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51224112485

    馬克思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即政治經濟學批判,並非要“回到古典”亦即回到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區分上去,而是要揚棄異化亦即揚棄政治國家從市民社會中的異化,使國家復歸社會。馬克思透過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去構想社會主義,這個社會主義與國家主義相對應。黑格爾是國家主義者,主張國家本位;馬克思是社會主義者,主張社會本位。但是,當馬克思從黑格爾市民社會/政治國家的二元結構轉向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三元結構時,他也就從社會主義者轉向共產主義者。這個共產主義與私產主義相對應,馬克思認為私產主義的最後和最高形態是資本主義,他透過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來批判資本主義。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是接續他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馬克思的法哲學批判是對社會主義的構想,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則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前者是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理想性環節,而後者則是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現實性環節。相比而言,後者比前者更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馬克思許多著作和手稿的標題,甚至《資本論》的副標題,都叫做“政治經濟學批判”。這裡的“批判”顯然借鑑了康德的用法,亦即闡明研究主體、客體(物件)及其關係的認識論根據,確定每一研究適用的領域,劃分每一領域合法的邊界。


    乍一看來,《資本論》以“資本”亦即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為主題,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並無多少政治哲學蘊含。馬克思完成的著作大多是純粹哲學、歷史和經濟領域的研究。倒是恩格斯還有幾部著作(如《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涉及政治哲學問題。恩格斯《反杜林論》第一編“哲學”中的“道德和法”部分就研究了“平等”、“自由”兩個政治哲學問題。


    其實,這些政治哲學主題在《資本論》中得到了系統的論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創立了一個新型政治哲學體系,致力於在具體社會歷史形態亦即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中,實現對每一政治哲學問題的具體歷史闡明;致力於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探討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上層建築和觀念上層建築。


    例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了“工人的自由”,就是除了支配自己勞動力商品之外,“自由得一無所有”。“自由”,就是商品的自由契約;“平等”,就是商品的等價交換;所有權,就是“每一個人都只支配自己的東西”;“邊沁”,就是“雙方都只顧自己”。馬克思《資本論》告訴我們: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只要聯絡它的經濟基礎,就會發現它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麼美妙。資產階級習慣性地將自己具有特殊性的利益和意志普遍化,就在無意中製造了謊言和騙局。


    分工、所有制(所有權)也都成為政治哲學問題。馬克思既從經濟科學角度去研究分工,又從政治哲學角度來批判分工。分工既是生產力,又是生產關係。當分工被作為生產力去研究時,就是一個經濟科學問題;當分工被作為生產關係(即與利益關係、權力關係相對應的技術關係)來批判時,又是一個政治哲學問題。所有制是一個經濟科學問題,所有權是一個政治哲學問題。馬克思傾向於將所有權問題還原為所有制問題,這也就是將法權(上層建築)還原為生產和分配(經濟基礎)。


    當然,不只如此,整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都是政治哲學批判。例如,我們可以將《資本論》的結構理解為一種物象—人本結構,所謂“物象”(物質現象),就是經濟現象(商品、貨幣、資本、剩餘價值、工資、利潤、地租等等);所謂“人本”(人類本質),就是人類實踐活動(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等),就是社會關係,尤其階級關係,或處於一切社會(階級)關係之中的個人,或作為一切社會(階級)關係總和的個人(僱傭工人、資本家和地主等等)。我們可以將《資本論》的方法理解為一種現象還原,先將物質現象還原為人的社會關係,再將人的社會關係還原為人的實踐活動。反過來說,將人及其社會關係、本質力量物化(外化、異化)為物恰恰是馬克思力圖揚棄的社會結構,將這種社會結構神聖化,就是拜物教,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物件。


    總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不僅是一種研究,而且是一種批判。與其說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不如說馬克思批判政治經濟學。研究是一種科學態度,批判是一種哲學態度。因此,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既是經濟科學,也是政治哲學。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創立了一個新型政治哲學體系,研究和批判了諸多政治哲學問題。就此而言,整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可以視為一種政治哲學批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快手裡點贊女人收藏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