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冰夢彥
-
2 # 茉茉大貓
此月天道西行,做事出行俱宜向西; 不宜用丑日,犯月建,做事不吉;勿犯大雪,勿傷筋骨,勿妄針剌;勿歌舞,犯者兇;勿食蓬,多發痛疾;勿食豬,脾旺在四季故耳; 勿食生韭,勿食霜爛果菜,勿食蚌蟹鱉蟲 之物,勿食獐肉,勿食牛豬肫肉,勿食生椒, 勿食葵菜;初一、初二、初八、十三、十五、二十 日,宜沐浴,去災晦。
-
3 # 川貓
農曆十二月指的是農曆月份的第十二個月。
臘月,是歲末十二月的別稱。關於“臘”,早在《周易》與《周禮》等著作中就有“肉甫”和“臘味”的記載。“臘”的本義是“乾肉”。歲末十二月有多種稱呼,其中最為熟知的當屬“臘月”這一別稱。這個月的天氣最適合風乾製作臘味,所以有“臘月”之稱。
在古時,月份的別稱很多,每個別稱均有其不同的含意。歲未十二月除了“臘月”這別稱外,還有除月、末冬、臘冬、嘉平、季冬、嚴冬等別稱。臘月,現通常指農曆十二月。
為什麼農曆十二月不可以打碎東西?
在農曆十二月的禁忌是有非常多的,其中禁忌之一就是不可以打碎東西。
臘月打碎東西是不吉利的說法。
農曆十二月又稱為臘月,也稱蜡月。而臘月正是迎接春節的前奏曲,為了過好年,我們會拿出近一個月的時間做諸多準備。大家都開始忙東忙西,為的就是希望祖先和神靈能夠保佑和賜福於大家。
所以說,若是我們的臘月打碎東西是非常不吉利的,按照民間的說法這可能會給給家庭帶來無妄之災。如果在臘月的時候,你不小心打碎了碗筷,一定要記得說歲歲平安、歲歲平安。
臘月的臘是什麼意思?
關於“臘”,在《周禮》、《周易》中有關於“肉甫”和“臘味”的記載。“臘”的本義是“乾肉”,亦指一種肉類食物的處理方法,把肉類以鹽或醬醃漬後,再放於通風處風乾。歲末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因在小寒至大寒之間,乾燥少雨、吹西風季候風,最適合風乾製作臘味。這便是歲末十二月得名“臘月”的由來。臘月在歲末,處在新舊交替時段,在古時也是歲終大祭的月份。
-
4 # 現在答題全靠運氣的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戌初:就是下午7點多點。】
回覆列表
農曆的最後一個月又稱為臘月,也稱蜡月。在臘月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很多。這種稱謂與自然季候並沒太多的關係,而主要是以歲時之祭祀有關。所謂“臘”,本為歲終的祭名。漢代應劭的作品《風俗通義》中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不論是打獵後以禽獸祭祖,還是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都要舉辦祭祀活動,所以臘月是個祭祀之月。
為什麼把農曆十二月稱之為臘月呢?
農曆十二月,也就是傳統民間俗稱的“臘月”。假若農曆一年中出現兩個十二月,則第一個月叫“十二月(臘月)”,第二個十二月叫“閏十二月(閏臘月)”。那麼,農曆十二月為何又叫“臘月”呢?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余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等30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臘月”。
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相傳早自周代中國一些地方便有在這個月舉行“歲終之祭”,亦稱“臘”。臘祭的物件,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漢代前,臘祭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漢代後,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不過在這一天並不喝臘八粥,而只是作為祭奉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此風俗起源於周或秦漢時期。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於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於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裡重要的一個節日了。民俗專家介紹,“臘八”一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為“臘日”,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歷史傳說
傳承
臘月是一年之歲尾,正值寒冬。民諺雲:正是言之其冷。這時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閒”之說。農事上是“閒”了,但人們生活的節律並未因此而放慢,人們懷著愉悅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節邁進的步伐。春節,是華人傳統的三大節中最為隆重的一節;而臘月,正是迎接春節的前奏曲,在這個前奏曲裡有著豐富的內容。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然後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封印、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廣義地說過年,應該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甚至可以說從喝臘八粥就開始了,一直要過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而過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還有拖至二月二“龍抬頭”那天過年才算結束,從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可看到。
發展
過年,對於華人來說是極富有魅力的。為了過好年,華人要拿出近一個月的時間做諸多準備。人們要忙著對保佑、賜福於他們的神祇、祖先有個交待;要對一年的往來賬目有個結算;要對親戚、鄰友、同僚給以節日的慰問,以使今後能更好地相處。這一個月的準備時間通常都在臘月。
臘月習俗
臘月市
一進臘月,市面驟現繁榮,這是一年內的特有市場,叫臘月市。先是賣鹹肉(即臘肉)和粥果的,為“臘八”做準備,如核桃、棗、柿餅、栗子、乾菱角米等等,還有各色野味,大佛花等。過了初十,開始賣衛畫門神、掛千、金銀箔、燒紙、窗戶眼、天地百分等等。二十日以後,以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草炒豆等物,是為“祭灶”準備的,二十五日以後,賣芝麻橘、松柏枝等物,為除夕之夜做準備,貨物齊全,琳琅滿目,價格也相對的漲高,京師諺語有“臘月水土貴三分”之說。
唐花
臘月間進宮的鮮花是在暖房裡培養出來的,也叫“薰花”,明代以牡丹為主,清代時又用金、銅等作為陪襯,紅黃相間,更為豔麗。後來,不僅作為貢品,官宦之家亦互相饋贈。
隆冬臘月花農甚為辛苦,需晝夜不停地攤火,保持溫氣,培養諸花,據說此法始於漢代。後來除花之外,又增加了青韭、蒜黃、冬蔥等鮮嫩蔬菜。可笑的是起初皇宮內不許用這類鮮菜進貢,更不許用來供佛,說這些是“不時之物”有傷於人。
窖冰
臘八那天,京城各河開始打冰,內城御河所起之冰貯藏在“內窯”。太液池所起之冰,貯存在“雪池冰窖”。各護城河之冰,都在就近河邊土窯存放。待夏季出售。
晚清時打冰已不限於臘八,一般冬至“三九”期間即可。據記載,打冰之俗起於周代。“周成王命凌人(打冰人)斬冰”,納於凌陰(冰窖)。可見此俗歷史悠久。上世紀五十年代,什剎海邊上依然能見到打冰的。打得整整齊齊的大冰塊,從岸邊坡路上拉走裝車,送往冰窖。
春聯
在祭灶的這幾天中,市面上出現了一種特殊的職業——寫春聯。文人墨客在街邊巷口放一小臺售賣春聯,舊稱桃符。一般都當場書寫,以圖潤筆,春聯的內容基本上是送舊迎新之意。
春聯,一般都用紅紙,唯有內廷及宗室王公府邸,照例使用白紙,再圈上紅邊藍邊。
門神
北京居民的大門口,除了門框上貼春聯之外,還要在門扇上貼門神。門神有兩位,一位白臉,一位黑臉,都是甲冑執戈,懸弓佩劍,威武非凡。有人說這兩位是神荼和鬱壘,有人說這是秦瓊和尉遲敬德。其實誰也不是,只是“門神”罷了。
記得,每逢大年三十下晚,我和街坊小夥伴從雜貨鋪取20張財神爺畫,挨門挨戶喊:“送財神爺來嘍!”各家各戶有給錢的,有給棒子麵豆餡餑餑的,有給饅頭的,有給塊肉的,給人家一張財神爺,拿走錢或物,再去下邊門戶。有時喊半天,人家也不開門,也不理我們,我們氣急了,喊聲:“送火神爺來了!”喊完立馬就跑了。
衛畫
楊柳青的年畫很有名氣,由於地屬天津,所以北京人稱它為“衛畫”。一進臘月,各繁華地區就支棚搭席,如東四、西單、鼓樓前擺攤賣年畫。還有一種串街賣畫的,用大包袱一背,沿街唱賣,唱得好聽悅耳清晰喜人。
臘八兒
明代時,於“臘八”之前數日,就將紅棗捶破泡湯,至初八早晨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等煮粥,叫“臘八粥”。粥熟後,供在先祖面前及門窗、圓樹、井灶之上,然後全家皆食和饋送親友。有地位的人家,熬粥用米是皇宮內賞賜的,因而這天也叫“王侯臘”。到清朝又有所發展,還要用百果雕刻出人物等等,以顯其巧。到了晚清,更是花樣繁多,除了熬粥更加精緻以外,還用染了色的桃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和紅糖、葡萄乾等把粥的外觀恣意點綴,使其更加華麗。但是不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圓等,說是用了以後會傷口味。初七夜開始製作,天亮時粥就熟了,供先祖饋友不得過午。
後來的雍和宮熬粥很出名,因為它是用一個能容納數石米罕見的大鍋熬粥,並且皇室還特派大臣前往監製。
傳統民間互送臘八粥的同時,還送“激白菜”。這是剛入冬時醃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