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意難平

    朵顏三衛

    朵顏三衛又稱兀良哈三衛,三衛分別是泰寧衛、福餘衛、朵顏衛。於洪武二十二年設立,後來朱元璋將其封給寧王朱權,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得到了三衛掌控權,(歷史上朱棣就靠著給予財物和許諾得到了朵顏三衛的效忠賣命,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僱傭兵。)並且其為朱棣靖難奪權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可以說在洪武與永樂年間,朵顏三衛在明朝的庇護下得到了有力的發展,並且一躍成為蒙古東部的主宰者,而到了正統年間由於朵顏三衛的“牆頭草”操作,如蒙古騷擾大明,三衛就跟著搶掠明朝,當三衛受到蒙古其他部落的攻擊時就又求助明朝。如此反覆,於是後來在瓦剌與明朝的輪番打擊下逐漸走向衰落。直到嘉靖年間被蒙古察哈爾部吞併。

    而“天子守邊”則可以說是明朝一大政治特色:明成祖朱棣年年輕時被封為燕王,而其封地北平(北京)更是靠近邊疆,並且北方自古以來邊患嚴重,於是朱棣在與蒙古的多次交鋒中逐漸成為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後來經過靖難之役成為皇帝后也是大部分時間常駐北平(當時的明朝首都仍是南京),後來更是直接定都北平,鎮撫邊防。要知道自古以來都是“天子居中,諸侯守邊”,而自永樂帝以後“天子守邊”便成了明朝的一個政治特色。

    “天子守邊”不如說是因為明朝前期的主要敵人蒙古等邊患就在北方,定都南京並不利於控制北方,而且容易造成邊將擁兵自重。(要知道朱棣本身就是邊將通過一系列暴力手段才做了明朝皇帝,自然他對於邊防兵權較為看重)所以可以說“天子守邊”也是在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政治鬥爭,邊防安定,還有就是永樂帝的雄才大略與政治訴求所衍生的一個結果。

    從以上就可以知道放棄朵顏三衛與導致“天子守邊”的局面並無直接關係,甚至可以說“天子守邊”其中也包括防範朵顏三衛的政治謀劃。

  • 2 # 歷史Live

    朵顏三衛的喪失,是由明成祖朱棣一手造成的。明成祖為酬謝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在他爭奪皇位的戰爭中立下的汗馬功勞,便將大寧一帶交給他們。

    大寧地處漫長的北部邊防線的中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連線東西部,一方有警報,另一方隨時可以增援。

    明成祖放棄大寧後,長城東西線的聯絡受到破壞,給明朝後世在北邊的防務造成巨大的困難。尤其是明朝末年,後金的騎兵突擊力量,不時由此侵犯內地,對明朝產生了沉重打擊。

    放棄大寧雖不是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但責任也是重大的。

  • 3 # 林長風

    我認為,朵顏三衛並不是導致明朝“天子守邊”的原因。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朵顏三衛”與“天子守邊”。

    天子守邊

    以往歷朝歷代,均為"天子居中,諸侯守邊",以形成四周拱衛之勢。但明朝朱棣當了皇帝后,整個大明王朝的外患主要在北邊,而朱棣這個人又能征善戰,每次打仗都要親自上陣,所以他雖然當了皇帝,但卻不經常在都城南京待著,總是到北京去和蒙古人打仗,後來乾脆把都城遷到了北京,以後歷代明朝皇帝都在北京前線,抵禦外族入侵,"天子守邊"由此而來,這也是明朝的最大特點之一。

    朵顏三衛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原來元朝的皇帝不得不退回到大草原上,建立了北元政權。之後朱元璋多次追擊北元,最後藍玉在捕魚兒海大勝,將北元基本打散,北元不得不西遷到草原深處。洪武二十二年五月,朱元璋為了安置大量的蒙古降人,設立朵顏、泰寧、福餘三衛於兀良哈之地,當時泰寧衛勢力最大,但朵顏衛後來居上,成為三衛中勢力最大的一支,所以就稱之為朵顏三衛,又稱兀良哈三衛。朱元璋安排寧王朱權鎮藩大寧城,負責管理這三衛。

    《四鎮三關志·夷部考》:二十二年,以降眾胡,詔兀良哈地置三衛於橫水之北,曰朵顏,曰福餘,曰泰寧,以降胡脫魯忽察兒、海撒男奚、阿札失裡為三衛頭目,世官指揮同知為藩。

    《明史·卷三百八十二》:成祖複選其三千人為奇兵,從戰。天下既定,徙寧王南昌,徙行都司於保定,遂盡割大寧地畀三衛,以償前勞。

    這時候當時,草原上最大的部落有三個,韃靼、瓦剌和朵顏三衛,其中韃靼勢力最大,朵顏三衛最弱小。為了生存,朵顏三衛名義上歸順大明朝,但實際上不得不在韃靼、瓦剌、明朝三方之間來回“騎牆”。尤其是韃靼首領阿魯臺,拉攏朵顏三衛屢屢犯邊明朝疆土。

    “昔兀良哈之眾數為韃靼抄掠,不能安處,乃相率歸附,誓守臣節……數年以來生聚蕃息,朝廷於爾可為厚矣。比者爾為本雅失裡所脅,掠我邊卒,又遣苦列兒給雲馬市,實行窺伺……”

    朱棣對此很生氣,於是在永樂二十年發動了北征。但是阿魯臺知道朱棣要來,提前逃跑了。結果朱棣只好回頭把朵顏三衛胖揍了一頓。

    《國榷·卷十七》:上率騎追奔三十餘里,抵其巢,斬首虜數十,生獲其黨伯兒伯克等,盡收其人口、牛、羊、駝、馬,焚其輜重兵器。

    朵顏三衛被打的受不了,只好表示歸順。但從此之後,朵顏三衛和明朝的關係就微妙起來。宣德三年,朵顏三衛再次反叛,被明宣宗擊破,是為寬河之役。後來,韃靼勢力衰退,瓦剌崛起,首領也先拼命拉攏朵顏三衛,並在朵顏三衛的幫助下,實施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將當時明朝的皇帝朱祁鎮活捉了去。以後的歷史,朵顏三衛和明朝關係一直反反覆覆,同時面臨著蒙古各部落的分化、兼併,到了明朝末期已經由“三衛”變成了“三十六家”。後來,蒙古被清朝征服,朵顏三衛也就成了清朝管理下的蒙古人,朵顏三衛的歷史至此結束。

    朵顏三衛對明朝的作用

    首先,從歷史記載來看,朵顏三衛的勢力並不強大。在韃靼、瓦剌、明朝三個“巨無霸”鄰居眼裡,他只是一個可以拉攏的物件,可以打頭陣的先鋒,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韃靼、瓦剌利用朵顏三衛“陰為耳目”,攻擊明朝;明朝拉攏朵顏三衛,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打擊韃靼、瓦剌。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朵顏三衛不得不根據當時的形勢,時而倒向韃靼活著瓦剌,時而倒向明朝。但無論如何,朵顏三衛左右不了當時的天下大勢。

    其次,朵顏三衛雖然歸明朝管理,但是他們本質上是蒙古人,與蒙古有很近的血緣關係,不可能真正歸順明朝。而明朝對朵顏三衛也始終抱有防範之心,不可能真心接納他們。所以,明朝不是放棄了朵顏三衛,而是從來沒有真正擁有也不想擁有朵顏三衛。

    第三,當時明朝北方的邊患,主要是北元,之後蒙古各部落分裂,先是韃靼,後來是瓦剌,明朝皇帝們之所以駐守北京城,為的是防範和打擊這些強大的部落。無論朵顏三衛如何選擇,“天子守邊”的格局不會改變。

    綜上所述,朵顏三衛並不是導致明朝“天子守邊”的原因。

  • 4 # 若秋悲畫扇

    朵顏三衛歷史上由朵顏衛,泰寧衛和福餘衛組成,也稱兀良哈三衛,屬於蒙古部落。事實上,從洪武二十二年明朝建立三衛起,三衛時叛時降,也是明前期打擊的目標之一。即便是關係最好的永樂時代,朵顏三衛也在永樂八年明軍第一次北征韃靼時加入韃靼,並收到明軍的沉重打擊。所以,談不上是明朝放棄了朵顏三衛,由始至終朵顏三衛就沒有成為明朝的一部分,相反,數次掠邊反而成為明朝打擊的物件。至於天子守國門這個說法,只能說這是一個決策,或許朱棣最早的打算也就是更熟悉的地方,更便於打擊潛在的敵人,永樂之後明朝的軍事調整使得明朝從進攻轉為防禦,北京也就成了前線,但無論如何,北京都是最安全的所在,失敗的,只是戰略和人心。

  • 5 # 唐明國亮

    導致明朝‘天子守邊’的一部分原因是明成祖朱棣將大寧都指揮使司的治所從原來的大寧衛,遷到了保定,放棄了原來的管轄區,導致明朝北部出現了真空地帶,從而引發了明朝嚴重的邊患。

    靖難之役以後,朱棣正式登基稱帝,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曾向朵顏三衛借過不少騎兵用來對付朱允炆,畢竟蒙古騎兵擁有極佳的戰鬥力,所以朱棣能夠擊敗朱允炆大軍,朵顏三衛也有不少功勞。此後朱棣成功當上皇帝,一開心便主動割地,只是沒想到此後卻給明朝邊境帶來了無限麻煩。

    永樂元年,剛剛坐上皇位不久的朱棣,做出了一個決定,將大寧都司的治所遷到保定。大寧都司的全稱是大寧都指揮使司,是洪武二十年時朱元璋設立的,管轄範圍為今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西北部一帶。大寧都司的治所是大寧衛,也就是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可是朱棣即位後,卻將大寧都司的治所遷到保定,放棄了原來的管轄地區,那麼朱棣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明朝中期,曾擔任過遼東巡撫、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的馬文升是這麼認為的,“大寧都司掣於直隸保定府,所屬營州等十數衛亦掣於畿內。寧王亦遷於江西布政司。卻將其地分與朵顏等三衛達子居住,除官降印,為我藩籬。”

    也就是說當年朱棣起兵“靖難”的時候,挾持了鎮守大寧的寧王朱權及其部眾,事後將寧王遷到江西,然後將他的領地分給了朵顏三衛居住。那麼朱棣為什麼要土地割讓給朵顏三衛呢?原來朵顏三衛都是驍勇善戰的騎兵,他們在“靖難之役”中發揮重要作用,朱棣“割地”是為了酬謝他們。

    明朝人鄭曉也是這麼認為的,他寫道“靖難初,首劫大寧兵,及召兀良哈諸酋率部落從行,有功,遂以大寧畀三衛。”無獨有偶,王世貞也持這種觀點,“文帝從燕起靖難,使使以賂請,而兀良哈以騎來從戰,有功。先是,即古會州地設大寧都司營州等衛為外邊,使寧王鎮焉。文帝乃移王與其軍內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

    鄭曉、王世貞都是明朝中後期的著名史學家,同時也是朝廷重臣,官拜尚書,能夠接觸到了官方檔案,所以他們的觀點並非空穴來風。可是也有一些人提出反議,特別是到了近現代,一些歷史學家提出了他們的觀點,即大寧是明成祖朱棣主動放棄的,不是割讓給朵顏三衛的。

    其實無論是割地,還是主動放棄,朱棣都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大寧北控遼河,東控大淩河,西與宣府相連,南接長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朱元璋驅逐北元后,就開始對大寧進行建設,並於洪武二十年設定大寧衛,與宣府、大同等地構成一道防線,同時他將自己的兒子寧王朱權封到此地。

    寧王朱權文武兼備,“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他手下擁有明朝最精銳的邊防部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可是朱棣為了削弱朱權的實力,將其封到南昌,同時放棄了大寧衛,這導致明朝北部出現真空地帶。朱棣驍勇善戰,自然不懼這些,但他的後代根本無法應對,從而引發明朝嚴重的邊患。

  • 6 # 西風悍馬

    從來中國古代邊患都在北方,定都南京不利於控制北方邊防,而且有造成邊將擁兵自重,國家分裂,政局動盪之虞;定都北京,天子守邊,是大一統帝國的基礎。

    明成祖朱棣與明朝其他皇帝都大不相同,他是太祖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中的佼佼者,年輕時受封北平(即北京)為燕王,是在與蒙古的多次交鋒中成長起來的優秀軍事統帥。太祖朱元璋臨死前,還特意給了燕王朱棣一道詔敕,讓他節制諸王,負起指揮北方軍事之責,並守衛大明江山。

    太祖朱元璋為此寫道:“攘外安內,非汝而誰?”後來果然是攘外安內,非朱棣而誰。朱棣當上了皇帝后,並沒有在南京安於享受,大多數時間仍然呆在北京(當時京師仍為南京,北京稱行在),南京的事務交由太子監國處理。而當北京成為明朝的京師後,他又經常率師在外。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天子守邊”。

    以往歷朝歷代,均為“天子居中,諸侯守邊”,以形成四周拱衛之勢。“天子守邊”因而成為成祖朱棣最鮮明的特質,這也是後來明朝建都北京的最大特點。

  • 7 # 張大牙瞎侃歷史

    朱棣即位後,將大寧都司的治所遷到保定,放棄了原來的管轄地區,那麼朱棣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明朝中期,曾擔任過遼東巡撫、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的馬文升是這麼認為的,“大寧都司掣於直隸保定府,所屬營州等十數衛亦掣於畿內。寧王亦遷於江西布政司。卻將其地分與朵顏等三衛達子居住,除官降印,為我藩籬。”

    明朝人鄭曉也是這麼認為的,他寫道“靖難初,首劫大寧兵,及召兀良哈諸酋率部落從行,有功,遂以大寧畀三衛。”無獨有偶,王世貞也持這種觀點,“文帝從燕起靖難,使使以賂請,而兀良哈以騎來從戰,有功。先是,即古會州地設大寧都司營州等衛為外邊,使寧王鎮焉。文帝乃移王與其軍內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

    鄭曉、王世貞都是明朝中後期的著名史學家,同時也是朝廷重臣,官拜尚書,能夠接觸到了官方檔案,所以他們的觀點並非空穴來風。可是也有一些人提出反議,特別是到了近現代,一些歷史學家提出了他們的觀點,即大寧是明成祖朱棣主動放棄的,不是割讓給朵顏三衛的。

    其實無論是割地,還是主動放棄,朱棣都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大寧北控遼河,東控大淩河,西與宣府相連,南接長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朱元璋驅逐北元后,就開始對大寧進行建設,並於洪武二十年設定大寧衛,與宣府、大同等地構成一道防線,同時他將自己的兒子寧王朱權封到此地。

    寧王朱權文武兼備,“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他手下擁有明朝最精銳的邊防部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可是朱棣為了削弱朱權的實力,將其封到南昌,同時放棄了大寧衛,這導致明朝北部出現真空地帶。朱棣驍勇善戰,自然不懼這些,但他的後代根本無法應對,從而引發明朝嚴重的邊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可以討厭或者喜歡香菜到什麼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