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府少卿

    並非容不下,而是特殊的時代政局造成,賈誼最終沒不透,鬱郁而死:

    1、漢文帝繼位的坎坷

    漢文帝時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原本就跟皇位無緣,早年封為代王、遠離政治中心。當時,呂雉死後,皇位繼承出現懸疑,呂氏集團有作亂傾向。以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為首的開國元勳集團,開始武力誅滅呂氏。《漢書》記載,呂產被殺死在廁所中,其他呂氏“無少長者,均斬之!”

    在誅滅呂氏集團後,擺在周勃、陳平功勳集團面前的是擁立誰為皇帝。他們最終選擇了代王劉恆,是為漢文帝。因此,可以說,漢文帝是老一輩的功勳集團扶持上位的。

    2、漢文帝時代的政治格局

    從漢文帝繼位的歷程看,首先擺在漢文帝面前的就是尾大不掉的元勳集團。漢文帝的歷任宰相分別是:陳平、周勃、灌嬰、張蒼、申屠嘉。這五人全部是當年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元勳。功勳集團還發起過政變(誅殺呂氏),他們輔佐漢文帝肯定小心翼翼,確保無其他政治勢力參入,以保其平安。可見漢文帝要想施展政治抱負必須先經過這幫人的一致同意。

    其次,就是屢屢犯境的匈奴為患。劉邦自從討伐匈奴失敗,從此開啟了幾十年的和親政策,以求得休養生息、邊境苟安。但是和親通常都是換來短暫的和平,漢文帝時期,匈奴常常侵略,如何解決邊患又是漢文帝的頭疼的事。

    再次,同姓封王割據形成。以前,劉邦剿滅異姓諸侯王后,就開始發封劉姓為諸侯王,形成劉氏族內的相互割據,典型的勢力就是淮南王、齊北王。

    在這種政治格局下,漢文帝劉恆想要施展抱負,是很難的,他最終選擇無為而治。

    4、賈誼的生不逢時、漢文帝的無為而治,兩人走不到一起

    從以上漢初政局和賈誼的治國理念分析,強大的元勳集團和諸侯王集團根本不允許賈誼施展政治抱負,而漢文帝在兩大勢力及匈奴外部威脅的政局下,選擇了無為而治的方針,可想而知,賈誼肯定被排擠而出。

    《史記·賈誼列傳》記載: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誼生不逢時,鬱鬱而終,年32歲。但是十年後,漢景帝就開始強力削藩,其後漢武帝對外武力征服匈奴、對內平定藩王,與賈誼的治國理念完全相符,可惜此時賈誼已然魂歸黃土。

  • 2 # 歷史庶吉士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漢文帝非常欣賞賈誼,不斷給賈誼升官,但是他的理念得罪了以周勃為首的元老功勳派大臣,被這幫人排擠,賈誼的好日子也就基本到頭了。當時漢文帝剛剛繼位不久,他自己都沒站穩腳跟,又怎麼能庇護賈誼呢?

    所以守仁君認為當時的文帝實際上是動了歪心思,怎麼個歪心思呢?貶謫賈誼,把他留給自己的繼承人,讓自己的繼承人對他施恩,從而籠絡賈誼。這是小小的帝王之術。但是漢文帝這麼一做,就把賈誼又外放給樑王當太傅了。

    沒想到年幼的樑王墜馬而死,不久之後賈誼也鬱鬱而終,文帝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 3 # 草堂有春色

    賈誼少有才名,師從荀況學生張蒼。先是被河南郡守吳公召至門下,幫忙治理河南郡,社會安定,時評天下第一,文帝登基後,吳公舉薦賈誼,漢文帝徵召賈誼,委以博士之職,當時賈誼21歲,在所聘博士中年紀最輕。任博士期間因為出色表現,漢文帝非常欣賞,破格提拔,一年之內便升任為太中大夫。此時的賈誼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人生得意啊!賈誼初任太中大夫,就開始為漢文帝出策,主張:"改正朔、易服色、製法度、興禮樂",以進一步代替秦制。由於當時文帝剛即位,認為條件還不成熟,因此沒有采納賈誼的建議。文帝二年,賈誼又提出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這次漢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下令鼓勵農業生產。鑑於賈誼的突出才能和優異表現,文帝想提拔賈誼擔任公卿之職。這時候那些老臣們就不幹了, 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等人就跳出來說賈誼:"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剛登帝位沒多久的漢文帝沒辦法,感受到了老臣們的阻力,只好疏遠賈誼。

    不過,漢文帝是因想賈誼才召見的,如果是不容賈誼,怎麼可能在外放幾年後又召回,召回後又讓賈誼給樑懷王當太傅,司馬遷也寫了:“樑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 給自己所寵愛的小兒子當太傅,也算是一種重視了。後來賈誼32歲時隨樑懷王入朝,樑懷王劉揖墜馬而死,賈誼深深自責,心情十分憂鬱,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賈誼在憂鬱中死去,年僅三十三歲。

    蘇軾說道:"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賈誼後來不得重用,魯迅評價說:惟其後之所以絕異者,蓋以文帝守靜,故賈生所議,皆不見用,為樑王傅,抑鬱而終。"

  • 4 # 南方鵬

    漢文帝劉恆並不是容不下賈誼,只是沒徹底實行他的諸多建議,賈生高才,鍼砭時弊有精到見解,超前了點,時勢不允許那樣做,他的諸多對策在武帝時得到施行,效果明顯,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推恩令。劉恆生母薄姬出身微賤,在宮中不受待見,劉恆封地代國,也是鄰近邊境,經常被匈奴虜掠之地,與母親在代地相依為命,畏呂后憚諸王,戰戰兢兢過日子,沒想喜從天降,周勃陳平等功臣誅諸呂,想繼續操控朝政,不立有大功的劉邦長孫劉襄,擁立認為柔弱好捏的劉恆為帝,這種處境下,劉恆要採納賈誼建議進行系列大刀闊斧的改變是很難的。

  • 5 # 醉心創作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很正常啊!

    即便是大孝子的劉桓,他身上也有逆鱗,嚴格說來那片鱗只允許他本人單獨一個人的時候他才會輕輕的去撫摸,同時嘴裡唸唸有詞:“乖乖,不哭啊——咱不哭……”

    其餘任何人,就是他爹他媽都碰不得,因此更別說作為外人的你賈誼,你算個“綹”啊!當然你有才不假,然而你要摸了那鱗一把,你的才就是大便一堆,誰稀罕,你一無所有,你只有死路一條……

    想畢以上就是文帝的心理活動。

    再從賈誼這方來講:

    也許他連自己是怎樣(啥時無意摸到)得罪劉桓的都不知道,一直矇在鼓裡稀裡糊塗的……

    總之他是招惹了皇上,那對方少不了明裡暗裡給他準備了幾十雙小鞋,讓他一雙接一雙地套上並跑上三、五里……

    你想啊!如此待遇,老虎都得變山羊,何況他一枚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哪有他好受的……

    因此啊!他嘴裡只有不斷念叨:“愁啊愁!愁就白……”

    就這樣一直叨唸著直到見到了閻王爺,並且對方叫他:“住口——”為止。

    哎!他賈誼真是個不幸的人啊!讓人為他唏噓不止。

  • 6 # 路遙lgy

    謝謝邀請!賈誼,西漢前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賈誼自小飽覽詩書,十八歲是就寫的一手好文章,在洛陽一代很有名氣。後被河南郡守吳公收為弟子,吳公升遷,把賈誼推薦當了博士。僅僅二十一歲的賈誼當了博士,開始深得漢文帝賞識。賈誼年輕敢為,每當漢文帝問起朝政之事,一些老臣們答不出時,賈誼就對答如流。漢文帝欣賞他,一年內升遷三次!成了大中大夫(高階顧問)。可是當時當朝裡面多是漢朝的功臣在當官,賈誼鋒芒畢露,引起多人不滿,漢文帝打算再次升賈誼尉公卿時,遭到當時的宰相周勃和太尉灌嬰等人的極力反對。他們交替著詆譭賈誼,說賈誼誇誇其談,目的是擅權,不可重用。漢文帝見多數大臣反對賈誼,就動搖了,逐漸疏遠賈誼。賈誼儘管有才華,可是不懂人情世故,不會權衡,不能從統治者的利益出發,迫不及待的提出很多改革的措施。漢文帝覺得華而不實,太書生氣,都沒有采納。漢文帝覺得賈誼人緣不好,反對他的人太多,就把他貶到長沙,做長沙王的太傅。賈誼遠離京城,知道長沙潮溼,心情鬱悶,路過湘江時寫了一篇《吊屈原賦》抒發自己的心情,感覺自己像屈原一樣,被庸人排擠。文章傳到漢文帝哪裡,漢文帝感覺賈誼心胸狹窄,不能重用。 四年後,漢文帝忽然想起了賈誼,感覺他年輕有為是個人才,傳他進京。賈誼高興,一到京城就馬上進宮去見漢文帝。漢文帝當時正好剛拜過鬼神在靜坐,叫賈誼來,就問賈誼一些鬼神的出處,賈誼一一作答,不料漢文帝一直問,兩人關於鬼神的問題談了一天。賈誼回去後,深感悽然。他想漢文帝會問一些治理國家的大事,不想是些鬼神。他十分失望,感覺自己報國無門,不覺的長嘆不已。 賈誼這次進京,沒有他想象的留在京城,漢文帝派他去做樑懷王劉勝的太傅。劉勝是漢文帝的小兒子,很是喜歡。賈誼才華橫溢就派他當劉勝的老師。過了幾年,劉勝墜馬死了。賈誼本沒責任。但是賈誼怕文帝追究,又感覺沒有盡到責任,於是鬱鬱寡歡,總是追悔此事傷感哭泣。一年多以後,賈誼鬱鬱而終!時年三十三歲,公元前168年。 賈誼一生短暫,一心想報效國家。做有《過秦論》《治安策》等著作流於後世。

  • 7 # 晝錦還鄉

    賈誼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尤其以政論文見長,如他的《過秦論》、《治安策》都是極為出色的文章,《過秦論》的結尾“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振聾發聵,一針見血地指出秦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治安策》的開頭“可為痛哭者一,可謂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感動了無數的仁人志士,他的憂國憂民之心,也成了後世之楷模!

    賈誼少有才名,後被推薦入宮,成了皇帝的顧問!他看到建國不久的大漢王朝存在眾多弊端,建議漢文帝“易服飾,改正朔”,用現在的話說,要實行改革開放才有出路!

    以周勃為首的一幫功臣,聽說弱冠之年的賈誼要改革,極力反對,他們說“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文帝沒有采用他的建議,而且漸漸疏遠了他,把他貶到長沙,擔任長沙王的老師!

    漢文帝不採用賈誼的建議,不是漢文帝無能,而是形勢所逼!漢文帝原先是代王,本來與皇位無緣,後來諸呂作亂,周勃,陳平等大臣,平定作亂,推選漢文帝登基,也就是說漢文帝是靠周勃等人的扶持才上位的!他必須要依仗這些老臣治理國家。如果把這些老臣得罪了,他原先根基就不穩,加上老臣不支援,那麼整個朝局就不穩定了!作為皇帝,他要考慮國家的整體利益,與他的核心利益,他自然不會站在賈誼這邊!

    過了幾年,漢文帝召回了賈誼,在宣室殿接見了他,問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唐代文學家李商隱用一首描寫了這個過程“宣室求賢訪驅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因為賈誼博學多才,而漢文帝的小兒子樑王喜歡讀書,就拜賈誼為老師!這樣賈誼留在了漢文帝的身邊,但兩人沒什麼交集,生怕大臣們懷疑!又過了數年,樑王騎馬摔死了,漢文帝傷心欲絕!樑王是漢文帝最喜歡的兒子,聰明伶俐,好學上進!漢文帝失去了樑王,幾日不上朝,面容憔悴,雙眼紅腫,大臣們紛紛安慰他,保重身體,國家為重!

    雖然漢文帝沒有追究賈誼的責任,但賈誼認為自己作為樑王的老師,沒有監護好樑王,自己負有責任。漢文帝越是不追究,他的心裡越是難受,整日鬱鬱寡歡,愁眉苦臉,不久便病亡了!

    宋代蘇軾說賈誼“才有餘而量不足!”的確如此!賈誼雖然有才,但施展才華的時機不對,他年紀輕輕,應該學會等在機會,韜光養晦。一旦這些老臣不在了,那麼賈誼就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了!即便不被重要,心胸也豁達一些,氣量要大一些,不要去計較以往的得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雞吃阿咖酚散過量中毒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