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美人魚兒
-
2 # 使用者8543401739201
鱟魚在千多年前已有記載。中國唐代劉恂在其《嶺表錄異》中寫道:“鱟魚,其殼瑩淨滑如青瓷碗,鏊(注音:ㄠˊorㄠˋ)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腹兩傍為六腳,有尾長尺餘,三稜如棕莖,雌常負雄而行。捕者必雙得之,若摘去雄者,雌者即自止揹負之方行。腹中有子如綠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腳,和以為醬,食之。尾中有珠,如栗色黃。雌者小,置水中,即雄者浮,雌者沉。”
-
3 # 一去兩三年
鱟,據《爾雅.翼》解釋:“鱟,善候風,故其音如候也。”明末清初的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也有言:“鱟者,候也,善候風,諸水族亦候之而出,故曰鱟。”這意思鱟在海里,候風而遊,善於利用風速遊動,也是“鱟”名字的由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也說“鱟,背上有骨如角,高七、八寸,如石珊瑚狀。”這個鱟殼,可以揚帆而行,是不是有一種“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鱟殼遊滄海”的感覺啊!鱟殼,也可以用作杓,就是用來舀東西的器具。
-
4 # 明月1940
鱟不是魚類,是一種古老的節肢動物,屬於屬肢口綱,劍尾目,鱟科。
-
5 # 祛白勇士
答:中華鱟不是魚類。鱟,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於肢口綱劍尾目的海生節肢動物,鱟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質甲殼,有四隻眼睛,其中兩隻是複眼,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只用來感知亮度,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雖然鱟可以背朝下拍動鰓片以推進身體游泳,但通常將身體彎成弓形,鑽入泥中,然後用尾劍和最後一對步足推動身體前進。
中國鱟(學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又名中華鱟、三棘鱟、小海鱟或東方鱟,是全世界4種馬蹄蟹之一,為蜘蛛與蠍子的遠親。
外形呈馬蹄形(故名馬蹄蟹),體長可達60釐米,體重3-5千克。鱟由三部分組成:頭胸部、腹部(呈六角形兩側具棘刺)和尾部(一根長的尾劍)。鱟似蟹,比蟹大,它們雖然都具有關節的附肢,但鱟和蟹的親緣關係遠不如和蜘蛛密切。鱟和蜘蛛的第一對附肢呈螯狀。
都有四對足,分類學上稱為有螯動物。鱟除外形具尾劍外與蜘蛛主要區別在於.鱟的附肢基部有許多刺狀突起並圍在口的周圍以咀嚼食物,故又稱肢口動物。生活在淺海沙質海底。主要以雙殼類、多毛類和甲殼類等動物為食,有時也取食海底藻類。中國鱟生長週期很長,需要10年以上才能完成性成熟。
鱟的血液因含有銅離子顯示藍色。中國鱟分佈於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等亞洲東部及東南部,以中國海域分佈密度高,尤以北部灣海域分佈密度最高。是廣東、廣西、福建、江蘇等省的省級重點保護動物,禁止任何單位或個人非法捕殺、收購、加工攜帶。
中國鱟物種簡史
中國鱟屬於非常古老的海洋節肢動物,其化石可追溯至4.75億年前的早古生代奧陶紀,但時至今日,形態結構卻未發生重大改變,因此被稱為海洋“活化石”,具有重大研究意義。
鱟魚在千多年前已有記載。唐劉恂在其嶺表錄異中寫道:“鱟魚,其殼瑩淨滑如青瓷碗,鏊(注音:ㄠˊor ㄠˋ)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腹兩傍為六腳,有尾長尺餘,三稜如棕莖,雌常負雄而行。捕者必雙得之,若摘去雄者,雌者即自止揹負之方行。腹中有子如綠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腳,和以為醬,食之。尾中有珠,如栗色黃。雌者小,置水中,即雄者浮,雌者沉。”
特徵
幼體:一齡鱟(剛孵化出的幼生體),外形似“三葉蟲形”。頭胸甲寬約5~6mm,左右兩側的前緣,有一弧形深褐色線條,線條兩端有一對複眼分佈,前方正中央有一對單眼。劍尾則藏於頭胸甲內(外觀上看不出尾節),外殼色偏淡黃帶點透明,暫以“背部朝下”方式游泳。
成長:靠脫殼方式讓個體成長,每回脫殼一次(稱做一齡),可讓體長增長1.3~1.4倍。一齡鱟(不脫殼),二齡鱟(3次脫殼/年),三齡鱟(2次脫殼/年),爾後每年脫殼一次,直至達第13年(或脫殼15~16次)左右,雄體達到性成熟。雌體則得延至第14年(或脫殼16~17次)左右達到性成熟。一般來說,鱟達到性成熟的時間為10-15年。
成熟體:體長約30~60公分,體重3-5千克,顏色為棕褐色。雌體體型一般大於雄體。體型外觀分三個部分(頭胸甲、腹甲、劍尾)。
頭胸甲部:
上方:頭前一對單眼(感光用)、兩側方為一對複眼(尋找異性用)、偏位後則是長有一對硬刺(防衛用)。
下方:其攝食口部位於頭胸甲下方中央,口邊有硬刺(用來磨碎食物)、一對鉗狀附肢(攝食協助肢)及另外五對附肢步足(第二、三附肢演化成勾狀,最後一對則為推進肢),此物種為全世界唯一的“肢口網”動物。
雌體頭胸部前緣完整,雄體頭胸部前緣兩邊則呈現凹陷狀。
腹甲:左右兩側,均各長有一排硬刺(防衛用_雌體僅有三對棘刺發達,雄體則全棘刺發達),下方則長有書腮五排(形似活頁狀、用於呼吸與游泳協助)、生殖孔、後方則為一排洩孔。
劍尾:形似刀劍狀(作用於防衛及復面翻身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