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知情達理豆漿3r

    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印度河流域就出現了繁榮的文明。

    然而,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入侵印度,把那個最終統治了整個印度北方。

    此後的數千年中,波斯人、希臘人、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匈奴人、突厥人、阿拉伯人、蒙古人、英華人相繼入侵古印度。古印度前前後後一共被外族入侵了十七次,每一次侵略都給印度人民帶來了苦難,讓這片土地滿目瘡痍。歷史上,除了短暫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在大部分時間內,古印度都是被外族所統治。

  • 2 # 佛山黑馬科技

    塞琉古王朝有著無休止的野心,企圖不斷對外擴張領土,企圖保住對北印度的統治,並把那裡作為自己的地盤,這使他必然與印度王朝發生衝突,加上印度被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豐富的物產資源,如名貴優質的絲綢,香料等,而這些正是塞琉古所需要的,因此塞琉古王朝兩次大舉進攻入侵印度河流域。

  • 3 # 張瑞濤

    隨 著 傘 塞 琉 古 王 朝 的 發 展 ,實 力 也 漸 漸 強 大 起 來 了 ;而 傘 塞 琉 古 統 治 者 的 野 心 也 膨 脹 起 來 了,所 以 才 去 入 侵 印 度河 流 域 ,從 而 擴 大 自 己 的 領 土 和 獲 得 更 多 的 財 富 。

  • 4 # 我是越關

    二戰期間,日本對印度發起的侵略戰爭只有英帕爾戰役一次,此戰之後,日本再也沒有對印度發起任何進攻。反觀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從九一八事變到日本宣佈投降,用了整整14年,而且在這14年內,日本多次組織發動了大規模進攻,致使中國軍民傷亡慘重。

    看到這種情況,很多人疑問,日本為何放棄攻列印度,難道印度軍力強盛,或者是和日本媾和了嗎?

    實際上兩種情況都沒有出現,日本之所以沒有攻列印度有兩點原因;第一、是英帕爾戰役使得日本損失慘重。第二、中國遠征軍的幫忙。

    英帕爾戰役

    先說說英帕爾戰役的背景。

    自從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將四分之三以上的財政收入用於了侵華戰爭,但武漢會戰之後,日本攻勢銳減,被迫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此時,日本改變戰略,將大陸政策變成海洋政策,號稱南進,轉了個身去攻打東南亞諸國了。

    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可以封鎖中國對外交通,切斷中國對外軍事補給線,逼迫國民政府投降。第二、可以拿下英、美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攫取當地資源,以期在戰爭中做到自給自足。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陷入危機之時,逼迫英國政府關閉中國當時唯一的對外通道——滇緬公路。結果,英國政府繼續實行綏靖政策,中國唯一對外交通線被迫切斷。

    接下來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隨後席捲東南亞,在極短的時間內就佔據了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緬甸等國。

    1944年1月,日本製定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率領軍隊的人是牟田口廉也。這個人是盧溝橋事變時在場的最高指揮官,當時的軍銜是大佐,當然,此時他已經是中將,並且率領了十萬以上的日軍,準備一舉攻入印度。

    戰前,牟田口廉也口出狂言,聲稱日軍陸軍已經是天下無敵,但實際上這一次戰爭,日軍連基本的後勤都沒有解決,根據後來的資料披露,日本當時僅僅準備了不到18%的軍糧。

    同年3月,日軍在從緬甸進入印度後,由於印度的英軍佔據英帕爾高地呈防禦態勢,日本也不斷地強攻。戰役之初,日本確實取得的一部分進展,打的英印聯軍步步後退,甚至在武士道的精神下,日軍在戰場上呈現出了優勢。

    然而,當印度的雨季到來之後,泥濘不堪的道路使得日本原本就非常脆弱的補給線幾乎崩潰,大部分士兵開始餓肚子。接下來更恐怖的事情來臨,瘧疾、痢疾、霍亂等等接踵而至,超過3萬士兵感染,成千上萬的日本兵因此病死,這裡的熱帶雨林儼然成為了日軍的地獄。

    眼看得不到食物、藥品,日本開始以野草和樹葉為食。

    1943年7月2日,經過日本東京方面的同意,日本侵略印度的軍隊最終迫不得已而撤退。據統計,此戰日軍死在印緬邊界計程車兵超過5萬,2.5萬負傷,所有武器裝備全部丟失。

    中國遠征軍的幫忙

    實際上在英帕爾戰役之前,由於日本入侵緬甸,英國又被迫開放了滇緬公路,並且開始醞釀中英軍事同盟,希望藉助中國的力量保護其東南亞、南亞的殖民地。

    另一方面,美國為了讓中國牽制日本的陸軍兵力,避免日本陸軍大規模進入東南亞、南亞地區,因此希望中國可以派兵進入緬甸。

    面對國際局勢,以及國民政府對於滇緬公路的自身訴求,1942年2月,中國軍隊進入緬甸,但由於各種原因,戰爭的初期,中英、中美聯軍不敵日本,緬甸也最終落於日本之手。

    但自從1943年10月開始,中國遠征軍開始了的反攻,並且逐漸呈現攻勢。到了次年4月,日本攻列印度的時候,中國遠征軍為牽制緬北的日軍、策應英軍的作戰行動,加派了兩個美械師投入緬北作戰,極大的支援了印度的英軍。

    其後,中國遠征軍多次血戰日軍,成功打通滇緬公路,並且殲滅日軍4.9萬人。至此日本法西斯也逐漸走向敗亡,日本再也無力在南亞擴張版圖,更別提向進軍佔領印度了。

    綜合來說,整個二戰期間,日本之所以僅僅入侵了印度一次就放棄了;第一是對英帕爾戰役估計不足,日軍的後勤補給和自然環境幫了印度的大忙。再有就是中國遠征軍和美、英兩國已經對緬甸的日軍形成了攻勢,日本再也無力擴張,印度也因此逃過一劫。

  • 5 # 兵說

    二戰時期,日本成為亞洲戰場的戰爭策源地,和其他幅員遼闊的亞洲國家相比,日本的土地十分有限,一旦遇到經濟危機,轉圜的餘地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鋌而走險發動了侵略戰爭,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侵華戰爭持續了14年之久。然而日本並非只盯住了中國,他們還把觸手伸到了東南亞以及南亞,距離日本重重阻隔印度居然也成了日軍的目標。然而日軍為何放棄了攻擊印度,我們從多方面來分析。

    第一點是日軍的戰略佈局太大,已經超出了他們的執行能力。行軍作戰要想取勝關鍵在兩方面,一是戰略正確合理,二是具體戰術上貫徹戰略的基本方針。日本起初並沒有把目標瞄準印度,畢竟印度沒有油氣田,拿下印度對日軍的幫助並不大。但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日軍意識到滇緬公路和印度已經成了中國獲取國際援助的重要通道,這才不得不對印度出手。然而此時的日軍,早已經是強弩之末,維持眼下的戰略態勢已經很吃力,更別提擴充套件計劃了,攻擊印度超出了日軍的執行能力。

    第二點是日軍的後援補給已經出現嚴重問題,補給線延伸不到印度。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前進行了長期準備,起初是利用國內資源,以及利用在華特權掠奪財富。但這些顯然無法滿足日本的需求,尤其是金屬礦產和煤炭仍然十分稀缺,石油資源則高度依賴美國。於是日軍佔領東北,在東北大量建造兵工廠,開放東北的煤鐵資源瘋狂生產。經過幾年準備,榨乾了東北的大部分地下財富,直到1937年才發起全面攻勢。然而隨著抗戰形勢的變化,日軍“三個月結束戰鬥”的美夢破滅了,他們逐漸耗盡了軍資,開始了三光政策。此時的日軍已經沒法為攻擊印度的部隊提供補給,英帕爾戰役中日軍大量部隊死於疾病和飢餓,戰鬥力已經無從談起。

    第三點是中英兩國軍隊的阻擊。為了保護滇緬公路和後方補給線,中國派出遠征軍,指揮官是羅卓英,陳誠和衛立煌等人。再加上英軍在戰鬥後期的堅持作戰,使得日軍在緬甸和印度困難重重,最終迫使日軍放棄了攻擊印度的計劃。

  • 6 # 珞珈山的貓

    自從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期間日本利用了14年的時間發動侵華戰爭。除此以外,日本帝國主義還基於東南亞地區和其他亞洲地區。但是日本派遣侵略軍入侵印度半島卻出師不利,從此以後日本方面再也不考慮入侵印度半島的問題。

    將日本侵華戰爭放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範圍內進行討論可以發現,軍國主義盛行的日本和納粹德國以及義大利組成了同盟國。而實力最強的納粹德國重點是為了統治整個歐洲大陸,同時對西亞、中亞和北非等地區虎視眈眈。而日本則將侵略的觸角伸向了東亞地區、東南亞地區和南亞地區以及西太平洋地區。義大利的表現比較差勁,負責打野,還經常給德國帶來麻煩!

    19世紀中後期,日本透過明治維新運動實現了從封建社會進入到工業化社會的歷史演變,進入世界二流強國的行列。同時日本也一躍成為了當時整個東亞地區,乃至於整個亞太地區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尤其是在經歷了中日甲午海戰勝利之後,日本國內的帝國主義不斷抬頭,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不斷膨脹。

    因此,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制造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正式拉開了日本侵華戰爭和中國軍民抗日戰爭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籍口演習的名義發動盧溝橋事變,不顧世界各華人民的強烈反對和中國的合法獨立主權,公然進行全面侵華戰爭。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在走投無路之時,在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打擊的作用下,宣佈無條件投降認輸。

    在此期間,日本侵略者曾經趁著遠在歐洲的英國疲於應對納粹德國的進攻,而無暇顧及英國在南亞地區的殖民地的契機,發動過一次侵略印度半島的戰爭。同時可以有效地吸引英國的注意力,減輕德國在歐洲戰場的壓力。

    1944年,日本派出曾經發起侵華戰爭甲級戰犯頭目牟田口廉也率領的10萬日本軍隊進攻印度半島東北部英帕爾地區,而此時的英國軍隊已經在英帕爾地區搭建起巨大的防禦工事和軍事重鎮,更是派遣了15萬英國軍隊駐紮在此以逸待勞,其中有許多是印度本土計程車兵,但是軍事裝備和戰鬥力卻在日本侵略軍之上。最終日本在英帕爾戰役中遭遇慘敗,從此再也沒有踏上印度半島這片土地。

    當時日本侵略軍之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迅速走向失敗,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當時的日本軍隊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前,許多參加英帕爾戰役的日本軍隊都是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新兵,而日本精銳部隊大多數被中國抗日武裝和美國軍隊牽制在東亞地區和太平洋地區。

    其二,戰線過長,後勤補給能力無法確保,導致日本後勤補給困難。印度英帕爾地區遠離日本本土和日本佔領的殖民地,當時日本侵略軍所帶的糧食和物資根本無法保證十萬人的日常開支,而且還出現許多丟失遺落的情況,日本侵略軍攜帶的牲畜託著糧食在槍炮聲中逃走。因飢餓導致非戰爭減員的日本軍人數量非常多。

    其三,熱帶雨林氣候帶來的水土不服問題,導致日本軍人出現嚴重的傷病情況,英帕爾地區多為熱帶雨林地貌,而戰爭期間正值夏季的到來,因此許多日本軍人根本無法適應熱帶雨林和山地作戰環境。

    其四,日本侵略軍單兵作戰能力不如英國軍隊,投入戰爭的總兵力也不如英國,而且在英帕爾地區駐守的英國軍隊以逸待勞。再加上英國殖民者在印度半島經營多年,在當地擁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和熟悉的作戰環境,而且英國得到了美國和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支援。

  • 7 # 戰爭論

    青巖來答。

    1942年,日軍極盛時期控制圖

    1940年9月27日,日本政府與德國政府、義大利政府締結《三國同盟協定》,意圖瓜分歐亞非三大陸。在隨後的時間裡,日本政府在亞洲進行了野心勃勃的擴張。1942年,日本已經控制了中國沿海地區、印度支那半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將近1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處於全盛時期的日本,準備先出兵攻取印度,然後佔領中東地區,後因德華人的阻攔而放棄。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有大量的德軍士兵成為俘虜。

    1943年2月,德華人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慘敗而歸,不得不請求日本政府進攻印度,以牽制英華人在歐洲的力量。1943年的日軍處境與1942年的處境已經大不相同,中途島的慘敗,使得日本聯合艦隊損失了“飛龍”、“蒼龍”、“赤城”、“加賀”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艦。日本海軍的空中優勢已然不在,美華人已經扭轉了太平洋戰場的形式。日本軍方當然不願意在這時候,去進攻在印度。可事關大局,日本軍方不得不敷衍一下德華人。

    牟田口廉也

    日軍大本營於1944年1月7日,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指派緬甸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以四個師團的兵力,去進攻英帕爾城。牟田口廉也就是那個挑動盧溝橋事變的日本大佐,此人有勇無謀,只因打響了全面侵華戰爭的第一槍,而被日本軍部看中,提拔為中將。從沒有擔當過如此重任的牟田口廉也,接到命令的一刻,竟然激動的要死。為了提早完成作戰準備,牟田口廉也命令日軍向當地居民徵集大量的牛、羊、大象等家畜。效仿成吉思汗西征,用家畜為部隊馱運彈藥,到了英帕爾城則可宰殺牲畜補充軍糧。用牟田口廉也的話說,他這一招足可以為部隊提供2個月的補給。

    在戰爭初期,在欽敦江日軍依靠兇猛的攻勢,擊潰了的英軍防禦部隊。旗開得勝的牟田口廉也,變的極度驕橫,他命令剛剛渡江的日軍火速向英帕爾城前進。

    英國總司令蒙巴頓將軍比牟田口廉也,要鎮定的多。他分析了戰場的利弊以後,命令英軍在英帕爾城外圍構築大縱深防禦工事,借調美華人的運輸機向前線調運物資,準備在正面硬槓日本第15軍。

    4月15日,日軍與英帕爾的英軍防禦部隊開始了正面接觸。戰局的發展大大出乎了牟田口廉也的意料,英軍依靠密集的火力、堅固的工事、持續的空中支援將第15軍的進攻部隊,死死的阻擋在英帕爾城之外。隨著戰役出現膠著狀態,日軍的補給逐漸難以為繼。那些為日軍馱運物資彈藥的牲畜,在盟軍的轟炸下四散奔逃。負責進攻的倆個師團更是幾天,都沒有得到任何補給。面對前線日軍的求援電報,牟田口廉也竟然恢復到:“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負責進攻的倆個師團在牟田口廉也的壓力下只能在叢林中日軍過著地獄般的生活,無窮無盡的螞蟥和蚊蟲,食物一減再減,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疾病更是在日軍中蔓延的十分嚴重。

    在雨林中苦熬的日本士兵

    戰役持續到5月中旬,印度雨季到來了,日軍僅有的補給通道也全部中斷。第15軍計程車兵非戰鬥減員達到了一半以上,每個師團的戰鬥力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日軍部隊已經完全失去了鬥志,日軍第31師團在師團長佐藤幸德的帶領下,首先放棄陣地,向回逃竄。其他的三個師團也紛紛效仿。日本第15軍不戰自潰,英軍在蒙巴頓將軍的命令下,對日軍緊追不捨。日軍在渡過欽敦江後,看到英軍追擊部隊到達後,放棄了所有重武器和傷員,輕裝逃回了緬甸。而英軍在接管欽敦江東岸陣地後,就沒有繼續追趕日軍。

    此戰日本第15軍,共計戰死5萬餘人,受傷2.5萬人,丟失了所有的重型裝備。牟田口廉也中將被直接免職,編入預備役。入侵印度的計劃,本就是日本人為了應付希特勒的佯攻之舉。可在牟田口廉也指揮下,弄巧成真,損失慘重。如果讓日本人繼續在太平洋戰場上抽調寶貴的兵員,去為德華人賣命,那是斷斷不可能了。

  • 8 # 抖影視音

    一、 因為中國地大物博,礦產資源豐富,而日本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國家。英國工業革命後,日本工業、軍事日漸發達,他需要的資源、特別是煤炭、鋼鐵等猶為顯得重要,而印度相比中國在資源方面顯得遜色。

    二、印度中國距離日本非常近,如果將中國侵略成功,那麼日本將會擁有源源不斷的戰略資源進行補給,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向外擴張。

    三、要想攻列印度,橫跨中國是必經之路。日本必須先攻破整個中國才可以實現。從地理位置上看,印度是中國的鄰國,但是必須橫跨中國東西全境,才能夠對印度實施打擊,事實證明,日本在二戰當中並沒有取得橫跨中國東西全境的戰果。

    四、印度當時還有英國駐軍。列印度本身並不費力,但是打英國就另當別論了,畢竟英國是工業革命最早的國家,它的武器裝備和中國印度肯定有著天壤之別。

  • 9 # 電視劇裡品人生百味

    1.日本將重心放在了中國戰場。

    首先,日本在制定侵略戰爭的時候,一直將目標放在中國。一開始日本軍隊的精銳都被派往中國戰場,他們自信地以為自己能在3個月內打下中國。然而事實是,日本軍隊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破壞,卻也激發了華人強烈的愛國心和反抗情緒。很多華人都加入了反對日本的佇列裡,使得日軍侵略的行動變得艱難。

    日本軍隊打不下中國,卻不肯放棄。當他們的野心越來越大的時候,他們能從中國排程到外地的軍隊並不多。比如入侵印度的時候,他們只派了10萬軍隊。同時因為他們太過於自大了,天真地認為這10萬軍隊可以一舉攻下印度,就連軍備物資也沒有帶齊全,導致在印度戰場後期陷入了物資匱乏的困境。

    2.印度與中國戰場有很大的不同。

    印度雖然也是東南亞地區的國家,但它的氣候地理環境與中國相差得比較大。日本軍隊一開始攻入印度的時候,軍隊氣勢很高,在作戰中還是佔有優勢的。直到印度的雨季來臨,日本軍隊遇到了他們從未遇到的雨季。長時間的大雨使得道路變得泥濘,補給線也趨於奔潰。之後日本軍隊內部爆發了瘧疾、霍亂等疾病,3萬以上計程車兵感染疾病,還有無數計程車兵死去。

    日本軍隊得不到充足的補給,士兵們無法得到藥物、食物,只能去吃野草、樹葉。在印度的這一場戰,日軍打得非常辛苦。據統計,當時死在印度戰場計程車兵超過5萬人,還有2.5萬人受傷。

    3.中國遠征軍與英軍的聯合。

    除此之外,中國遠征軍在印度戰場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早在1942年時,中國遠征軍就已經達到了緬甸,協助英軍、美軍對抗日本。在1943年10月開始,中國遠征軍開始對日本發起了反攻,就在1944年4月,日軍攻列印度的時候,中國遠征軍更是支援了英軍,抵抗住日軍的攻擊。

    總的來說,日本之所以攻列印度1次後就放棄,主要還是因為他們低估了印度,物資準備不齊全,也沒有預料到天氣因素的影響,而英軍和中國遠征軍的頑強反抗則抵抗了日軍的攻擊,使得日軍最終放棄佔領印度的計劃。

  • 10 # 獨虎侃歷史

    不過有件事情卻讓人感到很疑惑,日本一直都在打華夏的主意,為此發動了14年的進攻最終才因為戰敗,而被迫投降。實際上,日本當年發動的侵略戰爭,不僅僅是針對中國,對於亞洲其它的國家,日本也同樣發起了進攻。在侵略印度的時候,日本卻因為一次戰役就放棄了這個企圖,這又是為什麼呢?雖然當時中國軍事力量處於落後薄弱的水平,在正面戰場上面和日軍對抗,很多時候都是吃虧的。

    不過在最初的時候由於裝備的原因,會失去大片領土,但是隨著日軍長驅直入進攻,雙方在戰鬥的時候難免會拉長戰爭的戰線。這樣一來資源較為匱乏的日本就難免顯得有些吃力了,所以短暫的進攻或許還行,但是長期的僵持是不可取的。為了給予軍隊足夠的補充,日本需要不斷的獲取其他資源,因此,他還盯上了其他國家的土地。

    為了實現更大的資源需求,日本開始著手侵略其他的地區。由於在中國打了許多勝仗,使得日軍保持了絕對的自信,因此對待其他的地區,也是認為可以快速拿下。之前由於日軍轟炸珍珠港,招來了美華人的報復,使得他們在亞太很多地方都寸步難行。但是他們承認美國的強大,不過對於亞洲的國家,日本都是表示輕蔑的。所以在看到印度同樣也有廣闊土地的情況下,日本就想要來試一試自己的刀鋒了。在日本人看來,長期屬於殖民地的印度並沒有很強大的軍隊。或許還用不到在中國戰場上面那麼多的兵力,只需要區區十萬便以足夠。

    可是現實並不是像日本人想的那麼簡單,最終在對印度的作戰上面,日軍損失較為慘重,最初派去攻打的十萬軍隊,到最後只剩下三萬人。其實日本進攻的並不僅僅是印度,當時印度屬於殖民地,其背後的真正主人,是英國。在英國,在二戰的時候也是被德國壓制,而且軍事實力已經不是當年的大英帝國了。可是英國同樣也有裝備精良的軍隊,畢竟也是屬於世界軍事強國的。因此,在日本的進攻下,英軍當然要奮起反抗。最終雙方都有著精良裝備,日本人最終沒有輕易嚐到甜頭。也是由於損失慘重,所以日本最終放棄了侵略印度的打算,這當然離不開英國的軍事力量。

    當然,日本沒有能夠輕易拿下印度,這說明在戰爭後期,日本已經出現兵員匱乏的尷尬情況。如果想要繼續在印度境內作戰,都必須要從其他地方抽調部隊。而日本當時陸軍的主要軍事力量都集中在了中國。由於這一地區疆域遼闊,必須要投入大量的兵力才能夠控制。要是盲目的把兵員調走,中國戰場很有可能會失控,因為當時國共雙方都在積極抗戰,巨大的人口力量是不能夠輕視的。日本也不想輕易失去奪取的土地,所以在這一些地區的部隊不能夠抽調。但是在他的本土也無法繼續補充更多的兵力了,所以無奈之下,日本僅僅因為一次戰役就放棄了攻列印度。

    而且當時日本在太平洋地區,還在同美軍作戰。這個時候要想去侵略其他的地區,不僅是兵力的問題,而且其他物質資源也要消耗不少。這給在太平洋上面本來損失慘重的日本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況且印度這一地區同中國不一樣,一是地形,而且氣候條件也差異較大。日軍剛到這裡,難免有一些不適應。這時候要和當地的的英軍進行作戰,各方面都是處於不利境地,也難怪日軍會失敗。

  • 11 # 國際體育快遞員

    印度那時作為英國殖民地,隨著英國工業支援,已經有了不俗的力量,同時英國殖民時期,在印度已經有了相應的軍事規模。日本進攻印度,相對於就是與英軍和印軍對抗。1:印度在人數方面不佔優勢,但軍事裝備資源完全不虛,英國那時是工業大國,工業力量為軍事裝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2:物資方面,日軍進攻印度,物資肯定無法支撐很久,後續補寄也會很慢運送,畢竟日軍那時還同時攻擊其他國家。3:日軍進攻印度後,無法勝利,並且損失慘重,肯定會撤軍,因為繼續打,只會增加失敗次數,並且浪費資源。

  • 12 # 看劍

    日本本來沒計劃列印度的,後來為了扭轉軸心國被動的局面,才開始對印度發動了戰爭。

    然而,這本是想讓自己局面更好的一戰,卻可以說是成了日本戰敗的開端。

    這一戰,滿腹信心向西進攻的日本,遭到了陸軍有史以來最為慘重的失敗。

    至此以後,日本就再也沒有進攻過印度。這打一次就放棄的結果,並不是日本的本意,也不代表說它以後再也沒有想過要打。正應了網上一句比較調侃的話:它也想來著,實在是實力不允許啊。

    日本進攻印度本來就是有難點的,這是1944年,日本的侵略戰爭基本是到了後期。

    自從盧橋溝事變開始,日本人打仗已經打了7年,雖然是掠奪了不少別國的資源。然而,不管是國民還是士兵,早就已經是疲憊不堪。

    正如我古人所說,一而盛、再而衰、三而竭。那個階段的日本,再三的挑起戰爭,樹敵四面,已經是到了精氣神枯竭的局面。

    再說,日本列印度面對的,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知的老三。實際是盟軍參戰部隊,主力為英軍第14集團軍(司令為威廉·斯利姆中將)的第 4、第33軍。

    並且,有中國遠東軍協助作戰,還有美方提供的空運部隊。在制空權這一塊,可不是當初打我們時候優勢明顯,盟軍把它壓制的死死的。

    另外,所託非人,也是那次大戰日本會必敗的一個主要根源。當時,日本的指揮官叫做牟田口廉也,這人,實在是個戰爭狂人,帝國瘋子,思想瘸子。

    就是在這個人的智慧下,對於日軍報告彈藥不足的回答:只要對空鳴槍三聲,敵人就會投降了。

    當友鄰部隊提出補充糧草時候,這狂人真用了瘋子的辦法:“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

    並且,異想天開的提出了所謂的“成吉思汗作戰”,也就是徵發3萬頭的牛、羊等動物來擔任補給物資運輸的工作,在物資缺乏時亦可就地把牛羊宰殺後食用。

    殊不知,這戰法放在過去有用,到了那時有飛機大炮的戰爭年代,不但是直接拖慢了行軍的速度。龐大的行軍部隊,還成了飛機大炮的活靶子,閉上眼,只要方向正確,就都能炸一堆。

    綜合來看,日本入侵印度,本身已經快要油盡燈枯,面對的又是相對平等戰力的軍隊,它還派出了一個不負責任的瘋子當指揮官,都成了會必然失敗的前提條件。

    後來放棄了,主要是因為實在沒有精力,騰不出手來了。亞洲戰場的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之後,已經是身陷泥潭,自身都已經難保。強撐著打下印度,本就是指望能扭轉下局面。

    然而,卻敗了,局面不但沒有扭轉,陷得更深了。由此可看,有多大碗,還是得吃多少飯。想要多吃,撐死自己才是結果。

    再往後,日本打仗把自己打服了。戰火燒到了小島本土,自己還品嚐了兩顆新鮮出鍋的原子彈。這滋味,就像蓋著被子放氣一般,有味也只能自己咽。自此,也就沒有了再去列印度的機會了。

  • 13 # 娛大記

    日本侵華14年,在中國打了14年的仗才敗退,可是他們入侵印度只打了一次就放棄了。這個是不是代表著印度更難對付呢?或者說讓日本放棄侵略印度的主因是什麼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要知道日本的規劃,以及當時他們所處的大環境是一個什麼樣子的。

    當年日本是想要吞掉整個中國,然後在征服整個亞洲。只有把整個中國給吞併了,他們才能進攻南亞的一些國家,尤其是像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

    因為若是同時進攻中國和印度,日本根本就沒有勝利的可能。他們是彈丸之國,兵力真的有限,光一箇中國就潛質住了日本300萬的兵力。

    若是中國沒有失敗,他們就不能讓戰爭擴大化,沒有士兵是打不了勝仗的。

    但是,一箇中國就足夠他們頭疼的了,更不用說讓他們把手伸到印度去了。

    當時的印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他們是英國的殖民地,等於是日本即便是打仗也是和駐守在印度的英國軍隊開戰。

    要知道大部分日軍在中國已經就被消耗掉了。

    同時,日本還要留守一些人保衛他們日本國土,防止其它國家的偷襲。更加重要的是美國已經在太平洋上打的他們到處逃竄了。他們的制海權制空權都被美國給奪走了,日本已經出現了敗退的跡象了。

    這個時候的他們還佔領了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等亞洲的廣大領域。

    日本當時的情況就是一個螞蟻想要吞併大象。

    這個時候可以說他們已經是無兵可用了,即便是在中國的日軍,也開始出現敗退的跡象了,可以說在1943年的時候,中國軍隊就開始發動了反攻了,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打的勝仗就少了,因為中國在多個地方和日軍展開了搏鬥,他們佔領的城池比較多,他們計程車兵根本不夠用的, 補給線根本提升不上來。

    一定要知道他們攻列印度的時候,時間已經來到了1944年3月份,若是在過一年日本就投降了。

    這個時候的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對印度試探性的發動了一次戰爭,當然了這一次戰爭,他們是失敗了而且是大敗,日軍用了十萬人,入侵印度。

    最終被英軍打的剩下了3萬人。

    就是這一次試探,讓日軍察覺到不能在讓戰爭擴大化了,若是在把軍隊挺進印度,他們的侵略戰爭,只能是敗的更快。

    要知道德國是1945年5月份投降的,事實上日本進入印度的時候,德國就要失敗了。德國失敗後,英國就會讓軍隊入駐印度,這個時候日本只能是找死了。

    所以說人員缺少,補給線不足,糧食戰爭資源匱乏,這個都是他們的致命弱點。在加上他們同時和中國、美國、英國等國家開戰,等待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

    因此說他們只入侵印度一次,就放棄了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把大部分日軍給消耗掉了,他們沒有足夠的軍隊侵略日本了。

    還有美國的軍隊,在攻打日本本土,自保都稱為問題了。所以說想要入侵印度,也只能是黃粱一夢。

  • 14 # 西門三姥爺

    日本侵華和入侵印度,雖然都是侵略戰爭,但在性質上還有很大不同。

    首先,戰爭策略不同。日本侵華,完全是為了自身利益:從中國攫取各種資源,吞併中國進而稱霸亞洲。為了這個目的,日本上下各界都願意把吃奶的力氣使出來,去實現這個核心利益。

    但對於入侵印度,日本高層的態度就模糊許多。當時日本出兵,與常駐印度的英華人開戰,戰略上主要是為了緩解盟友德國在歐洲的壓力,客觀上日本也想開拓、鞏固其自身在東南亞和南亞的利益。

    不過日本人也知道,印度、南亞並不是他們的核心利益,拿下個緬甸就費了老勁了,何況是對付大英帝國經營多年的印度?

    所以,在入侵印度賣力氣的程度上,日本人明顯不如侵華戰爭,在調兵時也就沒有將最精銳的部隊派往印度前線,而只是將日軍駐緬甸方面軍派了過去。

    其次,客觀條件制約日本不可能長期入侵印度。

    日本入侵中國,順著北韓半島和東南沿海,輕輕鬆鬆就過來了。更何況,日本還早早就佔領了中國東北,採取邊殖民、邊建設、邊侵略、邊擴張的入侵方式,一步步蠶食著中國,

    嚴格來說,日本人是想做中國的主人,所以很系統、很有耐心的入侵中國。

    但入侵印度時,日本下手已經很晚了,英華人在此統治多年,日本的入侵印度,完全是和當時還有較強實力、又以逸待勞的英華人硬碰硬,

    再加上日軍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應接不暇,日本人入侵印度時已經力不從心,雖然可以從緬甸提供後勤補充,但後來當日軍越過欽敦江,穿過大片密林深入英帕爾腹地後,日軍的後勤供給就徹底跟不上了。

    最後,日本人派出的指揮官牟田口廉也的臨陣指揮,也徹底斷了日本人再次進攻印度的念想。

    牟田口廉也,是當時日本的陸軍中將,挑起七七事變的罪魁禍首,是一個精神力遠大於實力的狂熱型加自戀型戰犯。

    他的名言就是:“大東亞戰爭,要說起來的話,是我的責任,因為在盧溝橋射擊第一顆子彈引起戰爭的就是我,所以我認為我對此必須承擔責任,因此(作為間接責任人),我必須儘早解決這場戰爭。”

    儘早結束戰爭這種話,連東條英機和近衛文麿都不敢說出口,居然被一個丙級戰犯視為己任。

    由於瘋狂迷戀成吉思汗,牟田口廉也在率領10萬日軍入侵印度時,讓牛羊馬象牲畜揹著後勤補給,當時他想的是,等補給用盡就吃牛羊作為補充,效仿當年的成吉思汗遠征。

    可是,成吉思汗那會沒有飛機大炮,走的也不是南亞雨林啊。

    所以,戰鬥沒打響,牟田口廉也的牛羊運輸隊就已經被飛機大炮嚇得四散奔逃了,他設想的涮羊肉和肥牛也沒吃上。

    在既無補給、又長途奔襲、更不適應印度雨季氣候的多重加持下,牟田口廉也的日本侵印軍不敗,才是奇怪。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他下過的其他奇葩命令:

    在出徵前,他在訓話中稱:“如果此次英帕爾作戰不成功,無法晉升為陸軍大將,我(牟田口)決不會返回日本的。”

    當出征後,下屬報告沒糧時,他說:“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

    當下屬報告沒有軍火時,他說:“沒有子彈的話,不是還有刺刀麼?沒有刺刀的話,還有拳頭呢。沒有拳頭的話,可以用腳踢的。就算這些都沒了,不是還可以用牙齒咬麼?”

    當最終入侵印度失敗後,他說:“我不認為印帕爾作戰是一次失敗的戰役。正是因為攻打了英帕爾,才使得敵人沒有奪取整個緬甸。如果當時沒有攻打英帕爾的話,緬甸戰區可不得了呢。”

    據說,由於他太愛訓話,又愛長篇大論,所以曾經有部分營養失調的軍官,因訓話時間過長,而腦貧血接連倒下……

    後來,牟田口廉也也意識到了戰鬥失敗,為了逃避責任,他找來參謀藤原,詢問對方自己是否該切腹自殺,可惜藤原這個耿直boy也沒給他臺階下:

    “自古以來,口頭上喊著要死要死的人從未有過真正想死的。如果司令官和我商量關於自盡的事情,作為下屬幕僚,在形式上我有責任不得不制止您。。。

    只是,如果您真的感受到了作為司令官的責任,想要以死謝罪的話,那麼請在沒人的地方悄悄地切腹,誰都不會阻攔您。請您毫無牽掛地自盡好了。”

    就是這麼一個小丑似的陸軍中將,帶領10萬日軍入侵了印度,客觀的說,您覺得日本高層是不是從一開始,就沒想著再打第二次?

    而這場10萬人入場,死了5萬人,傷了2萬5的入侵印度戰爭,也給日本軍內留下了巨大的陰影,讓他們不敢再有第二次。

    也許,這次入侵印度,從根本上就是日本人的一次試探,也是對德國朋友的一次敷衍吧。

    後來,被日本軍人稱為“鬼畜牟田口”的這位自戀將軍,在日本戰敗後居然被釋放,印度大法官在審判中起了很大作用,也算是一種“知恩圖報”吧。

    回到日本的他,在東京開了一家料理店,並起名為“成吉思汗飯館”,說明他心裡,仍然對印度雨林裡的牛羊和戰術念念不忘。

    直到死,牟田口都沒忘了強調自己沒有責任,在屬下的葬禮,和自己的葬禮上,他都在大肆散發為自己辯解的小冊子。

    對了,他的葬禮上,是他的兒子在替他發。

    不過,日軍入侵印度的失敗,也在無形中“害了”印度人。

    印度人在此戰之後,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食物鏈:日本人能打的中國正規軍潰不成軍,我們印度人又能打的日本人潰不成軍,那我們打中國軍隊豈不是小菜一碟?

    所以,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印度人才敢這麼囂張,也這麼狼狽吧。

  • 15 # 藍風破曉

    如果時間軸調到200年前,誰能想到,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在明治維新之後竟然煥發出了無與倫比的精神面貌,先是在甲午戰爭中把大清一下子打翻,之後的日俄戰爭,又讓俄華人一敗塗地。

    這還不算,1931年開始野心擴張,佔據了我東北,開始了侵華戰爭之路。到1945年日本投降,整整14年,讓華夏大地支離破碎,損失慘重。

    但是,日本曾經在1944年侵入印度後,打了一次“英帕爾戰役”,就此偃旗息鼓,在重大損失下灰頭土臉地回去了。

    難道當時的中國比印度弱?為何印度僅僅一仗就讓日本知難而退?

    為了把這事我們聊清楚,我們從“為什麼要打這一仗”開始談起。

    (一)二戰時,日本為什麼要列印度?

    按理來說,印度和日本之間,陸路隔著華夏大地,還有喜馬拉雅山。海路要經過太平洋、印度洋。如此的距離和位置,兩國想打起來是很難的。可是,此事還真地發生了。那麼,日本人為什麼要打這一仗?

    1、德華人的建議。

    1943年,西邊的軸心國德國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失利。而東邊的太平洋戰場,日本人在瓜島戰役中落敗。就此,軸心國的戰場主動權喪失了一大半。怎麼辦?

    此時,希特勒提出一個辦法:讓日本強大的陸軍進攻印度,以牽制盟軍的力量,擾亂盟軍的部署,進而扭轉軸心國的不利局面。

    作為盟友,希特勒的建議是需要認真對待的。

    這是日本開戰最重要的原因。

    2、日本的大戰略。

    日本人的地盤不大,野心卻不小,從明治維新前後起,日本的軍國主義逐漸抬頭,日本的侵略意圖逐漸顯現,他們有三大戰略:一是攻克北韓,侵入華夏。二是侵吞我東北大地,北上侵俄。三是南下攻克東南亞諸國,然後圖謀南亞次大陸的印度。

    從前期來看,日本侵華戰略還是如期進行了,日本雖然損失不小,但收穫也是甚大,大半個中國落入其手。而北上侵俄,在諾門罕被朱可夫的軍隊大敗。

    當1942年後,日本在東南亞縱橫馳騁之際,對印度的野心又起了,只是,美國等國家的反彈很猛,日本開始步履維艱。日本侵佔了緬甸後,國民政府的遠征軍和英國部隊對日軍進行了積極的抵抗。

    此時,如果能西進侵吞印度,是有可能開闢另一個戰場,要知道,印度的物產還是很富饒的。

    雖然,當時的日本難處很大,但如果侵入印度成功,一是會讓軸心國局面得到轉變,二是會實現自己戰略的一部分。

    如此一石二鳥之計,日本沒有理由不試試。

    (二)日本確定了“英帕爾戰役計劃”後,做了什麼?

    英帕爾戰役,開始於1944年的3月,結束於7月。

    這次戰役之前,日本人的心理其實是矛盾的,一方面,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處於越來越不利的局面,另一方面,印度可是英華人的最重要殖民地,勢必重兵防守,突破不易。

    但,矛盾歸矛盾,日本人相信“奇蹟會發生”,畢竟,從甲午戰爭後起,他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將大清、俄國這類大國變成了自己的磨刀石。他們骨子裡相信,會有天照大神等保佑自己的。

    “相信”會產生重要的力量,讓人們變得一往無前。

    於是,日本向印度方向派出了自己的試探性軍隊:第15軍(司令為牟田口廉也中將,轄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由第5飛行師團提供支援,號稱“十萬大軍”。

    從日本向太平洋戰區派兵總數來看,近10萬攻擊印度的人馬,確實不多,但也不少。

    如果能夠第一戰就成功,日本司令部可能會繼續派人。但戰績如果糟糕的話,日本司令部就會放棄。

    結果,經歷了四個月左右的時間,日本軍隊兵敗英帕爾。從此後,日本軍隊再也沒有染指印度的打算了。

    為什麼此戰日軍失敗了?

    (三)二戰時,日軍在印度英帕爾失敗的原因。

    日本在印度英帕爾失敗的原因有三個。

    1、戰略失誤:進攻印度的英帕爾,就是冒險之舉,是絕對的投機主義。

    進攻英帕爾,其實是德國和日本人的冒險之舉,是戰略的失誤,是“死馬當活馬醫”的伎倆。1944年的西歐戰場,德國已經如夕陽西下,被蘇聯趕著往回跑。而當時的日本,雖說在強撐,但在盟軍強大的實力和充足的資源供給面前,日本人的失敗“肉眼可見”。

    進攻印度,是日德“臨死”前的掙扎,是“螞蚱抗拒秋天來臨前的蹬腿”。

    奇蹟正所謂是奇蹟,在於發生的數量少,如果每一次都能創造奇蹟,那就不是奇蹟了,那真的就是實力超群了。可是,日本也好,德國也罷,還沒有做到絕對的一枝獨秀,沒有做到真正的實力超群。那麼,失敗,就是唯一的歸宿了。

    2、補給問題導致了失敗。

    日本軍隊進攻印度的英帕爾地區,原本是要快速解決戰鬥,因為雨季到來後,戰爭會非常的艱難。

    但最大的問題,還是補給問題。起初,他們趕了一群活畜,意思是要給人減輕阻力,畢竟,印緬邊境,有著太多的高山和叢林。到了地方,活畜就可以當乾糧吃了。

    但結果很悲催,槍炮一響,活畜嚇得四散奔逃,蹤影難覓,總不能讓軍隊漫山遍野去抓豬羊吧!據說,這是他們的司令官和成吉思汗學的,但很失敗。

    而,從緬甸日軍基地往英帕爾送補給,也非常的不容易,一是道路艱難,二是盟軍在空中的火力實在駭人,三是英印師17師抄了日軍33師團的後路。

    於是,日軍大隊人馬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快速攻克英帕爾,要麼只能吃草了。

    結果,日軍在英印部隊的抵抗下,無法快速拿下,因此開始忍受飢餓、瘧疾、傷寒等。補給跟不上,不僅僅造成了食物的缺乏,後期的槍支彈藥和藥品也是嚴重不足,就此,日軍大量被餓死,病死。

    而英印部隊在美國45架“達科他”式運輸機的支援下,食物充足,醫藥充足,啥都不缺。

    一個幾個月內捱餓吃草的軍隊,要能打過一個裝備齊全、吃飽喝足的軍隊,那機率是低到不能再低了。

    3、日軍司令官指揮是有問題的。

    (牟田口廉也)

    英帕爾戰役的日軍最高指揮官叫牟田口廉也,此人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曾經在盧溝橋事變時衝鋒在前。

    他曾時常對人說到:“大東亞戰爭,要說起來的話,是我的責任,因為在盧溝橋射擊第一顆子彈引起戰爭的就是我,所以我認為我對此必須承擔責任。”

    這是典型的抬高了自己。在來印度英帕爾以前,牟田口廉已經是中將了。如果英帕爾戰役順利,他就會升為大將了。

    但此人過於自負,而且不T恤下屬,屬於絕對的志大才疏一類人,除了作戰比較勇敢,在謀略方面確實一般,否則也不會有趕活畜上戰場的事了。

    戰役之前,他是主張開戰的,當他的參謀長以補給不易為理由反對英帕爾戰役時,他說道:“沒有補給,就不能打仗?那怎麼能行!日本軍隊能夠忍受任何艱難困苦。糧食可以從敵人那裡奪取。”

    辦法是好辦法,是以戰養戰的策略,但短期攻不下來怎麼辦?

    後期,因為補給不足,前線懇求牟田口廉也派人送補給,他回覆道:“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

    在碰到打仗疲憊不堪的軍人擦肩而過時,騎在馬上的牟田口廉也常常大發雷霆:為什麼不給我敬禮?

    士兵們累得要命,都快餓暈了,哪裡有敬禮的精力,哪裡有敬禮的功夫?

    牟田口廉也的指揮一塌糊塗,冒進,並被人抄了後路。向英帕爾南北夾擊,又遲遲實現不了。

    最終,整個部隊在飢寒交迫下走向了失敗。

    戰略上輕易開戰,戰術上冒進,忽略了補給,被人抄了後路,空中支援也被盟軍強大的空軍壓制,這樣的軍隊,在奇葩指揮官的指揮下能打勝仗,那才是怪事!

    有意思的是,牟田口廉也在戰後先是因為戰犯之名拘押在新加坡,1948年被假釋回到了日本,後來,在東京開了一個料理店,店名以偶像名字命名,叫成吉思汗飯館。1966年病逝,活了78歲。

  • 16 # 藍海動能

    日本在二戰中入侵了所有的鄰國,入侵印度一次就放棄了,要問什麼原因?很簡單,打不過。

    日本入侵印度這個事兒,背景是1944年,希特勒命令日本法西斯集團在亞洲太平洋戰場對英屬印度發動攻勢,以期打破被動局面,佔領印度,在亞洲牽制盟軍,為德國在歐洲戰場製造轉機,為此納粹專門把在德國接受了長期訓練的印度法西斯分子錢德拉·鮑斯等人送回亞洲,配合日軍發動攻勢。這一仗日本人是不願意打的,因為日本人自己也快不行了,而且戰線太長,印度國土比較遼闊,本來也不適合日軍展開,但是德國要求,所以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上。

    1944年3月,日本對印度發動英帕爾戰役。在自由印度法西斯分子組織的敢死隊的幫助下,日軍一度突破英印軍防線,法西斯軍隊士氣大振,似乎目的就要成功。然而在這個時候,印度的雨季到來了,本來為了速戰速決,日軍僅僅隨身攜帶了三週的口糧,之後便由陸路運輸補給,而且日軍空中不佔優勢,為了避免轟炸走的是叢林運輸路線。

    雨季的到來讓日軍運輸補給幾乎中斷,這時印度軍隊調整部署,依託有利地形和火力優勢,積極防守,使日軍陷入困境。自由印度偽軍剛剛奪下來的一點兒土地也丟掉了,鮑斯等人只好躲在小島上一籌莫展。經過多次進攻的日軍面對後勤補給跟不上和印軍兇狠的火力打擊,損失慘重的日軍決定撤退,但是一撤不要緊,徹底把日軍坑慘了。

    南亞和東南亞的雨季氣候惡劣,日軍糧草不繼,部隊餓死、病死甚多,在撤退途中這一點更加嚴重,日軍士氣開始崩潰,大批士兵餓死、病死、熱死乃至失蹤,之後猶如喪家之犬的日軍遭到英印軍追擊,沿途遭到中國軍隊襲擾,再加上日軍指揮官自己也很坑人,這一仗日本人徹底打爛了。

    回到緬甸的日軍清點人數,30萬人損失了16萬。要說日本失敗的原因,大體有以下幾點。首先當時的日本人自己已經在走下坡路,戰線也過長,補給跟不上。但是即使日本不走下坡路,佔領緬甸的日軍其實也已經到了擴張極限了,英屬印度有英華人訓練,印度的火器裝備率本身在莫臥兒帝國時期就比日本高,英屬印度很自然地武器更多地受到西方援助佔有優勢,再加上主場優勢,以及適應氣候上的優勢。而日軍幾乎是孤軍深入,擔任嚮導的自由印度偽政府也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的日本人打輸了其實很正常。

    不管怎麼說,這一仗日本沒有打過印度,也用不著玩文字遊戲說那是英屬印度,日本也拿德國的援助。歷史上距離西方更近的地方更好戰,也是一種常態。西方暴打瓜分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壓制波斯薩法維王朝,莫臥兒帝國對薩法維王朝卑躬屈膝,更東邊的東南亞比莫臥兒更落後。在歷史上北韓還登陸過日本搶掠呢,日本那個過於孤立的地理位置註定它不可能很先進,尤其是進攻印度這種超出它國力擴張極限的事情,即使一時爆發最後失敗也是很正常的。

    至於日本侵華花了14年,實際上不止14年,至少甲午戰爭就開始了,因為中國距離日本更近,又處於衰落時期,日本人當然更上心。但實際上它最終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證明日本不如中國。

  • 17 # 勤勞的軍建

    日本侵華花了14年,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棄了?二戰時期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為代表的是侵略者。德國、義大利大肆侵略歐洲的各國,而日本對亞洲各國瘋狂的發動了侵略戰爭。

    日本鬼子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侵華戰爭,順利佔領了中國東北後,成立了關東軍司令部,盡而對我東三省的豐富資源大肆掠奪。把它們養肥養壯後。又以演習失去士兵為藉口,又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當時的國軍無力抵抗,使日軍很快就佔領了整個華北、華東、華南。

    這個時候日軍看到了侵華這麼順利就佔領大半個中國,也等於勝券在握。狼子野心永不滿足,又對印度產生了貪婪之意。進而在1944年抽出十多萬大軍,準備對印度發動侵略戰爭。這樣也能緩解德軍在歐洲戰場上的壓力,特別是英國頑強的抵抗德軍的侵略,使德軍在歐洲戰場節節敗退。因為印度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日軍進攻印度,必定會牽制英軍頑強的抵抗德軍。所以日軍侵略印度也是一石二鳥。

    當時日軍從印度的英帕爾地區開始進攻,但是卻遭到了十幾萬英軍和印度士兵的奮力抵抗。英軍憑藉著堅固的防禦工事,使日軍始終沒有踏上印度國土半步。

    就這樣日軍經過幾次強攻也未見成效。只好灰溜溜的撒兵。之所以日軍沒有大規模的進攻印度。一是日軍在熱帶地區水土不服,病死了一、兩萬人。二是由於日本政府把戰線拉的太長,後勤物質供應跟不上,餓死日軍兩、三萬人。三是英軍以逸待勞,日軍是長途跋涉、疲憊不堪,日軍傷失了戰鬥力。四是印度防禦工事,堅不可摧。

    所以綜合以上因素,使日軍放棄了大規模入侵印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x的三次方導數等於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