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4375682713128270
-
2 # 王乃棟說書畫
書法中的古法用筆自覺應用始自漢末魏晉,書家代代相傳,即運腕,用鋒,錐畫沙,入木三分。
準確地說,是運腕寫出了筆鋒飛舞、筆勢縱橫、筆意新奇的筆法效果,才是書法。
否則只是寫寫毛筆字,古代文化人個個會寫的,現在糊塗人則往往把寫毛筆字當作書法了。
-
3 # 大墨堂
筆法,是隨漢字字型相生的。比如,篆書筆法,隸書筆法,楷書筆法,這些筆法既有相同的元素,也有不相同的元素。這些隨漢字字型相生的各類筆法就是古法。
-
4 # 隱逸者石右
藝術不能實用 ,如:
身份證不能用攝影!
落款不能用繪畫。
書法是“生存方式”即社會物質形態,
藝術是“愉悅方式”即社會意識形態。
書法“是小眾藝術”是偽命題!
任何專業都是少數。
小眾木工不等於老百姓不懂傢俱,
不會演戲不等於觀眾不會看戲。
不會書法不代表大眾不懂書法。
如果書法美醜憑嘴說還是中華第一國粹?
蘇軾“楷如立”產生書法家。
沈鵬“因人而異”產生醜吼瞎。
李子的味道只有吃的人有發言權!
沒有實踐楷書的人卻知道是“印刷體”!
印刷體有個性?顏柳歐趙?
罵的是國粹,吃虧的是自己!
唐宋元明清不如“今尚醜”的人聰明?
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
-
5 # 如石說書法
這個問題有難度!
其實,書法不存在古法與今法之別。
只有古體與今體的筆法不同,況且,筆法是在不斷變化的。
一般我們把古篆隸及章草等歸為古體,而將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法歸為今體。
如果說有古法,那就是以王羲之為界,之前的古體字筆法為古法,王羲之的今體書法為今法。
其實王羲之也是在古法基礎上發展成新體筆法的。
嚴格意義上說,書法只有一種法,那就是用筆。
趙孟頫說“用筆千古不易”,注意這裡是講用筆,是個大概念,原則意義上講,用筆就是人筆相融一體的概念,從這個角度理解,用筆千古不易。
但具體到筆法,就不是一成不變的了,我們不能用“千古不易”來理解,筆法是因人而異,因時發展的。
即使古篆隸,隨著時代演變發展,也都出現了新的面貌,比如唐隸、清隸,雖然是隸書,但與古隸、漢隸有明顯不同,也說明筆法是在不斷髮展。
所以說用筆是原則,筆法是個性技巧,兩者有聯絡,但不是一回事。
比如,趙孟頫書寫的六體書:作古文、小篆、隸書、章草、楷書、草書,雖然有古體也有今體,用筆一致,但筆法已不同於古法,完全是趙孟頫的筆法了。
如上所說,用筆的核心是人與筆的聯動構成,是一般意義的普遍規律,而不是具體的筆法技巧。
有點玄,不知講清楚了沒,主要靠自己領悟吧!
回覆列表
兩種可能:
一·紙滲墨,噴上墨水以後,墨水往四周擴散,形成毛刺。不好的紙和潮溼的紙都有這個現象;
二·墨水不好。根據你說的情況,以前是無毛刺的,又是連續供墨,應該不是墨水的問題,看看紙是否潮溼了。如果僅是重影,應該是整齊的雙線,至少線邊是整齊無毛刺的。另外,墨盒是不是注過很多次墨了,墨盒注過很多次墨以後就會這樣。使用原裝墨盒應該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或者清理一下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