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笑暖我心

    寬寬的額頭。

    舉例:

    我的爸爸戴著一副眼鏡,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鏡,他長著一個寬寬的額頭,顯得精明能幹,他是一個“智多星”,教會了我許多知識。爸爸平時的愛好主要是閱讀,我家書房的書架上總是被擺的滿滿的,爸爸一有空,就會拿本書細細品讀,每一次都讀的很入神,好幾次,我到書房裡去找他,他都沒有發現我,正入迷著呢,甚至我躡手躡腳的溜到了他身後,他仍無動於衷。

  • 2 # 君莫笑你打野

    1、寬寬的道路

    2、寬寬的河流

    3、寬寬的走廊

    4、寬寬的肩膀

    5、寬寬的床板

  • 3 # 觀風看世界

    填空示例如下:

    1、寬寬的道路

    2、寬寬的河流

    3、寬寬的走廊

    4、寬寬的肩膀

    5、寬寬的床板

  • 4 # 優雅咖啡

    悄悄,看看,輕輕,慢慢。

    媽媽悄悄地走進來,輕輕地親吻了我的額頭。

  • 5 # 小老六

    是的,兒子的國畫班,我一直陪著他上課。所以他上課的專注力特別好。籃球課也陪著他,孩子很努力的訓煉,想在我面前展示一個強大的自己。每天放學回家寫作業,我也陪著他。遇到不會的問題的時候我會點撥他。偶爾還會提醒他注意書寫。雖然我犧牲了很多自己的時間。但兒子成長得足夠好,我很欣慰。

  • 6 # 丫丫和呀呀

    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

    1.身為父母,自從孩子出生,就一直重視孩子的陪伴,她的每一個第一次都沒有錯過,所以對於父母本身來說,嚐到了養育孩子的酸甜苦辣,對於孩子來說,給了她充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2.不僅要注重陪伴,高質量陪伴才是王道。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自我學習育兒知識,學著給孩子做輔食,保證孩子的營養。因為生命面前,健康才是王道。

    3.除了孩子健康的之外,就是育兒觀念啦!

    從她牙牙學語開始,一直秉承說規範的普通話,表達清楚是和人溝通的基礎。其次就是要擴大孩子的詞彙量,大人在和孩子說話時,不能墮落。從來不會和孩子說吃飯飯,睡覺覺等疊詞。而是看到身邊的任何事物,都是直接告訴她正確的語言。這樣長期積累,她的詞彙量,語言表達能力,邏輯能力會讓你吃驚。

    4. 每天定時定量陪孩子講故事,學英語,做邏輯思維訓練,聽兒歌,聽故事。每天一點點,積累起來的都是財富。

    拿學英語這件事,我秉承的是 “時間不長,但是每天”的原則。並且每天都是兩個人甚至是三個人一起來陪伴孩子讀繪本。目前為止,孩子三歲了,和身邊同齡孩子比,我還是比較欣慰的。至少在學的過程中她非常開心,而且很主動。

    所以,我認為,父母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是教育的起跑線。對孩子付出了多少時間,她就會用什麼樣的形式回報給你!

  • 7 # 沉默的石頭L

    陪伴是是最好的成長,在陪伴中,你會發現孩子許多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採取適當的引導和教育方法,使孩子強項更強,弱項變強,綜合素質得到更大提升。大人們總說,誰家孩子父母都不在身邊,我看他(她)也很快樂啊。說這話的人,是你沒有看見黑暗中孩子的眼淚。

    我家孩子讀高中時,下晚自習後,偶爾我會去學校門口接他。一天晚上去早了,幾個家長就在門口閒聊,說到陪讀,有家長說麻煩,心累。有一位家長意味深長地說,好好珍惜高中三年時間,這段陪讀時光,必定是以後最幸福的回憶。三年過後,孩子們上大學,和我們就是漸行漸遠了,更多的是一次次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上大學,談朋友,找工作,婚嫁,從有自己的世界,到有自己生活,和我們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所以好好珍惜吧!聽了他的話,大家半天都沒說話,是啊,這是孩子在身邊的最後幾年時光。

    陪伴,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前進的路上不孤單,有人關注他們成長,有人和他們一起分享快樂,一起面對困難。孩子在意的不是你會不會講題,在意的是,你在!所以,我相信,有陪伴的孩子,不說他們跑得有多快,但一定會持久保持好的狀態,不容易跑到不必要的岔口,到達時的成績一定也不會太差!

  • 8 # 淡看雲起me

    每週五、週六,我們一起聊親密關係,和在乎的人零距離。

    仔細想想,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短很多。

    面對和孩子之間不算富足的相處時間,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或是做到什麼,才是有效的陪伴呢?

    首先,陪伴應該從“看見孩子”開始。

    你的孩子,你能看見它的什麼呢?你看得見他每一次努力,每一點進步嗎?

    他畫了一幅畫給你看,你能看到這幅畫的出色之處嗎,是色彩搭配和諧,還是構圖巧妙呢?

    孩子需要的是真心實意的“被看見”,被看見他們具體做到了什麼,而不是不走心的一句“你真棒”。

    試想一下,現在如果有個人看得見你的每一次進步,瞭解得到你的每一次付出,他為你的每一份成績由衷地高興,這時候的你是不是內心裡充滿了滿滿的正面能量,並很信賴他呢?

    他理解你,懂得你,這就是愛。

    孩子需要被父母看見,就像植物需要水。

    孩子喜歡哪本書,哪部電影,哪次旅行,最好的朋友是誰,最喜歡什麼課……只有真正瞭解了孩子之後,我們的陪伴才是有質量的,否則雙方的頻道往往不在一條線上。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滿屋的玩具,而是一起讀故事的媽媽,一起玩遊戲的爸爸。他們渴望和父母相處,但不希望這是父母“人在心不在”的低效陪伴。

    如果你和孩子每天只有15分鐘在一起,希望你能給孩子講講睡前故事。故事能提供給孩子巨大的享受,連線孩子的情感,傳達你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如果你有更多時間,可以走出戶外參加各種活動,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性情。

    其次,要明白陪伴是種子,未來一定會開花結果。

    提倡家長教育的現代教育家誇美紐斯,在《母育學校》中提出,父母可以在日常陪伴中給孩子科學啟蒙,包括自然、光學、天文學、地理學、歷史學等等。

    不過,這不是需要家長精通這些學科,而是要帶著孩子體驗生活,讓孩子熱愛生活。

    因為這些知識,都來自生活,當孩子熱愛生活的各種細節,在未來也才會對這些學科產生主動的興趣。

    孩子從身邊最近的人那裡學到的東西最多,受到的影響也最大。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努力工作,事業有成,已經是孩子很好的行為榜樣了。但如果父母長時間缺席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陪伴了。

    親子陪伴,可以營造一個團結、安全、充滿信任感的家庭範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就不容易養成任性、暴躁、冷漠的不好性格。

    總之,對父母來說,積極走進孩子的生活不僅簡單,還能獲得很多愉快的體驗。

    一段有效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和家庭的溫暖以及安全感,這比單純的說教要更有效果。所以說,對孩子陪伴也是最好的起跑線。

  • 9 # 親子課堂始發站

    對於現在的教育理念來說確實是認同這一觀點。

    特別在學前教育階段,普遍認為親子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

    爸爸媽媽是孩子生命的第一個老師,而且是最重要的老師。

    相對比現在認知的“起跑線”,社會普遍將焦點放在孩子“知識能力”上的培養,卻輕視了孩子“素質能力”上的關注。

    而這裡指的“素質能力”包括孩子的情緒管理,心理安全感,親子感情,家庭教育,品德品格,倫理孝道,生活習慣等。

    其含括的內容與範圍遠超義務教育,更是孩子一生的基礎,而這個重大課程的老師便是孩子的爸爸媽媽。

    特別是孩子3歲以前,幼兒教育專家一再強調必須由媽媽親自陪伴。3歲以前記憶儲藏在大腦舊皮質,這時的記憶無法長久,很容易被後來的記憶所覆蓋,這些形不成記憶的片斷卻以比記憶更深層次的方式影響著孩子長大後意識形態,或者你可以簡單的理解成後天所形成的“本能”。一種一旦形成在往後的日子不需要經過理解與消化就能直接應激而出的反應。3歲之前孩子接收的資訊無法理解與判斷,只能是來源於身邊照顧他的人所形成的一個個影像的燒錄,簡單的說就是身邊的人給他形成的“榜樣”。 我們要培養一個健康情緒平和的孩子,3歲前就是最好的時間。你的微笑樂觀,你的嘆氣消極都直接影響著他眼中世界的色彩是光亮還是黑暗。還有孩子的情感連線,3歲前建立的親密互動關係,是建立孩子安全依戀的關鍵因素,親子關係的好壞,這個階段起到關係的因素。我們會發現一些跟自己父母不親近的孩子,大多出生後就交由爺爺奶奶帶,這個是往後幾乎無法改變的事。

    父母對孩子教育最大的影響是——榜樣。

    既然問真理和堅貞均告徒勞,既然愛情、痛苦和理智的力量都不能將其說服,那麼就讓榜樣作為儆戒吧!(喬•格蘭維爾)

    孩子是爸爸媽媽一生最偉大的事業,而培養出一個優秀(優秀指學業也同樣指素質)的孩子是媽媽對家庭最大的貢獻。

    現今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已是普遍的現象,甚至對孩子的教育投入相當捨得,無論家庭怎麼省,對孩子的教育只要能承擔得起的都不會吝嗇。

    但育兒專家們建議把更多的關注點從“知識能力”轉移到“素質能力”。“知識能力”有學校的教育,並且縱然有所不足也容易補上,但“素質能力”的培養,在錯過對應的年齡階段幾乎很難改變。

    陪伴只為更好的教育孩子,而媽媽在教育孩子時更應該從以下幾點培養孩子的能力:

    一、幫孩子建立自信心

    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與信念

    三、良好的情商(EQ)與自我溝通能力

    四、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五、良好的社交能力

    六、毅力、耐心與行動力

    不只是教孩子讀書,識字,更該重視的孩子的基礎素質。你可以簡單這麼理解——學校能教的讓學校教,你要教的是補足學校所教不了的。

    或者可以換個角度這麼理解:“素質能力”高的孩子通常在“知識能力”不會差,試想一個“情緒,心理,親子,家庭,品德,品格,習慣”各方面都很全面的孩子會學習能力差學習成績不好嗎?

    有了教育的目標與方向,在這過程中媽媽要注意先充實自己,具備以下幾點能力:

    一、正確的與孩子溝通的能力

    正確的傾聽是有交溝通的第一步,能並傾聽到孩子真實的聲音是需要與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媽媽要做到讓孩子信任你,敢於將心理話告知你。若然封閉了溝通了渠道,所有的教育將無從談起。

    二、糾正孩子的偏差行為:

    孩子出現的偏差行為,父母需要及時給與導正,而要以孩子能真實理解與接受的方式,切不可以“你必需這麼做”“你不許那樣來”的命令語氣。當以平和讓孩子明白錯在那,引起那些後果,讓他心甘情願的接受。

    三、獎勵與讚美孩子:

    孩子是需要與肯定也讚許的,正面的能力遠比負責的約束來得重要。當孩子表現出進步時,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與鼓勵。你會發現越給他信心,他越有動力。

    四、批評與處罰孩子:

    當一再犯同一件錯事或者孩子因為任性而故意做錯時需要給與適當的處罰,明白對有獎,錯有罰是規矩,是約束,是原則。愛無關對錯,但愛不是縱容。

    爸爸媽媽都會覺得這簡直比自己重新經歷一次的成長還要磨人,教育本就是一份傳承,一份愛的傳承,能力的傳承。既無法逃避,也不可逃避

  • 10 # 單眼皮小胖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做好家庭教育,比一切都重要。

    可能有人會問:天天陪孩子,如果我不去掙錢,拿什麼養孩子?比起陪伴,有人覺得掙錢更重要,因為有了錢才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彌補缺失的教育。然而,孩子對於父母教育的渴求,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孩子的良好品質,不是從書上學來的,而是來源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的行為習慣,不是老師說了他就會學好,而是根植於日復一日對父母的模仿與學習。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奧巴馬說過:“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要做一輩子的好父親。”他最驕傲的一件事是,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中,沒有缺席過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陪伴孩子確實很累,也佔用了父母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可這難道不是為人父母的責任嗎?再多的金錢與物質,也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再多的理由與藉口,也比不過孩子教育失敗的遺憾。在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上,董卿說過: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敵不過他敗家一年。成長只有一次,教育無法重來,父母千萬不要給孩子留下終生的遺憾。前段時間,一對雙胞胎被保送清華、中科院讀博後,去了工廠陪媽媽打工。雙胞胎出身寒門,父母一直打工供孩子讀書,可從來沒落下過對孩子的教育。從小開始,兩兄弟的生活就跟其他同學無異,不但有父母的督促陪伴,報輔導班、增加伙食開支等也會得到滿足。

    以上就是我對陪伴是不是對孩子教育的最好起跑線的小小建議。望採納

  • 11 # 教育擺渡者

    不是!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就需要審視:家長或老師,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搖動”孩子?是否有方法去推動“孩子”?是否有“思維”去召喚孩子?

    如果沒有,只是簡單的“陪著”孩子,那麼,這不是教育。

    所以,高質量的陪伴,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什麼是高質量的陪伴?

    首先,讓孩子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陪伴”內容。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也是最為基礎的教育。在父母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身體和心理上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帶領孩子運動,疏導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看到孩子的進步,認可孩子的差異性,鼓勵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激勵孩子強烈的進取心等,所有正向的教育,才是對孩子最好、最優價值的陪伴。

    其次:家庭教育不應該與學校教育相沖突。家庭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而不是取代,家庭教育重在培養孩子的進取心、情商、面對逆境的承受和調節能力,掌控金錢的能力;而學校教育的核心就是知識的傳授和通識教育,因此,家校合作,共同培養孩子,才是最好的方式。

    最後,讓孩子具有“規則意識”,而不是成長在“童話”裡。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每個人都要“接受”的教育,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最親密的關係,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下,心理距離最近,因此,家庭教育就要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同時,讓孩子瞭解、學習並熟悉“社會規則”非常重要,否則,孩子進入社會後,會在“組織”中承受很多的挫折和磨礪,甚至,因為孩子“不成熟”的言行而變得很“另類”,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走了很多的“彎路”,付出了很多不必要的“代價”。這些,本應該是可以在家庭教育氛圍中,讓孩子明白的,但由於家庭教育在這方面的缺失,孩子就要接受“社會教育”。

    孩子教育的最好起跑線,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家長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與幾位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的聊天,一位在城鄉結合部初中學校擔任班主任老師的朋友說,他所在的班級,有一個孩子,人很聰明的,但就是上課搗亂,沒有紀律,自律意識差,整天和一群拆二代孩子們混在一起,最主要的問題是,那個孩子的家境並不好,父母只是普通的農民工,沒有任何背景。

    我這位朋友和孩子的家長溝通,孩子家長居然對此無所謂,認為讀書沒啥用,說現在的高考制度不合理,不應該天天讓孩子這麼累,應該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有些家長更是對管理學生嚴格一點的,在家長群裡點名批評老師,搞得老師乾著急也沒有辦法。

    上述情況是比較常見的,越是處於社會底層的父母,越認為讀書沒有用;越是需要透過努力學習和高考改變命運的家庭,反而認識不到努力學習和高考的重要性,越不支援老師的工作。

    這部分家長,常常把減負和素質教育掛在嘴上,不屑於現在的高考制度,老師對孩子管的嚴一點就會與老師起矛盾。

    反倒是那些知識層次高一點,家庭經濟條件也好一點的家長,更能配合學校和老師的工作。

    為什麼 會有上述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況?

    窮人和富人在教育上有什麼差距?

    看了BBC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後,在閱讀美華人托馬斯·科裡寫的《富裕孩子》這本書時,結合身邊的案例,才發現:

    父母給孩子的思維習慣,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很大, 富有的習慣,比富有的財產,更加影響子女的一生。

    富人家庭的父母注重孩子的需求,窮人家的父母更注重自己的需求。

    很多人問中國學生的壓力為什麼那麼大?有一位專家解答說:“因為他們的父母把焦慮轉到了孩子身上。”

    我們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這個拼爹孃的年代,父母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給孩子定目標,上輔導班,為了能讓孩子出人頭地,嚴格要求孩子下苦功夫。

    可很多父母卻不知道,起跑線究竟在哪裡?

    回過頭來我們才發現,父母本身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和修煉,教育孩子的王道,首先要承認自己的不足,執著地提升自己,做一個自律、自強和學習的父母。

    窮人家的孩子與富人家的孩子,從一開始就不在同一水平線上,都走著不同的人生道路。

    可多數家長從來不嚴格要求自己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

    亞里士多德說:

    教育是富人的裝飾品,窮人的避難所。我們不能自己跑出避難所,還自以為是得到了解放。

    的確,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但正因為世界的不公平,才讓奮鬥有了價值和意義。

    窮孩子與富孩子的差距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富孩子你窮孩子更努力,富孩子的父母更願意陪伴和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尊重孩子的意願和發展。

    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物質上的富足,而是在家庭教育上的用心。如果你能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力量,孩子就會成長為最美好的樣子!

  • 12 # 教育反思者

    應該是,但不少人把“陪伴”理解錯了!造成在多數情況下,影響了孩子起跑。

    看了一些回覆,不少人把“陪伴”看作是“監督方式”,還認為效果不錯,孩子老實多了。這說明不少人還不知道什麼是陪伴孩子,以為陪伴就是守著孩子。

    這裡面有兩個關鍵詞:起跑與陪伴。

    孩子的起跑,我們希望是沿著孩子有最大人生價值的方向努力,而不是要把“我們的以為”強加給孩子。

    孩子有最大人生價值的方向(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就是學科、領域)是什麼?這個問題有幾個家長和老師能夠回答?理論上來說就是儘可能吻合孩子天賦的方向。

    那麼,孩子的天賦是什麼?這個問題又有幾個家長和老師能夠回答?多半答不出來,知道一些的人,也未必能夠表達出來。

    如果是這樣,孩子能夠起跑了嗎?存在起跑線嗎?如果按照大人的願望要孩子起跑,會不會跑錯了方向?

    因此,陪伴的含義是:儘可能多地與孩子一起成長,多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目的就是要發現孩子的天賦所在,才知道孩子今後最適合學什麼、幹什麼。即:確定孩子的培養方向。

    如果只是守著孩子、監督孩子,那不叫陪伴,叫陪讀。

    我瞭解過不少的家長,針對給孩子報班,鋼琴、舞蹈、奧數……,很多人的初衷也是為了大人的面子。根本就沒有考慮:是不是適合孩子學,還以為逼著孩子多學一點沒壞處。

  • 13 # 名師聊家教

    沙∵‘是的!稍微有點文化的家長都明白,優秀孩子是陪出來的。有的母親作全職媽媽,專程陪孩子。陪孩子玩耍,陪孩子做作業,陪孩子上興趣班,陪孩子進補習班。在陪伴的過程中,有些母親和孩子一道,上網課,學拼音,學英語等,學習上跟孩子互動,互相促進。

    陪伴不是簡單照看孩子,陪伴有以下作用。

    1.可以培養孩子的好奇心,為培養學習興趣打下基礎。

    在陪孩子玩耍的過程中,細心的父母必然會發現,孩子對哪些事物好奇,有興趣,如果這好奇的事物可能對開拓孩子視野,開發思維有幫助,家長就要和他一道玩,在玩中引導,激發孩子的興趣。好奇心是學習興趣的基礎。

    2.讓孩子舉止有度,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

    在陪伴的過程中,父母長期和孩子接觸,有充分的時間引導孩子,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哪些話可說,哪些不可說;哪些地方可去,哪些地方不可去。讓孩子舉止優雅,文明禮貌,遵守公共秩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凡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須率先垂範。

    3.愛學習,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的學習習慣是從生活習慣入手。孩子玩的玩具,必須自己搬出,玩後,自己收拾撿好。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父母不能代替。吃飯要專注,不能邊吃邊玩手機看電視。在生活習慣上,父母要“狠心”,態度要堅決。

    孩子開始讀書,就要讓孩子養成,每天規定的時間是學習做作業的時間,不能隨意調整。讀書做作業時,必須保證環境安靜,作業要獨自完成,按老師要求做,一筆一畫要工整;一個步驟一個步驟要講規矩,不能偷工減料,從小形成思維嚴密的習慣。父母要和教師經常聯絡,讓孩子從小養成愛答問,愛提問,愛問為什麼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取得好成績的關鍵。

    4.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性格。

    在與孩子們接觸過程中,應該瞭解自己孩子性格的優缺點,引導孩子從小養成,任何成績的取得,都必須經過艱苦努力。任何成功,都會有失敗,在失敗中總結,在挫折中前進,以此獲得最後成功。在陪伴玩耍中,透過簡單的遊戲、活動,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

    陪伴不是簡單照看孩子,需要懂兒童心理,瞭解兒童天性,抓住閃光時刻,因材施教,你的孩子一進入起跑線,就具有後發優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為愛情有奇蹟林天佑吳美姿第一次見面是第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