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伍伯儀

    這個問題巳經困惑世界人口專家超百年,不知如何解決糧食增產跟不上人口增長速度的問題!廾世紀50年代,老百姓生活好了,中中國人口飛速增長,一個叫馬寅初的大教授看到了隱患,另闢蹊徑,提出節育人口解決,最終,實行了計劃生育,直到

    近年才放開二胎。我真不清楚,人類解決人口增長的潛力到底有多大?地球資源真會枯竭嗎?狼來了叫了這麼多年,不是都迎刃而解了嗎?也許,操心是多餘的,船到橋頭自然直!

  • 2 # 風雲雷火電

    資源置人惡,酒食恣我欺。

    如何博浪禍,卻似挾刀椎。

    利害有時已,是非無數知。

    不過貪愛重,久而果亡斯。

    廣義的資源是用不完的,一個資源 枯竭後,會有替代資源出現,或 者社會退回到與之想適 應的社會形態。理論上根據E=MCC這個公式,能量是用不完的。至於材料方面,也有新型替代材料如果是環境方面,那確實讓人擔心。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2006年度生命地球報告》中稱,全球自然生態系統正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惡化,而且生態多樣性減少的趨勢也日益明顯。假設人類按照目前速度消耗資源,到2050年將消耗掉相當於兩個地球才能提供的全部自然資源。

    WWF主席詹姆士·利普在釋出年度報告時說:“20多年來,我們維持這種生活方式所需的消耗已經大大超出了地球所能承受的程度。我們再繼續下去的話,將會負擔不起……如果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像美中國人一樣生活,我們得消耗掉5個地球。”

    這份報告將各方面資料綜合為反映地球生態狀況的兩個指標。第一個指標叫做“生命地球指數”,該指數根據地球上1300種、種群數量達3600多個的脊椎動物的變化趨勢來衡量生物多樣性。報告顯示,在1970年至2003年間,由於人類行為——包括汙染、亂砍亂伐和捕撈過度,從魚類到哺乳類的脊椎物種種群已銳減三分之一。

    WWF報告使用的另一個指標叫做“生態足跡”。研究人員用“生態足跡”的指數來表示地球上平均每人所需的陸地和海洋麵積,該指數反映了人類對生物圈的索取程度。報告顯示,人類的“生態足跡”已增加到地球無法依靠再生能力來滿足的地步。以人均全球公頃數來衡量,2003年全球“生態足跡”平均每人為2.2公頃,而地球所能提供給每個地球居民的土地為1.8公頃。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就開始超過資源的再生能力。在2003年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超出了地球生態承載力多達25%。另外,由於化學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幅度最大,40多年來已經增長了9倍多。

    據報道,在1961年至2003年間,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量翻了三倍,主要原因是世界人口在這40多年間從30億增加到了65億。聯合國釋出的相關資料更顯示,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億。

    總部設在瑞士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4日宣稱,人類目前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消耗著大自然的資源,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到2050年,人類即便有兩個地球的自然資源也可能不夠花。若想扭轉這種狀況,必須立即做出重要抉擇。

    WWF表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改變生活習慣來拯救地球,例如減少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的使用,加強對農業、漁業等的管理。

  • 3 # 智慧物流小白

    用能技術達到量子級,文明的資源取用能力達到星河級基本也可以用到永久,只是居住地還是地球而已,每種資源本身除了水資源都有替代品。沒等地球資源用光就科技就已經可以延伸到地球外了。

  • 4 # 紹明6481

    地球人口容納極限,地球的資源能夠用多久?這也是一個科學問題,人口的容納,是根地理環境決定的,中國為什麼東南沿海地區人口密集,西北方人口稀少,這個就是氣候土地而決定的,人是要有食物,才能有生長條件,按地球的條件,人口可以容納幾百億人,是個極限數。但是關於資源問題,地球的資源也是遁環的,第一糧食,它是一個遁環過程,,第二水資源,也是一樣迴圈淨化,對於石油,煤炭,也是一樣的,因為地球的二氧化碳,也是不斷進行轉化,世界上不會有二氧化碳存積,也不會氧氣減少,從這個大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資源永遠不會用完,就象動植物一樣,有生有死,進行不斷進化。

  • 5 # 銀河知識局

    感謝提問

    首先資源的定義很廣泛,對於人類來講可以利用的資源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這裡說的主要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主要包括水,土地,Sunny,礦藏。

    水資源主要是指淡水資源,水是地球上最豐富的一種化合物。全球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覆蓋著水,地球上的水總體積約有13億8600萬立方千米,其中96.5%分佈在海洋,淡水只有3500萬立方千米左右。若扣除無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頂上的冰冠,以及分佈在鹽鹼湖和內海的水量,陸地上淡水湖和河流的水量不到地球總水量的 1% 。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對淡水的需求不斷增加,2025年,淡水資源緊缺將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嚴峻問題。地球雖然有70.8%的面積為水所覆蓋,但淡水資源卻極其有限。在全部水資源中,97.5%是鹹水,無法直接飲用。在餘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高山冰川和永凍地帶的冰雪。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僅佔地球總水量的0.325%,而且分佈不均。約65%的水資源集中在不到10個國家,而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卻嚴重缺水。據聯合國公佈的統計資料,全球有11億人生活缺水,26億人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

    土地資源,主要指可耕地,以中國舉例,中國耕地面積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佔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頃,中中國人均僅0.1公頃,人均草地世界平均為0.76公頃,中國為0.35公頃。發達國家1公頃耕地負擔1.8人,發展中國家負擔4人,中國則需負擔8人,其壓力之大可見一斑,儘管中國已解決了世界 1/5人口的溫飽問題,但也應注意到,中國非農業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將逐年減少,土地的人口壓力將愈來愈大。

    太陽能廣泛的來說是取之不竭的,也是人類將來主要的利用資源型別。

    其他的礦藏資源種類廣泛,這裡以石油天然氣舉例。多年來,專家們對此有不同的結論。多數專家認為,石油時代至少將持續兩三個世紀。持悲觀態度的專家則認為,石油匱乏之勢迫在眉睫,如果不努力開發替代能源,將會出現悲劇性後果。

    儘管地層中的石油和天然氣的蘊藏量不可能十分準確地估算出來,但據石油專家們粗略估計:人類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至2000年間向地球索取了大約5000億~8000億桶石油(一噸約等於7桶),佔當時探明儲蓄量的85%。自那時以後,新發現的油田幾乎使儲蓄量翻了一番。法國專家賈內西尼認為,就目前已積壓的石油儲蓄量,這個數字約為1萬億桶,夠人類消費40~50年(按目前的石油消費速度計算)。除了這1萬億桶以外,有待發現的石油大約也有1萬億桶。這就是說,地下總共有2萬億桶石油可供開採利用,可供人類消費近80年。

  • 6 # 千識

    18世紀晚期的哲學家托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曾在一篇文章中寫下與您一樣的憂慮。

    他認為,人類無法抑制的繁殖慾望最終會導致地球人口過剩,耗盡地球上所有的資源,人類終將在一場大規模饑荒中死亡。

    但是,地球所能容納的人口極限到底是多少?馬爾薩斯對未來的看法是正確的嗎?

    地球的能力

    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最大承載能力是90億到100億人。

    哈佛大學著名的社會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他的估算是基於對地球可用資源的計算得出的。正如威爾遜在其著作《生命的未來》(克諾夫出版社,2002年)中指出的那樣,“資源是有限的。”

    而如今,不僅僅是自然資源(比如淡水)有限,地球的糧食產量也是有限的。即使在最高效率的情況下,所有種植的穀物都被用來餵養人類,而不是餵養其他的動物,即每個人都同意成為素食主義者,不給牲畜留下任何食物,那麼目前14億公頃(35億英畝)的可耕地將能養活大約100億人。”

    這35億英畝土地每年將生產大約20億噸穀物。這足夠餵飽100億素食者,但只能餵飽25億美國雜食動物,大部分的穀物都拿去餵養家禽和牲畜了。

    所以地球目前的極限是100億人。不過,由於每個人都同意停止吃肉的可能性極小,顯然地球上基於食物資源的最大承載能力並不足100億。

    哥倫比亞大學的人口生物學家喬爾·科恩(Joel Cohen) 也回答過這個問題,他認為限制其他因素包括氮迴圈、磷可用量和大氣碳濃度,但所有這些因素的影響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很有可能我們在遠遠沒有達到100 億之前,天下就大亂了。

    經濟增長放緩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避免進入馬爾薩斯所設想的人口過剩和飢餓的末期階段。根據聯合中國人口司(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的預測,10月31日左右,世界人口將達到70億。如果預測正確的話,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0億,到2100年將達到100億。然而,在這些里程碑之間的某個地方,我們或許會憑藉科技,扭轉人類末日。

    首先,根據聯合國對全球人口趨勢的估計顯示,組建家庭變得越來越少。根據聯合中國人口估計和預測部門負責人格哈德•海利格(Gerhard Heilig)的資料:“自1950年以來,來自230個國家的經驗資料顯示,絕大多數國家的生育率下降。”

    全球的生育率正在下降到“替代水平”——每個婦女生育2.1個孩子,相當於孩子的數量剛好替代了父母的數量。如果到本世紀末全球人口出生率真的達到更替水平,那麼人口將穩定在90億到100億之間。

    那按這種情況來看,我們並不是不能繼續生存。

    希望這個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 7 # 全視界AcmeView

    隨著科協的發展,所有物質都可以被分解為基本粒子—夸克或中子等等,並能夠重新組合為任何需要的物質。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說,宇宙間最基本的粒子只有兩個,一個正粒子,一個負粒子,兩個粒子可以組成一箇中微子,進而組成世間萬物。

    因此,只要人類掌握了物質的微分技術,就可以將任何物質分解為基本粒子;如果人類掌握了物質積分技術,就可以把粒子組合成任何需要的物質。

    到那時,所有物質都可以被迴圈使用,不再有物質缺乏的概念,因此,地球人口的容納極限,只受空間限制,不再受到資源限制。

    當然,到那時,人也是可以通過微積分來進行重塑的,也可以在保留人類情感及智慧功能的前提下進行回爐和重塑,人的生死界限已經不再清晰。

    因此,人類的未來是按需所取,人類的數量是按需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究竟能把自己逼到多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