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敏的小號
-
2 # 洪良
中國大陸的地勢特點常說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形成三大階梯下降,長江、黃河、珠江沿此傾斜面流入太平洋。
其實,在6000萬年之前,中國的西部還大都在海面以下,當時的地勢是東高西低,大河向西流。地史學研究表明,在中生代(2.51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中國的地勢為東高西低。西部的西藏地區屬於裂解的新特提斯海,東部為高原和高山。有人認為,當時最高處可能在大別山,有可能比現今青藏高原還要高。到了6600萬年前的新生代,中國西部逐漸抬升為青藏高原,新特提斯海消失,東部地區沉降,從而形成現今的西高東低地勢。
現在人們通常認為,這種變化是由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碰撞造成的,這種碰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也奠定了中國地勢西高東低的格局。
在中國西部,屬於岡瓦納古陸部分的印度板塊,以很小的角度斜插到亞洲板塊之下,並有時互相頂撞。兩個陸地板塊的重疊,形成西藏地區的巨厚地殼和高拔地勢。印度板塊向北推動,而亞洲大陸又有總體的向南運動,它們所產生的南北向的巨大壓力,造成西部山脈近似東西的走向。
大約5億年前,印度板塊與後來的亞歐板塊之間,有一系列的比較小的大陸,這些地塊之間隔著海洋。在距今2.5億年前之後,隨著超大陸的裂解,印度板塊開始從南板塊長途奔襲過來,它們中間的其餘的小地塊也開始了慢慢的拼合。在6000萬年前的時候,印度板塊最終與亞歐板塊撞在一起,它們之間的海洋也最終消失。隨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國地勢東低西高的格局也形成了。
-
3 # 金童希瑞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白堊紀隕石坑連結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
中國大陸位於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的重疊、結合部,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逆掩形成了中國大陸。由於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形成的多旋迴構造堆積程度存在差異,“四川運動”形成的喜馬拉雅山和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分別是第一梯度與第二梯度;和“四川運動”同時產生的“燕山運動”逆掩形成的地質構造是第三梯度。
回覆列表
大道理你可以去百度,不需要在這邊問,我是這樣理解的:沿海岸附近雨水就多,雨水充足對自然就會慢慢沖刷,自然就是沿海地區海拔較低,再有就是西部又是處在兩個板塊擠壓地域,自然地慢慢長高。這個是我對你這個問題的理解。如果需要補充可以百度仔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