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書評書2017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東林黨首領顧憲成撰寫的一副對聯,鐫刻在東林書院的大門口。這幅對聯可是自從初中時候我們都很熟悉的,因為在課本吳晗的《談骨氣》中出現,我們就都記住了它,也是把它當做了讀書人的基本追求和準則。

    可是後來卻發現,原來東林黨不是我們心目中的那麼神聖,他們也有一些缺陷或者說弊端,甚至還有很大的問題以至於誤國誤民,甚至於說國家的衰敗與滅亡都與他們有直接的關係。

    由於大明王朝大興文官制度,形成了整個大明歷史上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它逐漸地深入人心形成了千萬明朝人的根深蒂固的觀念。

    明朝末年文官地位很高,相對的武官地位卻非常低,可以說這和宋朝極為相似;但是皇帝並沒有吸取這種教訓,導致國家越來越羸弱。現實是官場上文不知兵,反而對武官的權利加以限制,這樣就導致了明朝整體軍事實力的下降。

    江南一帶的一些文人就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他們要求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縱枉法。這些針砭時政的主張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同情與支援,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一些反對者就將東林書院講學者及與之有關係或支援同情講學的朝野人士籠統稱之為"東林黨"。

    事實上,東林黨人大都以清流自居,實際上有些人卻是用道德禮法給政敵大扣帽子,用攻訐打擊政敵,卻又在不斷地為自己謀私漁利。

    後來的東林黨十分熱衷黨爭,結果卻是造成國家的巨大內耗,從而客觀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其實在弘光帝時,南明仍然控制著從山西,湖南,山東以南的主要的經濟生產區。如果當權的東林黨史可法輩能夠以大局為重擁立福王朱由崧,就不會導致軍閥因為擁立之功而坐大,也不會有後來東林黨不斷惡意造謠以顛覆弘光朝的統治;因為擔心福王即位後會追究東林黨在三大案中的責任,所以以史可法為首的東林黨捏造朱由崧不賢,反而聲稱品行不怎麼樣的明神宗之侄潞王朱常淓很是賢德,一反他們素日的倫理立場,堅決要立倫序靠後的為帝,造成極大的混亂。

    我們從歷史上的關係看,東林黨類似於唐朝的世家門閥,都是國家的“壟斷”組織,對國家的健康發展都起到了最大的阻礙。東林黨是一個龐大的社會上層利益集團代表,他們掌握著國家的大部分社會財富。卻不用為國家財政交一分錢,國家財政收入不得不靠大肆剝削農民收入,這又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民起義。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東林黨內部也不止一家勢力,往往會各自內鬥,這是中國獨特的文人文化。在明朝末期,朝廷文官勢力還有楚黨、浙黨等政治派別,可以說東林黨與其他什麼黨的鬥爭一直延續到明朝徹底滅亡。

    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東林黨現象既可笑又可悲;甚至毫不誇張的說,這也是我們傳統文人(儒家文人)的侷限和悲劇性。在這些東林黨人眼中,只有自己,因為他們從內心深處堅信:自己就是正統與道德的代表,自己所學所持都是來源於“孔孟”和“程朱”聖人們,凡是與自己不同者都很可恨可惡,那是必須拼死鬥爭的。

    他們認為,只有大義和正統而沒有國家;國家滅了,再換一家他們繼續當官。所以後來投降清朝的,也大多是東林黨人。所以說東林黨人與明朝的滅亡大有關係。

    東林黨的這些黨派之人應該是整個國家的精英分子,可是就是這些人,不顧民族大義,享有各種特權,反而成為整個國家的“蛀蟲”,又導致了官場腐敗。

    而東林黨爭中東林黨人上臺之後採取了與閹黨不同的稅收政策,直接導致了明朝財政的捉襟見肘,使得軍費無法保證,從而導致了明朝軍隊戰鬥力薄弱,加上農民起義的影響,以至於並不需要東林黨人親自動手,而結果明朝很快自己就滅亡了。

  • 2 # 豁達勿幕

    所謂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東林黨只是一群滿嘴空談大話的文人沒有一點治國才能,由這樣一群人治國不垮掉才怪呢。

  • 3 # 秦嶺161707473

    第一,東林黨自命清流,操控輿論,凡是不和他們一條戰線的,統統斥為奸邪,最終挑起黨爭,讓大明朝廷陷入空前內耗。第二,反對政府徵收工商稅和礦稅。第三,道德潔癖加嘴炮無敵,天天彈劾這個彈劾那個,忽悠皇帝把能做事的大臣幾乎全部殺光。本來崇禎南遷至少還可以苟延殘喘一段時間,卻被東林逼得皇帝不敢跑太子不讓走,死守變成守死。第四,偽君子集團,君王死社稷,而大臣紛紛當漢奸,降完李闖降滿清,鼓吹的所謂氣節原來都是忽悠別人去送死。可以翻翻被他們篡改的史書,明末真正殉國的東林黨人有幾個?厚著臉皮去出仕滿清的又有多少?

  • 4 # 雲隨風遠

    只曉弊不知治,有言無實徒空論。事由言興,亦由言敗。有言道: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的就是事情的正、反兩面的道理。

  • 5 # 腰帶三星穩如舟

    呵呵,您先說是“東林黨”,後又改成“東林文人”,那麼,您的矛頭究竟是對準明末的官僚貪腐集團呢,還是隻會耍耍筆桿子的文人呢?找背鍋俠呢?僅僅是一幫富裕有實力還有話語權的東林文人就能把大明朝搞垮?自古就沒聽說過一幫文人能把王朝給覆滅的。明朝覆亡,東林黨中有部分人確實有責任,但是,關鍵責任不在東林黨。本人對東林黨的看法就有一個不斷更新並重新認識的過程,實事求是來說,明末清初,東林文人和他們的後代裡,也出了不少的愛國救國之士。其實,若沒有東林文人的後人精心策劃並一代代接力的千秋大計,哪還有後來孫中山先生什麼事。

  • 6 # 故事雜譚

    東林文人指的就是東林黨。用一句話形容這夥人就是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東林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

    當朱由檢上位一舉翦掉魏忠賢之流後,朝廷就成了東林黨人的天下,崇禎帝即使再煩、再狠,也只能與東林黨人周旋。而東林黨人常常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與朱由檢死磨硬抗,雖然朱由檢對他們也不是好臉相待,但是,許多聖意都難出宮,胎死腹中。就連大明是戰是和、是遷是守的關鍵時刻,眾臣工也是不給老朱面子。等到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在煤山上後,這夥曾經的“忠義之臣”除了少數“為君盡忠”者,諸如瞿式耜、黃道周、劉宗周以殉國外,大多都得了軟骨病,背舊言而娛新歡。其中最著名的,當數當時的東林黨的頭牌——錢謙益,錢謙益失節降清後,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主要負責《明史》編輯部的工作。

  • 7 # jk6

    東林黨

    1、書生誤國在明代東林黨人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2、閹黨在明太祖開國之初就是用來制約文官力量的

    3、從後期明朝滅亡後來看、閹黨殉國一大片、東林黨人幾乎跪在了李自成的眼前

  • 8 # 真誠地看著你

    黨爭,內耗。

    朝廷分閹黨、東林黨等,東林黨又分浙派、淮派等。

    論事不問對錯,只看黨派。哪怕你的提議是正確的,只要你不是我一派的我就反對,就阻撓,就拖沓,總之,就是懷你的事。

  • 9 # 飛哥講歷史

    東林文人怎麼把大明搞垮,這還要從東林書院說起

    公元1594年(萬曆二十二年),吏部文選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遷升、改調等事務)顧憲成因推薦閣臣(內閣大學士)人選不符合明神宗心意,被革職回家(之前就看他不爽)

    文人嘛,沒事幹就喜歡發發牢騷

    閒賦在家的顧憲成也是這樣,講講學,討論討論政治,發表發表自己的觀點,時間長了,發現平臺太小,不適合發展,就接受了弟弟的勸告,把已經荒廢的“東林書院”修繕了一下,名字沒改,邀請了當時比較著名的七個人物,組成“東林八君子”開始定期組織“辯論會”

    這個時候已經很少講學,其主要目的變成“抨擊政治”

    可是,時間長了以後,影響越來越大,胃口自然也變大了,不在滿足於私下討論,要往上走自然缺不了“有錢能使鬼推磨”,於是就有了很多大地主,大商人等利益集團的加入,而且“東林黨”並沒有什麼入會規定,只求志同道合,所以裡面的人也就良莠不齊,再加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劣根性,逐漸轉變成為了以大地主、大商人等利益集團為幕後主使的、自私自利的黨派,“東林黨”

    有這個黨派當然就有別的黨派,而且這些黨派都是文人,擅長利用規矩,自然就產生了“黨爭”

    明神宗時,因立太子一事,與萬曆皇帝鬧得不可開交(這要是在別的朝代,估計早就全殺了)

    明光宗時,因黨爭,發生了“紅丸案”,間接導致朱常洛去世(一月皇帝)

    明熹宗上位之初,因“移宮案”,得到明熹宗重視,開始把持朝政,大肆排擠其他黨派官員,但好景不長,遇上了魏忠賢,被九千歲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明思宗上位後,東林黨又得重用

    重新掌權的東林黨,並沒有事實求是的考慮國家的現實情況,他們一方面利用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獨斷多疑的性格繼續打壓別的黨派,另一方面為自己謀劃利益,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收,使得朝廷的稅收來源更加依賴於普通的農民

    此時的大明朝已經各種天災,外患,可是他們不管,造成大量農民無法生活,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名大起義

    總結一下:自從東林黨發展到朝廷之後,就做了一件事“打官司”,整個國家中樞,在沒有明文規定,沒有人站出來制止,沒有一個人顧及國家利益的情況下,而且時間之長,長到拖垮整個大明朝

  • 10 # 唯二歷史筆記

    東林黨最大的貢獻就是誰做事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都一概不管。只管找毛病,換句話說就是誰做事誰倒黴,反正他們東林黨人不做事就完了。

    這裡要強調的是在明朝,尤其是明朝中後期,皇帝的權利並沒有我們想的那樣大,在明朝文人還是偶爾可以跟皇帝叫叫板的,一般後果也不會太嚴重,頂多就是象徵性的懲罰一下,這樣一來就無形中把文人的臭脾氣養出了了。

    想想看,天天沒事一幫子知識分子在朝堂之上整天逼逼叨叨,還搞什麼黨爭,政治迫害,無非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絕不是什麼為了江山社稷之類的。官員們為了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團,不過都打著衛道忠君的幌子為自己攫取利益。這樣的結果對明朝有什麼好?

    最讓人齒冷的是崇禎為了節約開支,寧願讓自己的皇后親自洗洗涮涮,為啥?沒錢啊,但崇禎為了籌齊銀兩給軍隊發餉,無奈向朝中的王公大臣們借錢,結果一提到借錢,這些王公大臣們又是哭窮,又是上吊的,橫不能都窮的吃飯都沒有錢了。結果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從這些大臣家裡抄出來上千萬兩的銀兩,想想看,這叫什麼事?

    所以大明的滅亡既有統治階級自身的原因,也有這些文人推波助瀾的惡果!也許這些所謂的文人成了壓垮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主臥燈開關盒怎麼有三根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