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秀問:“現在我們應該讀什麼書呢?”朱子回答說:“古代的聖賢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說教,不是讓人只求表面,只滿足於讀了書而已。今天自己暫且分辨個義利之別。試著察看一下自己個兒,是要為了在人前出名,還是完全為了自己呢?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說:‘古代學者學習的目的是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在學者的目的卻是給別人看。’孟子說:‘只講仁義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講利呢?’孟子的這句話雖然是對當時的君王梁惠王而說的,但對學者來說也是切身大事。一般來說,學習、做學問,就要分清內外,這是最緊要的問題。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存在一個為義還是為利的問題。從這邊就是為義,從那邊就是為利;向內便是走向聖賢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在這個(分辨內外、義利、為人還是為己)問題上,一定要踏踏實實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認識清楚了,深入下去還須下大工夫,但這還可以進一步討論。”
廷秀問:“現在我們應該讀什麼書呢?”朱子回答說:“古代的聖賢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說教,不是讓人只求表面,只滿足於讀了書而已。今天自己暫且分辨個義利之別。試著察看一下自己個兒,是要為了在人前出名,還是完全為了自己呢?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說:‘古代學者學習的目的是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在學者的目的卻是給別人看。’孟子說:‘只講仁義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講利呢?’孟子的這句話雖然是對當時的君王梁惠王而說的,但對學者來說也是切身大事。一般來說,學習、做學問,就要分清內外,這是最緊要的問題。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存在一個為義還是為利的問題。從這邊就是為義,從那邊就是為利;向內便是走向聖賢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在這個(分辨內外、義利、為人還是為己)問題上,一定要踏踏實實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認識清楚了,深入下去還須下大工夫,但這還可以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