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非虛也非實974

    2021年春節以來,“網紅”茶飲消費品牌、京東物流等各家企業就馬不停蹄地開啟了IPO之旅,甚至前置倉生鮮領域,如叮咚買菜都爆出年內IPO計劃。沒有爆出但實質在推進年內IPO的企業則更多。


    看起來,2021年的IPO市場會非常熱鬧。尤其對於網際網路,以及“網紅”新消費品牌而言,2021年將可能是IPO大年。


    一些市場人士預計,今年能看到主流網際網路公司都上市。


    IPO


    2020年本來就已經是近10年來,IPO市場的一個大年。


    單A股市場,上交所、深交所就共有383宗IPO,融資總額達到4610億元,同比增長82%。


    然而,受全球二級市場“樂觀”的流動性影響(不單A股),很多市場人士對2021年IPO市場表現更樂觀,他們對《商業觀察家》稱,2021年相比2020年,是IPO市場更大的年。“現在,二級市場錢多,大量公司都在做年內IPO的計劃。”


    一些相對謹慎的人士也認為,2021年IPO市場相比2020年會略大,不過競爭可能會更激烈。“IPO數量會增加,但融資額可能增加不大。”


    從目前情況來看,受益民主黨上臺後的美國政局日趨穩定、全球二級市場充沛的流動性,以及對經濟復甦的預期。全球IPO市場似乎仍將會延續2020年的繁榮。


    《商業觀察家》則主要關注IPO市場會對整個消費零售市場帶來什麼影響。


    有三個方向可能需要關注。


    一、兩級化。


    二級市場對科技、網際網路的熱情更高。


    目前來看,受益於“IPO大年”,大量網際網路公司、“網紅”消費品牌都在謀求年內IPO。


    一些市場人士預計,今年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會越來越多,主流、耳熟能詳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會上市。


    大一點的包括位元組跳動、滴滴。小一點的包括一些細分賽道的領軍企業,比如前置倉生鮮賽道,像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都可能會是重要參與者。


    甚至,新賽道——社群團購,可能都會有領軍企業冒出來。


    它們都需要趁二級市場這一波繁榮期,融資及“回報”新老股東。


    融資是為了擴張,回報是為了套現。


    那麼,如果擴張增多,可能就會持續擠壓防守的一方,比如線下實體零售商。


    一方面可能是市場銷售層面的擠壓。另一方面則可能是,資本市場的擠壓。


    2020年時,當中概股如阿里、京東等迴歸香港上市後,對國內實體零售上市公司的擠壓就比較明顯。當時,《商業觀察家》曾瞭解一些市場人士的看法,很多都表示“喜聞樂見”。有的甚至稱:“終於可以不用只看國內零售公司了。”


    2020年下半年來,包括連鎖超市等實體零售上市公司股價則普遍出現了腰斬行情。


    IPO本身則也有可能會出現“貧富差距”。


    一些持謹慎觀點的市場人士認為,2021年IPO融資額可能增加不大,但數量會增加。


    因此,資產標的供給的增多也可能會帶來競爭加劇與“貧富差距”。


    二、賺資本的錢。


    資本市場的活躍,對於流量平臺是很好的。


    以新國貨消費品牌為例,過去成長起來的新國貨消費品牌,大多都是營銷起家。


    比如押對了新的流量渠道——小紅書等,選對了流量爆品,而一波崛起。


    從全球消費市場的發展脈絡看,只要是有一定體量的經濟體,隨著經濟和財富的增長,本土消費品牌一定會崛起,外資消費品牌的市場份額則會越來越低。


    美國如此、歐洲如此、日本如此、南韓如此,中國也不會例外。因為新生代消費者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愛國,越來越“本土”。


    這是新國貨消費品牌受到關注的核心原因。


    但是,中國的新國貨品牌對於“出位”這件事表現得有點急。內功並沒有做得太好。


    為什麼會有點急呢。


    創業者想快速實現人生價值,資本想快速暴利套現,流量平臺則想快速賺資本的錢。


    那麼,風口就會有點猛,有點急。


    著急的創業者和資本就是營銷、流量思維。


    創業者會抓住一個有流量潛力的爆品。


    比如美妝,消費者用的多,在美妝品類,消費者也非常願意嘗試新的美妝產品,很容易受新品牌吸引,這個品類就有流量價值。其他的品類,比如護膚水,消費者願意去嘗試新品牌的可能性更低,這個品類的流量價值就相對低。


    選好“流量品類”,找好工廠配套,再降毛利。


    美妝的毛利高呀,傳統美妝都有70、80個點。


    新國貨:砍半。


    這一下“網紅”的吸引力就出來了。


    但被砍半的毛利,原本是要去投資、支付品牌建設等費用的。現在沒有這塊毛利了,那就不做了,或者做的少了。


    原本是要去盈利的,那現在就先不管了。


    畢竟,品牌建設是個長週期的事情,快不起來。但它們又比較急。


    那麼,要快,就需要把錢——剩下的毛利和資本的錢用到鋼上——燒流量。


    先從新流量渠道——新興消費人群聚集的流量平臺燒,再燒到主流平臺。快速把銷售規模做大。


    所以,就出現了很多奇怪的事。高毛利的美妝,做出了幾十億的銷售體量,卻盈不了利,前所未有。


    資本的錢呢,明面是投給創業者,但最終卻流向了流量平臺。資本加持的新國貨品牌的不斷出現,想快速博業績,導致流量競爭增多,進而又抬高了流量價格。


    以至於流量平臺賺到的利潤中,其實有很大一塊都是資本的錢。由此,資本市場只要活躍,流量平臺的業績也都不會太差。


    三、煎熬。


    這樣的營銷、流量做法能很快起量,但問題在於,基礎不紮實。


    對於整個體系來講,也沒有辦法了,既然選擇了這條路,那就只能往快速IPO,快速回報的方向走。


    這其實對於一些創業者來說,並不好。資本的錢沒有那麼好拿。


    因為IPO後,他們需要慢慢把公司調過來,慢慢把公司夯實。


    會更辛苦。


    對於一部分基礎不實的IPO公司,這就成為了一種煎熬。


    如果做不好,說沒就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在路上偶然遇到了馬克龍,你想對他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