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府趙王爺
-
2 # 紙上的宣仔
看這個化學式就啥都明白了:
苯和濃硝酸在濃硫酸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三硝基甲苯和水。三硝基甲苯,就是我們熟知的TNT,是軍事用途最為廣泛的炸藥。
其實八路軍並非不想用炸藥做手榴彈。但是由於八路軍沒有現代化工廠,土造辦法生產的硫酸和硝酸產量非常少。兵工廠條件惡劣,實驗器皿用的甚至是大缸和陶盆。
黑火藥雖然威力低下,但是畢竟原料易得,只要有硫磺硝石和木炭就能造,前工業時代的中國就可以大量生產。因此不怕敵人封鎖。
實際上經歷大掃蕩後,八路軍越來越壯大,已經獲得了可觀硫酸和硝酸生產能力。只是造出來的TNT是優先用來製作炸藥包、迫擊炮彈和擲彈筒彈藥這種作戰效能更高的武器了。
1945年5月,八路軍在晉察冀軍區雁北的作戰中,廣泛使用炸藥對日軍據點進行破襲,取得了可觀的戰果。其中在攻打渾應川的下町據點時,八路軍30團和35團官兵在民兵的配合下,採用坑道作業並埋入大量炸藥,將日軍圍牆炸開了9米寬大口子,從而順利消滅了全部守敵。在5月到7月3日的作戰中,八路軍共使用類似辦法摧毀40餘個日偽軍據點。日軍幾個碉樓就能封鎖一大片區域徹底成為歷史,等待他們的只有最後的敗亡。
八路軍正在拆毀一處日軍碉樓
-
3 # 風雲焦點
因為除了黑火藥,也沒有別的可用,有好東西誰願意用威力相對差一些的黑火藥呢?
黑火藥在中國誕生的歷史悠久,以前的人為追求長生不老,會有方士煉丹,硝石木炭硫磺混合在一起可以燃燒爆炸,而黑火藥很有可能是在四川被髮明,因為這裡是道教的發源地,煉丹大概在兩漢前後最盛行,所以當時他只是作為一味藥出現的。
到了宋代各種馬戲雜技增多,在木偶戲中用的煙火等,都是用剛剛興起的火藥製品暴漲和土活等來製造神祕氛圍,同時還可以以火藥表演幻術,比如噴出煙霧遁人變物的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條件比較艱苦,沒有什麼可以拿來製作炸藥的東西,而黑火藥是一個可以用土辦法獲得的不錯的原料,技術要求不高,很多民間就可以做,渠道多,容易獲得,雖然和鬼子的沒辦法比,但是好歹有總比沒有好。
一般邊區造出來的手榴彈殺傷力有限,因為沒有條件去做硫酸,工業基礎不好,需要使用She白金粉或者用鉛板建造謙是當時哪有啊?進口又是不可能的,一點半點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都是被逼得,有好的誰不想用呢?也是被逼無奈了。
-
4 # 薩沙
就是八路軍造不出炸藥嗎!
很多人認為造炸藥簡單,似乎今天農村作坊都能造炸藥。
其實,造炸藥的門檻是很高的,必須具有一定的化學工業基礎。
這也是個大話題,簡而言之。
造大量炸藥,比如比如有大量的硫酸、硝酸和硝化棉。
炸藥是用來打仗而不是用來放鞭炮娛樂的,所以不能有絲毫含糊,必須保證原材料的優質。
而當時八路軍沒有正經的化學工廠,只能採用土造。
土造硫酸、硝酸和硝化棉,如果產量很低自然沒有太大問題。
以延安紫芳溝化工廠為例,1940年建立以後,花費2年時間才生產出炸藥。
如果說延安是後方,也許製造炸藥還不太緊迫,前線也是一樣。
晉察冀根據地是八路軍重要的根據地。
從1937年抗戰爆發以來,晉察冀根據地就全力自產武器,甚至在1939年成立了軍區工業部,有2000多人規模。其中一部骨幹,開始研究硫酸等基本原料的製造。
然而直到1940年才正式成立大岸溝化學廠,大體宣告研究成功。
即便如此,硫酸生產工藝又經過3次改造,才能保證一定的產量。
硝酸是硫酸加上硝經過加熱脫水產生的,一般濃度達到98%以上,才能用於火藥製造。
至於硝化棉則更是1941年才研究成功,它可以用於手榴彈的炸藥。
而硝銨炸藥研究成功也是1941年,抗戰已經打了5年了。
而真正適合手榴彈使用的仿周迪生炸藥,則是1943年才研究成功的。到了1944年,華北和華中根據地才掌握了硝化甘油的製備技術,但戰爭馬上就要結束了。
所以,在1942年之前,八路軍手榴彈幾乎都是使用低檔次炸藥,尤其是黑火藥。
黑火藥的威力小,有時候一炸兩半,但製造容易,手工作坊就可以。
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看過吳運鐸的傳記。
當時新四軍無法制造炸藥,必須從敵人丟棄的廢彈或者未爆炸彈藥上去搞來。
這是極為危險的。吳因一次挖炸藥時發生爆炸,被炸成重傷。
還有一次,美軍投擲了8枚重型定時炸彈落入新四軍控制區。
誰都知道,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然而吳為了獲得這8枚炸彈的炸藥,冒死去拆卸炸彈。
所以,二戰其實是工業化戰爭,不是一個農業國可以勝任的。
-
5 # 軍武最前哨
對於很多“生在紅旗下、長在新時代”的人來說,“邊區造”無疑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簡單而言,老輩們常說的“邊區造”其實指的就是抗戰時期開設在陝甘寧邊區的兵工廠所生產的武器的非正式統稱!
不過由於當時受技術、資金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邊區造主要以輕武器為主且大多存在威力有限、工藝粗糙等缺點,但也不失成本低廉、操作簡單等優點;比如刺刀、地雷以及手榴彈。
以“邊區造”手榴彈為例,作為我軍抗戰時期的主要殺傷武器之一,既然短期內無法實現質量的提升,那就用數量彌補:生產強度最高時,每天就有上萬枚手榴彈被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
但當時邊區造所生產的手榴彈裝填基本都是黑火藥;這與同時期德軍的M-24型柄式手榴彈和日軍的九七式破片手榴彈相差甚遠:它們裝填的都是TNT!僅就殺傷威力而言,遠高於黑火藥!
而黑火藥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近千年的悠久歷史使其具備“技術相對簡單、發展相對成熟”的特點,這對於當時正處於物資匱乏、技術落後、資金有限環境中的我們而言,已是十分難得的現成技術支援!
所以說,我們的“邊區造手榴彈”之所以普遍採用黑火藥填裝,原因只有兩個字:落後!不僅裝藥落後,就連彈體也是由無法鍛壓的生鐵製成。但這種種困難也無法阻擋我軍在前線奮勇殺敵,也算是迫於無奈的“因地制宜”。
-
6 # 軍武吐槽君
你這個問的也不太準確,八路軍“邊區造”手榴彈並不是一直都使用的黑火藥。
(後期八路軍手榴彈已經採用了預製破片技術)
-
7 # 老鷹航空
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戰爭,國軍還算是擁有一些國內軍工廠,如鞏縣兵工廠、金陵兵工廠、太原兵工廠等,可以為國軍提供必要的陸軍輕重武器,如中正式騎步槍、82mm迫擊炮、馬克沁重機槍、仿捷克的ZB-26輕機槍等。這些輕武器從效能對比上來看,並不輸於倭寇,不過由於缺乏重灌備、空中火力、裝甲火力等都是不足,再加上指揮不利,最終導致大量國土淪陷。
在抗日戰爭過程中,處於山西、河北、察哈爾、熱河等地的八路局裝備補給情況要遠遠差於國軍,甚至還不如閻老西的晉綏軍。面對倭寇時,往往火力處於劣勢,需要通過繳獲來進行武器裝備的補給。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八路軍總部成立了軍工部,專門負責在後方進行所有軍事裝備的生產,為了防範倭寇的反掃蕩,軍工部的工作原則就是“縮小規模,分散轉移”。
軍工部下面設定了四個所,其中軍工部一所(即黃崖洞軍工廠)負責生產50擲榴彈、82mm迫擊炮炮彈;軍工部二所(西安裡兵工廠)負責生產刺刀、50擲榴彈、82mm迫擊炮炮彈還有地雷;軍工部三所(高峪兵工廠)負責生產刺刀、50擲榴彈;軍工部四所(樑溝兵工廠)負責生產步槍、子彈和手榴彈。
在軍工部創立初期,由於缺乏生產技術和原材料,各廠生產的火藥以傳統的黑火藥為主,手榴彈彈體也是無法進行鍛造加工,所以採用了最簡單的鑄造方式,而且鑄造原料也是最低階的生鐵。
因此,這種邊區造手榴彈在戰鬥過程中被扔出去火藥爆炸後,這個彈體往往只能裂成兩半,產生彈片太少,殺傷力遠遠低於當時的倭寇制式手榴彈。就是這樣,這種手榴彈也是供不應求,畢竟有總比沒有強。
1942年開始,軍工部組建了自己的化學廠,開始組織技術人員和工人在山區裡面試製成功硫酸,並以此為基礎成功生產出了硝化棉火藥,這就比原先的黑火藥威力要強了。在之後的時間,軍工部一直不斷的提高產量來供應前線部隊,到了1945年軍工部終於試製成功硝化甘油,並開始正式掌握黃色TNT炸藥的工藝,可以為部隊生產高爆威力的炮彈、手榴彈和地雷。
戰爭年代,八路軍的堅持抗戰精神和自力更生精神可是相當值得敬佩的。
這個問題呢就回答到這裡吧。
-
8 # 不沉的經遠
炸藥的製造,需要硝酸等原料,當時邊區工業基礎幾乎全無,加上國民黨的封鎖,這些原料都是稀缺物資,後來雖然實現了土法煉製,但是產量有限,所以手榴彈、地雷等產品都只能使用製造相對簡便的黑火藥。
使用黑火藥製作的手榴彈,瞎火率高,威力小,破片少,電視劇《亮劍》裡李雲龍順手撈走了200箱“邊區造”手榴彈時不忘吐槽一番:邊區造太差,一炸就成兩半,根本比不上日本的“香瓜”手雷。
這也是符合歷史的,曾經有過戰例,八路軍某部在進攻一個碉堡時,從射擊孔裡扔進去幾十顆手榴彈,最後是爆炸產生的煙霧把裡面的守軍薰了出來,邊區造手榴彈的威力差可見一斑。
邊區兵工廠的技術人員根據戰士的反饋,不斷摸索,對手榴彈的設計進行優化,一步一步提高了發火的可靠性和手榴彈的威力。1943年之後,“邊區造”手榴彈質量已達到相當水平,而且產能也不低,基本滿足了部隊的使用需要。
這裡我們要感謝那些技術人員和勇敢的戰士,是他們的努力付出,為擊敗日寇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
9 # 瘋狗的輕武
實際上黑火藥用的比較少,絕大多數邊區造的手榴彈,地雷,炸藥包用的都是周氏炸藥。
周氏炸藥基於硝化甘油,但正兒八經的硝化甘油雖然爆炸能量比黑火藥好的多,但太不穩定,所以用穀糠粉吸收硝化甘油,然後混入一定量精煉的硝,少量二硝基萘(用衛生球。這種爆炸物比黑火藥強的多,又比硝化甘油穩定的多,關鍵是材料都好搞。不像TNT這種炸藥需要石化原料,對於邊區根本不可能...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在抗日戰爭時期,咱們的武器裝備極度的落後和匱乏。
這還僅僅是步槍,至於機槍、迫擊炮等等“重火力”,那咱們是做夢都想要的。
據統計,整個二戰期間,中國軍隊的手榴彈使用量接近3000萬枚,造成了大約40萬左右的日本士兵傷亡,這個數字已經佔了侵華日軍傷亡總數的三分之一。
但由於武器彈藥的匱乏,咱們並沒有多少手榴彈來“揮霍”。不誇張的講,有“邊區造”就已經很不錯了。
當然,這“邊區造”其實質量很差,無論是殺傷力、爆炸面積、甚至於爆炸率都遠低於日軍的木瓜雷。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這火藥上!
咱們的“邊區造”手榴彈用的是黑火藥,而當時世界上手榴彈是黃色炸藥,也就是咱們常說的TNT。
哪像黑火藥,一點就著(也有點不著的,那更沒法用了)
黑火藥早在十九世紀,隨著無煙火藥、TNT等炸藥的問世就基本被淘汰了。
這不是說說而已。咱們的手榴彈由於大部分是黑火藥(有時候繳獲的黃色炸藥會被用上),而且其殺傷彈體還是鑄鐵。不僅爆炸威力小,彈片也少,還飛不遠。無論是殺傷半徑還是實質上的穿透力,都大打折扣。
優勢幾顆手榴彈扔道日軍軍很近的地方,僅僅就是皮肉傷。
其實就是一個條件問題,咱們造不出來黃色炸藥。
其實有黑火藥都算不錯了,像東北抗聯這些條件更加惡劣的,他們只能用硫磺、木炭和鐵砂鉛屑一股腦的塞進玻璃瓶,用來當爆炸瓶。
當時先輩們用鐵鍋、陶瓷大缸這些農用工具,加上自己砌的土爐子,硬是搞出了一套蒸餾裝置、並用這些裝置製造出了硫酸、乙醚、丙酮等等炸藥的核心原料。最後在合理的配置之下,鼓搗出了一大批的烈性炸藥,雖然其在純度上比不上工廠出產,其威力也不如提純的TNT;但是比黑火藥可是要強太多了。
以前一堆黑火藥手榴彈拿不下的炮樓,咱們兩顆硝化甘油炸藥手榴彈搞定。
這還不算厲害地,最神奇的是彈體材料,今天拔到鐵軌了,那就用點好的;明天撿到破銅爛鐵或者什麼鋼坯鋁皮那也能用上。實在不行,石頭都能拿來用。那時候的先烈們,拿著最簡陋的武器去和敵人戰鬥,這一點更加值得我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