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飄零198691001
-
2 # 使用者5119196148852
吳王金戈越王劍”,是對東周時期最精美兵器的精確概括。
春秋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中國一級文物,1965年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1號墓出土,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春秋越王勾踐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鳩(勾)淺(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春秋越王勾踐劍體現了當時短兵器製造的最高水平,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是青銅武器中的珍品,對研究越國曆史和了解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
3 # 張慧敏Ms
是的。
春秋越王勾踐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中,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
4 # 何勇江1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透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所以,由“越王勾踐,自作用劍”來看,應該是勾踐的兵器。
-
5 # zkksi47256
據《拾遺記》記載:“越王勾踐,使工人以白馬白牛祀昆吾之神,採金鑄之以成八劍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斷水,三名轉魄,四名懸翦,五名驚鯢,六名滅魄,七名卻邪,八名真剛。”並沒有明確說是何人所鑄。不過春秋晚期,吳越交戰時,越王確實曾尋鑄劍大師歐冶子到越地鑄劍。
越王勾踐劍非常有名。
1965年,考古人員在湖北江陵的望山楚墓中發現了這把寶劍,之後,經大學者郭沫若的鑑定,這就是戰國時期越王勾踐的隨身之物。這把寶劍歷經千年,卻沒有生鏽,讓世人為之驚歎。其實,這不一定是兵器,而是禮器!此外,考古人員不僅挖掘到了這把寶劍,還發現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資訊。
那麼,這把寶劍屬於越王,怎麼會出現在距離一千多公里外的楚地呢?出土這把寶劍的墓地,它的主人是楚國的貴族,還是楚悼王的曾孫,為何有幸獲得此劍呢?
其實,關於越王的兵器出現在楚地,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楚懷王功臣打敗越國後,將勾踐的寶劍以戰利品收入囊中;
第二種,楚國和越國關係很親密,它們曾經發生過聯姻事件,使這把寶劍作為嫁妝送到了楚國;
第三種,晉國聯合吳國對抗楚國,而楚國為了增加自己的籌碼特意拉攏越國,故越國的寶器出現在了楚國。
然而,筆者更傾向於第一種說法。
首先,江陵的這座楚墓,是公元前331年建造的,而越國覆滅於公元前332年,時間上十分吻合;
其次,如果寶劍是以嫁妝的方式到達楚地,那麼,它只會出現在楚王的墓地或者勾踐女兒的墓地,不可能出現在楚國大臣的墓地。但是,需要提及的是,當時的盟友喜歡用互換人質的方式來鞏固關係,而不是互贈禮物。所以,寶劍以戰利品的身份出現最為可信。
如果,這把寶劍確實為戰利品,那麼,又會有新的問題:青銅屬於當時非常重要的物資,他們不應該將其埋在地下,而應該將其回爐,煉成其它器物。
那麼,當時的人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
當時,專家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寶劍並非利器,而是禮器;由於做工精良、鑄造技術難以超越,人們實在不想毀壞它,因此,流傳至今。
此外,專家們提出這樣的假設,有七大依據:
第一是寶劍的成分;
先秦時期,人們已經熟練掌握了青銅合金的成分配比。曾經,望山楚墓出土過一個編鐘,材質屬於青銅,其中錫的成分嚴格控制在12.5%~14.6%之間,鉛的成分嚴格控制在1%~3%之間。這樣製作出來的編鐘,擁有最佳的音樂效果。隨著錫含量的增加,青銅合金的韌性會下降。
但是,越王劍的錫含量達到驚人的16%,說明它的質地很脆,不適合作為兵器。這樣的兵器,一遇到堅硬的東西就會斷掉,根本做不到自衛及殺敵。
第二是寶劍的裝飾;
那時候,上層人士都喜歡佩劍,就連孔子、屈原這樣的文人都如此。所以,佩劍並沒有什麼實用性,只是起到裝飾效果。此外,雖然越王劍沒有玉帶,但是,它上面卻鑲滿了藍色的琉璃。而琉璃雖然沒有寶玉珍貴,但也是稀有的寶物。由此可見,越王劍是一種禮器。
第三是越王劍精美的外觀;
劍身有很多華麗的菱形紋飾,透過挫劍身形成凹槽來體現,這樣的操作很容易增加劍身的折斷風險。由此,我們認定這把寶劍是裝飾品。
第四是劍首的同心圓;
越王劍的劍首有十一個同心圓,其排布規整,加工難度極大。這樣的加工工藝,即使放到現在,也是有一定的技術含量的。所以,當時人們花費這麼大功夫打造這把寶劍,肯定是為君王量身打造的,並不是用於實戰。
第五是越王劍的劍柄上面寫滿了銘文;
正是這些銘文,讓我們知道了這把寶劍的歸屬。此外,浙江博物館收藏了一把越國的睗劍,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正是兵器的象徵。但是,睗劍上沒有銘文,劍柄只有輔助握劍的繩線,方便使用者進行操作,而越王劍上就沒有這樣的繩線。
商朝時期,人們喜歡將銘文雕刻在寶器身上,比如:青銅鼎、青銅器,越王劍自然也不例外。其實,楚華人獲得這把寶劍後,完全可以除去上面的銘文,刻上自己的資訊。可是,他們害怕這個過程會影響寶劍整體的裝飾,便選擇保留下來。
第六是與越王劍同時出土的寶劍為其做佐證;
這把寶劍現在收藏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它比越王劍短小,工藝方面也比不上越王劍。這把寶劍應該是越王劍的仿製品,楚人想複製這樣的寶劍,卻始終找不到突破口,只能造出這樣的寶劍。由於,越王劍難以複製,楚人才更加珍惜越王劍。因此,楚人死後,將兩把寶劍一起陪葬。
第七是越王劍已然為兵權的象徵。
新石器時期,人們以玉戈為兵權的象徵;商朝時期,人們以青銅器為兵權的信物;周朝時期,寶劍開始普及,它逐漸成為兵權的象徵。
那麼,寶劍為何能擊敗其它兵器,成為眾人獨寵的物件呢?
這是因為寶劍隨身攜帶方便,且殺傷力更強,由此,人們更喜歡寶劍。
綜上所述,越王劍跟更早期的玉戈一樣,都只是信物、禮器,並沒有實用價值。此外,越王劍只是楚人的戰利品,他們有幸得卻無力仿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