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走過雨季的我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這一段應該是後世儒家宣揚的重點,估計也是所有統治階級都喜歡的一段話,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不要有什麼其他的心思,按照子思的話,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無入”就是無處,隨時隨地都要保持安然自得的心態。

    身處上位不要凌辱下位的人,身處下位就要老老實實地待在底層,不要想著往上爬。凡事都要“正己而不求人”,把自己的心態端正起來,不要苛求別人,不要埋怨上層的人,不要抱怨老天不公平,也不要抱怨別人。

    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不過最後孔子說的“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這跟子思的“奴性思想”是有差別的,孔子強調“反求諸其身”,有修身以求聞達,有“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的意思,人只要認真修養自身,提升強大自己,那麼老天爺也會眷顧你的。

    當然,這段話如果從修身的角度而言,是要求我們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要有“做一顆革命的螺絲釘”的精神。

  • 2 #

    一句“道其不行矣夫”早在千年之前就被孔子嘆息了,如今呢?若孔子在世,世道夠氣死幾個孔子呢?

    如今,已無關乎道不道的問題了,是關乎人是不是人的問題。

    人們猖狂的揮霍人類的肌體、慾望、眼耳鼻舌身意蹂躪著自身的人性、三觀與靈魂還不自知,還肆意的尋找與自己完全相似的“人”共同組建起各式各樣“反人類”的大小環境,與真正的由華夏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所延續下來的文明環境相互傾軋:以錢權名利色作為新社會的基礎、方向、目標,扭曲著一代一代的人性與三觀,誘導著新生與普通凡人走向屬於人類共同的災難與深淵,在低智、低能的社會環境中,更多的“人”被匯入無法自拔的沼澤之地,在這片沼澤之下,只是每個“人”的自己給自己親手挖出來的墳墓。

    或許,這樣的世代在孔子眼裡也不會太過於計較,孔子可能會問及這是哪個星球,哪個世界,哪個世代:倘若我們不告訴孔子,這就是他所貢獻過的華夏民族的土地的話,他也許還會淺嘗輒止;倘若讓他老人家親眼目睹了這個世代,也許不是黯然神傷而是欲哭無淚,依舊會自修無上,飛昇去往他應該去的地方。

    千年之前,孔子也無力救世,現在已經與救世無關,若要讓有資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重新獲得生存的資格,不再是仁道救世那麼簡單,更不用說走在中庸之道上,歸正人類的心性與三觀了。我們唯一所能夠做的也許僅僅只是好好的接力孔子的這聲來自於千年之前的嘆息——道其不行矣夫——雖無力救世,但應該有力救自己吧,自己走在人道上,若有外道(魔道)傾軋,我想天道也是不允許的吧,畢竟——上天有好生之德——好生並不僅僅代表生命的存在,更是人性與三觀的奠定與靈魂的永恆,否則造物主的一切都沒有了其本真的意義:人類終究滅亡,而中庸之道也只是成為了時代的縮影,終將沉睡在歷史長河中,不知何時才能醒來救渡世人。

    道之不行可知矣!

  • 3 # 聰慧菠蘿2X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於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中庸又稱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於一個方面。

    由此知,一個人生活在世間,對自然之理沒有大徹大悟,內心若有一絲一毫的私慾,就會偏離中道,就不能保持中行,就不會做到中庸。這就是孔子感嘆的原因,即是能治理好國家,放棄高官厚祿,其至上刀山,下火海,其心中有一絲雜念,也不可能做到中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思聰是怎麼做到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