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93380065689367
-
2 # 使用者1684071444135747
1,說你太娘,覺得你婆婆媽媽
2,把你當作閨蜜,當作好朋友
3,如果她性格大大咧咧那你就沒戲了
4,如果她是溫婉型,她喜歡你
-
3 # 使用者1341868190423
親愛的,寶貝,乖乖,寶兒,honey,媳婦兒小老婆
-
4 # 王不解
一直以來,大家都有一個誤解,覺得做皇帝很容易。其實做皇帝很累的。準確點說,應該是做個不昏聵的皇帝是很累的。
如果做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昏君,那是很容易的。如果想做個不被篡位,甚至是有所做作為的皇帝,那就很累了。
主要是心累。
心累的原因之一,就是防備著被篡位。不但要防外人,更要防備自己的親人,尤其是兄弟們。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可以允許自己的兄弟們做個糊塗的富貴王爺,卻不允許他們積極做事,掌握權力。
因為一旦兄弟們有所作為,皇帝就會覺得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脅。
因此,歷史上就出現了很多看起來糊里糊塗的王爺。你以為他們是真的糊塗嗎?有些可能是真糊塗,有些卻是明哲保身,揣著明白裝糊塗,以此向皇帝表明心跡:兄弟我無心威脅您的皇位。
對於這樣的王爺,皇帝一般都是願意在錢財上多加優待的。
除了親兄弟,親叔叔、親大爺,雖然篡位的可能性低一點,但也是必須防備的。
這就是很多皇帝寧願讓舅舅掌權,也不願意讓親叔叔掌權的根本原因。
舅舅掌權,會形成外戚專權。但也僅僅如此。如果他想篡位,那麼大臣們就會極力反抗。為何?因為你是外姓。
比如漢朝時,呂后的孃家人呂氏家族掌權,權勢熏天。等到呂后死後,呂氏想要更進一步,篡奪劉氏江山,那些原本隱忍的大臣們就不同意了。因為這是劉家的江山,你呂家憑什麼當皇帝?周勃等人便登高一呼,滅了呂氏。
而他們請來做皇帝的,恰恰是漢惠帝的兄弟劉恆,也就是少帝劉弘的叔叔。
可見,只要是先皇的親兒子,甚至是親兄弟,不管誰做皇帝,大臣們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外姓就不行。
這也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愚忠思想。
鑑於此,皇帝要想保住皇位,必須打壓兄弟、叔伯,不能讓他們獲得大臣的支援。
-
5 # 薛白袍
為何皇帝更相信舅舅,要防著叔叔呢。
其實不止叔叔,伯伯堂哥都是要重點防範的物件。
古代皇家是家天下的制度,劉邦當年和大臣們殺白馬盟誓:非劉不王。
這就限制了皇族之外的人對皇家權力的染指。
但是,卻無法限制皇家內部人對權力的覬覦,大家都姓劉,一筆寫不出倆劉字來,為啥你能坐皇帝位,我就不能?
皇族作亂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比如漢景帝時候的八王之亂,比如明朝的靖難之役。
這些都是皇家內部為了爭奪權力,展開的內耗運動。
東漢開國,已經是平民的劉秀能夠當上皇帝,只是因為他姓劉。
三國時劉備和皇族已經八竿子打不著了,但是,就靠著這個劉姓。他拉起了自己隊伍,愣是在三國這個亂世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所以皇帝和叔叔親近蠻危險的,一旦這位叔叔有不臣之心做大了,很可能取而代之,而且這種取代能獲得法理上的支援。
大家都是皇族。
繼承皇位有天然的合理性。
但是舅舅就不同了。
舅舅是外姓。
即使再權利熏天,也無法取皇帝而代之而代之,因為這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孃親舅大,舅舅是外戚,能在關鍵時刻給皇帝提供幫助,一旦皇帝覺得這位舅舅有點危險,搬開他也比搬開叔叔要省力些。
畢竟舅舅是沒有出兵清君側的特權。
歷史上著名的舅舅就是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
雍正被隆科多的姐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長大,所以對隆科多一口一個舅舅,因為康熙朝隆科多長期擔任九門提督,掌管京畿防務,這職位太重要了,相當於京城文武百官的性命都捏在他一人手中。
雍正一口一個舅舅的叫著,隆科多為他日後登基,迅速穩定局面巨功甚偉。
畢竟有槍才是草頭王。
但是即位之後,朝政穩定下來,雍正第一個下狠手處理的人也是這位舅舅。
雍正不想自己的性命捏在隆科多手裡,他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所以舅舅用好了就是一把利劍,用不好也是一把鈍點的利劍。
但是叔叔有時候就是定時炸彈,不知道何時會爆。
-
6 # 寄暇學宮
秦昭襄王在位近六十年,就是因為他有個舅舅。秦二世胡亥在位僅僅三年就被殺,就是因為胡亥沒有把權力交給舅舅。
胡亥繼位後為什麼要屠殺自己的兄弟?因為胡亥覺得這些哥哥們才是對自己威脅最大的人。就是這樣,死了的扶蘇還被陳勝等人用來大做文章。
當這些哥哥們被屠殺殆盡後,胡亥居然忘了還有個叔叔子嬰。趙高殺了胡亥之後,就擁立子嬰為帝,因為胡亥的這個叔叔也有資格做皇帝。
胡亥繼位後,如果自己的親生母親還活著,胡亥有個舅舅可以依靠的話,怎麼也不會落個如此下場。
胡亥在自己舅舅的輔佐下,可能歷史就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了。
沒有任何一個帝王願意把權力交給別人。像秦始皇、漢武帝、朱元璋等有能力的君主都是儘可能地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即便是劉禪這樣的君主,在諸葛亮死後,也取消了丞相一職,把相權給分散開來。
只有自己能力不足的時候,才會採用他人來替自己分擔。這時候替自己分擔權力的人,一般只有宗室、後宮和權臣三類。
對一個帝王來說,其實很不願意造出一個權臣;對於自己的宗室一般也不願選擇,因為對自己威脅最大的還是宗室。剩下的就只有太后或者皇后的勢力可以選擇了!
即便是自己的舅舅,也不會讓他有太大的權力,一般會在宗室、外戚和大臣之間搞個平衡。讓他們互相制約,儘可能地不讓一家做大。一但失去平衡,他的帝位也就差不多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7 # 豹眼看歷史
俗話說,“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老婆有還隔著一道手”。
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放到別人那裡去儲存呢?何況是權力這東西,最好是抓在自己手裡,交給誰去管理也不放心哦。
歷代帝王而且還是多數喜歡把權力交給舅舅一說,是不確切的,是不符合歷史史實的。最多是有些帝王出於無奈,有時候暫時把權力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包括他大爺。
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以來,就一直存在著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帝王希望把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丞相也想把持朝政。秦朝的滅亡,就是因為權臣趙高和李斯控制了皇權,修改始皇遺詔,廢掉公子扶蘇改立胡亥,控制了胡亥也就控制了朝政。
之所以有的帝王設立左右丞相,就是出於分權的考慮,不想讓丞相掌握更大的權力。
第一,分封同姓諸侯王。
始皇實行郡縣制,廢除了分封諸侯王的制度。但在漢朝建立以後,歷朝歷代都有分封同姓諸侯王的慣例。
諸侯王本身就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權力,這些人都是當朝天子的大爺、叔叔、兄弟、子侄,具有非常親近的血緣關係。他們的存在,對於家族的政權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著威脅中央政權,也就是皇權的問題。
在這個情況下,皇帝如果再把權力交給叔叔們去管理,就缺少了制衡,很容易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這是很危險的事。
比如漢初的“七王之亂”、晉初的“八王之亂”,都是帝王的叔叔們在作亂。
第二,帝王把權力交給舅舅,也就是外戚。舅舅掌控了政權,史學家一般會稱作“外戚干政”。
這也是帝王不希望看到的結果,那為何不把權力交給叔叔而是把它交給了舅舅呢?
出現把權力交給別人的情況,一般是皇帝年幼,不能親政。
按照一般慣例,往往是太后臨朝聽政,也稱“垂簾聽政”。
為何要“垂簾”呢?還是傳統的習慣,女人不方便拋頭露面。
那麼,在朝堂內掛一個簾子,太后就可以處理公事,但外面的事就不方便處理。這時候就需要有人出面,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需要把權力交給別人。
究竟是交給叔叔呢還是交給舅舅?
豹眼以為這個問題很簡單,如果有的友友還不太清楚,那就問一下你的太太,立馬就清楚了。
孩子太小,一般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交給娘來保管,而娘保管不了又會把它交給誰呢?她會交給她娘或者她孃家的人。
太后臨政,她會把權力交給幼主的叔叔嗎?絕對不會。她首先想到的是她孃家那些兄弟,也就是幼主的舅舅。
並不是舅舅就多麼可靠,起碼太后認為比交給那些叔叔們更放心。
即便是失控,那權力還是在孃家人手裡。
看一下呂后專權時的做法就很清楚,她不僅把權力交給呂氏,還想將來呂氏做皇帝。
外戚干政,這是一般的規律。在漢末時期,小皇帝很多,許多二三十歲的皇后就做了太后,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為了制衡。
年幼的皇帝不能主政,有舅舅來輔佐,就會出現外戚、相權(大臣們的權力)、諸侯王三方的勢力集團。
都清楚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三角婚姻除外。
外戚掌權必然與諸侯王、朝廷大臣出現權力分配的問題,也就有了矛盾。相互牽制,彼此協作,這才是政治最理想的狀態。
有時候帝王鑑於外戚干政帶來的後患,親政後把權力收回。甚至有些帝王還發狠,立下規矩不許外戚干政,但很快就恢復了原狀。
只要是小皇帝繼位,太后臨朝聽政,幾乎避免不了外戚干政。
曹丕鑑於漢末外戚干政的危害,曾經專門下詔杜絕太后干預朝政。在整個曹魏時期,沒有出現外戚干政的情況,但權力到了叔叔及權臣的手裡,小皇帝更危險。曹爽、司馬懿專權就是例證。
總之,出於權力制衡及情感考慮,太后做主而不是小皇帝做主,一般喜歡把權力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這在華人的情感中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是一般的存在,不是個例。反而把權力交給叔叔,卻讓人意外。
孔子一直推崇的周公輔政,那是把權力交給了叔叔。儘管《竹書記年》的記載,顛覆了一直以來的認知,但不管咋說,那都是個例。兄篡弟位、叔篡侄位的情況,反而成為常事。
但外戚也會出現篡位的問題,王莽、隋文帝楊堅等都是外戚接受的禪讓,與叔、兄篡位一樣,都是搶佔了小皇帝的位置,僅僅是江山姓啥的問題。
因此,只有把權力抓在手裡最保險。但由於太年幼抓不住權力,第一選擇還是交給舅舅好一些,都是無奈的選擇。
-
8 # 宋安之
以實際來說,但凡腦子正常的皇帝,不會將權力交給任何人的。
所以個人建議這個問題應該是”歷代帝王為何多數喜歡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不能說是喜歡將權力交給舅舅,差別很大的!
這個通俗來說,皇帝的舅舅代表的是外戚這個團體,皇帝叔叔代表的是藩王這個團體,等於是本家。
打個比方,就是咱平常老百姓家中,如果分家產,基本上都是本家內部分,你見過舅舅外公跑過來分家產的嗎?
所以說白了就是外戚沒有繼承權,對皇帝威脅不大,所以皇帝喜歡用。而藩王擁有一定的繼承權,所以皇帝自然對其不放心,不打壓你就不錯了。
當然按照歷史來說,外戚篡位的不在少數,諸王西漢之王莽,還有隋文帝楊堅,都是以外戚身份成為權臣,然後篡奪江山的。
只不過相對於藩王篡位,他們難度大一些,所以多經營了幾年,比如加九錫什麼的。
像王莽篡位,在掌握大權過程中費盡心機將自己樹立為道德楷模,甚至不惜逼死二兒子處死大兒子。就是掌握大權以後,還經營了好幾年,先是安漢公,後是宰衡,又是加九錫,最後成為假皇帝,再篡奪漢家江山,建立新朝。
而藩王篡位有一個好處在於,很多大臣只是忠於皇室而非具體到皇帝個人。所以藩王這個具有皇室血統的人篡位的話,那麼往往他們會認為這是皇族內部的鬥爭,不會反對這種“家事”的,所以藩王篡位自然難度低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皇帝太放心外戚這個外人了,太提防藩王這個本家了,所以對於外戚相對來說限制很小,所以外戚自然有做大乃至篡位的機會。
現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
9 # 狗大戶沙某
皇帝權力交給叔叔,搞不好哪天叔叔就把你擠掉了~而且叔叔一般犯了事輕易殺不得!交給舅舅就不一樣了,舅舅要是膨脹了,隨時可以幹掉!另外,還有一幫子叔叔在那,即使沒什麼權力,僅憑皇叔身份也是對舅舅等外戚的制衡!
-
10 # 遺產君
中國古代大多是中央集權制管理天下,天下大事都需要皇帝來定奪,皇帝在古代就是掌控天下人生死的存在,因此,皇帝的為人非常重要,一旦出現了昏君,那麼國家將永無寧日,皇帝不僅要有非凡的個人能力,還要懂得馭人之術。
但皇帝終究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也需要培養自己的心腹和勢力以及重用一批人來協助自己治理國家,普天下的皇帝疑心病都很重,外臣他又信不足,宗室的人又怕他們圖謀不軌,而舅舅作為孃家人,介於二者之間,是歷代皇帝用人的首選,因此,古代皇帝多數是喜歡重用作為外戚的舅舅,而作為宗室的叔叔反而沒啥話語權。
外戚和宗室的區別舅舅和叔叔這兩類人雖然都是皇帝的親屬,可是在古代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叔叔等皇室宗親都是皇族成員,是本家人,也是藩王,對於家產擁有一定的繼承權,以往可能參與過皇位的爭奪,因為失敗而沒能當上皇帝,在父輩時,已經被其父親打敗,對他打壓是肯定的,基本上沒啥權利,如果他們一旦權利很大,就有可能謀權篡位,對他們自然不能大量放權,更不會重用他們,只希望他們做個快樂的王爺就好。
而舅舅就不同了,舅舅或外公等屬於外戚,不屬於本家,沒有本家宗室謀權篡位那麼方便,對於皇權的威脅不大,另外,外戚的利益是與皇帝捆綁在一起的,他們是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這些外戚都是維護皇帝權力的人,也是皇帝穩定局勢的依仗。
還有,外戚的影響力並不是很長久,大多與本朝皇帝共存亡,到了下一代皇帝,人家要重用自己的外戚,上一代皇帝的外戚自然就過氣了,你就只能靠邊站了,有的權臣或許還能延續一代,但大多數的要走人,甚至被殺。
宗室篡位要比外戚篡位容易的多像歷史上的朱棣和趙光義都是宗室篡位的典範,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推翻了侄兒朱允炆的政權,奪權了皇位,而趙光義以“燭影斧聲”幹掉了趙匡胤,搶到了皇位。
這主要是到了一定的時期,燕王朱棣和晉王趙光義的勢力已經足夠強大,其實力足以支撐他們登上皇位了,而自古以來不乏忠君愛國的大臣,但往往很多大臣忠於的是皇室,而不是具體到皇帝個人,因此,在藩王篡位時,大部分大臣都是持觀望態度,反正都是你自家人窩裡鬥,誰坐天下都一樣,沒必要反對,所以,歷史上有許多藩王成功奪位的事例,也正如此,每一位皇帝都對這些藩王看得很緊,根本不給他們機會。
藩王等皇室宗親篡位只是皇室的內部鬥爭,不至於亡天下,也不至於改朝換代,雖然也有人反對,但大多數是預設事實,而外戚篡位就等於亡天下,等於是改朝換代,所以那些皇族勢力,還有忠於皇室的勢力自然不答應,難度係數自然就高多了。
像歷史上有名的成為成功的外戚王莽,為了篡位可是下足了功夫,先是將自己樹立為一個道德模範,還為此不惜逼死自己的二兒子,在掌握大權的過程中,王莽是先後成為安漢公,然後成為宰衡,再加九錫,最後別出心裁的當假皇帝,如此複雜的過渡了幾年以後,才篡位建立新朝,自立為皇帝。
外戚篡位成功的還有一個案例就是隋文帝楊堅,他以外戚的身份篡了北周的江山,其實,他們能篡位成功,也是這兩個朝代的氣數已盡,宗室無人,扶持一些兒皇帝上位,君弱臣強,再加上王莽和楊堅都有自己龐大的勢力,蓄謀已久,謀權篡位是理所當然的,也無人敢反對。
古代是帝制家天下,相對來說,外戚篡位不同於宗室篡位,得不到法統上的支援,所以,困難重重,因此,古代皇帝主要精力都用在防備自家人身上,而疏忽了外戚的威脅,從而讓少部分外戚漁翁得利。
很多時候外戚就是皇帝用來制衡宗室或權臣的存在藩王有時候就是皇帝的備胎,時時刻刻都在覬覦皇位,對皇權的威脅太大了,皇帝提防他們可謂是如防虎狼,絲毫不敢放鬆,稍不留神他們羽翼豐滿就會反撲,因此,許多朝代都將藩王限制在他們的封地,搞成被圈養的高階動物,不只是剝奪他們的兵權,簡直是一點自由都沒有了。
正因為帝制時代的侷限性,所以皇帝更喜歡重用諸如舅舅等沒有繼承權的外戚,用於制衡其他勢力,而防備乃至於打壓叔叔輩的宗室,但外戚也不是省油的燈,外戚篡位也屢見不鮮,所以說帝制時代的皇帝也不容易,防這個、防那個,往往是防不勝防,防了這一代,就未必能防住下一代,這皇帝每天操的心夠多的了。
-
11 # 百代千秋史
(這是看到問題後的第一個反應,這個現象不是偶然的,有很深刻的權力遊戲的規則在裡面。)
感謝歷史迷的好問題。古代歷史基本是這樣的,這絕不是出於偶然和隨意。最主要的原因是舅舅是外姓人,而且還是母親這一頭的。不交給叔叔正是因為他們是同姓,最有可能謀反。
抑制宗室,貫穿古代王朝的權力遊戲規則
為什麼不把權力交給叔叔?因為叔叔是自己的同姓,流著一樣的血脈,理論上和皇位只有一步之遙,所以要防。貫穿幾乎所有王朝的權力遊戲規則就是“防宗室甚於防川”。
大一統的王朝,開國之君傾向於遍封宗室,以求江山鞏固,如劉邦的“白馬之盟”、司馬炎的“復行封建”和“罷州郡兵”和朱元璋的賦予諸子兵權等。但無一例外引來了反叛和動亂。西漢有七國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明朝有靖難之役,王朝經受嚴峻的挑戰,甚至帶來傾覆的風險,如八王之亂之後的西晉不久即亡於外族之手。
(曹植的《七步詩》反映的是皇室宗親的心聲。問題是假如他成為了皇帝,他也會這麼做的,只要他想江山穩固必須如此。)
以此為鑑,古代王朝大多是抑制皇族。漢武帝開始的“推恩令”,使得宗室的力量越來越小、越來越弱。東漢劉秀選擇的是強化地方官員的權力、抑制豪強。曹丕曹叡父子對宗室嚴加管束,甚於防賊。唐朝自李世民開始緊握兵權,使宗室遠離兵權。明朝自朱棣後也是如此,對分封的諸王嚴加管束。陳壽在《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中對魏氏王公的評論廣泛適用於各王朝:
魏氏王公,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位號靡定,大小歲易;骨肉之乖離,《常棣》之義廢。
如果生在帝王家,不能成為皇帝,幾乎就是囚犯一般。與其說無情最是帝王家,倒不如說無情最是皇權的唯一性。所以,一幫情況作為皇帝的直系親屬很難得到重用而享有權力。
倚重母族,年幼皇帝的通行做法
(在巨大的權力誘惑面前,人性,是不靠譜的。但凡權力在外戚中分享,基本最後都會演變為外戚專權,都以流血事件而終結。)
正常情況下,皇帝的權力既不會交給宗室,也不會交給母族,他只會交給自己。但是如果皇帝年幼,自然就要倚重母族。皇帝年幼,母親臨朝聽政,是通例,各個王朝都是如此。這種情況下,權力自然要與母族分享,即外戚掌權。西漢的呂后和竇太后、東漢中後期普遍的皇太后臨朝、北魏的馮太后臨朝、唐朝的武則天專權、清末的慈禧專權都是如此。
這一方面是女性的行為傾向,內心更深的信任和依賴都來自孃家;另一方面也是外戚容易控制。因為他們沒有皇族的血脈,覬覦皇位面臨巨大的心理和倫理障礙。從中國的政治倫理來看,沒有外戚踐位的說法,極不容易得到天下人的認同。歷史上王莽和楊堅都是外戚奪皇位,但所建的政權都很短命,這不是偶然的。
不過這也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外戚專權。當外戚失去制衡的時候,表現的就是權力的膨脹和對皇權的侵奪,當皇帝長大成人後幾乎都不能容忍,事後往往釀成流血事件。如西漢的盡除諸呂、東漢的竇氏和梁氏滅族、唐朝的盡誅周氏等等。
(皇權是隻能獨享的,但凡發生偏移,都會生產巨大的動亂,最後基本都以流血事件來收場。)
綜上,皇權只能是皇帝獨享的,所以要防範宗室,生在帝王家大部分都是囚徒一般的命運。皇帝除非年幼,否則不會輕易把權力分給外戚。
-
12 # HuiNanHistory
在這方面,明朝和清朝都是個例外。當皇權出現動搖時,這兩個封建王朝都沒有選擇依靠皇帝的舅舅(或者說母族)。
明朝的情況是:親王監國+輔政大臣。
這點在明英宗時期最為明顯。明英宗剛上臺時,內廷以太皇太后張氏為首,外朝則有“三楊”把持,皇帝的母族(外戚)根本無法干涉朝政。
清朝的情況是:親王、大臣輔政。
順治和多爾袞、康熙和鰲拜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了。甚至於後來同治、光緒年間,由慈禧垂簾聽政時,也沒聽說過慈禧的孃家在朝政上有何干預的舉動。
因此,明朝和清朝對於這一規律來說是兩個例外。
確實,歷史上的皇帝都非常重用自己的母族。
諸如漢武帝的母族,他的舅舅田蚡就是漢武朝的重臣。還有,西漢末年王政君聽政時,重用身為外戚的王莽,最終把皇位拱手讓出。
此後的東漢、隋朝、唐朝、宋朝,外戚干政的事都有發生,甚至愈演愈烈。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很多皇帝都把外戚的血緣關係,看得比同族的血緣關係更近,認為前者更好控制,但沒想到外戚卻能如此禍亂朝局。
總而言之,明朝和清朝都是例外。
-
13 # 世界人文歷史
叔叔比舅舅的威脅了要大多了,皇帝寧願把權利交給舅舅也不肯交給叔叔。表面上看,叔叔和舅舅都是皇帝的親人,但一個是皇族成員,另一個是外戚成員。
皇族成員可以直接威脅皇位,而外戚成員一般威脅不到皇位。對皇帝來說,外戚當然要比本家的叔伯兄弟更安全。
一、兄弟叔伯與皇帝都是一家人,符合宗法制的“兄終弟及,父死子繼”傳統,有可能威脅皇帝的寶座從血緣親疏上來說,叔叔當然要比舅舅親的多。可正是因為叔叔的血緣離皇帝更近,所以皇帝對叔叔更加不放心,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古代王朝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建立起了世襲罔替的制度。皇帝死了,叔叔是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皇帝不死,叔叔也是有機會篡奪皇位的。
對皇帝來說,最要提防的是自家的兄弟叔伯這些皇室宗親,而不是舅舅外公這類外戚。在歷史上,兄弟叔伯篡位的現象遠比外戚篡位的現象多得多。
叔叔是皇帝父親的兄弟,是要寫進族譜裡的皇族成員,而舅舅是皇帝母親的兄弟,只是外戚成員。
對於皇帝的叔叔來說,他是有機會取代皇帝成為新皇帝的。在中國歷史上,叔叔從侄兒手中取得皇位的例子屢見不鮮。
二、歷史上同宗之間相互殘殺,叔奪侄位的現象太多了南北朝時期,北齊王朝的文宣帝高洋傳位給兒子高殷。結果高殷的叔叔高演帶兵造反廢除了高殷,自己繼承皇位(北齊孝昭帝)。高殷被廢除後依然沒能倖免,17歲時就被叔叔高演殺害。
同樣是南北朝時期,南陳的陳文帝傳位給兒子陳伯宗,並指定自己的弟弟陳頊輔佐兒子。結果陳文帝死了不過兩年,陳頊就廢掉侄兒陳伯宗,自立為帝,史稱陳宣帝。被廢掉的陳伯宗處處受到叔叔的懷疑,在19歲時被叔叔陳頊派人殺害,對外卻宣稱正常死亡。
在皇位鬥爭最嚴重的王朝中,還要屬南北朝時期的宋朝(劉宋)最為出名。南朝宋,宋武帝劉裕所建,也稱劉宋王朝,共傳9帝、歷59年。其中除了宋武帝劉裕正常死亡以外,其他的皇帝大多數死於皇族內鬥。
劉宋王朝的皇族內鬥有多嚴重呢?
比如,宋文帝劉義隆在位30多年,結果被自己的太子劉邵砍斷手指,流血過多而死,死於兒子的屠殺;
劉義隆的第三子劉駿起兵平亂,登上皇位,將太子劉邵(劉駿的親哥哥)一黨無論男女老幼數千人全部拖入集市殺死,屍體一併裝入竹簍中暴曬至腐爛,然後丟入長江餵魚;
宋前廢帝劉子業在位時期僅16歲,卻養成了暴虐成性、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將大多數兄弟叔伯以各種罪名滿門抄斬,並把同宗的姑姑、姐姐納入後宮,結果死在叔叔、湘東王劉彧的屠刀下;
劉子業的叔叔宋明帝劉彧登基後,同樣大殺宗室叔伯,動輒連坐數百人。劉姓皇族在連續血腥的政變之中,幾乎消亡殆盡。
還有明朝的永樂皇帝朱棣,原本是鎮守北京的燕王。在靖難之役中,朱棣起兵造反,攻破南京,用武力篡奪了侄兒朱允炆的皇位,這也是叔叔篡位的例子……
這些現象大都說明,皇帝的叔叔比舅舅威脅更大。而且除了皇帝的叔叔以外,兄弟、伯父、堂兄弟都有可能威脅皇帝的位置。因此,中國歷史上同宗奪位的故事屢見不鮮。皇帝寧願寵信親舅舅,也不肯任用自己的親叔叔。
三、由於特殊的血緣關係,皇帝的舅舅即便是權利再大,也頂多就是一個外戚。按照宗法制,外戚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中國古代的皇位傳承講究“立嫡以長不以賢”,如果皇帝沒有子嗣,那麼皇位的傳承就可能落入叔叔、伯父或者堂兄弟的手中。
相比之下,舅舅雖然是太后的孃家人,但名聲再大、權利再大都只是外戚,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篡位的另當別論)。
不管皇族裡怎麼動亂,以舅舅、外公為代表的外戚集團都是王族之外的人,不符合宗法制的要求,沒資格繼承皇位。
比如漢武帝的舅舅田紛。田紛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同母異父的弟弟,嚴格來說跟漢武帝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田紛在漢朝憑藉著姐姐的關係,他一路高升,最後做到了永相和太尉,最後做到了丞相和太尉。
有了權利之後,田紛幹了什麼呢?
他在國內廣交賓客,大肆貪汙。史書記載,田紛在擔任太尉時,縱容手下侵吞老百姓的土地和收受賄賄,家裡的財富堆積如山。他不但給自己修建了比皇宮還繁華的府邸,而且娶了幾十個小老婆,每天都有朝廷百官排著隊給田紛送禮。
可是即便如此,田紛也只是一個貪官。他威脅不到漢武帝的皇位。
在封建皇權面前,人心都是貪婪的。皇帝的兄弟叔伯都有可能憑藉血緣關係篡位,這也符合宗法制的血緣繼位要求,而皇帝的舅舅即便再貪婪,也頂多就是一個外戚,理論上威脅不到皇帝的寶座。
比起皇帝,更願意重用外戚勢力的的還是皇后、太后、妃嬪等後宮的女眷。因為外戚就是她們的家人,也是她們可以依賴的肩膀。對太后來說,自己的兄弟(皇帝的舅舅們)比自己丈夫還要親。
可是,並非所有的外戚都是善茬。東漢王朝的外戚專權是歷史上的巔峰,以鄧氏家族、閻氏家族、梁氏家族為代表的勢力控制了東漢王朝三分之一的時間,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到了東漢後期,皇帝既不敢信任本家的兄弟叔伯這些王爺,也不敢信任母親和外戚(舅舅、外公)等外戚勢力。漢桓帝寧願寵信五侯,漢靈帝寧願寵信十常侍,也不再信任自己的舅舅們。也就是說,在王族和外戚之外的第三股勢力開始崛起,而這股勢力就是著名的宦官集團。
外戚集團都是太后和皇后的孃家人,如果說外戚是她們的依靠,那麼宦官集團就相當於是皇帝的依靠。
因為這些閹割過的宦官們沒有生育能力,無法染指皇帝的後宮女眷,而他們又自幼陪在皇帝的身邊,對於皇帝的生活習性和愛好幾乎瞭如指掌,終日與皇帝相伴。當叔叔和舅舅們都不可信賴的時候,皇帝一般信任身邊的宦官居多。
-
14 # 和諧湘聲
皇帝不喜歡把權力交給任何人。
自從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專制制度後,2000多年間,君主專制不斷強化,皇帝權力不斷擴張,擁有最高權力的皇帝是不願意出讓給任何人的。
正是因為皇權無限大,而受到監督制約又非常有限,其誘惑力也非常巨大,覬覦皇權的勢力也無時不在。威脅皇權的勢力大概有這麼幾種:宗室、後宮、外戚、太監、權臣、農民起義、敵國外患。
這幾種勢力中,宗室的威脅最大,因為在理論上皇族都具備繼承皇位的可能,而且在所在勢力中皇族繼承的合法性更強。所以歷朝歷代,皇族內部鬥爭從未停息,皇帝對宗室的防範也最強。
小皇帝登基後,因為不具備處理朝政的能力,一般都會選擇代理人,或是宗室、或是後宮、或是顧命大臣,這時候如果後宮主要是太后強勢的話,一般都會臨朝聽政。
皇太后掌握了實際權力,在用人上就會偏向於自己的孃家人而不是皇族,也就是你說的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人主年幼,幾乎必然造成朝政不穩。重用皇族擔心篡位,重用外戚則會形成外戚干政,在權力的巨大誘惑面前,沒有什麼人、什麼情感是靠得住的。
外戚干政以西漢呂后為發端,到了東漢中後期,陷入了宿命般的迴圈。小皇帝登基,太后當政重用外戚,外戚擅權禍亂朝政,皇帝短命或被殺,又一個小皇帝登基,新一輪外戚禍亂開始。
在權力面前,舅舅和叔叔都靠不住,交給誰都會引發爭端、流血甚至是政變。
回覆列表
1,說你太娘,覺得你婆婆媽媽2,把你當作閨蜜,當作好朋友3,如果她性格大大咧咧那你就沒戲了4,如果她是溫婉型,她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