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聰明的香瓜1p0
-
2 # 喃捻
《新青年》: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創刊於上海,原名《青年雜誌》,陳獨秀主編。"五四"前後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同時進行了新文化運動和文學改革運動。創刊號發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學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張,1917年初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正式掀起文學革命。1918年5月,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發表於其上。該刊還廣泛譯介外國文學。1920年9月,它成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機關刊物,1926年終刊。
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發表於《新青年》,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理論文章,對文學革命在理論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文學改良應從"八事"入手: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文章宣揚的是一種反擬古主義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想,從不同角度針貶了舊文壇的復古主義和形式主義流弊,粗淺的觸及了文學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文學的時代性與社會性以及語言變革等問題,初步闡明瞭新文學的要求和推行白話文的立場。
文學革命論:1917年2月發表於《新青年》,表明了更堅定的文學革命的立場,明確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新文學的征戰目標。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從內容到形式對封建舊文學持批判否定態度,主張以革新文學作為革新政治、改造社會之途。
"人的文學":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對當時的文學革命影響很大。周作人從個性解放的要求出發,充分肯定人道主義,強調一種"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認為新文學即人的文學,應充分表現"靈肉一致"的人性。這深深影響了五四時期表現個性解放主題的創作,"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一箇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學》中,周作人進一步闡述"人的文學"的主張,強調文學須應用於人生上,提出"普遍"與"真摯"的原則,並申明"以真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學觀念,這對五四時期尤其是為人生派的創作影響很大。
雙簧信:1918年錢玄同和劉半農的雙簧戲,正式拉開了新文學與封建復古主義思潮鬥爭的序幕。復古主義者反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卻暫時沒有人公開出來講話。於是錢玄同把社會上的各種反對意見歸納起來,化名"王敬軒"寫給《新青年》編者寫信,再由劉半農寫覆信予以批駁,兩信同時發表,名為《文學革命之反響》,藉以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引起了廣泛的社會注意。
林蔡之爭:最早代表復古主義文學思潮出來反對文學革命的是林紓(琴南)。這位古文家極力反對以白話文代替文言,寫了《論古文白話之消長》《致蔡鶴卿太史書》,對白話文運動大張撻伐,又在《新申報》上發表《荊生》《妖夢》等文言小說,影射攻擊文學革命領袖。北大校長蔡元培在致林紓公開信中則重申了"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原則,李大釗、魯迅也發文譴責"國粹家"歷史倒退行為。林紓所代表的守舊派對新文學的反攻,並沒有什麼理論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擊和政治要挾的層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學陣線義無反顧的抗爭。
學衡派:得名於1922年1月在南京創辦的《學衡》月刊,主要成員有東南大學的梅光迪、胡先驌、吳宓等,他們既是歐美留學生,又是大學教授。他們以《學衡》為陣地,打著"學貫中西"旗號,提倡尊孔讀經、復古倒退,攻擊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和開始在中國傳播的馬列主義。1933年,《學衡》停刊。
甲寅派:得名於《甲寅》雜誌。1925年《甲寅》在北京復刊後,成為章士釗等宣傳復古思想,反對白話文,為鎮壓進步學生運動製造輿論,維護反動軍閥統治,抨擊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經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陣營的奮力批駁,甲寅派很快敗下陣。至此,白話與文言之爭以白話文的勝利而告終。
鴛鴦蝴蝶派:始於20C初,盛行於辛亥革命後,得名於清之狹邪小說《花月痕》中的詩句"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因其內容多寫才子佳人情愛,又因鴛蝴派刊物中以《禮拜六》影響最大,故又稱"禮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禮拜六》《小說時報》《眉語》等。他們的文學主張,是把文學作為遊戲、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說為骨幹、情調和風格偏於世俗、媚俗的總體特徵。代表作有徐枕亞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廣陵潮》。這股文學思潮存在時間較長,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這一流派的出現有社會和文學自身原因,在從古代小說到現代小說的過渡期間起過一定的承前啟後作用。
黑幕小說:中國近代小說流派 。約在1915~1918年間與鴛鴦蝴蝶派前後相繼,盛行於上海。當時多種雜誌、大小報副刊均刊載這類小說,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中國黑幕大觀》及續集。此類小說反映了這一流派作者遊戲的、消遣的、趣味主義的文學觀。《中國黑幕大觀》洋洋百萬言,涉及社會各界人物、事件,但不外乎都是些風流案件、私娼秘史之類,專以揭露陰私、潑汙水、進行人身攻擊為能。雖然揭露了社會上的種種醜惡,但在寫法上赤裸裸地描繪現實,社會效果適得其反,有些作品還成了軍閥、政客相互中傷、攻訐的工具,在五四運動後即銷聲匿跡。錢玄同、沈雁冰、魯迅曾撰文加以批判。
文學研究會: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學革命後第一個純文學團體,主要成員有周作人、沈雁冰、鄭振鐸、王統照、許地山、葉紹鈞等12人,後來發展到170多人。以《小說月報》為陣地,積極倡導新文學。其文學宗旨為"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明顯表現出對"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傾向。 他們以人生和社會問題為題材,特別注重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詛咒,表現新舊衝突。寫法上一般傾向於19世紀俄國和歐洲的現實主義,也借鑑自然主義,重視強調實地觀察和如實描寫。
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7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團體之一,主要成員有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成仿吾、田漢等,先後辦有《創造》季刊、《創造週報》、《創造日》等刊物。創造社初期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直覺"、"靈感"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主張表現作家的"內心要求"。他們同時又注重文學表現時代的使命,對舊社會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創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顯,他們的作品大都側重表現自我,帶濃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他們表達內心矛盾和對現實的反抗情緒的主要形式。翻譯大多是西方浪漫主義的作品。 1925年後,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創造社作家發生分化,提倡革命文學,並從行動上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敗後,分化進一步加劇,一部分作家退出創造社,郁達夫因為與創造社個別成員意見不合也退出創造社。另外,又增加了一些成員,如馮乃超等。1929年2月,被國民黨查封。
新月社: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1923年成立於北京,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結束,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他們把《晨報副刊》作為陣地,後又創辦《詩刊》週刊、《新月》週刊。新月社是一個涉及政治、思想、學術、文藝各領域的派別,在思想上組織上都表現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特點。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主要在於新詩,聞一多、徐志摩等人針對自由體詩出現的散文化傾向,提出新格律詩的主張,即新詩的"三美"主張。他們對於詩歌藝術的追求帶有唯美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並糾正了五四以來白話新詩過於鬆散、隨意等不足,在當時對於新詩在藝術技巧上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徐志摩《再別康橋》、聞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語絲社:得名於《語絲》週刊。《語絲》創刊於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語絲社隨之消散。《語絲》主要撰稿人有孫伏園、周作人、魯迅、林語堂等。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散文創作為主的刊物,主要發表雜感、短評、小品等。語絲社作家的散文創作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語絲文體",這種文體在思想內容上任意而談,斥舊促新,在藝術上以文藝性短論和隨筆為主要形式,潑辣幽默,諷刺強烈,文字中"富於俏皮的語言和諷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極力加以排擊,——但應該產生怎樣的‘新’,卻並無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覺得有些危機之際,也還是故意隱約其詞"。以魯迅為代表的尖銳潑辣的雜文和以周作人、林語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該社散文創作兩大類,對散文發展有重要影響。
淺草-沉鍾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員有林如謖、陳煒謨、陳翔鶴、馮至等。創辦《淺草》季刊,並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中出過《文藝旬刊》,其骨幹成員又於1929年秋組成沉鍾社,辦有《沉鍾》週刊、半月刊,致力於介紹外國文學,特別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方面則有馮至的詩歌,林如謖、陳煒謨、陳翔鶴的小說,多抒寫知識青年苦悶的生活和憂鬱的情感,富於感傷色彩。
莽原社:1925年成立,由魯迅發起和領導。成員主要有高長虹、向培良,韋素園等,以創辦《莽原》週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向舊勢力、舊文明發起攻擊。
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魯迅發起和領導。成員主要有韋素園、臺靜農等。這是一個著重於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尤其是俄羅斯文學的團體,有專收翻譯作品的《未名從刊》和專收創作的《未名新集》。臺靜農的小說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穫,鄉土文學的成功之作。
湖畔詩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詩團體,主要代表詩人有汪靜之、潘漠華、應修人、馮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們的詩歌合集《湖畔》出版,並因此得名為"湖畔詩人"。他們寫作抒情詩,但最有影響的是愛情詩,風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現了對傳統封建世俗大膽反叛的精神,藝術上也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這些詩作很能喚起一代新人的純真和熱情。被朱自清稱為當時"專心致志做情詩"的四個年輕人。
新劇:又稱文明戲。是中國話劇運動的第一階段。開始於1907年,留日學生曾孝谷、李叔同、歐陽予倩等在歐美、日本話劇運動的影響下,組織話劇團體春柳社,改編演出《黑奴籲天錄》等話劇。辛亥革命前後,新劇團體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為內容的政治戲居多。辛亥革命後,新劇很繁榮,以演家庭倫理戲居多。"五四"前夕,新劇趨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劇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內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劇都是幕表戲,沒有完整的劇本,只有分場的故事梗概,由演員上臺隨意發揮,藝術水平和演技很難提高。"五四"文學革命批判墮落的文明戲,一些戲劇家提出"愛美劇"口號,中國話劇運動由此進入第二個階段。
愛美劇:中國五四運動後興起的非職業戲劇運動,簡稱愛美劇。"愛美劇"系英文Amateur的音譯,意為業餘的,"愛美劇"指業餘演劇。1921年1月,汪優遊在"五四"新思潮推動下,針對文明戲商業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脫離資本家的束縛、仿西洋組織一個非營業性質的獨立劇團的設想,並與陳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眾戲劇社。不久,陳大悲著《愛美的戲劇》,遂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於是愛美的戲劇迅速取代已經沒落的文明戲,成為20年代初期中國話劇活動的主流。愛美的戲劇運動以學生為主體,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現代話劇在中國舞臺上最初的嘗試,在批判文明戲的基礎上,介紹西方戲劇的學說與方法,對中國話劇進行了革新。因而是文明向現代話劇過渡的產物,從理論上使新的戲劇觀念進一步完善、具體化,主張"教化的娛樂"等等。
南國社:1923年成立於上海,領導人田漢,先是創辦《南國》半月刊,發表了話劇創作《獲虎之夜》等,後又辦《南國特刊》、南國電影劇社、南國藝術學院。南國社開展話劇創作活動主要是在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漢創作的劇本《古潭裡的聲音》《蘇州夜話》《湖上的悲劇》《名優之死》《南歸》等。南國社發展了"五四"時期的愛美劇,他們對黑暗現實的反抗往往帶有傷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國話劇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員,以後不少成為中國戲劇、電影、音樂、美術等方面的骨幹人才。
象徵詩派:以李金髮為代表的象徵詩派出現於20年代中期,後期創作社的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也是象徵主義詩歌的重要作者。象徵派詩人多受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影響,其作品的特點是注重自我心靈的藝術表現,強調詩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謂"觀念聯絡的奇特"。①運用一種象徵性的形象和意象來表現自己微妙複雜的內心世界,傳達對外部世界敏銳的感覺和印象。②運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現微妙的情境。③依靠藝術形象的暗示來表達感覺和情調。④追求詩歌語言的省略和跳躍。李金髮於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是中國早期象徵詩派的代表作,為中國新詩藝術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象徵派詩歌后來趨向成熟,取得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現代評論派:1924年,胡適與陳西瀅、徐志摩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稱為現代評論派。其成員多是歐美留學歸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們以《現代評論》為主要陣地,為美帝國主義及買辦資產階級張目,支援北洋軍閥當局,誣衊群眾革命運動。1927年7月,《現代評論》遷至上海,遂由原來依附於北洋政府轉而投靠國民黨政權。
太陽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員有蔣光慈、錢杏屯阝(阿英)、洪靈非、孟超等,全都為共產黨員。"這些《太陽》下的文學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們努力要創造出表現社會生活的新文藝。"同時創辦《太陽月刊》,積極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左聯成立時,該社自行解散。
左聯: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發起人有魯迅、沈端先、馮乃超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左聯"的成立,實際上形成了比較廣泛的革命文學統一戰線,推動了左翼文藝運動迅猛發展。左翼文學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左聯十分重視理論批評。開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開展了文藝大眾化運動。文學創作十分繁榮,左聯還重視培養青年文學作者。代表作家有:蔣光慈、柔石、殷夫、葉紫等。"左聯"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傾向上存在"左"的錯誤,理論上存在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組織工作方面存在比較重的關門主義和分派主義傾向,文學創作上,許多作品存在嚴重公式化,概念化的問題。
革命文學論爭:指1928-1929年魯迅、茅盾與創造社、太陽社關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論爭。起因是創造社、太陽社在倡導革命文學時,由於受到國內外革命陣營內左傾思潮影響及自身世界觀原因,在理論主張方面存在嚴重的機械論錯誤傾向,批判清算魯迅、茅盾、郁達夫等,全盤否定五四新文學傳統。魯迅肯定無產階級文學的發生有其歷史背景,批評他們忽視文藝的特徵、誇大文藝的作用及宗派主義傾向,茅盾也批評他們題材過於狹窄和標語口號傾向。這一論爭的性質是革命作家內部的論爭,擴大了革命文學的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學習,提高了思想認識;論爭中魯迅翻譯了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等馬義文藝理論著作,從而為左聯成立準備了條件。
文藝大眾化運動:1931年11月左聯執委會透過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的決議提出,今後的文學,必須以"屬於大眾,為大眾所理解、所愛好為原則",明確規定"文學的大眾化"是建設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第一個重大的問題",為此成立了"大眾文學委員會",大眾化問題成為左翼文學理論的焦點之一。左聯時期有三次規模較大的文藝大眾化討論: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聯成立前後,第二次是1931-1932年,這兩次著重討論了文藝大眾化的意義,大眾文學的形式問題,也涉及到內容、語言向群眾學習的問題。第三次是1934年,討論舊形式的採用,提出大眾語和文字拉丁化的問題。魯迅在《論新舊形式的採用》中"拿來主義"思想是文藝大眾化討論在理論上的重要收穫。
普羅文學:1928-1930年革命文學初期,是普羅文學階段,創造社、太陽社作家是普羅文學的主要作者。普羅文學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時期和革命失敗後的某些社會現實,描寫了工農的生活和鬥爭,表現了一些小資產階級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時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態。作品很多,具有很強的革命氣息,一時風靡文壇,產生很大社會影響。但是普羅文學存在嚴重缺陷,最主要的錯誤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殘酷的現實鬥爭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時,革命文學初期的圖解左傾盲動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蔣光慈《短褲黨》《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倡導時期,創作方面也存在過一些幼稚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謂"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調。它在思想意識上流露出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和感傷情緒,在藝術方法上則帶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點。作品有華漢的《復興》、蔣光慈的《短褲黨》。這種現象一出現,立即受到魯迅的批評;沒有多久,也引起較多的革命作家的注意。像張天翼、丁玲、艾蕪、沙汀等人,他們不再把作品作為政治概念的圖解,而是從生活出發,以真實地反映現實,來激發人們批判和改造舊世界的熱情;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也有所克服;從而提高了革命文學作品的思想藝術水平。
革命+戀愛小說:英雄兒女的革命加戀愛,是普羅文學許多作品的重要內容,一時成為流行主題。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後的青年知識分子面臨個人與革命衝突的普遍問題,其中孕育著30年代知識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種對生活的片面理解與表達。但正是此類小說曾積極影響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道路,這說明其確實和著時代的節拍,即便是帶有濃重理念痕跡的故事與人物,也能投合當時一部分知識青年興奮地追求光明的共同心理。
華漢《地泉》及重版:1932年的陽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聯有計劃地清算初期革命文學創作中錯誤傾向的一個重要事例。《地泉》三部曲《深入》《轉換》《復興》是初期革命文學中一部有影響的代表作。重版時,瞿秋白、茅盾、錢杏屯阝、鄭伯奇四人為之分別作序,對"革命的浪漫蒂克"進行了清算,否定將人物描寫變成"時代精神號筒"的簡單化寫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興文學應當唾棄這樣的創作方法,堅決地走向"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
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由"拉普"(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提出,而於1930年11月國際革命作家聯盟代表大會所確認。強調世界觀對創作直線式的決定作用,完全用哲學方法或世界觀取代藝術方法,認為作品成功的關鍵在於透過具體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寫將唯物辯證法體現出來,那麼圖解政治概念就是合理的。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左聯為核心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後期從蘇聯引入這一口號,作為一種創作方法,其影響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遠,甚至一直延續到當代。作為無產階級文學的一種基本創作方法,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1932年蘇聯首屆作家代表大會確定的。它要求文藝家從現實的革命出發,真實地歷史地具體地描寫現實,這種藝術的描寫還必須用社會主義精神從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的任務結合。這個口號的提出,是為了清算"拉普"機械論的文學思想以及"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的偏誤,所以有強調"寫真實"的一面。(傳入時有些變形,由於周揚在左聯的領導地位,文章幾乎給此後左翼文壇對創作方法探求定下了調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於現實主義恢復與發展的因素,又不能從根本上擺脫左傾機械論的束縛)
-
3 # wj咳咳
1.《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2.是魯迅小說《傷逝》裡面的人物:那我介紹下吧:
《傷逝》寫的是知識分子的茫然,魯迅用一個可以叫人滄然淚下的愛情故事來剖析婦女解放和個性解放,視角獨特。
文章一開始用倒敘的手法說“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魯迅筆下的子君分明地,堅決地,沉靜地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從這句話可以知道,在結婚前,子君是以一個“新女性”的姿態驕傲地,昂首挺胸地躍然紙上。娟生也說“她的腦裡,比我還透澈,堅強的多。”
蜜月期,在路上尋住所的時候,涓生遇到探索,譏笑,輕蔑的眼光,全身會瑟縮,而子君卻是大無畏的。兩個人尋到住所的時候,子君也並沒有立刻什麼都依附涓生,她“賣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環。”為開始經營這個家也做出了經濟上的付出。這些都證明了她的“新女性”形象。為了和涓生在一起,她也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和她的叔子,她早經鬧開,至於使他氣憤到不再認她做侄女。”這是眾叛親離的代價。
但是,漸漸地,子君只知道恭順地伺候涓生,自覺地扮演起封建式的賢妻良母的角色。她不再工作,把自己關在自己的小家庭裡,“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魯迅在文章裡還以子君養小油雞和叭兒狗來暗示她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封建觀念。子君終日操勞,兩隻手都粗糙起來,終於有一天,她神色悽然起來,是抱怨生活了嗎?
涓生失業,一個無畏的子君變了色,並且怯弱起來。她也不再收拾屋子了,“屋子裡總是散亂著碗碟,瀰漫著煤煙。”生活變成了不停的籌錢,吃飯。到這裡,那個曾經的新女性不見了,那個賢妻良母也不見了,子君變得悽然,怯弱,無聊,冷漠,冰冷。
當涓生為了生活,拋棄一切,對子君說“我已經不愛你了”的時候,子君“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她生命中唯一的精神支柱“愛”沒有了,子君頓時變成一個無助的,可憐的女人。
子君走的時候,把和涓生兩人生活的全副都鄭重地留給涓生一個人,至始至終希望涓生維持較久的生活,一個女人,在男人說出“不愛你了”的情況下,不吵也不鬧,表現出了極大的忍耐,這本身是了不起的,她還至始至終希望涓生維持較久的
-
4 # 小鄧哥3o1w
文學,是一種用口語或文字作為媒介,表達客觀世界和主觀認識的方式和手段。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文學都屬於藝術。當文字不單單用來記錄(史書、新聞報道、科學論文等),而被賦予其他思想和情感,並具有了藝術之美,才可稱為文學藝術,屬於語言藝術。詩歌、散文、小說、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文學是屬於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
-
5 # wxdsl1
主持甲寅刊物的是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兼司法總長章士釗。
甲寅是中華民國初期及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政論性期刊。1914年5月10日在日本東京創刊,創辦人章士釗,因這年為中國農曆甲寅年,故以“甲寅”為刊名 (甲寅年為虎年,該刊封面繪一老虎,人稱“老虎報”)。月刊。翌年5月改在上海出版,至第10期被禁停刊。秋桐(章士釗)主編,陳獨秀、楊永泰等協辦。撰稿人有章士釗、李大釗,陳獨秀,高一涵、胡適、易白沙,吳稚暉,楊昌濟等人。
回覆列表
[literature]
∶用語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小說、散文、戲劇、詩歌等。
文學之趣味。 -- 蔡元培 《圖畫》
[learning;knowledge]
∶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