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公子老文

    平盧討擊使是官名。

    討擊使是官名,但是並沒有納入中央官職序列,屬於各邊鎮節度使幕職性質。在“安史之亂”前,討擊使很少用。“安史之亂”後,被各割據勢力廣泛使用。

    平盧,即平盧節度使,唐開元七年(719年)置鎮,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安史之亂期間,平盧反正。上元二年(761年),節度使侯希逸為史朝義部所迫,南遷淄青(青州),稱平盧淄青節度使(淄青節度使),從此淄青有平盧之號。平盧討擊使就是平盧節度使屬下的武官。

  • 2 # 使用者4962820414278

    平盧討擊使是官名,是唐朝邊鎮武官,位在軍鎮大使下。《唐會要》記載:開元二十一年(733),剛過而立之年的安祿山事業剛剛起步,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看上他的聰明狡黠與精通六部落語言的本領,認他為義子,並擔任專門抓敵軍舌頭的捉生將。開元二十四年,軍功卓著的安祿山升任為平盧討擊使,成為張守珪麾下的一員猛將。

  • 3 # lIczh1

    平盧討擊使是官名。唐代置,為邊鎮武官,位軍鎮大使下。

    討擊使,官名。唐代置,為邊鎮武官,位軍鎮大使下。在河隴佔領區的駐軍將領職稱。系地方性職官。唐會昌二年(842),吐蕃達磨贊普被弒後,別將論恐熱即任落門川(今隴西縣附近)討擊使。擁兵爭河隴吐蕃軍權,以圖實現自立為贊普的目的。

  • 4 # 一點點歷史

    在唐朝末年節度使是一個非常有實權的職位,而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傭兵十五萬,公元755年,安祿山從范陽起兵造反,一路勢如破竹,攻破洛陽後安祿山稱帝,國號大燕。後攻破潼關,逼迫唐玄宗逃往西蜀避難。

    嚴格來說安祿山被殺時叛軍依舊佔有一定優勢,安祿山的死可以說是個意外,本來就因為肥胖身體欠佳的安祿山,在起兵後身體每況愈下,不僅完全失明,而且身體還長滿了毒瘡(一看就是糖尿病晚期的症狀),其子安慶緒與嚴莊、宦官李豬兒殺安祿山,自立為帝。

    “安史之亂”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源於內亂,安祿山死後安慶緒繼續統領叛軍,雖然敗退洛陽,但是安慶緒率領殘兵卻在滏陽城大敗李光弼,以相州為基地,又重新集結了數萬人的部隊。

    沒過兩年史思明為又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內部逐漸人心渙散,終被大唐平叛史朝義走投無路自縊而亡,持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了。

  • 5 # 海鏡清

    提到安祿山叛軍的失敗,不得不說有幾個人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一、李光弼的地道戰

    雖然由於唐玄宗的失誤,讓本來已經前後失據的安祿山佔領了長安,但北都(太原)留守、戶部尚書李光弼仍然控制著太原,這裡南下可威脅兩京(洛陽,長安),東出可抄叛軍河北老巢,讓安祿山如芒在背,於是派大將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巖、牛廷介四路大軍共計十萬人圍攻太原。

    李光弼所部不足萬人,但他智謀百出,一一粉碎了叛軍的各種攻城手段。叛軍用雲梯登城、衝車撞門、土山蟻附,李光弼早就挖好地道,派勇士隱藏在地道口,一見叛軍接近城牆就突出捕殺。又製作拋石機發射巨石,將安軍攻城器械打碎。接著把地道挖到叛軍營下,挖好陷坑,派數千人出城詐降,待叛軍地陷慌亂之際猛攻,消滅叛軍上萬人。

    這時,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殺了安祿山,命史思明歸守河北,蔡希德繼續圍攻太原。但李光弼乘機出擊 ,大破蔡部,消滅叛軍七萬餘人。繼續威脅著叛軍的河北後路。

    二、三十六將守睢陽

    當太原之戰進行時,安慶緒為了切斷唐軍財源餉道,派河南節度使尹子奇率軍十三萬進攻睢陽。太守許遠、縣令張巡率領六千八百餘官兵死守不退,連續激戰十六晝夜,有時一天要打退叛軍二十次進攻,最終消滅叛軍二萬餘人 迫使其退走。

    三月,尹子奇捲土重來,又被張巡擊敗,損兵三千。五月,尹子奇第三次攻城,張巡夜間擊鼓騷擾叛軍,待天明叛軍休息時,率將軍南霽雲、郎將雷萬春等十餘名將領 各率五十名騎兵,突然出城襲擊叛軍 消滅叛軍五千餘人。南霽雲射傷尹子奇左眼 幾乎將其生擒。

    張巡畫像

    許遠畫像

    七月 尹子奇第四次圍攻睢陽。這時糧食已盡,只能殺城中百姓當食物(第一個被吃掉的是張巡的小妾),守軍也只剩一千六百人。張巡率軍出城燒燬叛軍雲梯、鉤車等攻城器械,但已無力擊退叛軍。戰至八月,守軍只剩八百人,城中百姓也已經吃完了(據稱被吃掉的有三萬人之多),只吃樹皮為生。十月九日,守軍餓得連兵器都拿不動,城池終被攻破,許張南雷等三十六名守將全部殉國。

    三十六將殉國

    三十六將守衛睢陽長達十個月,戰鬥四百餘次,殲敵十二萬人,保障了江淮物資供給線,為唐軍反攻爭取了時間。睢陽陷落時 唐軍已經收復長安了。

    三、郭子儀收復兩京

    早在四月,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就進攻長安,但是因為缺乏騎兵,叛軍九千驍騎從兩翼夾擊唐軍,以致潰敗。

    九月,唐軍借來回紇騎兵,集中大軍十五萬,與叛軍十萬決戰於長安城南。叛軍又欲故技重施,結果被回紇騎兵殲滅,唐軍乘勢布步騎合攻 斬首六萬,叛軍放棄長安。

    十月,安慶緒集中十五萬叛軍依山列陣,唐軍進攻不利,郭子儀命回紇騎兵自南山而下,襲擊叛軍側背,叛軍大潰,安慶緒只帶著一千多人逃走,唐軍收復洛陽。

  • 6 # 秉燭讀春秋

    安祿山造反進兵神速,唐玄宗李隆基晚年久居深宮,國防軍備廢馳,唐軍被安祿山的軍隊打的節節敗退,叛軍很快進逼長安。李隆基急急忙忙帶著家眷逃亡蜀地四川。

    當安祿山進逼長安時,李隆基先後任命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為大將抵抗叛軍。但都抵擋不住叛軍凌厲的攻勢,紛紛敗退。安祿山攻城拔寨很快佔據了大半個中國。

    天寶十五載(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歷史上又稱偽燕,稱雄武皇帝,以范陽為陪都。

    說實話,安祿山的叛軍實力不可小覷,要不是安祿山由於身體肥胖,視力模糊,幾近失明,安祿山親臨前線,像大唐名將哥舒翰、李光弼都不是他的對手。都被叛軍打的找不到北。

    稱帝后的安祿山,由於疾病的折磨,脾氣變得暴躁煩亂,動不動就鞭打臣子們,連他的肱骨之臣嚴莊也遭鞭棍抽打,嚴莊記恨安祿山,於是計劃在正月初五夜伺機幹掉安祿山。他夥同安祿山的次子安慶緒一起動手,原來安慶緒早就想奪取老爸的權利。所以二人一拍即合。

    嚴莊讓安慶緒站在門外,他握著刀,帶著閹人李豬兒一起走進安祿山的營帳,李豬兒揮起大刀砍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雙目失明,床頭經常掛著一把刀,等他發覺刺客時已經晚了,床頭上的刀又拿不到手,只是搖著帳幔大喊道:“快來人呢!這人是我的家賊呀!”原來安祿山雖然失明,但能感覺到李豬兒的氣味。安祿山聲嘶力竭,喊罷就斷氣了。

    三人於是在床下挖了一個5尺深的洞穴,用毛毯包著安祿山的屍體埋了。隨後也沒有舉行喪葬儀式,嚴莊立即向外宣告,說是安祿山傳位給晉王安慶緒,尊稱安祿山為太上皇。一代梟雄安祿山就這樣死去了。

    說實話,安祿山的失敗,完全是內亂造成的,殺死他的人,都是安祿山最親近的人,除了兒子,閹人李豬兒也是最信任的人,安祿山每次洗澡都是李豬兒全程陪伴。由此可見,往往擊敗自己的不是對手而是自己的親人。

  • 7 # 純鈞RHGL

    安祿山在時,可以說軍隊並沒有什麼失敗。唐朝打不敗安祿山。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偽造了唐玄宗的手諭,對外界宣佈,大皇帝親自下令命他帶領人馬入朝中征討楊國忠。他總共召集了十五萬兵馬,對外宣佈是二十萬,奔襲長安城。

    安祿山大軍所過之處,各州縣紛紛順風請降,一點像樣地抵抗都沒有。就這樣,安祿山大軍一路暢通無阻,,攻陷了靈昌、滎陽等重要城池,眼看著洛陽就在眼前。

    剛入朝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被唐玄宗任命為范陽、平盧二道節度使(安祿山先前的職位),負責剿匪事宜後,他來到洛陽,在這裡募集到了六萬多的人馬,先是在武牢吃了敗仗,把洛陽拱手讓給了安祿山,又是在都亭驛被擊敗,退守到了平陝郡。

    當封常清一路敗退的時候,高仙芝所率的軍隊也正在趕來。高仙芝與封常清同樣地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的十一萬人馬幾乎都是一幫“市井子弟”,要說搞點娛樂活動一個頂仨,打起仗來卻是一點也沒譜。這樣的軍隊如何作戰?唐軍一敗再敗,退到了潼關。

    這時候,安祿山正在洛陽忙著為自己的登基典禮做準備。

    唐軍的監軍邊令誠,原先是個太監,因封、高二人打敗,上奏玄宗說,封常清“動搖軍心,誇大敵人勢力”,高仙芝“捨棄陝地幾百裡,還剋扣了兵士們糧食,中飽私囊。唐玄宗隨即“遣令誠齎敕即軍中斬仙芝及常清”。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唐玄宗調已經中風的哥舒翰為第二任副元帥,鎮守潼關。由於楊國忠從中作梗,六月,潼關大敗。

    這時前方傳來訊息,陝郡駐紮的安祿山部下崔乾祐所率的部隊只有少得可憐的四千人,而且地,這些兵士們所表現出來的狀態證明,這是一支由老弱殘兵組成的沒有防備隊伍。

    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看出這是敵人的計策,指出,唐政府軍這時候,應該率領兵馬北上直取范陽,把他根據地給瓦解了,俘虜了叛軍的家室,安祿山軍隊必定內亂不可收拾。兩人也認為,潼關的軍隊不能輕易出戰,只要堅守著,就能拖垮叛軍。

    唐玄宗不聽勸解,哥舒翰被逼出兵,再次大敗。潼關徹底失守。哥舒翰投降了安祿山,安祿山封他為司空,同平章事。

    就在安祿山離徹底成功已經不遠時,被其次子安慶緒刺殺而死。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祿山接受臣子們朝拜,瘡痛發作就中途結束了。他由於病痛更加暴躁煩亂,動輒使用刑罰,連身為謀主的大臣嚴莊也遭鞭棍抽打,嚴莊於是日夜伺機幹掉安祿山。他讓安慶緒站在門外,自己握著刀帶著閹人李豬兒一起走進安祿山的營帳,李豬兒揮起大刀砍安祿山的腹部。

    在喊叫聲中,血和腸從腹部流出數鬥,很快死於非命。卒年五十五歲。安慶緒當即在其床下挖了一個數尺深坑,用氈子裹著安祿山的屍體,連夜埋在坑中。並誡令宮中嚴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嚴莊對部下宣告說:安祿山病危,詔立安慶緒為太子,軍國大事皆由太子處分。隨即即帝位,尊祿山為太上皇,然後發喪。

    沒有了安祿山的指揮,兵馬運作混亂,才最終被郭子儀、李光弼征剿成功。

  • 8 # 治史小學僧

    安祿山是唐朝天寶年間手握重兵的節度使,他麾下彙集著當時唐朝最精銳的軍隊。當然安祿山能打下唐半壁江山,不僅僅靠軍事力量,也不是安祿山有多少軍事才能。可以說安祿山的叛亂是唐朝統治集團始料未及的,唐朝當時的主力軍隊都在邊疆,中原空虛,給了安祿山叛軍可乘之機。但安祿山的後方在河北,攻下潼關後,戰線過長,加上郭子儀、李光弼率軍襲擾山西、河北等地,叛軍又久攻雎陽不下喪失了進攻的江南最佳時機,而江南又是唐朝政府的經濟命脈,所以給了唐朝政府喘息的時機。唐肅宗即位後更加積極組織平叛,同時安祿山集團發生分裂,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安祿山一部分勢力又被史思明控制。外部軍事進攻和內部爭權奪利,安史叛軍很快瓦解。

  • 9 # 蔡駿

    先說安祿山是怎麼死的,再說怎麼被打敗。

    756年正月,安祿山取洛陽,僭越稱帝,國號大燕,年號叫聖武。757年正月就死了,在位僅一年時間。

    安祿山輕易地遭受暗殺,與他的身體有一定關係。他是一個超級大胖子,重達三百多斤,穿衣需要三四人同時協作才能完成。因為肥胖,他長年受毒瘡之苦,加之雙目失明,脾氣暴躁無比,對待手下往往暴力相向。謀臣嚴莊遭受鞭棍抽打,心懷嫉恨,日夜想著送他上黃泉路。

    而他的兒子安慶緒跟他一路廝殺,卻沒有受到重視,對安祿山十分怨恨。於是,兩人合謀,拉上安祿山的貼身閹人李豬兒,一起將安祿山殺害。本來安祿山有反抗之機,他床頭時刻備著一把大刀,但是因為肥胖,在他發覺刺客時,一時難以起身,無法拿到大刀,很快血流而亡。

    安慶緒殺死自己老爹之後,並不能駕馭安祿山計程車兵,將士們不聽從他的命令,士氣低迷。當年安祿山攻陷長安,手下將士像土匪進城一般,縱情於美色玉帛,沒有乘勝追擊,給了玄宗和後來的唐肅宗喘息的機會。

    756年,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第二年,肅宗承諾回紇:““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回紇答應出兵,這才收復長安。之後,又很快收回洛陽。史思明投降,唐朝還讓他做范陽節度使,但是因為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在史思明身邊安插間諜,被史思明知道,史思明再次反叛。

    這時候,安慶緒正被九節度的六十萬大軍圍困在鄴,就是現在的河北省臨漳縣西。史思明率部13萬趕來救援,打敗了朝廷軍隊。但是當史思明進入鄴時,他又殺掉了安慶緒,很久又攻陷東京洛陽。轉折的事件是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殺死,叛軍勢微。

    762年唐肅宗去世,代宗即位。史朝義派人對回紇說唐天子駕崩,一國無主,正是南下用兵好時機,好日子等著你們呢。沒想到回紇還真聽信了他,帶兵南下。走在途中時,被代宗知道,立馬派蕃將僕固懷恩去遊說,讓他反助朝廷。然後唐軍和回紇兵再次聯合,一同進取洛陽。史朝義逃到幽州,幽州已經降敗,又轉逃到奚、契丹,不料被追兵趕上,最後自縊而死,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宣告終結。

    應該說安史的滅亡,是安史的自亡。即使沒有朝廷的軍隊相對抗,也會很快敗亡。

  • 10 # 公考資訊小達人

    安史之亂是指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一場軍事叛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包應二年結束,總共八年,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安祿山本是胡人,從小就心狠手辣,本族部落敗散,逃亡他出,後改名安祿山,在對契丹戰鬥中多次立功,又與楊貴妃結識,逐漸受到唐玄宗賞識。被受認平盧節度使,兼領河東與范陽。他曾多次到過長安,對於唐朝政府的情況很是瞭解,在招兵買馬後,積蓄力量。於天寶十四年發動叛亂。在戰事開始時,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唐軍面對叛軍毫無招架之力,僅僅一年就攻入了洛陽,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建國號大燕。安祿山稱帝后,繼續向長安進軍。佔領長安屏障潼關,唐玄宗聞訊逃出長安,在途中太子發動兵變,奪取了皇位,是為唐肅宗。並積極組織軍隊對叛軍發起反擊。安祿山在攻陷洛陽與長安,取得巨大得勝利,但是內部矛盾也開始顯現出來。安祿山發動叛亂後不就就重病纏身,狂躁不安,恣行暴虐。對於手下將領和百姓,肆意亂殺。而部將史思明在范陽,傭兵自重,不聽調遣,批叛軍出現離心的現象。其兒子安慶緒很想當皇帝,雖然在戰鬥中立了很多戰功,但是安祿山對他一向是不看重,但對他的幼子卻很是看重,這使得安慶緒產生了怨恨,隨著這種怨恨的日積月累,終於在叛亂髮生的第三年爆發了,安慶緒安排安祿山身邊的宦官李豬兒,再為安祿山穿衣服時殺死了他。安慶緒隨後稱帝,這使得叛軍陷入分裂的狀態。雖然安祿山的軍隊戰局開始的時候很順利,在攻佔兩京之後戰事卻陷入僵局,這時唐軍也快速反應過來,堅守江淮和江漢地區,叛軍沒有進入南方,唐軍保全了最主要的經濟來源。而叛軍間的爭權奪利使得叛軍分崩離析,史思明殺掉安慶緒,自立為大燕皇帝,不久後,其子史朝義又殺掉史思明,自立為帝。史朝義面對唐朝軍隊的攻勢節節敗退,最終在廣陽自殺,叛軍降唐,至此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

  • 1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安祿山的失敗在相當程度上從一開始就已註定,導致其失敗的最關鍵原因不在於作為他的對手存在的唐軍,而在於安史叛軍內部。別看安史叛軍看似聲勢浩大,然而卻沒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充其量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安史叛軍在攻陷東都洛陽後被唐軍阻擊在潼關之下,當時安史叛軍需要分兵把守此前已攻陷的各地,因此在潼關前線只有2萬人馬,然而駐守潼關的卻是唐軍名將哥舒翰率領的20萬大軍。安祿山一看這形勢氣得大罵手下:“你們都勸我造反,說是萬無一失。現在萬無一失在哪兒呢?”這時他的手下是如何寬解他呢?結果他們上來就說:“縱事不成,收取數萬眾,橫行天下,為一盜蹠,亦十年五歲矣”,而安祿山聽到這話的反應居然是大喜。合著他起兵從一開始就已計劃著流落江湖當個土匪頭子,苟延殘喘個十年五年的,這咋看都不像是一個雄才大略之人。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有什麼樣的領導就能帶出什麼樣的下屬,可以說安祿山帶領下的叛軍集團就是不折不扣的烏合之眾。事實上當時天下承平日久,唐朝政府軍早已未經戰陣,在軍事實力上是難以與如狼似虎的叛軍爭鋒的,這其中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令安祿山一度心煩意亂的潼關之戰最終竟以20萬唐軍敗於2萬叛軍告終。然而在具體戰場上一再失利的唐王朝卻在政治、經濟、軍事各領域佔據著戰略優勢——唐軍有著明確的戰略目標和作戰意圖,在政治上佔據著民心大義,在經濟上仍牢牢控制著富庶的江南和巴蜀;反觀叛軍方面真把自己當土匪了,以致於所過之處就是忙著搶東西,然後就往范陽老家運,叛軍似乎從來沒想過如何持續穩固地經略已佔領的地區,因此也始終沒能在佔領區建立穩固的統治,當地百姓無不對叛軍恨之入骨。可以說盡管就戰術層面而言:叛軍幾乎在每次具體戰役中都能戰勝唐軍,但就戰爭潛力而言:唐軍具有更大的優勢,一旦戰事持久僵持下去只會使唐軍的優勢表現得更明顯。

    儘管叛軍的失敗是一個必然趨勢,然而這時一個偶然事件的發生使叛軍的劣勢更快暴露了出來——安祿山病了。其實嚴格意義上這也不完全算是一個偶然事件,因為據史書記載:安祿山的體重高達350斤,而唐朝的350盡換算成今天的標準大約是400斤左右,以致於他洗澡的時候都沒法自己穿衣脫衣,必須兩個人先託著他肚子,然後一個親隨跪在地上,一邊拿腦袋頂著他肚子,一邊給他繫腰帶。胖到這種生活不能自理的狀態得什麼病都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居然到五十多歲才病發。他這病一發作起來那可真是有如黃河氾濫,一發而不可收拾:一時間安祿山渾身上下都長了很嚴重的疽瘡,眼睛還失明瞭。而此時距離他起兵造反僅僅只過去了一年多。

    安祿山是一個嚴酷暴虐的人,哪怕對自己身邊的親人和手下也都是如此。生病後的安祿山就更加變本加厲了:連輔佐他起兵的肱骨之臣嚴莊和近侍李豬兒等人也都遭到鞭打,一時間叛軍內部對安祿山敢怒不敢言。偏偏這時安祿山又還動了廢立太子安慶緒的念頭,結果安慶緒勾結嚴莊、李豬兒等人先下手為強。儘管作為對手的李唐皇室也發生了太子李亨架空父皇李隆基的馬嵬坡之變,但李唐皇室多少還有一套政治傳統,做事要考慮政治上的影響,所以李隆基和李亨父子最終實現了權力的妥協,忠於李唐王朝的各路人馬得以一致抗擊叛軍。然而安史叛軍卻沒這樣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傳統:安慶緒不僅終結了老爹的政治生命,更是把老爹直接從肉體上加以消滅。雙目失明的安祿山根本沒發現刺客已來到身邊,直到被刀刺入腹部後才在劇烈的疼痛之下聲嘶力竭地嚎叫道:”快來人呢!這是家賊作亂呀!”不過根本沒人理他,於是安祿山就這樣死了。

    相比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肅宗李亨父子之間的權力交接而言:安祿山之死對安史叛軍造成了巨大影響——安史叛軍本就是一群烏合之眾,並沒形成明確的君臣理念。在各路叛軍大將眼中安慶緒不過就是一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本就沒多少敬畏之心,再加之安慶緒的弒父篡權之舉缺乏法統地位,於是各路叛軍大將都各自在心裡盤算起自己的小九九。這時的安史叛軍實際上已分裂為洛陽和范陽兩個權力中心:洛陽的權力中心控制在安慶緒手中,而留守在叛軍老巢范陽的是叛軍大將史思明。由於叛軍長期以來將從各地搜刮的物資財寶都囤積在范陽,同時范陽又遠離主戰場,於是漸漸地范陽集團的實力超過了洛陽集團。公元758年唐軍集中優勢兵力對盤踞在洛陽的安慶緒發起進攻,這時各路叛軍大將幾乎都選擇了按兵不動,安慶緒被迫逃到鄴城。這時史思明發兵擊退了唐軍,不過這對安慶緒而言並非什麼好事,因為佔領了鄴城的史思明直接把他宰了。

    安慶緒殺安祿山使叛軍內部的分裂狀態呈現出明顯化的跡象,而史思明殺安慶緒又導致了叛軍內部的第二次分裂。參照歷史上權臣篡位的慣例:史思明本來應當把安慶緒供起來當個傀儡,哪怕以“弒父”罪把他殺了,也該擁立一個安祿山的兒子當傀儡皇帝,然後慢慢培植自己的勢力,待時機成熟再行篡位。哪怕壯壯樣子也要走個流程,然而什麼政治流程之類的在史思明這兒都沒當回事,這再次印證了我在上文的論斷:叛軍就是一群沒任何戰略目標和政治色彩的烏合之眾,但凡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出現內部的分裂。然而安史叛軍的分裂並未就此結束:史思明和安祿山一樣動了廢立太子的念頭,於是歷史再次重演——史思明的太子史朝義在761年春先下手為強幹掉史思明。史思明死後叛軍系統勉強接受史朝義作為他們的新主子,但實際上這時叛軍內部各路人馬都已是各自為政。儘管就叛軍整體戰鬥力而言仍強於唐軍,但具體到每一小股叛軍身上就是另一個概念了。李唐王朝敏銳地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適時推出“首惡必辦,脅從不究”的政策——死活盯著史朝義一個人窮追猛打。最終眾叛親離無路可走的史朝義以自縊的方式終結了這場持續八年的叛亂,然而那些按兵不動的叛軍將領們隨即接受了李唐王朝的改編,於是他們在換了一身馬甲之後繼續關起門來當自己的土皇帝、山大王。儘管安史之亂被平定了,然而藩鎮割據的現象就此形成。

  • 12 # 星火辰

    不得不說,安祿山活著的時候,唐朝沒能打敗他,反倒是他將唐軍打得大敗。他死在自己軍師和兒子手上,他死後造成了叛軍的分裂,其子安慶緒被唐軍打敗。

    一、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從范陽起兵,不過一月時間,橫掃河北、兵渡黃河,攻下洛陽,兵臨潼關,第二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建立他的大燕國

    安祿山以十五萬兵力造反於范陽,沿途敲敲打打、鑼鼓喧天,文臣們一路上歌功頌德,就這樣玩兒著,便把黃河以北廣大地區拿下來了。這和唐朝內地駐軍很少、防守薄弱,而安祿山大軍又準備充分有很大關係。當月,安祿山大軍即趁著黃河結冰,渡過黃河,攻下靈昌(滑臺附近),又下陳留(開封附近),定成皋,一舉擊潰唐將封常淸守洛陽的二十萬大軍(均為臨時召集的市井平民),拿下了洛陽。天寶十五載,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自稱雄武皇帝。此時,安祿山大軍的前鋒已經打到潼關附近,和唐朝名將哥舒翰對壘,哥舒翰扼守潼關,堅決不出戰,安祿山一時也沒有辦法。

    二、安祿山稱帝后,坐鎮洛陽,不料後方形勢突變,河北的顏杲卿、顏真卿兄弟及許多唐朝大臣一時俱起,和唐將郭子儀、李光弼收復河北的軍隊相配合,安祿山面臨丟失老巢、後路被人斬斷的危險。而安祿山大將史思明,正是崛起於河北與唐軍的對抗中

    安祿山稱帝后,在長安的唐玄宗面臨巨大的威脅,好在哥舒翰為他守住了潼關,叛軍無法打進關中。此時,顏杲卿等假裝投降叛軍的河北官吏一時俱起,誘殺了安祿山鎮守河北的多位大將,與李光弼等人相配合,在河北形成了有利於唐朝的局面。安祿山大將,奉命守衛後方的史思明等人苦苦支撐,勉強和唐軍維持個均勢。身在洛陽的安祿山焦急萬分,擔心自己老巢丟失,大軍會不戰而潰,於是性情大變,屢屢拿身邊人出氣。正在這個關鍵時刻,不懂軍事而又急不可耐的唐玄宗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居然強令哥舒翰出關平叛。哥舒翰迫不得已,帶兵出關,卻被叛軍打得大敗,潼關丟失。唐玄宗驚恐異常,出逃蜀地,於馬嵬坡遇到馬嵬之變。聽聞叛軍兵入關中,攻下長安,河北好局頓失,唐軍被迫撤退,而顏杲卿等人也為國殉難。

    三、安祿山沒有被唐軍打敗,卻死在了自己軍師和兒子的謀殺中,稱帝僅僅一年,安祿山被自己近侍李豬兒一刀砍在肚子上,腸流滿地,怒吼而死

    安祿山身體極為肥胖,因此五十多歲的他已經患有重病,據說他稱帝后就眼睛看不見東西,在加上前方戰事吃緊,更讓他焦躁不已。因此無論對近侍李豬兒,還是對其軍師嚴莊都是棍棒相加,動輒打罵。其子安慶緒在其長子被唐玄宗殺掉後,本該是安祿山當然的接班人,但安祿山此時卻寵愛段夫人,想立幼子為後。於是,嚴莊找到安慶緒,兩人合謀,要殺安祿山而代之,李豬兒正好是執行這個陰謀的最好人選。安祿山稱帝后一年的正月,據說安祿山搞了個新年聯歡大會,結果因為其身體不能支撐,而中途中止。幾日後,趁著安祿山獨自休息的機會,李豬兒提刀進入安祿山寢宮,一刀斬在安祿山的大肚子上。安祿山被痛醒,手摸床旁佩刀沒找著,大喊道:“一定是我身邊的奸賊!”就此,他搖著床柱子,腸子流了一地而死。

    安祿山死後,安慶緒繼位。然而,叛軍已然分裂,在河北強大起來的史思明等人已經不聽安慶緒的號令,而唐軍也在積蓄力量,開始反擊。唐軍先在香積寺大戰中大敗安慶緒叛軍,又在河南靈寶一帶再次大敗叛軍。安慶緒丟掉了長安、洛陽,逃往河北,到了如今河北臨漳附近(相州、鄴城),結果被唐朝九位節度使圍攻。靠著史思明的援助,叛軍把唐軍打得大敗,然而,叛軍首領已然已經成為了史思明。不久,史思明殺安慶緒,開始了以史思明父子為主的造反之路。

  • 13 # 90後駕校校長

    歷史上,要論坑爹坑出新高度,安史之亂的兩名主角絕對能光榮入榜。無論是安祿山,還是史思明,二人皆為其親生兒子所殺,也是讓人瞠目結舌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由安祿山牽頭,史思明輔助,一起造大唐的反。可作為叛軍中的核心靈魂人物,安祿山僅在其造反一年多以後,就已經身死。叛軍先後由其子安慶緒及史思明父子統帥,最終以史思明之子史朝義自縊而亡為終結

    可以說,安史之亂的爆發,標誌著唐王朝由盛轉衰,藩鎮割據自此成為唐王朝的主基調

    並不是安祿山所率的叛軍太強大,而是唐朝的軍備太弱雞

    安祿山決定造反搞事兒,從開始執行到有一定的聲勢,僅僅用了一個月而已。無論是沿途的自吹自擂,還是在對唐官軍的作戰方面,都是順風順水。可以說,此時的唐朝根本就沒有實力和安祿山一戰。過於鬆弛的軍備,導致唐朝在面對叛軍之時,是沒有可用之兵的。而胡人出身的安祿山,原本就是一方軍閥,在其軍鎮早已練好了一批兵勇,再加上其他各路叛軍的支援,戰鬥力相對於唐朝來說絕對是爆表的存在

    所以,安祿山才能一路高歌猛進,很快就逼近長安,並以兩萬兵力大破唐朝二十萬大軍。且不說這二十萬大軍是什麼作戰水平,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沒有經過訓練臨時抓來的壯丁,跟訓練有素的叛軍相比,無論是執行力還是作戰能力都相去甚遠。就像是農民起義軍一樣,雖然聲勢浩大,人多勢眾;但不能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依照主將的策略進行短兵作戰。就這樣,李隆基倉皇出逃,帶著家眷一路奔向四川,雖然李隆基曾委派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將為統帥抵抗叛軍,但奈何安祿山兵鋒太過強盛,加之唐朝軍隊整體素質不高,所以一敗再敗,讓安祿山在造反後僅僅一年的時間,便在洛陽稱帝,建立大燕(史稱偽燕)

    除了軍隊實力強勁,安祿山本人也是能征善戰,如若不是因為其過於肥胖的體質和身患重病,但凡他親自上陣,大唐無人不懼怕三分,哪怕是名將哥舒翰、李光弼都被他打的滿地找牙,所以安史之亂的叛軍整體素質和作戰能力還是相當可以的

    鋒芒畢露的安祿山,為何沒能繼續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地盤呢?

    雖說是叫安史之亂,是由安祿山、史思明兩個人一同創業的專案,但初期來說主要就是安祿山在搞事情,而且他的實力的確也足夠強勁。奈何稱帝之後不久,便被迫退休領了盒飯,這要“歸功”於他那個極度坑爹的兒子

    安慶緒本人沒啥大本事,但卻在安祿山長子被唐玄宗殺死後,成為了安祿山的繼承人,也就是太子。按理說都已經是太子了,還想著謀權篡位嗎?其實這也不全怪安慶緒。由於安祿山在稱帝后不久便因身體原因雙目失明,看著大限將至的樣子,可偏偏在這個時候他又因為寵愛某位夫人,產生了廢長立幼的念頭,這安慶緒眼看到手的皇位沒了,自然不能忍

    加之安祿山原本就脾氣暴躁,在前線戰事吃緊的情況下,時常遷怒於身邊親信,無論是近侍李豬兒,還是軍師嚴莊,動輒就是棍棒皮鞭伺候,面對這樣暴躁的君主,二人自然也記恨於心,於是乎安慶緒和這倆人同病相憐,為了自己的利益和權勢,他們選擇刺殺安祿山,然後取而代之。最終,在近侍李豬兒的刀下,安祿山痛苦的死去,大燕權力易主,安慶緒取而代之成為叛軍領袖。奈何安慶緒並沒有老爹的兩把刷子,並不能對所有叛軍進行有效的控制,簡單來說就是威信不足,就像很多黑道大哥,一旦本人掛了,其子是無法安撫並讓那些叔父們臣服的,比如叛軍二號人物史思明

    幾乎席捲了大半個唐朝的安史之亂,為何最終失敗?

    可以說,安祿山的死是一個轉折點,缺少了首領的叛軍各自為戰,目的只是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和地盤,已經從一個團隊變成團伙性質了。但是,史思明尚在,在他的率領下,叛軍實力依舊,大唐依然不是對手。這,雖然安祿山掛了,但是叛軍仍然很強啊!第二次轉折很快來了,安慶緒被唐朝打的節節敗退,眼看安祿山部的叛軍就要不行了,史思明站了出來,給唐朝一頓猛打,算是救下了安慶緒,可是轉眼史思明就給安慶緒做了,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叛軍內部的二次分裂。原本安祿山死後,叛軍內部就不再團結一致,而這次安慶緒被殺,雖然讓史思明獲得了絕對的領導權威,但安祿山部的嫡系並不買賬。感情破裂了,還怎麼玩?就這樣,初期無比強大的安史叛軍,已經在安慶緒被幹掉以後,開始走下坡路

    史思明先降唐後復判,其野心也是非常大的。只是他步了安祿山的後塵,同樣為兒子所殺。就這樣,叛軍的一號二號人物,就這麼給自己的兒子殺了,這叛亂還能搞成麼?自然是要敗的,各路叛亂大軍按兵不動,眼看史朝義被唐朝打的抱頭鼠竄,最終無路可走的史朝義選擇自縊而亡,隨後各路叛軍紛紛降唐,換了身衣裳繼續在各自的藩鎮當土皇帝。可以說,他們的叛亂是追隨安祿山、史思明,或者說他們迫於二人的淫威,就跟混社會是一樣的,大哥牛小弟才願意跟著,大哥都沒了,還混個錘子?

    當然了,安史之亂之所以失敗,也並非全部是因為自己內部的原因,天下兵馬副元帥、唐朝名將郭子儀,在平叛的過程中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說憑藉一己之力完成了力挽狂瀾,拯救了大唐王朝

    只是,藩鎮割據已然形成,縱使是各路叛軍歸降,大唐勉強保住了自己的江山,但治標不治本,各路節度使已然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國,在各自的藩鎮當著土皇帝,根本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裡

  • 14 # 週週說古今

    從事業角度講,安祿山是個成功的人。從一個私鹽販子逆襲成為偽燕皇帝,當然人家自己叫“大燕”,雄據包括長安、洛陽兩京在內的半壁河山,把大唐天子嚇得舉家逃亡。他的成就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平凡人,堪稱草根逆襲的典型!

    從個人角度來說,安祿山又是一個不太幸運的人。這老兄十分肥胖,胖得肚子上的肥膘贅肉垂蓋到了自己的膝蓋,行走時,要費力地先聳動雙肩,以便牽起大肚皮,然後才能邁開兩腿蹣跚而行。因為胖,經常睜不開眼睛,還伴有頭暈腦脹的症狀,就是今天高血糖患者的典型表現。在他稱帝后,其身體狀態其實已經很不健康。如不是安慶緒下手在先,他估計也活不了多久。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因為權力慾望太大,加上對父親的畏懼,親手將安祿山殺死於皇宮,並在宮殿內就地掩埋。安祿山作為一個人,其結局又是悲劇性的。

    安祿山是草根出身,但並不代表他沒有能力。他這個人最突出的能力就是吃得開!安祿山出身很低賤,小偷小摸,買賣私鹽,坑蒙拐騙什麼的都幹過,只要能讓自己活下去,他都可以嘗試。久而久之,他養成了一整套對付人的手段。在那個官場黑暗的時代,他卻如魚得水,找到了發跡的土壤。這一點,從他的兩次經典答對可以看出。第一次是安祿山當偷羊賊被捉,垂死之際,他喊到你們不是要對付契丹人嗎?怎麼還要殺好漢?邊將見其語氣不凡,於是將其納入帳下。第二次是作為邊將覲見皇帝時,唐玄宗見他大腹便便,問他肚子裡到底裝了些什麼?安祿山,不慌不忙答到,臣心中裝的是對陛下的忠心!你看,這是多麼好的答對。可見其情商之高!從無名小卒到權傾朝野,從一方節度使到三方節度使,在唐朝各級官員嚴格按照任職年限、資歷升遷的體制下,安祿山創造了中國歷史上邊疆軍帥在和平年代仕途飛躍的一個神話。

    會來事,情商高,善於專營,這些的確是安祿山發跡的關鍵因素,也是主觀因素。但是,這樣的人物哪裡又沒有呢,歷朝歷代也並不缺乏類似的人物,為什麼就是安祿山把大唐盛世一下子給掀了個底朝天呢?這就不得不從時代的土壤來分析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安祿山這樣資質等人物,能夠掀起安史之亂這樣的歷史巨浪,根本原因還是遇到了合適的土壤。

    安祿山發跡的結構性原因是

    地方節度使權力過度膨脹。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玄宗時代邊防節度使權力逐步變大,到了天寶年已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呈尾大不掉之勢。在權相李林甫的挑唆下,玄宗廢除府兵制,實行募兵制,是基層士兵與地方長官結成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反而與中央疏遠。公元710年,朝廷在邊地設節度使,起初只管軍事,後來發展到兼管行政、財政、集大權於一身,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回到安祿山本人,由於與唐玄宗的關係很近,盛寵正隆,他就成了一眾地方大員中的超級大員。邊境九鎮中,安祿山一人就管轄了三鎮,坐擁天下兵馬的三分之一。由於各鎮兵馬是分散到各地的,安祿山這三分之一的兵馬就成為了倒懸於唐王朝頭頂的達摩利克斯之劍。什麼時候掉下來,就不是朝廷說了算的了。

    天寶年間,政治混濁,為有心人提供了機會。用人是否正確的關鍵的問題在於政治清明與否。政治清明,不老實的人也得安分守己;政治黑暗,則好官都會做壞事,更何況那些野心家。玄宗朝後期,無心朝政,貪圖奢靡享樂,朝政大權交給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無才無德的人。上有所好,下必勝焉。無數沒有真本事,但是很會專營討巧的人卻贏得上位機會。久而久之國家沒有真正能辦事的人,安祿山這樣的野心家野心家一旦遇到機會,就會像狼如羊群,把國家給攪得來天翻地覆。

    民族矛盾加劇為安祿山提供了後援。唐朝是一個開放的王朝,民族之間的隔閡沒有其他朝代那麼大,李氏皇族本身就有鮮卑血統,更有許多外族人成為帝國的名將,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但是到了天寶年間,國家從統治者到老百姓多沉浸在盛世假象之中。實際上,社會矛盾,民族矛盾都在不斷積聚,在一些地方還達到了很尖銳的程度。安祿山鎮守的河北就是一個典型。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人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很難調和。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在造反前大量的提拔這些民族將領代替漢族將領,作為反唐的親信。安祿山在這些人中有很高威望,以至於被譽為神一樣的存在。

    綜合上述,安祿山的叛變有他個人的因素,也有那個時代社會政治土壤的大背景。而後者才是導致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土壤不變,安祿山之流的出現難以避免。而安祿山本人是時代砸中的人物,本身也是悲劇性人物。

  • 15 # 沉浮的歷史

    安史之亂開始於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結束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前前後後一共持續了將近八年時間。安史之亂的發起者雖然是安祿山,但是安祿山在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就被其子安慶緒所害,因此安祿山的死並不意味著安史之亂的結束,而安史叛軍的失敗也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歷經了一波三折。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15萬反唐,由於安祿山的軍隊都是戰鬥強悍的邊軍,再加上依附的少數民族士兵,內地的唐軍根本不是安史叛軍的對手。

    在這種形勢下,叛軍很快就於當年十二月就攻入了唐朝東都洛陽,又於次年六月在潼關擊敗哥舒翰指揮的大軍,繼而佔領唐朝都城長安。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安史叛軍的勢力就已經達到了鼎盛時期,此後安史叛軍控制的地盤開始不斷縮小。

    安祿山是被其子安慶緒聯合叛軍重要的謀臣嚴莊殺害的,事情的直接起因是由於暴脾氣的安祿山鞭打嚴莊,嚴莊忍無可忍最終和安祿山身邊的宦官李豬兒幹掉了安祿山。在安祿山死後,由其子安慶緒繼承大業,但是安慶緒的能力和威望都不足以統領安史叛軍,叛軍內部開始呈現分裂傾向。

    與此同時,唐軍也開始發起反攻,首要目標就是收復長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軍與叛軍在長安的積香寺一帶展開決戰,唐軍號稱有20萬大軍,實際人數則為15萬,安史叛軍的兵力在10萬人左右。由於唐軍有回紇精銳騎兵的幫助,致使安史叛軍中最具有戰鬥力的騎兵率先被消滅,最終叛軍精銳喪盡大敗而逃,6萬叛軍直接被唐軍斬首。唐軍在收復長安後,緊接著於十二月又再次擊敗安史叛軍收復洛陽,安慶緒逃往鄴城,此時的安慶緒所部騎兵不足300,步卒不過1000。

    按照正常情況來說,唐軍只要再前進一步拿下鄴城,安慶緒就在劫難逃了。但是唐軍直到第二年也就是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九月,才發兵20萬攻打安慶緒,安慶緒重整旗鼓,已經又聚攏了數萬大軍。

    當年十月,唐軍圍攻衛州,安慶緒親率7萬大軍增援。叛軍不敵唐軍連敗兩陣,被唐軍斬首者就有3萬人,安慶緒不得不率領殘部退守鄴城。

    在安慶緒所部被唐軍圍困的水洩不通時,安史之亂下半場的主人公史思明此時出場了,史思明以13萬大軍解救安慶緒,史思明以所部最精銳的5萬人打頭陣,在雙方激戰正酣之際,突然狂風大作,戰場上瞬間昏天黑地,唐軍和叛軍都秩序大亂,退出了戰場。而史思明稍加整頓後又重新集結了起來,而唐軍由於指揮混亂一退卻就一發不可收拾了,損失異常慘重。鄴城之戰的失利,導致唐朝已經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徹底平定安史之亂了。

    史思明在此戰之前就已經自立為王,擊退唐朝大軍之後順手就把安慶緒給殺了。史思明能夠暫時大勝唐軍,但安史叛軍已經不復當年,無力進取長安,因此安史叛軍的失敗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安史叛軍內部再次發生變故,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時期的安史叛軍雖然還有一定的實力,但史朝義軍事指揮能力很差屢戰屢敗,把所有的家底都敗光了。史朝義在走投無路的形勢下,被迫於林中自殺。

    史朝義的死,意味著安史之亂的徹底結束。

  • 16 # 鄜延路宣撫使

    安祿山的部隊是被唐朝調回安西援軍以及地方部隊聯合進攻打敗,而安祿山最後的死也是咎由自取;

    自從756年馬嵬之變後李亨登基為帝,是為唐肅宗,於是唐肅宗開始擔負起平叛的責任。唐肅宗繼位後,調回駐紮在安西北庭地區的駐軍,同時向回紇借兵,向安史叛軍發動反攻。

    安史叛軍繼續進攻,此時宰相房琯自告奮勇說要去擊敗叛軍,採用春秋戰國時期的車戰來攻打安史叛軍,但是在叛軍的火攻之下,損失慘重。此時顏真卿還在河北抵抗是史思明,但是隨著郭子儀和李光弼的退出,顏真卿孤木難支,也決定離開,叛軍全部佔領河北之地。

    史思明佔領河北之後,決定進攻唐朝發源地山西太原,太原守將為契丹人李光弼。針對史思明叛軍的特點,李光弼率領軍民在城外修建戰壕,同時補上磚瓦,弄成一個個壁壘。史思明到達之後發現,這個堡壘基本上沒有缺口,為了面子發動進攻,打了一個月,太原仍然穩如磐石。同時,李光弼又挖地道偷襲,弄得叛軍心驚膽戰。又一次李光弼約定詐降,同時不動聲響地挖空敵人營地地下。等叛軍看著李光弼軍隊出城的時候,豈料地下突然塌陷,叛軍大亂,李光弼趁機發動進攻,叛軍死傷慘重。

    同時安史另一支叛軍田承嗣進攻南陽,由於南陽死守,田承嗣攻打不順,打了一年多才攻下來,但是已經失去了時機,給了後方襄陽做好了防禦措施。叛軍另一支在令狐潮率領下攻打雍丘(河南杞縣),這裡由張巡守衛,雙方相持四十多天。令狐潮聽說玄宗已到了蜀地,又寫信招張巡。張巡有六位大將,都是開府、特進官職,對張巡說我們的兵力敵不過敵人,況且皇帝死活也不清楚,不如投降叛賊。”張巡假裝答應。第二天,他在堂上擺了天子的畫像,率領將士朝拜,人人都哭泣。

    張巡帶著六位將軍在前,用大義遣責他們,然後斬首,從此將士更受勉勵。城中的箭用盡了,張巡命人綁了千多個草人,給它穿上黑衣服,夜間用繩把草人放下城去,叛軍爭著用箭射它們,很久才知道是草人,張巡得到幾十萬支筒。以後夜裡再從城上放下人去,叛軍嘲笑而不防備,於是命五百名勇士去攻打令狐潮的兵營。叛軍大亂,燒了營壘而逃,守軍追擊十多里。

    令狐潮惱羞成怒,便加兵力圍攻張巡,張巡派郎將雷萬春在城上與令狐潮對話,話還沒說完,軍就用箭射雷萬春,臉上中了六箭卻不動。令狐潮懷疑他是木頭人就派人偵察,才大驚,令狐潮站在離張巡很遠的地方,對張巡說:“方才見到雷將軍,知道您的軍令如山,但您對天道怎麼樣呢!”張巡對令狐潮說:“你不懂人倫,怎麼能知道天道。”過了不久張巡出戰,擒獲賊將十四人,斬殺一百多人。於是叛軍在夜間便逃跑了,收集部隊進入陳留(河南開封),不敢再出來。

    不久,叛軍步兵騎兵七千多人駐在白紗(河南中牟縣),張巡夜間去襲擊,大破叛軍。返回,到了桃陵(河南杞縣東南),遇到叛賊救兵四百多人,又把他們全部俘虜。分別對待他們,媯州、檀州及胡人士兵,全部斬殺,滎陽、陳留的脅從士兵,都遣散回家歸業。十天的時間,百姓離開叛軍來歸附的有萬多戶。安史叛軍每攻陷一個城池,都將城中的財物女子都洗劫一空,逼著男子青壯幹苦力,將老弱病殘殺害,使得民眾越加痛恨叛軍,紛紛起事組成民團配合官軍攻打叛軍。

    就在前線打仗不順的時候,安祿山也快不行了。安祿山自從起兵以來,眼睛逐漸模糊,到,到了這時再也看不見東西了,應該是白內障。身上又生了惡瘡,性情更加殘暴,在右侍奉他的人,稍有不如意,就遭到他的鞭打,有時甚至被殺。

    而安祿山在稱帝以後,深居宮中,大將很少能見到他的面,都透過嚴莊來奏事。嚴莊雖然身居高位執掌大權,但也免不了受安祿山的鞭打。宦官李豬兒被打的更多,左右人不能自保。安祿山的愛妾段氏,生的兒子叫安慶恩,想代替安慶緒為繼承人。安慶緒常常懼怕被害死,不知怎麼辦。

    嚴莊對安慶緒說:“事情有迫不得已時,時機不可失掉。”安慶緒說:“你要幹什麼,我敢不敬從嗎!”嚴莊又對李豬兒說:“你前前後後捱打難道還有數嗎?不幹大事,很快就會死了。”李豬兒也答應了。於是在某夜,嚴莊與安慶緒夜裡拿著兵器站在帳外,李豬兒拿著刀直衝入帳中,砍安祿山的肚子。左右人害怕,不敢動。安祿山摸枕旁的刀,沒有摸到,撼動了帳幕的竿子,說:“一定是家賊。”這時,他的腸子已流出了許多,當時就死了。嚴莊等人便在床下挖了幾尺深的坑,用氈子裹上屍體埋了。

    安祿山死了,安慶緒繼位。此時唐肅宗也開始謀劃收復長安洛陽,雙方的戰爭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 17 # 減水書生

    安祿山死於政治謀殺。

    兒子安慶緒、謀臣嚴莊、宦官李豬兒,這三個安祿山最親密的人,合夥把安祿山殺死了,而且殺得非常狠。

    安祿山的軍隊,被大唐和平招安了。

    范陽軍雄冠八鎮之首,就這個牌面,得花多少代價才能滅掉?所以,大唐採取了成本最低的方式,即和平招安。

    首先講一下安祿山為什麼造反;其次講一下叛軍為何難以消滅;第三說一下安祿山為何會被政治謀殺。

    1.安祿山為什麼造反‍

    理解這個問題,只需要讀懂一個政治背景,那就是是唐朝的政治鬥爭已經白熱化。

    唐玄宗登基以來,大唐的權力鬥爭一直沿著不流血的方式展開。

    鬥贏的,自可處廟堂之高,登峰造極如李林甫,別人還在數年頭熬資歷,這傢伙竟當了19年大唐宰相,而且一直當到死。

    鬥敗的,也可處江湖之遠,如宰相蕭嵩,被李林甫揭發行賄牛仙童,而結果也只是貶為青州刺史,沒多久又起復為太子太師,死後還追贈開府儀同三司。

    因為皇恩浩蕩,所以輸了也沒啥大不了的。

    高階官吏當不了宰相,那就去地方做個刺史或節度使。這也不錯。於是,大家不用關心結果好不好,只需在乎過程爽不爽,完全能夠以遊戲的心態來看待權力鬥爭。

    但是,公元746年以後,政治鬥爭發生了質變。因為開始死人流血了,甚至上升為大清洗。

    在公元746年到748年期間,李林甫接連鬥敗了兩夥人。這兩夥人不僅統統性命不保,而且株連滿滿。

    第一夥人是李適之一黨。權可認為是太子黨,這些人都與太子關係甚密。骨幹韋堅、皇甫惟明被處死,黨魁李適之嚇得自殺。從這時候開始,大唐的政治鬥爭開始流血了。

    第二夥人是楊慎矜一黨。權可認為是財政黨,楊慎矜是大唐的理財幹吏。楊慎矜以及他的兩個兄弟楊慎餘、楊慎名,一門三傑,被賜自盡。

    人死了還沒完,大量的朝堂顯貴和頂級家族牽連入獄。等李林甫死了,大唐甚至選不出德高望重的新宰相。這完全是一場大清洗,同時也標誌著大唐的政治空氣已經緊張到恐怖。

    雖然李林甫一直贏,而且一直贏到死,但死後立即被楊國忠清算。李林甫本人,不僅被削去官爵,而且還被劈開棺木,挖出口內含珠、剝去金紫官服。同時,諸子被流放嶺南、黔中,親黨五十餘人被貶。

    之後,就是楊國忠與安祿山的鬥爭。鬥爭的起因,沒有那麼多利益算計和黨派矛盾,實際就是這倆人互看不爽。

    首先是安祿山死活看不上楊國忠;其次是被鄙視的楊國忠立即死磕安祿山。

    之前的政治鬥爭,已經流血了。所以,之後的政治鬥爭,只能繼續流血。而且,安祿山與楊國忠的鬥爭,從一開始就是“核戰”級的態勢。

    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個節度使。特別是范陽軍雄冠八鎮之首,大唐最能打的部隊就捏在安祿山手裡。

    這時候,楊國忠還有什麼什麼牌?楊國忠的牌面也不錯。

    首先是已處廟堂之高,當上了大唐宰相,而且“深得朕心”,背後有皇上當靠山。

    其次是也有硬實力,聯盟哥舒翰,於是獲得了河西、隴右兩個節度使的支援,再加上遙控的劍南節度使,楊國忠手裡也有三個節度使。

    這是什麼局面?

    安祿山和楊國忠這兩個人的鬥爭,硬是裹挾進來了大唐的六大軍區:一面是安祿山的范陽、平盧和河東,一面是楊國忠的劍南、河西和隴右。

    這必須是“核戰”級別了。當時的大唐,把嶺南五府經略討擊使算進來,也才十個節度使。

    關鍵是一旦劍拔弩張,安祿山和楊國忠就全都沒了退路。因為李林甫已經開啟了流血模式,不僅誰輸誰得死,而且誰輸誰的一黨也得死。

    那麼,皇帝唐玄宗呢?

    政治鬥爭已經不容唐玄宗超然事外了。他必須表態,到底是支援楊國忠還是支援安祿山,而且幾乎沒得選。

    隨著鬥爭態勢愈發緊張,安祿山死活也不敢進京了。

    京城長安是楊國忠的地盤。這時候,無論玄宗皇帝怎麼站隊,楊國忠都能玩一出先斬後奏。就說安祿山造反,然後殺了安祿山,唐玄宗還能替安祿山伸冤不成?

    朝堂的鬥爭形勢,必須腥風血雨;安楊的鬥爭架勢,儼然“核戰”級別。這時候,安祿山除了起兵造反,還能入朝智鬥楊國忠嗎?

    這不是替安祿山洗地,而是在拔高格局。安祿山是個壞人,壞人一定幹壞事,所以安祿山造反了。這麼分析歷史,毫無意義。

    因為壞人框架可以解釋歷史上的一切人、一切事。秦朝滅亡了,因為秦二世是個壞人;漢朝滅亡了,因為桓帝、靈帝兩個壞人;晉朝滅亡了,因為司馬衷是個傻子。這麼看事論事,還有什麼意義?

    2.叛軍為何難以消滅‍

    公元751年,安祿山敗於契丹之役,六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同年,怛羅斯之戰,高仙芝敗於西域。還有,公元754年,唐徵南詔之戰,大唐敗於南詔。

    這些標誌性事件,都在暗示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唐的開疆拓土政策走不通了。

    以前打仗總能打贏,打贏了就能開疆拓土,開疆拓土了就能提升國力,提升國力了又能再去打仗。這是大唐帝國的正反饋:越是打仗、帝國越強;帝國越強,就越是打仗。這就是邊際收益遞增,新增投入帶來新增收益。

    國家邊際收益遞增,武將節度使以及麾下的職業軍人們,自然也會邊際收益遞增。對於武將和軍人來說,戰爭是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出去耀武揚威、回來加官進爵。

    但是,如果開疆拓土這條路走不通呢?

    邊地節度使和麾下的職業軍人們,既拿不到賞賜又領不到獎金。節度使別想升官、士兵也別想發財。

    那麼,接下來,武將節度使以及麾下的職業軍人,還有什麼存在價值?

    把他們都裁掉,不行嗎?

    在古代,創業王朝裁軍成功並不稀奇。因為王朝手中有可分配的資源,即土地。中期王朝,有哪個能裁軍成功了?北宋的王安石算一個,其他幾乎找不到。

    在唐玄宗時期,大唐已經把自己關進了職業軍人的牢籠。邊地節度使,擁兵數十萬。關鍵是這些人不僅能打仗,而且以打仗為終身職業。

    現在,對外打仗賺錢,這條路肯定走不通了。但是,對內打仗賺錢,還是可以走通的。所以,安祿山想造反,而他手下的謀臣將士或許比他還想造反。打契丹人、領朝廷的賞賜,肯定不如直接搶朝廷更來勁。

    如果沒有這個深厚的“軍心”支援,安史之亂也不會持續八年之久。

    我們對比一下就會清楚。

    武則天平李敬業揚州叛亂,才用了多久?一個多月,44天。武則天可是要當女皇的,要幹破天荒的大事情。而李敬業這夥人可是要恢復大唐皇室的,可是要勤王救駕的,這是多麼名正言順。然而呢?武則天秋風掃落葉,一個多月就把揚州叛亂給平定了。

    如果說李敬業這夥人是烏合之眾,那麼西漢七王之亂呢?

    帶頭大哥吳王劉濞,堪稱富可敵大漢。麾下三郡百姓,統統不用交稅。因為吳王劉濞全替他們交了。這是多少錢?

    吳楚精兵,從吳越爭霸時期就沒慫過。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還有楚霸王項羽,都是響噹噹的名字。甚至,連沛豐集團都要算從吳國和楚國開出去的。

    而七王之亂的聲勢,也比安史之亂大多了。安祿山才多大地盤,七王之亂可是七個諸侯國同時開打。而開始的時候,是九王之亂,後來才變成七王之亂。即便是七王,也不容小覷。這些人可都是諸侯王,比節度使的根基深厚太多。

    但是,七王之亂持續了多久?就三個月。周亞夫一戰就給幹殘廢了,然後諸侯王們集體認慫。

    那麼,安史之亂為什麼會持續八年之久?

    除了大唐皇帝各種神鬼莫測的戰場操作外,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范陽兵太強,從前就強、現在也強,而且意志堅定、絕不認慫;二是節度使們各懷鬼胎,如果不打仗了,節度使怎麼升官、職業軍人怎麼發財。

    逼不得已,大唐皇帝只能祭出回鶻僱傭軍。

    這夥人雖然人數不多,但打仗真往死裡打。只要鈔票給夠,那就只認票子、不講政治。所以,往往是回鶻僱傭軍衝鋒陷陣,大唐節度使尾隨跟進。

    郭子儀是百戰老將。但打慫叛軍的,不是郭子儀而是僕固懷恩。而僕固懷恩之所以能打慫叛軍,是因為他是回鶻可汗的老岳父,手裡捏著回鶻僱傭兵。

    但是,僕固懷恩為什麼留了尾巴,為什麼沒把安史叛軍徹底剿滅?

    僕固懷恩有私心,回鶻人有私心。留著叛軍,然後做長線買賣,這多好?同時,叛軍並沒慫,這也是必須正視的原因。指望一群回鶻僱傭兵去終結安史之亂,幾乎不可能。

    所以,最後只能走和平招安這條路。叛軍主要將領帶著叛軍集體投降,然後割據河朔三鎮,安史之亂終於收場。

    安史之亂能夠持續八年之久,也能反證安祿山造反絕不是他個人的野心膨脹。甚至,我們都可以認為這是范陽職業軍人們的集體意志。

    跟著安祿山造反,有好處。安祿山死了,那就跟著安慶緒造反;安慶緒死了,那就跟著史思明造反;都死了,那就跟著自家將軍接受招安。

    3.安祿山為何會被政治謀殺

    安祿山被殺,不是刑事謀殺,而是政治謀殺。因為殺了安祿山,安慶緒才能上位,叛軍集團才能重新洗牌。

    同時,這種政治謀殺接連出現。

    非但安祿山被謀殺了,謀殺安祿山的安慶緒,隨後就被史思明謀殺了。而謀殺安慶緒的史思明呢?跟安祿山一個下場,也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謀殺了。而史朝義的下場也不怎麼樣,眾叛親離,最後自殺了事。

    這就是叛軍的調性。

    大唐沒死,叛軍內部竟能玩出三起政治謀殺:安慶緒謀殺安祿山、史思明謀殺安慶緒、史朝義謀殺史思明。

    而史朝義說是自殺,但跟謀殺也差不多。

    叛軍將領一個接著一個的投降,史朝義連老巢范陽都回不去,而追他追得最狠的恰是投誠大唐的叛軍將領李懷仙。

    史朝義走投無路,只能自殺。自殺之後,李懷仙還把他的腦袋割下去,向大唐請功。所以,史朝義這個結局,跟被人謀殺有啥區別?

    那麼,安史叛軍到底是一夥什麼人?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這十六個字最能形容安史叛軍。從安祿山到叛軍士兵,全是這個路子。

    唐玄宗跑步逃往四川,安祿山快馬直入長安。這時候,稍有政治常識的人,都會去斬草除根。

    殺了大唐的皇帝,大唐立即分崩瓦解。而安祿山和叛軍們建立的大燕國,就是華夏唯一政權,不僅擁有最強軍事力量而且擁有最強政治力量。

    但是,安祿山並沒有。他幹什麼了?

    唐玄宗跑路了,大唐國庫被長安百姓洗劫了。於是,安祿山不能忍了:這可都是我的錢,是我安祿山的錢,你們這些“刁民”必須把我的錢都給我還回來。於是,安祿山和叛軍向大唐百姓興師問罪了,連日“追贓”。

    這個神操作,足以晃瞎所有人的眼。“故上得安行入蜀,太子北行亦無追迫之患”,正是因為安祿山的這個操作太騷,所以唐玄宗才能安然入蜀、太子也才能坦然入朔方。

    安祿山是這個德行,他手下的將領也不怎麼樣。

    同羅、突厥從安祿山反者屯長安苑中,甲戌,其酋長阿史那從禮帥五千騎,竊廄馬二千匹逃歸朔方,謀邀結諸胡,盜據邊地。

    咱們的大燕國已經建立,咱們的安祿山已經登基,而且咱們還佔了洛陽和長安這兩座頂級城市。這時候,創業元老們應該幹什麼?必須跟劉邦的沛豐將領一個套路,“日夜爭功不決”。

    然而,這個阿史那從禮呢?

    帶著所部五千騎兵,就搶了兩千匹好馬,然後跑到北邊當土匪了。如果劉邦手底下的沛豐功勳這麼好對付,那劉邦也就不會犯愁了。封雍齒為什邡侯,這件事還有必要嗎?又是給錢、又是給地,還要讓這傢伙世襲吃紅利,這多貴啊!就給兩千匹馬,你雍齒愛要不要。

    安史叛軍全是這路貨色嗎?大體不差。而安祿山交的那些朋友,幾乎全是損友,而且也被安祿山損了個遍。

    謀臣嚴莊,就是夥同安慶緒一起謀殺安祿山的那位。本是楊國忠的馬仔,幫著現任宰相楊國忠清算原任宰相李林甫。然後,你就說嚴莊的品效能好到哪吧?因為在長安沒混好,所以投到安祿山麾下。安祿山牛氣沖天的時候,這傢伙是大燕國的丞相;等大唐勢如破竹的時候,這傢伙立即投降。

    另一謀臣高尚,道德品行上要多不堪有多不堪。腦子裡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怎麼往上爬。老母親無依無靠,只能討飯為生。但高尚不管,拿出了不成功不孝敬的丈夫雄心,四處拜碼頭、四處找大哥,最後找到了安祿山麾下。

    謀殺安祿山的,除了嚴莊和安慶緒,還有一個李豬兒。這傢伙本是安祿山的身邊小廝,因為太會來事兒,所以晉級為親兵;還是因為太會來事兒,所以晉級為“太監”。安祿山實在喜歡他,所以親手把他閹了。

    對於這些個“好朋友”,安祿山是真得相信,造反這麼大的事情,都跟他們謀劃。但是,安祿山也真沒把他們當“外人”,想打就打、想罵就罵。

    而這些人呢?非常忠心。一是因為跟著大哥有肉吃、有酒喝、有官做;二是因為大哥身強力壯、氣場無限大。

    但是,等大哥當上大燕國的皇帝呢?肉也吃了、酒也喝了、官也做了,但大哥還是不把自己當人看。這就有點兒說不過去了。

    關鍵是大哥的身體也不行了。

    祿山以體肥,長帶瘡。及造逆後而眼漸昏,至是不見物。又著疽疾。俄及至德二年正月朔受朝,瘡甚而中罷。以疾加躁急,動用斧鉞。

    安祿山眼睛看不清、身上還長瘡,同時各種精神不正常。這時候,這些人還能受得了嗎?

    受不了。受不了,那就換大哥。於是,安祿山被殺,安慶緒上位。

    安慶緒這位大哥身強體壯、年輕力壯,可就是能力太差。於是,接著換大哥,大哥成了史思明。史思明身強體壯、能力超凡,再一發力就能打到長安。然而,卻精神不正常、為人太刻薄,連親兒子都往死里弄。這誰能受得了?於是,接著換大哥,大哥換成了史朝義。換來換去,還不如自己當大哥。於是,安史叛將紛紛自立山頭。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還是再拜大唐為大哥吧。

    這就是安史叛軍的調性: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

    大哥不中用了,立即換掉。所以,安祿山被殺,也就再正常不過了。歲數大了、身體垮了、罩不住了,關鍵還精神不正常,那留著還有啥用?

    安史之亂後,大唐帝國的道德水準直線下降。如果李林甫、楊國忠之輩僅是敗壞了帝國政風,那安史之亂則敗壞了帝國國風。而這種敗壞一直持續到五代十國這個終極亂世。

    甚矣,五代之際,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廟、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謂亂世者歟!自古未之有也。

  • 18 # 狂人狂語

    安祿山是個雜種。《舊唐書》明確記載: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當然,如果放到現在,安祿山不僅不會受到歧視,還會因為“混血兒”身份被眾位公知所羨慕。

    安祿山母親阿史德氏在突厥部落以跳大神為生,父親早亡,活到三十,老安還是光棍一個,靠著會講幾村方言的本事在藩市做中介艱難餬口。安祿山能夠從社會底層做到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代理御史中丞、再到平盧節度使,成為了手握重兵、鎮撫一方的封疆大吏,安祿山總共只用了十年。他靠得不僅僅是溜鬚拍馬,更多的是實打實的戰功。

    安祿山52歲被楊國忠逼迫造反之時,打仗的手藝並沒有絲毫退步,畢竟這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錢。但安祿山的失敗也是必然的,畢竟胡虜出身,大字不識一個,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新唐書》載:“賊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陽,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國邪?”打下長安後,安祿山沒有鞏固後方,加強對關中的掌控,進而圖謀全國,而是像土財主一樣把搶到的錢財物資運回老巢范陽。格局決定結局,像安祿山這種眼光和做派,又如何能夠長久?

    唐睿宗時,大唐國力達到了巔峰,國土疆域廣袤,邊境戰事繁多。所謂兵貴神速,為了避免指揮僵化貽誤戰機,邊境將領的權力不斷擴大,最終形成了集軍、政、財三權於一身的節度使制度。到唐玄宗時期,節度使就已經成了勢大難制的存在,更何況是以東平郡王身份兼平盧、范陽(幽州)和河東三鎮節度使,一手掌握全國精銳邊軍三分之一的安祿山。無論是長相、才華還是實力,安祿山在大唐早已是高手寂寞的無敵所在。

    自開元盛世後,大唐戰事只限於邊境開疆拓土,內地百姓已經百年未見刀兵。關內除幾萬禁軍外再無可用之兵,而邊界精銳甲士則高達50萬之多,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讓中央對地方的威懾,像六十多歲的唐明皇面對楊貴妃姐妹一樣,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公元755年四月,屢次想扳倒安祿山的楊國忠,突然幹了一件讓人瞠目結舌的蠢事,他派兵包圍了安祿山的駐京辦事處,並逮捕了安祿山的門客李超等人,在審訊逼供之後,沒有得到任何證據情況之下,下令處死了安祿山的全部門客,安祿山聞訊大為驚恐,上書申辯的奏摺又被楊國忠扣留。最終自覺末日到來的安祿山決定孤注一擲,鋌而走險,於十一月八日,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

    安祿山造反七天後,李隆基才接受了自己義子反叛的事實。當時整個朝堂一片譁然,只有大宰相楊國忠得意洋洋——自己的眼光獨步朝堂,安祿山果然是個叛徒。自信心爆棚的楊國忠向老皇帝保證:“安祿山不足為懼,十日之內,安祿山必然敗亡。”這讓唐玄宗內心稍安,並開始組織防禦。

    1.任命王承業為太原尹,防守重鎮太原;

    2.新設河南節度使,由衛尉卿張介然擔任,守衛河南,拱衛東都洛陽。這是大唐第一個內地藩鎮,開啟了大唐後期藩鎮林立格局之先河。

    3.任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緊急前往洛陽就地組織防禦。

    4.唐玄宗任命右金吾衛大將軍程千里為潞州長史,用來防守河東。

    防禦組織完畢,唐玄宗意猶未盡,因為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所以任命自己的第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帥,讓他們東征平叛。遺憾的是,任命下來幾天不到,40歲不到的主帥李琬突然暴斃,死因未明,高仙芝成了主帥。

    雖然安祿山造反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但朝廷上下沒人把他當回事,所有人覺得平叛和喝水吃飯一樣簡單--- 募驍勇,挑馬棰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獻闕下。

    百姓們愛國熱情也很高,短短几天之內,封常清和高仙芝在兩地就招募了近二十萬人馬,中原畢竟太久沒有見過戰事了,內地州縣的武庫像結婚後的筆者錢包一樣,早已是荒廢多時。鎧甲腐朽、刀槍鏽蝕、弓箭一拉就斷,大多士兵只能赤手空拳,拿著木棒前往戰場平叛。更讓高仙芝和封常清絕望的是,就地招募的中原百姓完全沒有邊境百姓的那種悍勇,士兵們連一個真刀真槍見過血的也沒有,大多以紈絝子弟和小生意人居多。但事已至此,多說無益,何況老皇帝對新軍期望很高,親自起了一個好聽又威風的名字——天武軍。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長安這邊愛國運動開展的是轟轟烈烈,安祿山這邊造反運動也極其順利。邊軍所到之處是摧枯拉朽,各地守軍是望風而逃。在高仙芝的天武軍成軍的次日,安祿山即以急行軍的速度抵達了河南陳留。守衛陳留的是河南首任節度使張介然,上任才一天不到的張介然連陳留城的方向還沒分清,就接到了叛軍攻城的訊息,懵逼之下只能親自率軍上城樓迎敵。結果叛軍攻城鼓聲一起,底下從未見過戰事計程車兵就一鬨而散,光桿司令張介然只能束手就擒,被斬殺於陳留東門。

    陳留陷落,叛軍一路向南,用同樣的方式攻陷了洛陽,封常清率只能殘軍出逃。但封常清畢竟是名將,率著這些老爺兵在洛陽居然和安祿山的精銳相持了六天。這極其重要的六天為老上司高仙芝爭取了寶貴的佈防時間。因為親身體會到了叛軍和關內新兵的巨大差距,所以封常清給高仙芝的建議是死守城關。在封常清的建議下,高仙芝放棄了率天武軍向東和安祿山叛軍野戰的計劃,決定全軍退往潼關,死守待援。

    在高、封二人死守之下,安祿山攻勢受挫,只能縱兵四處搶掠。但沒能快速擊敗叛軍的結果讓老皇帝很不滿意,於是下詔前往潼關斬殺了高、封二將。背鍋俠已經正法,但守城還得繼續,唐玄宗這次指定的是西平郡王哥舒翰。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作為大唐最知名的網紅,哥舒翰不管在資歷還是能力上都能輕鬆勝任潼關主帥,但偏偏在安祿山造反前一年,哥舒翰因長安夜生活過於豐富,在一次酒後的娛樂活動中,不幸中風癱瘓在床。接到唐玄宗的委任狀時,生活早已不能自理的哥舒翰以病重為由拼命推辭,但李隆基執意要讓哥舒翰發光發熱,擰不過皇上的老將最終只好硬著頭皮,被擔架抬著前往潼關上任。哥舒翰延續了高仙芝死守潼關的防守策略,這讓李隆基和楊國忠很不滿意,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哥舒翰被迫率天武軍倉促出關,和安祿山野戰於靈寶西原,士兵們一鬨而散,把腿腳不便的老帥留在了戰場,最終被部將捆綁獻於安祿山發落,一年後被安慶緒殺害於洛陽。

    潼關失守,長安城再無一兵可用,面對昔日義子的叛軍來訪,唐明皇無計可施,只能把身體埋在楊貴妃的胸膛裡瑟瑟發抖。在宰相楊國忠的建議之下,老皇帝決定巡幸蜀地。

    堂堂一代明君,居然淪落到提桶跑路,講究人李隆基覺得很是丟臉。為了遮人耳目,唐玄宗在6月12日特意召開朝會,向群臣宣佈:“朕要御駕親征”。老皇帝聲音很大,卻沒有掀起任何波瀾,群臣們都用看白痴的眼光盯著皇帝表演。自從靈寶慘敗之後,長安早就無可用之兵,即使七十歲的唐玄宗有御駕親征的膽,又哪裡來的護駕之兵?

    完成表演之後,唐玄宗帶著楊家姐妹、皇子皇孫以及少量高官,當晚就跑路出城。由於行程倉促,李隆基甚至連宮外的諸王和絕大部分大臣們都未告知。皇帝的不告而別讓長安陷入了一片混亂,零元購隨處可見,留守官員們無奈之下,只好向城外的叛軍獻城投降了事。

    時年正值盛夏,唐玄宗隊伍一路忍飢挨餓,士兵們怨聲載道,最終在馬嵬坡賓館因為住宿待遇問題爆發了兵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賜死。事情已然發生,冷靜下來計程車兵怕秋後算賬,不再肯前往楊國忠的封地蜀國,於是隊伍一分為二,一部分繼續前往蜀地,一部隨太子北上平叛。

    起兵不到半年,安祿山就奪取了唐王朝兩座都城,逼得唐玄宗逃亡蜀中,人生已然達到了巔峰。但物極必反,也許是做的壞事太多,安祿山很快就走向了末路。因為身體肥胖,安祿山在范陽起兵時,身體就出現了視線模糊的症狀,到攻下洛陽時,安祿山雙眼已完全失明。更讓他難受的是,安祿山身上還長滿了塊狀毒瘡,終日痛苦不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雖然安祿山終於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但部下們卻為一次又一次的勝利而歡呼雀躍,巨大的反差讓安祿山愈發暴躁。動輒對屬下又打又罵,甚至殺人洩憤也屢見不鮮,上至宰相嚴莊,下至宦官小妾,無一不遭過安瞎子的毒打,搞得眾人都膽戰心驚,生怕哪一刻安祿山突然發瘋,讓自己人頭不保。

    不在沉默中變態,就只能在現實中變壞。作為大燕宰相,工作職責決定了嚴莊必須每天去皇宮向安祿山彙報造反的基本狀況,但安祿山的精神問題讓嚴莊根本無法預料這個瘋子會不會某天突然發瘋,要了自己的性命?巨大的恐懼讓嚴莊下定決心,做掉安祿山。

    身為安祿山的首席謀士,嚴莊熟悉安祿山的一切弱點。

    作為安祿山的次子,安慶緒精於騎射,作戰驍勇,在自己的哥哥安慶宗被殺後,安慶緒一度認為大燕的下任皇帝,絕對非自己莫屬。結果安祿山寵愛小妾段氏,想立段氏所生的幼子安慶恩為繼承人。得到嚴莊答應事後立他為主的承諾,安慶緒沒有半分猶豫就答應了。

    李豬兒,契丹人,自幼追隨安祿山,擔任其親兵職位,深得安祿山信任。結果安祿山升官後去長安拜見玄宗,開闊了眼界,見玄宗身邊有眾多太監服侍,結果回來後就親手閹割了李豬兒。血射出數升,快死的時候,安祿山用灰火塗抹在他傷口上,好在命大活了下來,隨後成為一個宦官,並受到安祿山的信任與重用。作為距離安祿山最近之人,李豬兒捱打最多,對安祿山恨之入骨,三人一拍即合,很快組成了刺殺小組。

    公元757年1月5日深夜,三人闖入了安祿山寢宮。安慶緒遣散護衛親自站立於帳篷外放風,嚴莊則率領李豬兒則手持大刀進入了帳內,對準躺在床上的安祿山獨自猛砍一刀,安祿山疼痛難忍,一邊大聲呼救一邊想起身反擊,但因為雙眼不能視物,摸不到床頭防身的佩刀,只能搖著帳杆大叫,這一定是熟人所為,喊完後氣絕身亡,死相悽慘。

    事畢後,三人在帳篷裡挖了個大坑,用毛氈子把安祿山包裹起來埋於地下。 之後,嚴莊在朝堂上宣佈安祿山病危,傳位給次子安慶緒,雖然疑點頗多,但安祿山早已神憎鬼厭,沒有任何人提出質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Fate裡吉爾伽美什為什麼擁有王之財寶——即所有寶具的原型。這和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