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趙哥家的萌寵
-
2 # 鄧海春
許褚是三國時期曹操帳下的一員猛將,被曹操稱為“吾之樊噲”,軍中敬畏而稱他為“虎痴”。典韋死後,他肩負起護衛曹操的重要職責,而他的表現也十分出色。據《三國志》記載,在馬超想要偷襲曹操時,“許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動。”可見他的勇猛。不過,這樣一員虎將,其子卻被鍾會斬首示眾,這是為什麼呢?
上文已經說到,許褚跟隨曹操征戰,立下汗馬功勞,而他也因為勇武過人而得到士兵們的尊敬,故而在曹魏擁有很高的地位,被封為“中堅將軍”。曹操死後,他“號泣歐血”,可見君臣二人的感情之深。曹丕感激他的功勞,便“進封萬歲亭侯,遷武衛將軍,都督中軍宿衛禁兵。”
魏明帝曹叡繼位後,又賞賜許褚“進牟鄉侯,邑七百戶,賜子爵一人關內侯。”可見許褚作為三朝老臣,受到的待遇之優厚,地位之尊崇。不過,儘管人們常說“虎父無犬子”,但許褚這樣一位“虎父”之子許儀卻沒有繼承父親的武勇,到景元四年(263),曹魏大舉伐蜀時,他還僅僅是個小小的牙門將軍。
景元三年(262),大權在握的司馬昭“以蜀大將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欲大舉圖蜀。”眼見蜀漢已經是強弩之末,而姜維又時常襲擾邊境,不勝其擾。於是派出十幾萬大軍,想要一舉平定蜀漢。
其中,“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也就是說,鄧艾和諸葛緒共計六萬餘人的軍隊是作為輔助,鍾會帶領的十萬大軍則是攻蜀主力。
一年後的秋天,徵蜀大向益州進發。自古蜀道艱險,鍾會也深知這一點,於是派出時任牙門將的許儀作為前鋒,先行修路補橋,以便大軍透過。《三國志》記載道:“先命牙門將許儀在前治道,會在後行,而橋穿,馬足陷,於是斬儀。”
鍾會策馬走在許儀修繕過的橋上,橋面卻被馬蹄踏穿,盛怒之下的鐘會毫不顧忌其父許褚為曹魏做出的貢獻,當即將許儀斬首示眾。於是,“諸軍聞之,莫不震竦。”上文已經說過,許褚深得將士們的愛戴,愛屋及烏,他的兒子許儀自然也在軍中頗有些名聲。如今他因為沒將橋樑修好便被斬首,將士們都震驚而恐懼。
《三國演義》中則有更為生動的描寫,原文寫道:“會喚許儀至帳下,責之曰:‘吾方才到橋上,陷住馬蹄,幾乎墮橋……汝既違軍令,當按軍法!’叱左右推出斬之。諸將告曰:‘其父許褚有功於朝廷,望都督恕之。’會怒曰:‘軍法不明,何以令眾?’遂令斬首示眾。諸將無不駭然。”
按照《三國演義》的敘述,鍾會將許儀斬首是因為他沒有履行好先鋒的義務,違了軍法。為了讓軍法服眾,鍾會毫不在乎他父親的功勞,而是一視同仁,將許儀按軍法處置,也成功取得了效果,讓軍隊不敢觸犯軍法。這樣看來,鍾會斬許儀這一舉動和諸葛亮斬馬謖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軍法的地位,從而更好的號令將士。
-
3 # 不沉的經遠
首先要更正問題裡一個錯誤,許褚的兒子許儀被鍾會斬首,是否有人求情並沒有明確記載。
根據《三國志·鍾會傳》記載,鍾會伐蜀時命許褚之子許儀整修道路,結果在鍾會過一座橋時,橋面發生塌陷,鍾會所騎的馬馬蹄陷入坑中。鍾會認為這是許儀的責任,於是將其斬首。
先命牙門將許儀在前治道,會在後行,而橋穿,馬足陷,於是斬儀。儀者,許褚之子,有功王室,猶不原貸。諸軍聞之,莫不震竦。許儀奉命整修道路,但是橋面塌陷,應該說確實有失職的地方,不過並不算嚴重,如果換個人可能稍微處罰一下就算了。但是鍾會為人心胸狹窄,可以說睚眥必報,這事就麻煩了。
鍾會原來一度很仰慕名士嵇康,然而幾次去拜見嵇康,對方都愛理不理。鍾會懷恨在心,最後利用呂安案陷害嵇康,將其殺死。
而且鍾會初掌兵權,此時正需要在軍中立威,許儀等於是自己送上門去了。鍾會早在司馬懿被曹爽排擠時,就看好司馬懿,一直堅定的靠攏司馬懿。司馬懿死後,他更是成為司馬師和司馬昭的智囊,為他們出謀劃策。而在淮南三叛時,鍾會提出了很多的建議,對於平息淮南三叛起了很大作用,應該說在軍事方面還是很有天份的。
然而伐蜀之戰是他初次獨掌兵權,因此在軍中毫無威望,急需一件事來樹立自己的權威。許儀此事雖然不大,但是許儀是許褚之子,如果將其斬首,勢必可以起到很好的威懾效果。
在《三國演義》裡,寫了鍾會要殺許儀時眾將前來求情,但是鍾會沒有同意:
諸將告曰:“其父許褚有功於朝廷,望都督恕之。”會 怒曰:“軍法不明,何以令眾?”遂令斬首示眾。在正史裡並沒有相關記載,不知道是否有人求情,不過確實達到了鍾會預期的目標,許儀被斬首後全軍“莫不震竦”。然而鍾會這麼做只是讓部下畏懼而已,並不是真的敬愛,所以當他最後起兵時魏將都不肯跟從,鍾會事敗被眾將而死。
-
4 # 石頭說歷史
許褚字仲康,是曹操的貼身護衛,其忠誠勇武,被曹操稱為“吾之樊噲”。渭水一戰時,曹操帶著許褚前去會見馬超和韓遂,馬超本想趁機突襲曹操,但見許褚怒目而視,殺氣凜凜,馬超未敢輕舉妄動,直問“公有虎侯者安在?”曹操以馬鞭指許褚。因此軍中皆稱許褚為虎侯。
曹操死後,許褚痛哭泣血。念其對曹氏忠心不二,曹丕、曹叡繼續任用許褚統領宿衛,護衛皇室。曹叡即位後不久許褚去世,曹叡念其忠心,大加封賜其後代,許褚的兒子許儀繼承了許褚的爵位。
按理說許儀憑藉父親的關係應該混得不錯,但他卻在263年被鍾會斬首示眾,甚至無人為其求情,這是為何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這時曹魏已經被司馬氏徹底架空了,許儀作為曹魏忠臣之子,其遇難之時自然沒人替他說話。
曹叡去世後,託孤曹爽和司馬懿。但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將曹爽一黨盡數誅殺,架空了曹魏政權。此後王凌、毌丘儉、諸葛誕反對司馬氏專權,起兵對抗,是為“淮南三叛”,不過三人皆被司馬氏平定。
在司馬氏的控制下,門閥士族勢力崛起,曹操啟用的寒門老臣受到排擠打壓,他們的後人均默默無聞,因此許儀只不過是個牙門將(基層軍官)而已。
司馬昭掌權後,其野心更是路人皆知,甚至弒殺了魏帝曹髦,曹魏被司馬氏取代只是時間問題了。
263年曹魏大舉伐蜀,許儀隨鍾會出徵。鍾會以許儀為先鋒,使其造橋鋪路。但許儀工作並未做好,鍾會在走過一座橋時因橋面塌陷,馬蹄陷入泥中不能動彈。
大軍將行而“馬失前蹄”,這對於統帥鍾會來說並不是好兆頭,鍾會一怒之下便將許儀斬首示眾,此後軍中肅然。
這件事許儀雖然難辭其咎,但卻罪不至死。可鍾會是司馬昭身邊的紅人,這又是他第一次統軍出征,自然要想方設法在軍中樹立自己的威信。而許儀是曹魏元老重臣,又非門閥士族,並非司馬昭一派。所以鍾會殺掉許儀既可以樹立威信,又可以向司馬昭示好,可謂“一箭雙鵰”之舉。如果這時有人替許儀求情,豈不是自討苦吃?
-
5 # 三國逐鹿
看到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分析的就是許褚、許褚之子、鍾會、以及眾人(曹魏眾臣子)之間的關係。但需要說明一點的是,許褚的兒子被鍾會下令斬首時,並不能確定是否有人為其求情。由於並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個人對這個問題也只能是姑妄言之。
第一,我們要分析許褚及其的兒子的自身原因。據史料《三國志·魏書·許褚傳》記載:
便還入殿,仁意忿之。或以責褚曰:“徵南宗室重臣,降意呼君,君何故辭?”褚曰:“彼雖親重,外籓也。褚備內臣,眾談足矣,入室何私乎?許褚如此直率坦誠且忠心為國的不可多得的良才,自然是深得曹操的喜愛與讚賞的。事實上,許褚不僅是個有勇有謀的武將,在得到曹操的賞識後也是不遺餘力的提拔曾經在自己手下做事的將士。按照常理,許褚的提攜之恩應當是不敢忘懷的,且有如此英勇之父,其子許儀也應當是龍虎之師。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據《三國演義毛宗崗批評本》記載,被鍾會所斬首的是許褚的大兒子許儀。而對許儀的描述也只有"武衛將軍許褚之子,官致牙門將,承其父牟鄉侯爵位。"這短短的一句話。由此可見許儀並非是如同其父一般的人才。且鍾會下令將許儀斬首的理由是完全正當的。
鍾會奉命伐蜀,派許儀修築橋樑,但當鍾會過橋時他所騎的馬卻因為橋樑斷裂而落水。這伐蜀的第一步就不順人心,自然會影響軍中士氣,鍾會也就不得不斬首許儀來挽回士氣,並以此嚴明軍紀,提高軍隊的紀律性。
第二,從鍾會的角度分析。鍾會此人原本是許褚的手下將士,許褚的愛才之心再加上鍾會自身的不凡本領,使得鍾會逐漸在眾將士中脫穎而出。在《三國志·魏書·王貫丘諸葛鄧鍾傳》中,曾提到:
會問松王所能,松曰:“博學明識,無所不貫。”會乃絕賓客,精思十日,平旦入見,至鼓二乃出。出後,王獨拊手嘆息曰:“此真王佐材也!足可以看出鍾會的博學聰慧。而其領兵伐蜀之時,雖久有名聲但軍隊之中需要的卻並不是享有盛名的人,他們需要的是有威嚴有實力的統帥。斬首許儀便是鍾會提高自身威嚴的一大舉措。
鍾會初次領兵就遇到了如此令人窩火的事情,自然會想到其對軍中士氣造成的不利影響。而為了重振軍隊的高昂士氣,下令斬首許儀也是鍾會不得不做的一件事。而眾人內心應該也知道以許儀此次所犯下的罪行,是任憑他們如何替許儀求情也不會有什麼作用的。
更何況鍾會素來性子直接,若有人為許儀求情,並不能起到阻止事態發展的作用,反而會火上澆油,說不定連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會因此喪失。因此當許儀被鍾會下令斬首時,沒有人為許儀求情也是合情理的。
第三,從曹魏眾臣的角度來分析。鍾會斬許儀發生在曹魏伐蜀時期,據《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六回所提,因為許儀未能造成鍾會交給他的疏通建築橋樑的任務,於是"左右推出斬之。諸將告曰:
其父許褚有功於朝廷,望都督恕之。”會怒曰:“軍法不明,何以令眾?”遂令斬首示眾。諸將無不駭然。可見眾臣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勸導鍾會不要斬許儀的。但鍾會當時年輕氣盛,又急需樹立自己的威信,又怎麼會做出有損自己威嚴的事呢?更何況許儀雖然是許褚之子。但是當時的曹魏也是分了多個陣營的。陣營既不與許儀相同,許儀又不是個可用之才,又何必為他而違背軍法呢?
許儀身為許褚之子,其的行為更代表了許褚的言行。許褚雖然對曹操忠心耿耿,但這種忠心卻十分的粗暴,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了許多曹魏重臣。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司馬陣營更是對許褚痛恨不已。而鍾會恰巧屬於司馬陣營中的一員,抓到了如此絕佳的滅對方威風的機會,鍾會又怎會放棄呢?
且上文提到當時曹魏的政權大半都是被司馬懿所包攬的。一旦跟隨鍾會伐蜀的將士們為許儀求情,不僅會引來鍾會的猜忌,更無異於將自己推向司馬陣營的對立面。而眾多將士又怎麼會不明白這個淺顯易懂的道理?
由此可見,當鍾會下令斬首許儀時,眾多將士的內心或許是想為許儀求情的。但是當他們考慮到自身的利益與安危時,沒有人會直接與獨大的司馬陣營對抗。因此無人為許儀求情亦是合情合理。
你是如何看待鍾會的?
-
6 # 一半秋色
許褚的兒子叫許儀,死於鍾會之手。
先來看事件經過:鍾會率軍攻打蜀國,許儀是其帳下的牙門將軍,鍾會派許儀前面開路,遇水架橋,無路修路。許儀修橋卻修出了大麻煩。
這天,鍾會騎馬經過剛修好的橋,走到橋中間之時,突然一個趔趄,馬蹄陷了進去,馬受驚亂跳,鍾會急忙拽住韁繩,憑著天生神力,死死地拖住了戰馬。橋下是萬丈深淵,掉下去定然粉身碎骨,鍾會驚出一身冷汗。
鍾會大怒道:“這是誰修的豆腐渣工程,快把他叫過來。”
許儀哆哆嗦嗦地走了過來:“屬下有罪,有罪!”鍾會怒道:“按照軍法,你該當處死,你還有什麼遺言嗎?”
眾將見了,紛紛跪下求情:“將軍,請看在許褚的面子上,饒了他吧?”
鍾會凜然道:“不行,不殺他,何以嚴明軍紀!”鍾會一擺手,許儀被人拖了下去,不一會兒,人頭落地。
以上是許儀被殺的經過,表面上看,鍾會殺許儀是因許儀工作乾的不好,差一點害死了主帥,而且大戰之前,馬失前蹄,與主不利。
PS:古人都是很迷信的!
後來,下屬一起替許儀求情,但鍾會絲毫不顧念許褚的面子,毫不猶豫地殺掉了他。有人將鍾會殺許儀,與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相提並論,說二者都是為了嚴明軍紀,以儆效尤。
其實兩者大不相同!
諸葛亮斬馬謖,是飽含熱淚殺的,內心不情願,但又非殺不可;而鍾會殺許儀,是明明可以不殺,但他非要殺。
其實,許儀並沒犯什麼大錯,在蜀道上修路,本就十分困難,要材料沒材料,要裝置沒裝置,工期又異常緊張,能修出一條還算通暢的路已屬不易了。
何況,橋雖然出現了質量缺陷,但並造成慘痛的後果,鍾會只是受了驚嚇,也未缺胳膊少腿啊!似乎怎麼看許儀都不該死,難道殺許儀有不為人知的原因嗎?
是的!
我認為真實原因至少有以下兩點:一是,殺人立威。鍾會攻打蜀國,大軍勞師遠征,遠離妻兒老小,士兵不滿情緒較大,這個負面情緒像長了翅膀一樣,一傳十,十傳百,極大動搖了軍心,所以鍾會殺許儀,可以啟到殺人立威的作用。
“諸軍聞之,莫不震悚!”士兵一看,連功臣之子都被殺了,別提咱們這麼無權無勢無背景的小人物了,還是老老實實地打仗吧!
只是,許儀實在倒黴,他正好撞槍口上了,鍾會正想殺個大將,整肅軍威,而許儀碰巧犯了過錯,只能說,點實在太背了!
二是,許褚得罪人太多了。許褚勇猛過人,立了汗馬功勞,很得曹氏父子的賞識,但他性格魯莽,目中無人,胡亂殺人,徹底激怒了士族集團。
他最不該殺的就是許攸,許攸嘴巴是有點欠,老是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瞞,阿瞞地叫著,還瞧不起武將,但他罪不至死,可許攸還是死在了許褚的刀下,事後曹操並未追責,此舉徹底激怒了士族集團。
許褚無緣無故擅殺謀士,犯了眾怒,他在世的時候,別人不敢拿他怎麼樣,但他一死,“報應”在兒子身上了。
-
7 # 讀春秋思無忌
許褚兒子被殺,為何無人求情?很簡單,他不是曹魏的許褚,而是司馬昭時代的許儀。
曹魏專政時代的許褚提起許褚,無人不知,他力大如牛,事實上比牛還大。早年,許褚尚未追隨曹操之前,和前來打劫的賊人火拼,奈何彈盡糧絕,只得與賊人協商,用牛換糧。賊人同意後,雙方各取所需。
不過,他們卻忽略了一方的感受,就是那頭老黃牛!對不起,它表示強烈抗議,“老牛我只想躬耕于田野,還不想落入賊人之腹!”也許,老牛對家鄉的地形太熟悉了,它竟然自己跑回來了。
賊人一看,這夥村夫太壞了,想讓咱賠了糧食又折牛,這不明擺著欺負俺山頭無人耶!於是,他們一路追著老牛回到村子。
就在這時,許褚出現了,只見他一聲怒吼,抓住牛尾,生生地將它往回拖了數百步。賊人們頓時震驚了,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大力士,惹不起!不知是誰牽了頭,那夥賊人竟慌不擇路地跑了,牛也不要了。
後來,許褚被曹操看中了,做了他的貼身保鏢。曹操專權,想殺他的人不少,最後能壽終正寢,許褚有功焉!
記得渭水河邊,曹操和韓遂談判的時候,馬超想借機做了他,不過他發現有一道犀利的眼光緊緊地盯著他,難道。。。馬超便問曹操,“請問虎侯在哪裡?”曹操用手指了指身邊的壯士,果然就是那冷眼男!馬超倒吸了一口涼氣,“好險!”不戰而屈人之兵,許褚做到了。
這就是許褚,力大如牛,勇冠三軍。不過,最難的是他對曹操的那片忠心。曹操逝世後,許褚一介武夫,竟然痛哭至吐血,恐怕曹丕這個孝子都沒有如此傷心吧?
因此,曹丕、曹叡也十分看重許褚,許褚過世後,對他的子孫也格外照顧,賜關內侯。那時,誰想動許儀,也得想想自己長了幾顆腦袋。不過,請注意,這裡有個大前提,就是曹氏真正執政時,許褚一家才會得到厚遇,為啥?因為他們是曹魏的忠臣。
司馬氏時代的許儀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懿殺死曹爽,司馬氏從此開始專政。司馬懿死後是司馬師,接著是司馬昭。
曹魏此時已經是名存實亡,不過是司馬氏的傀儡,他連自己都照顧不來,哪裡還有什麼能力來保護許儀呢?
那麼,許儀為什麼會被殺?
司馬昭決定伐蜀,群臣皆認為不可,唯獨鍾會支援。於是,鍾會便成為了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軍事。假節是什麼概念?鍾會可以憑藉著符節誅殺違反軍令的將士。
鍾會率軍10多萬,分別從褒斜道、儻駱道入漢中。大家知道,那棧道容易被山洪沖毀,不打仗也沒人維護,破破爛爛的,根本承受不了這麼龐大的軍隊透過。因此,鍾會便令許儀先行,為大軍修整棧道。至少到這裡,鍾會都沒有殺害許儀的想法。
不過,也許是天絕許儀,一座橋出現了致命的工程質量問題。上萬人經過都安然無恙,偏偏鍾會經過時,橋面木板突然斷裂,戰馬一聲哀嚎,陷入坑中,鍾會頓時嚇得魂飛魄散。值得慶幸的是,馬被卡住了,沒有徹底掉下去,鍾會撿回了一條命。
死裡逃生的鐘會怒不可遏,立刻下令斬了許儀。不過,許儀是許褚的獨苗,又是曹魏最親近的臣子,鍾會竟然毫不顧及,說殺就殺,更令人咋舌的是,眾將領面面相覷,誰也不敢吱聲。
許儀也許是沒有做好工作,但好歹也是牙門將軍,即便是鍾會假節,也不能將其隨意處死。不過,這套規章制度顯然對鍾會無效,為何?時代變了。
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雖然CROWN還戴在曹氏頭上,權力卻早就易主了 ,這是司馬氏的時代。
鍾會,司馬家族的心腹,情願做司馬家的中郎官,也不願接受曹魏的太僕一職。鍾會善謀,被人稱謂張良,因此得到了司馬昭的信任和重用。司馬昭可以恣意另立新君,鍾會殺死個曹魏的忠臣又能拿他怎樣?
除了權力博弈之外,鍾會此次西征是在一片反對聲中進行,他和司馬昭力排眾議,併為此精心策劃良久,他們當然希望用一場勝利來打臉那些嘰嘰歪歪的大臣們。因此,鍾會此行意義重大。
誰知道,連個敵人還沒看見,主帥差點折在這半路上,關鍵鍾會已經預料到道路不好,特意吩咐許儀去整修。打個比方,就好比你預測前面道路上有個坑,便吩咐手下去填平,結果別人走過去沒事,輪到你時,“撲通”掉下去了,心塞不?明明猜對了開頭,卻沒猜對結尾。
鍾會這個人非常聰明,如果他再往壞處想,許儀這個曹魏的忠臣,是否本來就居心叵測,圖謀不軌呢?
出師未捷身先死,要不是鍾會命大,司馬昭籌劃許久的滅蜀之偉業就要泡湯了,三國曆史也要改寫了。
因此,不管許儀是不是無意,這條罪名誰也承擔不起,除了看著許儀伏法,將士們誰敢為此事出頭呢?
結語:許儀之罪當不當斬?其實並不重要。然而,許儀之死,標誌著曹魏王朝氣數已盡。三年後,司馬炎稱帝。
-
8 # 澳古說歷史
許褚的兒子名叫許儀。
與他那赫赫有名的父親“虎痴”許褚相比,許儀在史書中只有寥寥數筆,若不是許褚,恐怕連這數筆都沒有。
據《三國志》載:“先命牙門將許儀在前治道。會在後行。而橋穿,馬足陷,於是斬儀。儀者,許褚之子,有功王室,猶不原貸,諸軍聞之,莫不震竦”。
景元四年,鎮西將軍鍾會統軍十萬伐蜀,命虎痴許褚之子牙門將軍許儀為先鋒,為大軍開道。當鍾會率大軍路過過一座橋時,橋上突然破了一個大洞,鍾會所騎的馬因此陷入洞中,鍾會大怒。之後,鍾會不顧許儀先父許褚的功績,下令將許儀斬首於陣前。
儀被殺之前,軍中諸將都有站出來向鍾會求情的,希望鍾會能念在許褚對於大魏的功績,放他一馬。
但是,鍾會是絲毫不聽他們的勸告,執意要將許儀推出營門外斬首。
為何鍾會要拒絕眾將的求情,不顧許褚的功績,執意要將許儀斬首呢?
首先,許儀會被斬首,並不是因為鍾會公報私仇什麼的,而是鍾會卻有斬他的理由。據史所載,彼時鐘會被委任為伐蜀主將時,許儀自薦自己為伐蜀大軍先鋒時,鍾會就跟許儀明確說道:“此皆崎嶇山險之地,當令軍填平道路,修理橋樑,鑿山破石,勿使阻礙。如違必按軍法”,鍾會是警告許儀此次先鋒的職責尤為重要,若有懈怠,是要軍法從事的。
古時候,蜀地多崇山峻嶺,道路尤為崎嶇,大軍若想快速進軍,就必須能有一條讓大軍可以快速透過的道路。而先鋒軍所要做的就是填平道路,修理橋樑,鑿山破石,讓後續大軍可以快速透過,不會有任何的阻礙。
要知道,打戰講的就是戰機,而戰機又是時常稍縱即逝,如果伐蜀大軍在前進的道路上耽誤太多的時間,繼而讓蜀漢有了足夠的應對時間,先不說滅蜀大業能不能成功,很有可能就是白跑一趟,更有可能損兵折將。
由此可知,許儀作為先鋒軍的統帥,他的責任是尤為重要的,直接關係著伐蜀大業成功與否。
可是,事實上許儀並沒有認真完成鍾會給他交代的任務,如若他真的認真去完成了,也不會出現鍾會的馬掉入到洞中的問題。史載,許儀為先鋒大將後,為了奪下滅蜀的頭功,他並沒有將鍾會交給他的頭等大事“逢山開路,遇水疊橋”放在心上。
為了爭功,他是一路狂奔至南鄭關,期間從未乾過一件先鋒該做的事情。而後兵臨南鄭關後,急功冒進的許儀又慘遭蜀軍的算計,被蜀軍大敗,先鋒軍死傷慘重,致使戰機被延誤,蜀軍有了防備之心。
由上可知,許儀的被殺絕非是鍾會公報私仇,而是軍法使然。早在許儀自薦為先鋒時,鍾會就告誡許儀,先鋒軍要做的就是“逢山開路,遇水疊橋”。可是,許儀他非但沒有聽,甚至還讓先鋒軍損失慘重。這等貽誤軍機,違反軍紀之事,鍾會殺許儀,那真的是一點都不過分。
而鍾會之所以拒絕眾將的求情,執意要殺死許儀,主要就是為了立威。
對於鍾會來說,伐蜀之事尤為重要。要知道,當時司馬昭力主伐蜀時,整個魏廷只有鍾會一人支援他。因此,可以想象一旦伐蜀失敗,鍾會瞬間就會變成眾矢之的,被朝堂上的百官群起而攻之,伐蜀失敗的所有後果都需要他一力承擔,到那時自己被殺都是小事,很有可能就是滿門抄斬的結局。由此,對於鍾會來說,伐蜀必須成功,他是不會容得將士對伐蜀有一絲一毫的懈怠。
如此,我們也就不難想象鍾會為何要執意殺死許儀,那就是立威。許儀初為先鋒時,鍾會就警告過許儀,若有半分懈怠,則軍法從事。試想,如若此時鐘會就因許儀是許褚的兒子,就放過他,試問他接下來如何統帥伐蜀大軍?軍中還有誰會將他的命令放在心上?如此伐蜀大業如何順利進行呢?要知道,十萬大軍中可是有很多的將領都是曹魏開國功臣的後代,如果都要顧忌他們的先祖的功績,接下來的伐蜀戰爭還怎麼進行呢?
因此,鍾會只有按軍令處置許儀,將其明正典刑,只有這樣鍾會才能繼續統率伐蜀大軍率軍攻蜀,讓大軍皆聽命於自己,唯命是從,繼而保全自己的家族,甚至讓自己的家族自此飛黃騰達!
只能說,許儀的死完全就是咎由自取,作為軍中大將,公然違反軍令,造成麾下將士死傷慘重,他被明正典刑完全就是合情合理,旁人挑不出任何毛病。
-
9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在位的皇帝是司馬昭扶起來的傀儡曹奐。這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掌握曹魏軍政大權的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用兵,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
鍾會是主將,任命許褚的兒子許儀為先鋒,給大軍開路。當鍾會行到某地上了一座橋樑時,橋上突然破了個洞,馬蹄陷入洞中,鍾會勃然大怒,毫不顧及許儀先父的功績,將許儀斬首。
《三國演義》中,眾將出來求情,說“其父許褚有功於朝廷,望都督恕之!”鍾會更怒,說“軍法不明,何以令眾?”堅持斬了許儀,諸將無不駭然。
看到這裡,大家是否有種違和感?什麼樣的軍法,嚴到沒有及時修補道路就要斬先鋒?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那是馬謖失了街亭,橋上的這個洞和街亭比起來,那完全不是一種等量級的。但許儀卻和馬謖一樣的命運,鍾會這也太狠了一點。
何況古人迷信,因這麼點小事就斬先鋒,是為不祥。但鍾會還是這麼做了,為什麼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意在震懾諸將。此次出征,鍾會是十萬大軍的統帥。但是,之前他卻沒有過類似的經驗,或者說,他一直是個文士,指揮如此規模的大戰尚屬首次。同時出征的鄧艾、諸葛緒等人,無論誰在軍中的資歷都比他深。
事實上,鍾會能統領大軍,並不是因為他有多麼出色的軍事指揮天賦。而是因為他是司馬昭的近臣,並且在鄧艾等人明確表示反對伐蜀的情況下,大力支援司馬昭的決定。
當時正是司馬家篡位的關鍵時刻,對於司馬昭來說,大臣們的態度比能力、忠誠更重要,誰在公開場合站到他那一邊,他就重用誰。因而明知鍾會沒有相關的經驗,忠誠度也不敢打包票,他還是拜鍾會為鎮西將軍,把伐蜀的任務交到鍾會手裡。
為什麼要說到忠誠呢?因為鍾會雖然為司馬昭出謀劃策,是他身邊最重要的謀士之一,但他對司馬昭也沒多忠誠。
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鍾會是個什麼樣的人,他聰明、涼薄、自私自利、極度自負。這樣的人,內心深處忠的只會是他自己,除去身份地位,司馬昭在他眼裡也只是個不如自己的凡夫俗子。
鍾會幫著司馬昭做了許多事。當初小皇帝曹髦想要奪權,是鍾會獻計獻策,把曹髦給弄下去了。後來又隨軍平定諸葛誕的叛亂,屢出奇謀,被人視為當世的張良。
注意,贊他是張良的並不是司馬昭,而是別的人,說不定還是他自己的宣傳。可見搞陰謀詭計同樣出色的司馬昭,早已看透鍾會的為人,用他,但不信他。
鍾會的心胸十分狹窄。他本來極其敬仰嵇康,也就是魏晉名士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曹操的曾孫女婿,但有一次他去拜訪嵇康時,嵇康正在打鐵,沒搭理他。只在他走時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魏晉名士講話就是這樣,喜歡談玄論虛,非得讓人聽不懂才算有水平。回去之後,鍾會就恨上了嵇康,總想著報復。
為啥?因為他認為嵇康看不起自己,後來找到機會,構陷嵇康,使他被司馬昭殺害,三千太學生為之灑淚,《廣陵散》此後成為絕響。喜歡嵇康的人永遠不會原諒鍾會,他在人們心中就是個十足的小人。
說回殺許儀這件事,鍾會在軍中沒有資歷,做人的品德也不能服眾,對他有意見的將士很多,指揮大軍不能得心應手。殺先鋒許儀,可以起到殺雞儆猴、建立威望的作用。
從諸將的反應來看,他的目的達到了。
其二,打擊忠於曹家的勢力,幫助司馬昭鞏固政權。討伐蜀漢,本就是曹魏內部矛盾的一種轉移。當時曹家勢弱,但反感司馬家的也大有人在,他家擺明了要篡位,然而以臣犯君,不符合那時人們的價值觀,因而民心並不向著司馬家,司馬昭在朝中也不能一手遮天。
而改變自家形象、得到輿論支援的最好辦法,就是打贏外部戰爭。司馬昭對此很明瞭,才有了滅蜀之戰。而在這個過程中,把忠於曹家的老將老臣們放到前線,當炮灰消耗掉就是最正常的操作。
鍾會之所以選中許儀立威,原因很簡單,許家是鐵桿保曹黨。許儀的父親許褚,是曹操最忠誠的衛士,近身保護曹操,渭南之戰中為了掩護曹操,許褚身中數箭,差點死了。
曹操死時,許褚哭到吐血。曹丕對他也極為信任,讓他負責守衛宮中的安全,曹叡繼位時封他為牟鄉侯。這種家庭中長大的許儀,對曹家肯定也極為忠心。
鍾會殺他,是在為司馬昭掃清篡位的障礙。這個時候的鐘會,還在想著討好司馬昭。但沒多久,蜀漢滅亡,暫時是蜀中老大的鐘會就膨脹了,想要據蜀自立,死於亂軍之中。
總之,許褚的兒子許儀被鍾會下令斬首,一是因為鍾會想要立威,二是因為許儀忠於曹家。將領們不敢過於求情,是怕惹火燒身。但求不求情的沒啥大用,他的立場決定了他必然會被司馬家剷除。
-
10 # 歷史笑春風
在《三國演義》中的第一百一十六回中,有一個情節耐人尋味。那就是在鍾會發兵滅蜀的時候,才僅僅經過南鄭關一戰,先鋒許儀就被鍾會斬首。在當時,眾多將領只是為許儀稍微求了一下情,可看到鍾會發怒,便都不再說話,眼睜睜看著許儀被殺。我們可以看到,眾將對許儀的死都不是很上心,說情也是例行公事。那麼,在許儀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讓他遭到如此下場呢?
一、許儀之死。事情要從司馬昭伐蜀開始說起。司馬昭在弒殺魏帝曹芳,掌握曹魏大權之後。為了減少物議,便依靠對外用兵,建功立業來樹立聲威。司馬昭最後決定對蜀漢用兵,可是卻遭到了大家的反對。在群臣中,唯有鍾會認為伐蜀必勝,所以被司馬昭任命為伐蜀的主帥,率領十幾萬魏軍主力出兵漢中。
在出兵的時候,鍾會選拔先鋒,許儀主動請纓,願意擔任。許儀也是名將之後,他的父親許褚是曹操的虎衛軍的首領,在潼關之戰中和馬超大戰,被稱為“虎侯”。鍾會因此誇許儀為“虎體猿班之將”,任命他為先鋒。鍾會給許儀的任務是“令軍填平道路,修理橋樑,鑿山破石,勿使阻礙。如違必按軍法。”
當大軍到達漢中的南鄭關的時候,許儀想搶佔關口,建立首功。可沒有想到的是,卻被守關的蜀將盧遜用諸葛亮留下的連弩打敗。當鍾會聞訊之後,親自率領軍馬來檢視時,也被盧遜以弓弩打敗。鍾會在逃跑的時候,戰馬因為橋上的土塌,被陷住馬蹄,只得棄馬逃命。盧遜趕來挺槍刺殺鍾會時,多虧魏兵射傷盧遜落馬,鍾會才逃得性命,並趁勢奪取關口,反敗為勝。
戰後,鍾會以許儀沒有完成自己安排的修理橋樑道路任務,將許儀斬首。眾將以許儀的父親許褚是曹魏建國的來求情,鍾會則說“軍法不明,何以令眾”,最終還是殺了許儀。書中寫道,“諸將見了,無不駭然。”
二、許儀之死中的蹊蹺。我們看這一段情節,就感覺其中十分蹊蹺。鍾會斬許儀的理由有點似是而非,而眾將求情的理由也十分荒唐,這許儀可謂是死得不明不白。
我們先看鐘會斬許儀的罪名。表面來看,鍾會因為自己的馬蹄被橋樑陷住,險些被敵方所殺。而許儀在擔任先鋒的時候,鍾會給他佈置的任務就是修整道路橋樑。鍾會因為橋樑塌陷,險些被殺,這個責任就應該是許儀的責任,所以鍾會殺許儀是師出有名。
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再看看當時的情況,就發現鍾會殺許儀的罪名是多麼荒謬。這是因為這座木橋是在南鄭關前的,許儀連線近都沒有能夠做到,更何來修整二字。我們看到書中所說,許儀在到達南鄭關前的時候,蜀漢的守將就將諸葛亮留下的連弩安裝好,埋伏在木橋的左右。等到許儀到來,被蜀軍的連弩打敗,連木橋都沒能接近,讓許儀如何去修整?
鍾會是在許儀戰敗後,親自率軍來檢視敵情的。在檢視的時候,遭受了關上蜀軍的襲擊,吃了敗仗。鍾會就是在這個時候馬蹄陷在了橋上。我們可以看到,在戰鬥從頭到尾,許儀都根本沒有修整這座在敵人控制下木橋的機會。鍾會用橋樑失修的罪名來殺許儀,許儀自然是比較冤枉的。
而鍾會手下那些將領為許儀求情,提出的理由也是似是而非。他們不是將許儀不能修整那座橋樑的具體原因向鍾會說明,而是說許儀是許褚的兒子,請鍾會看在許褚對曹魏有功的面子上,網開一面。這實際上是已經肯定了許儀的罪名,沒有一個人認為許儀是冤枉的。在這種情況下,鍾會不給許儀留情面,殺了他自然也就無可厚非了。
可是,我們作為局外人,就很難理解這件事了。這不是鍾會和他的部將一起陷害許儀,置許儀於死地嗎?在共同的陣營中,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三、鍾會殺許儀的原因。我們看看鐘會為什麼要殺許儀。首先,當然是許儀有過失。鍾會殺許儀是以沒有完成橋樑修整的任務為罪名。我們從上面分析來看,這個罪名是不恰當的。不過實際上,許儀自身也有該殺的過失。
這個過失就是許儀到達南鄭關後,貪功冒進,沒有得到鍾會的將令,就貿然攻打南鄭關。結果由於準備不足,被蜀軍打得大敗。由此引出了鍾會偵察被襲,險些喪失生命的事情。鍾會如果以貪功冒進,不聽軍令為由殺許儀,還是比較公正的。
可是,鍾會卻沒有用這個罪名。這是因為鍾會在去南鄭關偵察的時候,也犯了許儀同樣的錯誤。他比許儀深入更多,越過了木橋。這才會在遭到蜀軍襲擊後,馬蹄陷入橋中。如果用貪功冒進這個罪名,鍾會不正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因此,鍾會才以橋樑失修的罪名斬殺了許儀。
其次,鍾會殺許儀是為了立威。在中國的歷史上,凡是沒有威望的將領,為了建立自己的威望,一般都要採取殺人立威的辦法。比如戰國時的司馬穰苴在剛剛領兵的時候,就請求君主派他的寵臣莊賈作為監軍。在出兵的時候,司馬穰苴和莊賈約好第二天日中相會於軍門。第二天,莊賈遲到,司馬穰苴就以軍法斬了莊賈。這樣一來,全軍上下無不對司馬穰苴肅然起敬。司馬穰苴因此率軍打了大勝仗。
鍾會率領十幾萬大軍伐蜀,面臨的也是和司馬穰苴一樣的問題。他雖然是司馬昭的親信,因為才能出眾受到司馬昭的重用。而且在伐蜀時,因為只有鍾會堅信伐蜀必勝,被司馬昭不得已任命為伐蜀的統帥。鍾會雖然成為了十幾萬大軍的統帥,可是他是書生出身,沒有軍伍的經驗,他的手下那些將領自然對他有輕視之心。
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鍾會自然要殺人立威。正好許儀犯下過失,還險些連累自己喪命,兩件事積累到一起,鍾會就拿許儀立威,將許儀斬首示眾。
第三個原因,是許儀是鍾會立威的最佳選擇。鍾會要殺人立威也是要有選擇的,他要殺的這個人,既要有一定的影響,還不能對自己造成危害。從這個方面來看,許儀就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這是因為鍾會是司馬昭身邊的親信,他為了立威,就不能殺司馬昭一派的人。而且殺司馬昭這派的人也沒有意義。鍾會本身就是司馬昭最寵信的紅人,他再去殺個司馬昭的重臣也震懾不了哪個人。
那麼,鍾會就需要在軍中找一個替死鬼。而這個時候的曹魏軍,名義上還是魏軍,可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司馬昭的軍隊。鍾會和司馬昭一夥,這些將領他自然不能殺。那他只有找不是司馬昭派系的人,而且這個人和其他的將領關係不深。這樣,許儀就浮現到了鍾會的眼簾。
大家都知道,許褚是曹操的虎衛軍的首領,他對曹操忠心耿耿。而且,許褚眼裡只有曹操,對其他宗親都不放在眼裡。當年曹仁請許褚到屋裡談話,許褚只是見了個禮,就以曹操要出門迴避了曹仁,這使得曹仁對許褚十分生氣。雖然曹操對許褚不交接外臣的做法很欣賞,可這也讓許褚在人際關係方面受到了不好的影響。
由於許褚的作風,使得他在曹氏家族中的人際關係不佳。在曹操死後,他也遭到了曹魏宗親的排擠。我們可以想見,許褚的處境尚且如此,他的兒子只是依賴他的功業,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
鍾會要殺人立威,就正好需要像許儀這樣的人。他不屬於司馬昭的派系,算是曹氏派系的人。可是他雖然身是曹氏派系的人,可卻不被曹氏派系的人所認可,是被排擠的邊緣人。再加上他的身世、職位也比較高,鍾會殺了他既可以立威,也可以警告曹氏派系的將領,還不會造成過多的後果。因此,許儀在毛遂自薦擔任先鋒的時候,他的死亡就已經註定了。
而鍾會手下的諸將為許儀說情時,也等於把話說得很明白。許儀是曹魏的功臣許褚之後,不是司馬昭陣營的人,鍾會自己看著辦就是了。而諸將都是司馬昭的手下,只是走個過場,在形式上求個情罷了。
結語:鍾會出師伐蜀,由於他的資歷問題,軍中很多將領都對他不服。鍾會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就採取了殺人立威的辦法。他所殺的將領,就是先鋒許儀。許儀是名將許褚的兒子,鍾會以許儀沒能完成自己賦予他的修整橋樑的任務,將他斬首示眾。
鍾會斬殺許儀也是有他的選擇的。許儀是屬於曹氏的派系將領,而且在曹氏派系中,由於父親的作風被排擠為邊緣人。鍾會斬殺許儀,能夠達到他立威的目的,還可以警告曹氏派系的將領,並且不觸動司馬氏派系將領的利益。這對於鍾會來說,可謂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
而在這個事件中,最悲慘的人就是許儀了。許儀當初毛遂自薦擔任先鋒,應該是出於想用功績來證明自己,重振許氏家風。可是沒有想到,自己成為了鍾會立威的犧牲品。從這一點來看,許儀的表現還不如他的父親許褚,能夠審時度勢,選擇合適的主人。
不過,鍾會用橋樑失修的莫須有的罪名殺害許儀,也給他帶來了副作用。大家對鍾會處置許儀的方式並不信服。在日後他和姜維謀反的時候,這個副作用就顯現了出來,鍾會被他的部下所殺,這樣也算變相為許儀報了冤仇。
-
11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許褚的兒子叫許儀,因為許儀沒能修好長橋,使得橋土鬆動,鍾會馬失前蹄,被鍾會下令斬首。而實際上,當時魏軍眾將並非沒有求情,大家還是說了很多好話的,只不過鍾會根本不買賬,堅持將許儀斬首。那麼鍾會又為何要這麼幹呢?
許儀之死
司馬昭在聽說姜維去沓中屯田後,知道他和蜀漢國內有矛盾,於是料定蜀漢不和,想要趁機進攻蜀漢。然而他的計劃朝中大臣都不是十分的支援,大家都認為伐蜀大計為時過早,應該休養生息,等待機會,只有鍾會大聲出言支援司馬昭。最終,司馬昭力排眾議,任命鍾會為鎮西將軍,起兵伐蜀。
攻伐蜀漢的道路不好走,於是鍾會聚眾商議,需要有人做先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為鍾會大軍鋪出一條大路來。眾人還未答話,許褚之子許儀就率先請命,願意做先鋒,為大軍掃清障礙。然而在行至南鄭關時,許儀見關上守軍人少,貪功冒進,準備一舉奪下南鄭關。哪知守軍早有埋伏,許儀被打的大敗。許儀回頭稟報鍾會,說蜀軍弓箭厲害,一射就有數十支,軍士們衝不過去。鍾會不信世上有弓箭可以一次性發射十多支,於是親自前來檢視。
這個時候不得不說許儀比較倒黴了,之前他們集體衝鋒,衝過木橋時,都沒有出什麼問題。而這次鍾會前來,在遭到蜀軍追殺的情況下,馬蹄卻被陷住了,差點摔下了戰馬。
演義原文:會不信,自提帳下甲士百餘騎,徑來視之,果然弩箭一齊射下。會撥馬便回,關上盧遜引五百軍殺將下來。會拍馬過橋,橋上土塌,陷住馬蹄,爭些兒掀下馬來。
幸運的是,整個過程有驚無險,在手下的幫助下,鍾會成功的躲過了蜀軍的追殺,而且趁機殺了個回馬槍,奪下了南鄭關。不過鍾會在回到大帳後,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舉動,那就是斬殺許儀,而原因竟然是許儀沒能修好木橋,陷住了鍾會的馬蹄,差點要了鍾會的命。
實話說,鍾會殺許儀的這個理由其實並不是非常的充分,因為前前後後魏國大軍多次透過此橋,都沒有陷住馬蹄,只有鍾會中招,這完全就是個意外,不能把責任推在許儀身上。而在場的眾位將官,對鍾會殺許儀也並不認同,出面求情。
演義原文:諸將泣告曰:“其父有功於朝廷,名重於當世,望都督恕之,待詣甘松邀姜維之後,有功贖罪,無功誅之。”會大怒曰:“吾若犯於司馬公之手,肯恕否乎?”遂令斬首示眾。諸將無不駭然。會下令,催兵殺入,人心終是不安。
雖然眾將求情,但是鍾會仍然堅持己見,下令把許儀給斬首了。這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許儀真的死的是太冤了。那麼為何鍾會要死死的抓住許儀不放,不顧眾人勸阻,就是要斬殺許儀呢?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許儀的身份
許儀是許褚的兒子,而許褚在整個曹魏都是大名鼎鼎的。許褚忠於曹氏,他的兒子自然也算曹家一方陣營的。當時司馬氏篡奪曹魏大權,很多人其實都是對此不滿的,甚至還有不少的人直接舉兵反對,雖然最後都被鎮壓了,但是忠於曹家的人還是不少,只不過他們都沒有明面上表現出來。
鍾會是司馬昭的親信,自然是司馬家這方陣營的,而且他對內幕瞭解的比較多,對曹氏陣營的人當然不會手軟,只要抓住機會,他就會痛下殺手,給曹氏陣營予以打擊。當然了,這也是他對司馬昭表忠心的一種方式,畢竟把大軍交到他的手中,他也得讓司馬昭放心。所以說,許儀之死,很大的原因都是因為他的身份問題。
二、殺雞儆猴
鍾會之前其實一直乾的都是文職,從來沒有從軍的經驗,這一下子把軍權交到他的手中,他其實並不能完全掌控大軍。軍隊這個地方,不僅僅是看官職的,你要是沒有能耐,就算你的官職再高,別人也敢不給你臉面。所以,出於對自己權力、地位的維護,鍾會決定殺人立威,樹立自己在軍中的威信。
而要殺的這個人,還必須得精挑細選,才能達到這個效果。許儀正好合適,首先他犯了軍令,確實有過錯,明面上說得過去。其次他是許褚的兒子,許褚在軍中威望高,將他斬首確實能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結語
許儀的過失其實並不大,因為鍾會馬失前蹄本身就不能怪他,那完全是一個意外。只不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鍾會身為主帥,鐵了心要殺許儀,許儀根本沒辦法辯解。而鍾會之所以堅持斬殺許儀,其實也是經過精心謀劃的,一方面是以此打擊曹家勢力,向司馬昭表忠心。一方面則是要殺雞儆猴,以此在軍中立威,使得他能夠完全指揮控制這支軍隊。
-
12 # 笑看三國風雲
鍾會要他死,他只能死,即使有其他人求情,也無濟於事,這是基於當時現實需要。那麼鍾會為何要殺許儀?而且單選許儀呢?在許儀生死關頭,眾人為何見死不救?
要了解這些答案,需要我們來抽絲剝繭,進行剖析。
許儀其人許儀是譙國譙人,和曹操同鄉,父親是武衛將軍、牟鄉侯許褚,而許褚則是曹操的保鏢兼死忠。在曹操去世後,許褚悲痛不已,吐血而亡。忠臣做到許褚這個地步,也無人出其右。
父親去世之後,作為長子的許儀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當司馬昭出兵討伐蜀漢的時候,許儀擔任牙門將,作為鍾會大軍的開路先鋒,在前方遇山開山,遇水架橋,為後續大軍打前站。
許儀被殺的背景以及過程蜀漢大將姜維屢屢騷擾魏國邊疆,搞得司馬昭非常鬱悶,恰好此時的司馬昭需要建功立業,以期望更進一步,就打算趁蜀漢百姓疲憊,財力將盡之際,派大軍討伐。
司馬昭的想法遭到朝廷上下的反對,一些人確實認為蜀漢山高地險,難以征討,搞不好大敗而歸,這可是有前車之鑑的教訓;另外一些人則唯恐司馬昭繼續立功,權力更加集中,從而危害曹魏的政權。
因此無論是擁護司馬昭的人,還是反對司馬昭的人,他們一致反對伐蜀,即使處於前線的鄧艾也持反對意見,唯獨司馬昭的得力忠臣鍾會極力贊成。
在司馬昭的支援下,公元262年,鍾會受封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軍事,作為前線征討蜀漢的主帥,並於第二年秋正式出兵。
鍾會統帥十餘萬兵馬,分別從斜谷、駱谷向漢中進發。從關中到漢中的道路崎嶇,艱險不容易行軍。鍾會命令牙門將許儀在前方修橋鋪路,遇水架橋,而自己則率領大軍緊跟隨後。
在經過一處木橋過程中,鍾會的馬蹄陷入坑中。馬失前蹄,寓意不好,惹得鍾會大怒,他不顧其他人的勸諫,將許儀當眾斬首。
連蜀漢軍的影子還沒有看到,許儀的小命就丟掉了,確實非常可惜。
鍾會為何要殺許儀?全軍十萬人,犯錯的也不是許儀一人,為何要殺他呢?原因很簡答,就是為了殺人立威。
鍾會不是鄧艾,久在軍中歷練,而且戰功卓著,本身自帶光環,無需透過殺人立威的方式讓眾人信服,但是鍾會不具備這樣的優點。
鍾會在接受伐蜀的詔令之前沒有當過統帥,也沒有指揮過一場戰役,以前做的事情不過是參謀之類的事情而已。雖說參與過平定淮南平叛的戰役,但是做只是一些輔佐工作,並沒有實際參與並指揮,因此他並沒有行軍打仗的實際經驗,在軍中並沒有足夠的威望來領導和震懾這些宿將們。
透過斬殺許儀的目的很快就達到了。根據《三國志》鍾會傳記載:
諸軍聞之,莫不震竦。
各軍將士聽到這個訊息之後,沒有不被震驚聳動的。鍾會連許儀這樣的人都殺,還有誰不敢殺的呢?
從關中到漢中路途遙遠,道路非常不容易走,將士們長途行軍且揹負沉重,怨言頗多。在這種情況下,身為統帥的鐘會意識到要是按照這種士氣去討伐蜀漢,前景必然暗淡,因此需要採取雷霆手段來控制部隊,重整軍威,許儀就成了犧牲品。
果然許儀被殺之後,將士們無不感到驚恐畏懼,對於鍾會的命令再也不敢打折扣,老老實實的執行。
鍾會為何要選許儀?殺人立威這事要準而且要狠,但是不能過頭,也不能畏手畏腳,否則既起不到立威的效果,也容易引起將士的反感,影響凝聚力,不利於行軍作戰。
許儀這人很不錯,殺他來立威,效果肯定是立竿見影。
從身份上來說:許儀是武衛將軍許褚之子,而許褚的威名大概沒幾個人不知道,因此他的兒子在軍中必然也是眾所周知,名聲顯但是不赫,原因是他本人並沒有立過什麼值得誇耀的功績。他的一切都是來自他的父親,而他的父親早已病死,沒有父親的廕庇,他啥也不是。
從出身來看:許儀並非名門望族,雖說父親許褚名聲顯赫,但是僅限於他的父親而已。出身寒族的他缺乏世家大族的社會資源,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父親的廕庇來求得生存。
可是,以他的能力和地位,哪裡是出身世家大族的鐘會的對手呢?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官職來看,鍾會要殺死許儀無疑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從現實的政治來看:在司馬家擅權的時代,曹魏的功臣宿將必須選邊站,否則就會被清退出歷史舞臺。作為功臣的後代許儀到底有沒有選邊站,投靠司馬家,並不清楚,但是以他現實遭遇來看,其立場要麼模糊不清,要麼沒有完全倒向司馬氏,這才遭受到鍾會的清洗。
如果只是因為出現馬足失陷就誅殺一個將門之後確實有些小題大做,必然會引起司馬昭的不滿,而鍾會敢於這樣做,一定具備某種合理的理由讓他堅信可以這樣做,並一定不會遭到司馬昭的處罰,甚至讚許。清除曹魏殘餘勢力,同樣也是司馬昭所希望的,而鍾會做了司馬昭希望做的事情,當然不會遭到反對。
因此,鍾會選了許儀這個軟而且好吃的柿子,拿捏得非常好,恰到好處。
許儀被殺,眾人為何沒有求救?馬足失陷的事情要說大就很大,要說小就很小,頂多按照軍規處置就行,然而鍾會借題發揮,將這事無限放大,從而導致許儀丟了性命。作為許儀的同僚而言,其內心肯定是想救,可是看著鍾會的表情和言行來看,許儀必死無疑。
此時要是傾力相救,必然遭到鍾會的猜忌,成為下一個許儀也未知。
根據《三國志》記載:
儀者,許褚之子,有功王室,猶不原貸
從這裡隱含的意思可以看出,其同僚應該有人以許儀是功臣之後為藉口,求情尋求寬恕,可是依然被鍾會斬首示眾,因此不是同僚們不願意救他,而是無法救下來。鍾會希望借許儀的頭顱來震懾三軍,從而完成對三軍的徹底控制。
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許儀必須死,也就沒有人救得了他。
-
1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公元263年,魏伐蜀。主將鍾會過橋時,馬蹄陷入坑中。鍾會大怒,令人把許褚的兒子許儀砍了。(《三國志.魏書二十八.鍾會傳》)
鍾會殺許儀,還真不完全是小題大做!
許儀的過失關乎全域性可不要小看許儀的過失!
魏國伐蜀,最大的障礙還不是蜀國那幾萬大軍,而是難行的秦嶺。
所以,“通道”(簡易行軍道路)是極為關鍵的。
破壞通道,是防禦方防守的重要方法。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時,趙雲退兵,“燒燬赤閣以北閣道”,阻止魏軍追擊。
而對進攻方來說,掃清並修建通道,極為關鍵。
曹操討伐張魯時,令張郃率步卒5000在前“通道”。
所謂“通道”,除了消滅前方阻擊的小股敵軍外,還需要為大軍修通進軍道路。
通道搞不好,進攻根本無從談起。
曹真伐蜀時,由於大雨,通道不通,他發動全體軍士“鑿路而進”,疲憊不堪,半途而廢,一病不起···
此時,許儀正是奉命“治道”。
如果鍾會騎馬都要陷到坑裡,那麼,後面運糧的糧車怎麼走這些道呢?
顯然,許儀的過失如果不能及時糾正,輕則影響行軍速度,重則可能使滅蜀戰役半途而廢!
而此時的魏軍,根本耽擱不起!
耽擱不起的魏軍魏滅蜀之戰,其基本思路是“一拖一打”:利用姜維遠屯沓中的機會,令鄧艾、諸葛緒把姜維拖延在沓中,鍾會迅速攻取漢中!
如果不能趕在姜維回師漢中前攻取漢中,那麼,形勢將非常複雜!
後來的事實證明:姜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擺脫了諸葛緒,回師東進!
如果鍾會的速度慢了,打不了時間差,伐蜀之戰的形勢將極為複雜,很可能無功而返!
司馬昭、鍾會,承受不了“無功而返”!
司馬昭、鍾會的政治生命經不起“玩笑”司馬昭、鍾會應該清楚地記得:19年前,司馬家的政敵曹爽,正是伐蜀武功,聲望大跌。
而此時的司馬昭,如果無功而返,受到的影響可能比當初的曹爽更大!
3年前,司馬昭當街弄死了天子曹髦,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司馬昭之所以力排眾議,堅決伐蜀,很大程度上是“轉移視線”的需求。
打了勝仗,可以“轉移視線”,無功而返呢?那是火上澆油!
司馬昭伐蜀前,群臣,包括鄧艾都表示反對,唯有鍾會支援!
一旦無功而返,即使司馬昭頂得住,鍾會,恐怕是要被“交代”出去的!
許儀呀,請不要拿司馬昭、鍾會的政治生命開玩笑!
鍾會的權威,經不起“玩笑”許儀不行,能不能“打一頓”,革職算了呢?
畢竟是許褚的兒子,給點面子不好嗎?
給不起!
鍾會並非宿將,他此前在軍中並沒有足夠的威望。
現在的鐘會,正是等著殺人立威的時候!
殺許儀,“諸軍聞之,莫不震悚”。
許儀的頭,成了鍾會立威的“踏腳石”。
許儀的身份,“可殺”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拿來“立威”。
此後不久,另一位大將也捅了個大簍子。
負責阻擊姜維的諸葛緒,被人家耍了。
姜維一番風騷跑位,擺脫諸葛緒,搶佔劍閣,魏伐蜀之戰一度陷入僵局,險些功敗垂成。
可是,鍾會把諸葛緒的部隊沒收後,也不敢動諸葛緒。
諸葛緒回到洛陽,該升官升官,該封侯封侯,後來還跟司馬家做了親家!
誰讓人家是士族出身呢?司馬家“優容士族”,只要你別太過分,比如造反什麼的,一般不會為難你。
許儀就不同了。
許褚雖然有功於國家,但他是強宗出身,其政治、經濟地位,完全來自曹家的信任,是名聲大、勢力小的典型。
勢力小,可以欺負;名聲大,正好立威!
鍾會殺許儀,有“政治因素”的影響。
鍾會個人立威的需求,是他採取“重刑”的重要原因。
不過,如果過於誇張的小題大做,只會被當成神經病,從來起不到立威的作用。
許儀的過失影響極大,如不嚴懲危害極大,殺之以肅軍紀,並非毫無道理!
史書沒有記載是否有人求情,求了多大的情。
不過,平心而論,如果您當時在場,您會幫許儀求情嗎?
-
14 # 嗔痴歷史官
許褚是曹操身邊的貼身保鏢,對曹操簡直就是忠心耿耿,以至於在曹操去世之後,許褚過度悲傷,不久便追隨曹操而去,把自己的爵位和家業留給兒子許儀來繼承,在父親許褚的蒙陰下,許儀也算髮展得比較順利。
可是後來許儀卻在跟隨鍾會滅蜀,僅僅經過南鄭關一戰,就被鍾會下令斬首,作為名將之後,在許儀被鍾會下令斬首之際,居然沒有人站出來為許儀求情,這是為何呢?
許儀之死司馬昭接過哥哥司馬師的大權之後,做了一件比較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那就是直接把曹魏的皇帝曹芳給殺了,因為這件事情,徹底引起朝中很多大臣的不滿,大家都擔心司馬昭會對自己動手。
處於特殊的歷史時期,司馬昭想要收買人心或者是得到大家的認可,最好的辦法就是建功立業,做出一點成績來堵住別人的嘴,經過再三思索之後,司馬昭決定發起伐蜀大戰,畢竟這些年自己也被姜維北伐搞得雞犬不寧,是時候給蜀漢一點顏色看看了。
司馬昭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後,很多大臣都不願意支援司馬昭,因為他們既擔心司馬昭伐蜀成功,以後更加把持朝政,又擔心要是司馬昭伐蜀不成功,後果不堪設想,蜀漢天生險峻的地理優勢,曹魏當中的那些大臣都是見識過的。
司馬昭心意已決,只要有人支援自己,司馬昭自然就不會輕易罷休,就在關鍵時刻,司馬昭身邊的寵臣鍾會出現了,鍾會原本是一個謀臣,沒有上戰場帶過軍隊,但是此時的情況危急,正是自己建功立業的好時機,鍾會當然不願意放棄。
司馬昭眼看有鍾會支援自己,也就力排眾議,選擇發起伐蜀之戰。鍾會被司馬昭任命為伐蜀主帥,率領十幾萬大軍浩浩湯湯而去,作為許褚的兒子許儀,一直處於父親的光環之下,自己也想要證明一下自己,於是主動找到鍾會,請命擔任先鋒。
鍾會本來就正好需要選拔先鋒,許儀的請命剛好合適,鍾會想都沒有想就任命許儀為先鋒,負責在隊伍之前開路修橋,好讓大軍可以長驅直入。許儀接受命令之後就帶領隊伍上前了,但是在南鄭關的時候,許儀感覺這是一個建功的大好時機,於是就想要搶佔關口,建立首功,證明一下自己的能力,結果被守關的蜀漢大將盧遜用諸葛亮留下的連弩打敗,落荒而逃。
鍾會聽到許儀戰敗的訊息之後,迅速趕來了解情況,結果在橋上自己的戰馬被塌方的土塊陷住,鍾會一時間不知所措,只能丟掉戰馬逃命,要不是魏軍及時趕到解救鍾會,估計鍾會就要被盧遜射殺了。
可以說鍾會算是死裡逃生,因此在回到帳中之後,鍾會很快找來許儀,以未完成修建橋樑道路的理由將其斬首,聽說許儀要被斬首了,一些將領過來意思性對鍾會說:“看在許儀的父親許褚是曹魏的功臣份上,繞過許儀一條小命吧”,聽完大家的求情,鍾會以“軍法不明,何以令眾”為由拒絕,最終將許儀斬首。
就這樣,一代名將許褚之後許儀,在伐蜀的第一戰之後,便匆匆去世,並且鍾會斬首許儀的理由以及大臣們求情的理由都充滿蹊蹺,不覺讓人對許儀之死更加好奇,他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被殺的呢?
鍾會為何要殺許儀表面上來看,鍾會殺許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許儀沒有完成自己交代的任務,可是當我們深入分析之後,卻會發現,鍾會用沒有完成任務這個理由來殺掉許儀,實在是有些牽強了,為何這麼說呢?
結合真實歷史,我們會發現,鍾會最開始安排許儀做先鋒負責開路修橋,其任務範圍並沒有涉及到南鄭關上邊的橋樑,因為這裡是蜀漢的一個防守死區,魏軍根本就不可能進入到這裡,所以許儀的任務必然不可能是到這裡去修橋的。
那麼為何後來許儀還會去到這裡呢?主要就是因為許儀有些貪功冒進,去了本來不屬於自己職責範圍內的地區,並且還被盧遜打敗,這就尷尬了,鍾會聽到許儀戰敗的訊息之後,原本也是不該直接去到南鄭關橋樑之上的,因為這裡是蜀軍的地盤,貿然進去,必然危機重重,結果鍾會也是貪功冒進,才會陷入其中,差點丟了小命。
從這樣的真實情況來看,鍾會想要殺掉許儀,不是因為許儀沒有完成修橋樑的任務,而是因為許儀貪功冒進給自己惹來麻煩,鍾會完全可以用貪功冒進的罪名來處置許儀,可是由於自己也存在貪功冒進的嫌疑,所以鍾會只能換一個理由來殺害許儀,這樣別人就無話可說了。
簡而言之,鍾會之所以要殺掉許儀,第一個原因就是許儀貪功冒進,惹來麻煩,導致鍾會差點才出場就丟了小命,因此作為主帥的鐘會,必然需要懲罰一下許儀,要不然難以服眾,可是僅僅懲罰一下,還罪不至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鍾會想要殺掉許儀的主要原因,絕對不是許儀貪功冒進,而是另有秘密。
結合前邊我們所說的歷史背景,鍾會這次出來擔任主帥,可是鍾會第一次率軍作戰,所以軍中很多資歷老的大將都是不願意聽從鍾會安排的,比如鄧艾這些老江湖,就對鍾會明顯不滿。
鍾會深刻明白自己這個主帥的尷尬地位,必須找一個機會立威以震懾大家,這樣一來,在正式作戰的時候,自己才有足夠的威嚴控制大家,這就是鍾會殺掉許儀的主要原因。
鍾會原本就想找一個人出來殺雞儆猴立威一番,剛好許儀自己送上門來請命擔任先鋒,隨後又貪功冒進犯了錯誤,這樣一來,鍾會簡直就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將計就計,直接一舉拿下許儀,立威震懾大軍,為自己後邊的戰事做鋪墊。
在鍾會殺掉許儀之後,在場的人都很驚訝,再也不敢不服從鍾會安排了,為何就是一個小小的先鋒許儀,就能有這麼大的震懾力呢?這就涉及到許儀的身世背景了,許儀可是許褚的兒子,許褚是曹操時期最為信任的大將,這樣的功臣之後,在朝中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鍾會都敢殺掉這樣的人物,其餘的大將自然還是比較害怕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做錯事或者不聽從鍾會的安排,就會身首異處了。當然,鍾會敢殺許儀也是有原因的,不信我們繼續來看一看那些大臣求情背後透露出來的淒涼。
大臣為何沒有求情前邊說過,這些大臣確實說了一句“看在許儀的父親許褚是功臣的份上,饒了許儀一命”,可是這樣的話,很明顯不是在求情,而是有意提醒鍾會許儀的身份一樣,為何這些大臣要這麼做呢?想要求情,直接說明求情的原因,或者說清楚許儀罪不該死,那不就完了,為何要用許儀父親來說話。
鍾會聽完大臣們的話之後,就果斷把許儀斬首了,說明鍾會是聽懂大臣們的言外之意了。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許儀這種背景,是顯得比較尷尬的,因為當時權勢最大的是司馬昭家族,所以跟隨司馬昭的親信,才是最受益的,比如鍾會就是如此。
除了司馬昭的親信之外,另外一些人就是雖然也是曹魏曾經的功臣,但是如今已經投靠司馬昭旗下之人,這些人也會受益,而像許儀這種人,剛好處於兩者的邊緣,他和司馬昭關係不親近,和曹魏的那些投靠司馬昭的人關係也不親近,再加上自己父親許褚以前人緣不好,對曹操足夠忠誠,因此現在投靠司馬昭的人,都會或多或少想要欺負一下許儀。
就是處於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許儀注定就是一個悲劇角色,就算是鍾會不拿許儀開刀,其餘的大臣也會拿許儀開刀,因為他是名將之後,但在此時的隊伍中又是孤立無援的,大家欺負他可以顯得自己很牛,但是又沒有人會出面幫助許儀。
鍾會就是看清楚了這一點,才敢果斷殺掉許儀,其餘求情的大臣看似在求情,實際上卻是在提醒鍾會趕快殺掉許儀來立威,只有許儀,從一開始到被殺,都完全處於一臉懵的狀態。
結語許儀雖然貴為名將許褚之後,可是處於司馬家族掌權的關鍵時刻,許儀的身份反而是最為尷尬的,鍾會想要找一個人來立威震懾軍隊,剛好許儀就是最佳人選,所以一場看似陰差陽錯的斬首盛宴,背地裡卻是早已謀劃好的鴻門宴,許儀恰似鍾會案板上的魚肉,只能任其宰割,自己還不明所以,實在可悲可嘆啊!
-
15 # 歷史可嘆
許褚是曹操貼身侍衛,勇猛無比,有一次在河南汝南縣,一萬多賊寇攻城,許諸人少打不過,連弩箭都全射完了,許諸找來了一些石頭放在四個城角,讓城裡的人民幫助從上面扔石頭,而許諸以一當十,扔一個砸中一個,最後敵人根本無法靠近,對許諸產生深深畏懼,再也不敢靠近了。
許諸是曹操忠臣,兒子卻卑微得可憐後來,許諸投靠了曹操,曹操把許諸當成勇士,跟隨曹操征討張繡時,許諸率先衝鋒在前,斬首敵人一萬多人;在官渡征討袁紹時,曹操的另一侍衛徐他想要謀反,但因為許諸一直跟著他不方便下手,等許諸歇班時,徐他帶著匕首前去曹操帳中,沒想到正好又遇到了許諸,許諸三下五除二就殺了徐他,有這樣的人在身邊,曹操怎麼會不放心呢。
曹操任命許諸為武衛中郎將,把許諸哥哥許定也任命為都督徼道虎賁,即負責君主出行的道路警戒,也就是說許諸兄弟都是曹操最信任的部下,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當曹操去世後,許諸悲憤不已,哭到吐血,除了內心十分忠誠外,可能許諸更感慨最信任自己的保護傘沒了。事實也是如此,曹丕雖然任命許諸為武衛將軍,卻並不像曹操那般信任許諸,許諸逐漸失勢,等到許諸去世後,他的兒子許儀雖然繼承了父親許褚的爵位,但在朝中已經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鍾會從小是個人精有人失勢就必然有人得勢,比如鍾會,鍾繇74歲時老來得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就是鍾會,鍾會從小就十分聰明,博學多才,精通玄學,特別會說,深得魏帝和司馬一族賞識。
鍾會從小就是個人精,有一次他和哥哥鍾毓去見皇帝曹丕,鍾毓看到曹丕有些害怕,汗如雨下,而鍾會則坦然應對,十分從容,皇帝問“鍾毓啊,你怎麼出了那麼多汗啊?”鍾毓說“皇上天威,臣戰戰兢兢,汗如雨下。”這時,曹丕突然轉向鍾會問“那你怎麼不出汗呢?”鍾會學著大哥的口氣“皇上天威,臣戰戰兢兢,汗不敢出”,引得曹丕哈哈大笑。
在司馬師率軍征討毌丘儉時,鍾會勸說司馬師率隊出征,取得大勝,可是司馬師很不幸,在回師途中病死了,司馬昭接過了司馬師的指揮棒,這時魏帝曹芳卻要求司馬昭留鎮許昌,讓尚書傅嘏帶領部隊回到洛陽,此舉就是變相剝奪司馬氏的兵權,在危急關頭,鍾會強烈建議司馬昭不要管魏帝的詔書,必須帶兵回京,最後司馬昭採用了這個建議,順利掌權,可以說鍾會是司馬昭最寵信的人之一。
不過鍾會雖然能掐會算,但卻並不是武將,而是謀士,平時靠嘴吃飯,所以在帶兵打仗上卻差那麼點意思。
鍾會殺死許儀的過程當時,蜀漢大將姜維屢屢騷擾邊疆,司馬昭打算要幹掉蜀國,但他雖然這麼想,群臣們卻不想勞師動眾打一場沒有勝算的戰鬥,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國不好走,這是一場硬仗。在這個關鍵時刻,鍾會站了出來,表達了對司馬昭想法的支援,據史料記載,伐蜀的戰略目標和規劃,就是由兩人秘密制定的,由此看出司馬昭對鍾會的信任,鍾會也順利獲得了部隊總指揮權。
262年,司馬望回師,將十萬部隊指揮權交給了鍾會,當時許諸之子許儀是門牙將,屬於基層小官,他主動請纓出戰,想透過戰功提升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可是他沒有想到鍾會給他調撥了五千馬軍和一千步軍,命其兵出斜谷,並在途中填平道路,修理橋樑,鑿山破石,如有延誤將軍法從事。
就這樣,許儀出發了,許儀本來就想立功,帶著這些人馬來到了對方城門前,竟然開始發動猛烈攻擊,而守將立刻用連弩進行還擊,許儀大敗,戰報傳回後方,鍾會親自過來檢視,沒想到又被連弩射了一通,慌忙之中,鍾會趕緊逃跑,在逃亡途中經過一座小橋,橋樑出現了坍塌,鍾會的戰馬被陷下去,終會不得不連滾帶爬回到了陣營。
回來後,鍾會就以“修理橋樑道路不利”為由要斬首許儀,眾將紛紛求情都沒有保住許儀的性命,最終許儀被斬首。
鍾會殺許儀有深層含義鍾會之所以要殺許儀,主要有三方面的考慮:
1、立威望
鍾會就沒有帶過兵,朝中一片質疑,軍中同樣如此,大家對於這位新主帥的能力都有擔憂,此時必須要殺雞給猴看,殺的人不能是司馬家族的人,而只能是曹魏的人,此時許儀的父親名望夠大,而許儀官職較小,殺他最為合適,從效果來看,殺了許儀之後,部隊信任感提升不少,也不再有人敢懷疑鍾會的能力。
2、出惡氣
修橋鋪路本來就是許儀的本職工作,他不但沒有完成工作,自己還違抗軍令,與此同時讓自己險些喪命,這種情況下以“修橋不利”追究他的責任就是讓底下人意識到要盡力去完成自己的職責,如果沒有完成,只有像許儀一樣被問斬,這樣可以掃一掃晦氣,讓部隊增強凝聚力。
3、繼續示好司馬昭
司馬昭早就準備剷除異己,作為心腹的鐘會能殺一個是一個,這個舉措其實讓朝廷和部隊中所有人都意識到這個問題。同時也是迷惑司馬昭,畢竟從鍾會出城之後,他已經做好了謀反的準備,策反了姜維,準備殺了鄧艾之後就回頭攻打司馬家族。
可人算不如天算,鍾會和姜維都被亂兵殺死,這可能就是殺掉許儀必然要付出的代價吧。
結語:
鍾會雖然能掐會算,但肯定沒算到自己的死亡,他作為主帥,想殺誰都易如反掌,只需要找一個理由,所謂柿子要找軟的捏,許儀就是最好的下手物件,所以當鍾會要殺許儀的時候,也沒有底下人敢去阻攔,如果許儀知道自己竟然會這般下場,估計他也不會主動請纓去打仗了。
-
16 # 大愛無恨劉成
鍾會要將許儀軍法從事,斬首示眾,不是沒有人出來求情,而是有不少人求情了,但是鍾會一意孤行,不接受大家的求情。
許儀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虎痴”許褚。許褚生前擔任武衛將軍,牟鄉侯,職務不是很高,但是職責非常重要。許褚的主要責任就是保護曹操的安全。許褚的一生,也做到了盡職盡責,多次救曹操於命懸一線之際。
第一次、濮陽城,曹操遭遇呂布,許褚一馬當先衝上去,單挑呂布,目的就是為了救曹操。
當時,呂布沒有認出曹操。呂布用畫戟扣在曹操的頭盔上,曹操危險萬分。許褚及時趕到,力敵呂布二十回合不分勝負,後來典韋、夏侯惇、夏侯淵等陸續趕到,曹操化險為夷。眾將又以群毆的方式,趕跑了呂布。
第二次、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北逃,在烏林小道和葫蘆口先後遭遇趙雲和張飛的埋伏。許褚為保護曹操立下首功。
這兩次遭遇到的都是頂級戰將,許褚也總是一馬當先地衝上去。應該說,趙雲和張飛沒有得逞,許褚發揮了主要作用。另外,徐晃、張遼、張郃等也功不可沒。
第三次、渭水之戰,曹操帶兵欲渡過渭水,被馬超採取“半渡擊之”的戰術打得大敗。許褚將曹操救出。
當時,許褚奪了一條小船載著曹操。許褚一手揺櫓划船,一手持盾牌擋箭,曹操才得以死裡逃生。
第四次、儒須之戰,曹操被東吳大將韓當、周泰追殺,許褚抵住二將三十多合,曹操得以逃脫。
第五次、曹操引五十餘騎觀察地形,被孫權領兵包圍。韓當、周泰、陳武、潘璋四將帶三千弓箭手,追殺曹操。
許褚引虎衛軍及時趕到,救回曹操。
曹操無拳無勇,卻喜歡身先士卒,每次大戰都有生命危險,多虧有許褚在身邊護衛周全,曹操才一次又一次地死裡逃生。典韋死後,許褚擔任曹操的保鏢,也是十分合格的。
許褚還立有很多戰功,這裡就不能一一列舉了。曹操駕崩的時候,許褚因為傷心過度,不久的將來,他大哭一場後吐血身亡,追隨曹操而去。許褚是曹操手下的第一勇將、第一忠臣,這一點曹操是深信不疑的。
司馬懿曾經說過:
“許褚對丞相的忠心到了什麼程度呢?就是丞相命令他殺了自己的父親,他也不會皺一下眉頭。”許褚忠心耿耿、勞苦功高,因此兒子許儀繼承了他的爵位也順理成章。許儀不但繼承了父親的爵位,還繼承了父親勇猛無前的戰鬥精神。於是,在鍾會伐蜀時,許儀自告奮勇擔任先鋒之職。應該說,許儀也是優秀的將二代了。以許褚的功勞和威望,許儀躺在父親的功勞簿上,安常處順,一輩子過著優渥的生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年輕的許儀卻不是坐享其成,而是自己也要建功立業。但是,首次上戰場,就擔任先鋒,其風險之大無與倫比。
先鋒是幹什麼的?是先頭部隊,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要排除大部隊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障礙。先鋒官的責任之大,可以說是僅次於統帥。
許儀主動請纓,大家也都眾口一詞:
“非此人不可為先鋒。”鍾會也無話可說,就對許儀鼓勵了一番,同意了許儀的請求。同時,鍾會強調:
“此皆崎嶇山險之地,當令軍填平道路,修理橋樑,鑿山破石,勿使障礙。如違必按軍法。”也就是說,鍾會是有言在先的,完不成任務,必按軍法從事。
許儀結果犯了兩大錯誤:
第一、貪功冒進,搶關失敗,損兵折將。
許儀帶兵至南鄭關,帶領眾將奮力搶關。結果被蜀軍以諸葛連珠弩殺得大敗。
第二、沒有完成修理橋樑的任務。
鍾會拍馬過橋時,橋上土塌,陷住了馬蹄,險些跌落馬下。馬也掙扎不起來,鍾會只好棄馬步行。蜀將盧遜趕來,一槍刺向鍾會,被魏將荀愷一箭射死。鍾會就提拔荀愷為護軍,以全副鞍馬鎧甲賜之。
鍾會回去以後,就以許儀修橋不利,致使主帥差點被殺為由,將許儀斬首。諸將紛紛求情,鍾會不允。這樣許儀初次出征,寸功未立就被鍾會軍法從事了。
應該說,許儀儘管沒有很好地完成任務,但是所造成的後果也並不嚴重,諸將也都以:
“其父許褚有功於朝廷,望都督恕之。”而求情,鍾會為什麼還要力排眾議,非要殺了許儀呢?原因何在?
第一、鍾會首次帶兵,需要立威以做到嚴肅軍法、令行禁止。
殺了許儀,正好能起到這樣的效果。因為許儀是先鋒又是名將功臣的後代,影響面和力度都很大,更有榜樣作用。事實證明,鍾會達到了目的。我們看《三國演義》中,魏將的反應:
會怒曰:“軍法不明,何以令眾?”遂令斬首示眾。眾將無不駭然。
看到了吧?眾將無不駭然。就是大家都感到了恐懼,從此以後,誰還敢不聽號令?
事實也證明:只有威,沒有恩是不行的。鍾會最後要造反,就指揮不動諸位將軍,造反失敗。
當然,鍾會也懂得恩威並施。他在斬殺許儀的同時,嘉獎了有功的荀愷。只是他帶兵時日太少,威望沒有樹立起來。所以說,很多時候,資歷是取得勝利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鍾會的資歷太淺,指揮軍隊全靠司馬昭的授權。他狐假虎威地藉助司馬昭來指揮軍隊還勉強可行。一旦反叛司馬昭,軍隊就立即不聽的他指揮了。
第二、許儀的確也違抗了軍令,鍾會有理由斬殺他,眾將求情未果,是因為許褚已經不在了。
正所謂:人走茶涼,許褚已經去世。許褚生前也沒有結黨營私,只是自己一人守護在曹操左右,沒有私人勢力和圈子。因此,許褚一死,他的後代也就失去了靠山。許儀不應該追求建功立業,只要能夠安身立命即可。因為,形勢不同了;再者他本人也沒有許褚一樣無敵於曹魏的武功修為。
第三、也不排除鍾會在清洗忠於曹魏的勢力。
許褚只忠於曹操一人,是至忠至純的大將。那麼他的兒子許儀肯定也只忠於曹魏的皇帝。司馬昭有篡魏的野心,世人皆知。因為當時流傳著“司馬昭之心人,路人皆知”的諺語。所以,鍾會作為司馬昭的近臣,更加清楚司馬昭下一步的打算。鍾會就以清洗曹魏忠臣良將,來取悅獻媚於司馬昭。鍾會當時的想法是做晉朝的開國元勳。後來被姜維反覆攛掇,又被形勢所逼,結果反叛司馬昭被殺。
《孫子兵法》雲: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鍾會斬殺許儀無非就是犧牲一個許儀,在眾兵將面前樹立自己是一個治軍有方的合格統帥而已。
-
17 # 豹眼看歷史
許褚之子許儀的確是鍾會所殺,但史書沒有記載究竟為何被殺,更沒有說明是否有人替他求情。
不過,鍾會誅殺許儀一事,絕非簡單,定有貓膩,值得說道說道。
許儀的家庭背景及政治傾向《三國志·魏書·卷十八·許褚傳》記載:
褚薨,諡曰壯侯。子儀嗣。褚兄定,亦以軍功【封】為振威將軍,都督徼道虎賁。太和中,帝思褚忠孝,下詔褒讚,復賜褚子孫二人爵關內侯。儀為鍾會所殺。泰始初,子綜嗣。
《三國志》對於許儀的記載很少,只說許褚病逝後,其子許儀繼承了其爵位。許儀被鍾會殺死,司馬炎稱帝后,詔令許儀的兒子許綜繼承了其爵位。
記載雖然很簡單,但據此大體可以分析一下當時的歷史情況。
許褚對於曹操及其宗室可謂是忠心耿耿,曹操去世後,曹丕、曹叡兩代魏帝都對許褚及其子孫不薄。
許褚因為忠勇被曹操賞識、器重,專門負責他的護衛,累遷武衛中郎將,賜號“虎侯”。
這個“武衛”稱號,就是專門為許褚所設立的。
曹操病逝後,許褚因為悲傷一度痛哭吐血,可見他對曹操的情感。
魏文帝曹丕即位後,遷許褚武衛將軍,冊封萬歲亭侯,負責宮中安全。
魏明帝曹叡繼位後,冊封許褚為牟鄉侯,賜許褚一個兒子關內侯。許褚卒於任上,諡號為壯,其子許儀繼承了許褚的爵位。
許褚的兄長許定,也因為軍功封振威將軍,都督徼道虎賁,掌管曹魏的精銳部隊。
太和年間,魏明帝曹叡思念許褚的忠孝,下詔褒獎,又賜許褚的子孫二人關內侯的爵位。
從這些情況來看,許褚對曹氏忠心不二,惠及子孫。許褚的子孫必定也是感恩圖報,對曹氏宗室忠心耿耿。否則,曹氏也不會對許褚子孫一封再封。
許褚留給後世的感覺就是漢高祖劉邦猛將樊噲的形象,曹操也曾經稱許褚、典韋是他的樊噲,但許褚絕不是一個大老粗,而且是心思很縝密的人。
褚性謹慎奉法,質重少言。
《三國志》說許褚謹慎奉法,不愛說話,樸實憨厚,兩件事足以說明這一點。
一是,曹仁從荊州前線回來,想單獨跟許褚聊一聊,但許褚拒絕了。理由是,將軍曹仁是外臣,自己是內臣,不宜單獨來往相處。為此,許褚還得罪了曹仁,但曹操知道後,對許褚更加信賴。
二是,官渡之戰時,曹操的隨從謀士徐他等人想刺殺曹操,但由於許褚在身邊,不敢動手。等許褚輪到休班時,徐他等人懷揣利刃進入曹操營帳,伺機謀殺曹操。許褚回家後,感到心神不寧,急忙回到曹操大帳。徐他等人看到許褚回來,神情大變。許褚發覺異常,立馬殺死了他們。
豹眼之所以囉嗦這些,就是想說明許儀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一定會對曹魏宗室忠心耿耿,毫無二心。
許氏家族是曹魏的堅定護衛者,而許儀又是其家族的掌門人,必定會成為司馬氏、鍾會等的眼中釘,必置之死地不可。
演義中鍾會誅殺許儀的原因《三國志》沒有具體記載鍾會是如何誅殺許儀的,但在《三國演義》裡有描寫。
演義第一百一十六回 “鍾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聖定軍山”中,許儀被殺是因為他作為前鋒,沒有逢山開路、遇水疊橋,導致了鍾會馬陷橋下,幾乎喪命。
按理說,作為先鋒,許儀是有責任的。但是否該處死,很難說,這就看主帥的態度了。
叱左右推出斬之。諸將告曰:“其父許褚有功於朝廷,望都督恕之。”
會怒曰:“軍法不明,何以令眾?”遂令斬首示眾。諸將無不駭然。
但鍾會下令將許儀推出斬首,諸將都替許儀求情,但鍾會決意殺之。
不知道題主從哪裡打聽來的訊息,說沒有人替許儀求情。
從演義來看,並非沒人出面求情,而是諸將都為之求情,只是鍾會不聽。
這個不去管它了,總之,許儀確確實實是被鍾會殺死了,有沒有人替他求情並不是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說一下鍾會為何執意要殺許儀吧。
鍾會誅殺許儀的真實目的漢末三國時期,鍾會也是一個權臣、陰謀家,只不過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曹氏、司馬氏身上,忽視了鍾會的陰謀。
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曹氏、司馬氏都成功的上位了,而鍾會卻以失敗而告終。
鍾會(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人。三國時期魏國軍事家、書法家,太傅鍾繇幼子、青州刺史鍾毓之弟。
鍾會出身於潁川鍾氏,才華橫溢,精通玄學。弱冠入仕,歷任要職,深得魏帝和群臣賞識。
鍾會混得不錯,這與其非凡的才能不無關係,但自然少不了得益於其父鍾繇的庇廕。
其父鍾繇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因協助漢獻帝東歸有功,被封東武亭侯。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鍾繇被委以重任,為司隸校尉,鎮守關中,功勳卓著,以功遷前軍師。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建立後,鍾繇任大理,又升為魏相國。
魏太子曹丕賞賜給鍾繇“五熟釜”,在釜上銘刻文字說:“堂堂魏國作漢室屏障。可作相國的人惟有鍾繇,實在像心臟脊骨一樣重要,整夜畢恭畢敬,不知怎樣安處,您是百官的師長,記在這裡以為眾人的楷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鍾繇受魏諷謀反案牽連,被免官。此時,曹操還活著,這是曹操辦的事。
曹操病逝後,曹丕繼位,進而稱帝,重新啟用鍾繇為廷尉,進封崇高鄉侯。後遷太尉,轉封平陽鄉侯,與華歆、王朗併為三公。
魏明帝繼位,遷太傅,進封定陵侯。太和四年(230年)卒,諡曰成。
從鍾繇的經歷來看,雖然沒有成為曹魏託孤大臣,但與司馬懿等人一樣,是名副其實的曹魏重臣。
鍾繇涉嫌謀反與司馬懿的“鷹視狼顧”一樣,都是說不清的事。曹操一向多疑,對鍾繇、司馬懿等重臣不放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曹丕對這二人很信任,但事實說明還是老子更厲害些。
司馬氏篡奪了曹魏的江山就不用說了,鍾會反叛也說明了鍾氏並不是安分的主。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危,立曹叡為皇太子,託孤於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等人,但沒有鍾繇。這就說明了鍾繇的分量還是不足。
太和四年(230年),鍾繇去世,其爵位由其長子鍾毓繼承。
鍾毓,機靈敏捷,有其父之遺風。十四歲時,起家散騎侍郎。太和初年,遷黃門侍郎,襲封定陵縣侯。
正始年間,鍾毓拜散騎常侍,但由於與託孤大臣曹爽不睦,被貶魏郡太守。
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懿誅殺了曹爽,鍾毓才得以再入京城,被拜為侍中、御史中丞、衛尉卿。
後鍾毓跟隨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平定毌丘儉、文欽、諸葛誕等人的叛亂,被拜青州刺史、後將軍,都督徐州、荊州諸軍事。
景元四年(263年),鍾毓去世,追贈車騎將軍,諡號為惠。
相較於其兄鍾毓,鍾會的起點要低不少。
鍾會不僅是鍾繇的幼子,而且是鍾繇小妾所生,這是先天不足,好在鍾會打小就聰明,一直在努力中。
鍾會與其兄鍾毓一起,隨從司馬師征討毋丘儉,典知機密。獻策於司馬昭,粉碎曹髦的奪權企圖。隨軍平定諸葛誕叛亂,屢出奇謀,時人比之為張良,累拜司隸校尉。
鍾會雖然是外臣,但卻插手朝廷大小事務及官員任免,可見其野心不小。
司馬昭誅殺曹髦後被朝野詬病,就想伐蜀樹立威信,但朝臣大多持反對意見。
鍾會力挺司馬昭伐蜀計劃,因而被拜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主持伐蜀事宜。
由此可知,鍾會與其兄鍾毓在曹魏後期,都是重臣,而且跟司馬氏走得很近。鍾氏是朝廷中不可小噓的勢力,是曹爽打擊的物件,也是司馬氏極力拉攏的勢力。
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之戰中,鍾會配合鄧艾分兵進取,最終滅亡蜀漢。鍾會被拜司徒,封縣侯。
也就是在這一年,鍾會之兄鍾毓病逝。否則,哥倆聯手,恐怕歷史將是另一種結果。
功成之後,鍾會萌生不臣之心,勾結蜀將姜維,圖謀據蜀自立,打壓太尉鄧艾。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鍾會以郭太后遺命之名,矯詔討伐司馬昭,為部將胡烈所害,死於亂軍,時年四十歲。
豹眼評語從這個過程來看,鍾繇、鍾毓、鍾會父子與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何其相似奈爾。
曹魏時期的鐘氏與司馬氏有得一拼,鍾會反叛是史實,但不能推定鍾繇、鍾毓父子也有反叛之心。
假如鍾會成功誅殺了司馬昭,最後取代曹魏政權的話,鍾繇、鍾毓還能脫得了干係嗎?
鍾會出兵伐蜀之前,王朗之孫女、王肅之女,司馬昭之妻王元姬就曾預言鍾會必反。
這很有意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鍾會之心,司馬昭妻子盡知哦。
這就說明,像許儀那樣忠心於曹魏的人,朝野看得清清楚楚;像鍾會、司馬昭那樣想反叛的人,也難免不流露出蛛絲馬跡。
從鍾會的最終結果來看,他與司馬氏一樣,都是有野心的權臣,只不過沒有司馬氏運氣好而已。
司馬氏討伐毌丘儉、文欽、諸葛誕,很難說反叛者是反對司馬氏還是曹魏。
鍾氏跟隨司馬氏征討反叛者,也很難說清是為了司馬氏還是為了自己掃清障礙。
鍾會要想反叛,不僅要除掉司馬氏,而且要對付忠於曹魏的重臣以及也有此類似想法的人。
在此情況下,許儀作為曹魏的忠臣,自然為鍾會所不容。
許儀有錯在先,如果鍾會沒有私心,出於維護朝廷的利益,鍾會絕不會殺掉許儀。
演義中所言,諸將都以“其父許褚有功於朝廷”而為其求情,這恐怕是真的。但不提其父有功於朝廷還好,恰恰是許褚有功於朝廷,對朝廷忠心耿耿才更堅定了鍾會誅殺許儀的決心。
試想一下,如果此時不殺許儀,等到鍾會想造反時,許儀反對,那時再殺許儀就困難多了。
當然,也存在題主所說的情況,諸將出於明哲保身,都沒有替許儀求情。這也是因為鍾會的專權跋扈,諸將不敢選邊站隊,不敢得罪鍾會。
-
18 # 風去了無痕D
鍾會殺許儀,表面上三軍懾服、令行禁止,併為自己立了威。實際上,卻為自己後來讓亂兵亂刀分屍先埋下了定時器。
之所以沒人出來求情,是因為鍾會擺明了在找茬殺人。故而眾人心知,求了也是白求,弄不好還要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鍾會是個什麼樣的人?出身高門貴族的鐘會,長在統帥司馬昭身邊任高參,深諳兵法戰略而極度缺乏基層帶兵實踐,只知以威嚴峻法治軍,而不知施恩義厚結將士的道理。
軍隊是講資歷的,古今軍中宿將們對“空降來鍍金的”都是有牴觸情緒的。所以當鍾會出任伐蜀大軍主將時,必然也感受到了牴觸氛圍。
所以,一心要找一個有些名氣的偏將來殺了立威。而許諸之子、時任牙門將軍許儀不幸中招了。
這時候,鍾會把大將招牌一豎,鐵面無私,他說要殺,任誰上去求情也是沒有用的!
殺了許儀後,軍中各級將領對鍾會從此服服帖帖,有命必從,這讓鍾會很滿意,大將軍的氣場,也變得愈發的威嚴。
但鍾會不知道的是,將士們怕他、服他,並不是敬服他個人。而是因為他代表了朝廷法令,軍中將士敬服的:只是朝廷法令。
而當後來,鍾會欲矯詔自立時,他再就也不代表朝廷制度法令了。
這時候,被他用殺許儀時的嚴刑峻法壓制下的軍中將士們,積壓的不滿與憤怒爆發了。
不代表朝廷了,還怕他作甚?
諸營亂兵立即一哄而上,把他與姜維一起亂刀剁成了肉泥。
被鍾會以軍法處斬的許諸之子是冤枉的,因為罪不至死。古代行軍打仗制度,若犯了“失軍、敗軍、畏敵不進、臨陣亂軍”等等,那是要殺頭的。
而許儀被軍法斬首的原因是什麼?
《三國志·鍾會傳》記載:鍾會統率十餘萬大軍分從斜谷、駱谷向漢中進兵。
命牙門將許儀率一部先行,在前整治道路,鍾會大軍在後跟進。
可知許儀所部,承擔的是修橋鋪路的任務。
但許儀職務是牙門將!
牙門將,大將之爪牙也。比如唐代節度使麾下最勇猛的將領與最善戰的悍卒,就稱為牙將與牙兵。
所以牙門將許儀所部,應是摧鋒陷陣的勁卒,而叫這群人去修橋鋪路,就是叫特種兵去臨時轉行當舟橋工兵,士卒豈能沒有怨言?
鍾會的用意就是要找茬殺人立威的企圖。
果不其然,大軍開進途中,有一座橋沒鋪好,橋板穿了,陷了馬足。如果橋塌了,過橋的人馬掉下去了,那麼負責人問死罪也還說得過去。
但只是陷了馬足,哪怕古代軍法再嚴,怎麼看也不過是捆打軍棍的罪。
但是,鍾會卻立即祭出軍法,當場斬了許儀。
這麼一下,大軍諸營將領士卒,無不感到脖子上發涼,此後對鍾會的心狠手辣,無不感到服服帖帖了。
《三國志》:(許)儀者,許褚之子,有功王室,猶不原貸。諸軍聞之,莫不震竦。然而將士們服服帖帖是一回事,鍾會其人刻薄、無情、寡恩的面目也公之於眾了。
自古大將要讓士卒甘心為之赴死,除賞罰嚴明外,私恩結士是必不可少的。
而鍾會依靠嚴刑峻法樹立威儀、震懾三軍,後來卻又妄想再靠這種毫無恩義的手段去勒令三軍將士背棄妻兒父母跟著他造反,鍾會顯然就是個理想很豐滿,卻倒在了現實的骨感之下的、脫離了實際的理論派人物,註定是要失敗的!
《三國演義》連環畫圖片。
回覆列表
第一百十六回 鍾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聖定軍山
武侯顯聖定軍山:後主聽信黃皓讒言,不準姜維拒魏。魏將鍾會得了陽安關,連夜聞西南上喊聲大震。當得知諸葛亮的墳墓就在附近的定軍山時,鍾會認定是孔明顯聖,第二天便到墓前致祭。祭畢,狂風愁雲變成了清風細雨,而後天色晴朗。是夜,鍾會夢見諸葛亮顯靈:諸葛亮飄然而至,告戒鍾會蜀漢氣數已盡,勸鍾會進川后不要亂殺無辜,言訖,拂袖而去。鍾會照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