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749846422283

    秦始皇嬴政,這位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帝王,開創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盛世,但他確殘暴的奪去了百萬人的生命!關於他的評價,譭譽參半多年來從未停止。

    然而,人們還是非常好奇,秦始皇真實的樣貌到底如何?

    我們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找到一些線索:

    司馬遷的記載中提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應,豹聲,少恩而有虎狼心。

    意思是:

    秦王嬴政這個人高鼻樑,細眼睛,胸部長的想老鷹,說話的聲音像豺狼,這種人刻薄寡恩,心如狼虎。

    郭沫若就這些描述對秦始皇此人做出了判斷:

    認為“摯鳥應”就是現在說的雞胸,是軟骨症的一種表現,“蜂準”就是馬鞍鼻,而“豺聲”就是氣管炎的表現,因此,他認為秦始皇很可能有健康上的生理缺陷。

  • 2 # 萌萌saturn

    1974年3月29日,陝西省西安市臨潼縣西楊村的農民在打井時挖出了秦俑的陶片西楊村本是驪山北麓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村莊。原先,這裡的村民祖輩相傳地底深處有"瓦王爺"。它根深地下,行蹤詭秘,從不輕易露面,然而誰一旦遇見,便會帶來不祥。比方說,好端端正在打井,本來已見漸漸出水,忽然招惹遇上"瓦王爺",頓時井底乾涸,只好認自倒黴。1974年3月,上級號召打井抗旱,西楊村決定把井打在村南160米的柿樹林畔。這裡地處驪山沖積扇前緣,累以山洪泥石流淤積,耕地間夾雜佈滿鵝卵石的灌木叢和廢棄荒灘。3月24日動工,挖到30米多深時,發現下面是紅燒土、燒結硬塊和炭屑灰燼,大家以為碰上了老磚窯址。繼續往下打,在5米多深處的井壁西側,陰暗的光線下終於露出"瓦王爺"凝靜的面容。村民們正詫異間,恰好公社幹部房樹民來檢查打井進度。他下到井底仔細觀察,發現出土的磚塊與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磚一模一樣,急忙告訴大家暫停打井,接著便匆匆趕往縣城報告縣文化館。

  • 3 # 三分文說

    秦始皇陵作為中國古代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的帝王陵墓(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縣城東五公里驪山北麓,作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儲存最為完好、規模較大的皇陵。秦始皇兵馬俑作為皇陵中最為重要和廣為人知的部分之一,於1974年被髮掘,共出土真人、真馬一致大小8000餘件,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最為偉大發現之一”,並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世界遺產名錄”。

    秦始皇陵最初是被陝西潼縣楊村村民打井時發現的。原先,這裡祖輩流傳有地底深處有“瓦王爺”的傳說。在1974年的一個夏天,村民們為了抗旱救災,在村南柿樹林畔打井,挖到5米多深的地方的時候 ,竟然真的發現了“瓦王爺”—— 一個陶製的人頭雕塑像。正好一位幹部來檢查打井進度,見到這個情景,他急忙把這訊息報告給縣文化館。經過文物部門幾年的勘查和發現,氣勢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終於展示在世人面前。

    秦始皇陵就這樣被公佈於世,後經過考古人員的發掘勘探。在離地表5米處發現了1000於個手持兵器的兵馬俑者。在之後又陸續發現了2號坑、3號坑,4個坑的陶俑加起來有1000餘個。

    秦始皇皇陵兵馬俑的發現奠定了秦始皇陵發現的基礎,在由後來考古學家向世界準確定位了秦始皇陵的準確位置。秦始皇陵的發現也是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偉大發現之一,更是想世界人民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力的璀璨成果和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偉大輝煌。

  • 4 # 張少傑奔波的貓

    1974年的時候在陝西省臨潼縣距離現在的秦始皇陵東面的西楊村正處於乾旱時期,農民為了獲取水資源就在村旁打井取水,村民在打井過程中挖到了一個陶製的人頭,由於當時村民比較迷信,認為挖到人頭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又將挖出來的陶製人頭埋回去了。

    之後當地村民又在那片區域挖出了其他陶製人的身體部件,這才引起了當地村民的關注,他們把這件事情上報了當地政府,政府又上報國家,國家派文物部門前來勘察。

    文物部門的考古專家經過鑽研和發掘發現了離地面五米下的一座俑坑,這座俑坑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這座俑坑裡站滿了手持兵器身披鎧甲威武雄壯計程車兵,同時這就俑坑被命名為一號坑,一號坑被發現後考古學家經過進一步的勘察和發掘工作發現了二號坑和三號坑,三個坑裡面的陶俑有加起來多達數千個。

    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奠定了秦始皇陵被發現的基礎,透過秦始皇兵馬俑周圍的勘察和研究,考古學家準確確定了秦始皇陵的位置。秦始皇陵的發現是中國考古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考古活動之一,秦始皇陵的發現也向全世界彰顯了中國的古代文明的燦爛和中國文化資產的雄厚。

  • 5 # 心定7

    秦始皇陵的發現可以算得上是機緣巧合,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距離現在的秦始皇陵東面的西楊村正處於乾旱時期,農民為了取水就在村旁打井,在打井過程中挖到了一個陶製的人頭,由於當時村民比較迷信,認為挖到人頭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又將挖出來的陶製人頭埋回去了。之後當地村民又在那片區域挖出了其他陶製人的身體部件,這才引起了當地村民的關注,他們把這件事情上報了當地政府,政府又上報國家,國家派文物部門前來勘察。文物部門的考古專家經過鑽研和發掘發現了離地面五米下的一座俑坑,這座俑坑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這座俑坑裡站滿了手持兵器身披鎧甲威武雄壯計程車兵,同時這就俑坑被命名為一號坑,一號坑被發現後考古學家經過進一步的勘察和發掘工作發現了二號坑和三號坑,三個坑裡面的陶俑有加起來多達數千個。

    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奠定了秦始皇陵被發現的基礎,透過秦始皇兵馬俑周圍的勘察和研究,考古學家準確確定了秦始皇陵的位置。秦始皇陵的發現是中國考古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考古活動之一,秦始皇陵的發現也向全世界彰顯了中國的古代文明的燦爛和中國文化資產的雄厚

  • 6 # 小司馬說

    題幹所問的應該是秦始皇陵兵馬俑是怎樣被發現的。因為秦始皇陵自古以來,世人皆知,其就坐落在今陝西省驪山腳下。

    而關於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則頗具傳奇。

    1974年,初春時節,今陝西省臨潼縣一帶出現了較重的春旱。為了抗旱,當地村民紛紛擇地打井,以尋找水源。

    是年3月,該縣驪山鎮晏寨公社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產隊亦決定打一眼機井抗旱。

    彼時打井,不同於今天我們看到的利用機械裝置,而是全憑人力輪流下挖,然後將井中泥沙陸續運出。

    3月29日,社員楊志發等人陸續下井發掘。隨著深度的不斷增加,到了離地面4,5米深的地方時,除了泥沙,他們在井下突然發現一些形狀怪異,殘破不全,看似用泥土燒製的陶俑碎片。而隨著繼續深入,破碎陶俑碎片越來越多。不僅如此,他們還挖掘到了比真人頭還大的完整陶俑頭、青銅箭頭、銅弩機、古代磚頭等物品。

    對於這些從井中挖掘出來的,尤其是那些比真人頭還大的陶俑頭,當地人深感這是一種不詳之兆,紛紛燒紙焚香叩拜。

    村民打井挖掘出陶俑頭的訊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遍全縣。

    (趙康民在修復兵馬俑)

    次月25日,時任該縣博物館館長、有著資深考古經驗的文物考古專家趙康民聽聞此事後立刻來到了西楊村。在西楊村,趙康民仔細審視了堆放在井口周邊,橫七豎八的陶俑殘品。憑藉專業知識及多年的考古經驗,趙認定這是“秦代武士俑”。考慮到該地距離秦始皇陵遺址保護區僅1.5公里,他再次斷定這些陶俑就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品。

    為避免這些珍貴文物被隨意丟棄或再次遭到破壞,第2天,趙便和其他工作人員將這些破損的殘俑運到了本縣博物館。

    在縣博物館,耗時3天,趙將這些殘損陶俑碎片經過反覆拼裝,復原成了兩個栩栩如生,面色冷峻,身著鎧甲,身高達178公分的古代武士俑。

    是年,7月15日,一支有著豐富經驗的考古專家組成的工作隊,開進了距離驪山秦始皇陵不遠處的西楊村。自此一場震驚世界的巨大考古發掘開始映入人們眼簾。

    自那時起,一個深埋地下,長達兩千多年的巨大陪葬坑重現人間。它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有著“世界第八大奇蹟”之稱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大坑。

    也是自那時起,神秘的秦陵開始再次引起世人矚目。

    (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大坑)

    在一號大坑,經過考古工作者辛勤耕耘,共出土了8000多件兵馬俑,這也是我們現在在秦陵兵馬俑博物館看到的樣子。

    除了一號坑,考古工作者透過勘探,又在一號坑兩側發現了二號、三號兩個大的殉葬坑。三個大坑呈“品”字形排列,總面積有50個籃球場那麼大。

    (二號坑出土的彩色陶俑)

    不同於一號坑陶俑的彩色單一,二、三號坑出土了大量的彩色陶俑。

    除了大量陶俑,三大坑還陸續出土了數量龐大的青銅兵器、古代戰車、戰馬、弓弩等殉葬物品。他們儼然一支訓練有素、武裝齊備的龐大軍事力量。

    (兵馬俑坑出土的銅車馬)

    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司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上面這段文獻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透過司馬遷的記述,我們可以得知,當年為了修造自己的陵寢,秦王嬴政共從全國強徵了70多萬民工。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兵馬俑坑只是秦陵陪葬坑的很小一部分。目前已知,在秦陵周邊像這樣的陪葬坑,大大小小還有四百多座!由此,我們可以想象整個秦陵的規模將是何等的龐大。

    據記載,嬴政繼位的次年即開始為自己修造陵寢,後又用時9年才將陵園的主體工程完工,直到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仍未全部告竣,前後共耗時長達39年。其用時是中國帝陵建造之最。

    古人講究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帝王尤其如此。他們生前享盡人間至高無上的權利與榮華,死後更是想繼續延襲這種待遇,故在生前他們就開始為自己建造規模宏大的陵寢。不僅陵墓建築規模宏偉,死後的陪葬品更是價值連城,不可計數。凡此種種,皆是為在死後還能繼續享受這些榮耀。

    (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兵馬俑的發現,冥冥之中,彷彿是天意。若不是1974年,村民在打井中無意被發現,這些成千上萬件珍貴的陶俑、兵器可能依舊沉睡於地下。

    兵馬俑的發現又直接揭開了秦陵的考古序幕。

    兵馬俑未發現前,人們只能透過文獻記載對其有個大概瞭解,而兵馬俑的無意發現則直接將文獻記載變成了現實。秦陵自此重回人們視野。

    而兵馬俑的出土也為研究秦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提供了第一手實物資料。透過這些珍貴的文物,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處在那個時代,古人高超的智慧和技藝。

    眾所周知,由於考古技術、歷史等方面原因,目前國家對秦陵的主體部分採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短時間內將不會進行任何發掘。

  • 7 # 野史日記

    郭沫若曾經對周恩來表示,想要發掘秦始皇陵墓,但是周恩來給他駁回了,並且肯定的說:“十年之內不要再提此事了。”

    因為郭沫若貿然發掘古代陵墓,造成很多損失,許多文物在遇到了空氣流動之後,眨眼間灰飛煙滅,一點痕跡都沒剩下。

    在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不發掘秦始皇陵墓是正確的決定,因為秦始皇陵對於中國來說,意義重大,這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的陵墓,其中或許包含了無數的珍寶和文物,對中國歷史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秦始皇陵始建於公元前246年,歷時39年,到公元前208年建造完成,整體造型,模仿了當時的皇宮咸陽,堪稱是地下宮殿也不為過,這樣規模的一個皇陵,在中國歷史上稱最。

    秦始皇陵至今2000多年,也曾經歷多次災難,但是好在都有驚無險的挺了過來,雖然受到過破壞,但是整體上還是保持了一定的完整度。

    正因為秦始皇陵的偉大,所以郭沫若才那麼想發掘,親眼目睹中國第一位始皇帝陵墓的威嚴,但是秦始皇陵是國家瑰寶,不可能因為他個人的私願,就冒著極大風險發掘,這樣的做法顯然不可取。

    秦始皇說過一點這樣的話: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鑑,仙魔鬼神共聽之!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可見秦始皇對自己的陵墓有多麼自信,不過他“傳之無窮”的願望顯然沒有實現,僅僅二世即亡,想必這樣的結局秦始皇始料未及。

    秦始皇陵在這2000年來,有多次記錄曾經被盜掘過,但是卻都沒辦法查實。例如《水經注》記載了秦始皇陵墓,曾被項羽進入,盜掘,但是這樣的記載並無法證實,在秦始皇陵找不到這樣的痕跡。

    秦始皇陵這麼多年來儲存完好的原因,一個是當時劉邦建立漢朝時,對秦始皇陵保護的態度,這樣保護的做法,讓後世皇帝紛紛效仿,畢竟劉邦作為攻破秦朝的人都不破壞秦始皇陵,後世皇帝自然也不願意讓天下人說他們是暴君,於是紛紛效仿劉邦的做法,派人保護秦始皇陵。

    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秦始皇陵建造39年,其中規模浩大,包羅永珍,灌注了無數水銀,製作成河流模樣,貫穿整個陵墓,同時使用機器推動水銀流動,並且以寶石等物,在陵墓之頂,製作星空分部,可以說,秦始皇陵內部就是一個縮小版的真實世界,令人敬佩。如此大手筆的製作,保護措施定然也不俗,單單這些水銀,就讓人望而生畏,後期專家勘探的時候,發現土壤裡含有汞,根本不敢貿然開發,恐怕這無數水銀,讓這方土地成為寸草不生的焦土。

    考古隊都無法解決的問題,盜墓賊首先很難來到秦始皇陵,即使來到,也無法完成安全進入,盜寶而出,基於這樣的情況之下,秦始皇陵才能基本完整的儲存下來。

    秦始皇陵從古代到現代,都沒有隱藏,因為這樣大規模的陵墓根本無法隱藏,也就談不到是如何發現的了。倒是秦始皇陵兵馬俑確實是近幾十年才發現,也是來自一個偶然。

    在距離秦始皇陵1.2萬米的地方,陝西省臨潼縣晏寨公社下河大隊西楊生產隊的人在1974年3月,因為乾旱在此尋找水源,打井。

    當時挖到了一個“瓦罐”,繼續挖下去,才發現這不是什麼“瓦罐”,而是一個人形的製品。後來又挖到了好多的銅箭頭、銅鏃、銅弩機等物品,此時村民已經知道自己挖到了什麼了,他們有見識的,知道這是挖到了古代的東西,於是將物品交到縣裡文化局。

    也有的人認為這是挖到了“瓦神爺”了,在當地很相信這樣的“瓦神爺”,他們認為挖到了“瓦神爺”會有厄運,嚇得當地的老人晚上燒香磕頭的認罪。

    當地還挖出了不少的秦磚,不過秦磚大家都不害怕,當地的村民都拿秦磚回家蓋豬圈、蓋牆,還有的當枕頭了。

    直到專家到來,透過進一步發掘,越發掘越心驚,最後終於發現了“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陵兵馬俑,震驚世界,也震驚了當地的村民,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用秦磚蓋的豬圈有多貴。

    秦始皇陵很早就被保護起來,其中機關重重很難發掘,儲存相對完整。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在1974年3月打井的時候第一次發現,隨著深入開發,“世界第八大奇蹟”現世。

  • 8 # 執筆灬寫史

    秦始皇的大名,我想各位讀者朋友們都不陌生,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帝皇,始皇帝嬴政總是讓人記憶猶新。細數他的一生我們會發現嬴政是個極具爭議的一個人,一方面他橫掃六國,建立秦朝,讓黎民百姓免受戰亂之苦;另一方面他又用苛捐雜稅肆意剝削百姓,使其再次陷入苦難。

    但不管怎麼說,秦始皇治下的秦朝也曾強盛一時,讓後世之人為之側目。而作為這一切的主導者,嬴政自然會享受極高的待遇,就拿其葬身之所秦始皇陵來說,它花費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歷時三十八年才最終完成,陵墓規模之宏偉讓人歎為觀止。

    至於秦始皇陵的下落自古以來便是透明的,它位於現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只不過由於它的防盜措施過於嚴密,數千年來居然沒有一個人能夠染指其分毫。所以題主想問的應該是秦兵馬俑如何被發現的,關於秦兵馬俑的發現歷程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早在1932的時候,西安的村民就曾在地下一米深處發現了一個兵馬俑,可不知怎麼的這個兵馬俑在不久以後便離奇消失了;到了1948年,上焦村民在秦皇陵東外城取土的時候再次發現兩個兵馬俑,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神物便將其供奉於廟宇之中,因此它們也得以儲存下來。

    常言道:一次是巧合,兩次是意外,那三次就是命中註定。1974的時候,兵馬俑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當中,當時西楊村適逢乾旱水資源緊缺,經過商議村民們決定打兩口井以緩解燃眉之急,在仔細觀察周邊地形以後,他們最終將鑽井點放在西崖畔。

    第二天一早,村民們便按照計劃開始挖井,起初事情進展的很順利,但是挖到一米之時村民們便驚訝地發現土層開始慢慢變硬,並且出現了詭異的磚紅色,此時土塊就好像燒過的磚窯,其堅硬程度能夠讓挖掘者的手臂被震麻。

    強忍住內心的疑惑,村民們繼續他們的挖掘大計,當挖到三米的時候還挖出了一個灰瓦翁,人們刨掉周圍的紅土,一個瓦人身著鎧甲的胸腔暴露在人們視線當中,緊接著的是它殘破的胳膊與大腿,周身還放著一堆綠色的箭頭,再往下便是方磚了。

    這時所有人都不淡定了,全都認為這是挖出了神像,如果再繼續才去就會冒犯神靈,於是紛紛拿其工具逃離了現場。當這件事情傳開後,一個名為房樹民的水保員出去好奇來到現場調查,由於他懂得些許考古知識,所以當他看到這些兵馬俑以後大吃一驚,立刻打電話給縣文化館。

    收到訊息之後,三名考古人員迅速趕到現場進行文物保護工作。在村幹部的幫助下,考古人員將瓦人與周圍的碎片小心翼翼地運回文化館,然後按照史料記載將它們恢復成原來的模樣,經過兩個月的努力這兩個短褐俑終於與史料中記載的模樣相差無幾。

    這件事情傳開後,上頭同樣對其無比關注,他們還特意下達了指示稱:

    “建議請文化局與陝西省委一商,迅速採取措施,妥善保護好這一重點文物。”

    後來陝西省委還派遣經驗豐富的同志臨時組成考古工作隊前往現場進行挖掘工作,他們最終確定這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古代大型兵馬俑坑,帶著激動與期待,考古人員們開始了有關挖掘工作。

    到了1976年,三座兵馬俑的有關挖掘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據專家推測,俑坑內約有130乘戰馬、500匹駕車馬、116匹騎兵鞍馬以及7000件兵俑,其形象之逼真讓人讚歎不已。

    現如今,秦兵馬俑已經成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更是有“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美稱,每年都有無數的外國遊客前來參觀,它可謂是燦爛中華文化的生動體現。

  • 9 # 長安城不良人

    秦始皇陵是怎麼被發現這個問題問的不妥,自古人們都知道秦始皇陵的位置,因為封土堆特別大,且史書都有關於位置的記載,周邊百姓都知道那是秦始皇陵。詳見下圖。

    關於秦始皇陵的發現一詞只能用於秦始皇陵陪葬兵馬俑的發現身上。

    秦始皇兵馬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隊開赴發掘現場。隨後,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的師生也前來支援,他們在965平方米的試掘方內清理出與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500餘件,陶馬24匹,木質戰車6乘和大批青銅兵器、車馬器。透過試掘和鑽探,一號兵馬俑坑總面積14260平方米,內含陶俑、陶馬約6000件。1978年,法國前總理希拉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蹟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從此秦俑被世界譽為“八大奇蹟”目前已挖掘出3個俑坑。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早在1932年,西安臨潼嶽溝村民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的內外城間挖墓,就在地下一米深處發現一個跽坐俑,可惜沒多久這個跽坐俑不翼而飛。後來聽人說被一個古董商賣到上海,亦不可知。1948年,上焦村民在秦陵東外城取土,接連發現了兩個跪坐俑。有好事者說它是神,把它放到附近的一座廟宇供奉起來,取了個雅名“瓦盆爺”。這“瓦盆爺”雖未登上博物館的大雅之堂,但卻從埋入地下2000餘年的土坑中,一躍而成為地上廟宇裡的神,這才得以倖存。50年代初被臨潼縣文化館收藏。1957年,原文化部長鄭振鐸來陝西考察,看到這兩個跽坐俑後說:“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前,1956年(應為1948年)出土的一對大陶俑,乃是今日所知的唯一可信的秦代人物形象。”

    後來,在兵馬俑驚人現世後,生活在周邊的一些長者紛紛回憶,自己原先也挖出過瓦人,只可惜當時並不認識啊。還有人將挖出的瓦人當成怪物,砸的粉碎。在許多的錯過之後,日子來到了1974年的西楊村,這一次,“奇蹟”終於沒有同我們失之交臂。

    1974年3月,當喧鬧的春天又一次來到驪山腳下的時候,西楊村一年一度的打井工程開始了。這天,生產隊長楊培彥和副隊長楊文學,來到村子西南邊柿園一角的西崖畔上。他們一會兒望望驪山的峪口,一會兒又環顧周圍的地形。用钁頭在一塊長滿刺薊的地面上,畫了一個大圓圈,這是為了隊上打井所確定的井口位置。此時的他們,全然不知道這個不規則的圓圈,將意味著什麼!

    第二天,以楊全義為組長的6個青壯年勞力,就在畫圓圈的地點開挖了。工程一開始挺順利的,可是想不到兩天之後就遇到了堅硬得像石頭一樣的土層;當挖到約3米左右的時候,又出現了一層厚厚的紅土。在3米深的土層下面突然出現紅土,這簡直不可思議。農民猜測說:“這莫不是先輩手裡的一個磚瓦窯吧?”不到一個星期,這口直徑為4米的大井就已深入地下近4米。當時,他們手中的那把钁頭離震驚世界的龐大軍陣,只有一步之遙了。歷史記住了這個日子——1974年3月29日,當楊志發的钁頭再輪下去又揚起來的瞬間,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的第一塊陶片出土了。同時,井下也有人發出驚呼“瓦盆爺”!擺在面前的是一個陶製人頭,形象恐怖。

    當時的村民們還信守著祖祖輩輩的傳言,這還是些不祥之物嗎?

    “西楊村挖出了瓦盆爺”的訊息,在方圓村子不脛而走,人們紛紛前來圍觀。此時公社一個叫房樹民的水保員前來檢查打井,再仔細觀察了打井的現場後,房樹民叮囑說:“這個井暫時不能再打了。”

    接到水保員的電話後,縣文化館的3位同志當即飛車趕來。有一個約40歲左右的,名叫趙康民,就是專管文物的。他仔細地查看了這些“瓦盆爺”後,果斷地說:“什麼瓦盆爺,很可能是國寶!”說著,他取出自己隨身帶來的一疊麻紙,細心地將比較完好的俑頭、俑身和俑腿全部包紮了起來,放上車子。然後囑咐幹部、社員,要他們用蘿篩將井口旁那堆混有陶俑碎片的紅土,全部篩過一遍,以便將每一塊碎片都收集起來,連同弩機箭鏃隨後一併送交縣文化館。

    始而好奇、繼而高興的社員們,在送趙康民回縣的時候,禁不住紛紛問道:“這些玩藝是不是秦代的呢?”趙康民興奮地說:“現在還很難說。如果是秦代的話,那就是千金難買!”第二天,裝滿6架子車的陶俑碎片,到了臨潼縣文化館。於是,全世界所有博物館都罕見的第一批特大陶俑的修復工作,就在著名的驪山華清池旁這個小小的文化館陳列室的一角開始了。把一塊塊碎片找到一起,按照原來的茬口用樹脂膠又將它粘合起來,即使是姑娘的繡花也不能比它更細緻。這位年輕的考古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地摸索著,細心地工作著,他要用自己的雙手把文物修復,待弄清個究竟後,再具文上報。就這樣,使得這個重大文物發現的訊息,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還不為外間所知。

    驚動中央

    在這期間,一個在中國新聞社工作的、名叫藺安穩的記者,回到家鄉臨潼縣來探親。這樣,趙康民慘淡經營、不為外間所知的修復工作,進入了這個記者的視線。“啊,這麼重大的發現,為什麼不上報?”記者望著一個初步修理好了的鎧甲俑和兩個短褐俑問道。“連我自己還沒有完全弄清它,該怎麼上報?”年經的考古人員也不無道理。

    6月24日,藺安穩探親假滿回京。第二天,這位記者便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寫了一份情況反映,交給了《人民日報》編輯部。這就是關於這個驚人發現的第一次內部的文字報道,記者不像考古人員那麼縝密、嚴謹,他根據自己直觀的判斷,徑直地題為《秦始皇陵出現的一批秦代武士陶俑》。

    他寫道:“陝西省臨潼縣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批武士陶俑。陶俑體高1.68米,身穿軍服,手執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實形象塑造的。“秦始皇陵周圍以前曾出土過陶俑,但都是一些體積不大的跪俑,像這種真人一樣的立俑,還是第一次發現。特別珍貴的地方,在於這是一批武士。秦始皇用武力統一了中國,而秦代士兵的形象,史書上未有記載。這批武士陶俑是今年三四月間,當地公社社員打井時無意發現的。從出土情況推測,當時陶俑上面蓋有房屋。後來被項羽焚燒,房屋倒塌,埋藏了兩千多年。這批文物由臨潼縣文化館負責清理發掘,至今只清理了一部分,因為夏收,發掘工作中途停止了。……”

    這則內部情況一經印發,毛主席、周總理以及中央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很快地得知這一重大訊息。僅僅幾天工夫,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同志的親筆批示就到了國家文物局:“建議請文化局與陝西省委一商,迅速採取措施,妥善保護好這一重點文物。”

    7月6日,國家文物局文管處的處長陳志德等,攜帶李先念副總理的重要批示直飛西安。到達西安後的第二天,陳志德等就由省文管會的同志陪同,來到了發掘現場。

    經過小規模的開掘,又有一批武士俑屹立於土坑之中。專家們一到現場就驚異得不可名狀。儘管他們經常天南海北的奔波,對文物的見識與閱歷堪稱廣闊,但此刻當他們站在這些“陶俑巨人”面前的時候,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了。這次考察,正式確定了由陝西省委指派有發掘工作經驗的同志,組成考古工作隊,繼續對現場進行認真的清理和發掘。

    根據這個決定,7月15日,由陝西省文管會、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秦俑考古隊,來到了西楊村。就從這一天起,國際考古史上壯麗的一頁揭開了。“第八奇蹟”秦俑正式發掘,震動了全球。

    從此之後,兵馬俑便以其空前的規模迎接著來自全球的驚歎。當我們站在21世紀的時空,去檢閱一支公元前二世紀整裝待發的古代軍隊的時候,誰能說不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奇蹟呢?而直到今日,它還在不斷創造著新的奇蹟。誰也不知道,秦陵兵馬俑的奇蹟什麼時候完全現世。

  • 10 # 歷史課課代表

    秦始皇陵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而且秦始皇陵出土的陶俑等文物都具有極高的勘探和研究價值。但是在秦始皇陵重現天日的同時,人們也產生了一個疑問,秦始皇陵的建造十分隱蔽,而且也做好了很多防護措施,究竟是怎麼被人發現的呢?

    其實秦始皇陵的發現並不是有意為之,這一年是1974年,秦始皇陵的所在地陝西省臨潼縣正處於乾旱,由於乾旱太嚴重,導致當地的村民的水源供應成為了大難題。為了解決水源的問題,就有人開始在村子裡打井,並透過這些井來取水。在打井的過程中,有人發現了一個陶俑的頭,這一發現可給村民嚇壞了,因為當時的人還比較迷信,所以就認為這不是好兆頭,所以不僅將頭顱重新埋了回去,也不在那裡打井了。其實當時村民發現的就是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後來有人相繼在這片區域內看到了陶俑的碎片和一些陶俑的身體部位,隨後得到了有關部分的重視,並開始有考古專家來到現場進行勘探和發掘。

    透過專家們的努力,很快就在當地發現了一個巨大的俑坑,俑坑中的兵馬俑大多儲存完整,隨後又相繼發現了第二個第三個俑坑。可以說這些發現震驚了考古學界,同時也為中國的考古工作帶來了更多的珍貴資訊。隨著兵馬俑的相繼出土,專家們慢慢摸索出了秦始皇陵。秦始皇陵的規模宏大,而且皇陵的設計十分精細,這些發現都讓考古專家們感到驚歎不已,隨著秦始皇陵的勘探工作繼續進行,秦始皇陵的全貌也漸漸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如果不是當初陶俑被發現,也許秦始皇陵會永遠躲藏在地下無法見到天日。

    但是有一點比較遺憾的是,雖然秦始皇陵已經被發現了,但是由於考古技術受限,所以無法透過合適的方法將地宮開啟。所以現在人們對秦始皇陵的地宮非常好奇,只不過如果貿然行動,可能會讓地宮中的重要文物遭到破壞,所以在沒有足夠的技術保障的情況下,是不能夠對秦始皇陵的地宮隨意進行發掘的。但是相信隨著技術的提升,以及國內考古工作的發展進步,將來人們能夠看到秦始皇陵的全貌,地宮中的文物也將會重見天日。

  • 11 # 西府趙王爺

    搞錯了吧?應該是問秦始皇兵馬俑是怎麼被發現的啊,因為秦始皇陵兩千多年來大家都知道其坐落於驪山腳下,談不上發現一說。

    當然如果不是1974年夏天的那場大旱,如果不是老農那神奇的一鋤頭,或許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將會有著更多的安靜。

    這個發現過程極頗為傳奇。

    1974年夏,炎熱的烈日摧殘著陝西省的每一個角落,乾旱的土地如同皴裂崩血的面板一般令人觸目驚心。

    位於陝西省臨童縣的西楊村已經近兩個月滴雨未落了,得不到雨水灌溉的農田逐漸呈現出一片頹廢的死象,依靠耕種生存的老農民們,為了獲取拯救土地的水資源而在村口處挖掘水井,然而老農民們並不知道,這一挖,便是“千軍萬馬”。

    水井挖了整整三天,當挖到第四天的時候,一顆陶製的人頭從坑中滾了出來,七十年代的老農民們尚未破除封建的迷信思想,村民們紛紛認為這顆陶製的人頭會為村莊帶來不幸,於是匆匆的將陶製人頭埋了回去,又將尚未完工的水井用黃土填好,但是村莊缺水的情況並沒有得到解決,老農民們只好另擇地點再次挖井。

    也許是天意難違,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註定,這一次,挖井的老農民們,挖出了一尊完整的人型陶俑。

    西楊村的村支書凝視著陶俑思來想去,漸漸覺得此事非同一般,便寫了一份報告,上交給了當地政府。

    陝西省博物館、臨潼縣文聯等文物相關部門的專業人員進行實地考察之後,將一份詳細的文物考察報告上報給了國家。

    翌日上午,當地的公安機關前往挖掘出陶俑地點進行保護工作,幾小時之後,國家文物部門的數位專家級人物趕到西楊村進行詳細勘察。

    經過數位考古專家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晝夜不懈的挖掘,一座沉睡在地下的巨大俑坑重見天日。

    俑坑中站滿了身披鎧甲、手持戰戈、容貌古樸、栩栩如生的人型陶俑,專家將這座規模宏大、場景壯觀的俑坑臨時命名為“一號俑坑”。

    隨著考古挖掘工作的不斷進展,“二號俑坑”、“三號俑坑”陸續被挖掘出來,專家們透過研究人型陶俑的外形、年代,判斷出陶型人俑的燒製年代為遙遠的秦始皇時期,專家們將人型陶俑命名為“兵馬俑”。

    雖然“兵馬俑”的出土是一次美麗的意外,但卻撕下了秦始皇陵的幕布,使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完美的呈現在了全世界的眼前。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中國考古歷史上的重大發現,亦是閃耀古今的一筆雄厚的文化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發掘了兵馬俑,但僅僅是部分挖掘,考古工作者們沒有繼續挖掘,至於不遠處的秦始皇陵,更是完全沒有想法。由於之前定陵事件的慘痛教訓,咱們國家文物部門定了規矩,不會主動發掘帝王陵墓。因為咱們還沒有能夠妥善儲存文物的技術,之前兵馬俑被髮掘出來乃是彩色,結果很快顏料便氧化脫落,成了今天咱們所看到的樣子。

    為了防止文物遭到破壞,還是讓其長眠地下為好。

    所以大家的首要工作是保護秦始皇陵,確保秦始皇的安寧!

  • 12 # 長安旭哥

    秦始皇陵談不上是怎麼被發現的,因為秦始皇陵的宏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建成之日起,便屹立在驪山腳下。

    即便經過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時代的潮起潮落,秦始皇陵堅固的城垣和富麗堂皇的地面宮殿群已化作塵土,但高大的封土堆,依然像一座山一樣屹立在地面之上,顯示著千古一帝的氣勢和威嚴!

    所以,秦始皇陵人人都知道在那裡,談不上被發現,1974年,被發現的實際上是兵馬俑坑,它只是秦始皇陵外圍四百多座陪葬坑的一座,卻依然震驚了世界,可想而知整個帝陵工程規模有多大!

    發現兵馬俑坑

    1974年3月,臨潼地區迎來大旱,西楊村村民楊志發等人打井時,發現殘破的陶俑,當時無人意識到它能與“世界第八大奇蹟”沾邊,村民甚至拿去嚇老鼠、當枕頭。

    當地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趙康民聽說了此時,憑著自身職業的敏感,覺得此時不簡單,於是他騎腳踏車去現場觀察後,將這些殘俑帶回文化館修復。就這樣,兩個秦武士俑第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當年7月,趙康民和當地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組成考古隊,對當初村民打井的地方進行考古挖掘,也就是秦兵馬俑1號坑,隨後發現了2號坑遺址和3號坑遺址。不過當時處於特殊時期,處於對文物的保護,地方考古隊決定暫時保密,等待時機恰當後再上報情況。

    藺安穩回京後,立即寫了一篇《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情況反映,交給了內參。這份內參隨即受到國家高層的重視。隨後國家考古隊進駐臨潼,開始大規模挖掘兵馬俑坑。

    就這樣,規模巨大的兵馬俑軍陣顯現在了世人面前!

    秦始皇陵為什麼有這麼多兵馬俑

    古人一直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相信靈魂不滅,人死了只是肉身的消亡,而靈魂仍然活在另外一個世界。凡是生前所擁有的權力和財務,在死後的世界也要繼續享受!

    慘烈的人殉制度便應運而生,併成為商周時期喪葬制度的一部分,王侯貴胄會將生前喜愛的女人,戰俘,奴隸統統殺死陪葬,讓這些人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侍奉自己,而且,殉人的多少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像已經挖掘的秦公一號大幕就發現了186具殉人屍體。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殉葬制度越來越受到世人的反對,像《秦風-黃鳥》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作的。到了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的戰爭不斷,人口已經成為了國家的最重要的財富,所以紛紛廢除了殉葬制度,像秦國,就在秦獻公時期,明確禁止了殉葬!

    那墓主人在另外一個世界,誰來服侍呢?也不知道是那位天才發明了陶俑,用以替代活人殉葬,並在後世得到的廣泛應用,戰國後期和秦漢時期挖掘的很多高等級大墓都發現了規模不等的陶俑坑,就是這個原因。

    這就是兵馬俑的前世今生!

  • 13 # 2020史話史說

    我覺得我應該能說出個來龍去脈,因為我所居住的村子和楊ye連村,小時候只要說起兵馬俑就會有人說起這樣的事情,楊志發,對,現在大家都叫楊志發,那個時候說說都是這是誰誰誰他爸,這個發現兵馬俑的人;

    然後就繪聲繪色的講起了發現的全過程了,當然先賭咒發誓,強調是楊老爺子親口對自己說的之類的話,話說那年還有生產隊,那年的夏天有點熱,莊家有點旱,作為村裡的“能人”,那年,楊老爺子帶著村民去挖井,,然後就挖出來了磚頭了,當時心裡涼了一大半的村民都提議重新找地方,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那天“犟”起來了的某人,繼續朝下挖,直到那顆“人頭”被吊了上來,出現了這個事情讓大家都心裡發虛,有人建議把人頭放下去,磕頭,趕緊走人,房師碎聲說:“這不會是文物吧”,仔細看了一會兒就給縣裡的文化館打電話,確定了就是文物,還被表揚了;

    秦始皇陵則是在兵馬俑之後被逐漸發掘出來的,記得我爸當時還對我說他上高中的時候在陵上面背誦課文呢,所以我們要弄清的一點是先有兵馬俑再有發現秦始皇陵,唯一讓我反感的一點是當年在代王附近還出現了盜墓村,不過誰也說不上到底盜墓了還是沒有。

  • 14 # 輪迴觀察

    1974年3月的某一天,陝西臨潼縣出現了數十年來不遇的大幹旱,當時西楊村的幾個老百姓,決定挖一口井來給莊稼灌溉,因為氣候太乾旱了,地裡的莊稼需要水源來灌溉,所以挖井的這個工作刻不容緩,必須馬上進行。

    當時西楊村有六七個農民找到了一塊合適的地方,連續挖了3天都沒有發現水源,一直挖到第4天的時候,神奇的一幕發生了,當時天空有黑雲飄過,這個時候當地的一個農民一鋤頭下去,突然挖出了一顆陶製的人頭,當時幾個人在一起議論紛紛,認為這件事不吉利,所以決定換個地方重新挖井,尋找水源。

    出於封建迷信的思想,認為挖出了陶製的人頭會打擾到地下主人的安寧,所以這幾個老百姓趕緊將陶製的人頭掩埋掉,然後重新找了一塊地方繼續挖井,可是重新換的地方又出現了,不可思議的一幕,這一次他們竟然挖出了一尊完整的人形陶俑,這一次他們就重視了起來,有人提出,要將這件事情上報給政府。

    很快臨潼縣當地公安機關收到了這個訊息,派人隨著村民來到了西楊村,將現場守護起來,等著考古專家的到來,經考古專家現場探測,村民們發現的人型陶俑屬於秦朝時期,於是一座塵封千年的古墓,終於重見了天日。

    經過專家挖掘整理,共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一共有三個俑坑,秦始皇兵馬俑也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的發現,也讓人們首次確定了秦始皇陵墓的具體位置,那就是在兵馬俑的東側1500米外,考古專家確定了兵馬俑的位置。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由丞相李斯設計,高峰時期徵集了近80萬勞動力修建,秦始皇陵從公元前259年開始建造,一直到公元前210年竣工,直到秦王嬴政死了也沒能建好,後來在秦二世胡亥又接著建造了一年這項浩大的工程,才最終修建成功,一共歷時長達49年。秦始皇陵墓的規模之宏大修建歷時之長久,這都是從古至今前所未有的。

  • 15 # 娛大記

    人們對秦始皇陵最早的關注,是在司馬遷寫的《史記》當中。

    他是這樣記載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可以說把始皇陵的建設,規模,內部構造,以及時間動用的勞力,寫的很清楚了。當然了這僅僅是司馬遷記錄的。但是,真實性是怎樣的,沒有人知道。

    至少我們可以從司馬遷的記錄裡得知,秦始皇陵就在驪山腳下。而且秦始皇陵規模很大,是一個大山包。兩千多年來,秦始皇一直都是屹立在這裡,說白了根本不用人去發現。

    當然了就看世人相不相信司馬遷記錄的了。兩千年來,秦始皇陵並沒有被盜,至少現在已經是被證實的了。這說明大部分人對司馬遷《史記》上的記錄是有所懷疑的。

    事實上用現在的描述來說,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東約5公里,距西安市城區約37公里,南倚驪山,北臨渭水。

    這是和史記的記錄是吻合的,秦始皇陵就是在驪山腳下。

    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2000多年來,為何之前的人沒有現在人更重視秦始皇陵呢?

    事實上更多的人重視這個陵墓,是因為兵馬俑的發現,正是兵馬俑的發現,讓秦始皇陵這座沉埋兩千多年的陵墓,重新走入了大家的視覺當中。

    秦兵馬俑的發現,至少是證實了司馬遷的記錄是正確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秦兵馬俑的發現,還是十分具有戲劇性的。司馬遷應該也是不知道有秦兵馬俑這一回事的,畢竟他是沒有記錄在史記上的。

    我們說一下秦兵馬俑是如何被發現的?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西楊村的村民,他們因為天氣乾旱想要打井灌溉麥苗。就是在打井的時候,他們挖掘到了一個陶俑。

    當時,他們發現陶俑的時候,並沒有注意。甚至很多人覺得挖到了陶俑這是不祥之兆,所以,他們又換了一個地方挖。

    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挖掘比上一次更讓他們感到驚奇,因為這一次他們是挖到了一整個陶俑。在看到這個陶俑之後,似乎,他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這個地方非同尋常呀,接二連三挖出陶俑來,肯定不能再繼續了。

    於是,幾個人商量了一下,他們選擇把這件事告訴了陝西省的文物局。文物局的人都是專業人士,他們考察之後,根據兵馬俑的特點還有相關發現,瞭解到這裡是秦朝的一個大墓。之後,就有了我們熟知的秦兵馬俑。

    現在秦兵馬俑已經被當作旅遊景點了,相信不少人都是去那了旅遊過了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兵馬俑都被挖掘了,只是挖了一少部分而已。

    我們現在看到的出土的兵馬俑,是沒有任何顏色的,其實真正的兵馬俑是彩色的。只不過這些兵馬俑在地下沉埋了有2000多年的時間了。他們在見到空氣的那一霎那,全部都被氧化了。

    說白了我們現在的技術是不足以保證出土文物的完好性的。因此,也就不能大量的挖掘了。正是這些陶俑的發現,讓更多的人意識到了秦始皇陵的重要性。陶俑的規模都是如此的輝煌,秦始皇陵的規模可想而知了。

    回過頭來我們在看司馬遷對秦始皇陵的記錄,真的是很不一般。裡面有大量的水銀,還有各種的機關。

    ......

    秦始皇陵被發現之後,郭沫若一直想要對皇陵進行挖掘,他想要在有生之年,看到秦始皇陵的構造,看看裡面的寶物。

    不過,這件事被周恩來總理阻止了。還是那一句話我們的技術不足以保證出土文物的完好性,更重要的是,秦始皇陵儲存的一直都是完好的,沒有必要去挖掘。

    所以,這一座兩千多年的陵墓,一直都是矗立在這裡。

  • 16 # 豪哥讀史

    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地宮在驪山附近,但是具體在哪一處,並沒有明確指出。2002年,中國地質局和陝西考古部門聯合展開了一次秦始皇陵地點勘察工作,和傳統的考古方式不同,工作人員採用了更為先進的現代化技術,在不進行大規模挖掘的情況下,透過科學手段讓地下的情況顯示在電腦螢幕上。

    為了驗證科學結論,考古人員還借用了盜墓賊的“洛陽鏟”,這種工具從上世紀初期開始逐漸為考古人員認可,並且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在這次科考活動中,考古人員使用洛陽鏟對秦陵封土堆進行了探測,再結合科學考察資料,可以大致得出結論:驪山封土堆下有一個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距地面35米深的立方體空間,應該就是秦始皇陵地宮無疑。

    而且,在墓室周圍還有一圈厚實的夯土牆,分為多層,相當於守護秦始皇陵的“城牆”。透過這次科考,工作人員還發現,驪山封土堆下的這片區域,大致上相當於一個高電阻體,說明裡面空氣充足,這就意味著秦始皇陵地宮既沒有進水也沒有坍塌。

    而在模擬出的秦始皇地宮外圍,考古人員用洛陽鏟挖出了一些青石碎屑,主要成分是石灰岩,在驪山地區十分罕見,在渭水以北十分常見。按照史書記載,秦始皇陵的石材取自渭北地區,很顯然,考古人員挖到的青石碎屑就是來自秦始皇陵地宮。

    外界還對秦始皇陵地宮有一個好奇點,那就是用水銀做成的江河。對於這個疑問,考古人員也進行了檢測,發現封土堆的汞含量是正常情況的10倍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能夠達到30倍。倘若秦始皇陵被盜墓賊光顧過,或者發生過塌陷,裡面的水銀應該早就揮發了。由此可見,秦始皇陵地宮至今儲存完好,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描繪可信度極高。

    當然,以目前的技術手段,考古部門不會開啟秦始皇陵地宮。多年前的萬曆皇帝定陵就因為儲存不夠合理,許多文物被破壞,雖然人們對秦始皇陵充滿好奇,但是為了最大限度保護好這座歷史遺蹟,還是讓它安靜地“躺”在驪山腳下最為妥當。

  • 17 # 簡秋習文

    100多年前,1906年清光緒年間,一位日本人學者足立喜六,這樣記錄秦始皇陵:

    “形狀略若弧形之山麓野地,宛如火山性質的山嶽....山嶺的坡度很緩,騎著馬也能直達山頂。陵上叢生茅萱,但沒有一棵樹.........”

    這個巨大的墳丘就是秦始皇陵

    這位日本學者足立喜六,利用他在西安教學期間,對西安及周邊歷史遺蹟進行考察、測繪,回國後寫成了《長安史蹟研究》,上面的記錄,就是足立喜六對秦始皇陵的描寫。

    兩千年來,秦始皇陵,就那樣明晃晃地聳立在陝西省西安市城郊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它在哪裡,一直就不是秘密。

    秦始皇陵總佔地面積大約在56.72平方公里,有多大呢,做個比較,一個足球場是0.00714平方公里,北京故宮紫禁城佔地面積是0.72平方公里,可想而知,秦始皇陵總佔地有多大。

    而且,事實上,秦始皇陵自從建成以來,歷朝歷代,打它主意的人數不勝數。

    秦始皇陵在歷史上曾多次被破壞,因為人們都知道,這個地方,就是秦始皇陵。

    所以,如果說秦始皇陵是怎麼被發現的,這個表達就有些不夠精確。

    或許應該說,秦始皇陵墓的地宮到底在哪裡,秦始皇的棺槨主墓室到底在哪裡,怎麼被發現的,更加科學嚴謹一些。

    陵墓的建造、破壞、盜掘建造

    “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

    《史記》中說秦始皇13歲登基的時候(公元前247年)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園了。

    秦始皇即位37年,秦二世將他下葬的時候,他的陵墓還沒有完全竣工,當秦二世繼位一年多之後,陵園的修建才算基本完工。

    這樣前後算起來,修建陵墓的時間將近40年。

    破壞

    秦末農民起義、楚漢相爭、劉邦入駐咸陽......

    對於秦漢交迭的歷史,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在鴻門宴之後,項羽進入咸陽,殺死秦王子嬰,火燒阿房宮.......

    而咸陽附近驪山的秦始皇陵園也遭到破壞。

    秦始皇陵,由陵墓、陵園、陵區三重空間概念構成。

    秦始皇陵(主墓室)包括陵墓的封土和地下墓室,而陵園包括內外城垣,秦始皇的主墓在內城垣和外城垣中間。

    陵園低下有大量的陪葬坑,同時內外城的地面上有大量的建築遺址,都是按照禮制、祭祀規格建造的建築。

    項羽當時應該是將這些建築全部破壞,焚燒殆盡。

    根據考古資料,秦始皇陵園的地面遺址上,滿地都是被燒過的紅色炭土,陪葬坑都經過人為的破壞,裡面的陶俑幾乎沒有完整的。

    考古學家、學者認為,皇陵地上地下的遺蹟顯示,確實遭到過有組織的人為的破壞和焚燒,而且結合史料分析,認為很可能就是霸王項羽所為。

    盜掘不斷

    隨後,漢高祖劉邦為了收買人心,下詔讓20戶人家看守秦始皇陵,不得盜掘。

    但是,秦始皇陵那麼一座大寶藏就在那裡,看是看不住的。

    各種記載顯示,從東漢末年的赤眉軍、魏晉時期的石虎、唐末的黃巢起義軍、五代的溫韜......

    .盜掘秦始皇陵的行為從未停止過,更不要提那些沒有被記載下來的盜墓賊了。

    陵墓“被發現”——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前期發現

    1962年,中國開始對秦始皇陵進行全面正規的考古勘察,測量出了陵園面積,繪製了平面圖,引發全世界考古界的轟動。

    1974年3月,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產隊的幾名農民打井,意外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兵馬俑陪葬坑。

    當時,他們發現了幾個破碎的陶俑,這些陶俑碎片是用泥土燒製的,大小與真人相同,經過考古地的勘察,世界第八大奇蹟就這樣被發現,同時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紗也一層層地開始被揭開。

    在隨後的十幾年中,除了兵馬俑坑之外,眾多遺址被發現:

    陵園的城牆;封土西側、北側的墓道、東側的墓道;鎧甲坑、銅車馬坑、曲尺形馬廄坑、青銅水禽坑、百戲俑坑、珍禽異獸坑......

    近期發現

    對秦始皇陵的考古勘探工作從未停止,根據西北考古大學教授、原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先生的介紹,我們現在使用遙感考古、物理探測考古、考古勘探相結合的方式勘測,對秦始皇陵的瞭解已經相對深入了很多。

    比如:

    1.秦始皇陵地宮(主墓室)在地下30米處(相當於十層樓高)。

    2.地宮四周和頂部是巨大的青石板,尺寸大約在南北50米,東西80米,高15米。

    3.地宮位於封土下方,地宮外圍四壁由17米厚的青膏泥夯起來,形成了一個高度接近40米的“水泥大壩”。

    4.地宮儲存完整,地宮周圍因為“水泥大壩”的組圍,把地下水隔在外面,外面是飽水狀態。

    ..........

    保護

    對於秦始皇陵,因為它是千古一度秦始皇的陵墓,2000多年來,一直是隱而不露,所以對它的傳言就越發得讓人著迷。

    既然現在我們對秦始皇陵地宮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為了更好地揭開那些未解之謎,我們為什麼不直接開啟呢?

    主要原因就是出於保護的原則!

    文物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氧化、腐敗一般都是發生在剛入葬的幾年,慢慢地,文物所處的環境就穩定了,文物自己也就會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貿然開啟,環境發生變化,必然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之前,郭沫若開明定陵,造成大量珍貴文物瞬間化成粉末,損失巨大。國家對於文物保護採取“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很多墓室遺蹟都是因為被盜,破壞嚴重,國家才搶救性考古挖掘。比如海昏侯墓。目前,國家嚴格限制對帝王陵墓的發掘,一般不會主動挖掘,當今世界上各國的文物考古機構,對於儲存現狀相對完好的大型遺址墓葬,都是儘可能地保持原生態環境。

    對於秦始皇陵的“被發現”,我們既可以說,它一直就在那裡,也可以說,我們尚未謀面。

    因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因為秦始皇陵的規模是空前絕後,所以,對於秦陵的傳說就充滿了天馬行空、玄幻神秘地推測,民間形成了很多關於它的傳說,這些傳說也更成為了很多小說的題材,反過來使秦陵越發玄幻、神秘。

    而我們呢,因為神秘,所以好奇!

    對於秦始皇陵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段清波先生的《秦陵—塵封的帝國》一書,段先生通過幾十年對秦陵的考古勘探工作,不僅對秦始皇陵有清晰地講解,還講述了很多秦帝國的歷史和文化,非常精彩。

    參考文獻:《了不起的考古文明》、《秦陵-塵封的帝國》。

    ----------END---------

  • 18 # 福小貓

    1974年,西安臨潼,正在挖井的楊志發一鋤頭刨下去,突然驚呼起來:“糟了!瓦盆爺出來了。”一個陶土人頭咕嚕嚕滾到了他的腳下。

    村裡人常常會在地下挖出些陶土碎片,但是完整的陶土人頭並不多見。這些從地底深處冒出來的東西常常讓人覺得神秘莫測,有些害怕。

    於是,楊志發不敢再挖下去,挖到一半的水井就被草草放棄了。

    一、秦始皇陵陪葬兵馬俑橫空出世

    當考古學家趙康民聽聞這個資訊時,敏感地意識到這些陶土碎片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什麼秘密。於是,他立即前往陶土發現的地點。

    井邊,散落著七、八個腿部、手臂和兩個頭部碎片,還有一些零散的磚塊。憑藉多年來研究秦代文物的經驗,趙康民認為這些碎片很可能是秦代雕像。於是,他將這些碎片收集起來,並想辦法運回了博物館。

    幾天後,奇蹟出現了,趙康民竟然把這些碎片拼成了兩個1.78米高的兵馬俑,樣貌威武,精緻古樸。

    趙康民陷入了沉思:應該立即將這兩個兵馬俑曝光給大眾嗎?這正是廢除舊傳統的時期,這些幾千年前封建帝王的東西會迎來什麼樣的命運?何況還沒有人能搞清這些兵馬俑到底是怎麼回事。

    高層領導看到後,決定對該地點進行保護性挖掘。

    挖掘地點正處於第一個挖出兵馬俑的楊志發所在的西楊村的土地上。大片的土地被圍了起來,無法耕種,村民們不得不將土地中的祖墳遷走。

    有些目光短淺的村民將一肚子怨氣發洩在楊志發身上,在閒言碎語下,楊志發被迫搬離西楊村。

    隨著挖掘展開,宏大的兵馬俑軍隊露出了真容。他們被埋在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中,坑中間築起一條條的土隔牆。坑上面搭建著木架,鋪上棚木和葦蓆,再用黃土覆蓋起來。

    兵馬俑坑現已發掘出3座,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

    兵馬俑數量龐大,但每一個面孔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兩副面孔是一樣的。因此甚至有人猜想兵馬俑是用真人塗上材料燒製而成的。當然這不是真的,兵馬俑內部是空的,並沒有人體骨骼。

    陶俑和陶馬與真人馬大小相同,一列列、一行行排列有序,千軍萬馬的恢弘氣勢撲面而來。

    隨著兵馬俑的發掘,西楊村成了旅遊勝地。當地農民都靠此發了財,楊志發又被恭恭敬敬地請回了村子。

    二、秦始皇陵再次成了熱點

    兵馬俑帶給人們的震撼波及中外,將全世界人們的視線吸引到驪山腳下這片神秘的土地上。

    距離兵馬俑坑大概1.5公里的秦始皇陵又重新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其實,它在世間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無論人們是否關注,它一直在那裡。

    兵馬俑的出現,讓《史記》中的記載得到了證實,秦始皇應該就在這片土地之下。

    《史記》: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僅僅是部分陪葬坑中的兵馬俑、銅車馬就已經讓全世界為之瞠目結舌。如果秦始皇陵整個重見天日,可想而知該是多麼地震撼!

    秦始皇13歲登基,剛剛登基臨位,就開始著手修建陵墓。

    隨著他的豐功偉績昭然於天下,陵墓越建越大。前後共用了39年時間,動用了72萬人,直至他逝世還未竣工。

    秦始皇死後第二年,秦始皇陵才在秦二世的主持下修建完成。

    秦始皇陵修建在驪山腳下,南面背山,東西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其封土堆的巨大體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從高空俯視秦始皇陵封土,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截面是正方形的錐形體,形狀似倒扣於地面的鬥,被稱作“覆鬥”。

    封土是一個51米高的金字塔,底邊分別為345米和350米,相當於17個足球場的面積。封土外圍有兩圈城牆,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相當於三個故宮的面積。

    整個陵區大約是一個邊長7.5公里的正方形,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

    秦始皇陵的規模大得不可思議,兵馬俑的出現讓人驚歎不已,更讓人對這座世界上最大的陵墓裡到底有些什麼,充滿了好奇。

    三、秦始皇陵中的秘密和傳說

    儘管科學家們用了種種先進的手段對秦始皇陵進行了探測,卻依然有諸多解答不了的神秘之處。

    1、秦始皇的棺槨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之下嗎?

    《漢舊儀》上記載了秦始皇陵的修建過程。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到了地底。

    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按照這個說法,秦始皇的地宮應該在計劃的陵墓封土位置處再旁行三百丈,那麼它到底在哪裡?

    文物專家用物探技術對秦皇陵上的封土進行了測量和計算。計算結果表明,封土堆下竟然有一座九層階梯狀的夯土高臺建築。最上層的表面是一個平坦的大平臺。這座四方形的平臺是做什麼的呢?

    這讓人想起流傳在驪山腳下的一個傳說:每當陰天下雨時,一個銅棺從驪山底漂出,順著水銀河來到封土下的祭臺。秦始皇的靈魂從棺中走出,登上祭臺,俯視著腳下龐大的帝國。

    《漢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描寫秦皇陵:“中層觀遊,上層山林”。

    “上層山林”很好理解,是指在封土之上種樹,使之成林。而“中層觀遊”是否就是指秦始皇的靈魂能夠站在祭臺上遠眺,觀賞自己的大好河山呢?

    《漢書》對秦皇陵的高度是這樣說的:“其高五十餘丈,週迴五里有餘”。

    當時的五十丈摺合到現在是115米左右,可是陵墓封土只有51米高。有人猜測,原因是2000多年的水土流失。

    可是,向後望望,那座巍巍屹立的驪山,山巒起伏。或許秦陵地宮並不在封土之下,而是在驪山地底,整個驪山會不會都是秦始皇的陵墓?驪山和秦陵封土之間真的有一條地下通道?

    2、秦始皇陵中是否有大量水銀?

    千百年來,秦始皇陵內部到底是什麼樣子,引人猜想不止。

    《史記•秦始皇本紀》:“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秦始皇……旁行週迴三十餘里,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

    按照文獻的記載,地宮頂部繪畫出日、月、星及銀河、二十八星宿。地面則用水銀營造出秦朝的疆域地貌。

    那麼,秦始皇使用了大量水銀,僅僅是為了好看嗎?當然不是。水銀極易揮發,在常溫下就可以形成帶有劇毒的汞蒸氣。不但防腐殺蟲效果極佳,而且還能毒倒前來盜墓的摸金校尉們。

    地質專家曾經對陵墓封土和周圍的土壤進行了取樣,封土中的汞(即水銀)含量竟然比距離封土兩公里處魚池附近土壤中的汞含量高了幾十倍。

    而且封土上不同的地點,汞含量的高低有明顯的變化。封土東北側,汞含量最高,南側汞含量次之,西北側汞含量最低。

    如果此時恰好有人開啟秦朝的地圖,就會驚訝地發現帝國的東北方是大海,南方有大江大河,而西北方乾旱少雨。看來《史記》中所說的“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並非無據可查。

    除此之外,專家們透過探測還發現,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下,有一個移動的金屬物體,莫非這就是秦始皇的青銅棺槨?

    要讓一個棺槨漂浮起來,水銀河至少得一米深。專家粗略估計了一下,所需水銀至少得要100噸以上。這麼多水銀,到底從何而來?

    考古學家在在陝西南部旬陽的礦山上,發現了大量的古礦洞,這裡是全國最大的汞銻礦產基地。2000多年前的秦華人,在這寬闊的漢江水面上,將大量的汞礦石運往秦始皇陵。

    除了陝西旬陽縣之外,水銀最有可能是從當時最大的汞礦產地重慶東南地區運過來的。而當地最大的汞礦主,是一個叫清的寡婦。

    《史記.貨殖列傳》裡,是這樣記載的: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

    丹穴山指的就是現在重慶市酉陽縣的銀嶺山,這裡自古以來就以盛產丹砂而著名。丹砂正是提煉水銀的原材料。

    可是,即使有了足夠的礦產,在2000多年前的秦國,最先進的提煉水銀技術為抽砂鍊汞技術。這種技術水銀損耗大,產量極低。生產100噸水銀,得花上百年的時間。

    如果秦始皇陵所消耗的大量水銀為真,那麼這些水銀到底如何煉製出來?還是個未解的謎團。

    3、地宮中有長明燈嗎?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地宮中,“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人魚膏即人魚的油脂,傳說中用它的油脂作為燃料,可以久燃不滅。那麼, 人魚到底是什麼魚呢?

    《異物志》中這樣解釋:“人魚似人形,長尺餘,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鯊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

    按照這個描述,有學者推斷出人魚就是鯨魚,鯨魚油確實可以作為一種用於照明的燃料。據說一噸鯨魚油可以燃燒14年,一頭大型鯨魚身上提煉出來的魚油可以燃燒50年以上的時間。百頭鯨魚的魚油就可以支撐幾千年的照明。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經記載過一個射殺大蛟魚的故事。秦軍從琅邪北追捕海魚至榮成山,都沒有見到大海魚。最終在山東的芝罘山遇到一頭大魚,並射殺。這條大魚應該是一頭藍鯨。

    《史記.秦始皇本紀》:“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

    由此看來,以秦朝時期的財力物力,獵殺100頭鯨魚好像也並非不可能完成之事。

    不過,另一個致命的難題出現了,燃燒是需要氧氣的。在地宮那樣封閉的環境中,很難有源源不斷的氧氣來支撐鯨魚油的燃燒。

    或許地宮中的人魚燈早已熄滅。而秦始皇的另一件寶貝卻可以解決地宮中的照明問題,這就是隋侯珠。

    《史記》記載,公元前350年左右,楚宣王得知秦派使者觀看楚國的寶器,便召令尹子西問道:“秦欲觀楚之寶器,吾和氏之璧、隋侯之珠,可以示諸?”

    隋侯珠到了夜晚可以發光,能夠將房間照耀得跟白日一樣明亮。

    秦始皇滅了楚國後,自然將隋侯珠收入囊中。然而,在劉邦滅秦後,隋侯珠卻下落不明。

    難道是隋侯珠成了陪葬品,在墓室之中散發出光芒,代替長明燈照耀著秦始皇地宮嗎?

    四、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被髮掘?

    《史記》中記載: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罪四。

    《水經注》中記載: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三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

    《永樂大典》中記載:宋初時,秦始皇陵被盜掘,破壞嚴重。

    按照書中的記載來看,秦始皇陵裡面的珍寶似乎早已被洗劫一空。

    2002年,100多位考古界和地質界的頂級專家,對秦始皇陵進行了全面的探索。他們發現地宮周圍的宮牆和通往地宮的隧道都未遭到破壞。地宮中的隨葬品並未有大規模破壞痕跡。

    雖然秦始皇陵封土上發現了不少盜洞,但是最大的兩個盜洞也只打入9米深,並未觸及皇陵內部。

    因此,專家斷定,秦始皇陵歷經幾千年依然完整。

    看來項羽曾經燒光的只是秦始皇陵地面上的宮殿,將地面宮殿中的財物洗劫一空。而宋初發現的盜掘秦始皇陵事件,也僅僅是盜墓賊打了盜洞而已。

    對於這樣一個世界上最神秘的陵寢,大家一定充滿了好奇心。為什麼不對秦始皇陵進行挖掘呢?

    首先,現在的文物保護技術有限。墓地中是密閉環境,一旦開啟後,墓地中的溫度、溼度、氧氣、微生物等都會發生巨大變化,很多文物將會毀於一旦。

    兵馬俑剛剛出土的時候是彩色的,見到空氣的瞬間,色彩斑斕的外皮迅速氧化褪去。而很多古墓中的絲織品、竹簡等文物,在接觸到空氣的一剎那,就會化為灰燼。

    在沒有確保文物萬無一失的技術出現的情況下,輕易不會開挖秦始皇陵。

    其次,花費太大。秦始皇陵實在太大了,體積大概有14.2億立方米。粗略估計一下,僅僅挖運土方一項就得花費600億以上,整個秦始皇陵挖掘下來,起碼得投資幾千億。

    再次,地宮中有大量水銀。一旦挖掘開來,有毒氣體釋放後,會對周圍的環境和居民產生巨大影響。

    最後,還有一個傳說是這樣說的,據說秦始皇死時曾經立下詛咒,他帶著十萬精兵深入地下,如果有誰敢破壞他的陵墓,他將率領大秦十萬陰兵從地下湧出!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不過秦始皇統一了中國,華人將秦始皇視作先祖。挖掘祖先陵墓不符合華人的傳統觀念。不到萬不得已,秦始皇陵是不會被挖掘的。

    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可能無法破解秦始皇陵的種種神秘之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實施計劃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