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愛我的貓

    貓動物的感知力都要比我們人類強好多,對於家裡有小嬰兒和老人也是這樣,貓咪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它就是個寶寶老人不能傷害。

  • 2 # 進化人跟我來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 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包含“德”的深厚,可以用初生的嬰兒比擬.不能刺傷他,猛獸不能用爪抓取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握物卻很牢固.他還不知道男女交合的事,但小生殖器卻時常勃起 ,這是精氣很盛的緣故.整天號而聲音不啞,這是氣淳和的緣故. 懂得了元氣淳和的道理叫做“常”,懂得了“常”叫做“明”,增加生活享受叫做“祥”(災害), 以私心役使其氣而為叫做“強”( 逞強)事物過於強壯就會衰老,這稱為不符合“道”,不符合“ 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老子在這一章中又從赤子(嬰兒)入手說明其進化原理,他說:“具有深厚修養境界的人就象嬰兒一樣,‘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嬰兒無知無慾,不會生出害物之心,所以也不會招致獸禽的傷害。接著老子說:“嬰兒雖不知男女交合之事,他的小生殖器卻自然的勃起,他整天大聲哭喊,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嬰兒無知無慾,符合進化原理,能量在體內得以超常的積蓄,能量的存在形式之一--精非常旺盛的緣故,能量的兩種基本形式“陰”和“陽”合而為一,絲毫不離的緣故。能認識到這種進化原理才能認識常久不變的大道。認識常久不變的大道才能被稱作明白事理。如果不尊守道而貪生縱慾,以慾望來主使精氣而使自身能量被無功的浪費,其最終結果只能是“不道早已”。

      實際上正如老子所言:“吾道甚易知,甚易行。”你看,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他肯定會接觸到嬰兒,而面對嬰兒的“未知牝牡之合而 作,終日號而不嘎,”的現象,有誰認真的探究過其中所蘊藏的深意,唯有老子罷了。但既使老子明白的告訴人們這種現象的原因(無知無慾,能量得以積蓄,從而完成自身的進化--無所不能,無所不為),被慾望所驅使的人們仍然是“莫能知,莫能行。”

  • 3 # 唐風宋月

    沒那麼複雜。

    有個動畫片叫作《貓和老鼠》,裡面有個故事。小鴨子剛出生,第一眼看到的不是鴨媽媽,而是湯姆貓,小鴨子就認為湯姆貓是他的媽媽,跟湯姆貓親的不行,傑瑞為了救出小鴨子,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帶著它照鏡子,給他講道理,試圖說明鴨子跟貓不是一個種類,貓不是鴨子的媽媽,但是小鴨子不信。直到後來見到了真正的老鴨子媽媽,方才跟湯姆貓劃清了界限。

    有個故事叫狼孩。一個孩子剛出生,就被一隻狼叼走了。狼把這個孩子養到十幾歲,才被人類找回來。這個孩子被稱為狼孩,吃生肉,學狼叫,爬行,牙爪鋒利如刀,毫無人性,只有狼性。他認為自己的媽媽就是這頭母狼。後來被人關進實驗室,一直死在了裡面,沒能融入人類社會。

    中國上古神話中,也有很多大佬,剛出生就被父母拋棄,扔到曠野中,被大鳥收留,父母發現沒死,抱回來,撫養成人,終成大業。

    所以老子說的只是一個偶然現象。一個剛出生的孩子,豺狼虎豹毒蟲猛獸不僅不傷害,還有可能養起來,這種現象老子根本解釋不了,他給了個和的概念,就是天地人和的和,人跟動物能夠和平共處,和諧共生。至於為什麼這樣,誰都不知道。但是也有很多孩子扔出去餵了狼,狼逮住吃掉了。被養起來的畢竟是少數。並不是任何一個嬰兒扔到曠野上都不會被傷害。

    嬰兒跟小鴨子一樣,剛出生看到的第一眼是誰,誰就是他的媽媽,這是一種天然的親近,所以古代皇宮裡,嬪妃生了孩子,皇后帶走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皇后,(孩子剛出生是閉著眼睛的,慢慢才會睜開。),這個孩子就認為皇后才是他的母親。比如這幾天熱播的《清平樂》,宋仁宗到死沒見過自己親生母親,一直以為劉皇后是他的親生母親。劉皇后死後,才有人告訴了他。

    所以嬰兒如果第一眼看到一頭狼,就認為狼是他的母親,恰巧狼沒孩子,把他養了起來,這就是老子說的“赤子之心”。很有可能動物們對毫無攻擊性的嬰兒的確不僅沒有防範之心,反而生出憐憫之心,就如你看到一頭狼崽子虎崽子萌呆可愛一樣,雖然知道它長大後很有可能要吃人,可是你還是不忍心傷害它,要把它養起來。

    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人跟動物本質上沒區別。上古之初,人跟動物一樣靠牙齒和手腳圖生存,誰比誰高不到哪兒去,既然人能把狼馴化成狗,那麼狼也能把人馴化成狼人吧。

  • 4 # 甘草郎中

    首先問一個問題,叫老子把他的“赤子”放深山,他肯嗎?

    這只是個形象比喻而已,古人最喜歡比喻,還是誇張的比喻。當真你就輸了。

    還真有人把這當真的?還煞有介事地論述,硬要繞回那個道理上........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真理!

    “動物知道嬰兒弱小,內心就會自然生髮出保護欲”......

    看看動物世界,毒蛇與巨蜥專門愛好捕食初生的、無反抗能力的獵物……老鷹老虎獅子也喜歡捕獵這些小生命。那些動物的父母哪一個不是拼命去保護它們的後代呢?很顯然,因為幼兒的處境是最容易發生危險的,這是最真實的自然法則。

    自然界的動物遇到危險,為生存是裝強大還是裝弱小、扮可憐?

    “狼孩養成,海豚救人”,這種個案當普世,還比不上目前對待疫情的“群體免疫”來得更實在些。雖然我不贊成群體免疫,但是我更不贊成“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的這種理解。

    《道德經》是很好,但是不代表所有東西都是正確的,或者說很多人的理解是錯誤了的。古人的語言很隱晦或者有缺失,或者文化斷層,單從字面理解已經和現代相差甚遠。

    關於經文“蜂蠆虺蛇不螫,猛獸攫鳥不搏”一句,王弼、河上公本作“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中間多出“不據”二字,疑誤入;就有人刪去二字,既能和上句對仗,又不損句意。

    我個人的理解是:含德之厚者,得到天地慈愛,就好像嬰兒得到父母的呵護一樣,猛獸毒蟲都傷害不到他。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理解,各抒己見才能百家爭鳴!

  • 5 # 叄牛不讀書

    老子的這一段從字面上看,確實神奇,自然界的毒蟲猛獸不會傷害嬰兒?猛地看這一段文字,似乎令人感覺“玄之又玄”。

    真的有那麼玄嗎?

    我們先看原文(引用自帛書版),這段文字寫在《道德經》的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蝲(là)虺(huǐ)地弗螫(shì),拒鳥猛獸弗博。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憂,和之至也。”

    一,“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具備深厚“德”的人,就像初生的嬰兒。初生的嬰兒和我們成人相比,有一個特質,那就是初生的嬰兒沒有害人害物的心思和能力,所以不會招來敵意和刻意的傷害。

    老子很喜歡嬰兒的這種狀態。他不止一次的用嬰兒來比喻聖人,“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十章)、“我泊焉為佻,若嬰兒未咳”(第二十章)。老子用嬰兒所表達的意思都是指“原始”的本來狀態。

    二,“蜂蝲虺地弗螫,拒鳥猛獸弗博。”

    意思是,毒蜂毒蠍不叮,毒蛇不咬,兇惡的鳥和猛獸不捕食。

    這句話有點意思,開始“玄”了。這些毒蟲和猛獸們看見嬰兒,難道真的不會去傷害他們嗎?

    老子這樣說也不是完全沒有根據。在我們的歷史上,類似這樣的傳說其實並不少。即便是在現在,大家也都聽說過“狼孩”的傳聞。

    對於剛出生的生命,似乎很容易引發起人的保護欲。在動物界中,動物攻擊人類其實大多數情況是出於恐懼和自衛。

    就算人類之間的互相傷害,也是出於相互間的恐懼。一個時時刻刻關愛他人生命的人,從不攻擊傷害他人的人,一般不會招來敵意和攻擊。這就是“含德深厚”。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丞相叫子文。他是個私生子,他出生後就被他的外婆扔到草叢中,結果有一隻老虎看到後,便主動為剛出生的這個嬰兒餵奶。這個場景被子文的外公看到,感到很意外,認為子文這個嬰兒不簡單,於是就帶回家撫養。

    另有《史記》中記載過一件事情,周人的始祖后稷,是姜原的私生子。姜原生下后稷,就將后稷扔在一個路口,來往的牛馬都避開不踩踏。姜原又將后稷扔在結冰的河上,結果有飛鳥飛來,將羽毛蓋在後稷的身上。姜原只得將后稷帶回養育。

    所以我說老子寫“蜂蝲虺地弗螫,拒鳥猛獸弗博。”並非憑空而來。

    老子認為,行道之人,要是達到“含德之厚”的境界,就如同“赤子”,不會受到無辜的傷害。要是擴充套件他的這層意思,就是正真得道的人,是不會進入死路的,也不會被任何力量所傷害。

    三,“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初生的嬰兒(男嬰),雖然筋骨柔弱,但能抓的很牢固。雖然不知道男女合歡之事,但他的小雞雞卻常常勃起,這是因為精氣極其充沛的緣故。

    嬰兒和老年人相比,顯得筋柔骨軟,精氣充足,生命力旺盛。老年人則骨脆筋硬,是衰老死亡的標誌。

    老子用這來說明,軟和柔代表著生命不息,而剛和硬代表著衰敗和死亡。

    老子認為,修道的人懂得創造出柔軟的環境,就能治理好自己的身體,使自己精血旺盛而不受侵擾。

    “道”的概念就是“氣和氣的執行規律”,而“精”是指元氣的精華。宇宙萬物都是由“氣”構成,但“氣”無形無色,看不見摸不著,更不妨礙宇宙萬物的執行,所以表現出“柔弱”的特徵。“氣”凝結成宇宙萬物,所以“柔弱”是宇宙之本。

    初生的嬰兒,當然更接近宇宙的本源特徵了。嬰兒貌似柔弱,卻充滿著生命力,有內在的力量(就像他的手可以握的很緊)。

    四,“終日號而不憂,和之至也。”

    嬰兒每天哭叫,並不是有什麼憂患的事情,而是因為嬰兒本來就和諧到了極點。他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所有的一切都是發乎自然,完全出於自己的需要,不會受到外界慾念的支配。

    老子認為這才是生命的自然和諧狀態,每個人的生活態度都應該是出自於自己的身體自然需要,而不是為了展現給別人觀看。人在世間精神要自立,靈魂要和諧。

    小結一下:

    老子的這段文字,從字面上看是說嬰兒,其本質還是在論述“道”的規則。他用嬰兒來說明,不存害人害物的心思,所以就不會招惹別人的傷害。看起來柔弱的嬰兒,但因行為都發乎自然的本心,強大的內在力量就不會失去,便不會受到外界力量的支配和傷害。

  • 6 # 國學書舍

    意思就是說: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初生的嬰兒,有毒的蟲,不蟄咬他,猛獸不傷害他,兇猛的鳥獸不攻擊他。

    很多人看到這裡就會產生一個疑惑:嬰兒是一個柔弱的狀態,為什麼猛獸和毒蟲都不會傷害他呢?

    很多人看這句話的時候,其實都認得太真了,老子說“毒蟲猛獸和兇鳥不會傷害嬰兒”,並不是真的不會傷害,即便在歷史上記載的有一些人能夠在野外生存,遇到猛獸之類的也能保全自己的故事,但是這畢竟只是故事,對於野獸來說,它們的本性就是以肉食動物為主,怎麼可能不去傷害一個嬰孩呢。

    其實是一個比喻句,是用極其誇張的手法講述了道對於人生產生的作用。

    這一切起源,需要從道家思想的“無為”開始說起。

    道家思想中的“無為”就是拋開自己的主觀妄念,讓自己的精神守一,沒有摻雜過多的思慮和想法。

    比如《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天下是自然造化之物,憑主觀意願施為強行改變的,必定會失敗,強行把持天下據為己有的,也必定會失去。

    這個世界不會隨著自己的意識而改變,一個人強行把持事物,想左右事物時,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讓人生變得更糟。

    但是人又有一個非常普遍的錯誤,那就是習慣性的自以為是,習慣性的過多思慮,而解決這一個問題的根源就是無為,放下自以為是,過多思慮的心思。

    世俗之人,身處於世俗之中,最大的痛苦和災禍並不是外界環境施於自己的,而是自己內心增加的紛擾。

    比如說人和人之間產生的矛盾,大多都是自己臆想出來的,由主觀情緒會擴大事物的本質,當自己胡思亂想時,人生的禍患才真正開始。

    又比如,當自己過多思慮或者受慾望驅使時,必然會產生很多極端或者錯誤的想法,這一些想法也是使人生招致禍患的根源。

    所以傷害自己的並不是外在的環境,而是自己內心過度思慮的念頭。

    怎麼樣才能去除這個憂患的根源呢?答案就是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最符合無為思想的狀態,就是嬰兒。

    因為剛出生的嬰兒沒有主觀思想,也沒有過多思慮的問題,只是餓了吃飯,困了睡覺,達到這種無心的狀態時,思慮便不會驚擾自己。

    當內心達到純淨的狀態時,內心雜念不生,外界的紛擾也不會侵入自己的內心,那麼人生就能免除許多禍患。

    所以,老子在這一句話中,將“猛獸毒蟲”比做傷害自己的痛苦和災禍。

    人如果像嬰兒一樣,以無心無慾之念去面對這個世界和生存時,這個世界並沒有能夠傷害自己的“猛獸獨蟲”。

  • 7 # 財稅圈朱老師

    首先,需要糾正一點,老子的意思並不是猛獸不會傷害嬰兒,而是猛獸、毒蟲不會傷害“含德深厚的人”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老子用赤子來比喻具有深厚修養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柔和。這裡的嬰兒不是指1-3歲的孩子,而是老子做的一個比喻。

    毒蟲咬人,不分好人壞人,但是,防備心強的人,絕對不會被毒蟲咬

    之所以不咬有深厚修養的人,原因有以下點

    第一,深厚修養的人,大多數沒有外出冒險的精神。

    毒蛇、猛獸都生活在什麼地方?

    要麼深山,要麼老林,不去這種地方,怎麼會被毒蛇咬?所以從個人生活習慣上看,深厚修養的人基本上是每天專注在如何提高境界上了,喝茶的喝茶,論道的論道,學習的學習,練武的練武,根本不會有什麼冒險精神。

    第二,深厚修養的人,知識儲備必然多,遇到毒蛇猛獸,都會有相應的辦法

    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修養,例如疫情期間的某跑步女事件,但是有修養的人,一定有知識,對於動物類的認知,多少都會有,當遇到這些毒蟲猛獸,第一時間腦子裡會想出多種解決方案,可能有用,可能沒用,但至少不會蠻幹。防備心肯定瞬間上升,並且不會主動招惹這些動物,不招惹,也就不會觸發動物的防備本能。沒觸發動物的防備本能,基本上動物不會咬人,除非太餓了。

    【結語】

    《道德經》儘管只要5000字,卻在世界上暢銷,僅次於《聖經》,其中的內容不僅包含了道,還有很多自然法則和知識。並且很多名人也非常喜歡道德經,例如馬雲,隨身不離道德經。

    《道德經》內很多內容都有多種解釋,說《道德經》的人也有很多,似乎每個人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說的通,但又千遍萬化,這就是道的奧秘,相生相剋,以終為始,天人合一。

  • 8 # 好書天天伴

    看來,小偷並非天生就良知泯滅,而是後天環境造成的。

    回到本題,老子為什麼說毒蟲、猛獸和兇鳥為什麼不會傷害嬰兒呢?

    在老子的哲學中,嬰兒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在《道德經》中,他多次將聖人比作嬰兒,嬰兒的天真無邪、無世無爭、人畜無害,代表著人類最高之德。

    古往今來,大思想家們都在讚美嬰兒,比如孔子用聖潔的韶樂比作初生的嬰兒,尼采將嬰兒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愛默生將嬰兒視為永生的救世主。

    每個人出生時,都如同一張白紙,沒有心機,然而,長大後受到環境的影響,慢慢變得世故與墮落。

    如同盧梭所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

    因此,在老子看來,一個真正有德之人,他能夠感化別人,連敵人都會尊重他,不忍心去傷害他。

  • 9 # 流芒流

    因為它們能知道這人是不是好人。而且大部分動物要是人類沒傷害它們它們一般不會傷害人物。因為人類是高等動物,有很多辦法處死傷害普通動物。除非大的野生動物飢餓、發瘋。現實也確實有大型動物養嬰兒的例項。動物對人好像人對神仙的崇拜。嬰兒不懂得怕,也不會有傷害動物的能力想法,只想和平相處,吃飽睡覺。

  • 10 # 馬秀川

    感謝要請回答這個問題

    這位朋友提出這樣的疑問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一般人的眼裡,那些毒蛇猛獸怎麼可能不會去傷害一個弱小的嬰兒呢?·老子講得太神奇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為了把這個問題搞明白,我們先重溫一下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所說的原話,從根上細細感悟一下,或許會使得我們能夠悟出,老子提出和描繪的赤子的境界大致的內涵。

    老子的原話是:“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啞,和之至也。“

    我把這段話換成今天的話來說,老子所說的意思是:品德深厚的出道之人(即學道有成的大德之人),就像初生的嬰兒(即赤子)。毒蟲不螫傷他,猛獸也不傷害他,兇猛的大鳥也不撲擊他。初生的嬰兒雖然不懂男女的交合之事,但那小小的生殖器卻常常有力地勃起。他們整天號哭不停,其聲音卻不會沙啞。因為他們是陰陽 兩種精氣高度融合的初生體,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我認為,在我們搞清楚了老子所說的一個赤子的生命狀態的大道理之後,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毒蟲、猛獸和兇猛的大鳥不傷害嬰兒(赤子》的原因了。

    一是老子認為,嬰兒(即赤子)不受毒蛇猛獸的傷害,是因為這些毒蛇猛獸被赤子淳樸的生命狀態、一身純陽的真氣和德性所感化。其毒蛇猛獸沒有辦法施展它們害人的伎倆,或者說它們收斂了自己害人的本性。

    二是老子認為,赤子天性純真,無知、無慾、無畏,飽了就笑,餓了就哭等狀態符合大道至簡的本性。因此具有大道本性和品格的赤子,自然是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無窮無盡的正能量,不為外物所動,不為外物所傷。

    三是老子認為,天之道,利而不害。在天之道的庇護下,赤子的生命狀態是處於”和“的境界的。其赤子的德性足以平和與化解毒蛇猛獸的害人之心,使它們同樣在天之道的感召之下,與赤子們和平相處。

  • 11 # 修真老馬

    首先要搞明白什麼是赤子,這個赤子可不是赤子之心的那個赤子,也不是指年齡比較小的兒童,而是剛出生不到七天的新生兒。這些嬰兒很少接觸空氣,還沒有開始長黃疸,全身呈現紅色所以叫做赤子。

    老子說,這樣的嬰兒德的境界是最高的,也就是最有德的。

    為什麼呢?

    人出生之後接受的教育越來越多,沾染各種社會化的習俗習氣也越來越多,內心就會越來越不純淨,越來越缺德。

    只有剛出生的嬰兒是純天然的,所以是最有德的。

    在道家的理論中,德並不是指社會的倫理道德水平,而是指順道而為的程度,最符合天道的就是最有德的。

    猛獸為什麼不吃赤子呢?我們應該見過很多相關的新聞,有狼孩和熊孩,一些野獸碰見這樣的嬰兒會將他們撫養長大,因為他們是純天然的無害的,能讓萬物生起憐憫之心和愛護之心。

    老子透過這段話是想告訴人們,最接近自然的才是最有德的。

  • 12 # 隨便閣

    閉門塞閱而無好惡,無好無惡,毒蟲不螫;

    挫閱解紛而無愛恨,無愛無恨,猛獸不據;

    和光同塵而無得失,無得無失,攫鳥不搏。

    含德之厚,虛心實腹,不以是非論是非;

    比於赤子,溺志強骨,不以善惡論善惡。

    不以是非傷物,精之至也;

    不以善惡害物,和之至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古今霸氣語錄或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