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凌晨媽媽育兒

    大寶三歲多的時候,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只能贏,不能輸。後來五歲多去學跆拳道,教練也反應過這個問題。說是教練發了跆拳道獎勵的幣,但大寶做的動作不標準,要退回去一些,他就不幹了,哇哇哭,能得不能失。訓練、比賽也是,一旦輸了,就倒地哭。

    比如一起吃飯,說好了15分鐘吃完,但孩子吃不完,家長可能會說,算了,延時吧,孩子可能就覺得,15分鐘也不是什麼規則,自己完成了就是贏了,跟時間沒關係。這也就打破了規則,也無法理解,規則到底對他有什麼好處?

    這本繪本中勞拉有個同齡的哥哥叫查理,可以幫他在真實社交中,學會如何正確跟別人比賽。後來我問他,為什麼沒那麼在乎輸贏了?他說:“輸贏就像哥哥和弟弟,他們都是在的,這次輸了,你上次也贏過,下次還可以贏啊!”聽到這裡,我很是欣慰。

    接著大寶說:“玩遊戲最重要的是開心啊!”一句話讓我覺得,他真的長大了,懂得了輸贏對於自己的意義,並沒那麼重要,過程更重要。

    第一,家長折中發揮。

    在跟孩子玩遊戲的時候,不必要用全部力量跟孩子玩,這是在碾壓未成年人。比如,家長跟四歲的孩子賽跑,無一例外都是成人佔上風。孩子會很著急,為啥每次都是你贏?

    但如果選擇,用單腿跳跟孩子進行比賽,這樣比較公平,遊戲也更好玩了。

    不管比賽也好,其他事情也罷。一旦輸了、失敗了,這肯定有原因的。孩子可能會鬧情緒,家長不必因為他這樣的行為就感覺很生氣,每個人失敗了都會很難過的。跟孩子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下次想贏回來,就要多總結,失敗的原因,並提高技能和水平,這樣才有機會取勝。

    Tips:直面結果,別說“沒關係”這種話,真的失敗了,孩子會覺得自己很弱,加上家長的話,他更難過。可以跟孩子總結,過程中是不是有進步,是不是很喜歡、很享受。如果是,這就不算失敗,不必拿“成敗論英雄”,有進步就不算失敗。

    孩子失敗了,情緒上會有失落的表現,或者非常沮喪。這些都是正常的,別覺得孩子輸不起,更不要惡語相向、諷刺他。可以幫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比如,大喊或聽他傾訴。等孩子情緒平復後,再跟他一起分析原因和講道理。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呢?就是這一次失敗了,下次繼續努力,還會贏的!成功從來不是隻靠運氣和天賦,和努力、方法都有關係。

    告訴孩子,哪怕周圍的人都被打敗了,自己也要相信,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遠比垂頭喪氣更容易贏。

    事實上,沒有哪個人不喜歡贏,孩子喜歡贏,很正常。輸不起只是他不善於隱藏自己的情緒,不必太過憂慮。幫孩子建立正確的輸贏價值觀,並適當進行引導,孩子才能逐漸明白,到底輸贏代表著什麼,也能正確看待結果了。

  • 2 # 樂媽育兒568

    從您的描述中我能感覺到孩子的抗挫能力比較差。平時和孩子游戲的過程中不要總是誇讚孩子,適當的讓孩子輸掉或者做的不好,讓孩子感受到他不是最棒的 ,他只是一些地方棒,這就是我們現在好多育兒書上也提倡的“適度誇讚,具體誇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我們要誇讚孩子,但是要說出哪裡做的好,而不是一句“寶寶真棒!”.比如孩子畫畫線條畫的比以前好了,你可以說,“寶寶,你今天線條畫的非常好,有進步,線條畫的真棒!”等等。

    平時也可以帶孩子外出參加一下活動,讓孩子在真正的實踐中看到還有比他更棒的,自己儘管做的也很好,可能也沒有得到別人 的誇讚等等。現在一些活動最後會給小朋友們小禮物做紀念,當和他一起的小朋友沒有得到時,可以和他說沒關係,我們雖然沒有得到小禮物,但是我們玩的很開心等等。孩子會回憶這個活動過程給他帶來的快樂,還能認識其它的小朋友,好處多多哦。

    但是我要告訴家長的是,既然你已經認識到孩子的這點不好,太好勝輸不起的確是不好的。那麼家長要想改變孩子的這點,千萬不能著急,孩子心裡認為的那個勝利沒有那麼容易改變,家長要多些耐心,不能訓斥孩子,不然孩子又會感到無助。

  • 3 # 蛋寶

    我家孩子也剛好五歲多,她在四歲的時候就是這樣,什麼事情別人都不能比她好,遊戲輸掉就會發脾氣。誇別人畫的畫比她好就會受不了,躲起來偷偷哭。我們就開始引導她輸贏不重要。才開始是和家長比知識問答,當然答不過就會耍賴打人,我們就告訴她,這樣子以後我們就不陪她玩了,她只有好好學習才能贏過我們。要知道爸爸媽媽比她學習的時間長,知道的當然更多,她要更努力才能趕超我們。和小朋友一起的時候,也是要分高低的,我就直接告訴她都很好,她當然不滿意,說媽媽不愛她,我就告訴她,每個孩子在自己媽媽心裡都是最棒的,要讓別人公平比較才能定高下。就算別人以為你的不好也是審美不一樣,眼光不一樣,就像有人喜歡吃榴蓮而你嫌它臭一樣。總之就是慢慢滲透吧。現在我覺得這種做法也有弊端吧,孩子現在有點太樂觀了,沒以前積極要強了。就像上次老師安排拍球比賽,我讓她在家好好練習,她就反駁我說:比賽不重要,開心最重要,我本來就不擅長拍球,我的長處是舞蹈。哎,教育還要張弛有度,自己把握。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定不同的方案。

  • 4 # 航爸養正學堂

    可以玩一個“輸了不哭”的遊戲,誰輸了不哭,還敢“再戰”,就是勝利。

    孩子玩遊戲輸了,生氣哭鬧都是很正常的。孩子的世界很小,往往會把遊戲看得很重,這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孩子經歷的失敗少,情緒控制力弱。

    孩子玩遊戲輸了哭鬧,家長不要批評,也不要過度安慰,讓孩子哭一會兒,再靜一靜就好了。我們小的時候,孩子們一起玩,輸了也哭,哭完了又繼續玩。沒有家長在場,也就不存在這些問題。

    孩子沒有對等的玩伴,是現在社會的一個大問題。家長和孩子玩,如果孩子一直不能贏,孩子會失去信心。如果一直讓孩子贏,孩子又會過於驕傲,還會造成成輸不起的情況。所以,最好的解決的辦法,是多生幾個孩子,讓孩子們有基本對等的玩伴。

    家長和孩子玩,要讓孩子有輸有贏。孩子輸的時候,要指出,雖然你輸了,但是這次你比上次已經有進步了。只有一直有進步,總會贏的。孩子贏的時候,家長也可以撒潑打滾,讓孩子知道這樣不好。家長輸了,也可以嚎哭一會兒,惹得孩子哈哈大笑。然後,家長要告訴孩子,輸了是可以哭的。哭完了,勇氣就又回來了。

    另外,可以玩“比誰不怕輸”,“看誰能含著眼淚戰鬥”的遊戲。把遊戲的重點放到“不怕輸”上面來。

    最後,家長們要懂得,孩子哭是好事情。把壞情緒化掉,才不會傷害到身體。哭點低的孩子,並不代表懦弱。過於糾結孩子哭的問題,是現代家長的通病,也是教育的大敵。

  • 5 # 派媽日記

    對於孩子玩遊戲一定要贏、輸不起的問題,說一下我的觀點。

    這個問題,我兒子在4、5歲的時候也經常發生。幼兒園玩遊戲輸了要哭,課外班考試前不斷說要得第一名……身邊大多數家長都說:這孩子上進心強,多好啊。可我覺得這不一定是好事,孩子如果只接受成功,不能面對失敗的話,那麼當挫敗來臨,就會沮喪和抱怨,得到的大多是負面的情緒。這樣想過之後,我開始總結孩子不能輸的原因,併為之做出對應的對策。

    1、家中的小明星

    孩子小時候,姥姥姥爺在家裡幫忙照看了兩年,可以說孩子是全家圍繞的中心,儼然成了家裡的小明星,習慣了在家裡所有事都佔據優勢,理所當然地接受著家庭的重視,因此,孩子在家裡基本不知道什麼叫失望。

    對策:後來開了家庭會議,必須改變這一現象。首先把孩子當成普通的家庭成員,沒有任何特權。當然這一轉變的初期是很難的,但只要堅持下來,結果是非常可喜的。孩子體會到自己有責任照顧好自己,很多時候還會幫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漸漸地,他認識到受重視或被忽視,成功或失敗都是正常的,而且不會為此感到任何不適,因為他會覺得我們和他都是平等的關係。

    2、過度誇獎

    家裡就這一個孩子,家人不自覺地對孩子就會賦予很高的期望。在家人心中,自己家的孩子一定是最棒的。親戚聚在一起時,也會不斷地說:“派派是我見過所有孩子裡最聰明、最乖的。”在過於頻繁的誇獎下,孩子很容易的就上了癮,不自覺地就產生了爭強好勝的念頭,總想爭第一以獲得更多的誇獎。

    對策:調整誇獎的說辭,當孩子有了進步,就誇一下他的努力:“派派比以前做事細心多了。”“派派今天的畫畫的特別形象,真好看。”“這次考試你複習的很好,很努力。”杜絕類似“你又得了第一名,真棒!”“今天你吃飯吃的最快啦!”這些說辭。

    3、孩子缺乏安全

    孩子小時候,我和孩子爸爸都忙於工作,對孩子的關注不夠。每次晚上下班回家孩子都會表演一些節目,驚訝於孩子每天的變化,每到這時我都會給出異常歡喜的表情和讚揚。久而久之,孩子誤認為只有他做到最好,才能吸引到父母的關注,因為他需要的愛都是在自己成功之後才能得到的。

    對策:狠狠地反思了自己的失誤後,開始逐漸減少工作的強度,增加與孩子溝通和親密接觸。讓孩子感受到任何時候,我們都是愛他的。

    總結:當孩子糾結於自己的失敗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還小,能做到這一步已經非常了不起,媽媽真心為你不肯放棄的努力而驕傲。而且,無論結果如何,媽媽都愛你!

  • 6 # 愷博媽咪

    孩子輸了比賽哭是種自然發洩,也是要求上進的表現,家長不能說“輸就輸吧,沒關係”,否則會助長他無所謂的心態,而應幫他分析失敗原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

    試著與孩子共情

    接納孩子的感受: “你輸了很難過,媽媽能夠理解。”——這只是“共情”的初級階段,“媽媽小時候比輸的慘多了”孩子一聽情緒基本平復了,孩子也可能變成“二皮臉”,不拿失敗當回事,習慣性受挫。

    失敗讓人進步

    培養一個人的正向思維,應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告訴孩子:“失敗是成功的媽媽”。利用每一次挫折進行訓練。啟發式提問就是很好的方式。獅子厲害嗎?”“厲害”“有長頸鹿高嗎?”“沒有。”“跟海豚比游泳能贏嗎?”“也不能。”“但是獅子還是很厲害對不對?” 每個孩子的自帶基因裡都有一定的優勢和劣勢,而未來是一個多元化競爭的時代,如果有條件,儘量給孩子更多的學習體驗,培養全才很難,但總能發現一些適合孩子的舞臺。只要有掌聲存在,孩子就能找到自信,不會因某一方面的失敗而否定自我。

    教會孩子“贏“得技能

    暫時性失利之後,通過努力,下一次贏回來,這是振作信心的根本。很多失敗,其實離成功很近,只在關鍵節點,缺一點點技術。父母若能適當介入,教孩子一些核心技術,便能助推孩子成功。

    生活小竅門,需要家長用心和孩子交流,才能培養出感情上的出眾的寶寶

  • 7 # 現代家長教育

    ① 首先,如果是電子遊戲,我建議各位家長不要給孩子玩,一旦遊戲上癮,必定後患無窮;

    ② 第二,如果是益智遊戲,請家長們陪孩子一起玩,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更多的瞭解孩子;

    ③ 第三,玩遊戲是為了益智,鍛鍊和開心快樂的。家長陪孩子玩遊戲,就要讓孩子有輸有贏,孩子贏了,可以培養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孩子輸了,也是一個教育契機,因勢利導,培養孩子面對失敗、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把關注點由輸贏轉向思考和探索。

    ④ 第四,家長陪孩子玩遊戲時(如:堆雪人、拍籃球、跳遠、跑步等等),有時要有意識的讓孩子贏,培養孩子的興趣,鍛鍊孩子的能力;有時,孩子輸了,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找方法。遊戲結束後,和孩子聊天:“今天你玩的開心麼?”......

    “開心就好,輸贏不重要!”

  • 8 # 反迷你間諜組丶冰鋒隱

    輸贏不是一切,而是唯一。

    人不可以輸不起,但不能認輸。

    笑過、哭過、贏過、輸過,但從未服過。

    人若是服輸、被命運支配,那活著有什麼意思。

  • 9 # 悠媽顏知

    我個人認為輸贏很重要,不重要的話為什麼要比賽?

    全心全力的去比賽,看輸贏,但也要有坦然接受輸的心態。

    我覺得你沒必要給孩子糾正輸贏很重要的想法,只需要讓他接受怎麼去應對輸,怎麼看待輸,怎麼接受輸。

  • 10 # Sunny75654

    我的方法是和孩子玩遊戲,五次裡我贏一次,然後慢慢5次贏兩次,贏三次,這樣慢慢來。開始孩子一輸就不幹了,不玩了。慢慢的就可以接受輸的多一些。

  • 11 # 千里老師

    贏其實很重要,這是競爭的社會

    我女兒有個同學,也是努力追求贏,幾乎不肯輸。這不是壞事情,她能夠在幼兒園生活自理能力比賽上拿到毫無爭議的第一名。她會努力的贏,包括學習上也不肯落後於其他同學,所以每一項任務都做得比較優秀,贏是很好的特性。

    如果他認知中覺得輸贏不重要,會不會導致其他問題的出現呢?例如,輸了也無所謂,那麼我似乎也不需要努力了。成績差一點就差一點,我輸得起。

    有些場合是需要追求贏的,但是也需要輸得起

    在陪女兒看《小豬佩奇》時,裡面有一集印象挺深刻的,是豬爸爸的世界記錄被打破了,然後佩奇很傷心。豬爸爸問:這個記錄很重要嗎?佩奇說:是的。然後豬爸爸就去準備了!這段讓我發現在某些重要場合,贏是必須的,例如高考。

    有人贏自然就有人輸,在遇到輸局時需要的是接納比賽結果,孩子需要理解比賽規則然後接納比賽結果,還需要看看那些在比賽中輸了的運動員是怎樣的。那些運動員並沒有認為輸贏不重要,他們也會傷心難過,但是還會尊重對手。作為比賽贏家,他們也需要照顧輸家的情緒。

    輸贏很重要!但是在比賽(遊戲)後是接納比賽結果,幫助孩子分析如何可以贏回來,讓孩子能有動力繼續戰鬥。在贏得遊戲時,可以關懷輸家,讓孩子成為被尊重的贏家。

  • 12 # 勤哥育兒

    為了避免孩子輸不起的現象,父母在和孩子玩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讓孩子要適度

    為了激發孩子的興趣,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適度的機會“贏”幾個遊戲,並在和他們玩的時候體驗遊戲的快樂。但是,隨著孩子對遊戲的熟悉程度和水平的提高,父母應該逐漸顯示出他們的真實水平,這樣他們的孩子才能有輸贏。

    2.提前制定規則,讓孩子們知道你在讓他。

    例如,當和孩子下棋時,父母可以和孩子預約讓他提前幾步下棋。一旦遊戲開始,雙方必須遵守遊戲規則,不允許再後悔下棋。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你在讓他,而不是父母偷偷讓孩子認為他們贏了是因為他們的高水平。

    3.鼓勵孩子與同齡人競爭

    由於成人和兒童之間力量的差異,雙方競爭實際上是不公平的。事實上,父母可以鼓勵他們的孩子多和同齡人玩遊戲遊戲,這樣每個人的水平都差不多。無論輸贏,他們都能更好地反映孩子的真實水平,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4.引導孩子正確對待輸贏

    無論你贏了還是輸了,你都必須在生活中面對它。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個正確的輸贏觀:你不會得意忘形,也不會失去理智!

    這要求父母在孩子失敗時不要攻擊或諷刺他們,他們也不必太緊張。如果父母用一顆正常的心來對待孩子的損失,他們的孩子就不會那麼在乎他們的損失;當孩子贏了,父母不應該太誇張和激動,適度地表揚和獎勵他們,這樣孩子才能用正常的心對待輸贏。

    此外,不管孩子是贏還是輸,父母都可以在比賽後指導孩子總結經驗教訓,幫助孩子提高水平。

    

  • 13 # 媚雨傳說

    五歲半,孩子玩遊戲只想贏不想輸,看得出來這孩子的個性很強,也很好勝。這位媽媽覺得很苦惱,用我的方法試試?

    首先,我們來個比較狠招,就讓孩子一直打。鼓勵孩子要贏哦,但僅僅只是口頭表達,不可用任何物質來強化。等待機會,一個人對同一個事物總會有疲勞期,到最後反問孩子,你總是不能輸,那贏了又如何,輸了又如何,總結一下,提醒孩子,頭髮沒多一根頭髮沒少嘛。(質問法)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嘗試著用非理性情緒療法和孩子探討一下。讓孩子自己表達出來,為什麼不能輸?輸又如何?來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並嘗試著讓孩子認識到,輸了也不過如此嘛,把結果看淡些。

    再次,在孩子的臥室,可以貼了一些便利貼,叫做“寫給孩子的話”告訴孩子,人生是一個長跑的過程,有輸有贏是生活常態。將輸得起的觀念在日常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吧。

    最後,我建議家庭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很重要,成績也很重要,但是作為家長,內心一定要明白,所有的一切,不都是為了過得更好嗎?我們生命中的大多數人,真的很普通很平凡,首要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才能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鑽研,做一個真正快樂的人。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求同存異吧,希望朋友能允許各類聲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些清貧的農家娃為什麼讀書特別刻苦,他們心中都有哪些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