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低配版屈原

    我的觀點與校方相反

    首先中國教育考核方式為應試,無論在校學習、行業資格證、找工作(如公務員等)大多為筆試。這就要求從試者掌握很好的應試技巧和知識儲備,且應試大放光彩在於科舉制的產生,一直沿用並改善至今已經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模式。

    但應試教育必須要無休止的做題,必須越多越好的題海戰術嗎?我認為不是,固然大量的練習會提高自身的應試能力,但我認為做題解題需要的是一個悟字。就如道家般的悟道,當然並不是古人修煉般坐著一動不動。我認為應試在“巧”不在“背”。大量的練習相當於一定程度上的背題,一直套用模板。就像高三的同學一樣,幾乎人人都用題海戰術,但是否人人都能獲得自己理想的成績呢,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認為大量練習不妥,特別是小學生,本該歡樂的童真年紀,為何過量的壓迫,如此只會增加個人壓力,甚至扭曲孩子們未來的心理。

  • 2 # 風雨霧雷電

    學校的說法是錯誤的。我從小學“略陽鐵小”到高中都是在文革時期度過的。記得上小學時,學校和老師非常關心學生德智體等全面發展,老師工作很認真,他們除了兢兢業業講課和設計課堂和及家庭作業外;還經常走訪家長特別是常走訪比較調皮和學習比較差的學生家長;由於當時經濟不太發達又是文革初期,學習還時常組織我們參加義務建校勞動和挖戰壕修防空洞及其它活動。

    那時我們學校內外的活動儘管很多,可並沒有影響我們學習,家庭作業並不多,寒暑假老師以學生居住區域指導學生成立學習小組,相互幫助學習。我們這一代人都已60多歲了,我們的父母絕大多數都沒文化,而且都比現在的年輕父母忙,非常辛苦,他們既沒有時間陪我們,也沒有能力指導我們學習。

    現在怎麼了?學校把一大堆作業推給家長,叫小學生在父母的監督指導下達到熟能生巧。那麼請問我們黨和國家投入如此龐大的資金教育,學校是怎麼做的?我這樣提問校方可能不愛聽。那麼換個問發,請問上至六十五六歲,下至五十八九歲,目前在職的各領域各層面工作人員, 他們的小學是怎麼讀出來的?為此,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為了祖國的未來,為了民族的發展,讓我們共同反省一下吧!

  • 3 # 韭韭悅讀

    不同的小學,孩子的功課量應該是不一樣的,不同的老師,給孩子的作業量也不一樣,不同的家長,對自己孩子作業量的要求也不一樣。

    對筆者來說,孩子正讀小學一年級,一般的民辦小學,教師更換頻繁,作業量還行。小孩子自己可以獨立完成,我基本不管,考試成績也看得過去。

    其實,小學階段的知識不是很難,甚至說簡單。在學校一般是可以解決功課問題的。但只是課本學習,對求知慾很強的孩子來說還遠遠不夠。

    家長與其說花時間來做習題,不如培養孩子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多出去外面的世界走走。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個博覽群書,見多識廣的孩子,會自己愛上學習,越到高年級,學習的後勁越大,他自己會去找到適合他的作業的量,根本不用老師和家長操心。

  • 4 # 雞蛋殼裡的蝸牛

    我首先是不贊成給學生留太多作業的,究竟這個年齡段我們最應該重視的僅僅是孩子們的學習嗎?我覺得不是,能夠自由的玩耍,能夠輕鬆的學知識,能夠知道什麼是身心健康的真正含義,併為之受教和實施,這些才是孩子們在成長初期最先建立並陪養的東西。

    大量的作業每天壓的孩子們連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連看看藍天的機會都變得越來越渺茫,為了督促孩子,家長不得不抽出時間陪著熬著,負重的不僅僅是孩子們的一部分童年時光,包括家長也搭進去了親子活動的時間和氣氛。

    建議也呼籲,為孩子減負不要只是口號,落實在行動上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鼓紅裡吳翠萍是誰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