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52449319509


    三種諸葛亮 (鄧 拓) 談起諸葛亮,一般人對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他呢?那也不盡然。

    有的人對於諸葛亮不但沒有好感,反而很有惡感。比如在雲南,有的少數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歡諸葛亮。在他們那裡,流傳著一些民間故事,都以諸葛亮為譏嘲諷刺的物件。這是為什麼呢?大概因為三國時代的諸葛亮不懂得講究民族政策,當時他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大民族主義的錯誤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我們在《三國演義》中看到的所謂“七擒孟獲”的故事,在雲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間故事中,就變成了“七擒諸葛亮”;而孟獲則受到同情和讚揚。

    如果從各個方面蒐集各種材料,一一加以比較研究,我們將不難發現,人們所設想的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可能有多種多樣的面目。例如,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描寫的,算是歷史家筆下的諸葛亮;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可以算是小說家筆下的諸葛亮。而在現時仍然流行於京劇舞臺上的《借東風》等劇目中,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種樣子,這隻能算是舞臺上的諸葛亮。

    這些當然還是讚頌諸葛亮的居多。因為這些史籍和小說、戲劇之類,基本上都是在漢族人民群眾中流行的。他們歷來把諸葛亮當做先知先覺、多謀善斷的偉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聰明智慧都無過於諸葛亮,都要以諸葛亮為代表。

    但是,我現在並不打算來談論這些,而只想另外談談三種諸葛亮,即:事前的諸葛亮、事後的諸葛亮和帶汁的諸葛亮。

    人所共知,傳說中的諸葛亮料事如神,不論遇到什麼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夠預先做出種種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諸葛亮,總認為他有先見之明。並且由此推論,凡是有先見之明者,都可以稱之為諸葛亮。這就是我們說的事前的諸葛亮。這種諸葛亮當然是最可貴的了。

    為什麼諸葛亮會有先見之明呢?是不是因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陰陽五行,甚至於真的會呼風喚雨,驅使六丁六甲之類的天兵天將,簡直像神仙一樣的呢?當然不是。他之所以會有先見之明,主要的還是因為他平素注意調查研究各種情況,熟悉各地山川形勢、道路里程、民情風俗等等,並且有豐富的知識,對於政治、經濟、歷史的背景,瞭如指掌。如果缺乏這些條件,任何先見之明就都不過是吹牛而已。

    但是,諸葛亮的先見之明也不宜於過分加以誇大。實際上,他並非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情都有先見之明的。誤用馬謖,以致失守街亭,這不是缺乏先見之明嗎?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我們評論古人,如果提出這樣的要求,也未免太苛刻了吧!

    說一句公平話,在千變萬化的新事物面前,我們也不必過分強調事前的諸葛亮,寧可多一些事後的諸葛亮,倒也不壞。問題就要看我們對於事後的諸葛亮,究竟應該如何看待?

    常常可以聽見,有些人把事後諸葛亮當做了一種諷刺。如果對於那種光在旁邊說風涼話,臨事毫無主張,事後就哇啦哇啦的人,諷刺是應該的。否則,就是不應該的,因為諸葛亮的先見之明,不能不是從無數次事後研究各種經驗教訓中得來的。有許多事情,在它們沒有發生的時候,根本無法預斷它們是什麼樣子;只有當它們已經發生了,至少是已經露出了萌芽之後,才有可能對它們進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斷,估計它們的發展前途。

    因此,應該承認,在這種意義上,事後的諸葛亮還是有用處的。由事後的諸葛亮到事前的諸葛亮,這是一個正常的必經的認識過程。

    只有帶汁的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這個名目見於岳飛的孫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諸葛亮》的一條記載中。據稱:“郭棣帥淮東,倪從焉。……議論自負,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題其上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蓋意以孔明自許。……後屢敗,倪自度不復振,對客泣數行。時彭法傳師為法曹,好謔,適在座,謂人曰:此帶汁諸葛亮也。傳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這種帶汁的諸葛亮,簡直令人發笑,也令人發嘔。然而,這也證明,冒充諸葛亮,假裝諸葛亮是嚇不住人的,總會有一天要原形畢露,被天下人所恥笑。

    1962年3月(選自《鄧拓散文選集》,有刪改)(1)閱讀全文,分別概括作者對三種諸葛亮的態度。

    ①事前諸葛亮:最可貴

    ②事後諸葛亮:是有用的,可以發展為事前諸葛亮

    ③帶汁的諸葛亮:最要不得,會被天下人恥笑

    (2)閱讀文章第⑤小節,回答問題。

    ①概括“這些”指代的內容。

    ②簡要分析這一小節在文章結構中的作用。

    (3)下列說法,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是B

    A.一般人對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熱愛他、崇拜他。

    B.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比較多的是以諸葛亮為譏嘲諷刺的物件。

    C.知識豐富、善於調查研究,這是諸葛亮能多謀善斷的條件。

    D.“事後諸葛亮”如果善於反思是有可能成為“事前諸葛亮”的。

    (4)同樣是“三顧茅廬”的故事,作者身份、立場不同,文體不同,處理就不同。請以下面三個材料為例,簡要分析他們寫法不同的各自緣由。

    ①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隆中對》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時之事。--《出師表》

    ③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用數千字記敘描寫“三顧”的具體過程,這數千字中大量的筆墨是寫劉備在探訪諸葛亮的過程中,不停地遇到諸葛亮的朋友親戚,並誤將他們當做諸葛亮本人。)--《三國演義》

    陳壽的《隆中對》:陳壽是西晉史學家,史書只需要客觀地記載史實,並不包含作者感情

    諸葛亮的《出師表》:《出師表》諸葛亮作為臣子向君王陳說自己的請求和願望,提及“三顧之事”是為了用懇切的言辭表達自己的一片忠誠之心.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小說),出於情節和突出人物形象的需要,一是為了情節具有戲劇性,二是用他人來烘托諸葛亮

  • 2 # 使用者9116756806856

    諸葛亮充滿了智慧,這一點人盡皆知,比如說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借東風等等,都是諸葛亮聰明才智的展現。諸葛亮又是非常忠誠和講義氣的,劉備之所以臨死之前託孤,是因為諸葛亮是可以信賴的,同時他也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把一生都獻給了劉備未竟的事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年級中秋節賞月閱讀理解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