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嬴政
-
2 # 使用者碧家小玉
這個問題應該讓講“五律,七律”的詩詞專家來回答。
如果他們說不出個大概,立竿見影就證明“知識不是吹出來的”。
目前已經有七個人回答,答案都不對,而且還都是經過添鹽加了醋的百度“查”。
漢語拼音起源於清朝嘉慶,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拼出來現代漢語拼音。在一個義大利的傳教士和德國學者的幫助下,漢語以成熟的聲母列入國家教育進行語言改革,從而,全國各地的漢族以縣為單位產生了本地方言。
第一部字典《五記小字典》,經過N次的反覆修訂,1957年出版了第一部《新華字典》聲韻是以吉林方言為標準。
很多人認為現在普及的普通話是北京方言,不是,是以吉林語為基礎修訂出現在的標準普通話。
-
3 # 頑石囈語說教育
漢語拼音對於現在的中中國人來說,非常重要!無論是查閱字詞典、學說普通話,還是打字輸入、圖書文獻檢索等,都會用到漢語拼音。雖然漢語拼音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漢語拼音方案》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漢語拼音的字母表和英語字母表一樣有26個字母?
中國古時候,沒有現代的漢語拼音,人們認識漢字也需要給漢字注音。給漢字注音有直音法和反切法兩種。直音法很簡單,卻有很大的弊病,主要是需要學習者先認識很多字。漢語有1200個帶調的音節,不帶調的音節有400個。如果用完全同音的字相互標音,就需要先認識1200個字,即便用同音不同調的字相互標音,也要至少認識400個字。其次是各地方言讀音有很大差異,使用直音法學到的讀音仍然是方言的讀音,而不是共同語的規範讀音。
反切法則需要上下兩個字,用上字的聲母與下字的韻母加聲調拼在一起給新的字標註讀音。反切法雖然比直音法有所進步,但直音法的弊病仍然有,而且還要學會解析聲母、韻母和聲調,對於初學識字的學生來說,難度仍然很大。因此,直音法和反切法在科學性和實用性上都有侷限性。
400多年前,隨著西學東漸,許多種外中國人為學習漢語而制定的拼音方案陸續問世。其中義大利人利瑪竇的《西字奇蹟》和法中國人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是最早的兩種。
近100多年來應用範圍甚廣的是英中國人制定的威妥瑪式拼音和主要用於地名拼寫的郵政式拼音。但是這些拼音方案都是為外中國人學習中國文字服務的,既沒有統一的語音標準,也不求與漢語漢字讀音對應的準確性。
後來,就有了中中國人自己制定的拼寫漢語的方案,其中以王照的官話字母、吳稚輝的注音字母、黎錦熙趙元任等人的國語羅馬字(國羅)和瞿秋白、吳玉章等人的北方拉丁化新文字(北拉)影響最大,特別是注音字母從民國元年起一直在全國範圍正式使用了40多年。
注音字母又叫注音符號,字母形式是漢字筆畫式的,其特點是採用北京音系和三拼制,在民國時期和新中國初期的教育、出版、通訊、鐵路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注音符號在簡便性上比“國羅”好,在準確性上比“北拉”好。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還要另起爐灶再製定《漢語拼音方案》呢?其根本原因在於,注音符號用的不是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不便於國際交流。當然也因為注音符號使用三拼法不如後來的漢語拼音方案的音素化更加精密。
20世紀50年代初,以周有光為代表的中國語言專家主張採用拉丁字母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最終,由毛澤東主席採納了使用拉丁字母的意見。
1958年2月11日,全中國人大一屆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並公佈了《漢語拼音方案》。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期,《漢語拼音方案》先後成為拼寫中國地名的國際標準和拼寫中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的國際標準。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漢語的方言分歧嚴重,漢字不是表音文字,需要有既科學又簡便的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方案》解決了漢語語音規範的問題,已經成為識讀漢字、學習普通話、培養和提高閱讀及寫作能力的重要工具,對於促進各地、各民族間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為中國對外交流的文化橋樑,漢語拼音也被廣泛用於對外漢語教學、對外交流等領域。未來,漢語拼音仍將為“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發揮重要的作用。
-
4 # 外語那點事
漢族拼音確切的說不是英語的26個字母,而是用了德語中的26個字母。
德語中有30個字母,漢語拼音取了其中的26個,也就是被我畫紅框的這些。
用德語字母並不奇怪,因為中國是馬列主義,俄語和德語人才很多。德語字母發音又和中國老拼音接近(用日本平假名寫的拼音版本,見新華字典)。所以,選擇德語字母就理所當然。
在字母中,母音 a i o u ü 和拼音的發音幾乎一樣,可以說是直接拿來用的。德語e發音中文沒有,就用來表示拼音e。
子音字母發音大部分和漢語的一樣。
但是在拼讀設計上,由於考慮到中文的習慣,沒有保留正確的子音母音拼法。
比如正確的拼法: b(爆破音) a(母音) 吧
實際使用的拼音法: 波(b) 啊(a) 吧。
語音學上,波啊不是吧,而是boa。這個音在方言裡有,比入福建閩中方言花盆的“盆”。漢語中卻沒有。
雖然是錯的,考慮到大部分中中國人不會發輕音,所以全部都濁化,方便教學人員學習,讓大家採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會拼音。
所以,你學完了拼音你就覺得是“波(b) 啊(a) 吧” 而不是“波(b) 啊(a) boa”
我們在學拼音的時候,我們有發現,單個拼音讀音和在拼音字母歌裡的不一樣。
我們學的是b波p潑m摸f佛。
但是唱字母歌的時候是: 啊(a) 貝(b)切(c) 得(d) 二(e) f 給(g)。
小時候,你去問老師為什麼不一樣,老師肯定沒告訴你。因為,只有學過德語才知道,這是因為造拼音時,字母歌保留了大部分德語字母的發音。
現代電腦上用的是美式鍵盤,沒有ü,德語鍵盤不流行,所以我們為了輸入方便,就用英語的v代替了ü。
-
5 # 雲之初心本散
不一樣的!取最簡單兩個反例:
漢語拼音有Ü,英文沒有Ü。漢語拼音沒有v,英語有v。
雖然有一些輸入法用v來代表Ü,但那是輸入法,不是漢語拼音。
所以漢語拼音不是用的英文字母,而是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共同使用了羅馬字母。
回覆列表
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利瑪竇,寫了4篇關於他和其他的傳教士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文章,他把和4篇文章交給制墨專家程君房,程君房把這4篇文章編入《程氏墨苑》,這4篇文章合稱《西字奇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為漢字注音的文獻。
在利瑪竇的影響下,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部書採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他改進了利瑪竇的注音方案。雖然很早就有了漢字注音的方案,但是,這些做法只是在西方傳教士中流行,中中國人還是使用傳統的直音和反切來為漢字注音。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一大批有識之士都認為中國的貧弱和中中國人的文盲率太高有關,決定走教育救國的道路。於是就從普及漢字入手,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認為漢字是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所以要對漢字進行注音,於是掀起了一場漢字合音運動。
合音就是注音,就是要給漢字注音,改變過去直音和反切的辦法。第一個制定漢字拼音方案的中中國人是盧戇章,1892年,他在廈門出版《一目瞭然初階》,公佈了他創制的"中國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拼廈門音,聲韻雙拼,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增加聲母后還可拼泉州音和潮州音。
此後,各種漢語拼音方案不斷問世,比如吳敬恆的《豆芽快字》、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母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譜》、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勞乃宣的《增訂合聲簡字》等。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方言差異巨大,這些漢語拼音大都沒有廣泛推行。
為了解決方言對漢字讀音的影響,而造成的漢字注音地域化傾向嚴重的問題,1913年2月在北京召開了讀音統一會,會議的任務是確定一切漢字的國音發音,並且確定漢字注音採用的字母。
會議歷時三個多月,確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和39個字母作為注音字母。會上,黎錦熙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注音字母的職能是“伺候漢字,偎傍漢字”。
當時蘇聯試圖研製出一種新的拉丁文字在中國勞工中普及,條件成熟之後取代漢字,這和國內當時高喊的廢除漢字口號是相互聯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