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之溪
-
2 # 愛拉微遊
漢代的時候“秀才”和大家熟知的“孝廉”都是地方上舉薦的優秀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漢光武帝名為劉秀,為了避諱,所以秀才一度被改名為“茂才”,不過三國時改回了“秀才”。
直到隋唐時期採取科舉取士制度,秀才才開始逐漸成為讀書人的特稱。隋朝最初開科取士,就稱為“取秀才”。
唐朝更是設立秀才科,但是由於要求太高,導致無人問津,後遂廢除。但是至此,“秀才”一詞一度成為讀書人的統稱。
到了宋代,只要是參加過科舉考試的,都可以稱為“秀才”,所以宋代的秀才含金量是真的不高。
不過,明清之後“秀才”的意思逐漸確立下來,有了一定的門檻,需要參加科舉並取得“生員”資格的才能稱為“秀才”。
明清時期的讀書人成為了“秀才”可以說是他們一個尷尬的時期。為什麼呢?因為成為秀才只是讀書人十年寒窗的一個肯定,“秀才”之名除了免除徭役,賦稅,找縣官提建議等特權外,不會得到國家的俸祿供養,許多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往往還要受生活的毒打,所以,許多的作品無論是文學的還是現在的影視作品中,讀書人的形象,尤其是家境貧寒的讀書人形象大抵都是瘦弱,手無縛雞之力的樣子。這裡不得不感慨一句,藝術源於生活嘛。
明清的秀才除了生活上的尷尬,還有對於功名的尷尬。中國古代傳統的社會階層分為“士農工商”,雖然“農”的地位也不低,但是終究在士之下,想讓一個十年苦讀獲得了入仕的“入場券”的秀才放棄功名,種地經商養家,無疑是比登天還難的
-
3 # 躺到關服
《後漢書﹒順帝紀》中記載:
陽嘉元年詔:“初令郡國舉孝廉, 限年四十以上, 諸生通章句, 文吏能箋奏, 乃得應選;其有茂才異行, 若顏淵、子奇,不拘年齒。”
可以看出,漢順帝之後,孝廉察舉的年齡被確定為四十歲以上,除“茂才異行”之人才“自可不拘年齒”。
漢朝是沒有秀才的。秀才是隋唐之後才有的科舉考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