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思南講故事
-
2 # 詩詞書院
近體詩又稱為格律詩,習慣上五絕和七絕均屬於此一詩體,另外格律詩還包括五律和七律,五排和七排等。五絕為五言四句,共20字。七絕為七言四句,共28字。均要依一定的韻律格式而為。
格律詩興於唐朝,成就了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巔峰,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
儘管五絕和七絕都是興於唐朝,但兩種詩體的發展軌跡又有不同,由於五言古詩形成較早,獲得充分的發育,也發展出一種叫古絕的詩體,最後形成五絕,脈絡分明。因此習五絕者多從五言古詩取徑。而七言詩,在隋唐獲得快速發展,並不如五言詩般具有完整脈絡。所以,我們在閱讀唐詩時會發現五言詩和七言詩,會呈現不同的風格。
學習七絕創作,首先要學的是平仄韻律。有很多專家學者說:格律詩詞是戴著枷鎖跳舞,言下之意格律是一種約束。我是極不同意這種說法的,詩和文的區別主要便是詩須具節奏美和韻律美,要具樂感,這點不論是新詩和古詩都必須具備的。格律詩詞為達成此一要求,提供了一套完善的模板,實為學習韻律,達成樂感的捷徑。我甚至主張,學習新詩創作,也應從格律詩詞入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體詩人,無一不具備格律詩創作基礎。
目前,在韻律上有兩個體系在雙軌執行,一個是依中古音的平水韻體系,一個是今年公佈的,依現代漢語拼音的中華新韻體系。這個可依個人創作偏好自選。但作為初學者,我是主張以平水韻體系入手的,由於今古音有別,初學時可能會比今音多學兩個課時,但在你以後的閱讀時,你會發現,所讀到的作品,近乎百分百都是依平水韻創作,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惑。
初習者出律出韻,語句生澀,這都沒有什麼大不了,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也常有初學者問,律和意有衝突時,如何取捨。毫無疑問的,先取意。隨著你對格律的熟悉,詞彙儲備量的增加,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兩者並不衝突,律和意於你都是可以兼得的。
只要方法合理,一個零基礎的詩詞愛好者,花上一個月的時間,學會寫七絕並不是什麼難事。
-
3 # 紅玉w紅玉
押韻押韻押韻,重要的事說三遍。
押韻第一,詩是要押韻的。不管是新韻舊韻,押韻是第一重要。
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偶句必須押韻,平仄不能互押。這個是基本常識。
多讀多寫,聽聽不同意見。天天習慣了誇獎,都是好好好,不對的也是好,那麼可能永遠處於那個好好好的假水平了。
一開始就對自己嚴格一點,按照絕句格律來寫,少走彎路。即是有不能夠理順的時候,先存下草稿,隨著水平的見長,也會慢慢好起來的。
實在有一兩首弄不好也就算了。不過只要認真,會發現格律不順的時候會越來越少的。
其實也沒有什麼捷徑可以走。每個人除了有認真的精神之外,還有天賦,這也很重要。
讀寫聽意見,讀寫聽意見,讀寫聽意見。厚下臉來,不怕錯,失敗是成功之母。
詩詞格律很簡單,百度一下就有哦。
加油,祝福可以迅速成為大詩人。
-
4 # 樺林樵夫
五言成五絕,七絕必七言。
四句當和韻,更應意境全。
作詩應有韻,平仄最為難。
平水能通古,新韻寬宜填。
詞賦多推敲,詩吟精貴嚴。
時常勤練習,工整日臻賢。
詩絕務精當,還須立意長。
起興和轉備,練字再推詳。
-
5 # 永豐183823564
寫詩就看你的人的思想和意境,比如寫冬天的場景,我有幾句詞送給你參考。
銀裝素裹千山秀,
冰封萬里雪花開。
晨夕踏步歌聲伴,
一夜窗畫自然來。
-
6 # 陳孤雁1
說到寫詩無論是五絕或者是七絕無論從層次上都要有一定的造就。
不單是韻得體,還得意得體,主要分流暢型,高低起伏型,意景一體型,古典型,現代型……
每個時代文化與社會立場不同,寫出的意義也就不同,作者會運用深思於詩的內涵裡。
小生不才,臨時發揮,求指點一二:
主題《遊南京塗河有感》
塗橋跨波去
垂柳兩岸分
高樓連天地
時事造乾坤
-
7 # 李雪波741
先別格啊律的,“詩”到底是啥玩意?是把字寫成一行一行的?還是結結巴巴的念出來?還是順口溜?古詩今詩新詩舊詩中國詩外國詩,體裁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詩”字,這“詩”到底啥玩意兒啊?說實話,真寫的話,這問題值得你從頭到尾琢磨,人不同,估計詮釋也不一樣,就算是同一個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層次,認識也不一樣,糾結你問的那個問題,還不如多琢磨下直指核心直指本質的東西。這問題可以問人,也可以網上搜,但不管誰的答案,只能借鑑參考,自己的東西,還必須自己領悟。不然,就算你寫成一行五個字七個字,就算押韻,也難是詩,充其量算順口溜,打油詩都算不上。就好比學武一樣,不管什麼招式,實際上本質就是速度力量技巧……那得自己練。
-
8 # 梧桐樹邊羽
我們詳細講一下五絕的平仄關係和行文方法。
七絕無非就是在五絕前面加兩個字,遵守對應的平仄即可。
平仄關係格律詩的平仄關係是一二句相對,二三句相粘。五絕字少,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出平仄。平仄基礎格式只有四種,掌握了推導技巧,不需要死記硬背。
我找個例子結合著講第一種格式,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看首句平仄,“仄仄平平仄”這個是屬於仄起不入韻的寫法。這裡補充說一下,我們說到的首句平起,仄起都是指首句的第二個字,首聯的首字是可平可仄的,並不影響平仄格式的判斷。
起句分仄起不入韻,仄起入韻,平起不入韻,平起入韻這四種格式。格律詩的韻腳一般採用平聲。所以入韻就是平收尾。五絕,七絕,五律,七律都一樣。我們來看第一種格式下整首五絕的具體平仄推導。
“仄仄平平仄”,用我們前面講過的格律詩平仄相對的原則,第二句自然要求就是“平平仄仄平“,跟第一句完全相反。再根據粘的原則,第三句要和第二句發音相似,但是不要押韻,最後一字是仄聲,對應的就可以推出第三句的平仄“平平平仄仄”,再根據對的原則,第四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這就是仄起不入韻的格式,按“對”,“粘”的原則推匯出四句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大家對照著看《登鸛雀樓》,是不是這樣?所以,記住首句的平仄,按照對,粘的規則,就可以推匯出整首詩的平仄規律。
五絕多是首句不入韻,所以一般都是用仄聲收尾,五律也這樣。為什麼呢?因為字太少。五個字,一句話才說一半,用平音的話感覺話說完了。這個我們以前講對聯的時候也說過。上聯仄,下聯平,五絕和五律如果首句入韻收平,會給人倉促收尾的感覺。
當然了,也會有不同,那就是第二種格式。仍然是仄起,但是首句要入韻,也就是說第一句結尾要改成平聲。但這樣一改呢,首句五個字的平仄間的關係就被打破,第一種是“仄仄平平仄”,那麼因為尾字用平音押韻,又不能孤平,又不能三平尾,就只能把第三個字改了。那麼第二種格式首句平仄就是“仄仄仄平平”。看例子,李嶠的《中秋月》: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起句“仄仄仄平平”,那麼我們按照對粘的推導原則,可以推出整首詩的平仄關係: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大家對照著詩檢驗下,有沒有問題。第二句因為要入韻,所以跟第一句不能對那麼死。
現在看剛剛第一種格式的平仄關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然後再看剛推出的第二種平仄關係,發現聯絡沒有?其實只有首句的三五字平仄關係調換了一下,其他的根本就沒變。所以“仄起入韻式”也是不用背的,兩種格式只是稍微變化了一點。
我們來看第三種格式。
舉例子看第三種格式,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首句“移舟泊煙渚”平仄為“平平仄平仄”,這其實是“平平平仄仄”在唐詩中非常常見的一種變格。我們按照正格把平仄推出來: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這是第三種格式,平起不入韻。關鍵來了,我們不要孤立看問題,我們再把這種格式和第一種對比一下。第一種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發現了什麼沒有?這就是把後兩句先說,把頭兩句後講嘛!要死記硬背嗎?不需要啊。你寫詩的時候前後句調整都可以的嘛。
我們再看第四種,平起入韻。既然要入韻,那麼首句的最後一字必須是平聲啊,直接把第三種格式的首句最後一個“仄”改為“平”,同時,前面第三個字的平仄也改掉。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簡不簡單?這種格式就不舉例了,大家自己可以去發現。
四種格式到這裡就全齊了。
所以,大家只需要記住“仄仄平平仄”,第一種基本格式的首句平仄,那麼五絕的四種格式全都能推匯出來。律詩也是一樣的。五言是這樣,七言就是往前加字,加字的時候注意平仄關係就好。
近體詩的格律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有這四種基本格式。然後分為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四類。四四一十六,一共就十六種格式,而且完全是可以推演出來。
行文方法五絕的行文講究一擊斃命,不像大部頭有足夠的文字來渲染,必須練達。但是,哪怕再簡練乾脆,二十個字也是不夠的,所以五絕行文就有了自己的味道,不同於律詩和七絕,這種手法就是留白。
這麼打比方吧,同樣是一副畫,七律五律是什麼啊?工筆,白描。七絕是什麼啊?水墨,寫意。那麼五絕是什麼呢?也許是一個點,一條線,或者是一幅空白,大部分得靠讀者自己去想象。但是二十個字必須完整表達作者的意思和方向,留給讀者的空白是順著詩人的想法去完成,這才是好作品。
也就是說相對於律詩完整的“起承轉合”。絕句一般不完成“合”。五絕更加短小精悍,無一字可浪費,講究的是詩意的發散。
意在詩外,蘊味無窮。
-
9 # 大郝2996
別風一吹雨一滴雪一飄花一開柳一搖雲一飛霞一起…………腦一熱手一癢就寫起詩來,還是先做老實人,用笨辦法,下真功夫,打實基礎……
-
10 # 老潤頭
舂雨嘩嘩入水中,
一片綠景戀人留。
遠望遠方八角樓,
一片日霞映天空。
日落西山夕陽下,
高山流水淡影中。
天空藍天陶人生,
花好月圓掛天空。
-
11 # 雲卷飛山
如何寫好五絕七絕?首先我們得了解五絕七絕各有什麼特點。
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是從簡單開始,逐漸豐富完備的。詩歌也一樣,也是從最初的兩言三言四言的雜言詩,慢慢過渡到五言七言齊言詩的。雜言詩就是詩歌的字數不固定,從一字到十字的句式雜言其中;齊言詩就是通篇字數固定,或五言或七言等。
先秦以前,詩歌以雜言詩為主,字數以四言為多;漢以後齊言詩開始出現,多以四言為主;隨著詩歌文化的發展,五言六言七言的齊言詩開始出現,如曹操的詩多以四言出現,到了他兒子曹丕曹植時又多以五言為主了。後來六言詩逐漸淡出,以五言七言為主了,多於七言的齊言詩基本上沒看到。
直到格律詩出現至初唐,齊言詩多以五言為主,七言較少。直到詩歌爆發的盛唐,七言詩才開始火爆,特別是經王昌齡、王之渙、岑參、高適等詩人的演繹實踐,七絕佔據了律絕的主導地位,五絕也就退居其次了。
古人認為,五絕偏於寫景,七絕長於抒情;五絕善於言志,七絕工於言情;五絕極具古風古意,七絕更具現代氣息。瞭解了這些特點,才能更好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愫,再加以選擇,就能事半功倍。
因為五絕更適合寫景,所以五絕多以首聯對仗式為主。首聯對仗,相互映襯、相互烘托,立即會營造出一個立體意境,人在其中,更使情景交融,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如:唐朝張祜《河滿子》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先以一個對仗句開始,描寫一個遠離家鄉、深居宮中二十年的宮女,在聽到故鄉小調《河滿子》後,思鄉之情噴薄而出,感情閘門開啟,止不住的熱淚簌簌雙流的情景。一個故國,一個深宮,一個三千里,一個二十年,形成鮮明對照,先行造勢;再來一聲河滿子,雙淚落君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完完全全的真情實感,全無堆砌做作,短短二十字,字字黃金,一幅深宮思鄉畫面油然而生。
七絕更適合抒情,所以多以首聯押韻式為主。首聯押韻,能使詩句更具韻味,更便於情感表達,一氣呵成。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頭兩句平鋪直敘,因為有韻,所以更朗朗上口,才有可能促使人繼續讀下去;這時話鋒一轉,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先是不知愁,一個“忽”,忽有所見,忽有所感,頓覺原來的不知愁是多麼可笑,多麼無知!功名利祿身外物,哪有兩人一起歡笑、一同呼吸更加實在、更加美好呢?
當然,什麼都沒有定式,五絕一樣可以抒情,象前面那首《河滿子》就是五絕抒情代表,七絕一樣可以寫景,做到情景交融,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殘陽入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全詩全為寫景,沒一字涉及情,可我們透過描寫的畫面,卻有真真切切的震撼感受,這就叫寓情於景,無字寫情,卻處處有情。
不管你學過多少詩歌理論,握有多少詩歌秘笈,一切必須從閱讀鑑賞開始,沒有千兒八百詩歌儲備,即使合律合韻,那也是笑話一個,比張宗昌張大帥強不了多少。還有就是要拋開臉面,受得了冷嘲熱諷,現在的噴子們可厲害了,明明什麼都不懂,卻個個都象磚家,評頭品足,你要跟他們認真,那趁早什麼都別忙活了,因為寫詩也是門手藝,靠勤學苦練,開始粗糙不堪,慢慢才會有些模樣,只有多與人交流,互相切磋,才會有進步。讓人噴吧,被噴一次就能長一分,噴得越沒面子,記憶猶深刻,受得了委屈,就成得了器。
只要勇敢攀登,什麼樣的山峰都能被你踩在腳下!
-
12 # 野農1
藏頭詩《老有所依》
《老》柳今朝換新翠,
《有》風喚雨促碧顏。
《所》以歡欣迎紫燕,
《依》然快樂慶春天。
-
13 # 苗玉漢
簡單五個字,
闡明此詩意,
語句不囉嗦,
解讀大問題。
(我的回答,良)
-
14 # 雨歇虹現
詩不達沽!意凝練,境由生,方可稱之為詩。無論是何種詩,作為詩之魂魄的,立於高丘而瞰萬方之情懷,俯察大地而由物景勾之於詩人之情感!雖五律,雖七律則僅是寄之於文而已。所以平仄,對仗並不是最緊要的,熟讀唐詩和歷代詩家的原創作是對於寫詩,寫好詩有著重要的作用的。
-
15 # 喜樂便利店如故
首先要知道五絕和七絕是指什麼,五絕和七絕是五言絕句20個字,七絕是七言絕句28個字,講究格律也就是要有平仄和押韻。學好格律就可以開始寫詩了,詩言情,詩言志,能寫出產生共鳴的就是好詩。如我也寫過很多詩,這裡分享一首七絕。
《月下吟》
當年李杜我心追,千古詩篇夢百回。
月落江中明似鏡,天空水裡映爭輝。
-
16 # 使用者5981638050834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17 # 獨醉乃東
七言絕句(七絕)和五言絕句(五絕)的斷句一般都遵循漢語言的音步習慣,無外乎2、1、2……,或2、2、1……,或1、2、2……,或3、2……,或2、3……等。
就七言詞而言,有
①2、2、2、1(或2、2、3)
②2、1、2、2(或3、2、2)
③2、2、1、2(或2、3、2)
至於1、2、2、2的語言形式屬領字句,一般用於特定詞牌的特定句式中,是不宜用在格律詩中的格式,所以無須列入。
(五言詩的規律一般在七言詩基礎上省略掉前2字同理)。
回覆列表
友友的問題是如何寫好五絕和七絕詩。說實話,這個問題對於我有些高深。我說說自己個人的一點拙見。
我覺得,想寫詩就必須要讀詩,古人不是常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不是沒有它的深刻道理的。讀詩讀到倒背如流的地步,一提筆,彷彿自然而然就有了某種格局。
其次要充分了解古詩的知識,比如韻腳,平仄等,熟練掌握這些古詩詞的相關寫作要求,我想在寫詩的時候就有了擇字的方法。
再者要多練習挑選字,多斟酌。王安石寫過一首《江南春》,相傳他寫到“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話的時候,剛開始並不是“綠”字,是“到”字,後來反覆修改,才定為“綠”字,也因為這個字,詩的意境一下子就出來了,人們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不自覺的就會出現春風十里,草長鶯飛的景象。
除此之外,要寫好絕句,還要讓自己的詩句有一定的意境。古人詩詞最講究意境二字。像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句詩把那種寂寥無人,白雪皚皚,只有詩人一個人的那種孤寂一下子就寫出來了。
寫好詩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多讀多背多練習多琢磨,相信友友一定能寫出自己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