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137459222307
-
2 # 不是白匪
三省六部三省的地位不相同: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使得大臣們互相合作又互相牽制,既提高辦事效率,又分化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聽起來六部都是尚書省的組成部分,應該平起平坐才對,然而實際上,六部也有著地位高低之分。這是因為他們負責的工作不同,接觸到的權力也不同。那麼在三省六部的“六部”中,哪個地位最高,哪個又最說不上話呢?
地位最高的部門,毫無疑問是吏部。其掌管著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等,類似今天的中共中央組織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考功司。
-
3 # 蜂花學閱
地位相同,它們是互相制約的。
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檯);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
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隋唐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隋稱內史令),副長官為中書侍郎(隋稱內史侍郎),主要職官為中書舍人。門下省的長官為侍中(隋稱納言),副長官為黃門侍郎(後改稱門下侍郎),主要職官為給事中。
中書、門下二省都設在宮內,所以又有諫諍之責,以匡正皇帝的過失。尚書省設在宮外,長官為尚書令,實際不任命,由副長官左、右僕射代行職權。僕射負責都省職事,總領六部。
“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則,從而彼此制約,以掌管國家大政。這個原則並沒有始終貫徹。唐初以三省長官為當然宰相,合議軍國大事於政事堂;但又擇他官參加議政,號為參知機務、參議得失等,也是宰相。
-
4 # 飄零198691001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宮制。它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不斷演變,直到隋朝,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在唐朝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中書省和尚書省是兩漢時期基本形成,東漢廢除中書省,只設尚書省,三國時恢復中書省,門下省是晉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襲,晉朝時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來,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政治制度。三省在各個時期的的歷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會末期實行封建專制,基本廢除了三省制度。
-
5 # 藍海天lantian2021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始於隋朝五省六曹制,確立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制的權力集中在三省的長官(等於三個宰相),容易出現分歧,意見不容易統一,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六部制都歸皇帝直接管理,行政管理效率高。
-
6 # 使用者3110214219645
三省六部制是六部上邊還有上級三省,六部制是各部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
回覆列表
隋朝建立後,將北周仿照周禮設立的官爵制度廢除,設立了以三省六部製為主體的中央官僚體系。隋設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秘書省類似於後來的館閣,內侍省則是一個專門的宦官機構,主持中央政權的就是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三省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其中,決策者為內史省,長官稱內史令;審議者是門下省,長官稱納言;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置尚書令、左右僕射各一人,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稱民部)、都官(後改稱刑部)、工六部。 隋朝,三省長官均為相職,同時,三公、三師也參預朝政,也是宰相。
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權臣獨攬大權,有利於加強皇權。尚書省下設六部,分別貫徹各種政令,處理日常事務,提高辦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