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709876141831
-
2 # 執著的清泉40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所以30歲稱之為而立之年,40歲稱之為不惑之年。
-
3 # 使用者2043762317235
從三十到四十,人們就從“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說的“不惑”之年。這應當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
但每個人到四十歲時都能做到不惑嗎?在現代社會,四十歲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經成為骨幹、壓力又非常大,在這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做到內心不惶惑呢?
關於“惑”這個概念,《論語》中有過多次闡述。人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做到內心不惶惑?這需要大智慧。

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好的光陰。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三十歲以後,就要開始學著用減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學會捨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
-
4 # 落落不在
這句的原話為:已逾不惑,近知天命。
已逾不惑,近知天命是近50歲的年齡了.
“四十而不惑”,出自《論語·為政》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鍊,到了“三十而立”。
漢迄清為止,歷代大儒傳統解釋:立就是做事合於禮,做事能夠考慮周到了,但是這時候還有迷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迷惑。本義:指生活上失意窮困,缺乏信心,無希望,缺乏尊嚴的一種精神狀態。
30而立,40不惑,50知命,60花甲,70古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