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傳:亡秦鹿走,偽楚狐鳴。雲鬱沛谷,劍挺吳城。勳開魯甸,勢合碭兵。卿子無罪,亞父推誠。始救趙歇,終誅子嬰。違約王漢,背關懷楚。常遷上游,臣迫故主。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戰非無功,天實不與。嗟彼蓋代,卒為凶豎。 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說願學萬人敵,然而略知其意後又不肯學,從中可見其自制力不強,無恆心。觀始皇遊於會稽喊“彼可取而代之”,可見項梁平時的教育有所缺失。起兵吳中,在太守殷通也要起兵響應陳勝的情況下擊殺了太守,得兵八千。渡淮,並陳嬰兵馬,得東陽,逐景嘉。項羽第一次屠襄城,項梁並無任何勸阻責備。用范增之計,立楚懷王,聚民心。齊國不響應楚國號召共同伐秦,而是隻顧自己的利益。這點在陳涉世家也可以看出,陳勝起義之後,復立了各國後代為王,然而各國的王都只顧擴大自己的利益,並不是共謀伐秦,真是應了杜牧《阿房宮賦》的話: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審時度勢很重要,這時一心伐秦的只有劉邦項羽,可能他們一開始並不是懷著多麼高尚的目的,但是行為如此,所以最後才有楚漢之爭。破李由之後,項梁有驕色,不聽宋義的勸阻,敗於定陶,死於章邯手中。劉、項伐秦陷入僵局。章邯當時看不起楚國,認為其不足慮,將兵圍趙國於鉅鹿,圍而不破,其意應該是引諸軍來,各個擊破。楚國懷王則令宋義帶項羽救趙,令沛公劉邦帶一路兵伐秦。宋義到了安陽止兵不前四十六日,宋義認為秦破趙之後實力大損,殊不知自己軍中士卒的情況也是在逐漸變壞,而項羽認為秦破趙之後只會變強,因此假借懷王之令,殺宋義,帶兵擊章邯。破釜沉舟,鼓舞士兵死戰,打下了威震古今的鉅鹿之戰,深符兵家“投之亡地而後存,置之死地而後生”之旨。項羽由此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章邯在趙高和陳餘兩方面的作用下,投降項羽。之後,秦國降兵與諸侯軍隊有摩擦,項羽又採取了最簡單省事但是後患無窮的辦法——坑殺,殺了二十萬秦兵。然後發現劉邦已平定關中,大怒,揚言要擊破劉邦。項伯的干預使得一場戰爭變成了一場宴會也即名傳古今的鴻門宴。項羽一見面就告訴劉邦曹無傷之事,可見其政治方面十分幼稚。亞父范增一心要殺劉邦,不論是看到劉邦的天子之氣也好,看到劉邦足以匹敵項羽的才能也罷,但是項羽猶豫不決,聽了樊噲一席話更加下不了手,因為樊噲把項羽的行為等同於他所痛恨的暴秦。劉邦趁如廁的功夫跑了,樊噲的勸說起了很大作用,因為劉邦還覺得自己沒告辭不禮貌。樊噲“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語出驚人,此人粗中有細,不是簡單的武將。沛公讓張良等他到軍中再去稟報,可以看出他腦子也是轉得很快的。鴻門宴是劉邦大業最危險的時候,靠著大家齊心協力度過了。項羽又屠了咸陽,燒了秦國宮殿,整整燒了三個月。這裡面其實是有一些藏書的,始皇不讓民間私學書本知識,但是自己收藏民間藏書,因此很多秦以前的文獻古籍都毀於這場大火。並且項羽此舉使得他暴虐的形象深入天下人心,相比而言劉邦入關約法三章,秋毫無犯顯得仁慈寬厚多了。劉邦後來可以得到三秦關中父老的民心支援,都得益於這場大火。沐猴而冠的典故,更加看出項羽政治見識極度匱乏,僅僅有富貴還鄉這種小民心理,其不得天下也是一定的,倘若僥倖得到,對於天下也是極其可怕的。此後,揹著懷王分封天下諸侯,劉邦在巴蜀,三秦章邯董翳司馬欣看著他,其他分封齊趙也有隱患。齊國最大勢力不伐秦,封了另一個齊王,所以齊國反了。項羽去打齊國的時候,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三秦,聚各路諸侯,殺到項羽老家彭城,飲酒作樂,結果第二天項羽殺了回來,三萬破五十六萬,劉邦大敗。劉邦逃亡途中好幾次把自己兒子女兒推下車,可見逃亡的緊迫和劉邦的自私無情。劉邦被圍於滎陽,陳平出奇計離間項羽與范增,並且使了金蟬脫殼之計,紀信替劉邦而死。項羽後方有齊國與彭越搗亂,一直不得安寧,在廣武射了劉邦一箭,被劉邦瞞天過海騙過了士卒與項羽。後劉邦趁著項羽擊彭越的時候,擊破了成皋。其實這個時候,劉邦還有一路大軍由韓信率領在北方趙地平定趙國齊國,韓信逼迫劉邦立自己齊王,劉邦本要破口大罵不許,張良一提醒就回過神來立了韓信齊王。與項羽約定中分天下後,項羽歸還了劉邦的父母妻子。此後劉邦用張良陳平計策,趁著項羽現在的困難一舉滅掉楚國。各路諸侯開始不履行約定,得張良提醒,劉邦給了諸侯甜頭,與韓信、彭越等各路之後圍項羽與垓下,四面楚歌瓦解楚軍鬥志,最後楚軍僅剩八百多人。想想當年鴻門宴之時的形勢是項羽四十萬,劉邦十萬,如今形勢大轉。最後項羽也不自悟自己之失,尚且說“天亡我”。 烏江亭長準備了船隻,讓項羽渡江,項羽拒絕了。一是認為天意如此,二是覺得江東子弟八千至今無一人生還,愧對江東父老。第二點這一段很讓人心疼項羽:“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是真正的愛惜士卒,難怪劉邦本紀有一段評價項羽“仁而愛人”,劉邦彭城之敗害死的人比項羽不知道多了多少倍,但劉邦忍過來了。 項羽與大舜一樣都是重瞳,但是差別很大,竊以為是項梁的培養有問題。太史公對項羽的評價: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劉邦手下,六出奇計的陳平、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都曾在項羽手下過,項羽不能很好的發現任用他們,最後甚至懷疑曾一心要致劉邦於死地的亞父,所以說項羽真的是“奮其私智”,不聽人言。
小傳:亡秦鹿走,偽楚狐鳴。雲鬱沛谷,劍挺吳城。勳開魯甸,勢合碭兵。卿子無罪,亞父推誠。始救趙歇,終誅子嬰。違約王漢,背關懷楚。常遷上游,臣迫故主。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戰非無功,天實不與。嗟彼蓋代,卒為凶豎。 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說願學萬人敵,然而略知其意後又不肯學,從中可見其自制力不強,無恆心。觀始皇遊於會稽喊“彼可取而代之”,可見項梁平時的教育有所缺失。起兵吳中,在太守殷通也要起兵響應陳勝的情況下擊殺了太守,得兵八千。渡淮,並陳嬰兵馬,得東陽,逐景嘉。項羽第一次屠襄城,項梁並無任何勸阻責備。用范增之計,立楚懷王,聚民心。齊國不響應楚國號召共同伐秦,而是隻顧自己的利益。這點在陳涉世家也可以看出,陳勝起義之後,復立了各國後代為王,然而各國的王都只顧擴大自己的利益,並不是共謀伐秦,真是應了杜牧《阿房宮賦》的話: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審時度勢很重要,這時一心伐秦的只有劉邦項羽,可能他們一開始並不是懷著多麼高尚的目的,但是行為如此,所以最後才有楚漢之爭。破李由之後,項梁有驕色,不聽宋義的勸阻,敗於定陶,死於章邯手中。劉、項伐秦陷入僵局。章邯當時看不起楚國,認為其不足慮,將兵圍趙國於鉅鹿,圍而不破,其意應該是引諸軍來,各個擊破。楚國懷王則令宋義帶項羽救趙,令沛公劉邦帶一路兵伐秦。宋義到了安陽止兵不前四十六日,宋義認為秦破趙之後實力大損,殊不知自己軍中士卒的情況也是在逐漸變壞,而項羽認為秦破趙之後只會變強,因此假借懷王之令,殺宋義,帶兵擊章邯。破釜沉舟,鼓舞士兵死戰,打下了威震古今的鉅鹿之戰,深符兵家“投之亡地而後存,置之死地而後生”之旨。項羽由此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章邯在趙高和陳餘兩方面的作用下,投降項羽。之後,秦國降兵與諸侯軍隊有摩擦,項羽又採取了最簡單省事但是後患無窮的辦法——坑殺,殺了二十萬秦兵。然後發現劉邦已平定關中,大怒,揚言要擊破劉邦。項伯的干預使得一場戰爭變成了一場宴會也即名傳古今的鴻門宴。項羽一見面就告訴劉邦曹無傷之事,可見其政治方面十分幼稚。亞父范增一心要殺劉邦,不論是看到劉邦的天子之氣也好,看到劉邦足以匹敵項羽的才能也罷,但是項羽猶豫不決,聽了樊噲一席話更加下不了手,因為樊噲把項羽的行為等同於他所痛恨的暴秦。劉邦趁如廁的功夫跑了,樊噲的勸說起了很大作用,因為劉邦還覺得自己沒告辭不禮貌。樊噲“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語出驚人,此人粗中有細,不是簡單的武將。沛公讓張良等他到軍中再去稟報,可以看出他腦子也是轉得很快的。鴻門宴是劉邦大業最危險的時候,靠著大家齊心協力度過了。項羽又屠了咸陽,燒了秦國宮殿,整整燒了三個月。這裡面其實是有一些藏書的,始皇不讓民間私學書本知識,但是自己收藏民間藏書,因此很多秦以前的文獻古籍都毀於這場大火。並且項羽此舉使得他暴虐的形象深入天下人心,相比而言劉邦入關約法三章,秋毫無犯顯得仁慈寬厚多了。劉邦後來可以得到三秦關中父老的民心支援,都得益於這場大火。沐猴而冠的典故,更加看出項羽政治見識極度匱乏,僅僅有富貴還鄉這種小民心理,其不得天下也是一定的,倘若僥倖得到,對於天下也是極其可怕的。此後,揹著懷王分封天下諸侯,劉邦在巴蜀,三秦章邯董翳司馬欣看著他,其他分封齊趙也有隱患。齊國最大勢力不伐秦,封了另一個齊王,所以齊國反了。項羽去打齊國的時候,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三秦,聚各路諸侯,殺到項羽老家彭城,飲酒作樂,結果第二天項羽殺了回來,三萬破五十六萬,劉邦大敗。劉邦逃亡途中好幾次把自己兒子女兒推下車,可見逃亡的緊迫和劉邦的自私無情。劉邦被圍於滎陽,陳平出奇計離間項羽與范增,並且使了金蟬脫殼之計,紀信替劉邦而死。項羽後方有齊國與彭越搗亂,一直不得安寧,在廣武射了劉邦一箭,被劉邦瞞天過海騙過了士卒與項羽。後劉邦趁著項羽擊彭越的時候,擊破了成皋。其實這個時候,劉邦還有一路大軍由韓信率領在北方趙地平定趙國齊國,韓信逼迫劉邦立自己齊王,劉邦本要破口大罵不許,張良一提醒就回過神來立了韓信齊王。與項羽約定中分天下後,項羽歸還了劉邦的父母妻子。此後劉邦用張良陳平計策,趁著項羽現在的困難一舉滅掉楚國。各路諸侯開始不履行約定,得張良提醒,劉邦給了諸侯甜頭,與韓信、彭越等各路之後圍項羽與垓下,四面楚歌瓦解楚軍鬥志,最後楚軍僅剩八百多人。想想當年鴻門宴之時的形勢是項羽四十萬,劉邦十萬,如今形勢大轉。最後項羽也不自悟自己之失,尚且說“天亡我”。 烏江亭長準備了船隻,讓項羽渡江,項羽拒絕了。一是認為天意如此,二是覺得江東子弟八千至今無一人生還,愧對江東父老。第二點這一段很讓人心疼項羽:“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是真正的愛惜士卒,難怪劉邦本紀有一段評價項羽“仁而愛人”,劉邦彭城之敗害死的人比項羽不知道多了多少倍,但劉邦忍過來了。 項羽與大舜一樣都是重瞳,但是差別很大,竊以為是項梁的培養有問題。太史公對項羽的評價: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劉邦手下,六出奇計的陳平、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都曾在項羽手下過,項羽不能很好的發現任用他們,最後甚至懷疑曾一心要致劉邦於死地的亞父,所以說項羽真的是“奮其私智”,不聽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