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12975891471

    中華文化的三大文化源頭就是儒學、佛學和道學。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開,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帶著佛家的出世心態,憑著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業。這也正是南懷瑾所說的人生最高境界。

    張維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張維說,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文化,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張維說,儒家是追求入世、講究做事的,要求奮發進取、勇於擔當、意志堅定。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拿得起”。

    張維說,什麼是“拿得起”?且看這個“儒”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需”,合起來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種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滿足這些需要就需要去獲取。去拿,並且拿到了、拿對了,就是拿得起。

    怎樣才能拿得起?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須經過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體現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徑所在。

    張維說,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登上高樓遠望天際,正是躊躇滿志,志存高遠,一腔抱負。人生,志向決定方向,格局決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則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張維說,第二重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就越大的事業,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經受越大的磨難和困苦。這個世界從來都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第三重境界是“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說的是歷經磨難而逐漸成熟、成長,最終豁然貫通、水到渠成。這其中蘊含一個重要道理,就是蘇東坡所說的“厚積而薄發”。只有厚積才能薄發,人要做的,就是不斷厚積,等待薄發。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徑,也是事業成功的完整過程。

    張維說,佛家是追求出世、講究清淨的,要求能看到《金剛經》所言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做到《心經》所言的“照見五蘊皆空”。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放得下”。

    張維說,什麼是“放得下”?且看這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來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無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困縛;人不就是懂得拒絕,也就是放下慾望,超脫對外物的追逐。這兩點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禪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境界,正是路徑所在。

    張維說,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時,心思是簡單的,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別人說什麼就相信什麼。這樣看待世界當然是簡單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

    張維說,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這時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懷疑的,警惕的。大多數人都困在這一階段,雖然糾結、掙扎、痛苦,這卻恰恰是頓悟的契機。因為看到了,才能出來;經歷了,才能明白。

    張維說,第三重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夠了,經得多了,悟得深了,終於有一天豁然頓悟,明白了萬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這個時候他就不會再與人計較,只是做自己,活在當下之中。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Fluence月;面對世俗蕪雜,我只一笑了之。這個時候,就是放下了。

    張維說,道家是追求超世、自然和諧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觀天地、冷眼看破。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想得開”。

    張維說,什麼是“想得開”?且看這個“道”字—— “走”字旁加一個“首”字,也就是大腦要走起來。就是要明道,並依道而行。這種智慧,就是想得開。

    張維說,如何才能想得開?哲學大師馮友蘭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說,其中最高那層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徑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者社會的風俗習慣,而對所做的事並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這種“自然”並非道家那個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人就是這種人。

    張維說,二是功利境界。有些人,會為了利己而主動去思考和做事,雖然未必不道德,卻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損人利己。

    張維說,三是道德境界。有的人,已經超越了自身,而開始考慮利人,譬如為了道義、公益、眾生福祉而去做事。他們的眼界已經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間,胸中氣象和站立高度已經抵達精神層次。

    張維說,四是天地境界。當一個人的視野放到了整個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萬物根本,他就抵達了天人合一。這時他就已經不需要動腦子了,因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腦子,已經事事洞明,就像電腦連線到了網際網路。這種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張維說,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開。想開到什麼程度,則決定於人的視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人處平地,到處都會遮眼阻路;人登頂峰,世間便能一覽通途。這就是想得開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寬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開,往往都是畫地為牢、作繭自縛。眼光和思維所涉及的面,儘量往大了走、往高了去,則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

    中華三大文化源頭,指導中華民族文化實踐,成就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 2 # 使用者6027530953958

    關注中華文化的三大文化源頭就是儒學、佛學和道學。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開,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帶著佛家的出世心態,憑著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業。這也正是南懷瑾所說的人生最高境界。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 3 # 馬到成功267978574

    儒家、道家、佛教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 4 # 午後咖啡4666


    中國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昇華的燦爛果實。產生中華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黃河和長江莫屬了。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北方草原遊牧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麥咭小廚第二季什麼時候播出,冠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