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會人云
-
2 # 使用者7120797415594
明人倫是孟子提出的學校教育的目的,《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這“五倫”中最基本的是“父子”和“兄弟”兩倫。要求子對父孝,弟對兄悌。家庭中的“孝”和“悌”應用到社會上,便是臣對君要忠,民對官要順。
“明人倫”也是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主張的教育目的。
“五倫”是中國傳統社會基本的五種人倫關係,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是狹義的“人倫”。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倫,人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
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人倫中的雙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規矩”。為臣的,要忠於職守,為君的,要以禮給他們相應的待遇;為父的,要慈祥,為子的,要孝順;為夫的,要主外,為婦的,要主內;為兄的,要照顧兄弟,為弟的,要敬重兄長;為友的,要講信義。
君義臣忠,乃是上下相憐(關懷,提攜),雖有位次而德業(道德和術業)互欽(欽慕),相扶相攜,同舟共濟,共荷道義,才是君明臣賢之道;父子有親,乃是慈孝相繼,父慈子孝,缺一不可之道;兄友弟恭,乃是長幼有序,禮義相悌之道;夫婦有別,乃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平等相愛,相濡以沫之道;朋友有信,乃是以正相契,義氣相投,互諒互讓,肝膽相交,榮辱與共之道。
-
3 # 九歌書文
明人倫是孟子提出的學校教育的目的,所謂“明人倫”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後世也稱為“五倫”。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張“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以榜樣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倫”,以建立一個“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的和諧融洽的有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
回覆列表
所謂“明人倫”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後世也稱為“五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