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申開來就是文字的質感和下筆的節奏。
好的文筆,就像德芙巧克力一樣,入口質感細膩,順滑無比,讀完久久滿足,回味綿長。
起初,我以為華麗的句子就是文筆:
“Sunny從枝葉間照下來,穿過我明亮的眼睛,穿過我的頭髮,穿過我十七年來親手精心雕刻的青春。然而一切都是鏤空,彷彿極度精美的鏤金藝術,可是本質卻是——空洞。”
——郭敬明《左手倒影,右手年華》
後來發現,這種文字乍看驚豔,再看就有種炒菜油大了的感覺,嘗不出味兒,只覺得膩。
而同樣是寫自己的青春歲月,王小波會這麼寫的: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王小波《黃金時代》
流暢且言之有物,舒適得體又藏鋒不露,字裡有畫面,句中有觀點,一切都是剛剛好。
文筆好比是鹽,品得百味,不見鹽體,才是文筆的意義。
如何提升「文筆」?
深厚的筆力,老辣的文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需要天賦來幫忙,但具象化的描寫,有畫面感的文字,運筆得當的節奏,則可以透過學習來加強。
緊跟天才的步伐,不一定會成為天才,但至少可以走的更快一些,他們天生就會的東西,我們透過練習也能學得一二。
一、具象化:去呈現,而非講述
01
《腸子》的作者恰克·帕拉尼克,曾分享他的寫作經驗:從現在起——至少接下來半年內——你不能用“想”一類的詞,例如“覺得”、“認為”。
例如你不能寫:「 Kenny 覺得 Monica 也許不喜歡他夜裡外出……」
你要寫:
「 有些早晨,Kenny在外面待得很晚,錯過最後一班公交,直到他不得不搭便車或付錢搭出租,然後回到家發現Monica在裝睡,因為她從不如此安靜地睡著,那些早晨,她只會把自己那杯咖啡放進微波爐裡。從沒有他的。」
同樣的,也不能說“愛”和“恨”。
例如別告訴你的讀者:「 Lisa 恨 Tom。」
作為代替,你要像法庭上的律師一樣用細節說話:
「 點名時,在老師叫到Tom的名字之後的一喘氣之間,在他應答之前的那個瞬間,就在那時,Lisa會小聲叫出‘討厭鬼’。就在Tom說‘到’的時候。」
簡單來說,沒有捷徑了。思考是抽象的,感受是無形的,只有肉眼可見的感官細節:動作、氣味、味道、聲音,才是具體可感知的。
02
景甜主演的熱播劇《半妖司藤》原著作者尾魚,曾這樣描述小說的女主司藤:
「 膝蓋不軟,頭顱很硬,永遠不狼狽,穿最破爛的衣服,也不忘儀態端方,即便被打落谷底,也會對著鏡子,細細描眉。」
尾魚並沒有直接講司藤的堅韌和體面,而是用了兩處細節:穿最破爛的衣服,也不忘儀態端方;即便被打落谷底,也會對著鏡子細細描眉。
一個又美又颯的的大女主形象立馬活靈活現了,這就是呈現而非講述你的故事。
二、畫面感:動態的比喻,讓文字變成短影片
因為人類的感知並不想通,所以語言大師們發明了“比喻”,讓文字如畫面清晰可見。
例如《圍城》裡的「撒一個玻璃質的謊,又脆薄,又明亮。」
然而,比喻就像圍棋,小學生都能輕鬆掌握,但要寫出傳神的比喻絕非易事。
所以為了讓比喻更有畫面感,我們選擇再加入一點東西,那就是「動詞」。
相對於普通的比喻,動態的比喻,可以讓畫面感更強。
1. 比喻+動詞
例如博爾赫斯的《另一種死亡》:
「 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彷彿讓人看到生命在時間的長河裡慢慢消逝。
《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一書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 在平原上坐落著一座座天然氣加工廠,看上去如同銀色的蜘蛛。」
如果加入一個動詞,改為:
「 一座座天然氣加工廠如同銀色的蜘蛛蹲伏在平原上」
可以感受到,畫面立刻變得鮮活有力。
再如小學課文《萬里長城》中的句子:
「它像一條巨龍橫臥在中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上。」
如果改成:
「 它綿延在中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之上,遠看就像一條巨龍。」
表現力就差了一些。
引申開來就是文字的質感和下筆的節奏。
好的文筆,就像德芙巧克力一樣,入口質感細膩,順滑無比,讀完久久滿足,回味綿長。
起初,我以為華麗的句子就是文筆:
“Sunny從枝葉間照下來,穿過我明亮的眼睛,穿過我的頭髮,穿過我十七年來親手精心雕刻的青春。然而一切都是鏤空,彷彿極度精美的鏤金藝術,可是本質卻是——空洞。”
——郭敬明《左手倒影,右手年華》
後來發現,這種文字乍看驚豔,再看就有種炒菜油大了的感覺,嘗不出味兒,只覺得膩。
而同樣是寫自己的青春歲月,王小波會這麼寫的: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王小波《黃金時代》
流暢且言之有物,舒適得體又藏鋒不露,字裡有畫面,句中有觀點,一切都是剛剛好。
文筆好比是鹽,品得百味,不見鹽體,才是文筆的意義。
如何提升「文筆」?
深厚的筆力,老辣的文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需要天賦來幫忙,但具象化的描寫,有畫面感的文字,運筆得當的節奏,則可以透過學習來加強。
緊跟天才的步伐,不一定會成為天才,但至少可以走的更快一些,他們天生就會的東西,我們透過練習也能學得一二。
一、具象化:去呈現,而非講述
01
《腸子》的作者恰克·帕拉尼克,曾分享他的寫作經驗:從現在起——至少接下來半年內——你不能用“想”一類的詞,例如“覺得”、“認為”。
例如你不能寫:「 Kenny 覺得 Monica 也許不喜歡他夜裡外出……」
你要寫:
「 有些早晨,Kenny在外面待得很晚,錯過最後一班公交,直到他不得不搭便車或付錢搭出租,然後回到家發現Monica在裝睡,因為她從不如此安靜地睡著,那些早晨,她只會把自己那杯咖啡放進微波爐裡。從沒有他的。」
同樣的,也不能說“愛”和“恨”。
例如別告訴你的讀者:「 Lisa 恨 Tom。」
作為代替,你要像法庭上的律師一樣用細節說話:
「 點名時,在老師叫到Tom的名字之後的一喘氣之間,在他應答之前的那個瞬間,就在那時,Lisa會小聲叫出‘討厭鬼’。就在Tom說‘到’的時候。」
簡單來說,沒有捷徑了。思考是抽象的,感受是無形的,只有肉眼可見的感官細節:動作、氣味、味道、聲音,才是具體可感知的。
02
景甜主演的熱播劇《半妖司藤》原著作者尾魚,曾這樣描述小說的女主司藤:
「 膝蓋不軟,頭顱很硬,永遠不狼狽,穿最破爛的衣服,也不忘儀態端方,即便被打落谷底,也會對著鏡子,細細描眉。」
尾魚並沒有直接講司藤的堅韌和體面,而是用了兩處細節:穿最破爛的衣服,也不忘儀態端方;即便被打落谷底,也會對著鏡子細細描眉。
一個又美又颯的的大女主形象立馬活靈活現了,這就是呈現而非講述你的故事。
二、畫面感:動態的比喻,讓文字變成短影片
因為人類的感知並不想通,所以語言大師們發明了“比喻”,讓文字如畫面清晰可見。
例如《圍城》裡的「撒一個玻璃質的謊,又脆薄,又明亮。」
然而,比喻就像圍棋,小學生都能輕鬆掌握,但要寫出傳神的比喻絕非易事。
所以為了讓比喻更有畫面感,我們選擇再加入一點東西,那就是「動詞」。
相對於普通的比喻,動態的比喻,可以讓畫面感更強。
1. 比喻+動詞
例如博爾赫斯的《另一種死亡》:
「 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彷彿讓人看到生命在時間的長河裡慢慢消逝。
《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一書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 在平原上坐落著一座座天然氣加工廠,看上去如同銀色的蜘蛛。」
如果加入一個動詞,改為:
「 一座座天然氣加工廠如同銀色的蜘蛛蹲伏在平原上」
可以感受到,畫面立刻變得鮮活有力。
再如小學課文《萬里長城》中的句子:
「它像一條巨龍橫臥在中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上。」
如果改成:
「 它綿延在中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之上,遠看就像一條巨龍。」
表現力就差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