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44509362400766

    《西遊記》中孫悟空作為悲劇英雄的形象是透過“神──人”結構來建構的。哭是從神到人的紐帶,是神式英雄人性的最生動體現。持有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又有著七十二般變化的孫悟空自然是一個英雄,一個神式的英雄。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神式的英雄,在一本100回的《西遊記》中,卻哭了25次,比書中其他任何人物都哭得厲害。

      取經之前,孫悟空有兩次哭:第一次是第一回中與群猴喜宴之間,因慮及無常而墮淚;第二次是第二回中,師父菩提因他炫耀本領於眾人,逐他歸鄉,他滿眼墮淚。對這兩次哭,我們不必深究,畢竟這時的悟空還涉世未深。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孫悟空一開始就會哭,《西遊記》作者一開始就寫了他人性的一面。西天取經路上,悟空一路行來,其哭更是接連不斷;在海浪翻滾、潮聲濤濤、一望無際的大海之上,一朵雲花托著的是身形瘦小、悽悽慘慘腮邊淚墜的齊天大聖;“噙淚叩頭辭長老,含悲留意囑沙僧”的是當年暢快淋漓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回顧仙山兩淚垂,對山悽慘更傷悲”的是齊天大聖;平頂山遭逢魔障,屈身於須彌山根之下,嘆“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珠淚如雨的是齊天大聖;壓龍洞二門外,仵著臉,脫脫哭將起來的是齊天大聖;想起取經苦惱,只為受辱於人,淚出痛腸,放聲大哭的是齊天大聖;被火雲洞聖嬰大王劈臉一口煙燎得眼花雀亂,忍不住淚落如雨,投身於澗水,險幾喪身,復又活轉,止不住淚滴腮邊的是當年攪亂蟠桃盛會的齊天大聖;敗於獨角兕大王,赤手空拳來坐於金山後,撲稜稜兩眼滴淚的是“官封齊天意未寧”的大聖;在小雷音,與妖魔一戰,跳在九霄,舍了性命,按下祥光,落於東山頂,咬牙恨怪物,滴淚想唐僧,仰面朝天望,悲嗟忽失聲的是齊天大聖;孤單一人立於西山坡上,悵望悲啼的是齊天大聖;被黃花觀道士所追趕,力軟筋麻,渾身疼痛,止不住眼中流淚,失聲叫苦的是齊天大聖;“愧上天宮,羞臨海藏!怕問菩薩之原由,愁見如來之玉像”,對功曹滴淚是齊天大聖;遇著燒紙錢婦人點頭嗟嘆“正是流淚眼逢流淚眼,斷腸人遇斷腸人”的是齊天大聖;獅駝嶺獅駝洞困於魔瓶,擔心弄作個殘疾之人,忍不住吊淚的是齊天大聖;靈山山上,跪地捶胸的是當年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陷空山上,不見唐僧只見半截兒韁繩,止不住眼中流淚,放聲大哭的是齊天大聖;隱霧山妖魔一個分瓣梅花計劈心裡撈了唐僧,大叫“天天天”,止不住腮邊淚滴的是齊天大聖。

      一個曾暢快淋漓鬧龍宮、鬧冥府、鬧天宮、攪亂蟠桃盛會,十萬天兵無敵手的英雄,卻幾次三番,屢陷困境,以至黯然淚下,甚至放聲痛哭,豈不撼人心魄,讓人感其淒涼茫然?然而諸如此類的哭,由於大家一開始便把孫悟空作為一個喜劇英雄來接受,所以總是有意無意地忽略。作為一個英雄,非到真心痛處,決不會哭。歷來的英雄,有愁只是借酒消愁,其出真言是在酒後。悟空的哭是英雄人物史上的一個例外。因為悟空作為一個僧人,不可能老是醉酒消愁,而這哭正是代了醉酒,深深道出了其憂愁悲憤的心境。

      細讀書中哭的情節,我們不難發現,哭的實質是好“名”。在孫悟空一生的戰鬥過程中,他宣揚追求的只是“名”:使一切妖邪聞大聖之名而驚魂喪魄;要保持對諸天神祗的威懾,使普天神將看見他,一個個彎背躬身。要“名”,可以說是孫悟空形象的心理脈搏。

      孫悟空雖名封齊天,而在他人安排的取經路上卻三番五次遭受到自己無法解決的魔障。西天取經的目的是為了求得正果,要求得正果的強烈意識和獲取正果中遭受的挫折形成了矛盾衝突,這種衝突為悟空這個具有人性的神性英雄的哭提供了可能性。哭時憶起所歷艱辛,感受現時淒涼,語層深處念念不忘的是:他被壓前轟轟烈烈的鬧天宮和所封的“齊天大聖”之名。本以為出了五行山能再顯一番身手,卻只是贖罪似的虛假釋放。現實與願望的強烈反差導致了悟空的哭。在取經過程中,悟空幾次深思,十分明瞭導致自己不幸的原因。

      《西遊記》三十三回,悟空的哭言:“這正是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西遊記》四十一回,悟空哭言:“一心指望成正果,今日安知痛受傷!”《西遊記》七十五回,悟空哭言:“想是我昔日名高,故有今朝之難。”這些都是哭時真言。如果當初他不嫌弼馬溫官職小,不去計較有無赴蟠桃會資格,他怎會落入如來手掌?以至金箍加頂,派往西天取經,歷盡艱辛,幾喪性命,悲到深處,又怎能不放聲大哭?《西遊記》九十九回,師徒四人遭了第八十一難後,孫悟空的一番言語,更是流露了這種心態,帶有很大的總結性:“行者氣呼呼地道:‘師父,你不知就裡,我等保護你取獲此經,乃是奪天地造化之功,可以與乾坤並久,日月同明,壽享長春,法身不朽,此所以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來暗奪耳。……’三藏、八戒、沙僧方才醒悟,各謝不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這浮躁的社會,如何保持好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