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52879554203
-
2 # 歷史公元
鰲拜輔佐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三代帝王,為什麼到康熙時,他就叛變了?
鰲拜,毫無疑問,是清朝戰功赫赫的一位將軍。被稱為是“滿洲第一勇士”,並且憑藉著真正的戰功封公爵。
可以說,鰲拜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勵志小說。
但是,鰲拜真的叛變了嗎?
沒有,鰲拜一直對清朝忠心耿耿啊!
鰲拜作為真正的三朝元老,並且,康熙的父親福臨,能夠上位當皇帝,靠的,也全是鰲拜拼死效忠皇太極的子孫。
而且,多爾袞在戰功赫赫,具有完全優勢的情況下,沒有篡位稱帝,就是因為,鰲拜全心全意地聯合了一批臣子,支援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多爾袞作對。
最終,才導致了多爾袞的妥協,並且扶立福臨上位,成為了歷史上的順治帝。
鰲拜,也因為得罪了多爾袞,在多爾袞扶立福臨,掌權以後,遭到了多爾袞的殘酷打壓。
據記載,鰲拜在當時清朝立足未穩的情況下,曾經先後三次取得大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多爾袞卻先後三次給鰲拜找茬,甚至多次想置鰲拜於死地。
多虧鰲拜命大,再加上確實戰功赫赫,一直熬到了多爾袞去世。
多爾袞去世以後,順治帝親政,毫無疑問,鰲拜因為他的忠心耿耿,得到得到了順治的敬重,加官進爵,位高權重。
並且,在順治帝駕崩以後,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康熙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一。
四位輔政大臣排名第一的索尼,也是四朝元老,位高權重,但是年紀已經很大了,在很多事情上往往力不從心,所以,只是名義上的老大。
四位輔政大臣排名第二的蘇克薩哈,是多爾袞的屬下,一直是追隨多爾袞,在多爾袞死後,雖然立即告發多爾袞,得到了順治帝的信任,但是,毫無疑問,其他三位輔政大臣對他都是仇視的。
四位輔政大臣排名第三的遏必隆,雖然也是出生名門,但是沒有真正拿的出手的戰績,而且,他和鰲拜都是出身鑲黃旗,毫無疑問是以戰功赫赫的鰲拜為首,凡事都是聽鰲拜的,只是一個傳聲筒。
這就造成了,順治帝雖然留下了四位輔政大臣,但是,真正能夠當家做主的,就是鰲拜,也就造成了鰲拜擅權的事實。
所以,在康熙親政以後,鰲拜就成了康熙需要剷除的物件。
並且,鰲拜終於忍不住,對他深恨的多爾袞的屬下,蘇克撒哈下手。在蘇克撒哈死後,鰲拜與康熙的矛盾徹底激化,成為了康熙心裡最大的威脅。
但是,鰲拜真的沒有造反,一個想要造反的人,真的會放心的單身去皇宮,並且被一群小太監拿一下嗎?
-
3 # 棍哥觀史
鰲拜(約1610年 —1669年)生年不可考。清初權臣,鰲拜前半生戰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盡心盡職的輔佐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三代帝王,晚年卻落了個叛賊的罪名,成為了歷史的反面教材。不禁令人唏噓。那麼問題來了,本可以青史留名的他,為什麼會做出造反的行為,僅僅是他覬覦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嗎?
功勳之臣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時期,這個時期的鰲拜在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不過十幾歲,鰲拜是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此時舉國上下同仇敵愾對付明朝,在其叔叔費英東的影響下,努爾哈赤應該是其心中的英雄。
皇太極(1592—1643)時期。年齡上看,皇太極應該比鰲拜年長小二十歲。在鰲拜成年的時候,皇太極已經戰功卓著,可以說整個國家都流傳著皇太極的神話,對於年少的鰲拜來說那就是偶像,鰲拜也在軍中奮勇殺敵,向這位偶像致敬和學習,並以為國盡忠作為自己的終生理想,併為之奮鬥終生。
廢立之際順治(1638年—1661年)時期。這個時候鰲拜基本是而立之年,憑著在戰爭中的軍功,意氣風發。在皇太極駕崩之際(1643年),滿洲親貴在帝位繼承上出現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這個時候鰲拜面前就有了一道選擇題:
1、取而代之。因為取代的不是偶像,偶像已經沒有了,心理包袱也就沒有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縱然他閃過這個念頭,但礙於目前自己的實力太過單薄,發動叛變無異於以卵擊石,還是乖乖的聽話。 滿人在入關之前其實已經漢化的很好了,儒家的忠君愛國的傳統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了,家天下的概念也是根深蒂固,這個皇位就是人家愛新覺羅家的,應該是壓根就沒想過要造反,還是跟著這艘大船過幸福的小日子為好。
2、支援誰。介於自己是皇太極的心腹,支援皇太極的後代繼位是明智的選擇,繼位者也會因為他的支援和皇太極的言傳身授,更加信任他。因此,在面臨多爾袞的強權下,鰲拜選擇維護著皇太極的血脈,冒著多次被多爾袞打壓的風險,將順治推向了帝位,這裡鰲拜的擁立之功是不可磨滅的。
兔死狗烹或是懲奸除惡康熙(1654年—1722年)時期。康熙八歲繼位(1662年),此時的鰲拜已經50多歲了,三朝的重臣,政治資源和政治閱歷已是極為豐富,加上自己在軍隊中的威望,可謂是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作為四大顧命大臣之一。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禍,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於過問;蘇克薩哈是從多爾袞那邊分化出來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遏必隆出自名門,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又屬鑲黃旗,常常附和鰲拜。自此鰲拜可謂是權傾朝野,一家獨大。
年幼的皇帝形同虛設,鰲拜獨攬朝政,任意妄為,肆意專權。當時在康熙宮廷中的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說:“在康熙十五六歲時,四位攝政王中最有勢力的宰相(即鰲拜),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權威,因此,任何人都沒有勇氣對他提出異議。”此時的鰲拜已經對康熙的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皇帝終究是要長大的,終究是要把朝政還回去的,自己終究還是要做回臣子的,可是他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已經積重難返了。一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久久徘徊在頭腦中。可是轉而一想此時自己的實力,對於皇位是努力一把是可以得到的。此時他想起來另一位前輩的教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然後總結出來的中心思想就是:老子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絕不等死。贏則惠及子孫,敗則與可見的未來有什麼區別呢?只不過是多苟活幾天罷了。於是乎就走上了造反之路。
綜上所述,鰲拜侍奉三代君王未反,前期是沒想法,沒實力。後期則是被自己的慾望一步步把自己逼上了造反的道路的。但此為依題主之問做答,實際上鰲拜是否有造反之心尚有很大爭議,主流說法是如果鰲拜想造反,憑藉自己的實力,早就反了,不必等到康熙帝親政之後。這種考慮是有道理的,因此康熙殺鰲拜的主要原因也應該是皇帝為了加強皇權的一種手段,但手段之下,就必須有名義,畢竟鰲拜一生為大清做出傑出貢獻,沒有一個造反的名義都不足夠殺掉這位大臣。
-
4 # 莫山主說青史
這個問題有點幼稚。雖然歷史事實證明:一個人的野心是伴隨實力的增長而逐漸凸顯的。但是鰲拜“叛變”從何說起?與其說“叛變”,不如說是權力的增長阻礙了一個新生代皇帝的集權之路。鰲拜與康熙之間關係的破裂,主要反應了皇權與相權之間矛盾。
鰲拜的權力之路,要從他的起家史來看。
鰲拜身份顯貴,戰功赫赫。鰲拜是滿族鑲黃旗人,姓瓜爾佳氏,其祖父索果爾是蘇完部落首領,在1583年率其子費英東前來歸附努爾哈赤,遠在”從龍入關”之前,因此瓜分勝利果實後所獲地位尊貴。鰲拜是費英東的侄子,費英東在滿人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至到晚清一些瓜爾佳氏後代對自己滿人身份進行認同時,也會以追溯到祖先費英東為榮。
可以說,費英東是其家族中最功勳卓著者,是努爾哈赤時期的“五大臣”之一。但鰲拜雖承蔭其祖先,本身也有膽識過人之處,在皇太極時期他就屢建戰功,被賜號“巴圖魯”。
崇德八年(1643),鰲拜隨從貝勒呵巴泰打敗了明守關將領,晉升三等昂幫章京。
明朝天啟年,遼東失陷後金,明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與關外寧錦一線軍隊形成互為犄角之勢,以牽制後金兵力。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皮島一直是插在後金政權心裡的一根刺。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將十攻打皮島。碩託久攻不下,之後皇太極又命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徵軍中,在戰爭過程中,鰲拜拼死殺敵、英勇無畏,立下戰功。
順治三年(1646),鰲拜跟從肅親王豪格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成為鎮壓農民起義的先鋒軍。可見鰲拜一身為大清朝立下赫赫戰功,這是他後來成為四大輔政之首輔的資歷輔助的結果。
站對位,是政治成功的重要基石。鰲拜最終權傾朝野,與皇太極去世後,在有關帝位繼承爭奪戰中的站位分不開。
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日,皇太極駕崩,由於他身前並未酌定人選,死後釀成一場關於皇位的明爭暗鬥。爭奪皇位的幾個重要人選包括了禮親王代善、皇太極的七個兒子,以及代表兩白旗的多爾袞。最終,候選人焦點落在了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身上。
皇太極生前只掌握正黃、鑲黃與正藍三旗,自然是擁立作為子嗣的豪格。而鰲拜作為鑲黃旗護軍統領手握重兵,成為這場皇位之爭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與兩黃旗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
《清史稿》記載,在八月十四日這天,崇政殿上明爭暗鬥,形成劍拔弩張之勢。鰲拜首提立皇子,之後代善發言,也提出立皇子豪格,這樣豪格便作為首提的帝位繼承人,佔了先機。
然而由於多種原因導致豪格最終落選,其後這成為鰲拜與多爾袞結怨的重要因素。
福臨繼位後,多爾袞成為攝政王,手握軍政大權,開始對豪格一派打擊報復。在豪格率兵征討張獻忠過程中,多爾袞以豪格隨軍參領謊報軍功大做文章,拿鰲拜開刀,認為是鰲拜督管不力導致。之後又重提鰲拜密謀立豪格為帝一事,大逆不道,意圖治鰲拜死罪。
順治五年(1648),又有人檢舉鰲拜擅自調撥護軍給遏必隆守門,多爾袞欲治其死罪,得順治袒護,才撿回性命。隨後11月,鰲拜被驅逐出京城,往大同駐防。
多爾袞去世,成為鰲拜命運的轉折點。親順治七年(1650),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病逝,福臨親政,追論多爾袞“逆謀”大罪,削爵沒籍,懲治黨羽。多爾袞生前與鄭親王濟爾哈朗為敵,迫使濟爾哈朗失去攝政之權,為此懷恨在心。多爾袞死後,作為被其多次打擊物件的鰲拜,成為濟爾哈朗擢拔物件。
因此,在順治皇帝親政後,鰲拜被授為議政大臣,累進二等公,予世襲,並擢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傅兼太子太傅。
鰲拜掌權與八旗制度亦有關。1661年,順治駕崩,鰲拜與索尼(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同為四大輔政大臣,以輔佐僅六歲的康熙。鰲拜等人非為宗室,如何能執掌大權,主宰國家命運呢?
除了這幾位輔政大臣的個人資歷外,與八旗制度變化也有關係。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到皇太極、順治時已不同以往,皇帝親管“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這三旗地位尊貴,是下五旗無法與之抗衡的。
這四個輔政大臣,索尼雖有軍功,資格老,但是年事已高,常年沉珂纏身,沒有什麼作為(順治十八年,蘇尼輔政時已六十一歲)。遏必隆軍功較少,又沒什麼能力,遇事軟弱無能。而蘇克薩哈是以背叛原主獲得提升的新進之臣,根基不深,威望不高。只有鰲拜,有軍功、有資格、有人脈、有資源,因此實權其實落入鰲拜之手,孝莊對這一點是再清楚不過的。
鰲拜手握大權,是得到了孝莊太后支援。鰲拜能走上人生最高峰,背後如果沒有孝莊的支援也是不可能的。濟爾哈朗在給多爾袞定“謀逆”大罪後,將多爾袞母子並妻所得恩典悉數追回,並將其親信大臣何洛會、冷僧機等人斬殺,以致被株連革職、查殺之人數不勝數。
而濟爾哈朗一派則大都獲得提升,如索尼被從昭陵召回,升為議政大臣。遏必隆、鰲拜蘇克薩哈都被擢提為領侍衛內大臣。但濟爾哈朗也不久於人世,在順治十二年(1655)病死。此後順治於正值二十四歲的盛年時,轟然駕崩。
順治臨死前,想立次子福全,但孝莊文皇后力主玄燁,玄燁即位一切事宜,都是孝莊的安排;而任命鰲拜等四位為輔政大臣自然也是孝莊的主意。
孝莊的安排定然有自己的打算,既飽含反對多爾袞任意所為的深意,也有方便自己幕後操縱朝政的意圖。且這四個輔政大臣,無一宗室成員,不具備爭奪皇權的資格。而鰲拜在輔政期間,對於朝綱大計也唯孝莊是從,並無悖逆之處。
鰲拜與康熙關係的破裂,是在康熙長大之後。事實證明,鰲拜在康熙親政前,並無違逆孝莊意願的地方,孝莊支援康熙除掉鰲拜,只能從玄燁欲加強君權獨裁的心理去探尋。
康熙六年,鰲拜等人奏請康熙親政。七月初七,康熙御駕太和殿,宣佈躬親大政。七月十三日,蘇克薩哈最早奏稱自己“才庸識淺”,請求退讓守陵。索尼前已因年邁沉珂,無保權野心。但鰲拜、遏必隆是不同想法,卻乘機誣陷、舉發蘇克薩哈,說蘇克薩哈不以皇帝親政為喜,甚至口出悖言。其實蘇克薩哈雖對康熙親政有所不滿,但只想急流勇退,沒有貪位爭權野心。然而鰲拜、遏必隆自個貪權,反使蘇克薩哈一族遭受滅頂之災,實屬用心險惡。
可見鰲拜被擒的主要原因,是他貪戀權力,對皇權形成了威脅。另外康熙帝親政後,鰲拜也做了許多出格事,如康親王傑書說他非正直之臣,私自議定朝事然後再執行。並常傳喚部院啟奏官會同商議,使用康熙親政之前許多司空見慣的手法。這當然是長大後的康熙所不能容忍的,可以說除掉鰲拜是康熙與孝莊共同的決定,涉及到君權與相權之爭。
另外,鰲拜是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有人研究認為鰲拜在輔政期間延續太祖、太宗遺制,調整滿漢關係,並整頓吏治,是有一定作為的。也有人認為鰲拜繼承舊制,擾亂綱紀,倒行逆施,嚴重影響社會安定與發展。亦有人表明,鰲拜輔政期間,殘酷製造了一系列冤案,如因內大臣費揚古與鰲拜有間隙,他竟藉口費揚古之子倭赫擅乘御馬和用御弓射鹿,將倭赫等四名侍衛斬殺於市。
智擒鰲拜展現康熙少年膽識。康熙八年(1669)五月,玄燁召集索尼兒子,吏部右侍郎索額圖入宮,謀劃擒捉鰲拜之計,並組織、訓練了一支能為皇帝拼死效忠的少年親信衛隊。一日,康熙單獨召見鰲拜,乘其不備,將其擒拿,送入大獄,交由議政王大臣嚴加勘問。金庸《鹿鼎記》中對擒拿鰲拜一事描述色生動形象,成為證明聖祖康熙帝膽略過人的膾炙人口的故事。
之後,議政王大臣擬結罪名十三條,將其革職,判處斬立決;其兄弟子侄一概獲斬,家產籍沒。然後康熙以仁心治天下,念及曾事太宗、世祖兩朝,不忍加誅,改為拘禁。其子亦免死拘禁。不久,鰲拜即死於幽所,一代權臣就此殞命。
總之,一個歷史人物的命運與當時政治環境分不開,前半生權傾朝野,然而不思變化,成為君權羈絆,當然要除之而後快。
鰲拜只是權慾薰心,至於“叛變”一詞需謹慎使用。這也告訴我們,在政壇上識時務者方為俊傑!
-
5 # 宋安之
為啥說鰲拜是叛變了呢?
鰲拜不是叛變好嗎,他並沒有篡位啥的,最多就是犯了欺負未成年康熙的罪過而已。
鰲拜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根源還是在於清朝集權之下,八旗勢力與皇權的對立。
大家可以看看,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其實更多是一個鬆散的政治聯盟式汗國,而且努爾哈赤提倡的八旗制核心在於八家分權,所以死後都沒有立下一個繼承人。
像皇太極是在當時四大貝勒中脫穎而出,經過一番政治角鬥才成為新皇的。
到了皇太極時代,面對努爾哈赤留下的八家分權的模式,皇太極為了集權,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成立議政王大臣會議。
雖然軍國大事都需要透過議政王大臣會議來商議,來進行最終決定,看起來皇太極在執行父親努爾哈赤的政策,其實皇太極還擴大了議政範圍,一些貝子之類的也可以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稀釋了八旗旗主的權力。
到了攝政王多爾袞當政時期,他是大力打壓諸王,諸如架空代善,誣陷皇太極長子豪格,使其下獄而死,使諸王勢力大為縮水,議政王大臣會議也開始衰落。
雖然多爾袞這個舉動使諸王權力縮水,但八旗大臣的勢力開始加大。順治帝親政以後,為了集權,開始了各種嘗試,比如說重用漢臣,以對抗滿洲貴族,還有仿明朝二十四衙門,建立十三衙門,重用吳良輔等太監,打算以宦官來打壓八旗勢力,進行集權。
當然順治帝還沒有怎麼嘗試,就英年早逝了,順治帝死後,留下的輔政四大臣自然代表的是八旗勢力,所以他們反對集權,馬上撤銷了十三衙門。
鰲拜身為四大輔臣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成為權臣,並且嚐到權力的滋味,自然是飄飄然了。
鰲拜代表的是八旗勢力,對於順治帝的集權肯定有所不滿,所以對於小皇帝康熙也不放在眼裡,自然是想著你還小,你做的肯定不對,又害怕康熙以後集權,打壓他們,加之鰲拜輕視年幼的康熙,所以自己開始擅權。
比如為了提高滿洲本位思想,打壓漢臣。當漢吏部尚書提出順治帝的諡號應為“高”之時,那麼順治帝就是世祖高皇帝了,等於是清朝開國皇帝;意味著清朝在關外的太祖太宗兩個時期都不是當時的正統,鰲拜是堅決反對,力主將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由“武”改為“高”,等於說努爾哈赤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就是當時的正統所在。
還有鰲拜為了報私怨,不顧康熙反對,殺死了正白旗的蘇克薩哈。
可以說鰲拜並非是一個有謀反之心的權臣,而是他代表的是八旗勢力,是當時最大的守舊派,他知道康熙帝早晚要像他父親順治帝那般集權,所以刻意輕視年幼的康熙帝,自己大權獨攬飛揚跋扈,想要做自己主張的事情。
所以說鰲拜這個權臣還是很有意思的,他大權獨攬,卻並沒有篡位之心。最多是想廢了反對他的康熙,再立一位新皇。而這一切的瘋狂,在於他是那個特殊時期的最大守舊派,為了維護八旗勢力,反對集權,所以欺主康熙。
-
6 # 雍親王府
鰲拜自始至終都沒有叛變,相反,鰲拜一直都是忠於愛新覺羅家族,忠於大清王朝的。
鰲拜,是努爾哈赤開國“五大臣”之首的費英東的侄子,可謂是出身名門。
鰲拜發跡於皇太極時期,由於作戰勇猛,且對於皇太極忠心耿耿,鰲拜長期擔任皇太極貼身衛隊的衛隊長職務,在攻克皮島、明清松錦大戰,以及清軍入關後追剿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過程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單就鰲拜的軍功來說,就連後來位列首輔大臣的索尼,都是望塵莫及的。
鰲拜除了他的軍功外,最為人所認可的,便是鰲拜的氣節。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後,鰲拜與索尼、圖賴等兩黃旗的高階將領結成八拜之交,共同扶保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隨後又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繼位,堅決對抗多爾袞,進而引得了多爾袞的記恨。
多爾袞專政時期,多爾袞多次對鰲拜進行構陷和迫害,鰲拜被貶為庶民,甚至幾度險些喪命,即便如此,鰲拜始終沒有像多爾袞屈服。而這也引得了順治皇帝對於鰲拜的信任與器重,最終將鰲拜委以輔政大臣的重任。
而在康熙朝時期,鰲拜非但沒有想著叛亂,還為康熙朝前期的朝局穩定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首先,鰲拜等人有效的平定了南明小朝廷、李自成、張獻忠以及臺灣鄭氏集團餘部的勢力,維繫了國內局勢的穩定。
其次,鰲拜等人積極整飭吏治,精簡官僚隊伍,提升辦事效率,解決了一些列順治朝遺留的官場問題。
再次,就是鰲拜停止軍事行動,大力發展生產,其中最為著名的政策有兩個,一個是“湖廣填四川”,另一個就是“更名田”制度的推行。
由此可見,鰲拜對於整個愛新覺羅家族以及大清王朝,都是忠心耿耿,並且是功勳卓著的,並沒有任何的叛亂之意。
鰲拜一生之中最大的錯誤在於太過於貪戀權力,進而選錯了方式,也選錯了對手。其實,從“四大臣共同輔政”,發展到“鰲拜專政”有著歷史的必然性。
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這四位輔政大臣之中:
首輔大臣索尼年老多病,長期告假,並且他與鰲拜同屬於兩黃旗,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鰲拜實際上就成為了索尼的代言人。
蘇克薩哈,出身於正白旗,本就與其他三人有著根深蒂固的矛盾,再加上蘇克薩哈當年在清算多爾袞時候的賣主求榮行為,更加引得大部分朝臣的不滿,因而蘇克薩哈遭到排擠與排斥也就成為了必然。
遏必隆,與鰲拜本就都出身於鑲黃旗,再加上他有勇無謀,更是長期依附於鰲拜。
在這樣的情況下才造就了鰲拜的專政。
但是鰲拜的擅權專政以及把持朝政,極大的威脅到了康熙皇帝的皇權,特別是在康熙皇帝已經親政的情況下,鰲拜仍然長期把持著朝政,引得了康熙皇帝的不滿。而兩件事情的發生,更是直接導致了康熙皇帝下定決心要除掉鰲拜。
第一件事情,就是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受到鰲拜等人的打擊和迫害,畢竟,湯若望對於大清的皇室特別是康熙皇帝的能夠登上皇位是有恩情的,鰲拜的此舉極大的刺痛了康熙皇帝的內心。
第二件事清,就是鰲拜擅殺蘇克薩哈,讓康熙皇帝感受到了極大的恐慌和威懾力,因而也就此決心除掉鰲拜。
所以在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藉助索額圖等人的協助,終於除掉了權臣鰲拜,也除掉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對手,將權力收歸到了自己手中。
康熙為鰲拜定下了三十條大罪,但是仍然沒有殺掉鰲拜,只是將其囚禁了起來。康熙智擒鰲拜後,當眾宣讀了鰲拜了三十大罪狀,原本要判處其死刑,但是念在鰲拜的功勞,康熙改為終身監禁。兩個月後,鰲拜在獄中鬱鬱而終。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將鰲拜的家人洗脫了罪名,進行了重新的錄用。而在康熙去世後,雍正皇帝繼位之後,更是馬上為鰲拜平反昭雪,恢復其名譽和地位,重新讓其家人襲承其爵位。到了乾隆朝時期,再一次重新平定了鰲拜的功過是非,最終中和了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對於鰲拜的評價及封賞,重新釐定鰲拜家族的一等男爵位。
而在對於鰲拜功過是非的評價中,自始至終,都沒有將叛變寫在鰲拜的罪名中,所以鰲拜只是專權,並沒有亂政,只是自視甚高,並沒有陰謀叛變。
-
7 # 大國布衣
何來叛變之說?鰲拜其實是一直忠於愛新覺羅家族的,又不然怎麼成為三朝元老(清太宗、清聖祖、清世祖),輔政大臣?鰲拜錯就錯在對權利太過執著,過於小看年輕的康熙帝。
鰲拜的出身很好,他是後金開國元勳費英東之侄,八門提督衛齊第三子,真正的將門之後。鰲拜長的人高馬大,孔武有力,尤善騎射,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他早年追隨清太宗皇太極征戰四方,攻克明朝遼東海上重鎮皮島、松錦之戰中表現神勇,是皇太極的得力干將。太宗去世後,鰲拜擁立皇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鰲拜領議政大臣,順治帝駕崩後,鰲拜受遺詔扶八歲的太子玄燁繼位,成為顧命輔政大臣,至此權傾朝野、位極人臣。
鰲拜對皇太極的忠心,從他當年擁立順治帝,以一己之力對抗當時權傾天下的睿親王多爾袞就可以看出來。在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中,鰲拜起先與索尼、譚泰等八大臣盟誓擁立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他堅決擁立先皇之子,極力壓制多爾袞的野心,他以鑲黃旗護軍統領的身份手握重兵,甚至不惜做好了與多爾袞兵戎相見的準備。在擁立豪格無望後,鰲拜接受折中方案,改立皇九子福臨,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總攝朝政,鰲拜不阿諛奉承依附多爾袞,因此連續受到多爾袞的打壓和迫害,差點下獄論死,直到多爾袞死後才重新得到重用,被順治帝引為心腹。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年僅二十四歲的順治帝駕崩,鰲拜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同受遺詔,擁立皇三子玄燁繼位,四人在順治帝靈前盟誓,表示要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康熙,但是隨著鰲拜手中權利的大大增強,他卻開始反其道行之,試圖獨攬大權,排斥異己。
輔政四大臣中,索尼是四朝元老,威望最高,故排第一,蘇克薩哈因上疏告發死去的多爾袞謀逆,得到順治帝重用位居第二,遏必隆出身名門但資質平庸位居第三,而鰲拜雖居輔政四大臣之末,但軍功最高,且手握兵權,遏必隆又依附於他,鰲拜因此越發飛揚跋扈,專擅自重,對與他政見不合的蘇克薩哈更是極力打壓。他將費揚古之子倭赫以“怨望”之罪逮捕處死,原因不過是倭赫對他有所無禮。鰲拜矯詔將反對他的朝廷命官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錄總督朱昌祚、保定巡撫王登聯處死。康熙六年(1667年)首輔索尼病死,康熙帝親政,蘇克薩哈請求還政於帝,鰲拜盛怒,羅織罪名24條,竟將蘇克薩哈絞殺,並族滅其家,鰲拜與康熙帝的關係至此日趨緊張。
索尼既病死,蘇克薩哈又被殺,剩下一個無足輕重的遏必隆,鰲拜至此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康熙帝雖已親政,但鰲拜並不想放權,在當時的情況下,鰲拜的專擅跋扈,矯詔擅殺實際上已經對皇權構成了極大的挑戰和威脅,解決鰲拜及其黨羽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要以此認定鰲拜謀反,實難令人信服。
鰲拜被抓後,大臣列其三十大罪,議當處死。但鰲拜覺得自己實在太冤了,請求覲見康熙帝自陳,他脫掉上衣露出傷痕累累的傷疤,歷數自己當年冒著箭林槍雨勇救康熙祖父皇太極,對太宗、世祖忠心不二,康熙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他的黨羽或處死或隔職,兩年後,鰲拜禁死於獄中。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念鰲拜舊功,下旨恢復他的名爵。雍正繼位後,又賜鰲拜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世襲罔替,這也算是為鰲拜正式平反了。由此可見,康熙及他的兒子雍正從來都沒認為鰲拜會謀逆造反,鰲拜不過是對權利的追求太大,慾望無盡,實際上他是一直忠於清朝的。
-
8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題目中說鰲拜輔佐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三代清朝帝王,可到康熙時就叛變了。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我打算從兩方面論述這個問題:其一我們先看鰲拜是不是忠心耿耿輔佐了三代帝王?他都具體立下了哪些功勞?其二我們看看鰲拜是不是真的叛變了?
我們先看鰲拜究竟是何許人也?鰲拜出身於滿洲鑲黃旗(上三旗),瓜爾佳氏,是滿族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五功臣之一費英東的侄子。事實上努爾哈赤時代的鰲拜並無多少功勞可言,他真正嶄露頭角是在皇太極時代:當時皇太極躊躇滿志致力於入關滅明混一天下,然而明將毛文龍卻利用八旗軍不善水戰的特點打造了皮島(今北韓椵島)這一抗金(清)基地。別看皮島面積不大,然而卻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而不善水戰的後金八旗軍又拿皮島無可奈何。正由於皮島在後金(清)政權背後起到的牽制作用使入關滅明的計劃遲遲不能啟動。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往攻皮島。由於碩託久攻不下,皇太極又命英郡王阿濟格接手,而鰲拜當時就被編入阿濟格旗下。阿濟格與眾將反覆商議後製定了兵分兩路、聲東擊西的進攻方案:一路從海上以鉅艦擺出正面進攻的態勢,故意吸引守島明軍的注意力;另一路則以輕舟精銳快速推進,直插該島西北角之要害陣地。在這一作戰方案中前一路其實所起的是聲東擊西的誘敵作用,而後一路才是真正擔負作戰任務。鰲拜主動請纓並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鰲拜遂率部渡海發動進攻,然而此時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間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這時鰲拜身先士卒衝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明軍展開近身肉搏。清軍主力部隊隨即跟進攻克了皮島。捷報傳到盛京後大喜過望的皇太極親自撰文祭告努爾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靈。皇太極認為皮島雖是區區一島,但攻克之意義遠在佔領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對諸將士從優獎勵。這次論功行賞使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崇德六年(1641)鰲拜跟隨鄭親王濟爾哈朗進圍錦州。明朝的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13萬大軍來援,於八月初進至松山,與錦州守軍祖大壽部遙相呼應。明軍使用火器猛攻清軍,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勢下濟爾哈朗指揮的清軍右翼失利。當時鰲拜率領鑲黃旗護衛軍纛,路遇明軍騎兵,於是迎頭而上將其擊敗。鰲拜不待軍令就果斷乘勝追擊,一直打到明軍步兵陣地之前,遂令部下將士下馬步戰,結果再次重創明軍。此戰後鰲拜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極親率大軍西援錦州之師。洪承疇指揮明軍分路突圍,總兵吳三桂、王樸、唐通等人率軍沿海邊撤退。清軍從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殺。鰲拜與阿濟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擊之,明軍大敗而潰。松錦會戰關係到明、清雙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後明朝的敗局幾乎已註定,而清軍則在此戰中奠定了日後入關的基礎。次年六月鰲拜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此後鰲拜又追隨皇太極參與了征討蒙古察哈爾部以及東征北韓的戰爭,到了清軍入關前後鰲拜已成為八旗軍中位高權重炙手可熱的人物。
鰲拜不僅是戰場上的一員驍將,也是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心腹,事實上在康熙的父親順治繼位這件事上鰲拜出力甚多。皇太極死後八旗旗主們開會討論繼承人選問題之時鰲拜與索尼、圖賴等人率兩黃旗官兵把崇政殿圍得水洩不通。當時兩個衝擊皇位的強有力競爭者分別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會議剛一開始鰲拜就與索尼等人率先倡議立皇太極之子。多爾袞以諸王尚未發言為由斥責索尼、鰲拜等人目無尊上,將其喝退。隨即多爾袞的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立多爾袞為帝。一時間多爾袞兄弟控制的兩白旗和作為皇太極嫡系的兩黃旗之間爭執不下,而兩紅、兩藍則不明確表態支援哪一方。老謀深算的多爾袞雖然極力想將皇權爭取到手,但考慮到外面劍拔弩張的兩黃旗士兵也不敢貿然處之。多鐸見多爾袞猶豫不決,於是就說:“如果你不繼位,就該立我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於太祖遺詔之中。”多爾袞立即反駁道:“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也在太祖遺詔中提到過,不是隻有你的名字。”多鐸見遭到哥哥的反對,於是又以立年長者為由提議立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子禮親王代善(事實上努爾哈赤的長子是褚英,不過這時已死,代善成為此時事實上的長子)。一向滑頭的代善在此之前一直一言不發,如今見多鐸提議自己才說:“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如果睿親王不繼任的話,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位。至於我年老體衰,力難勝任。”豪格見代善提到自己,加之支援自己的兩黃旗士兵就在門外,自以為勝券在握,於是故作謙虛道:”我福小德薄,哪能擔當此等重任?”沒想到多爾袞竟然接過他的話頭說:“既然肅親王如此禮讓,咱們更議他人。"此言一出兩黃旗士兵當時就炸毛了。禮親王代善眼看有火併的危險,於是託言身體抱恙而退出會場。隨後各旗旗主紛紛離場,會場內只剩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和兩黃旗官兵。多爾袞知道如不安撫一下的話還不知道這些人能鬧出什麼來,可又不甘心讓老對手豪格繼位,於是他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可以說正是鰲拜等人率兩黃旗士兵向多爾袞、多鐸兄弟施壓才保證帝位在皇太極一系傳承。清軍入關後鰲拜又跟隨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取道陝北進攻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在此過程中他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此後鰲拜又於河南鄧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後十三戰中重創大順軍。順治三年(1646)正月鰲拜隨肅親王豪格等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他率部擊破大西軍營壘130餘處,斬首數萬級,獲馬騾牲畜12200餘匹,張獻忠本人也於此役中被殺。打敗大西軍主力後鰲拜又繼續深入,基本上肅清了四川一帶的農民軍。鰲拜因此被順治皇帝視為在平定大西軍的軍事行動中鰲拜應居首功。
儘管鰲拜戰功赫赫,然而一生對皇太極忠心耿耿的鰲拜在多爾袞攝政期間不可避免受到排擠迫害:順治元年鰲拜隨英親王阿濟格征討退守陝西的李自成大順軍立下大功。順治二年八月阿濟格因為沒及時奉旨班師且謊報戰功而受到處罰。阿濟格是順治皇帝的叔父、攝政王多爾袞的親哥哥,阿濟格仗著這層關係對小皇帝有輕蔑之心,以致於私下稱順治皇帝為“孺子”。清廷諭令正黃旗固山額真譚泰會同護軍統領鰲拜召集部眾將阿濟格“稱上為孺子”之語傳示曉諭。譚泰顧及英親王阿濟格的情面而並未照辦,鰲拜也因聽從了譚泰之言而未奉行諭旨,結果不僅征討李自成的軍功不準議敘,還被罰銀100兩。後來譚泰又與索尼互相攻擊,鰲拜因庇護索尼再次獲罪,幾乎到了被革職的地步。順治五年(1648)二月征討張獻忠大西軍的豪格大軍凱旋迴京,隨同出征的參領希爾良因冒功邀賞一事遭到處罰,鰲拜也以勘察不實而被議處“應革職,罰銀一百兩”。三月貝子屯齊告發鄭親王濟爾哈朗當年擁立肅親王豪格、後又包庇豪格的種種罪狀,同時告發鰲拜諸人也參與了謀立肅親王之事。多爾袞藉此事興起大獄,鰲拜被以欲立豪格、與諸人盟誓等罪名論死,得旨“罰鍰自贖”。四月侍衛廓步梭又告發鰲拜在皇太極死時“擅發兵丁守門”,再次論死,改革職為民,得旨免革職。鰲拜雖以大功凱旋,在短短數月間卻被論死兩次,可見其所受打擊之嚴酷、境遇之窘迫。順治七年(1650)七月多爾袞患病,他透過貝子錫翰暗示順治皇帝親自前來探視自己,錫翰遂秉承其意“請駕臨幸”,多爾袞卻又以“違令瀆請”罪之並追究鰲拜包庇之罪,論死,後改免死罰贖、降爵。就在這年十一月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開始親政。順治親政後得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因此對鰲拜極為敬重,視其為心腹重臣。此後鰲拜隨侍順治身邊,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各類事務。順治十三年(1656)鰲拜因舊傷復發而臥床,順治親臨鰲拜府邸去看望慰問。順治十四年(1657)冬孝莊文皇后病重,順治朝夕侍侯,鰲拜則晝夜於宮中侍候,以致於都顧不上自己休息吃飯,他也因此深獲順治皇帝的讚賞。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順治皇帝駕崩,臨終前的順治皇帝留下遺詔: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
縱觀鰲拜的履歷可以發現:他是清王朝一位不可多得的驍將,同時一生對皇太極忠心耿耿的鰲拜在康熙的父親順治繼位一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鰲拜是有大功於康熙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鰲拜的鼎力支援,那麼順治還能否順利登機恐怕將成為一個問題。如果連順治都沒能坐上皇位,那麼就更不會有作為順治之子的康熙什麼事了。那麼對皇太極和順治忠心耿耿的鰲拜是否在康熙年間叛變了呢?其實說鰲拜叛變是缺乏依據的。事實上在康熙的所有對手之中鰲拜具有和三藩、臺灣鄭家、噶爾丹、沙俄完全不同的性質——鰲拜只是和康熙個人有矛盾,而從未有過對清王朝不忠的行為,鰲拜從沒想過要謀朝篡位,只不過他的飛揚跋扈對皇權構成了冒犯,這才是康熙拿下鰲拜的真實原因。
清王朝在入關之前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像中原王朝一樣的高度集權的專制王朝,而是更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貴族社會——滿洲八旗貴族所組成的議政會議實際上執掌著國家的最高權力。其實這在遊牧民族中並不是什麼稀奇事:三百多年前蒙古人就透過忽裡勒臺大會處理國家大事,而滿洲人的八王議政會議大體上與蒙古人的忽裡勒臺大會類似。在《舊滿洲檔》中記錄了在八王議政體系下八大旗主貝勒和眾大臣對天盟誓的誓文,其中有這樣的內容:“政務上汗不得恣意橫行。汗承天命執政。任何一位旗主貝勒若欲為惡,擾亂政務,其餘七位旗主貝勒集會議之,該辱則辱之,該殺則殺之。生活道德謹嚴、為政勤奮公正之人,即使主國之汗出於一己私怨,欲罷黜貶降,其餘七旗之人對汗可以不讓步。”從這份誓文可以看出:當時八旗旗主的權力之大甚至可以對汗王的權力構成一定製約。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清太祖努爾哈赤召開八王議政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確立瞭如下原則:一、繼承努爾哈赤汗位者若不聽取八王之言,不行善道,則八王可以更換新汗。新汗與八王齊坐,共同受華人朝拜;二、八王與新汗共同議處軍國大政;三、八王有共同斷案、做出裁決的權力;四、八王有權授予官職,任免各旗將領。五、人口、牲畜、金銀、緞帛等戰利品需在八旗之間平分。由此可見這時的八旗旗主是處於王朝權力巔峰的人物。皇太極和順治的繼位都不是像中原王朝那樣由先皇遺命確立,而是由議政會議推舉。當然汗王是不會心甘情願接受八旗旗主的制約的——皇太極在繼承汗位後採取一系列手段強化汗王的權力。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更是仿照中原漢制稱帝,這其中就暗含構建中央集權體系,改變八王議政舊俗的想法。儘管皇太極和順治都透過引入中原王朝的制度強化君主集權的程度,但直到康熙繼位之時清王朝仍沒完成由八旗貴族共治模式向君主專制過渡的全過程,這一時期八旗的旗主貝勒們都具有較大的權勢,這種權勢實際上對渴望建立君主專制制度的康熙皇帝是一大挑戰。康熙要強化自己的權力就必須加大漢臣的權力,使漢臣在朝中具備與主張維護滿洲舊俗的八旗權貴分庭抗禮的實力,而鰲拜恰恰是主張維持滿洲舊俗的八旗權貴勢力的代表性人物。鰲拜作為清朝的開國功臣對清王朝其實是高度忠誠的,不過這種忠誠並不是針對康熙個人的。用《康熙王朝》中孝莊太皇太后的話說“鰲拜就是咱們滿人的一介家奴”,但這個滿清王朝的家奴可不是康熙皇帝的家奴。
在鰲拜看來:清朝的江山是滿洲八旗貴族子弟共有的。如果將大清帝國比喻成是一家大公司的話,那麼八旗貴族子弟都是這家公司的股東,鰲拜則是其中較大的股東之一。事實上無論是為維護清王朝的整體利益而與明軍、農民軍作戰或是捍衛皇太極之子的繼承權都是這種心態的體現——鰲拜捍衛皇太極之子的繼承權實際上是當時兩黃旗官兵的一致要求。兩黃旗一直由皇太極親自統率,各級將官幾乎都是皇太極一手提拔,而多爾袞對他們沒什麼交情可言,他們自然更願意擁立皇太極之子:一則是報答皇太極的知遇之恩;二則也是希望透過擁立皇太極之子以確保自己的榮華富貴。鰲拜作為兩黃旗利益的代表人物即使在入關後仍堅持捍衛兩黃旗的利益,因此他大力推行圈地,在這一過程中他極力維護兩黃旗的利益,這就造成他與其他各旗人士的矛盾。同時鰲拜頑固地堅持滿洲舊俗,又造成他與朝中漢臣的矛盾。尤其是他那種視清朝江山為滿洲八旗貴族子弟共有的理念是康熙所無法接受的——在康熙看來:清朝的江山就是我愛新覺羅·玄燁的,其他人都不過是朕的奴才,你鰲拜居然想從朕手中分走一部分股權,是可忍孰不可忍?康熙和鰲拜的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強化君權和維持滿洲舊俗之間的矛盾,鰲拜從來沒有任何叛逆之舉,充其量就是仗著軍功飛揚跋扈而已,這在鰲拜看來是合理的——既然清朝的江山是滿洲八旗貴族子弟共有的,而自己為打下這江山立下過汗馬功勞,那麼自己趾高氣揚一些有什麼說不去的呢?鰲拜所忠於的是清王朝的江山社稷,謀的是八旗貴族的共同利益,對康熙本人則談不上有太多的忠心,甚至鰲拜還以開國功臣自居,視康熙為嘴上沒毛的黃口小兒。然而在康熙眼中:這江山是朕的,你鰲拜身為一介家奴竟敢如此目中無人!事實上不只是康熙,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對功臣居功自傲的問題高度警惕——宋太祖趙匡胤為此想出了杯酒釋兵權的策略,明太祖朱元璋為此不惜大開殺戒。然而鰲拜顯然對中原王朝歷史上的這些例子不甚了了,深受滿洲舊俗影響的他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天經地義再正常不過的。事實上這是兩種錯位的理念,事實上鰲拜代表的不只是他本人,在他身後有一大群懷有類似理念的在滿洲舊俗體制下的八旗權貴既得利益者,而康熙打擊鰲拜的行為其實也是在告誡這些人:時代變了,今後的時代註定將是君權至高無上的時代,所有人都必須臣服於君權之下。康熙在拿下鰲拜之後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審實後宣佈鰲拜30條罪狀並議定應處以革職、立斬。當時被囚禁中的鰲拜則請求覲見康熙並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據說康熙看過這些傷疤後也不禁動容。事實上康熙甚至鰲拜並無造反之心——鰲拜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維護在滿洲舊俗體制之下八旗權貴的既得利益(尤其是兩黃旗的優先利益),根本沒對大清江山有任何不忠的行為。如果要殺鰲拜,那麼顯然理由是不充分的。當然有人會說君要臣死還怕找不到理由?實在找不到就編一個理由。如果康熙是一個大權在握的君主,那麼自然可以這麼做,然而此時的清王朝還遠遠不是一個高度集權的王朝——在此之前鰲拜專擅朝政多年,而八旗權貴們此時對康熙本人普遍談不上有多少忠心。如果康熙在此時貿然處死鰲拜無異於把自己強化君權的心思弄得人盡皆知,當然康熙的確是想借鰲拜事件敲打八旗權貴們,不過他還必須透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逐步把權力從八旗權貴手中收回,在自己羽翼尚未豐滿之時貿然與全體八旗權貴為敵是不明智的。當然康熙可以透過重用漢臣、遵行漢制強化君權,然而要知道此事清朝入關不久,反清復明的組織仍有相當勢力,朝中漢臣普遍處於觀望狀態,康熙要在這時公然與全體八旗權貴為敵,那麼恐怕漢臣們多半會作壁上觀。作為八旗權貴勢力代表人物的鰲拜儘管拿下了,可要真正收回八旗權貴的權力、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的,況且三藩、臺灣鄭氏等勢力也正虎視眈眈,在這樣的形勢下康熙對鰲拜只抓不殺其實是他與八旗權貴勢力之間的一種妥協。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有人說,鰲拜在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在位的時候,都忠心耿耿。可是到康熙當皇帝的時候,鰲拜卻叛變了。那麼,鰲拜在康熙朝究竟有沒有叛變呢?
(鰲拜劇照)
按照我們對皇權政治的理解,鰲拜確實是叛變了。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皇權政治,是以皇帝為絕對核心的政治。整個朝廷的政治規則,都是以維護皇帝的絕對權威而設定的。皇權政治從秦始皇漢高祖開始起步,最早的時候,皇帝還並不是有絕對的權威,相權可以有效地限制皇權。可是到了明清時期,當朱元璋廢除宰相,取消相權的時候,皇權就成了絕對核心。整個朝廷中的所有大臣,都必須維護這個核心。
按照對皇權政治的這個理解,我們來看看,鰲拜在康熙在位的時候,究竟有沒有去維護皇權核心。
在順治皇帝選定的四個輔政大臣中,排位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鰲拜的排位是最後一位。不過,在整個輔政的過程中,鰲拜逐漸成為了四個輔政大臣中聲音最大的那個人。也就是說,實際上的老大索尼並沒怎麼說話。老二蘇克薩哈由於屬於敵對陣營變節過來的,也不敢發聲。老三遏必隆又依附鰲拜。因此,鰲拜不但成為四個人中聲音最大的,而且也成為了真正的“老大”。
既然是輔政大臣中的“老大”,他的態度就十分重要。我們來看看他究竟做了什麼。他先是強迫正白旗和他們的鑲黃旗換地。當時包括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等正白旗的重要官員都不同意。鰲拜把三人判處死刑。
(康熙劇照)
康熙雖然年少,但他卻絕對不合適,把四個輔政大臣找來商量,同為鑲黃旗的遏必隆附和鰲拜,索尼和蘇克薩哈卻都不表態。不過康熙發表了他的意見,不同意判死刑,改為把三人各打一百,沒收家產。
但是鰲拜根本不顧康熙的改判,依然把三人判處死刑,並強行換地。
後來,索尼在提出歸政於康熙後去世。去世後,蘇克薩哈知道鰲拜要對付他,所以提前再次向康熙上奏說,要還政給康熙。
由於索尼說要還政,蘇克薩哈又說要還政,因此,鰲拜不還政,也不行了。但是他又很不甘心,因此更加嚴厲地打擊蘇克薩哈。他給蘇克薩哈列出24大罪證。不過這些所謂的罪行,都是描述性質的,比如“久蓄異志、心懷奸詐、欺藐幼主、不願歸政”等等。要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自然不願意鰲拜扳倒蘇克薩哈,因此又不同意。但是鰲拜“攘臂上前,強奏累日”,不管康熙同意不同意,最終還是把蘇克薩哈判處絞刑。
從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鰲拜實在沒有要維護皇權“絕對核心”的想法,他兩次否定康熙的旨意,這其實已經是在“謀逆”了,完全可以判鰲拜一個死罪。從這個角度來說,鰲拜確實已經叛變了。
(順治劇照)
不過,這個判斷顯然又不對。為什麼不對呢?
因為當時的清朝,政治體制事實上並不完全是皇權政治,而是處在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向皇權政治轉變的過程中。無論在努爾哈赤時期,還是在皇太極時期,以及在多爾袞時期,所施行的,都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努爾哈赤時期,努爾哈赤是讓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九王共同議政。皇太極時期,是皇太極、代善、莽古爾泰、阿敏四王共同議政。多爾袞時期,是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兩王輔政。
雖然順治親政後,試圖改變這種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改為皇權政治。但是,後來由於他改革失敗,情緒低落,最終在去世前,又讓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個大臣共同輔政。雖然這四個大臣已經不是議政王。但是,所實施的,還是議政王的處事方式。
而鰲拜所作所為,其實也算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的做法。從這個角度來說,也不能說鰲拜是叛變。
不過,畢竟鰲拜不是議政王,只是個大臣。而且,當時順治已經進行過政治體制改革的嘗試,康熙的態度也表明他將繼承這種改革。而鰲拜的思維還停留在舊有的政治中,因此,最終才造成了他的悲劇。
(參考資料:《清史稿》)
-
10 # 小妹講史
鰲拜輔佐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三代帝王,可以說是忠心耿耿,只不過到輔佐康熙的時候被康熙拿下,這被皇帝抓了是不是就代表他叛變了?答案當然不是,鰲拜被治罪其實就跟多爾袞一樣,擅權專政。
滿清入關前兩個皇帝都是小小年紀就坐上了帝位,第一個皇帝順治在6歲就坐上了皇位,順治能坐上皇位,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爭奪皇位的幸運兒,本來小福臨是沒啥機會坐上皇位的,這起源於他的老爸皇太極毫無徵兆的死了,白天還在處理政務,夜裡突然猝死,當時皇太極才52歲,由於生前沒留下遺囑,也沒交待誰來繼承皇位,於是圍繞著皇位該由誰繼承起了一番爭執。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時年35歲,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32歲,八旗各有擁護他們的人,所以這兩個可以說勢均力敵,而鰲拜和索尼、譚泰等八人是兩黃旗的,都是忠於皇太極的人,自然都站在豪格這邊,八人還在豪格府中立誓擁立豪格,“願死生一處”,鰲拜手握重兵,是這場皇位爭奪戰的核心人物之一,在會場上,兩方爭執不下時,鰲拜等人按劍而起,跟多爾袞說必須立皇太極的兒子,除非他們死了,最後雙方在劍拔弩張中各自妥協,改而推舉皇太極第九子、年僅6歲的小福臨繼承皇位,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為攝政王。
鰲拜因為忠於皇太極,所以在多爾袞掌權的時候一直被打壓,鰲拜是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的侄子,而自己也是軍功赫赫,有“滿洲第一勇士”之稱,長年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對皇太極忠心耿耿,因為在立皇帝這件事上跟多爾袞對著幹,在多爾袞掌權後也沒有阿附他,所以受到了多爾袞的殘酷打擊。
順治小小年紀當了皇帝,在滿清歷史上開啟了一個幼童繼承皇位的先例,由於幼童繼位,使得“攝政王”可以名正言順的存在,也成了皇權實際控制者,不過清朝在滅亡時也是幼童繼位,攝政王當權,真的是“以攝政始,以攝政終”,想想也挺有意思,在多爾袞的帶領下,滿清打敗李自成進入關內,入主中原後多爾袞逐步排擠了鄭親王濟爾哈朗,開始獨掌大權,隨後又汙陷害死了豪格,最終獨攬皇權,一切排場禮儀和皇帝等同,將自己的命令直接稱為“下旨”。
多爾袞對鰲拜進行過三次大的打擊,鰲拜在那時候是有功沒得賞,還幾次革職論死,最後一次論死是在順治七年,後改免死罰贖、降爵,這年十一月多爾袞因為狩獵摔傷醫治無效而死,順治得以親政,鰲拜也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成了順治的心腹重臣,鰲拜對順治能夠重用他也是感激涕零,盡心盡力的輔佐順治,隨侍順治身邊,參與管理國家各類事務。
順治因為心愛的董鄂妃病死而傷心欲絕,在董鄂妃死後幾個月也跟著去了,臨死前指定曾經出過天花的皇三子玄燁繼承皇位,又指定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
鰲拜雖然排在輔政四大臣最後一位,卻最終得以專權,有幾個原因,一是索尼年老多病,不想多管事,二是排第二位的蘇克薩哈是正白旗,原本是多爾袞的人,在順治要清算多爾袞的時候,蘇克薩哈就跑出來告發多爾袞,因此得到順治重用,但也讓人鄙視,三是排第三的遏必隆是個有勇無謀的人,沒啥主見,四是索尼、遏必隆和鰲拜都是兩黃旗的人,關係密切,加上鰲拜軍功高、資格老,最後得以擅權自重,走上專權的道路。
其實鰲拜和多爾袞一樣,都沒有叛變的心理,只不過人在得到權力後很少人會捨得撒手,多爾袞生前權力比鰲拜大的多,順治在他生前無可奈何,在他死後才將他清算,掘墓毀屍,用棍子打、鞭子抽,砍掉腦袋、暴屍示眾,直到乾隆時期才平反,而鰲拜比多爾袞好多了,鰲拜雖然沒有叛變之心,卻也是有欺君之罪,把小皇帝不放在眼裡,在康熙要保護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時,鰲拜卻矯旨把他們三個人都處死。
後來康熙親政,蘇克薩哈主動提出解除輔臣之任,這一招觸及到鰲拜的要害,如果蘇克薩哈解任,鰲拜也只能跟著解任,鰲拜就羅織了蘇克薩哈各種罪名將他處死,並誅其族,康熙雖然親政卻還是無力保全,這已經嚴重威脅到康熙的皇權,在後來鰲拜更是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在朝廷內外遍植黨羽,這對皇帝當然是大忌,在康熙眼裡覺得鰲拜再不除,自己就成為傀儡了,所以就設了局除掉鰲拜。
康熙年紀雖小,在孝莊皇太后的教導下深知“隱忍”的重要性,不動聲色麻痺鰲拜,招了些小孩子到宮裡練摔跤,鰲拜以為康熙好玩,還開心的很,等這些人練的差不多了,康熙就招鰲拜入宮,鰲拜絲毫沒防備,好漢架不住人多,就這樣被擒拿了。
後來鰲拜被定了30條罪狀,本來是要處斬的,只不過鰲拜在康熙來看他時,脫下上衣給康熙看身上的疤痕,康熙念在他過去勞苦功高,又對皇太極和順治忠心耿耿,對他進行寬大處理,免死禁錮,不過康熙也主要是看在鰲拜沒有篡弒之跡的份上,才有此安排,所以說鰲拜叛變是不切實際,然而驕橫跋扈結黨營私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在哪個朝代都是死罪,鰲拜能夠保留一條性命,也算是康熙的仁慈了!
-
11 # 奕天讀歷史
鰲拜家族功勳顯赫,鰲拜也是三朝元老,為什麼到了輔政康熙時,鰲拜就背叛了呢?確切的說,鰲拜並沒有叛變,只是貪權而已。正是因為鰲拜的貪權,觸動了康熙的利益,最後迫使康熙除掉了他。
鰲拜在努爾哈赤時代,有沒有從軍,沒有確切的史料可查。但是,鰲拜的伯父費英東,卻是在努爾哈赤起兵反明時,就跟隨努爾哈赤的元老級功勳大臣。費英東跟隨努爾哈赤三十餘載,衝鋒陷陣,屢立戰功,素有“萬人敵”之稱。費英東同時也深受皇太極的信任,位列皇太極時期的理政五大臣之列,這也讓鰲拜家族在滿清的地位,異常顯赫。
那鰲拜呢?
皇太極剛繼承汗位時,鰲拜還是一個不滿20歲的小夥子,僅僅是一名普通計程車兵。直到崇德二年(1637年),清軍進攻位於其後方,起牽制作用的皮島明軍。鰲拜在清軍進攻受挫的情況下,奮勇當先,冒著明軍炮火,第一個登上了皮島。鰲拜此舉,激發了清軍的鬥志,緊隨其後,攻克了皮島。鰲拜此戰以首功被皇太極加封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
皇太極時期的鰲拜,就是一個小人物,因為作戰勇敢,立功受賞,已經很開心了,哪會有什麼反叛之心。
皇太極去世後的汗位之爭中,鰲拜堅決支援皇太極之子豪格繼承汗位。此時的鰲拜是非常忠於皇太極的。在多爾袞提議,眾旗主及主要大臣同意了立皇太極之子、豪格的弟弟福臨為新的大汗。隨著順治小皇帝的登基,鰲拜也迎來了人生巔峰。
鰲拜隨著清軍入關,大破闖王李自成的起義大軍,平定北京,再戰湖廣,出征四川,斬大西軍張獻忠於陣中,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戰功。鰲拜因功,被順治破格升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之職,領侍衛內大臣(皇城禁衛軍總指揮),進入了清朝的權力中樞。
順治時期的鰲拜,前期受到多爾袞的節制,並以多爾袞為對手,是忠於皇太極之子順治的。待到多爾袞死後,順治又非常信任鰲拜,鰲拜感激還來不及呢。再加上順治在多爾袞去世後,就已經親政,有濟爾哈朗、索尼、蘇克薩哈等眾多大臣的擁護,鰲拜跟他們利益相同,沒必要跟順治做對,而且他想要搶順治的權力難度也太大了。
等到順治去世之後,指定了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以及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輔佐年幼的福臨。鰲拜雖然位列四大臣之末,但是索尼年邁;遏必隆才能平庸,生性懦弱;而蘇克薩哈則因為是多爾袞舊部,被很多大臣厭惡。這些,都為鰲拜專權,提供了有利條件。
等到索尼去世之後,強勢的鰲拜,其實已經成了剩下的三位輔政大臣之首,甚至可以連康熙的旨意都不管,擅殺朝廷的高階核心大臣。什麼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直隸巡撫王登聯等人,全被鰲拜所殺。鰲拜還不惜糾集班布林善等人,一起誣陷蘇克薩哈,並將蘇克薩哈眾多族人誅殺。
四大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都死了,懦弱無能的遏必隆形同空氣,鰲拜自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此時的鰲拜反叛康熙了麼?要謀反麼?並沒有,鰲拜只是覺得大權在握,很爽罷了。
鰲拜應該是自認為,小皇帝康熙的皇位,是他鰲拜穩固的,他對康熙是有恩的。而且,康熙還小,管什麼國家大事,待在宮內繼續玩耍就好了,朝廷的事情就交給他,由他辛苦一下,來處理就行了。鰲拜就是想專權,不想放手。
但是,這在還不滿16歲,渴望親政的小皇帝康熙看來,鰲拜這麼做,就是奪了他的權力,觸犯了他的威嚴。特別是鰲拜殺戮朝廷重臣,竟然都不經過他的允許,豈有此理。於是,康熙在孝莊太后、叔姥爺索額圖的幫助下,訓練了一幫布庫少年,騙鰲拜進宮,將鰲拜一舉拿下。之後,又給鰲拜定了三十條大罪,賣了個人情給天下人看,將鰲拜囚禁,黨羽該殺的殺,改撤職的撤職。
正是因為鰲拜並無叛逆之實,所以,康熙八年(1669年),小皇帝拿下了鰲拜,到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已經上了年紀的“小皇帝”康熙又主動給鰲拜平反了。說到底,鰲拜和康熙之間的這場鬧劇,只不過是一場權力之爭而已。
-
12 # 媚之夭夭
其實說鰲拜在康熙時期叛變了,還真的是冤枉了他。
因為,鰲拜直到死都認為自己是忠於大清的。
康熙之所以要拿下他,只因為鰲拜太專權,想行使皇上的權力。把康熙當透明。
鰲拜的發展史。其實從鰲拜的發展史來看,從努爾哈赤,到順治,都不是很突出。
但是,作為大清第一勇士,在順治暴斃後,鰲拜也曾想自己單幹——取而代之當皇上。儘管他也是順治御封的四位顧命大臣之一。
由於孝莊太后把控得很緊,加上索尼又控制著朝局,鰲拜有賊心,卻沒有賊膽,眼巴巴的看著,康熙一天比一天長大。
當然,鰲拜仗著自己的戰功,也有雄厚的實力和勢力。在康熙沒有親政前,尤其是索尼死後,整個朝局幾乎是他說了算。
就是人事任命,朝廷內外都是鰲拜一手遮天。
說好康熙到親政年紀就主政,可鰲拜把持不讓,康熙才下殺手。順治駕崩,八歲的康熙繼承皇位。
由於年幼,朝中大事由四位大臣決斷。
在康熙到了親政的年紀,那麼顧命大臣就要把權力移交給皇上。
可是,鰲拜習慣了唯我獨尊哪裡會心甘情願拱手相讓呢?
忍無可忍的康熙終才祭出自己親政前的第一殺招!
在鰲拜被擒時,他還是堅持自己沒有背叛朝廷,也是對的。
由此可見:鰲拜落到如此下場,也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畢竟康熙年少,哪裡想到會有如此大的能量?!
回覆列表
骷髏馬騎士的生成: 1.遊戲自帶生成 2.骷髏陷阱馬的被迫生成 在我的世界中,有一些馬與普通馬相同,但玩家一旦騎上,就會落雷,然後變成骷髏馬,將玩家甩下,接著會生成一隻骷髏騎上骷髏馬,構成骷髏馬騎士。 骷髏馬騎士的威脅 1.骷髏馬騎士擁有馬的極速,可以很快貼近玩家。 2.骷髏馬騎士擁有骷髏的強大攻擊力,因此,玩家遇到骷髏馬騎士就趕緊跑吧,因為骷髏的箭註定會有一支擊中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