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孩子愛發脾氣,確實鬧心,想解決這個問題,先要了解原因。小孩哭鬧,大致分兩種情況:2歲以下的嬰幼兒,發脾氣是遇到了難題,比如餓了、尿了、摔跤了,需要大人幫忙。

    2歲以上的孩子哭鬧,大多帶有更多情緒,或社交屬性。這時,有兩種錯誤的迴應方式是值得提醒的:

    一是發比孩子更大的脾氣,在氣勢上壓倒孩子,讓孩子服從;二是給孩子貼標籤,“你太無理取鬧了,不是好孩子”,“你要像個男子漢,你不能哭”。這些做法沒有幫助孩子認識問題、解決問題。

    這個媽媽喜歡在孩子學習過程中糾正孩子的錯誤,孩子不耐煩是正常的。想想我們工作時,旁邊有個人盯著,還總指出我們的錯誤,不是也很煩嗎?

    孩子犯錯,不要馬上去糾正,要讓他有完整的學習時間段,在孩子全部完成之後再集中訂正錯誤。比如孩子抄寫生字,全部抄完了再幫他檢查。寫錯的字幫他圈出,告訴他這是錯了筆畫,還是錯了偏旁等。還可以藉此幫孩子總結他易犯的錯誤,做個小小覆盤,讓孩子“長記性”。

    與孩子溝通時,少給孩子下命令,有要求時向孩子表達期待。命令的語氣容易引起孩子的“反作用力”,也就是對抗。換個技巧,比如說“把字寫工整,筆順要對!”就是命令式,改成“你寫字時認真些,這個我們說過很多次了,你要記住。看你字寫得漂亮,媽媽會很高興的!”

    這樣就順耳很多。

    孩子寫作業,切不可坐一邊挑孩子問題,盯錯誤,這會讓孩子緊張,不耐煩,發脾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另外,生活中不要包辦孩子的事,儘可能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做事。比如穿什麼衣服,幾點洗洗睡,先寫哪門作業,等等。

    孩子的決定可能讓我們不滿意,若不能接受,就巧妙地縮小範圍給幾個選項,讓孩子做選擇題。總之,要讓孩子有一定決定權,控制感,他就不那麼對抗發脾氣了。

    孩子發脾氣時,彆著急想“解決孩子”,壓制不行,也不要以為“積極溝通”就一定行。發脾氣的孩子,往往需要一個“避難所”,要給孩子一個獨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消化一下自己的情緒。

    穩住孩子的情緒,主要在於日常的溝通,做到溫和而堅定。作為父母,我們日常的言行應該是溫和的,對於底線問題,態度則要堅定。

    比如孩子吵著要玩手機,只需要表明我們的態度:“我不願意給你玩手機,並且我也不想對你發脾氣。”

    簡單明瞭,不多說廢話,不節外生枝。即使孩子軟磨硬泡、胡攪蠻纏,也只需要一再把話說清楚就行。

    最後提一句,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脾氣,一定要先把孩子領開,遠離“圍觀群眾”,再進行教育。

    雖說孩子鬧脾氣讓我們覺得很丟臉,很難堪,這時最容易激發衝突,但為了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讓我們自己下得了臺,別硬碰硬,讓場面失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資訊保安風險一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