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3812681462
-
2 # tjym123
美的素養,狹義可以理解為藝術修養。
但廣義上,所有一切美好都與美的素養有關。
美既可以是音符、也可以是色彩、還可以是文字、光影、構築、公式、程式碼、產品乃至人,以及一切令人驚歎的存在。
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一種登峰造極的美。不能理解這一點的人,即便是讀完博士,也不可能成為頂尖學者。當對世界的描述簡潔到無以復加,那種美是無數科學家畢生追求的。
看顏值,不一定就是膚淺,也有可能是更深刻。
發現美
發現美,首先是審美。
對於什麼是美,現實中看到了三個完全不同的答案:
以美為美,以醜為美,以平庸為美。
以美為美的人,會成為美的代言人:
五官不一定非常完美,但隨著年齡增長一定會越來越耐看。
身材不一定黃金比例,但絕不會允許自己過胖過瘦到影響美觀。
衣著不一定十分考究,但一定不會太隨意而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
身份不一定特別高階,但從上到下散發的氣質顯示出高貴的靈魂。
嗓音不一定如同Teana,但絕不會說出難懂的方言和粗俗的字句。
而以醜為美的人,在某一方面或者很多方面,總是走在美的反面。
以平庸為美的人,生怕在任何一個方面超過了普通人,總想讓自己處在隊伍的正中間。
個體的選擇會造就最終的結果,在複雜性科學裡,這個概念叫湧現。
以醜為美、以平庸為美是發展中階段的我們,過去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過的低階、倒退、悖反,某種程度上,也許是成長的痛苦表現吧。背後是幾代人的美學教育缺失、美學素養低下。
城市規劃和建築原本應該是最能塑造美的。而現實是,城市化程序不斷加快,城市越來越大,但真正有特色、與眾不同、讓人感受到美的城市,太少太少。那麼多城市讓人無法分辨身在何方。建築越來越變成高樓林立,真正讓人能記住的建築沒有幾個。從南到北,大同小異。
比城市和建築更小一點的是產品包裝。雖然中國產各類產品的質量在不斷提升,但包裝的美觀度始終不夠好,設計不夠人性化。各種粗俗不堪的符號和色彩搭配,不絕於世。
廣告幾乎是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美學造詣的領域。腦X金那種低俗醜惡的廣告不但大行其道,而且在商業上還獲得了成功。這使得很多商家為了吸引注意力,在搞惡、粗俗上發力。廣告水準真的反映出了惡俗的流行。
說到這,不得不提我最喜歡的廣告Intention,來自蘋果。那種簡潔的美感,不是我們現在可以創造出的。或者創造出,也很難被看到。這種差距,才是底層的差距,短時間難以超越、未來想要偉大復興一定要超越的。
缺乏美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來自兩個層面:決策者的美學素養整體缺失,社會大眾美學素養的平均水平低。
從教育開始,我們就與美很遙遠。音樂、美術課一直都是擺設;學生要統一穿肥大而奇怪的校服;追求個人形象會被老師和家長看做早戀的前兆而大肆批判。
我們國家現在中年男性的外在相似度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從頭到腳。差不多的髮型、差不多的服裝風格、差不多的鞋。這既是一種表現,也是一種結果。去年的美國和日本之行,我很重要的一個直觀感受是,美國和日本普通人高度個性化的外在裝扮。
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吸引,本源也是一種美。我們有什麼樣的審美標準,會選擇接近什麼樣的人,基於外在、基於談吐、更基於內心和靈魂。
而在真正的愛中,愛本身就是一種美,愛的那個人在某些方面也一定很美。否則怎麼可以吸引到我們?怎麼可能讓我們愛上?
發現美,還是一種感知力、一種初心不忘、一種反熵增。
美真正的敵人不是醜也不是平庸,而是審美疲勞。
旅行是去看遠方的風景,但我們身邊的風景就不美麗了嗎?
原因是身邊的風景看得太多太久,已經不再是風景。
當我們深愛的人成為了身邊的那個人,就不再美了嗎?
審美疲勞本質上就是一種初心不再、一種熵增。
熵增除了會讓一個組織更混亂,也會讓一個人眼中的美不再美。
能夠始終發現身邊的美好,需要有一顆敏感的心,更需要能夠做到不忘初心。真正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幸福的,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無數生活細節。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對美的判斷力,事實上回答了我們是怎樣的人,是美的、醜的、還是平庸的。也決定了我們喜歡怎樣的人和環境。
追求美
為什麼做,永遠比怎麼做重要。
對美的嚮往和追求其實是很多偉大人物底層的動力,無論藝術家、科學家、企業家。
觸發探索欲、學習欲的好奇心,本質上也是一種發現美的動力。
在學習了更廣範圍、更多學科的內容之後,我覺得,藝術的維度是高於科學的,偉大的科學發現總能帶給人藝術感。
而完美的商業,帶給世界的一定離不開美。太多的行業本質上生產和供給的是美。
旅遊行業,是帶人們去看美景。
房地產業、裝修行業、園林景觀,是讓周圍環境更美。
珠寶行業、化妝品業、美容行業、服裝行業、運動健身,是讓人變得更美。
離開了內心對美的嚮往,在這樣的行業不可能真正成功。太多的企業家之所以遇到瓶頸,缺的不是努力、缺的不是管理,缺的是美學素養。
而對一個人來說,真正的幸福生活,一定是去往更多美的地方。
這樣的美來自於身邊的愛人、事業的氛圍、社交的圈層、生活的場景。
美帶給人內心的震撼、靈魂的觸動、生命的鐫刻,是無與倫比的。
真正會讓我們沉浸其中、不論得失、忽略成敗、心流不斷的,終歸是美的體驗。
這幾乎決定了以平庸為美、以醜為美的人,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這也許就是很多看起來應該很幸福的人,事實上不幸福的深層次原因吧。
對美的追求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決定了一個人內心的善良。邪惡終究是對美的破壞。越忍心破壞美的人,就越邪惡。
創造美
美總是有限的,我們不是在創造美,就是隻在消耗和佔有。
那些能夠讓人為之奮鬥終身的理想和事業,總是可以讓世界更美好。
但我們在創造美之前,首先應該讓自己變得更美,變得更懂得美。因為我們提供給世界的首先是自己。
成為更好的自己,不就是讓自己更美嗎?
但現實中,太多的人對美無感也提不起興趣、甚至從來沒從美的角度思考過自己、思考過事業、思考過生活、思考過人生。
我作為一個曾經的校園音樂人,算是與藝術沾過邊。我自認為是懂得美、追求美的。以至於公眾號裡我拍的很多照片,讓朋友們覺得很有美感,問我是不是學過攝影。
藝術沒有邊界。對美的渴望和創造,也沒有邊界。
這裡偶爾會發與音樂有關的內容,前兩篇都是我寫的歌。但只要是與音樂有關的內容,看的人就會少一些,這是不是代表著嚮往美的朋友是少數?雖然音樂本身不能代表所有的美。
我始終會建議朋友們有自己的愛好,其中很重要的愛好就是與藝術有關的,無論什麼門類。
多接受藝術薰陶,就會更懂得美,而這事實上是很多朋友缺乏的。
之所以會讓你感到迷茫、狀態不好、找不到方向,不是格局不夠,不是能力不足,不是努力達不到,而只是沒有美的吸引。
最後要說的是,對美的嚮往是最深層次的、最底層的動力。
培養自己的審美、讓自己變得更美,也許才是幸福和成功的真正起點。
回覆列表
潤物無聲中提升學生美學素養
講述人:廣東深圳市桂園中學教務處主任胡少明
談及美育,我校羅璐菁老師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她說:“美育的過程,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過程。其間,學生不斷被薰陶、感染,於潤物無聲中提升綜合素質。”那麼,為了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我們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要過人才關。以美術教學為例,學校配備了3位美術老師,人數雖少,但各有所長,分別擅長玉石鑑定、衍紙畫、毛筆書法,並且開設專門課室。我時常觀摩他們教學,並與之談心,得知了他們的教學心得:用常規課落實“課程標準”,用活動課開發校本課程,既可保證學生掌握大綱範圍內的美育知識,又在實踐中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相長中實現守正創新。
除了專業老師,其他教師也肩負著美育職能。近幾年,學校招聘了不少擁有博士學歷的新人,我們開設“博士講壇”,請他們發揮研究優勢,為學生講授課外知識。比如,要梅娟博士從美學角度為學生們講解丹霞地貌,展現“顏色美”“形態美”“境界美”,鮮活多彩的例子令同學們興味盎然。
其次是要過課業關。基於不同年級的教學目標、學生領悟能力,我們安排了不同的課程。初一以動手實踐為主,用作品的造型表達思想感情;初二以欣賞作品為主,如凡·高的油畫,切合學生青春期求知慾強的心理特點;初三以學科融合為主,探索美術與語文、音樂等學科之間的滲透、融通,鼓勵學生設計審美活動,積累審美經驗。比如,我們在教作文時十分注意美育,推薦學生讀朱光潛、楊燕迪、歌德等關於美學、藝術的篇章,讓學生先掌握審美標準,再剖析身邊現象,這樣寫出的作文往往視角新穎、選題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