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037298460613
-
2 # 看了咯結局
孔子外祖父為顏襄。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顏襄是當時一位博古通今的學者,素來喜歡這個天資聰穎,好學不倦的外孫,於是收下了這最後一位弟子,傾盡自己的才學教授,並從大處引導:“做人:君子有三思,一是年少不勤學,年長一無所能;二是年老不講學,死後無人紀念;三是有財不佈施,窮了無人救助。在出世上:若將來能出仕,居高位,掌國政,應當遠宗堯舜的道理,近守文武的法則,順著天時,察看地理,小則可以教民安樂。大則可以平治天下,自可是頂天立地的大聖人。”直至顏襄去世。由此,孔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完全確立起來。 良好的家教使得一個大聖人的思想的雛形在少年時已經具備了。
-
3 # 手寫的從前
孔祥瑛,女,漢族,祖籍山東滕縣,是孔子第七十五代孫女。出身於名門閨秀的孔祥瑛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三十年代她就讀於天津南開女中,初中就和同學創辦《嚶鳴》刊物。1934年,孔祥瑛考取清華大學文學院,並擔任清華大學校刊《清華週刊》文藝部編輯。1939年,孔祥瑛取得清華大學文學學士後與錢偉長結為伉儷。孔祥瑛曾擔任清華附中校長。
折籮”是老北京以及河北地區黑龍江地區的一個特有名詞。《北京土語辭典》解釋為:“酒席吃罷,剩下的菜餚,不問種類,全倒在一塊兒……也叫‘折籮菜’。”過去人們不富裕,頭天的剩菜剩飯捨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燴食,殘羹剩飯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北京郊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紅白喜事剩下的菜餚混雜 一起由主家送給村裡的各家各戶。
以此推斷,有錢人當然不吃“折籮”。其實也不盡然。我讀過孔子第77代嫡孫女孔德懋老人所著《孔府內宅軼事》,敘及她的父親、第76代衍聖公孔令貽就極愛吃“折籮”(當地人稱“渣菜”)。據孔德懋老人回憶:她父親孔令貽喜珍饌美味,亦愛吃“渣菜”,問其為何?“說是有股酸味,好吃”。逢到曲阜城裡的大戶喜慶之筵,孔令貽還會派差人端著盆去索要“渣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