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國古代詩歌
8世紀後半葉,隨著基督教傳入德國以及加洛林王朝的文藝復興時代在修道院中進行的寫作活動,德國詩歌才開始發展並顯露出自己的特點。雖然在6世紀後半葉,古高地德語方言已經開始脫離其他西部日耳曼方言,但是在整個英雄時代,即各族人民大遷徙的時期(約350—600),直到8世紀後半葉,古高地德語詩歌仍然保持著異教文學時期日耳曼詩歌的口語傳統,它和其他日耳曼民族,如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的詩歌,有著共同的思想內容、詩歌形式和精神態度。其主要詩歌型別有英雄頌歌、異教詩歌、讚美詩和魔法咒語。日耳曼詩歌傳統的頭韻形式一直沒有經歷任何革命性的變化,這種狀況到了9世紀才有所改變,當時一位阿爾薩斯僧人,魏森堡的奧特弗裡德,在他的《福音和諧》(863—871)一詩中運用了尾韻以及較長的頭韻詩行(有8個主要重音);在《路德維希頌歌》(881—882)中也採用了這種詩歌形式。
一、德國古代詩歌
8世紀後半葉,隨著基督教傳入德國以及加洛林王朝的文藝復興時代在修道院中進行的寫作活動,德國詩歌才開始發展並顯露出自己的特點。雖然在6世紀後半葉,古高地德語方言已經開始脫離其他西部日耳曼方言,但是在整個英雄時代,即各族人民大遷徙的時期(約350—600),直到8世紀後半葉,古高地德語詩歌仍然保持著異教文學時期日耳曼詩歌的口語傳統,它和其他日耳曼民族,如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的詩歌,有著共同的思想內容、詩歌形式和精神態度。其主要詩歌型別有英雄頌歌、異教詩歌、讚美詩和魔法咒語。日耳曼詩歌傳統的頭韻形式一直沒有經歷任何革命性的變化,這種狀況到了9世紀才有所改變,當時一位阿爾薩斯僧人,魏森堡的奧特弗裡德,在他的《福音和諧》(863—871)一詩中運用了尾韻以及較長的頭韻詩行(有8個主要重音);在《路德維希頌歌》(881—882)中也採用了這種詩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