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聰明的露珠1A

    墨子認為,“尚賢”是管理國家的根本,國家的興亡成敗關鍵在於用人。他說:“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墨子的“尚賢”思想是墨子社會政治理論的重要內容,其人才觀、選才觀與“使能”思想,對今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仍然具有重要借鑑價值。

    先秦諸子中,較早提出“舉賢才”明確主張的是孔子,不過,對尚賢思想最為重視的是墨子,墨子的“尚賢”思想精華主要體現於其《尚賢》三篇。

    尊賢乃政事之本

    墨子認為,高附加值的人力資本(賢良之士)的多寡,決定一個國家的生存或滅亡。尊重賢才不僅是治理國家的關鍵,而且是國家政治的根本。他認為賢能之士乃“國家之珍,社稷之佐也”,大凡貴且智的人管理愚且賤的人,就能管理好,而用愚且賤的人管理貴且智的人,就會出亂子。

     他還說,“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到一個國家主持政局,卻不能保留人才,那就要亡國了;發現人才卻不急於任用,賢良之士就會對君主產生怠惰情緒;沒有人才就不能處理危難,沒有人才就不能謀劃國家大事。


      由此可見,作為管理者,首先應該充分重視賢才對於國家、社會治理的重要價值,除了基本的制度建設,同時也應該充分發掘和尋找真正的賢才,把他們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光熱。墨子心目中所構想的理想社會,從天子到鄉里之長,選立標準皆為“賢可”者。

    有德者方可稱賢

    賢者,賢良,賢能,究竟什麼樣的人才叫賢呢?儒墨兩家眼中的“賢”並不完全相同。《論語·子路》曾記載孔子反對樊遲請學稼,相比之下,墨家的“鉅子”大多是底層手工業者,重視專業技能。墨子在《尚賢·上》中界定賢人為“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他把儒家的賢人範圍“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擴大到“賤人”階級,即農夫、手工業者甚至屠夫,強調只要有才能就是賢人,這比儒家更徹底。

    許慎《說文》中講“賢,多才也”,賢的本義正為善良、勞累、多財。眾所周知,儒家強調“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事實上,墨子的尚賢也十分注重德行。他提出“萬事莫貴於義”,認為“義者,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在《尚賢·上》中他更是提出了“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的人才標準。墨子認為,凡是符合於“利天下”“利人”的行為,就是“義”;而“虧人自利”“害天下”的行為就是“不義”。一切善惡之名的區別也都以是否有利為標準。有利於天下人的現實利益的,就是至善的標準;反之,凡是有害於人的,就是惡。

    他在《大取》篇中說:“斷指與斷腕,利天下相若,無擇也。死生利若一,無擇也。”透過這一段話,我們可以體會到墨子那種只要對天下人有利,無論斷指還是斷腕,是生還是死,都會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的博大情懷。墨家是俠客的精神支柱和鼻祖,正如金庸詮釋的俠客精神,正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由此可見,墨家“賢者”的所指不僅是才能,更是博大、勤勉、仁厚、清明、嚴正等綜合的人格和素質。

    此外,墨家的賢人不僅要有“兼愛”之心,也要掌握實用技能,可以理論聯絡實際,知行合一。墨子舉例說,有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早入朝而晚退朝,處理官司刑獄,治理政務,因而國家能治理而刑法正。賢者做官,早睡早起,徵收關、市、山林、川澤的稅利,以充實官家府庫,所以倉廩府庫充實而財用不盡。賢者治理縣邑,早出晚歸,耕田種菜,收聚豆粟,因而豆粟多而人民食用充足,因此國家治理好了,刑法正,倉廩充實,萬民殷富了。

    不拘一格選賢才

    由於對賢人的劃分標準不盡相同,儒墨兩家在“選賢”方式上有明顯差異,簡言之儒家“尊賢有等”,墨家“任人唯賢”。儒家重視宗法,親貴、故舊在選拔中享有優先權。《荀子·富國》中寫道:“賢齊則其親者先貴,能齊則其故者先官。”墨子則認為尚賢要打破親疏、等級與地位的藩籬,他認為,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了“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觀點。明確說要“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

    他從歷史的例項得出結論——古時堯把舜從服澤之陽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大治;禹把益從陰方之中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統一;湯把伊尹從庖廚之中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計謀得行;文王把閎夭、泰顛從狩獵者中拔舉出來,授予他們政事,結果西土大服。由此,墨子主張統治者從各階層中選拔真才實學之人。

    人才能否被順利選拔和任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國運的興衰。清代龔自珍“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就是對於選用賢人不良機制和陳腐風氣的不甘和吶喊。

    選賢納賢的方式常常直接決定了結果,先秦賢人常自薦以求登用,在上者也會主動徵用有賢之士。最典型的就是戰國四公子大規模養士,藉士以自重。

    關於尚賢選賢之術,墨子有入木三分的思考。他明確指出,只有尚賢的意識但是缺乏尚賢之術,那麼等於沒有成功,所以立下三個基本的原則:“爵位不高,百姓就不尊敬他。俸祿不厚,百姓就不信任他。權力不大,百姓就不畏懼他。”因此古代聖王,給他們高的官位、厚的俸祿、實際的任務。

    墨子的尚賢思想,與他的“兼相愛,交相利”基本主張是密不可分的。墨子所講的“利”,乃立功之利,當然也包括“忠”“惠”“孝”“慈”等道德規範,而不是世俗所慕財貨之利。簡單地說,墨子之利是公利而非私利,不是損人利己之利。墨子眼中只有“人民之大利”“天下之利”“國家之利”。墨子的尚賢思想,正如魯迅評價墨子時,說他經世濟民、埋頭苦幹、為民請命,位卑而憂民憂國,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點式高斯型求積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