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930371009100318
-
2 # 使用者3614836237543735
如果說史達琳童年時在牧場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是真實的話,那麼她長大後心中時不時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徵的意義,它代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徵了這些人在孤苦無援中所發出的呼號。
在本書中,這些弱者、受害者又全為年輕女性,這就使史達琳似乎更多了幾分切膚之痛。
她想象著她們生前的處境,回憶著她們受害後的慘狀,最後一切便凝聚到一個聲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那是一種召喚,一種不可抗拒的動力,只要這聲音一天不止,史達琳就不得安寧,她會做噩夢,會半夜裡醒來,會不顧一切地闖入一處處令大膽的男人都聞而生畏望而卻步的罪惡的場所。
自然,史達琳最終成功了,她逮住並擊斃了“野牛比爾”,所以她終於可以“睡得很沉,很甜,因為羔羊已經安靜”。
這大致就是這個令人發怵的故事與“羔羊”之間的聯絡。
由此可見,“沉默的羔羊”的譯法是明顯不妥的,不知當初是誰最先賜了它這麼個譯名。
我曾想另起譯名,但終於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原因是“沉默的羔羊”似乎已為中國廣大觀眾或讀者認可,而且,真正研讀過原小說,瞭解其中這些細節的來龍去脈的人恐怕並不多,大家關注的多半還是這個故事的本身。
我也曾徵求過出版社的意見,他們也認為改名不妥。
這樣便將錯就錯,讀者現在看到的就依然是一部所謂《沉默的羔羊》。
你可以看看《沉默的羔羊》的文學原著,比電影要詳細精彩。那個變態兇手幼年時曾經遭受母親的虐待,非常內向自卑,因此認為變成女人就會變強大,並且獲得母親的愛,這是他成為異性癖的心理根源。蝴蝶破蛹就是在表現他這種希望由自卑變強大的願望。
而從這裡正可以看出美國社會的一些現象,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可怕的陰影,都對童年的恐怖經歷念念不忘,導致心理問題而無法自拔。就連警察也好不到哪去。書中描寫那個女特工,看起來很健康,實際上在食人的心理學博士的心理誘導下,也說出自己小時候警察父親被殺,受到寄養家庭的虐待,無法救出被屠宰的羔羊的心理陰影(所以叫沉默的羔羊,因為她不願放棄像羔羊一樣的被害者)。這就告訴我們,其實社會中的每個人,不僅自己內心都存在危機,有可能危害別人,而且身邊也潛伏著很多心理變態,也不可能安全,每個人都是別人的待宰羔羊。
另外,漢泥拔(食人博士)也是個經典的存在,警察為了捉一名殺人狂魔而不得不求助於另一名殺人狂魔,這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荒誕與諷刺意味。而且這個人能透視其他人的內心,並加以利用而犯罪,這其實比他食人更加令人恐慌,尤其在這樣一個社會安全感降低,人際關係日漸疏遠的時候。這不僅是反映美國社會的問題,其實是在反映人性人心的可怕!其實很多經典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能夠反映對人性的思考,這個片子做到了。
我沒按你問題的編號回答,因為這樣連起來說比較完整。你的問題大多數在原著中有詳細論述,踏實看看書思考一下,應該有更多收穫。
絕對原創,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