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梓鷟
-
2 # 東秋妮
從正史來看隋煬帝楊廣: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的人物評價相對公正,稱楊廣"智可以拒諫,詐足以飾非"。
1.隋煬帝楊廣是善於蟄伏,長於自制,堅毅隱忍的雄才大略之才!
2.隋煬帝楊廣相貌堂堂,風流倜儻,聰明伶俐!
3.隋煬帝楊廣相比秦始皇只留下長城,楊廣給後世留下功在當代,遠比長城更有實用價值的大運河!
4.隋煬帝是一個優秀的君王,他領導的隋帝中國人口數量為歷代帝國之冠,國家的財政實力也遠遠超過秦皇漢武!
從野史來看隋煬帝楊廣:
《唐書》中說其弒父,弒兄,奸母,淫妹,親媚臣,殺忠良!
關於"楊廣弒父",根據野史記載:
仁壽四年七月,隋文帝病危,太子楊廣寫信向楊素詢問文帝的病情,楊素回信給太子時,宮人卻誤送到文帝手中,文帝大怒。
同時,文帝的寵妾宣華夫人告訴他,太子楊廣欲行非禮。文帝這才下定決心將太子楊廣廢掉,於是令柳述,元巖緊急召前太子楊勇前來,準備讓他繼承皇位。
楊素得知這一訊息後,馬上報告太子楊廣,楊廣立即偽造聖旨,逮捕柳述,元巖,將自己的心腹派到宮裡,又派親信宇文述等控制宮門,把後宮所有人遣往別處。
一切佈置妥當後,太子楊廣即派張衡入宮待疾。不久,文帝就駕崩了!
關於文帝被弒的說法,有可能是為了政治需要,為了討伐楊廣而刻意歪曲事實,醜化隋煬帝!
而唐朝既得天下,也必須將隋煬帝妖魔化,以此來證明自己取得帝位是順應天意的!
有些野史更是把楊廣描寫成了一個多年沒有親近過女人的色情狂!
隋煬帝楊廣做為一個歷史上記載的封建皇帝,客觀的講,應該有功有過!我們後人因以史為鏡,奮起直追,創立更輝煌的中國偉業!
-
3 # 歷史小公子
性格決定了他的過失
從性格上講,楊廣此人絕對是刻薄寡恩,剛愎自用,毫無情誼。
首先他的刻薄寡恩就在於逼殺楊素!要知道楊素何須人也!別的功績咱不提,就說對他楊廣把,可謂鞠躬盡瘁了!
楊廣皇位怎麼來的,還不楊素和獨孤皇后,合理運作得來的?楊廣登基時候,兄弟楊諒背叛他,也是楊素不顧年邁身體,幫他平的亂!那洛陽城的建造也是楊素督造的
剛愎自用!怎麼回事,三徵高句麗,就是最好的證明,要知道一次就夠勞民傷財的了,二次,三次居然還
毫無情誼是說他,連最基本的父子之情都沒有,在仁壽年間他可是以殺害自己父親才登上的皇帝寶座啊
天馬行空的思維,決定了他的不世之功楊廣的思維永遠是天馬行空的,比如在他還沒有成為太子時候,他就想建立一條南北相連的運河!
在他登上帝位之後,他就如期實行了,建立了那條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大運河!
接著他發現長安城並不適合定都,重而遷都到了洛陽城,
在洛陽城他可以最好的控制關中貴族,同樣洛陽的地形也絕對是最佳定都位置!
南下江南,雖然有些奢靡,但是這絕對是非常不錯的政治措施,要知道當時,文帝打壓南方人,不信任,而南方人自然對隋帝國離心離德!
他的南下就代表了大隋帝國將來政治訊號,更何況,楊廣還建立佛寺,來穩定南方人心。
總的來說,在我看來,楊廣的失敗是因為他的性格造就的!無關於才能!
他的過大於功
-
4 # 小雷子1991
隋煬帝當然並非做的全是對事,他的諸多舉措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也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隋煬帝即位伊始,便毫無節制地役用民力。仁壽四年至大業六年(604~610 年),隋煬帝不斷地徵發農民掘長塹,筑西苑,營洛陽,繕離宮,伐木造船,鑿山通道,這些國防、交通和宮廷等大工程,大的要經年常役一二百萬人,較小的也要徵發一二十萬人。
總而言之,無論是開鑿運河、討伐高麗,還是修建長城,這些想法最初都是合理的,必要的,但落到具體實施上時,隋煬帝總是過於急迫,不惜濫用民力。換句話說,在頂層設計層面,隋煬帝或許是個極具前瞻性的高手,但在執行層面上,隋煬帝無疑是個沒有什麼天賦的執行庸人。
歷史評價絕非“幾功幾過”那麼簡單,也絕非給帝王將相貼上一張臉譜就算大功告成。站在不同的角度,我們會看見不同的當事人。只有從不同的視角多次分析,我們才能夠得到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而避免按照非此即彼的習慣進行一刀切。歷史,比我們想象的複雜得多。
-
5 # 搖滾九天
歷史上對隋煬帝楊廣的評價褒貶不一,史書中的楊廣是殘暴荒淫的,更有說是千古一帝的,今天我們就從隋煬帝的文功武治方面來詳細說說他的施政能力。
文治:
1.遷都洛陽:加強中央控制,形成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開鑿大運河:楊廣所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千古之功直到現在京杭大運河還在發揮著他的巨大作用,不僅僅是方便了交通,還大大的刺激了經濟的發展。京杭大運河與秦始皇修建長城遙相呼應,在中華大地上多出了一條巨龍。
3.科舉制:創造了千年以來的人才選拔的方法,對於古代人才發展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科舉制度直到1905年才被廢除,就算是現代我們所採取的高考制度科舉制度的影子在裡面。可見其影響力有多大。
武功:
隋煬帝武功方面碩果累累,侵略林邑、馴服契丹、征討琉球、震服伊吾、佔領吐谷渾、三徵高句麗。
而且楊廣登基時僅三子一女,即位後也就蕭後跟蕭妃兩個妻子,說他荒淫,不成立。
他不算是暴君,只是好大喜功,不過當時隋朝的財力也允許,隋文帝末年,隋朝富庶的時候,連貞觀鼎盛時期也比不上,直到李隆基唐玄宗時期才堪比。
他面臨的是關隴貴族的不安定,三徵高句麗,是為了把關隴貴族力量耗盡,從而排除隋朝最大隱患。可惜還是敗給了關隴貴族李淵。
他辦的事情都還行,太急功近利,要是幾代而為,也許現在天下不是如此。
說唐人強大,隋朝其實比唐朝強盛太多,可惜隋朝建立時門閥世家實力沒有像隋末那樣被削弱,導致矛盾激發。
-
6 # 老孔談歷史
楊廣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他的父親是楊堅,母親是皇后獨孤迦羅,他的父母親兩個人的感情非常好,在楊堅的後宮裡,楊堅也只獨孤迦羅喜歡這麼一個人,這對於一個皇帝來說,真的是很少見的,也是難得的。所以楊堅的所有兒女都是獨孤迦羅一個人所生,獨孤迦羅還和楊堅說根本不用擔心他們去爭搶王位了,因為他們都是親兄弟。但是獨孤迦羅卻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在皇位面前那有什麼親兄弟的說法,還是會不顧一切的去爭搶,不擇手段,用盡一切辦法。
楊廣是次子,在他的前面還有一個哥哥,最開始的時候,被立為太子的是他哥哥。但是他也想要做太子,所以他也是想了不少辦法,做了不少的事情。他假裝去做一個尊敬哥哥,孝順父母,不喜歡美色,非常賢能的樣子,去得到父母的喜歡。正好他的哥哥就是一個喜歡美色的人,他的家中就有很多的美女,其中他有一個最喜歡的,還給他生下了三個孩子,連他的結髮妻子都不理了。所以他的結髮妻子整天被氣得天天吐血,過了不長時間,就去世了。楊勇就讓他最喜歡的這個女人打理家裡的事,這下可把他的母親氣壞了,她本來就不喜歡男人有這麼多女人,正好楊勇還因為小妾害死了自己的妻子,讓她非常不高興。他的結髮妻子突然死亡,讓獨孤迦羅覺得是他的小妾害死的,簡直讓她忍受不了,就越來越討厭楊勇了。
楊廣是真的有心機,知道母親不喜歡哥哥的行為,就在自己母親面前假裝和結髮妻子特別恩愛的樣子,獨孤迦羅一看他這麼做才是對的,就像楊堅對她一樣,就慢慢的開始喜歡他了,常常在大家的面前誇獎他,說他哥哥的不好。楊堅每天都聽到皇后誇獎他,所以也慢慢地改變了看法,有了想改立太子的念頭。但是楊堅又不能光聽到別人這麼說就做了決定,所以打算先觀察楊勇一段時間再說,之後派人去監控他,看看他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結果也巧楊堅派去的人其實被楊廣收買了,跟他是一夥的,所以一見到楊勇就說不好聽的話去激怒他,楊勇就非常生氣,說父皇對他不好,什麼什麼的。結果這些話傳到了楊堅的耳朵了,這下可算是證實了別人以前的說法,下定決心要改立太子了,楊廣終於憑藉自己突出的演技和下三濫的手段成為了皇位的繼承人。
後來,楊堅生病了,躺在床上,可能是楊過覺得這就快當上皇帝了,就太過激動了,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了。就開始詢問大臣們,他爹的後事和自己登記的事情怎麼辦,他沒想到的是他寫的信送錯了地方,送他爹手裡去了,楊堅氣的不得了,正想找他談話來,結果遇上一邊哭著來找他告狀的妃子,說楊廣想非禮她。這下楊堅更生氣了,就破口大罵,真的是連狗的不如,連自己的庶母都不放過,他以前的樣子都是假裝地嗎。這樣的一個人,又怎麼能接皇帝的班,所以就想廢了他,再改立楊勇為太子。但是這已經來不及了,朝中的大權早已經全被楊廣掌握了,過了不久,楊堅就死了,不知道是被他氣死還是被他殺死的。
楊廣當上皇帝之後,覺得他的哥哥對他的皇位有威脅,所以就下令讓他哥哥自盡,楊勇死後,他還是不放心,就打算把所有對他有威脅的兄弟們殺光,他的三弟在早年就死在了楊堅的面前,他四弟在他父親還活著的時候就被楊勇陷害了,早就被囚禁起來了,最後還一個最小的弟弟也被他給終生囚禁了,這才覺得滿意了。
楊廣真的是一個可惡至極人,是歷史上名聲特別臭的君主之一,他雖然從某些方面來說是很聰明的,只是有時候用的地方不對。
-
7 # 小草根學歷史
其實,針對隋煬帝的功過評價是比較困難的。說他是一個昏君,也談不上,畢竟在他統治期間,做過如完成國家統一,開通大運河,發展科舉制等功在萬代的措施;但也做過巡行江都,大興土木,窮兵黷武的事。所以,非要給隋煬帝一個評價的話,我想應該事功過各半,五五開吧!
下面就具體說說:
第一: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統帥51萬大軍南下攻陳,結束了近30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完成了國家的統一,使國家進入了強盛發展的年代。這說明楊廣還是一位有雄心的君主。
第二:開鑿大運河。楊廣登基之後,下令修建大運河。這條運河連線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使兩種文明能連線在一起。雖說有滿足自己遊玩的因素,但客觀上也使得古代的交通變得暢通,為後世的富強打下了基礎。
第三:西巡張掖。從公元605年—公元609年,隋煬帝不斷對西北部用兵,開拓了數千裡的疆域。這也是前代所從未達到的。隋煬帝西巡張掖後,在當地設定郡縣,使得甘肅,青海,新疆等地成為了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些舉措對後世影響深遠。
第四:巡行江都。平定江南後,隋煬帝打造豪華的龍舟,浩蕩遊行江南。對此,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一個禍國殃民之舉;但是,也要看到他另一面,江南剛剛平定,仍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作為皇帝親自南下,也表示了統治者對此地的重視,都是一體臣民。
第五:三徵遼東。公元611年—公元61年,隋煬帝三次親征高句麗,雖然這三次戰爭後,北韓遣使請降。但是,在此過程中,用兵過甚,造成人口死傷無數,百姓民不聊生。
從上面幾個小事件看出。隋煬帝不僅是一位能開疆擴土,胸懷大志的帝王后期又是一位窮兵黷武,腐化奢侈的君主。所以我覺得隋煬帝既有功勞又有過失,功過各半的皇帝。
-
8 # 傑說123
聰明有能力的君主,又是殘暴的君主。
對於隋煬帝,史學界長期認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可以與商紂王、秦始皇相提並論。他在14年位期間,“統一江山”、“修通運河”、“西巡張掖”、“三遊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
特別是他營建東都(今洛陽)、三遊江都(今揚州)、三徵高麗(今北韓半島),無休止的徭役和兵役,最終引發了隋末農民起義,導致了隋王朝的壽終正寢。隋煬帝失敗的地方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偉業了。
三駕遼東不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本身修建大運河就傷民大重,損傷國體。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也同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煬帝因過分自信與輕敵,導致第一次徵高麗的失敗,並陷入戰爭泥潭。致使不滿的士兵發動兵變。
人民也為逃避沉重的負擔紛紛起義造反,為大隋王朝的覆滅打下了伏筆。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暴君,在其統治期間,同樣成就了大事業,同樣也有大作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讓學生正確全面地評價這位帝王。郭志坤《隋煬帝大傳》一書中曾評價他是個複合型的人物,其罪可彰,其功也卓。
若論其功業,則不下於秦始皇,決非“秦二世”者流所可比擬。對於隋煬帝短短一生來說,這樣的評價是比較中肯、公正的。
利用教材,我們不難發現,隋煬帝有兩大功業:
一是開通大運河,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的發展和交流。大運河的開鑿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線起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利在千秋萬代。
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線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連線了兩個文明。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
二是開創科舉制,促進了古代選官用人制度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20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
隋煬帝楊廣可謂功勞蓋世!他還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中國威、暢通絲路,也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
綜觀隋煬帝的功與過,隋煬帝雖“暴”但大有作為。作為現代人,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人物,以理性的思維對待人物,我們的歷史和生活將會變得更加鮮活、更加充滿智慧!
-
9 # 破乞
第一:如果要評選中國曆代帝王中的“敗家子”的話,隋煬帝楊廣恐怕會首當其衝。千百年來,隋煬帝楊廣,在世人眼裡,早就是與秦始皇嬴政齊名的暴君,甚至名聲比秦始皇還不如。秦始皇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但這一統的江山,畢竟是他親手打下來的,最後打了多少賠了多少,最多隻是個不賠不賺。但這位隋煬帝卻不同,他的父親楊堅留給他的,是一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雄踞東亞大陸的世界第一強國--大隋帝國,卻被他僅用了13年時間,就搞得天下大亂,國破家亡,好好的大隋朝,反給盛唐做了嫁衣裳。這真好比一個人繼承了一筆豐厚的遺產,卻用極快的速度敗壞光,不是敗家子又是什麼?所以多少年來,在文學作品影視形象中,這位暴君都是百分之百的反面角色。
第二:說起隋煬帝楊廣,現代人都說是昏君,而在隋文帝在位時期,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楊廣卻是個年輕有為,建功無數,名聲相當好的皇子,甚至許多人把他看做人中之龍,締造盛世的希望。做皇子的時候,他厲行節儉,謙恭有禮,很得隋文帝的歡喜,最終使隋文帝廢掉了太子楊勇,立他為儲。但事實上,早在楊廣20歲的時候,他就名滿天下了,原因就是那場隋王朝的統一戰爭——滅陳戰爭。
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就被任命為兵馬大元帥,率領50萬大軍平滅南方陳朝,這一戰的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畢竟是統一天下的最後一戰。而從難度上說,彼時隋朝兵強馬壯,遠非苟延殘喘的南陳小朝廷可比,南征自然是摧枯拉朽。在這場戰爭裡,楊廣也第一次讓世人認識了他,作為統帥,他制訂了兩路突破,直搗建康城的戰術,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傷亡,而且隋軍所到之處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繳獲的財物也悉數上繳,南陳的府庫更是“無所取”。
楊廣本人更是以身作則,在軍中身體力行,恭行簡樸,滅陳之後他賞罰分明,殺掉了陳後主身邊的佞臣,贏得了南方百姓的民心。這時期的楊廣,活脫脫一個禮賢下士、勤政愛民的“好青年”,與他即位之後的形象,可謂天淵之別。
第三: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駕崩,楊廣即位,有關隋煬帝在位時期的種種惡行,史書上不勝列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3條:開大運河,徵高句麗,數度巡遊。
而細觀這3項惡行,卻不難發現,儘管事情的最後結果是鬧得民怨沸騰,天下大亂,但3件事情的發生,本身卻都有各自的道理。
首先開鑿大運河。其實從隋朝建國以後,開鑿運河就是國家的一項戰略重點。
隋文帝在位的“開皇之治”時期,隋王朝就曾數次發動大規模的運河工程,在南方疏通了從建康到蘇北的河道,在陝西疏通了渭水至長安的支流,甚至在甘肅河西地區,也曾多次修築水利工程,河西地區在唐朝時期能夠成為天下最富庶的州郡,底子就是隋朝時期打下來的。而說到大運河的開鑿,早在隋文帝開皇十年,就有江南地方官請求開鑿運河,以削減稅糧運輸成本。隋朝平定南陳後,南方經濟迅速發展,賦稅激增,但是大量的賦稅運送到北方,長途跋涉成本甚大,而按照隋朝的稅法,百姓稅糧的運送成本,即“損耗”,也是由百姓自身承擔,在隋文帝時期,僅是江南地區的稅糧,分攤到每個百姓身上,其要繳納的“損耗”,竟然是賦稅本身的9倍。而隨著隋王朝不斷拉攏突厥、吐谷渾等部族,賞賜日益增加,對於南方稅糧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拓通南北交通要道,減少運輸成本,成為自隋文帝時期開始持續10多年的呼聲,在隋文帝在位的後10年,有關請求開鑿運河的奏章,從中央到地方累積就有50多封,其中不乏高紹、楊素之類的重臣。可以說,在當時,開鑿大運河,是一個舉國上下的呼聲,並非隋煬帝自己的心血來潮。
京杭大運河的整個施工設計,是由隋朝時期最著名的工程家宇文愷統籌規劃的。宇文愷最初的計劃,是以百姓分批服役的方式,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塘江5大河流,建立一條連線京杭的大運河。在宇文愷的最初設想裡,這個浩大工程的每一個細節步驟,他都考慮得非常詳細,比如他建議,不宜一次性調動太多民夫,而是由百姓分批分散服役,保證每年動用民夫總數不超過20萬人,而且凡是參與勞役的民夫,都由國家出糧給予補貼。以當時隋王朝在南方的糧食儲備,做到這一切是不困難的。宇文愷最早的工程設想,是計劃11年全線貫通,但奏報送上去之後,隋煬帝卻嫌慢,11年他都等不及,最後頒佈下來,大運河工程的期限,被縮短到了7年,而糧食補貼也一概不準,又要馬跑又不讓馬吃草,才是隋煬帝本身的性格。
結果,從公元605年開始,大隋王朝調動民夫110萬,開始了這項聲勢浩大的工程,而且與宇文愷最早的循序漸進不同,隋王朝採取了同時開工的策略,即從中原到江南,5大水系的工程同時上馬。同時開工固然進度快,但如此一來,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6省大部分百姓皆被徵調,生產一下子陷入癱瘓,生產癱瘓稅還不能少,該交的賦稅照樣要交。整個帝國舉國之力,都花在了這項雖然利在千秋,卻足夠把隋王朝折騰到筋疲力盡的工程上。比如負責監工的河道官麻枯,被稱為麻閻王,他濫用民力,以至於他的名字在中原農村都能止小兒啼哭。既要把活幹完,還不讓老百姓吃飯,外加橫徵暴斂,如此作為,老百姓自然苦不堪言。
與修築大運河同樣遭到罵聲的,是隋煬帝的三徵高句麗,如果說開鑿運河是濫用民力,那麼征討高句麗,更被後人罵做窮兵黷武。但是後人很少有人意識到一個問題,在當時,高句麗,是必須要打的。
我們可以把目光放在後世,代隋而立的唐王朝,對高句麗同樣採取了強硬政策。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御駕親征高句麗,一樣遭到了失敗,直到唐高宗李治時,方才以大兵平滅高句麗。與高句麗的戰爭,貫穿隋唐兩個王朝的交界時期,甚至貫穿整個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為什麼兩個不同的王朝,四代統治者,對於這個中國東北的小政權,卻一樣採取了堅決打壓的政策?難道僅僅是為了炫耀武力,窮兵黷武?
當時的高句麗,地處中國東北以及北韓半島,是一個從三國時代就存在的政權,這個政權向來與中原王朝時戰時和,起初以遊牧為主,後來轉為半漁獵經濟方式。在南北朝的末期,高句麗迅速壯大起來,到隋朝時期,高句麗人口已有500萬,常備軍多達50萬,儼然已是遼東勁旅。事實上,隋朝在建國初期,對高句麗曾採取通好政策,但是最先挑釁的卻是高句麗,他們覬覦隋朝遼西領土,在隋文帝在位時就曾發兵侵犯。為此,隋文帝曾經調遣30萬大軍北征,企圖一舉摧毀高句麗,卻被高句麗擊敗。比起突厥這類遊牧民族來,高句麗經濟相對發達,處於半農耕狀態,其國家政權組織嚴密,遠非突厥這樣鬆散的遊牧民族能比,假以時日,必成中原王朝大敵。
今人有“隋亡於高句麗”之說,主要是因為公元611年,因為抗拒征伐高句麗戰爭,山東農民王博起義,揭開了轟轟烈烈的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二徵高句麗的時候,重臣楊玄感又率兵造反,從此天下大亂不可收拾。說到這個教訓,後人總在說這場戰爭不能打,其實最重要的問題是:不是不能打,而是不能這麼打。
至於他另一個讓後人詬病的事情:四處巡遊。從當時情況看,也不僅僅是為了炫耀威儀,此時中國天下一統,北方邊患未除,發動巡遊,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但此時國家元氣大傷,百姓不堪其苦,偏偏隋煬帝又是一個講面子的人,皇帝講面子,下面大臣要面子,只能不要百姓的面子了。從開運河,打仗,到巡遊,隋朝百姓連吃了3遍苦,國家折騰得奄奄一息,如此局面,不亂也難。
第四:三件亡國的事,雖然各有各的道理,但最後終於釀成大起義,在天下大亂中亡國了,或許有一個比喻最恰當:隋朝,好像一個身體健康但有隱患的病人,先動了一場血管手術來消除隱患,繼而猴急著又不顧體弱去跟人打仗,接著又不顧身體盲目享樂,最後把自己折騰垮了。隋朝,就是這麼一個可憐的病人。
-
10 # 歷史也好玩
我們先來看看隋煬帝做過什麼業績。
楊廣,就是後來的隋煬帝,在登基之前就統一了中國,而且當時才20歲,結束了中國上百年的分裂局面,也結束了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憑這一點,就可以說功勳卓著。
下令修建的大運河,連線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也連線了兩個文明,這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是非常有遠見的一次壯舉。大運河的建成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後世中國的繁榮富強奠定了堅固的基礎。大運河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為中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好處,雖然當時為修建運河付出的代價有點大。
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隋煬帝親自西巡張掖,西域二十七國國君和使臣前來朝見,各國商人也紛紛來到張掖進行貿易,為此,隋煬帝還在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盛大的萬國博覽會,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舉世創舉。
開創了科舉制度,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隋煬帝建立了科舉制度,開設進士科。科舉制度為選拔下層優秀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對後世中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隋煬帝的失敗之處在於他太急功近利了,以至於用民過重,擁兵過重。三駕遼東勞民傷財,修建大運河本身就是損害民生、損害國體。雖然開拓了疆土,但不斷的戰爭也給人民帶來的極大的傷害,給人民增加了很大的負擔,致使人民紛紛起兵造反。
隋煬帝在歷史上的名聲極差,與後來編寫史書人的觀點有莫大的關係。其實,楊廣時期開鑿的大運河至今還在起作用,應該肯定。既然對於秦始皇修建長城沒有完全地否定,那麼對於楊廣開鑿大運河也應該給予肯定。總之,楊廣應該是個有功也有過的皇帝,這樣才符合歷史事實。
回覆列表
隋煬帝楊廣是一個對中國歷史有過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看待煬帝的功過是非,需要有歷史的縱深,這個縱深可以從秦漢一直追溯至今。
我們說,沒有暴秦的統一,就不會有強漢的興盛。同樣,沒有隋的開拓,就不會有唐的繁榮。歷史是何其的相似。秦與隋冒天下之大不韙,行開天闢地之舉,以自身的滅亡為代價,硬是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艱難的變革與千秋功業,最終不僅招致覆滅,還留下了千古罵名。而漢與唐則享受了這些變革與功業所帶來的豐碩成果,迎來了經濟文化的繁榮和國力的空前強盛,受到了後世的崇敬。歷史又是何其的不公。
秦滅六國是暴力的,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中央王朝,過程是血腥的。書同文,車同軌,這不僅僅代表一道法令,要把大一統的國家觀念和民族認同灌輸給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六國遺民的牴觸與反彈是非常激烈的,因為被統一,所有人都恨秦人。修直道、建長城,稅賦,徭役,耗盡民力,於是,所有人都揭竿而起,反對暴秦。秦滅亡了。
但,統一真的不好嗎?直道真的不該修嗎?長城真的不該建嗎?
很明顯,如果沒有統一,就不會有後來的強漢,甚至不會有今天的中國。如果沒有直道與長城,漢就很難抵禦和戰勝北方的匈奴,那麼打通河西走廊,開闢絲綢之路,經營西域,這些都無從談起,也就不會有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壯言,也更不知道今天的中華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修長城的秦亡了,但長城成為了世界第七大奇蹟,更代表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與意志。
繼承了秦遺產的漢,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和興旺的國家。
說秦漢的目的是為了說隋唐。中國在經歷了接近三百年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並立的大分裂期之後,終於在隋滅南陳後完成了統一。完成這次統一的隋朝統帥正是當時被封為晉王的楊廣。就國家統一而言,楊廣應該說功不可沒。
統一之後的隋朝,軍政、財政、用人等國家權力都被關隴貴族集團所把持,為了國家的安全與發展,打擊與削弱關隴貴族集團勢在必行。隋文帝楊堅採納了謀臣的建議,初步建立了三省六部制的新國家體制,從而把財權、軍權、政權從關隴貴族集團手中收回。另外,隋文帝開科舉士,初步建立科舉制度,從而把用人的權力也收歸國家。隋煬帝楊廣即位後,一方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打擊關隴貴族集團,另一方面,國家剛剛統一,百廢待興,急需有效的管理和大量的人才,煬帝在文帝的基礎上繼續推行改革,把三省六部的國家體制和科舉的選拔制度進一步完善並最終確立下來。這標誌著從秦漢以來所建立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在隋朝被髮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然而,這兩項制度的確立大大損害了關隴權貴的利益,也為之後關隴軍閥加入起義與叛亂埋下了伏筆。
文帝死後,煬帝登基,年號大業,可見其雄心萬丈,欲與秦皇漢武相比肩。接下來,他所幹的事情確實與秦始皇不相上下。秦始皇建阿房宮、修皇陵,楊廣就營建東都洛陽。秦始皇東巡,楊廣就北巡。秦始皇修直道,楊廣就修運河。秦始皇修長城、徵匈奴、滅百越,楊廣就討伐契丹、進攻土谷渾、三徵高句麗。每一件事都是勞民傷財,每一件事都可以跟秦始皇一較長短。如此看來,隋朝的命運與秦朝相似也就不難理解了。
然而,營建洛陽真的是錯嗎?運河真的不該修嗎?高句麗真的不該討伐嗎?又回到了之前的論點。
如果說秦始皇建阿房宮、修皇陵純粹是為了自己受用的話,那麼楊廣營建洛陽則並不單純是為了享樂。隋滅陳之後,南方的陳朝舊勢力並沒有完全被剷除,地方分離主義依然存在,同時,東北的高句麗、渤海等國也威脅著隋朝的邊境安全。相比西陲的長安,洛陽的中心位置更能對江南地區和東北邊境形成有效的控制。遷都洛陽無疑是一種正確的戰略選擇。其次,關中地區是關隴貴族集團的根據地,遷都能夠有效的削弱關隴貴族集團對國家政權的控制力及影響力,也有利於扶植新生力量與之形成對抗與平衡。再者,營建洛陽與運河工程實際上是一個整體規劃,我在後面的段落中會具體談到。可見,營建東都洛陽本身是有利於社稷的。問題出就出在工期。一座都城,從開建到竣工前後只用了十個月。你沒聽錯,就是十個月。可想而知,這個世紀工程到底徵用了多少民力,老百姓為之付出了多少血的代價。我相信,一座都城的工程量就算比秦始皇陵小也不會小太多,而秦始皇陵的修建在徵調了七十多萬民力的情況下歷時了三十九年才完工。那麼結論就出來了,事情本身並沒有錯,前進的方向是正確的,但一天做十年的事,一個小時走一千里路,方向再怎麼正確,結果也是萬劫不復的。
大運河的修建也是同樣的道理。在古代,河流是主要的交通幹道,每一個發達的文明都是由一條河流把所有的人、族群、部落串聯在一起才得以形成的。在南北朝之後,隋朝雖然實現了統一,但形勢上的統一併不能消除南北之間幾百年分裂所形成的隔閡,經濟、文化的交流還面臨著地理上的現實障礙。此時,一個偉大的構想出來了,如果能把北方的黃河流域和南方的淮河流域、長江流域連線起來,把整個華夏的水域變成一條河,那麼,華夏文明的大一統時代就真正到來了。
可見,大運河的修建是關係到我們這個文明前途的大事。
其次,從秦漢到魏晉,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位於北方。五胡亂華時期,北方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漢人大規模南遷,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江南地區經過東晉和南北朝將近三百年的發展,到隋朝統一時,經濟已經相當繁榮。大運河不僅可以整合南北的市場,促進南北的貿易交流和文化交流,方便人員往來,也能夠使中央對南方各州的控制力得以加強。通過運河,中央能夠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向位於長江、淮河流域的南方各州投送兵力,進一步的鞏固國家的統一。反過來,隋朝的北部邊患比較嚴峻,對外戰爭需要依賴南方的資源和兵源供給。根據記載,在沒有運河的時候,十石糧食從揚州走陸路運到洛陽,路上要消耗到九石,這使得國防成本居高不下,難以持久。而從江南到中原,從中原到北疆,運河的建成使得跨地區大規模運送兵源和糧餉成為了可能。這實際上也為後來隋煬帝在短期之內大舉興兵連續三次征伐高句麗創造了條件。
可見,大運河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軍事部署、物資調配等方面都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大運河的規劃北至涿郡(北京),南至餘杭(杭州),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各形船隻可以從杭州一直駛到洛陽,經過洛陽可以一直到達北疆,這無形中就會使洛陽成為北方的貿易集散地,換句話說,洛陽就會成為北方的經濟中心。可見,營建洛陽、遷都洛陽和修建大運河是一個整體規劃。
眾所周知,這是一條古代的高鐵,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工運河,由這條運河所連線起來的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四大水域,包含各水域所屬的支流與幹流,形成了古代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高鐵網”。通過如此發達的水路網,全國的經濟不僅整合在了一起,平衡了地區發展,還使得中國南北形成了統一大市場,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為後來唐、宋、元、明、清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條運河從建成起歷經了一千四百年,至今川流不息,把中國南北的各個地區從經濟上、文化上、思想上、血緣上聯絡在了一起,再也無法分離。有了這條運河,使得統一的華夏文明再也無法割裂,從此,即使有分治和割據政權的出現,統一也永遠是大勢所趨。
可見,修運河這件事到底做的對不對?顯然,無論從哪方面講,運河對國家民族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不僅對,而且意義重大!可問題還是出在了工期上。從大業二年到大業六年,全長一千一百公里的河道,五年時間竣工,動用了近五百四十萬民力。河道是用屍體鋪出來的。大業大業,確實是大業,但好大喜功,不顧百姓死活,急功近利,不顧社稷安危,最後的結果也就只能是為“大業”殉葬了。
那麼,三徵高句麗又對不對呢?隋煬帝這件事總乾的不對了吧,你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去打人家高句麗幹嘛?實際上,高句麗並非今天的北韓半島,當時的高句麗所盤踞的地方除了北韓北部,其餘大部分位於今天的中國東北,包括了遼寧全境和吉林大部。眾所周知,遼東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隋,作為一個自認為代表中華復興的王朝,隋煬帝,作為一個復興“大業”的踐行者,國家尚未統一,怎麼能稱作復興呢?如果真的是建立了“大業”,怎麼可以還有領土被外族佔據呢?這是雄心勃勃的大隋所不能容忍的。從三徵高句麗這個“三”就能看出,楊廣急於要完成統一大業的迫切心情。
那麼,又回到了之前的問題,收復失地這件事,到底應不應該做?當然應該,可是,打仗這事兒是能急的嗎?大業六年,大運河剛剛竣工,隋軍就開始集結,大業八年,揮軍一百一十三萬,號稱兩百萬,殺向了高句麗,但最終失敗,損失三十餘萬人。次年,大業九年,再次發兵一百萬,中途由於楊玄感叛亂而不得不回兵鎮壓。剛剛鎮壓完叛亂,大業十年,又揮軍北上,但在高句麗的頑強抵抗下,戰事陷入膠著,國內又民變四起,最終才不得以而作罷。雖然高句麗最終請降,而實際上遼東並沒有完全恢復,隋軍無功而返。
我們可以租略的計算一下,養一百萬軍隊,一年需要多少錢?揮動一百萬大軍三年之間來來去去南征北戰,又需要動用多少人力物力?光是跟在後面跑、運送糧餉輜重、保障後勤的人員恐怕就不下幾百萬吧,那麼這幾百萬人吃喝拉撒一年又需要多少錢糧? 如此算來,隋之滅,不遠矣。
可見,隋煬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對的,都是該做的,可錯就錯在了一個字,急!急政大大透支了民力國力。水欲覆舟,禍不遠兮。
隋滅了,煬帝被他的叛臣勒死了。老百姓也恨透了這個暴君。他不知道,在他的“大業”之下,他的人民苦不堪言。
然而,新興的唐朝繼承了隋煬帝“大業”所留下的豐厚成果,迅速的成為了世界範圍內最偉大的國家,並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現成的三省六部制使得唐朝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完善的科舉制度為唐朝源源不斷的供應優秀人才,增強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使得唐朝的社會更加穩定、更加進步。大運河連線南北交通,增強了唐朝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有效促進了國家統一與民族融合。大運河連線四大水域所形成的全國水路網,促進了唐朝的經濟發展、文化交融。由此,中國的經濟繁榮、文化繁榮、乃至整個文明的繁榮在唐代達到了頂峰。
此後,一代聖君唐太宗李世民繼承了一代暴君隋煬帝楊廣的意志,發兵遼東,討伐高句麗。最終唐朝於公元668年攻滅高句麗,收復了遼東故土。
歷史就是如此玄妙,明君和昏君都做了同樣的事情,結果,一個受人歌頌,一個受人唾棄。
唐朝是一個幸福的王朝,因為它可以坐享其成。隋朝以滅亡為代價,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指明瞭方向、鋪平了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與設施基礎,並承受了整個開拓過程中所有的不幸,在此基礎上,唐朝想要不騰飛都難。
不過,話又說回來,隋朝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八年,卻完成了很多別的朝代三百八十年都無法完成的事。雖然命短,卻也值了。
隋煬帝做完了所有的事,留下了千秋萬代的罵名。唐太宗坐享其成,留下了名垂千古的美譽。
說到這裡,隋煬帝楊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相信你一定會有自己的見解。
如很多人所認為的,隋煬帝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剛愎自用,殘暴不仁。這些都不假。但一個讓人不得不面對的奇特事實是,他以傷害人民、透支國家的方式,完成了讓國家與民族世代收益的千秋偉業。最終,他被他的人民吞噬了。
“大業”時代的人民無疑是悲慘的,很多人沒能活下來,活下來的人也是苟延殘喘。因此,後世的子孫雖然享受著“大業”帶來的豐厚碩果,心裡卻也恨著那個當初推行了“大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