淇淇”腰圍綬帶、鰭捧花束,作為該屆大運會的吉祥物亮相郵資圖。2000年2月25日,中國發行2000一3S《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級)(一)》特種郵票小版張。小版張含10枚郵票和兩枚無面值過橋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為“白豚”。當時白鰭豚整個種群不足百頭!2002年7月14日,“淇淇”離開了我們,白鰭豚自然種群的命運再次陰雲籠罩。根據化石記載,白鰭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籍《爾雅》中,亦有對白鰭豚的描述,視之為江神。白鰭豚曾廣泛存在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陽湖湖區,在長江中的分佈最遠至三峽地區葛洲壩上游35千米處,至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都曾有發現。估計歷史上曾經有5000頭之多。但長期以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分佈區域也在逐漸縮小。

  • 2 # 秋菊蘭芝

    白鱀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遺生物,化石證據表明 530 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就已在長江出現。20世紀後期以來,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侵害而數量銳減,在 1988 年被列為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但剩餘種群仍不斷消亡,被認為是第一個由於人為因素而走向滅絕的鯨豚類動物。

  • 3 # 彼岸花

    白鰭豚具有的特徵:

    白鰭豚又名白鰭豚,俗稱“白鰭”、“白夾”、“江馬”。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為中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也是世界上昀瀕危的鯨目動物。

    身體呈紡錘形,全身面板裸露無毛,具有長吻,白鰭豚已經存在有2500萬年,喜歡群居,視聽器官嚴重退化,聲納系統特別靈敏,能在水中探測和識別物體;白鰭豚是恆溫動物,用肺呼吸,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現已瀕臨滅絕。

  • 4 # 石頭魚20830401

    白鰭豚的特徵:

    白暨豚雌性成體最大體長253釐米,雄性成體229釐米,體型大小的性二型明顯。白暨豚體形中等粗壯,有狹長而稍微上翹的喙,圓的額隆,低三角形的背鰭位於從吻端向後約2/3體長處,是其最顯著的野外識別特徵。鰭肢寬而梢端鈍圓。與海生的海豚相比眼睛較小,但不像恆河豚的眼那樣小。

  • 5 # 使用者3218863401163

    白鰭豚的特徵是:白鰭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動物,每次呼吸時,頭頂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著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鰭,出水呼吸時間約1—2秒鐘,潛水時間每次約20秒。長潛時可達200秒。每隔一兩分鐘就要露出水面換一次氣,有時會噴出水花,出水呼吸時會發出聲響。當天氣悶熱、暴雨即將來臨之際,它便頻頻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眾稱為“白鰭拜江”。白鰭豚是肉食性動物,其視覺很差,靠自身發出的超聲波訊號發現食物並突襲式吞食。


    白鰭豚食性以魚為主,常在淺灘、岔流以及支流匯合處覓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攝食量可佔體重的10%—12%。常在晨昏時遊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釐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

  • 6 # 毛孩兒叫球球

    體長2米,體重100~200千克。嘴部狹長,像鳥的嘴巴那樣,約有30釐米,上下頷兩邊密排著130多顆圓錐形的牙齒,前額呈圓形隆起。面板細膩光滑,背面是淺灰藍色,腹面是白色,體表呈流線形,前肢為鰭肢,背鰭呈三角形。後肢退化,尾部未端左右平展,分成兩葉,呈新月形。有一個長園形凹穴狀的鼻子或呼吸孔長在頭頂的左上方。眼睛只有綠豆粒一般大小,已經退化,位於嘴角的上方。耳朵只有一個針眼大小的洞,位於眼的後方,外耳道已經消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觀察家人洗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