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爐飛雪2020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它是最好的出路!對窮人的孩子來說,要改變自身命運,要讓長輩過上好日子,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除了刻苦學習參加考試還有更便捷的路嗎?窮苦家庭的孩子刻苦學習會有何念想?

    (1)改變生活方式。八九十年代時興鐵飯碗吃皇糧,農村人都渴望跳出農門。以前我讀書時,沒誰叫我刻苦學習。讀小學四年級有次跟隨母親去河裡洗衣服,聽著一群婦女又在說自己的婆婆小姑子這不好那不好時,我突然一陣心冷:“為什麼她們在一起總是說自家人壞話?我以後也要在鄉村過這樣的生活嗎?不,我不要。”回到家,看到牆上張貼的一張印著女警察的紙畫,我心潮澎湃,一定要好好讀書才能過不一樣的生活!想通過讀書改變生活方式的孩子應該不少……

    (2)不甘貧窮日子。如今有的高三教室掛出了“沒有高考打得過富二代嗎”這樣的標語,我相信沒哪個老師會譴責學生這樣的心聲。如果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恥辱就是第二好的。自己為何要甘於過得比別人差?中國的高考制度實現了最大的公平,任何一箇中中國人,只要你有大學夢就有機會。從某個程度說,高考給了窮人逆襲的機會。刻苦學到了知識,能夠運用知識就能改變命運。

    (3)嚮往美好生活。誰沒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今網路發達,許多孩子無須通過腳步丈量也能通過眼睛到達世界各地!看到外面的精彩不會想闖一闖嗎?未知的世界不會想要探索嗎?有多少年輕人不會希望自己的生活質量比現在高几個臺階?

    (4)進入良性迴圈。一般來說,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意味著有更多的選擇。理想的城市,喜歡的工作,滿意的伴侶,稱心的家庭。在此基礎,後代子孫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辛苦一代人,利好幾代人!家庭窮苦,只要自己刻苦學習,不僅家庭境況翻身了,還福廕後代子孫,為何不刻苦拼搏?

    一個人生活的幸福指數雖說有時和窮不窮沒多大關係,可窮人不改變一下怎麼知道幸福的味道是不是還有其他很多種呢?

  • 2 # 讓漂泊的心靠岸

    我生在農村,也在農村長大。小時候教導我們的老師也都是農民出身,老師給我們灌輸的思想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小時候,農村經濟不發達,80年代初做農民在農村幾乎沒有什麼收入。收到的糧食都還要繳納一部分稅,剩上下來的一家人吃,能夠賣錢的少之又少。

    小學到初中,我所穿的衣服都是親戚在城市裡面寄回來的,很少有機會買新衣服。在上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家開始種蔬菜來賣,放假時我跟爸爸都一起,每人騎著一輛自行車,拉著一籮筐的白菜去賣。那時候,我還沒有一籮筐菜的重量重,自行車走在黎明的鄉村小道上面,一不小心就隨時可能會摔一個跟頭。那時就開始嘗過同齡人嘗不到的苦頭,自然成熟的比別人早一點。有時候菜收的少一點,爸爸乾脆就讓我一個人蹬自行車去市場裡面去賣。還會誰會跟別人討價還價。那個時候感覺吃的不是苦,感覺有點說不出來的那種自豪。總感覺自己可以幹大人的活了。

    在這種環境長大的農村孩子,怎麼不會珍惜上學讀書的機會呢?雖然我讀書的成績不是最好的,但是我是最勤奮的一個,因為我沒有什麼可以跟別人拼,有的就是像牛一般的勁頭。當你從小就吃盡各種苦頭,根本不用父母或老師安排你怎樣去學習你都會主動該如何去學習,如何調整好自己的時間,就像別人說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 3 # 三人行有我為師

    豈止是清貧的農家娃讀書刻苦,清貧的城市娃也一樣。

    不在於農村和城市,不在於清貧與溫飽。在於自立自強,自尊自信。

    請看,我的學生,城市娃。

    學生一,家境貧窮,父母以夜市擺地攤謀生。在我們這樣的學校裡,多少孩子上學放學家長車接車送,多少學生家教補課習以為常,只見父母大力的投入,不見孩子學業的產出。

    而他,不但上學放學自己步行,因爸媽在夜市的謀生辛苦,早上上學,自己煮點麵條解決早餐(不忍心讓在夜市很晚收攤的爸媽早起);晚上放學,也是胡亂吃點剩飯對付(爸爸媽媽已經去夜市出攤了)。

    課外補課就別想了,沒那個經濟條件。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懂事刻苦,考入本市頂級的重點高中;三年後的高考,依然成績優異,在其所在的重點高中也是佼佼者。

    鑑於自己家的條件,懂事的孩子,沒有選擇“遠方的詩和田野”,增添家庭的負擔;也沒有好高騖遠,而是從讀書和就業最實際的考慮出發,直接報考了本省內最好的醫科大學,本碩博連讀。

    相信他,以後也一定會是一個出色的醫生。

    學生二,家門不幸,爸爸是無業的酒鬼。不但不能為家庭和孩子帶來幸福,反而攪家不良。多少次,爸爸喝醉以後,在家又吵又鬧,令孩子又害怕又不堪;數不清的深夜,日漸長大的孩子要陪著媽媽,在街頭把爛醉如泥的爸爸拖回家;還要目睹媽媽為生活的種種奔波和為難……

    孩子一直很努力,包括考上大學後,依然孜孜不倦,依然保持每天學到深夜的節奏。

    後來,被保送到985大學碩博連讀。當他回來看我們的時候,當他接受各科老師的稱讚的時候,他輕輕地說:“就得指望我自己學習了!不然,我還能怎樣?”

    令我們一些瞭解他家情況的老師唏噓不已。

    清貧的娃,自助者天助!你的苦難,照亮你成長的路,鋪成你成功的路!

  • 4 # 飄1962

    我的經歷告訴我:清貧是一種財富。

    我的家鄉在偏遠的不通公路的鄉村,一條蜿蜒曲折的地河決定了我家鄉的格局。順地河再向北走,大概要走三裡地吧,又一屯子,就是我上學的學校所在地了。我記憶最深的是每年的冬天,我和夥伴們頂著刀子似的小北風上學的每一個早晨,用我們東北話說,就是那種嘎巴嘎巴冷,用我後來搞文學創作的誇張手法說,就是冷得彷彿小北風都給凍得奄奄一息了……我上學的小夥伴還有三個,一個是我堂叔伯哥哥,外號叫小九歲,因為自從他虛九歲那年,大人們問他,你幾歲了,他就告訴人家,九歲了。十歲十一歲時他也告訴人家九歲了。他上學那年虛十一歲,生日小,週歲九歲;我虛十歲,週歲八歲;另外兩個小夥伴一個是我叔伯弟弟一個是我表弟,他們倆虛歲都比我小一歲。那個年代,學校離家太遠,七八歲的孩子是上不了學的,所以我們上學都晚。

    中學的時候,我們十五六歲了,又結伴兒去上中學。中學依然是沿著地河繼續向北走,大約要走三十多裡地吧,到我們的鎮上——那時還叫“公社”——唯一的中學去上學。我們需要住宿,每週末要走三十多裡地回家一趟,每個月每個人要背三十幾斤苞米麵到學校食堂換餐票,好在我們哥幾個一道,歇幾歇,也不覺得累。每年秋天,學校為了勤工儉學,還要求每個學生向學校上繳一百五十斤青草,學校給我們放兩天割草假,我們打完草,還要背到學校去,三十多里路,我們要走上小半天的時間……快畢業的時候,國家恢復高考了,我們四個人中,只有我最幸運,考了出來……

    現在,我混在城裡,他們三個依然在老家,在陪著蜿蜒的地河蜿蜒著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恬淡而自然。我那個叫“小九歲”的哥哥有兩個女兒,都考上了大學,而且,都成了人民教師,我表弟一兒一女,也都考出來了。現在,唯一把兒子留在老家的,就是我叔伯弟弟了,他孫子也已經上小學了……

    農村苦嗎?清貧嗎?我沒有答案。

    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看看三個夥伴兒,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比我誇張的皺紋爬滿了幸福,小酒一喝,牛B一吹,看著越走越遠的地河彷彿是我們的歲月,有歡樂的浪花,有雨中的悲吼,有雪後的安祥……我們心裡念著的,是地河的蜿蜒,就是因為有了這種蜿蜒,才像我們臉上的皺紋,更隱藏著智慧,否則,對於河流來說,太直,不但自己不方便,大地也不很舒服;對於我們來說,什麼都是浮雲,只這個道理深刻……

  • 5 # 使用者3962266664

    只有知識才能改變人的命運,貧苦人家的孩子他從小就知道父母的艱辛,只要努力刻苦的學習才能不走父母艱辛的道路。我村裡就有這樣的真例項子,一對父母從小沒讀過書,夫妻兩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可他家兩個子女都是大學生,大女兒大學畢業繼續攻讀,現在在國家機關工作,兒子在杭洲教育部門工作,全村人都為他們高興。當我問及他們時你們倆是怎樣培養孩子時,他說全靠他們自己努力,我們沒文化幫不了他們,真的是這樣,為了在經濟上幫他們讀書,這對夫妻可算是苦了一輩子,孩子的爸爸沒文化在企業上班幹最累的活(搬水泥),母親在食堂燒鍋,下班回家種田,有好多次把自家的毛豆剝了賣給食堂盡一直剝到天亮,他母親沒文化但說話實在,她說,我們就是吃了不認字的虧才幹最累的活,我們沒本是求人但我們讓孩子求書本,我們沒有多大的掙錢能力但我們求土,多麼實在的語言,孩子的爸爸由於生活太累過早的離世,沒有享過子女的福,在去年他兒子結婚時我在婚禮上講他父母為了他姐弟所吃的苦受的累時,在場的人都哭了。

    希望所有學有所成的孩子都不要忘了父母的恩!

  • 6 # 南人北行

    作為一名從山裡走出來的70後,我想我可以作為清貧農家娃的代表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只有刻苦讀書才是唯一的道路!

    我們知道前一段時間有位北大才女頻頻刷屏,她的作文《賣米》看哭無數人,因為它告訴我們:

    有些人只是生活,就已花光所有力氣!

    這位走出大山的北大才女,1979年出生於湖南醴陵山區農村,她叫張培祥。1997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法學院。2001年攻讀法學碩士,以《大話紅樓》風靡當時全國高校BBS論壇。

    張培祥獲得北京大學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的紀實文學——《賣米》,讀來看似平淡,卻如《多賣三五斗》一樣,於平實中見崢嶸,生活不易,難以摹狀!

    但不同的是,在作者身上,沒有半點被生活打敗的氣餒和頹唐,只有繼續生活的堅韌和勇氣!

    她腳下那段擔著大米踉蹌走過十幾裡的趕集山路,起先是通往活著的路,後來是通往未來的路!只可惜,她再也踏不上回家的路!

    張培祥,這位北大才女,用她短暫的一生也告訴我們:

    有些人拼盡了全力才走出大山!雖然生命短暫,卻曾發出過耀眼的光芒!

    我的出身和生命節點與她很相似,一樣在70年代末出生于山區農村,一樣在1997年這個香港迴歸的重要時刻走出大山,乘坐30幾個小時的綠皮火車,來到了北京求學。

    當然,在才情上我與她相去甚遠!不過走出大山的決心和毅力卻不減半分!

    因為出身於70年代的我們,生活雖有歡樂,但卻不是詩和遠方!你以為的農村生活是這樣:

    騎在牛背上不假,但是陪伴牧童的不是悠揚悅耳的短笛,而是明早要背的書,要默寫的字!生活裡沒有詩意,只有粗糲!

    我叔叔家的幼弟,在叔叔不幸去世後,稚嫩的肩膀甚至已經扛起了爬犁!而我童年回憶裡最深的印象,就是放牛和打豬草。

    野菜的味道久久縈繞不散,至今仍記得有的辛辣刺眼,有的清香撲鼻,多數淡而無味!以至數年後,我走在公園裡,最喜歡聞的不是花香,而是工人刪草的味道!

    我想每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無外乎只有兩條出路:外出打工和外出求學。不想前者就只有後者,所以沒有退路的農村娃就只有刻苦讀書,發憤圖強這一條道走到黑!

    走過了那麼多的山路,我想,既然選擇了遠方,就風雨兼程吧!

  • 7 # 藝樹憶書

    郭德綱曾經說過,自己願意給別人當一隻狗,跟著說相聲混口飯吃,但沒人要他。最後,逼的他無路可走,結果成了一條龍!

    農村孩子要面對的現實:你苦苦追求的終點,只不過是別人的起點。

    現實生活中,學習不上進,沉溺於遊戲的大多數孩子都是生在衣食無憂的家庭。一個生活困難,吃飯還是問題的家庭,根本無法給孩子提供一個沉溺遊戲的機會。

    很多孩子的優秀環境所迫,他們沒得選擇,沒有退路,只有學習這一條出路,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

    農村很多人文化程度都不高,一直依靠賣體力養家餬口,但他們大多數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因為他們懂得生活之苦,不想自己的孩子將來也和自己一樣。

    各種網路短視訊、主播、網紅迅速興起,但對於大多數農村孩子,學習仍然是唯一能夠真實改變自己命運的最佳途徑。

    即便是現在,農村的教育水平仍然很難和大城市的教育相比。除了師資、教學裝置的差距,還有學習環境的差距。

    大城市輔導班、網路課都非常方便,孩子提升學習成績的途徑很多。而農村的孩子,只能依靠學校的課堂,很難獲得其他途徑的提升。

    要知道,新東方、好未來等輔導機構從來不會在鄉村開辦分支機構。

    現在的大學報考都是按省劃分,對於農村孩子是很不公平的。考個同樣的大學,農村孩子付出的努力要比城市孩子多很多。

    但這個誰也改變不了,對於農村孩子,只得在這個不公平的比拼中,通過自己超常的努力來取勝。

    自古都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在窮苦之家,唯一的希望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 8 # 飛雲過盡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讀書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唯有讀書才能讓自己走出農村,這樣的機會誰能不珍惜呢?

    假如他們不努力讀書,他們就得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一輩子都呆在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莊稼地裡忙活。為了生存四處漂泊打工賺錢,在社會底層無論怎樣努力都只能在溫飽線上苦苦地掙扎。

    父母的苦和累這些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要想改變命運,除了讀書別無他法。曾經有一個村子的一戶人家,因為母親在十年內亂中高中畢業後因為父母都是老實的莊稼人,家裡沒有任何關係,不得不在村子裡和村民們一起幹活,雖然村裡小學老師極力推薦她去村小學教書,然而村支書卻百般刁難,硬是壓著不讓她去,非要她去村裡和村民們一起勞動。而村子裡的人也不待見她,隨時都在她的面前冷言冷語。“什麼半天雲掉隊高囪(高中),還不得和我們一樣幹活”。“讀那麼多書有用嗎?還不得和我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背太陽過西山”.......等等。

    當年的那個女孩曾經對她自己發誓:自己這輩子走不出農村,假如將來成家了,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走出農村。幾年後,她成家了,有了一對可愛的兒女,在女兒剛四歲兒子剛剛出生那一年高考恢復了,她當時從報紙上看到這個訊息,把倆個孩子攬在懷裡開心地哭了,她對孩子們說:“我們有希望了!”她把她所學的知識一一傳授給了孩子,並且對孩子們要求非常嚴格。孩子們也很爭氣,憑自己的能力一路免費從村小考到縣重點初中,再從縣重點初中考到全國前五十強的市重點高中,再從市重點高中考進985.211名校。

    當時整個村子都震驚了,也就是在她們家的帶動下,村民們開始重視孩子讀書了,從那以後村子裡流流續續就有考上大學的孩子,到目前為止,這個村子一共考出去了二百多個大學生。

    既然命運給了他們比別人低的起點,他們只有努力向上跳躍才能改變現狀,

    她們唯一的念想就是走出農村,考上理想的大學,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 9 # 隨筆愚人

    首先,在條件不太好的農村裡,即使村民們無法創造多大的財富,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很勤勞的。吃苦耐勞是刻在大部分農村人心裡的優良品質。長在這樣家庭裡的孩子,天天耳濡目染的,刻苦勤奮也就自然而然的刻在他們骨子裡了。

    其次,在很多農村裡,經常能看到的一句標語大概是這樣的:讀書是最好的出路,是我們擺脫窮根的唯一途徑。天天看著類似這種標語,很容易就被"洗腦"了。而且老師跟家長也經常會說類似於:"讀不好書,長大了等著回家養豬。"這種話。在這種環境下,只要是堅持上學的,基本也會認為讀書是最適合大眾的出路了。我至今也還是認同這種觀念。

    再有就是有挺多村裡的孩子出去大城市的機會很少,有的甚至只能在螢幕前看看。但是,只要他們被大城市吸引了,不管是因為大城市的繁華,亦或是因為大城市的新鮮神祕也好,他們心中就容易埋下一顆種子。那就是要待在那裡,要在那裡立足。而孩子們深知自己目前的沒有任何優勢能幫助自己在大城市立足,什麼人脈,財富,權利,這些是大部分村裡人都沒有的。於是腦海裡那句話又出現了:讀書是我們最好的出路。所以,很多人認準了刻苦讀書能幫到自己。

    以上。

  • 10 # 指間執念326

    人生從來都沒有捷徑,沒有垂手可得的成功。對於清貧農家娃的我,深知努力的意義。

    小時候,家裡特別貧困,我和弟弟都沒有上過幼兒園,都是爸爸在家裡教我倆識字,到了八歲才有機會去上學,爸爸拿家裡的雞蛋給我和弟弟換了兩個書包,我和弟弟開心了好幾天。剛上學的我們深知這個學習機會來之不易,所以格外的努力刻苦,那時候刻苦讀書就想著要好好珍惜這個機會,對學習也充滿了激情和興趣。

    後來,家裡供我和弟弟兩個孩子上學,日子變得更為拮据,老師天天催學費,爸爸出去賣水果和蔬菜,湊了好幾天才夠交學費,那時候我和弟弟吃爛掉一半的蘋果都覺得好幸福,那時候刻苦讀書就為了能取得好成績,不想辜負爸爸的辛苦。

    到了初中,即使申請了貧困生補助,家裡的情況還是供不上我和弟弟,那時候我學習比弟弟好,爸爸總是把積蓄都給我交學費,弟弟就一直拖欠學校好幾天,弟弟被老師催的鬧心,有知道家裡的情況,就選擇了退學。就這樣,弟弟把學習的機會都讓給了我,我想我要更加努力,取得好成績,以後要出人頭地,掙好多錢,來改變家境,改善家人的生活。

    從小學到高中,我都是名列前茅,成為爸爸的驕傲,我從來沒覺得學習枯燥,也從未想過輟學,一直努力著,加倍刻苦著。

    可是高三的壓力,讓我發揮失常,我沒能考上理想的大學,進了二本院校,但我依然加倍努力,那時候就想著要在大學爭取獎學金,救助金,要考上公務員或者找個好工作,這樣我才有機會好好報答這麼多年爸媽對我的付出,才能補償弟弟,才能從此改變貧窮的家境,一家人過上好生活。

  • 11 # 農家心理

    在農村人的觀念裡,只有讀書才可以出人頭地。

    農村的孩子,沒有有權有勢的爸爸做靠山,沒有富裕的經濟條件去創業,甚至沒有足夠的金錢去購買吃的、穿的、用的。

    他們唯一擁有的資本就是自己,只有刻苦讀書,習得知識,強壯自己,適應社會,才能在社會中立足。

    小時候,媽媽經常告訴我,:“孩子呀,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不受種地這份罪。”

    在這個社會上,農民應該屬於最底層的勞動者,面朝黃土背朝天,風吹日晒,漢撒乾田,收入卻是微薄的。

    二十年前,我的爸爸種了四畝甘蔗,甘蔗長勢很好,爸爸非常高興,想著今年會是一個好收成。

    甘蔗成熟了,爸爸把把四畝地幾萬棵甘蔗一根一根收了回來,堆成了一個甘蔗跺,準備一車一車拉倒市場上去賣。

    而此時,爸爸滿腿的黑泥,手指頭被甘蔗劃傷的傷口還在滴血,黢黑的臉上只有眼角的皺紋縫隙裡是白色的肉皮,頭髮和鬍子長的很長也沒有打理。

    我想,這些甘蔗是爸爸用血汗換來的,一定會賣一個好價錢。

    可誰知,甘蔗才賣了一車,跺裡的甘蔗就開始壞了起來,最後都沒有賣成錢。

    一年的收成就這樣毀於一旦,家裡沒有錢交電費,所以,我們家點了很久的蠟燭。

    家裡沒有錢,買不起雞蛋,所以,我經常去小河邊撿鴨蛋,拿回來讓媽媽炒著吃。

    經歷了貧窮,才會真正地發自內心地想要崛起,想要努力奮鬥,不再受那貧窮的苦。

    所以,為了擺脫貧窮,擺脫烈日的暴晒,擺脫農忙時候累得癱軟的感覺,一些清貧的農家娃特別刻苦地讀書!

  • 12 # 清水無塵

    沒傘的孩子快點跑,讀書苦,不讀書的人生更苦。越早開始讀書,人生過得越輕鬆。

    (1)因為窮,曾經把讀書當成改變命運的唯一的一條路。

    我是農村裡土生土長的85後,家裡有3姐弟,我是家裡的老大。

    我清楚的記得,我小的時候,我家裡可以說是村裡最窮的那種家庭。因為我的父親是老實巴交的農民,而我母親又是殘疾人,家裡孩子又多,從小備受村裡人欺負。

    我從小學到初中,一直在班上都是前3名,按農村人的說法,也是一棵讀書的好苗子。可因為家裡窮,再加上我爸爸的重男輕女,我只上到初中畢業就輟學了。要說不恨,還真的很恨貧窮,讓我沒有讀上書。

    (2)白天上班,晚上讀書,始終覺得讀書能夠改變命運。

    我在深圳打工的時候,還不到16歲,每天需要在車間上班12-14小時,甚至16小時都有。但即使條件這麼辛苦,我還是在工作之餘,趴在鐵架床上讀書寫字。

    我到現在還記得,當時工友們下班了就出去壓馬路,或者吃宵夜,而我從來不出去,每天都呆在宿舍看書,做題,聽英語。

    我一直到現在都很自豪,我只在流水線上做了2年多員工,就被提升為車間管理員,後來又順利做了部門主管。

    可以說,讀書,真的改變了我的生活,讓我從最底層的車間做到了辦公室,也算是實現了從小的夢想。

    (3)當不用再發愁生計時,讀書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

    如今我和丈夫結婚7年,丈夫跟我一樣也是靠讀書改變命運的農村孩子。經過這麼多年的奮鬥,我們也終於可以喘口氣,不再為生計發愁。

    但不管日子過得怎麼樣,我和丈夫每天都堅持讀一會書,也帶動我們的孩子一起讀書。對我來說,讀書真的是一種精神享受,也是一種很好的生活習慣。

    總之,作為一個農村孩子,作為一個讀書真的改變了命運的姑娘,我真心覺得讀書是一件很好的事。

    我始終認為,餘生,最好的狀態是,想做什麼儘管去做,學習、鍛鍊、成長、提升、挑戰都不分年齡或階段,完全就是你願不願意打破自己固有的思想。

    最後用奧黛麗赫本說過的話結尾:珍惜生活,不管發生了什麼,不管遇見誰都要享受這次經歷,在我看來,過去的經歷讓我懂得珍惜現在,我不願再在將來的疑慮中蹉跎眼前的時光。

  • 13 # 歲月如華

    題幹是:一個清貧的農村娃為什麼讀書那麼刻苦,他們心中有哪些念想?

    看到這個題我非常有感觸,就選擇它來回答,因為我是來自農村的娃。沒錯,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娃。當時上學我就是非常刻苦一類的農村娃,我當時心中所想的,雖不能代替全部刻苦讀書一類的農村娃,但至少可以代替大部分努力刻苦的農村娃的心聲。

    1、當時家中兄弟姐妹很多,家中生活很清貧,雖沒有餓肚子,但是一年到頭也吃不上一頓白麵饅頭。

    家中兄弟姐妹又多,即使過年有饅頭吃,也還要先讓弟弟妹妹們吃,所以很多時候,我吃的時候已經沒有了。

    但是隔壁伯伯家總有白麵饅頭吃,因為伯伯是吃公家飯的(非農業戶口在糧站上班的)。他家姐姐們能夠吃到饅頭還有白米飯。

    我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想去過祖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要進城去生活,這也促使了農村娃的努力刻苦學習。

  • 14 # 00行者妖猴00

    窮人家孩子早當家。因為家庭基礎和家庭環境的原因,窮人家的孩子往往會被大人時常帶入到現實生活中的基本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參予到家庭生活的生產過程中,所以真切而過早過多的接觸了生活的本質和生存的規則,從而內心實實在在的感觸到了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真諦和法則,非常的明白“自己不奮鬥沒人替自己奮鬥,自己不爭取沒人替自己爭取,自己不自力更生自強自立沒人替自己代勞助力,自己不劈風破浪沒人替自己迎擋風雨”,因而“自力更生,自強不息”往往是農家娃銘刻在心底的座右銘,如果深入瞭解和理解了農家娃生活的現實真象這一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 15 # 萱豆媽媽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從小他們就很懂事,很會照顧家人和弟妹,窮人家的孩子讀書都會比較晚,因此讀書的慾望在他們心中也會更強烈。

    好多貧困戶都是靠別人資助才能上學,因此他們會更加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機會。

    在山區裡,可以發現上過學的孩子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拿著書本在看書,吃飯、幫父母做事、或者帶弟弟妹妹們都在學習,不是說他們天生多麼聰明才走出了大山,而是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讓他們成為了強者,成為家人的希望,他們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這一條路。

  • 16 # 靠山4

    清貧的農家娃,比一般條件較好的娃,從小懂得吃苦耐勞精神,娃娃看到父母很艱辛,小小年紀會盡力去幫助父母,做力能所及的事,真的不在少數。

    步步上升立志有所作為,將來有期一日,書包翻身學業有成,幹一番大事業。

  • 17 # 藍田車伕

    知識改變命運。以前農村小孩只有通過努力學習,考上大學,才能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現在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資訊化的社會,上大學也並不是農村小孩的唯一出路,但不管做什麼工作,都缺少不了知識的武裝。所以,農村小孩讀書就相對刻苦了,任何人讀書都是為了武裝自己的。

  • 18 # 周理威

    讀書是窮人唯一的上升渠道

    窮人一沒錢,二沒關係,若不讀書這輩子是無法翻身的,

    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的資源都把控在官二代富二代手裡,窮人想做點什麼事第一沒本錢,第二沒關係,

    窮人讀書混的好也只能混箇中產階級就不錯了,社會階級已經固化了很難打破

  • 19 # 鯨魚一月

    讀書改變命運。

    這是他們最簡單的唯一的通天之路,要不然日子一眼望到頭。改變生活活下去。

    其次從底層出來反而更能體會底層勞動人民的辛苦。

    他們知道世間的疾苦,通過書本也知道世間極樂。通過書本明理,立志。讀書改變自己,當官,保護一方百姓。

    讀書少年,立志少年,這便是少年強則國強的原因,祖國因為這樣人存在未來充滿光輝。

  • 20 # 站在地平線

    一些清貧的農家娃,他們讀書都很刻苦,應該有這樣幾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他們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在平常的勞動中,他們就是勤勤懇懇的,不怕累、不怕苦,不偷懶耍滑,因而在學習上他們要發揚這一品質,勤奮學習,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因而他們會有好的成績。第二個原因是,清貧家庭的孩子,比其他家庭的孩子們較早地參加家務勞動以及其他方面的勞動,他們體會到了勞動的辛苦,而學習上的辛苦要比勞動的辛苦小得多,因而對學習上的辛苦都能承受,都能刻苦學習。第三個原因是,正是他們體會到了勞動的辛苦,他們想通過學習擺脫這種辛苦的生活方式,走上全新的工作領域,因而他們選擇刻苦學習。第四個原因是,有些清貧家庭的孩子,他們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想為國家、為民族、為人類做出貢獻,想活出精彩的人生,想實現自我價值,因而他們刻苦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小時候的玩的東西,有誰還記得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