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82130470862
-
2 # 始終與終始
是第15集,劇中李氏至開封府,取出先帝所賜金丸為憑,向包拯說明身份。此時郭槐來訪,李氏發現二人交情極深,十分失望,與白玉堂、梅娘偷偷離去。郭槐知道李氏身份後大為驚恐,令手下夜入開封府偷盜金丸欲消滅證據。不料落入包拯算計中,盜回的僅是假金丸
-
3 # 使用者2747686578367
一共是十二集,這個單元是《打龍袍》,主要講述的是展昭,協助包拯,調查狸貓換太子這件案子。該部劇中的狸貓換太子,其中有一些虛構的成分,但是也有一部分的歷史真相在其中,在《宋史》中對李宸妃的一生進行了記載,也為仁宗身世之謎提供了一種說法,之後隨著民間傳說流傳開來,才有了狸貓換太子這樣的故事。
包拯等人回到寺廟中放告,在此期間,有一名男子前來伸冤,說自己是受李貴妃的委託,包拯將李貴妃接到府中,李貴妃表示當年自己先行產子,劉妃,也就是當今太后用狸貓換走了自己的孩子,之後自己被趕出宮殿,包拯最後查出案件的真相,仁宗感覺自己犯下不孝的罪過,包拯讓仁宗脫下龍袍,杖打五十。
《新包青天》這部電視劇,主要講述的是包拯斷案的故事,作為一名清官,包拯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在中國民間是一位受到人們稱讚的歷史人物,該劇2009年8月1日首次登陸齊魯電視臺播出,收視率高居榜首,採用原班人馬,再次展現了包青天鐵面無私的風采,其中演員的精湛演技,也將每一個人物的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屬於一部人人津津樂道的佳品。
-
4 # 使用者4418957487911
《狸貓換太子》中的張義因為被李後收為義子,宋仁宗皇帝念他他護母有功,封張義為“逍遙王”,還與他結為異姓兄弟。
-
5 # 炒米視角
很多電視劇小說描繪李太后和張居正的關係,那簡直就是“單純的男女關係”。按這個邏輯,張居正有事,李太后無論如何都應該出面的。但是萬曆清算張居正的時候,李太后竟然毫無動靜。不應該啊,畢竟“黑心宰相上過你的龍床啊”。
所以很容易得出個結論,“原來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實際上萬歷初期的政治格局,從一開始而言,是危如累卵的。因為那是典型的“主少國疑”的時代。而宮廷之內,朝堂之上,充滿了野心家。李太后出身裕王府一個宮女。她入王府之時,裕王也不過是個坐冷板凳的王爺而已。而最終能夠最終成為聖母皇太后,是她畢生中的最大的彩票,就是因為她生了萬曆。所以萬曆是她唯一的資本。
亂世離人命,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環境之中,李太后實際上是根本沒有任何心思如談情說愛的,即便她仍處於應該談情說愛的年紀。
看看隆慶的正牌皇后陳皇后吧,你們可曾還記得此人?這個隆慶生前最愛的女人,隆慶時期,整個大明王朝最尊貴的皇后。到了萬曆年間,還有幾個人記得她呢?
在扳倒高拱之後,最終形稱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權力格局,那就是馮保、張居正、李太后這三角穩定的權力格局。很多電視劇和小說把這三人之間的關係又描繪成穿一條褲子的關係。這其實又錯了。既然是權力鬥爭,那就是為了共同利益可以沆瀣一氣;為了個人利益又相互鬥爭、相互制約。
李太后是無法忘懷當年,那個聲音比雷聲都大的高拱是如何說“小皇帝怎麼能當家”的那副欺負孤兒寡母的那副德行的,但是高拱是壞人嗎?好像並不是。那個說話細聲柔氣的馮保,總是非常體貼關懷小萬曆,小萬曆稱呼他為“大伴”,大事小事恨不能鹹決於他,可是她是好人嗎?好像並不是。還有那個說話滴水不漏,總是面無表情,但是總能在最關鍵時刻拿處解決方案的張居正,亦正亦邪,總讓人捉摸不透。
而李太后能從一個宮女變成太后,就說明了她絕對不白給。她是一個非常睿智的女,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女人。張居正有經邦治國之才,那麼我將萬曆定位成小學徒,向你學習理政,將來做一代聖君。總有一天,小學徒會出師。但是在出師之前,自己作為一個“婦道人家”一定要約束好萬曆,千萬不能出一絲差錯。你要權力給你權力,你要名聲給你名聲。總之,在萬曆親政之前,你要啥我給啥,你要上龍床,便給你上龍床!
因為有司禮監和內閣這種權力制約的設定,李太后放心大膽地讓張居正如實現自己的抱負。但其實這種平衡只維持到萬曆6年。從萬曆元年(1573年)到萬曆6年(1578年),李太后生活在乾清宮的這段日子,李太后對萬曆的管教相當嚴格。幾乎時刻關注萬曆的學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些陪讀的媽媽們。萬曆有絲毫懈怠,便會被李太后責罰。史書中,關於李太后管教萬曆的例子不甚列舉。因為李太后明白,在這種環境下,你沒有資格懈怠。你必須學會如何理政如何治國,如何用人,最終才能不受制於人。
萬曆6年(1578年),萬曆大婚,按照傳統,皇帝大婚後便可以親政了,也就是說輔政大臣此刻得歸政於萬曆了。而李太后則主動從乾清宮搬回慈寧宮。名義上,萬曆自己結婚了,李太后不適合再住乾清宮了。實際目的就是在做榜樣,歸政萬曆。然而張居正卻絲毫沒有功成身退的意思。
沒有得到歸政的萬曆,開始懈怠,玩樂。李太后藉口萬曆割了一個小戲子頭髮的事情,揚言要廢了萬曆,結果張居正帶頭求情。李太后果真要廢了萬曆?你若真這麼想腦子就要糊了。她所做的,無非是不讓這句話從張居正口中說出來而已。
直到20歲萬曆要求親政,李太后破口大罵,30歲之前都不要想親政的事情,好好跟著張先生學習。這話又是說給張居正聽的。
但是同年張居正竟然莫名其妙死了,關於張居正的死因,史書上各種矛盾各種不一致。相對官方一點的說法,那是因為痔瘡死的;相對野史一點的,是海狗腎吃多了,馬上風死的。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別人”盼”死的呢?
不可否認張居正在萬曆前10年,創造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居功至偉!但是他嚴重地破壞了權力結構的平衡,而且非常不客氣地吹牛“吾非相,乃攝也!”這也是他身後的悲劇所在。或許是李太后那種態度害了張居正,張居正竟然把一個女人的話信以為真了。抑或張居正看過了夏言、嚴嵩、徐階、高拱等人的下場以後,早就對自己的結局不抱任何希望了,所以才在生前如此地有恃無恐!
從萬曆親政後,對張居正表現出來的恨,我們不難看出萬曆年幼時受張居正的壓抑究竟有多深。
而此刻的李太后是不會傻到再替張居正說話的。原因很簡單,現在掌握權柄的是自己的兒子萬曆,為了有這天,她已經說過多少違心的話了?
-
6 # 坐古談今
李太后為兒子萬曆趕走高拱,同樣也希望兒子徹底掌握皇權。母親對兒子的支援當然要比一個對死去的人的支援。僅李太后主張對張居正抄家這點就能說明一切。張居正和高拱只不過是皇權的工具而已,活著的時候有用,死了就沒用了。
在“張居正改革是不是拾高拱的牙慧,如果是,為什麼又把高拱貶的一文不值”問答中,我說過二人其實能力一樣、性格一樣,二人都是獨裁(無貶義)式的人物,已經威脅到皇權。
(1)李太后怒曰: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錢就有了
李太后的二兒子潞王結婚前,因為珠寶等沒有準備好且不夠好,找大兒子萬曆想辦法,萬曆說:近年來,天下無恥官員,全把錢財、珠寶獻給張居正、馮保二人,造成物價飛漲,好的珠寶都很貴。
李太后聽罷大怒:抄了他們的家,錢就有了。
在母親心裡,什麼大臣、家臣,都不如兒子重要。
(2)李太后和萬曆都懼怕的則是壓制了皇權
馮保、張居正卻有貪腐問題。但明朝的官員大多都有此類問題。以張居正的級別、貢獻說還真不算多。相關案例參見“戚繼光為何要委曲求全賄賂張居正”這一問答。
說二人貪腐造成物價飛漲則是故意誇大其詞。貪腐只是藉口,更重要的原因是下面的案例所表現的內容:
張居正曾收到一副用黃金製成的對聯“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這對聯的文字放在封建社會哪個朝代都是大不敬。
同時,馮保對萬曆也比較專橫,所以,萬曆朝對宦官干政問題比較注意。馮保被打倒後,其他掌握大權的宦官也被打倒了。萬曆朝,宦官沒有大權者,基本做好了奴才的職責。
由此可見,萬曆對張居正、馮保地打擊都是為保住皇權,李太后作為皇帝的母親,哪有不支援兒子的道理。
(3)張居正教育萬曆要節儉要做聖賢,結果自己行之卻不是,李太后、萬曆對其有失望、痛恨情緒
張居正對萬曆幼小時的教育可沒有貪腐的位置,要做聖賢。其結果呢?張居正本身並沒有做聖賢,由此,對其必然有一種憤恨。
非但如此,張居正對太后、萬曆地要求卻比較嚴格,使二人產生故意為之的憤恨。例如1572年十一月,大內要求買珠寶,張居正阻攔;1575年李太后的父親因為造墳塋需要兩萬兩白銀,張居正以大義凜然的道理勸阻;1577年五月,萬曆要修慈慶、慈寧兩宮,張居正也阻止,後於馮張二人被清算後的1584年三月開工。。
如此等等,案例還有很多。
-
7 # 文刀沐子
別胡謅八扯地為張居正和李太后辨白了,″居正不正,黑心宰相臥龍床"可不是妄言。張居正是個情聖,欲力超強,隆慶嗚呼時李太后二十剛過,這一對乾柴烈焰政治上相依為命,如果不弄出點感情上的才子佳人身心互補來,似乎有悖情理!
張居正晚年已經徹底把權力交給萬曆,他得痔瘡後被萬曆整得七葷八素,可見他對皇上已經構不成威脅,李太后沒由頭聯合兒子來整他。
萬曆整張居正,李太后當然心疼,也曾出頭責罵兒子,但被萬曆:"我早知道你們那襠事,只不過不挑破"的暗示給堵住了嘴,有口難言而已。畢竟這事如果公開,大明江山坍塌不說,當事人誰也好不了。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張居正無論從政治還是生活上一手帶大了萬曆,他能長大成人,全靠張.李.馮聯盟,可以說沒有張居正,就沒有萬曆。就這種關係,萬曆就算不感恩,也沒由頭恨張居正,而且恨到骨子裡去。但現實卻是:張居正死了不久,就被萬曆抄家鞭屍,而且累及家人一一這是多大的仇恨啊?
唯一原因,就是張李那襠事萬曆從小就知道,男孩,對這事往往特敏感,男人,最容不下的第一件事,就是有人給自己的老爹戴綠帽子!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張居正一去世,萬曆皇帝立刻對張居正進行清算,不但削奪了張居正的官爵,還對他實行抄家,甚至差點掘墓鞭屍。他的家人後代,也全部流放,很多都餓死在路上。張居正生前重用的那些官員,萬曆皇帝也都給予削職甚至問罪斬殺的處分。
(張居正劇照)
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打擊,明顯是出於一種挾私報復。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朝野一片議論之聲。也正是因為朝野的議論聲太大,萬曆皇帝才不敢對張居正進行進一步的處罰。而且,萬曆皇帝去世,他的孫子天啟皇帝朱由校繼位後(中間還經歷了朱常洛不到一個月的短命皇帝生涯),立刻就恢復了張居正的官爵,給予了張居正應有的待遇。由此可見,包括明皇室在內的人,都覺得萬曆皇帝打擊張居正,實在是太過分了。
既然大家都覺得過分,為何當初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不阻止這件事呢?
要知道,李太后是極為欣賞張居正的。隆慶皇帝去世後,當時是高拱當首輔。但是,李太后不滿高拱的獨斷專行,廢了高拱的首輔之職,讓張居正出任首輔。由此可見,她對張居正是很滿意的。
萬曆皇帝因為年幼,李太后擔任了教育萬曆皇后的責任。但是,萬曆皇帝實在是太頑皮,不好學習,也不聽教育。很多時候,李太后都拿他沒辦法,只好搬出張居正,用張居正來嚇唬他。說老實話,張居正其實並不願意嚇唬萬曆皇帝。畢竟人家是皇帝,你一嚇唬,必然會在他心中造成陰影。等萬曆皇帝成年後,受傷害的肯定是自己。但是,李太后要這麼做,張居正也沒有辦法,還只能按照李太后的指示,做一個讓萬曆皇帝害怕的人的樣子。
李太后也知道張居正委屈,她對張居正說,要以國家為重,以教育出好皇帝為重,只能委屈你了。
可以說,要是沒有張居正的苦心教育,萬曆皇帝是很難成才的。這一點,李太后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萬曆皇帝劇照)
而且,在張居正當政期間,明朝的國庫得到了極大的充盈,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讓本來已經處於窮途末路的明朝,又再一次復興。也正是因為張居正聚斂的國力,才經得起萬曆皇帝后來的揮霍折騰。
這一點,李太后也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既然李太后知道張居正勞苦功高,張居正被萬曆皇帝忌恨,完全是替她背黑鍋。那麼,李太后為什麼不阻止萬曆皇帝打擊張居正呢?
是李太后把萬曆皇帝沒辦法嗎?
其實並不是的。李太后實際上也是鎮得住萬曆皇帝的。別的不說,就拿萬曆皇帝立太子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李太后在萬曆皇帝心中的分量。
當時,萬曆皇帝無論如何不立朱常洛為太子,想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當時李太后把他找來,問他為什麼不立朱常洛為太子?萬曆皇帝說,他是都人(宮女)之子。李太后大怒,說,你也是都人之子,難道你也不該當皇帝嗎?萬曆皇帝沒有辦法,才不得不立朱常洛為太子。還有一點,當時萬曆皇帝和鄭貴妃都不願意朱常洵就藩,於是對李太后說,等李太后的壽誕過了再去。李太后對他倆說,你們這意思,我也可以把我的兒子朱翊鏐喊回來啊?萬曆皇帝和鄭貴妃才沒法,只好讓朱常洵去藩地。
由此可見,如果李太后站出來說話,萬曆皇帝是肯定會聽她的。
(李太后劇照)
既然如此,為什麼李太后在那時候,會由著他兒子打擊為他老朱家兢兢業業奉獻了畢生心血的張居正呢?
我覺得,李太后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出於自私的心理。
當初,她之所以極為欣賞和重用張居正,是因為她知道,張居正是一個忠臣,而且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忠臣。張居正會一心為她兒子好,不像高拱一樣,把持朝政,甚至企圖奪位。張居正不會這樣做。
現在張居正已經去世了,她兒子也已經成年了。張居正對她兒子來說,就已經沒有意義了。因此打不打擊張居正,對她兒子沒有任何傷害了。
另一方面,張居正掌控國政那麼多年,無論如何,都培植了一個勢力集團。萬曆皇帝要自己做主,要加強中央集權,就必須打擊這個勢力集團。只有把這個勢力集團打壓下去了,萬曆皇帝的皇位才不會受到影響。
張居正也許不會造反,但是難保張居正的繼任者不會造反。在李太后看來,萬曆皇帝的這種做法,和漢朝的時候,漢宣帝在霍光去世後,清洗霍光後人的做法,是完全一致的。既然漢宣帝幹得好,那麼她兒子也幹得好。
所以,李太后完全不會阻止萬曆皇帝做這件事。
(參考資料:《明史》)
-
9 # 古今通史
明神宗朱翊鈞的生母,孝定李太后,原名李彩風,是今天的北京通州人,在嘉靖年間被選入裕王府,最初只是普通宮女,後因容色出眾,被裕王臨幸,在朱載垕繼位後,晉升為貴妃,可見朱載垕對她的喜愛。兒子朱翊鈞繼位後,被尊崇為慈聖皇太后,她對朱翊鈞一生的影響極大。
提到明代歷史上的著名改革家,張居正肯定是首當其衝,他的成與敗都離不開一個女人,也就是我們上文所說的李太后。張居正也是明神宗的老師,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開創萬曆新政。
雖然一條鞭法尚存缺陷,但確實給當時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注入新的活力,至少延緩了當時的財政和統治危機,主少國疑嘛,而初期給予張居正大力支援的,就是孝定李太后。
李太后雖然出生底層,然閱歷豐富,她堅定的支援張居正施行變法,並監督萬曆皇帝的行為與學習狀況,但是在張居正死後不到一年,萬曆皇帝便清算張居正,在這個時候貌似一直倚重張居正的李太后居然一言不發,更沒有求情,任由神宗逼死張居正家人,這就讓很多人心中充滿疑問,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簡單。
無論當時還是以後她都能鎮得住場,但她根本不想幫······前仇該清算了。
一切源於利益,而爆發點,就是李太后的父親,武清伯李偉。朱載垕的這位老岳父,自女兒發跡就一直受到特殊照顧,朱載垕剛剛登基,他就被封為錦衣衛都督同知,而朱翊鈞被立為太子,李偉又晉升武清伯。
李偉雖是伯爵,但深受家族傳統影響,從事商業活動,他從三邊總督王崇古手中接下部隊採購專案-趕製20萬套棉衣,或說野戰棉衣,每套棉衣價值20兩紋銀,但是,李偉卻將棉衣偷工減料,變成了不值幾兩銀子的劣質貨,這就熱鬧了,冀州鎮總兵戚繼光所帶領計程車兵,因為棉衣質量問題,當年就被凍死19人,張居正大怒,立刻跑到李太后處告狀,李太后斥責了自己的父親李偉,李偉自覺臉上無光,顏面丟盡,自然對張居正恨之入骨。
李太后雖然表面上斥責了父親,她心裡所想卻未必是這樣,對於父親的照顧從來不知避嫌,又怎麼會知錯。雖然表面上顯得大公無私,其實內心也開始漸漸記恨張居正。這樣一來,張居正本來因為變法,就得罪人無數,這次不但得罪了李偉、李太后,還得罪了李偉交好的張四維,採購人王崇古,還有諸如太監張誠也早就恨不得生啖其肉,這是他遭到萬曆皇帝清算的原因之一。
張居正病逝後,雖然風光一時,但不久,太監張誠被萬曆皇帝召回北京,他選擇與張四維聯盟。張四維是張居正死後繼任的內閣首輔,察言觀色之下,他察覺了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記恨,不單言語挑唆,還唆使言官彈劾張居正種種不法行為。本就因張居正嚴厲管教、“奪權”、欺騙行為而產生憤恨的萬曆皇帝,立刻對張居正一門進行了清算。
張誠則掌握太監馮保與張居正二人互相勾結的很多隱秘細節,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他的添油加醋,多重渲染,說張居正的財富堪稱富可敵國,萬曆皇帝立刻下旨,剝奪張居正生前各職及死後的諡號並抄家。
本已被罷任的太監馮保,因與張居正私交甚好,也被後補杖責80,發配南京,看守皇陵。而在這時,原來對張居正甚為器重的李太后絲毫不干預、勸阻自己的兒子。
要知道,李太后之所以支援張居正,並非什麼大義,也不是私交,更不是情人,她只是為了保住他的兒子朱翊鈞的皇位和朱明的江山,一旦朱翊君坐穩了皇位,主少國疑的變數消失,張居正也就沒什麼利用價值了。
歷史上那些曾為王朝效力的輔政大臣,一般下場都不太好,卸磨殺驢也是意料之中。倒張運動緊鑼密鼓的進行著,而李太后的注意力卻沒放在這裡,因為在她看來張居正已經勝利完成了任務,兒子得以親政,她也就不需要再關注相關這人的一切。
財帛動人心才是關鍵,李太后舉雙手雙腳贊成清算張居正,就差喊出口號了。
她當時關注的焦點是自己的二兒子潞王朱翊鏐,朱翊鏐已經15歲,到了結婚的年紀,李太后一心要把婚事辦得豪華氣派,但經費吃緊,拿不出大量珠寶,所以要朱翊鈞解決,朱翊鈞竟然把這個責任推到馮保和張居正身上,“那麼多年來,一些無恥的臣子,買來珠寶就先給張居正和馮保送去,以至於珠寶價格驟然上漲。”
李太后竟然說,“那就把他的家抄了,必有所得”,二人貪財嘴臉,顯露無疑,所以僅從這一點看,就不能把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支援看成她是多麼的通曉大義,一切皆是私利,皇權也是他們母子的私產。
張居正的行為種種不能說沒有對皇室、貴族利益造成侵害,無論是萬曆皇帝還是李太后和她的父親李偉,張居正都沒少得罪。
比如縮減開支,限制皇室經費等舉措,對李太后及其家族追求奢侈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礙,張居正活著的時候他們還能忍受,死後就再無顧忌。
凡此種種李太后的一切物質享樂、奢侈舉動,都受制於張居正,在張居正死前,他們的衝突就已經趨向表面化,所以對張居正的清算是必然的。
還有幾件事可以旁證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憤恨,由不再被壓制的放肆狀態,可以看出當初他們被壓制甚至可以說是被鉗制的時候,心態會如何。
比如,李太后的父親武清侯李偉病故後被封安國公,很明顯這不符合禮制,內閣大學士申時行勸諫,神宗根本不聽。
在李偉死後他的兒子襲承了武清伯的爵位,這又違反了世宗的規矩,外戚如有爵位在身,子孫不能襲承,御史上奏也沒有效果。
被張居正阻止的慈寧宮工程開始大興土木,這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肯定是行不通的,這次工程花了多少錢呢?40萬兩白銀。
看到張居正死後,李太后所幹的這些破事,就不難理解李太后為何對張居正家人的死活顧若罔聞了,實際上,她對清算張居正是非常支援的,一切源於自身利益,而張居正無論官至何位,也不過是個利用工具罷了。
-
10 # Mer86
這個問題不難理解。李太后本來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女人,張居正也好,馮保也罷,都只是她的維繫權力的工具。她為了一個已死的工具與自己兒子結怨,有這個必要嗎?
隆慶皇帝駕崩的時候,萬曆只有十歲,而且還是虛歲。很顯然,他當時的年紀不可能親掌皇權。所以,作為萬曆生母的李太后就需要找一幫忠臣輔佐她們娘倆。
找哪些人輔佐呢?這個問題,她的丈夫穆宗皇帝早已經提前為她預備好了。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臨終前委任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人為顧命大臣。在這三人中,穆宗對高供尤其寄予厚望。他臥在病床上拉著高拱的手說:“以天下累先生”。
然而,儘管穆宗對高拱寄予了厚望,可李太后卻對高拱頗為不滿意,特別不待見他。
因為,她認為高拱專橫跋扈,以後必然會欺負她們孤兒寡母。並且,穆宗去世後,高拱因遺詔問題,密謀了百僚驅逐馮保事件,意欲染指司禮監的權力。這觸怒了李太后的忍耐下限。
她懷疑高拱控制司禮監,為的就是以後哪天看她們娘們不爽了,意欲廢掉萬曆,立藩王為新君,讓他們娘倆靠邊站。
所以,當高拱和馮保展開權力之爭後,李太后立即做出決定,站在了馮保這一邊。
其後,意欲取高拱而代之的次輔張居正加入混戰,他聯馮倒高,給馮保出謀劃策,讓他在李太后面前將高拱在內閣議事時曾經說過的一句感嘆“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改成了“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的狂言。
宣稱高拱密謀擁立藩王,圖謀不軌。
李太后本來就很煩高拱,所以當馮保詆譭高拱時,她想也沒想,直接就信了。並在第二天的朝會上“召內閣、五府、六部眾至”,集眾臣之力,指責高拱擅權無君,罷了他一切職務,趕回原籍閒住,不許再出仕。
高拱被罷免之後,張居正坐上首輔寶座。此時李太后壓力山大,因為高拱是先皇指定的輔政大臣,他乾的好不好,與李太后沒有關係。但是張居正不一樣,他是她一手提拔的首輔,他要是幹不好,李太后要負全責。
所以當張居正全權負責內閣後,李太后別無選擇,只能全力支援張居正。而張居正也是投桃報李,為大明朝盡心竭力。
然而,為大明王朝掌舵,只是張居正的工作之一。他除了首輔工作之外,還要幫李太后教育萬曆皇帝。
當時,萬曆皇帝年幼,李太后除了要擔任他的監護人,還要擔負教育他的責任。但是萬曆皇帝實在是太頑皮了,很多時候,李太后都拿他沒辦法。於是,李太后就只好搬出張居正,讓身為帝師的張居正嚇唬萬曆。
對於李太后拿自己當槍使得行為,張居正心裡是很厭倦的。因為他不是一個君子,不是海瑞那種諍臣,他是一個猛人,他知道什麼事情該幹,什麼事情不該幹。作為臣子,他居然在嚇唬皇帝,他還想不想活了?
但是,李太后要這麼做,張居正也沒有辦法推辭,只能按照李太后的指示,扮演一個讓萬曆害怕的樣子。
李太后也知道張居正委屈,所以他對張居正更加的倚重。這種倚重一是為江山社稷,二是為私。在她眼裡,張居正完全就只是維護她和萬曆統治的工具。
這個工具,她能用則用,不能用,她隨時都可以拋棄之。
所以,這也就不難解釋,當張居正想辭官回鄉養老,李太后不讓他走;當張居正積勞成疾死於任上,萬曆要清算張居正,她在當時一言不發等種種不正常的行為。
畢竟,外臣再牛,終究也就是個替皇家看家的護院的。皇帝不滿意,換人就是了。大家都是讀書人,用誰不是用?
如果你對李太后的薄情寡義難以理解,你大可把自己代入到李太后當時那種情境:張居正已經死了,你作為一個很容易被旁人說閒話的俏寡婦,你有必要為了維護一個已死之人,跟自己的兒子過不起嗎?並且,兒子才是你以皇太后身份享受榮華富貴生活的法統來源,為了一個工具跟兒子鬧掰,有這個必要嗎?
-
11 # 煮酒君
李太后是明神宗的親生母親,屬於明朝歷史上較有作為的太后之一,其與張居正是政治盟友,甚至在野史上還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而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清算張居正,並不是李太后不想出面阻止,而是李太后已經死了,無法出面阻止了。李太后死於萬曆六年(1578),此時張居正的宰輔地位根本沒有動搖,而是時隔四年後的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後,神宗皇帝才開始對其清算。
政治有仁義,到頭還是交易先帝明穆宗原本有兩個寵妃一個是正宮陳氏,一個是太子朱翊鈞(萬曆皇帝)的生母李氏。明穆宗駕崩,神宗登基後,以太監馮保為首的後宮為了討好新皇帝,透過各種方式暗地裡向張居正傳達兩後並立的意思。張居正是什麼人,捕捉到這個資訊後,趕緊在朝會上提建議,加封李氏為皇太后,後宮由正偏房走向兩房並立的局面。
政治方面,之所以張居正和李太后能夠走到一起,純粹是出於政治交易。當年作為先帝明穆宗的幾大託孤大臣高拱、張居正等人,高拱不是李太后的人,李太后也對高拱有著一大堆意見,相對而言張居正就顯得懂事乖巧許多,至少張李二人相處時,還是有很多政治共識。
這種政治共識的基礎是權力來源不正,李太后的後位本身就來得不正,雖然她是皇帝的生母,但不是正宮,張居正作為託孤大臣之一,但不是首輔。兩人出於對權力的相互成就才走到一起,而且也達到彼此共同的期望。二人走向權力的過程都是透過非正常手段,但不可否認合作推行的萬曆中興,卻是給明朝帶來一次全方位的振興。
據史學家統計,張居正變法中的"一條鞭法"改變明朝困擾多年的財政危機,徹底清查出民間私有土地的畝數,朝廷國庫逐年增加,最多是達到一千三百萬石。同時興修水利、整頓吏治、鞏固邊防軍事等諸多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
張居正也因此順利坐上首輔大臣的座位,但接下來張居正才發現首輔做起來實在艱辛,一方面要打理朝政,一方面還要做太子老師。
願望莫過張老師,只為李後背黑鍋張居正可能是歷史上最冤枉無奈的老師沒有之一,張居正給皇帝朱翊鈞當老師期間,真是頭都大了。皇太后李氏是個嚴格教子且又教子無方的母親,她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恐嚇。
有一次,明神宗在宮裡開宴會,喝得稍微有點高,就讓近侍們唱歌聽。近侍說自己不會唱,明神宗一聽火冒三丈,拔劍就要殺近侍,幸虧左右攔住。此事傳到李太后耳朵裡,李太后命人把神宗皇帝喊來,一頓訓斥,細數他幾十條過錯。
母親教育兒子從來都有,可是李太后居然迫使明神宗下罪己詔。罪己詔不是隨隨便便可以下的,皇帝得犯下很大的政治失誤才會向天下人低頭認錯,也等於是讓天子向臣民們作檢討。如此一來,神宗皇帝感覺自己顏面掃地,但懼怕於母后的威嚴不得不下罪己詔。
更為可笑的是,野史傳聞神宗皇帝少年時期,開始對兩性有些好奇,進而臨幸一個宮女。這事又被李太后知道,後宮一時炸開鍋。李太后可能是情緒太過激動,居然對神宗皇帝說,你如果不聽話,就讓張居正一班朝臣廢掉你。李太后雖然處於愛子心切的角度,但是這句話一旦說出,無異於將張居正等人推向君臣矛盾的頂尖。李太后作為皇帝的親生母親,神宗皇帝自然無可奈何,但是張居正是臣子,神宗皇帝就會覺得自己一個君王,每天都要活在被一幫大臣說廢就廢的危險中。所以,明神宗對張居正的內心是充滿矛盾的,仰仗、恐懼、厭惡、憎恨、感恩等等,可謂是百感交集,任何矛盾的積蓄始終都會有一個限度,隨著時間的增長,君臣之間越來越接近矛盾的爆發點。
人死清算,可悲可嘆這種矛盾的心裡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神宗皇帝一直沒有發作。直到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終於在朝中異己者挑唆下,明神宗帶人直接把張居正家抄了底朝天,居然查出黃金萬兩,白銀十多萬兩,萬曆皇帝面對恩師張居正如此龐大的財產,腦海裡又浮想起恩師生前對自己諄諄教誨要做一個勤儉節約、愛民如子的皇帝,一時悲憤之餘削去張居正生前的所有名分。
張居正屬於明朝期間知識分子的縮影,教條頑固、倔強不知變通的性格在其仕途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所謂死後抄家家產龐大,我們暫且不說,畢竟這些都是張居正的政敵所撰寫,其中的真實與否,已經無從考究,單純拿他和李太后主張的改革來說,雖然沒有被貫徹至終,但也為明朝神宗執政期間帶來短暫的繁榮。
-
12 # 剛日讀史
慈聖皇太后李氏,是一個有心機、有能力、有眼光也知道隱忍的女性,也是明朝後期一位女性政治家。正是有了她對張居正的支援,張居正才有了進行改革的條件。
李太后據說名叫李綵鳳,原本只是裕王府上的一個宮女,只是在偶然的機會被裕王朱載垕臨幸,生下了一個兒子朱翊鈞,在朱載垕成為隆慶皇帝后,母以子貴,李綵鳳也被冊封為貴妃,並在兒子朱翊鈞繼位後被尊為皇太后。
(李太后與張居正)
朱翊鈞坐上帝位時,年僅十歲,正處在一個“主少國疑”的環境中。而太后李氏背後又沒有外戚撐腰,太后本人也不是一個善於弄權和治理國家的女人,所以她必須要找一個人來處理千頭萬緒的國事。
當時可以勝任的人有兩個,一是張居正,另一個是高拱。還有一個輔臣高儀只是名義上的閣臣,早被高拱排擠到一邊涼快去了,所以競爭只能在張居正和高拱之間展開。
隆慶在遺詔中告訴萬曆:“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的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怠荒,保守帝業”。又要求三位輔臣要遵守祖制,保固皇圖,與司禮監太監馮保一起輔佐小皇帝。所以當時的政治局面是內閣和司禮監共同決定國家大事。
遺詔中並沒有提及李太后,也沒給她安排任何政治任務。所以說,這時的李太后僅僅是太后,隆慶是沒有想讓她干預國事的。
而司禮監的馮保與首輔高拱歷來有矛盾,在馮保將由秉筆太監升任掌印太監時,高拱就跳出來反對,先後保舉了陳洪和孟衝擔任掌印太監,所以馮保一直想扳倒高拱。
而身為次輔的張居正也清楚的知道,高拱不下臺,自己永無出頭之日,政治抱負也無從施展,所以張、馮二人很快結成了同盟,目標就是趕走高拱。
(張居正)
在後宮中,李太后對馮保是相當信任的,她對陳洪和孟衝事事逢迎隆慶皇帝,並引導皇帝天天淫樂早就不滿。
任何一個女人都無法忍受丈夫天天抱著別的年輕女子,所以她把這個賬算到了陳洪和孟衝頭上,對馮保卻是言聽計從。
高拱是個有能力的首輔,但有點不把太后放在眼裡,他反對馮保掌握大印,也是為了自己專權的方便。高拱想挑戰內監和內閣聯合掌權的體制,是李太后不能容忍的。
因為內監只是皇帝的奴才,他們代表的就是皇權,因此李太后會義無反顧的站在馮保及其盟友張居正一邊。
這場鬥爭的結果是,李太后以皇帝和兩宮太后的名義驅逐了高拱,這也是明代首例后妃違反不得干政的祖制。
不久後,高儀病死,朝廷事務完全落到了馮保和張居正手中,他們可以大刀闊斧的做他們想做的事了。
而李太后也被張居正以皇帝的名義尊為慈聖皇太后,同隆慶的皇后仁聖皇太后陳氏並駕齊驅。可以說,李太后和張居正實現了雙贏。
(張居正與馮保)
張居正幫助李太后實現了政治上的地位,同時又在生活上非常關心這個女人。李太后信佛,可是印佛經施捨需要大筆資金,按照規定這個錢國庫是不能出的。
張居正使用變通之法,將皇室的一些財產劃到李太后名下,解決了太后急需的資金問題,自此深得李太后的歡心。
李太后和張居正有一腿的事,在野史中都寫濫了。當時有一首童謠唱到:“張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臥龍床”,正是說張居正和李太后之間的曖昧關係。
張居正是個大帥哥,在原配顧氏去世後,與續娶的王氏感情並不好,所以年紀並不老的太后對張居正有點意思也是很正常的。
張居正也寫過一首詩祝賀太后生日,詩中寫道:“白燕飛,兩兩玉交輝,有時紅藥階前過,帶得清香拂繡闈”。就連看到這首詩的戚繼光也認為張居正寫得太露骨了。
當然,張居正和李太后的曖昧關係,正史上是沒有的,只能靠大家自己去想像了。但李太后對張居正十分尊重,言聽計從,這是板上釘釘的事。
(李太后與馮保)
張居正改革,最堅定的支持者就是李太后。是她將“大柄悉以委居正”,張居正擔任首輔十年,幾乎是“獨相”,其他的閣臣都是湊數的,朝廷大事都是張居正一言而決。
就連萬曆大婚後,按制應該親政,張居正也上表致仕,可是李太后以“內外一應政務,(萬曆)尚未能裁決”為由,仍然事事依賴張居正。
張居正的改革得罪了不少人,如果沒有李太后的支援,是不可能成功的。張居正在擔任首輔的十年中,也遇到過無數次彈劾,特別是他父親死後,張居正不去奔喪,而是以“奪情”的藉口賴在位置上不走,讓朝中官員十分不爽,彈劾的奏章也雪片一般飛到宮中。
這些人佔據道德高度,逼得張居正都要跪下了,是李太后在背後支援張的奪情起復,說:“先生一旦遠去,則數年啟沃之功盡棄之矣!先生何忍?”可以說,要不是李太后的支援,張居正的改革早就夭折了。
張居正去世僅僅六個月,萬曆就開展了對老師的清算。馮保被廢,張居正的一切榮譽被剝奪,家產被抄,甚至家屬被餓死,長子上吊自殺。他的新政許多被廢止,被罷免的官員重新起復,一切努力付之東流。
(精明的女人)
令人詫異的是,在為時一年多的倒張運動中,李太后居然一聲不吭,從沒有站出來幫張居正說一句話,這與她之前的表現大相徑庭,令人不解。
有人說是萬曆掌握了她和張居正之前姦情的第一手資料,所以萬曆報復張居正時,她沒臉出來幫老情人說話。這種說法雖然符合情理,但卻沒有任何根據,也不見任何記載,可信度不高。
我們分析李太后的行為,要考慮到她的立場。她之前支援張居正,目的是為了兒子的皇位穩固,皇權不失。
江山是朱家的江山,張居正也好,馮保也罷,只是打工仔,兒子坐穩江山後,她必然將兒子的利益放在首位。莫說張居正不一定是情人,就算是情人又如何?
秦宣太后不是為了兒子的江山,殺了幾十年的老情人義渠君麼?在政治面前,在利益面前,感情不值一提。
張居正已死,兒子需要靠打倒張居正樹立自己的威信,做母親的怎麼會不支援兒子,而去支援一個外人?
另外一個方面,張居正的改革也觸動了整個官僚集團的利益,李太后的孃家人也未能倖免。
李太后的父親武清伯李偉是個庸碌之人,他關心的是自家的榮華富貴,是想沾女兒的光,讓全族人過上好日子。可是張居正在時,並不買李偉的賬,所以張居正死後,李偉成為倒張最堅決的人之一。
而李太后也是封建貴族的代表,她必然要考慮這些宗室和貴族們的權益。如果一味打壓這些人,會影響兒子的統治穩固。
(小萬曆與兩宮太后)
從張居正本人來說,他的個性也太強了點,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點狂。
他曾說過:“吾非相,乃攝耳”。(我不是丞相,是攝政)在許多大事上,張居正是乾綱獨斷的,甚至不用告訴小皇帝。
張居正本人的生活過得非常奢侈,他回鄉時坐的是三十二人抬的轎子,裡面有好幾個房間,可謂應有盡有,奢華之極。
而張居正每每在皇帝面前要求皇帝厲行節約,連過年組織一個飯局都要捱罵,所以張居正死後,別人將張居正的真實生活告訴萬曆時,萬曆開始不信,後來發現是真的,氣得臉都白了。
而李太后也認為張居正之前騙了她們母子,是個表裡不一的奸人,所以她也不願意為張居正出頭了。
萬曆親政後,李太后很快也露出了變通人的本性,也變得追求享受起來。她將父親由伯爵升為公爵,提高孃家人的待遇,又花費四十萬兩銀子大建慈寧宮,將主要精力放在享受生活上了,她也無暇顧及當年那個首輔冤還是不冤了。
參考資料:《明史》、高拱《病榻遺言》、《萬曆起居注》
-
13 # 瀚海說史
瀚海倒是想問問,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的時候,為什麼李太后一定要出面阻止不可呢?張居正跟萬曆皇帝的母后(也就是李太后)有毛線關係呀?她為什麼要阻止自家兒子清算他的宰相張居正呢?真是錘子跟毛線的關係呀,兩個人真是八竿子都打不著,更別說什麼做出“聖旨下留人”的奇蹟之事了。這樣做的話豈不是讓人留下話柄與大大的問號?
沒錯,很多野史中述說「黑心宰相臥龍床」之類的宮闈秘事,傳出來張居正宰相與李太后的緋聞一事,正是因為如此,明神宗萬曆皇帝為了一洗以正人君子自居的張居正睡了自己母后(李太后是也)的恥辱所以憤而抄其全家,誅其九族。
瀚海認為,這簡直是無中生有的歷史事件嘛,三人成虎、以訛傳訛的力量簡直是太喪心病狂了。張居正被萬曆皇帝清算一事跟李太后幾乎是沒有瓜葛的。張居正改革觸動內閣、宦官和言官各方的利益,但是他又不能協調這其中的平衡,只是一味強勢打壓,才會生出官非,致死後被清算。
李太后跟張居正絕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種見不得光的齷齪關係。隆慶六年,萬曆皇帝的父皇駕崩,當時萬曆皇帝年方十歲。這麼小的皇帝繼承皇位,肯定需要才能出眾、信得過靠得過的大臣輔佐呀!就好像是劉備臨終之前找諸葛亮作為劉阿斗的託孤之臣一樣。
當然駕崩之前的先皇並沒有交待好由誰來擔當輔佐大臣,於是乎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從高拱和張居正之中選擇一人來當託孤重臣。由於當時高拱已經是地位和權勢都高人一等,李太后擔心他會權傾朝野,到時候一發不可收拾釀成大禍,她就選擇地位稍微低一點的張居正作為輔助大臣。
張居正求權位,李太后求忠心和平衡,他們兩個是不謀而合的。作為合作伙伴的他們,年齡也差距甚大,李太后當時還是花容月貌之時,才二十八歲,而張居正已經是中年老頭,四十六歲了。這兩個人能看得上眼,瀚海是不太相信的,合作伙伴關係成為跨越雷池的更進一步關係,想想也是夠刺激的,然而,這又不是在拍戲寫小說,江山大事豈容他們二人兒戲呢?
萬曆初期,張居正與李太后合作愉快,和諧共處。然而,後來張居正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實施開源節流的措施,慢慢讓李太后心裡產生不滿的情緒了。
萬曆三年,李太后老家修墳,嫌國家撥的二萬兩少,張居正卻說“貴戚之家不患不富,患不知節;富而循禮,富乃可久。”;萬曆五年五月李太后要修葺宮殿,張居正卻說“兩宮於萬曆二年落成,今壯麗如故,足以娛聖母。乃欲壞其已成,更加藻飾,非所急也。”。
儘管李太后心中不悅,也沒有抵抗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她完全也是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來見機行事。後來張居正被清算,她也無動於衷,安心享樂。由此可見,她也是個冷眼旁觀的吃瓜群眾之一。張居正被清算,又不會損害到她的自身利益與榮譽,她又為何要出手相助呢?此乃冷靜人!
-
14 # 歷史漫談君
當時,萬曆清算張居正的時候,李太后手中已經沒有權力了,說了不算。既然說了不算,如何出面阻止呢?而且當時李太后的耳目已經被萬曆皇帝切斷了,她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訊息。為了防止李太后干預清算張居正之事,萬曆肯定做好了方方面面的準備,第1個就是不讓他的母親李太后知道。
當張居正死的時候,萬曆皇帝已經掌權十幾年了,之所以之前不清算張居正,還是礙於張居正的威嚴和李太后的面子,而且當時他也沒想到去清算。因為當時朝堂上都是張居正的耳目。當時,張居正也以皇帝他爹自居,誰敢清算他啊?
那麼張居正死了以後,萬曆皇帝為什麼敢清算呢?主要是萬曆皇帝手裡有權了,他死了以後,大臣都不就怕他了,彈劾他的人也多了。關於他的資訊渠道暢通了,知道了他更多的罪狀。而且最最關鍵的是張居正,李太后和馮保組成的制衡集團已經被打破了。
馮保是太監的頭,李太后是太后,後宮之首,張居正是內閣首輔,這是後權,宦權和相權進行聯合制衡,壓制住皇權的一種格局。
之後這種制衡失效,因為他們三人都不同程度上失去了一定的權力,特別是隨著張居正的去世,馮保也被萬曆趕出朝廷。所以李太后一人孤掌難鳴,再說她被奪權了,她沒有辦法,有心無力。在後宮做一個無奈的吃齋茹素,努力讓自己清心寡慾的邊緣人物。
不得不佩服李太后會調節心態,她的壽命比較長,她活到了69歲,在1614年去世,之後6年,萬曆也追隨他母親而逝。
關於張居正和李太后的傳說也比較多,二人關係曖昧,也有傳聞說還生了孩子。這也是有可能的事情,作為女人,姿色可能這是最大的資本了。而且李太后長得還算比較漂亮,不然作為宮女,怎麼會得到皇上的恩寵呢?
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也不少,秦始皇的母親和假太監嫪毐也生了兩個兒子,最後被秦始皇都摔死了。羋月為了兒子的江山也是和車渠國國王好了幾十年,之後設計把車渠國國王殺了。
當時,萬曆皇帝繼位的時候還是個懵懂的少年,之所以萬曆之後能順利的親政,得益於李太后這個堅強的後盾。李太后本身作為一個宮女出身,自身能力也不強,不太懂政治,只好依靠太監和大臣,但是她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馭人有術。讓張居正和馮保都能忠心耿耿的為自己效力。
萬曆皇帝在張居正死後不長時間,立即抄了張居正的家,推倒了他的墓碑,挖了他的墳。並且他的長子被逼自殺,其他的家眷被流放。而且在清算張居正的同時,萬曆還不解氣,也把馮保給流放。
作為一個兒子,如果聽到母親的風言風語,這應該是最不能忍受的事情,而這個源頭就在於張居正,所以萬曆不對張巨正恨之如骨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實萬曆沒有做一下換位思考,如果不是他母親做出的犧牲,怎會有他後來的輝煌,可能他自己早就被收拾了。
而當時的張居正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只想到了眼前,估計沒有想到,以後有可能被萬曆秋後算賬。
有時候我們就是想當然的認為,只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沒有看到本質。如果有權力能說了算,誰也想去說了算。為什麼張居正在死前沒有被清算呢?萬曆還是比較高明的,當然他覺得此時時機不成熟,雖然有勝算的把握,但是會掀起比較大的波瀾,對朝廷穩定不利,所以他在隱忍,在尋找時機。
其實縱觀一下歷史上,“主少國疑“,等少主長大後順利繼位的,都是在背後有一個默默支援的,有能力的女人,或者是他的母親,或者是他的奶奶。比如輔佐了兒子和孫子兩代的孝莊太后。
後來,20多年不上朝的萬曆,牢牢控制著朝政,內部沒有出現什麼叛亂,所以他還是有兩下子的,不然也不會有“萬曆中興“的輝煌。
-
15 # 林長風
1572年,隆慶帝朱載坖駕崩,其子朱翊鈞繼位,是為萬曆帝。朱翊鈞的生母李綵鳳由皇貴妃一下子升級為了皇太后。此時的李太后,需要處理且迫在眉睫的事情有兩件:一是保住自己的皇太后位;二是保住兒子朱翊鈞的皇帝位。
猛的一看,似乎只要朱翊鈞當皇帝,李綵鳳作為皇帝的生母,皇太后的位子是坐的穩穩當當的。其實不然,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李綵鳳十五歲進入裕王府,身份只是一名最普通不過的宮女,但不知怎麼就被朱載坖看上了,很快就被提升為側妃。等到朱載坖登基之後,她的身份也水漲船高,成為皇貴妃。雖然這個身份已經非常尊貴了,但畢竟不是皇后,和皇帝的正妻有著天壤之別。
按照規定,皇帝即位後,必須尊嫡母(也就是前朝皇后)為皇太后,並且要上尊號。而生母如果身份低賤,則不能尊為皇太后。萬曆繼位後,因為李綵鳳的出身為宮女,但後來又被封為皇貴妃,其實是否封為皇太后,亦在兩可之間。另外,按照規定,即使李彩風能夠被尊稱為太后,也不能上尊號,以示和嫡母皇太后的區別。
而保住自己皇太后位的基礎,則是保住萬曆的皇位。萬曆是朱載坖的第三子,在他前面的長子、次子都早夭,萬曆按序當立,與禮法上沒有任何問題。但當時萬曆只有十歲,還是個孩子,所謂主少國疑,只要稍微有一點疏忽,萬曆母子倆很有可能就會被權臣架空,好一點的下場是淪為傀儡,無法掌握朝政,壞一點就可能會被廢掉,甚至惹來殺身之禍。
基於以上兩點考慮,李彩風開始在朝政尋找聯盟。
當時朝中的內閣首輔大臣是高拱,高拱是隆慶帝的老師,對隆慶帝自然感情深厚,但對隆慶帝的兒子萬曆帝就不那麼有感情了,在萬曆剛剛登上皇位的時候,他甚至發牢騷說,“十歲的君主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呢?”所以,李彩風對高拱很不放心。
而且高拱雖然為政能力不錯,但人員奇差,他不僅與諸位同僚的關係不好,甚至與宮中宦官的關係也很差。大太監馮保是李彩風的貼身太監,幾次想要爭取太監最高職位——司禮太監,都被高拱否決掉了。內閣次輔張居正是徐階的學生,高拱此前曾對徐階進行過打擊,二人之間有一定的仇恨,況且張居正也是胸有抱負的人才,不甘於屈居高拱之下,這使得他的很多為政思路得不到實施,所以也很想扳倒高拱,自己做首輔。
於是,李綵鳳、馮保、張居正三人很有默契的結成了同盟,或許三人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利益結盟,但事實上三人卻是互為依仗,將宮內宮外的權力徹底掌握了起來。
首先是馮保在張居正的幫助下,順利坐上了司禮太監的位置,成為宮中最大的太監。然後,馮保提出尊稱李彩風為皇太后,並和嫡母皇太后一樣上尊號,為“慈聖皇太后”,同時尊稱嫡母皇太后為“仁聖皇太后”,這樣一來兩宮太后實際上就沒有區別了。
這件事看起來只是一個稱號的問題,但代表的意義十分重大。在古代,人們是非常看重出身的,李綵鳳因為出身微賤,處處受制,甚至在用膳時也不能和皇帝和皇后平起平坐,只能站在他們身後,箇中滋味是常人難以體會的。而被上了尊號之後,李綵鳳實際上已經可以和陳太后平起平坐了。也正是從萬曆開始,之後歷朝歷代的兩宮太后都上尊號,不再加以區別了。
這樣還不算,張居正接著又以照顧萬曆小皇帝的起居的名義,請求李太后移居乾清宮,和皇帝住在一起,從此李太后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干預朝政了。
當然,李太后也對張居正投桃報李,親自下詔責問高拱專權之事,高拱被迫辭官回家,張居正順利登上了內閣首輔的位置,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同時,李太后還聘請張居正為萬曆皇帝的老師,負責教導萬曆。此後十年,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所以為政舉措全部予以大力支援,為張居正施展自己的抱負提供了政治保障。
三人透過互相幫扶,各自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馮保成為宮中第一大太監,張居正成為朝堂第一重臣,李太后也確保了自己太后位、萬曆皇帝位的安全穩定。應該說,這三個人在利益上互補,卻幾乎沒有衝突,三人各管一塊,彼此互相扶持而絕不侵犯,形成了一個非常堅固的利益團體。所以,儘管張居正在進行改革的時候,遭遇了非常大的阻力,彈劾他的人也非常多,甚至張居正的學生都曾彈劾過他,但張居正始終屹立不倒,正是得益於整個三角利益集團的穩固。
隨便舉一個例子就能說明這個利益集團的能量。有一次,小萬曆喝醉了酒,逼著兩個宮女唱曲給他聽,這倆宮女也不知道吃錯了什麼藥,誓死不從,萬曆大怒,要將兩人斬首,被勸之後改為削髮代替。很有可能是在馮保的告發下,這事讓李太后知道了,她竟然跑到奉先殿祭告亡夫,想要廢掉萬曆,改讓潞王繼承皇位。萬曆嚇得半死,跑到李太后跟前長跪不起,請求原諒。李太后說,“能不能留你,要看張先生的態度。”你看,就連萬曆皇帝的皇位也在三人的掌握之中,為此甚至傳出了張居正與李太后之間有曖昧關係的傳言。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利益三角”分崩離析。早已經憋了一肚子火的萬曆終於可以施展拳腳了,他首先命人抄了馮保的家,結果抄出來金銀數百萬計,於是萬曆發配他往南京孝陵種菜。
此時李太后因為身體原因,早已還政於萬曆,在知道馮保被抄家的事後,曾親自去問萬曆怎麼回事?但此時的萬曆早已不是那個跪在她面前痛哭流涕的孩子了,萬曆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這個奴才貪贓枉法,我把他打發到南京去了。”就此沒了下文。李太后碰了個軟釘子,也沒有再多說什麼。
之後不久,萬曆下旨抄家張居正,並削盡其官秩,剝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而且張居正本人也險遭開棺鞭屍,大兒子被逼自盡,家屬或餓死或流放,下場十分悽慘。在此期間,李太后一言不發,別說阻止,就連過問也不曾過問。
究其原因,在於我們前文所說的李太后心中的兩大任務已經完成,兒子萬曆的皇位十分穩固,自己的太后位置則更是無虞。她和馮保、張居正當年也只不過是一場利益交換而已,三方都得到了各自所需,如今李太后得到了她想要的,張居正和馮保對她來說也就沒有了政治上的價值,她自然沒有必要為其出頭,進行勸阻。
更何況,當時萬曆親政,馮保被趕走,張居正已死,“利益三角”早已不存,李太后實際上已經有心無力了,就算想管也管不了了。她在馮保被趕走時只不過問了一句,就被萬曆不軟不硬的頂了回來,如果在張居正的問題上,李太后再說三道四,只怕萬曆也不會給她好臉色看。假設李太后非要進行勸阻,大機率也只是自討沒趣而已。
-
16 # 史不知味
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時候,李太后為什麼不出面阻止?因為李太后沒有任何理由阻止萬曆這麼做。
李太后是萬曆一朝,尤其是萬曆十年以前,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
倘若沒有李太后的存在,萬曆不僅可能會陷入主少國疑的困境,更甚者徹底被權臣操控也未可知。
而萬曆之所以能夠一直安安穩穩地坐在皇位之上,這當中李太后其實就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明穆宗留下來的內閣首輔是高拱,而高拱此人是一個頗為自負之人,入閣之後極力打壓異己,可謂專橫跋扈。
高拱之專橫不僅是對官場之上的對手,也對準了李太后,乃至於萬曆皇帝。
李太后雖是宮女出身,可再怎麼說也是萬曆皇帝的生母,自然忍受不了高拱之專橫。
而且萬曆雖然年幼,可也是皇帝,高拱之擅權其實已經觸碰到了皇權的底線。
高拱當時雖然已是內閣首輔,權力之大可傾軋朝野,但也為他的專橫而幾乎站到了大多數人的對立面。
至少在當時而言,高拱同時站在李太后和萬曆、張居正和宦官集團等人的對立面,絕對不是好事。
況且他一旦站在了這些人的對立面,等待他的將會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實際上已經不言而喻。
也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張居正選擇了和馮保合作。
也許會有人說張居正和區區一個馮保合作,何以就能挫敗高拱堂堂一個內閣首輔?
原因就在於馮保的背後就是李太后!
明朝雖然一直有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可實際上這一祖制早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宦官不得干政?朱棣靖難成功之後就已經對宦官集團大加重用,使得宦官擁有了越來越大的權力。
妃嬪不得干政?明英宗和明代宗時期的孫太后,也一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政。
明英宗被俘之後,于謙之所以能夠成功擁立朱祁鈺為帝,實際上就是得到了孫太后的支援。
明代宗病重之際,石亨和曹吉祥等人之所以能夠成功擁立明英宗復位,仍是因為得到了孫太后的支援。
所以有明一代,後宮絕對是一股不可忽視,並且還要給予高度重視的力量,或者說是一個利益集團。
總之,張居正表面上是和馮保達成了合作,可實際上卻是和李太后達成了合作。
張居正也的確是大明近三百年之間少有的一個人才,他不僅有能力治理大明,還能夠妥善處理和李太后以及馮保之間的關係。
李太后為什麼會選擇支援張居正?說到底就是張居正能夠保證她的利益,也能夠保證她不會受到打壓。
萬曆前十年,地位最超然之人是誰?
或許有人會認為是張居正,實則不然。
萬曆前十年,地位最超然之人始終只有一個,那就是李太后。
李太后之所以能夠獲得這個地位,就是她選擇了和張居正合作之後所獲得的利益。
她之所以敢說出廢掉萬曆這樣的話,根本原因也在於她透過和張居正合作獲得了凌駕於任何人之上的權力。
雖然她也只是嚇唬一下萬曆,但也說明她的權力之大。
哪怕是被認為權傾朝野,並且動不動就敢罵萬曆的張居正,權力也必然是在李太后之下。
而李太后身為一介女流之輩,又是宮女出身,權謀或許玩得不錯,可是若論治國那顯然不如張居正。
這也是在萬曆年幼之時,李太后一直選擇支援張居正,包括張居正變法的原因所在。
李太后對於張居正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甚至已經超出了支援的界限而變成了依賴,這也是他們後來傳出緋聞的原因。
對於張居正,李太后至少有三個方面須要依賴。
第一,李太后需要依賴張居正來鞏固她手上的權力。第二,李太后需要依賴張居正來鞏固萬曆的皇位。第三,李太后需要依賴張居正來為萬曆治理大明。而張居正也是一個聰明人,他完全知道李太后的需求,所以基本上能夠滿足李太后的每一個要求。
他不僅能夠滿足李太后的要求,也能夠不損害或者說保護李太后的權力和利益。
這也是張居正明明比高拱更擅權,而李太后卻能夠容得下的原因。
然而當張居正在萬曆十年病逝了之後,萬曆皇帝突然清算張居正的時候,李太后卻並沒有選擇阻止。
原因就在於李太后沒有任何理由去阻止萬曆這麼做,她或許從心底就認為萬曆皇帝就應該這麼做。
李太后選擇支援張居正的原因,是因為張居正能夠保證她的權力和利益。
而李太后之所以想要獲得權力,根本原因卻是為了保護年幼的萬曆,而不是為了她有朝一日臨朝稱制。
萬曆年幼的時候,她需要張居正來幫助她,從而達到為萬曆皇帝保駕護航的目的。
可是當萬曆皇帝成年了之後,她對於張居正的依賴和需要可以說已經在逐漸降低。
而說出“吾非相,乃攝也”這種狂言的張居正的存在,顯然已經對萬曆的皇權構成了威脅。
倘若不是顧及張居正這十年來已經成勢,李太后或許都不想等到萬曆十年,可能早就對他出手了。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了之後,萬曆選擇清算張居正,除了出一口被打壓十年的惡氣之後,更是為了立威。
李太后身為萬曆的母親,在這個時候怎麼可能會為了一個外人,而且還是一個已經死去了的外人去打萬曆的臉?
她當然舉雙手支援萬曆。
李太后雖然在萬曆前十年地位最為超然,可是因為她的身份,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張居正的掣肘。
所以在萬曆清算張居正的時候,可能最支援萬曆的人莫過於李太后。
-
17 # 塞上老山羊
張居正已經死了!李太后沒必要了!
活著的張居正,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為大明王朝鞠躬盡瘁,延續了明帝國的國祚,居功至偉。
但是,張居正不是聖人,“居正不正”。他的人品是有點問題。為了當上內閣首輔,他聯合內朝大太監馮保,利用他的領導——原內閣首輔高拱的信任,將其一夜之間打倒,如願以償地上位。
作為帝師,他也負起應有的責任。面對“調皮搗蛋”的小萬曆皇帝,張居正時不時地,而且不分場合地指出他的錯誤,及時“批評教育”。有時,還直接告訴李太后,弄得小皇帝很“難堪”。
作為改革家,為了強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實行“一條鞭法”,張居正重用親信,大搞所謂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對“政治反對派”,從不手軟。
作為“名副其實”的明帝國實際“掌門人”,張居正瑕疵必報,上至“天潢貴胄”、皇親國戚,下至同年同事,真正做到了“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張居正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但不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官員,他也收受賄賂,收藏奇珍異寶。他出行的排場極大,有違禮制。
以上,只是張居正“嚴重違紀”的冰山一角。而這些都被自己的政敵抓住了“把柄”。
張居正活著的時候,政敵雖對之恨之入骨,但根本無可奈何。當時的情形簡直是“撼山易,憾張居正難!”。
張居正死了,他的反對派,驚人地團結起來,利用前首輔高拱的所謂的《病榻遺言》,製造了廣泛的輿論,四處蒐集材料,接二連三地上書已成人的萬曆皇帝。當時的情形,死去的張居正,可以說是“千夫所指”。
萬曆帝很快對昔日的“恩師”兼“恩人”出手了!抄家!再抄家!張居正的親人們倍受摧殘,還差點將張居正“拋棺戮屍”。
處理張居正!萬曆皇帝可謂“一箭雙鵰”:既彰顯了皇帝的權威,又平息了“官憤”!
李太后呢?當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反正人已經死了,你愛咱折騰,就折騰去吧。
-
18 # 太宗悅史
萬曆十二年四月,明神宗下令抄前任首輔張居正的家。張居正由於改革,生前得罪不少人,抄家的命令一下來,就有官員自告奮勇將張家封起來。封的時候,張家的所有人都在家裡,而這一封,張家人就不能夠出來,家內的糧食有限,只能盼著抄家的人趕緊來。
五月五日,奉旨負責抄家的刑部侍郎丘橓抵達江陵,推開張家大門,一片慘狀映入眼簾。有十幾具屍體位列於家中各處,臭氣熏天,幾隻狗正在啃食屍體。除了屍體之外,還有幾十個即將餓死的人,趴在地上奄奄一息。
丘橓是無數個仇恨張居正的人中的其中一個,面對張府中那幾十個即將餓死的人,丘橓視若無睹,直接進行抄家,甚至抄家的過程中還對張家的女子有過分的舉動。
當抄家完畢,張家的人鬆一口氣時,突然間不知道從哪裡傳出訊息,張家還藏有二百萬兩白銀,這下張家的人可就慘了,因為這二百萬兩白銀根本就不存在,是丘橓憑空捏造出來的,既然不存在,那自然也就交代不出在哪裡。
丘橓可不管你交不交代的出在哪裡,交代不出那就打。這一打,直接就將張居正的大兒子張敬修逼死,小兒子張懋修投井自殺(僥倖保住性命)。
前任首輔張居正兩個兒子先後自殺,在朝中引起了轟動。雖然張居正生前得罪了不少人,但是由於張居正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國家,也有一定的正義之士敬佩張居正。這些敬佩張居正的人紛紛上書要求停止抄張家。張居正之前是明神宗的老師,明神宗也覺得抄的有點過了,便停止了抄家,還發放土地供養張居正的家人。
張居正的生前與明神宗的母親李太后關係良好,李太后特別信任張居正,可為什麼李太后在明神宗抄張家的時候不言一語,放任明神宗下達命令,進而抄家?
利於國家卻不利己張居正在明神宗接任皇帝的第一年擔任內閣首輔,當時國庫虧空的銀子高達四百多萬兩,經濟接近崩潰。可僅過十年,原本虧空的國庫反而變得充盈,存銀高達一千多萬兩,積存的糧食可用九年。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張居正改革”。
明朝中期,地主豪紳與貪官汙吏勾結的情況十分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到國家的利益。就比如,有的地主豪紳明明有七萬頃田,可是卻號稱只有兩萬頃田。當地的貪官汙吏由於貪了地主豪紳的錢,上報地主豪紳只有兩萬頃田,以至於朝廷規定的稅額交不夠。
原本應當是地主豪紳交的稅,落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身上。普通老百姓受不了重稅,只能夠放棄田地,流離失所,致使田地進一步集中,國家的收入進一步減少。
照這樣子下去,國家遲早會出問題,張居正明白這個道理,為了能夠在短時間內國富民安,張居正想要採取清廉的政策,那肯定是行不通的,畢竟天高皇帝遠,你清廉了,不代表你的手底下能清廉。
無奈之下,張居正採取了最暴力的方法,那就是“改革”。改革這項工作縱觀整個封建社會敢做的人都沒有幾個,因為這項工作不是一般的得罪人。一旦改革必定會牽扯到一大堆人的利益,你得勢的時候這些人不敢動你,但是你一旦失勢,這些人將會像洪水猛獸一樣向你撲來,到時候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歷史上因改革死得最慘的人當屬商鞅。雖然秦國是自“商鞅變法”開始而強大,但是商鞅卻由於變法期間打壓貴族,以至於後臺秦孝公一死,就遭到貴族的反撲,五馬分屍。
敢於改革的張居正覺悟已經非常人能比。歷史上種種血淋淋的例子陳列在他的面前,然而他卻無視這些血淋淋的例子,毅然決然的走上改革這一條道路。
張居正重新丈量全國的田地。洪武二十六年全國的已耕田地有八百五十萬零七千六百三十二頃,到了弘治十五年,全國的已耕田地僅剩下四百二十二萬八千零五十八頃,歷經三代到萬曆年間,已耕田地只會更少,然而在張居正花費兩年時間親自監督丈量的情況下,田地不降反增,全國已耕田地共計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
國家增加收益高興,普通老百姓不交不應該交的稅也高興,只有地主豪紳恨得牙咬咬。行,你張居正記得,小心點,別到時候吃不了兜著走。
張居正為了清除朝廷以及地方的懶政情況,頒佈“考成法”,類似於現在的考勤制度。無論是朝廷官員還是地方官員,都要將一年所做的事情一一列明在簿子上,薄子共有三本,一本在官員的手中,一本在負責監察的六科手中,一本則在張居正的手中(其實只有張居正手中的那本才有用,當時負責監查的六科,都得聽張居正的)。
每到年底張居正就會拿出存在內閣中的簿子與官員手中的薄子進行對比,凡是有工作沒有完成的,都會進行一定的懲罰,輕則停發工資,重則直接開除回家。也正是因此,張居正期間國家都是處於高速執行的狀態。張居正一道政令釋出出去,就算是萬里之外,早上發出去的政令,晚上就能夠得到推行,速度之快,駭人聽聞。
張居正改革得罪了當時最大的兩大階層,地主階層以及官員階層,註定了他的下場是慘烈的。再加上他改革期間獨霸朝政,別說負責彈劾他人的御史,就算是負責監察他人的六科都得聽他的話,不聽很簡單,打到聽為止,如果打還是不聽,輕則開除,重則打死。要是他想要逃脫慘烈的下場,幾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說是必然。
為什麼明神宗要抄張居正的家,難道僅是因為官員的反撲?張居正去世不到一年,當初那些對他服服帖帖的大臣一個接一個的上書明神宗,怒斥張居正的不是,幾乎把張居正一歲到五十六歲去世的毛病全部都挑了出來。
大臣們上的奏摺,明神宗越看越氣,不是因為別的,是因為張居正這個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個州官是張居正,而百姓是明神宗。
明神宗不到十歲即位,而作為首輔的張居正,把持朝政的同時擔任他的老師一職。張居正嚴厲要求明神宗勤儉節約,別說皇帝,就算是富貴人家過年了都得擺上一大桌,可是明神宗過年吃的菜也就是比平常多幾道,而他張居正呢?平日裡大魚大肉就不說了,從北京回老家江陵,這一回一路上大吃大喝,極具奢靡之風。
最可恨的是,按照規定每逢春節十五,皇帝都要到鰲山上觀燈,而皇帝一出行規模肯定不小,張居正為了勤儉節約,希望明神宗不要到鰲山上觀燈。明神宗選擇聽從張居正的話,多次放棄觀燈計劃。而張居正呢?他平日裡坐著三十二個人抬著轎子出門,一房一廳,還有廁所、陽臺,那陣仗可不是一般的大。
好你個張居正,竟然把朕當成百姓,把你當成州官,雖然朕與你存在師生之誼,在你臨終之前也曾與你說過,定會好好照顧你的家人,但是今日一見,要是不抄你的家都對不起朕,再加上朕的弟弟潞王的婚禮珠寶恰未備全,對不起了,必須要抄你的家。
明神宗抄張居正的家是奔著錢財去的,這也是為什麼張家一死人,明神宗就停止抄家,但是抄出來的錢財卻令他大失所望,僅有黃金上萬兩,白銀十多萬兩。這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別說一輩子了,就算是十輩子都不愁吃穿,但是對於擔任十餘年首輔的張居正來說,卻是少得不能再少。
與張居正同時期的司禮監太監馮保,家中抄出來的白銀都有兩百多萬兩,張居正的前輩,嚴嵩家中抄出來的錢財是張居正所抄錢財的二十多倍,可見張居正生活雖然奢侈,雖然貪,但是卻遠勝別的貪官。
李太后是一個精明懂事的女人自從萬曆初年張居正變法開始,李太后就一直支援著張居正。萬曆五年,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去世,按照規定,張居正必須要回家守制二十七個月,以顯示孝道。
但是當時變法才開始五年,如果說這時離去,肯定會前功盡棄,朝臣們也看出這一點,拼盡全力上書,希望張居正早日滾回老家守制。
李太后在這時命令明神宗,必須拖住張居正,不準張居正走,同時親自命人攜帶糕點送到張府,希望張居正節憂。朝臣的鼻子比狗鼻子還靈,聞出了張居正走不了的味道,立刻改變方向,紛紛上書,希望張居正不要走。
皇帝、太后不準張居正走,朝臣也不準張居正中,張居正自然而然留了下來。張居正能夠留下來,其中出力最大的當屬李太后,若不是李太后命令明神宗不允許張居正走,說不定在群臣的壓力下,張居正就得走了。
李太后為什麼不允許張居正走呢?原因很簡單,李太后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大明帝國這麼大的家業,單憑他一個女人是料理不了的,必須要依靠優秀的朝臣,張居正就是那一個優秀的朝臣。
如果張居正一走,這麼大的家業該交由誰來打理,將是頭一個問題,如果說處理不當,朝政烏煙瘴氣,說不定國家還會提前滅亡。
明神宗被張居正管了八年,早已心煩氣躁,希望張居正早日退休,現如今張居正主動提出退休要求,豈有不答應的道理。可就在這時,李太后跳了出來,死死地拖住張居正,不允許張居正走,甚至放話,等到明神宗三十歲,張居正才能走。
李太后放話了,明神宗肯定是不能夠違背母親意願的,張居正也肯定不能夠違背太后意願的,只能夠留下來,拼命的處理政務,希望大明帝國越來越好。
由於李太后過度青睞張居正,也因此民間產生了李太后與張居正有曖昧關係的傳聞,但這終究只是傳聞,如果說真的有的話,民間肯定不會知道,畢竟這種事情是絕對見不得人的。
李太后如此看重張居正,與張居正相處的十餘年裡,相信也有了一定的感情,但是為什麼卻在明神宗抄張居正家的時候一言不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這不是她該管的。
李太后平日裡十分喜歡讀史書,也正是因此,他才明白張居正對於大明帝國的分量,不允許張居正離開。既然酷愛讀史,那也就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後宮干政歷來是朝代的大忌,李太后自己不幹政(緊急時刻除外),也不允許後宮中的其他女子干政。
李太后將《女鑑》、《女誡》、《女孝經》等書,發放給後宮中的妃子、女官、宮女等朗讀學習,希望後宮中的女人能夠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不要做出越權越界的事情,以達到內外協調之意。
明神宗抄張居正的家時,已經二十多歲,親自掌控朝政,李太后沒有任何理由去約束明神宗的所作所為,就算明神宗違揹她的意願,她都不能夠去約束明神宗的所作所為,只能夠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否則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結語
張居正雖然去世後遭到清算,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是被歷史肯定的,被後人肯定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張居正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繼承張居正意志的人,相信依舊存在於世間。
回覆列表
包拯借你貴妃包青天第21集李貴妃雙眼復明,皇上卻不願相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