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90111119908

    選二技能,二技能有控制可以反制敵人。

  • 2 # 輔助不遊走

    雲纓開局先學習一技能,可以利用一技能+強化普攻做到無傷打野。

    雲纓打野主二技能,因為可以縮短冷卻並提高傷害,利於迅速疊加被動槍意,特別是在現版本雲纓加強後,技能冷卻更快,被動槍意更容易疊加,打出爆炸傷害。

    推薦出裝:貪婪之噬,冷卻鞋,黑切,冰痕,抵抗鞋,破軍,魔女。銘文攜帶10隱匿10鷹眼10異變。利用213A連招可以迅速疊加被動到三層釋放技能烽火燎原,遠距離消耗敵人。

  • 3 # 冷雨似箭

    羅隱是出生在晚唐時期的詩人,並且,他親眼看到唐朝的滅亡。羅隱在當時名氣是很大的,在知名度上與現在的名星相比較,也可列入一、二、三線明星。可是,在唐朝他是最沒有官運的,曾參加十次科舉考試都沒中,雖然仕途官運不通,但當時是人人都知道他,就像今天的“草根”明星朱之文一樣,也坐穩了晚唐草根大咖的席位。羅隱也是拿得出“真貨色”的詩人,他所作巜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這首詩簡短,其內涵“樂與天地人鬥”,有點像毛澤東主席引以為座佑名的詩句。這份豁達完全在盛唐詩仙之列。既然羅隱一身才華滿腹文彩,為什麼他的命運慘呢?放在當今這麼有知名度的人不應該很風光嗎?像現在隨便代言一個廣告就可以月入百萬,懷抱白富美,腳踏賓利啊。可畢竟是唐朝,那時候是民間市井沒有什麼廣告可代言的。並且,那時候的文人終極目標就是考中科舉,做官!他雖然滿腹才華,一肚子墨水,可就是經不住考試上不了線。傳說他一開始科舉考試了七次,一次都沒中,後來接著考,總共連續考了十次都“掛了”。這就是羅隱仕途官運“慘”的原因。那時候的科舉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考,但高考不上覆讀的也常有,但是復讀十年的基乎是沒有的,要是這樣得有多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是,羅隱就這麼幹了,結果考試之神就不眷顧他,運氣尿到爆,所以他一輩子都沒中舉,運氣確實夠慘的。雖然羅隱科舉之路慘不忍睹,但文才氣息是很高的,當時的達官貴人都知道他,還都很怕他,為什麼呢?其實這就是羅隱科舉不中的原因!主要就是羅隱的嘴太厲害!太會諷刺人了。《贈妓雲英》: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十年都沒見面了,這次重逢你還是個歌妓啊?還沒人肯娶你啊?我這十年雖沒任個一官半職,可你不是也沒嫁出去嗎?從懟雲英的詩中就看得出來。其實每次科舉考試不是羅隱的詩文寫的水平不行,是因為寫的水平太高了!太具有諷刺意味了!別的考生都是歌頌大唐多繁榮,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很高,做帝王的英明偉大,文武百官兢兢業業。可是羅隱呢,專給朝廷挑刺,對當時唐朝存在的弊端極盡諷剌,如此這種思想傾向的考生,可想當時的考官看到他的卷子比摸到一可手雷還燙手,試想,誰還敢讓他中舉!羅隱一生創作的詩很多,流傳的故事也多,正因為羅隱所創作的詩走進了百姓的心裡,得到了後世的認可。羅隱作為一位極具才華的詩人,他敢於挺身而出去諷刺當時的社會現實,是需要很大勇氣的,這是他難能可貴的一面,他出口能詩,而且通俗易懂,並富有趣味性和諷刺性,可謂獨樹一幟。

    即使十多次沒中舉落地,他仍不改初心,也不會為了仕途而改變自己作詩寫文章的初心,這才是羅隱最讓後人敬重的!他一生布衣卻滿腹才華,歷史終究會給他一個公道:千年後那些達官貴人都化作了塵土,未曾留下一絲痕跡,而布衣羅隱的詩和文章還有精彩的故事仍被我們津津樂道!這就是對唐代詩人羅隱的中懇評價。

  • 4 # 木山文

    羅隱(833一909),字昭諫,自號江東生。浙江新豋人。晚唐現實主義詩人。因為"讒書"中的文章諷刺了時政,觸犯了統治者,因此他考了十次都沒有中進士。由於他對現實不滿,他能夠對現實中的一些向題採取比較清醒的批判和揭發的態度。他的詩以五,七律為多。他的"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是廣為傳頌的名句。他的諷刺小詩"雪":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瑞雪兆豐年,但對貧苦者來說,卻是災難。又如."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為西施.翻案文章並不新奇,但他不把亡國歸罪於"女禍",而覺得另有原因,並且認為封建王國也不是天命註定就不會滅亡的。當李唐王朝已經到處暴露著覆亡徵兆的時侯,他能有這樣的思想,不能不說是高明的。再看一首"感弄猴人賜朱紱":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何如買取胡孫弄,一笑君王便賜緋。

    這是根據他屢試不第的遭遇而對當時皇帝發出的諷刺。黃巢起義軍入長安時,唐僖宗走著唐玄宗的老路,逃到四川,隨行伎藝人只有一個弄猴子的,那馴善的猴子能跟朝臣們一起上班,僖宗很喜歡它,就賜給弄猴人一件緋袍,稱他為"孫供奉"。在唐代,緋袍是隻有大官才能夠穿的,對於難以弄到一官半職的羅隱來說,這是多大的刺激,他當然要諷刺了,這也暴露了統治者的昏庸。

    羅隱成就最高的是他的諷刺散文,收在"讒書"裡的諷刺小品文,,都是他的"憤懣不平之言,不遇於當世而所以洩其怒之所作。"(方回"讒書"跋)。

    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中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正是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釆和鋒芒"。

  • 5 # 秋閣一憑欄

    羅隱的詩有《魏城逢故人》一年兩度錦城遊,前值東風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礙馬,好雲無處不遮樓,山將別恨和心斷,水帶離聲人夢流,今日因君試回首,淡煙喬木隔綿州。

    《登夏州城樓》,寒城獵獵戍旗風,獨倚危樓悵望中,萬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晉英雄,離心不忍聽邊馬,往事應須問塞鴻,好脫儒冠從校尉,一枝長戟六鈞弓。

    羅隱(八三三一九O九),本名橫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富陽縣)人他自二十八歲至五十五歲,奔波遊歷都是為了考取進士,但始終不被錄取,因此寫了很多感嘆落第失意的詩歌五十五歲投奔鎮海節度使錢鏐,得到錢鏐的任用,歷任錢塘令著作令等職,唐亡後錢鏐對後梁稱臣,羅隱受到給事中的封爵卒年七十七歲,是唐代享有高齡的詩人之一,

    羅隱的古詩纖弱不足道,近體詩較多,其中的七言絕句,時有以物詠志的諷諭詩,如,《蜂》,《柳》即是,七言律詩音調悠揚,摹寫個人的衰世感傷,往往真切動人,他曾寫詩攻擊當時的農民起義,為帝王官僚的流離沒落鳴不平,表現了他地主階級立場,那些詩當然是應該批判的

  • 6 # 紅薯的一萬種吃法

    小阿蠻來回答一下~~~ 各位且細聽~一、羅隱生平

    羅隱生活於唐朝和五代十國之間,具體時間是:公元833年到公元909年。大家可以算一下,雖然他是生於亂世,但是他還是壽命挺長的,活了77歲。不過老話說的,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人生活於亂世,真是非常悽慘的,尤其是貧民老百姓。下面我們會再詳細說到。

    按照《唐才子傳》的記載,羅隱有特別高的文學天賦,很小的時候就能寫文章,類似於神童。但是事情往往是這樣,歷史上的神童,往往在成人之後就沒有什麼作為了。羅隱也是這樣。羅隱從27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落榜了;一直到46歲,第10次參加科舉考試,還是名落孫山。在唐代詩人裡面,像羅隱這樣連續參加10次科舉考試,始終沒有考中的,他是獨一份。

    科舉考試之路走不通,羅隱只好去各個幕府裡面當幕僚,不然沒有收入,要餓死的;羅隱跑遍了大半個中國,陝西、山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蘇、福建,最後還是回到自己的家鄉,浙江,入了吳越王錢鏐的幕府。

    之後20幾年,羅隱一直在錢鏐的幕府裡面當差。錢鏐很器重他,不過朱溫滅唐的時候,羅隱勸錢鏐起兵勤王,錢鏐並沒有聽他的。朱溫也想拉攏羅隱,但是羅隱拒絕了。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看出羅隱這個人的品格,是忠君愛國的這麼一個人。

    最後,公元909年,羅隱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七歲。

    附一個小八卦:

    羅隱長的不帥,並且可能還是醜的。當時的宰相鄭畋有個女兒,特別喜歡羅隱的詩,有事沒事就朗讀背誦,但是聽說羅隱這個人長的奇醜無比,傷心壞了,從此再也不讀羅隱的詩啦。此外,有關羅隱的傳說,很有趣的,大家感興趣可以自行去搜索瞭解。

    二、羅隱詩歌的主要內容

    前面介紹羅隱生平的時候,大家也看到了,羅隱的一生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科舉求仕,一是入吳越王錢鏐幕府。

    羅隱的詩,流傳下來的,大約有500首。現在我們除了在《全唐詩》中能集中讀到羅隱的詩歌作品,另外2001年嶽麓書社出版了一本《羅隱詩集箋註》,是研讀羅隱作品的較好選擇。

    總的來說,羅隱的詩歌,主要寫下面兩大塊內容:

    1、詠物詩

    羅隱的詠物詩數量上百首,它包含的內容卻非常豐富。寫自然現象的,寫花鳥蟲魚的,寫日月星辰的等等,都有。詠物詩,我們都知道,它一般是託物言志的,詩人在寫某種“物”的時候,會在其中寄託自己的情感意志,目的呢,要麼是寄託美好願望,要麼是表明人生態度,等等。總之,除了一小部分單純寫物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有所寄託。這是我們在讀古典文學作品時應該留意的。

    下面舉一首羅隱比較有名的詩來看:

    《金錢花》佔得佳名繞樹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貯,應被豪門盡斸將。

    金錢花就是我們現在植物學上的菊科旋覆花。這種花全國各地都有分佈,夏秋的時候開花,黃色的。它的花朵形狀,圓圓的,就像古代的銅錢,所以叫它金錢花。

    羅隱就說,金錢花這個名字真不錯,是“佳名”。它的植株比較矮小,是草本的,經常是長在樹下。這就是前兩句的意思:金錢花長在樹旁,花和樹相依相伴,在秋日裡開著花;最後兩句,羅隱說,要是金錢花像真的錢那樣,可以收藏起來,那麼,現在大概我們就看不到金錢花了。為什麼呢?因為都會被那些有錢人家砍光光!

    我們可以看,羅隱他寫金錢花,詠物,實際上呢,是在借金錢花來批判那些豪強地主的貪得無厭。這既是一首詠物詩,也是一種諷喻詩。

    2、詠史詩

    顧名思義,詠史詩,就是針對歷史上的人或者事件來寫,然後所有感慨或者有所批判。詠史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借古諷今。

    羅隱寫了大量的詠史詩。這和他身處亂世有很大關係。羅隱借用詠史詩來描寫國破家亡,社會動盪不安,百姓困苦流離,個人命運坎坷潦倒等等,一方面探索歷史與現實的相通之處,另一方面宣洩內心的不平與痛苦。

    羅隱的詠史詩,和他的詠物詩一樣,內容包含非常廣泛。上至秦漢,下至近唐,他都有寫。比如寫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焚書坑》,寫西施,寫隋煬帝,還有寫唐朝的史事,《帝幸蜀》寫的就是安史之亂時期,唐玄宗逃亡到成都的事情。

    我們來看一首羅隱有名的詠史詩:

    《籌筆驛》: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籌筆驛在今天的四川,傳說是諸葛亮當年駐軍的地方。這首詩,寫的就是諸葛亮的事情。羅隱就說,諸葛亮他不隱居而出山輔佐劉備,東征西討,奉獻了畢生的才能和心血。但是世間萬物都講究天時。時運好了,做什麼事情都能成功;時運不好,即使諸葛亮這樣的英雄,也無能為力。最後,蜀國在劉禪手中丟掉了,那個兩朝老臣譙周還力主投降,諸葛亮要是知道,他得多麼痛心呀。現在,我站在籌筆驛這邊,只看得見奔流不息的流水,放佛還在懷念諸葛亮當年的雄心壯志。

    三、羅隱詩歌特色

    篇幅關係,這一點就簡單提個大綱吧。感覺寫著寫著,字數就好多的樣子。囧~~~~

    有兩點最為明顯:

    第一,口語化。

    羅隱的詩歌,受元稹、白居易的影響很大,重寫實,尚通俗。就是寫實為主,口語化表達,追求通俗易懂。

    第二,好議論。

    這個特點,在他的詠物詩,詠史詩中都大量存在。主要還是諷刺,批判。不論是大的情勢,還是個人命運,對羅隱來說,都太難了。一人難,心中就存有不平之氣;有不平之氣,就愛發各種議論。歷史的,現實的;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通通要議論一番,譏刺一番,才能宣洩胸中塊壘呀。

    好,就回答到這裡吧~~~說實在話,在整個唐代文學史中,羅隱並不算一個典型的詩人。或者說,唐末至五代十國這一段的詩人,都平平淡淡,沒有特別突出的特色和成就。倒是他們生逢亂世的悲慘命運,更讓人唏噓感慨。

  • 7 # 火山儒士

    《自由體詩》

    一一(論"羅隱")

    借得文章把名存,思想如同續前人。

    老怨年青荒時歲,活到暮年一生恨。

    一生恨,醜難言,誤了無限好日春。

    似那蜜蜂空採蜜,苦罷自己甜傾城。

    羅隱,又老又醜,有才但性格狂放孤傲。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 8 # 桃之夭夭老牛

    羅隱是一位奇人,他參加科舉考試,十次連考不中,從28歲考到55歲。其實他當年的名氣就很大,很多詩到現在都還十分有名。例如《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還有《雪》“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但他最著名的是是羅隱的那張“聖賢嘴”,傳說,地仙羅隱是“真龍天子”。玉皇大帝怕他當了皇帝,會搗亂乾坤,就派人換了羅隱的仙骨。當時羅隱咬緊牙關,渾身的仙骨都被換掉了,只有牙床骨沒換得去,雖做不成皇帝,卻留下了一張“聖賢嘴”。說來也怪,羅隱說什麼就靈驗什麼,大家既想討他說好話,又怕惹他講壞話。

    有一個吃豬肉的故事說,一群窮人想吃豬肉,羅隱聽說了就走到路邊拐彎的地方拉屎:偏巧縣太爺打道回府,見有人拉屎擋道,立即喝令衙役打四十大板。羅隱爭辯說:“我拉屎關你屁事,吃了再走!””衙役舉棒就打羅隱。羅隱往旁邊一蹲,衙役直撲了個空跌了個“餓吃屎”。羅隱笑道:“真沒用,竟吃不完我羅隱一泡屎。”縣太爺一聽說是羅隱,慌忙下轎賠不是,點頭哈腰地說:“羅隱相公,剛才我們有眼不識泰山,請別見怪,望多多包涵!”羅隱板起臉說:“限你明天送五頭大肥豬到村裡來,不然……”還沒讓羅隱說完,縣太爺就搶著說下去:“哎喲,我求求你別說了,區區小事,一定照辦。”縣太爺回去後,怕羅隱說他壞話,第二天一早,就差人送去了五頭大肥豬。就這樣,村裡的男女老少,都美美地吃上了一頓豬肉。

    還有一個“酸死了”的故事。有個財主得了一個孫子,他想再多要幾個,以圖“兒孫滿堂”。為孩子辦“週歲酒”的時候,財主想討羅隱講一句“孫多”的話,由於“孫”和“酸”諧音,財主特地叫廚師給羅隱辦做了滿桌的“酸菜”。什麼甜酸鯉魚、甜酸排骨、滷酸扣肉等,樣樣關酸。吃飯時財主故意夾了一塊糖醋魚給羅隱問他“是不是酸多了?”邊上的賓客都說“酸多,酸多。”羅隱卻說了一句“酸死了。”結果那個財主的孫子真的當天就死了。

    羅隱的死也是因為自己的語言太靈驗。有一天天上雷雨暴起,羅隱躲進一個瓦窯,雨越下越大,羅隱高興地說,“幸好這個瓦窯是我的藏身之處”,他把藏說成了“葬”,瓦窯就倒了,把羅隱壓死在瓦窯裡。

    羅隱著有《讒書》一部,他說他人著書以為榮,比為富貴,己之書則因以而辱,以困窮,僅自取讒,因以為名。書的文體不一,或因時因事,或讀書記感,大多議論犀利,見解獨到,多述身世時政之感,為其小品文的代表作。魯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機》中說“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

    羅隱在唐末五代詩名籍甚,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詩句流傳人口,成為經典名言。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等等。
  • 9 # 狗眼博士讀武俠

    個人對於詩詞類瞭解甚少,本不該厚顏回答強作解人。

    但是對於羅隱本人,倒是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分享給大家。

    羅隱是晚唐詩人,屬於典型的歌比人紅的型別。一些詩句簡直是家喻戶曉,但是作者卻常被忽略。下面例舉幾首:

    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牡丹: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籌筆驛 :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毛澤東更喜歡羅隱詩,曾圈畫數十首,更對籌筆驛的頜聯情有獨鍾。

    魯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機》一文中,曾對其作過高度評價:

    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輝。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為隱士,別人也稱之為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藪》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塌糊塗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但是在我心目中,羅隱更是個民間故事的人物。

    在我小時候,尚不知道羅隱是何人,就有親長給我講過他的故事。

    說他本來該當皇帝,但是母親因為鄰里爭吵,在廚房切菜詛咒,結果被灶王爺告上天庭,玉皇大帝一聽,羅隱真要登基坐了龍位,那還不血流成河人頭滾滾嗎?

    於是叫雷公電母去取走了羅隱的皇帝骨頭,換了一副叫花子的骨頭,叫他一世貧困。結果羅隱的媽媽靈機一動,讓羅隱咬住馬桶蓋,雷公電母嫌棄汙穢,就沒有把牙換了。

    所以羅隱就成了著名的“討飯骨頭皇帝嘴”,什麼意思?就是他一輩子都犯窮,但是說啥都能實現。

    這是所有羅隱故事的開局。後面就開始無數的單元劇了。

    羅隱好像我們那個喜歡微服私訪的康熙爺一樣,四處流浪,四處解決問題,懲罰那些對自己不好的人,報答那些對他有恩的人,他善良,又有些刻薄記仇,而不管他如何金口一開,一語成讖,拍拍塵土重新上路,他還是那個口袋空空的羅隱。

    小的時候只聽個熱鬧好玩。稍微大一點,心想如果有人真的說什麼都能實現,那又怎麼會窮困潦倒呢?

    後來,我明白了,羅隱就好像哆啦A夢一樣,就算可以讓時間倒流、萬物生長、改變世界,但是他在故事裡絕對不會為自己謀福利,當想佔點小便宜時,還往往會自作自受,吃一個虧。這種就是童話。

    我一直以為這是我們吳越一代的民間故事,後來長大稍微讀了些書,發現羅隱在很久以前就頗具神話色彩了。

    比如《西湖二集》 第十五卷 (昌司憐才慢注祿籍)中,就對羅隱故事有詳細的記載。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說羅隱:

    然性傲睨,好議評臧否,探隱命物,往往奇中,故至今杭人稱前定不爽者,猶雲“羅隱題破”也。

    好一個羅隱題破!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羅隱。

  • 10 # 流雲藝朵

    你好!羅隱這位詩人有才,自信,不阿權貴,還是挺令人佩服的。

    羅隱(833——910),《全唐詩》655——665,共11卷,輯錄他的詩作。這位詩人的與生俱來的生存優勢,除了有才,擅寫詩,其他更多的未見提及。相反,他桀驁的個性與當時社會主流的儒家倡導相左,也使他的人生更多了一些坎坷。

    歷時三十年,上十不中第

    羅隱,字昭諫,餘杭人,本名橫。上十不中第,遂更名。……隱少聰敏,既不得志,其詩以諷刺為主……——《全唐詩》

    羅隱原來不叫羅隱,他本名叫羅橫。為什麼叫羅隱了呢?據說,少年時期便顯露出聰明才智的他在科舉考試的征途上卻屢試不中。於是,他在屢試不中後給自己改名隱,表達自己退隱歸林的意願。

    從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他26歲是時候開始,他連續六年參加進士的考試,都沒有考中。在其後的一二年中,又斷斷續續考了幾次,加起來有十餘次之多,最終竟然也沒有考試透過。“上十不中第”是後人給他的一個總結。

    古代社會里,讀書人實現抱負的途徑除了參加科舉考試幾乎就沒有別的出路了。那些沒能考取功名的或者退出官場的則常常成為教書先生。以我們現代社會里,考試也是選拔人才的一個通常途徑。各種大考小考種類繁多。看看羅隱,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不是在準備考試,就是在森嚴的考場上,雖然最終沒有能考中,他的執著也令人欽佩了。

    另一方面,羅隱的不能考中功名原因是出在他的學識上,大約更是因為他的性格,從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和他的詩作我們可以知道,他這個人直率不阿,別說對各級官員說話不會拐彎,甚至在回答皇上問題的時候也直來直去。在詩作裡還經常流露出不滿譏諷的意味,有多少領導喜歡招用這樣的下屬呢?

    突出的詩才和桀驁的性格

    戰國蒼茫難重尋,此中蹤跡想知音。強停別騎山花曉,欲吊遺魂野草深。浮世近來輕駿骨,高臺何處有黃金?思量郭隗平生事,不殉昭王是負心。

    這是羅隱懷念燕昭王的一首詩。詩名為《燕昭王墓》。戰國時的燕昭王是一位重金招賢,求才不惜財的國君。他修築黃金臺以招納天下賢士。歷代不得志的讀書人都渴望得到賞識和重用,燕昭

    羅隱去探尋燕昭王墓的時候,距離燕昭王修築黃金臺的時代也歷經了千年之久。燕昭王招賢納士的蹤跡已經不存,可是詩人心裡還把他引以為知音。詩人專程去憑弔他,緬懷他“市駿骨、築金臺”這些招納人才的壯舉,進而明示他的環境裡卻“輕駿骨,無金臺”,表達了他對自己不被賞識的憤懣。

    羅隱的另一首詩《黃河》表面是在些黃河,實際也是在抒發當朝考試製度腐敗,導致自己不被賞識重用的感慨。

    魯迅先生說他的詩"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激憤之談"。他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詩風,跟當時的社會,跟他自己的性格都有密切的關係。

    王和這座臺成為他們緬懷的物件。

    天賜醜顏,嚇跑了大家閨秀

    羅隱不止仕途不順,為人耿直,作詩譏誚,老天爺還給他一個劣勢,長相醜。一般我們評價一個人容貌不是很美、很俊,我們說“其貌不揚”,比較委婉。可是在很多對羅隱的容貌評價中,直接用了“醜”這個詞,不知他的容貌有多醜呢?

    王小波也說自己丑。有大才,有自信的王小波在給李銀河的信中說“每當見到你,我的一張醜臉上就泛出笑容”,何等從容的略帶自嘲地表達。王小波很自信,因為他知道李銀河所給予的愛情跟他的容貌關係不大。

    羅隱因為長相,得了一個“醜才”的綽號。當時,有一位大家閨秀因為他的詩被他吸引,因為他的貌被他嚇跑。羅隱沒有遇到李銀河一樣能欣賞他的才華,忽略他的長相的女子,也是遺憾。露天羅隱的婚姻生活是什麼樣的,沒有見到記載。

    始終保持自信比什麼都重要

    羅隱是一生是不順的,然而這不妨礙他成為一個詩人,一個有才華的人。他留給後世,有詩歌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因此,你不能不說他是列在青史上的一個文人。

    羅隱享年77歲,這在他的時代比一般人是高壽的,如果他沒有好的心態,天天因為功名和愛情鬱郁不歡,恐怕也難以健康長久。

    羅隱的名垂青史和健康長久就是他的成功,這要歸功於他的自信,坦蕩與樂觀。一個自信的人是打不垮的,一個自信的人總有能夠讓自己生長的方式,一個自信的人會讓自己待在舒適而進取的狀態裡。自信,終於自己的內心,不活在別人的言論裡。我從羅隱的故事裡看到了這些。

  • 11 # 雲隱

    羅隱是一位“詩名滿天下”的唐末詩人,他早年服膺儒術,希望由學入仕,“佐國是而惠殘黎”建德立功.然而他天生一副與世多乖的性格,對統治者總是冷嘲熱諷,竟至於科場屢踱,白頭磋蹌。這種主觀理想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迫使羅隱遁入山林,過起煉丹養性的道士生活。

    在羅穩身上,不僅能看到古代失意知識分子的不幸遭遇,而且還能清楚地體現出儒、道二教對這些知識分子的生活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羅隱早年抱負遠大,想透過科舉之路進入朝廷,做一位能夠“執大柄而定是非”《讒書·重序的名臣。他的《王浚墓》一詩說“男兒未必盡英雄,但到時來命自通。若使昊都猶王氣,將軍何處立殊功”大有一派“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氣慨。因而此時的羅隱,表現出典型的儒生氣質,他自己雖科場失意,身處逆境,但並沒有沉溺於怨天尤人的個人悲傷之中,而是留意國計民生,為國家的命運和百姓的疾苦而擔優。

    羅隱生活於戰亂頻仍的唐末,他為“乾坤墊裂三分在,井邑摧殘一半空”《江晚別裴饒》的破敗局面而痛心疾首。在《亂後逢友人》、《秋江》等詩中,他都真實地再現了戰火連年、國家分裂的慘景,表現出真誠的憂國之情。與此同時,羅隱還能關心百姓疾苦,為百姓的利益著想。他的‘《雪》詩說:盡道豐年雪,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古人也有“大雪兆豐年”的說法,但羅隱尖銳地指出好處呢倒是應為現在那些無衣無食的貧苦百姓想想即使豐收了,百姓又能得到多少雪不該下得太多了‘作為一介貧士,面對百姓的苦難,徒有滿腔憐憫之情,既無力救民於塗炭,就只好衰求蒼天的垂憐。從這首短詩中,不難看出羅隱那種既想改變現實而又無可奈何的心境。他的《蜂》詩更寫到:

    不論平地與山頭,無限風光盡被佔。未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裡。

    這首詩借物喻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上那種勞者無食、食者不勞的極端不合理現象。

    羅隱具備了儒家那種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卻沒能掌握儒家的靈活處世態度。羅隱憂國憂民,痛恨那些導致國亂民殘的統治者。在詩作中羅隱不僅指名道姓地批評了當時的一些權貴,甚至還把矛頭直接指向皇帝。如《華清宮》一詩說:樓殿層層佳氣多,開元時節好笙歌。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記解笑何。這首詩直接嘲笑了唐玄宗,這對於標榜以孝治國的帝王來說,確實難以容忍。

    處處碰壁,使羅隱心灰意冷,他在《水邊偶題》一詩中寫到“窮似丘柯休嘆息,達如周召亦塵埃。思量此理何人會。蒙邑先生最有才。”開始用莊子萬物一齊的思想來自慰,決心過一種“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的混世生活。屢屢落第,又使羅隱深感在社會上難以抬頭,於是與世隔絕的深山野林就成了他最理想的避難地。他在《寄刻縣主薄》中說:

    金庭養真地,珠篆會稽官。境勝堪長往,時危喜哲安。

    洞連滄海闊,山擁赤城寒。他日拋塵土,因君擬煉丹。

    詩人要離開塵世,危中求安,找一片靜土避羞養生了。

    總觀羅隱一生。可以說他是過著一種亦儒亦道、似儒似道而又非儒非道的生活。他曾以儒生自居,卻總愛非聖犯上,他入山林求道術,卻偏不相信神仙長生;他還旁濡佛學,卻又心猿難系。用羅隱自己的話講,他過的是一種“從事不從事,養生非養生”的生活。羅隱的這種境遇,固然與他的性格有關,但也是客觀環境使然。如果他科場、官場一路順風,他根本不會想到、而且也沒有機會鑽進深山去訪道養閒。

    對古代知識分子來說,儒學好比“魏闕”,道術好比“江湖”,少年氣盛,不知世道艱難,幻想靠詩賦儒經,以布衣直取卿相。待到仕途初步,才發覺原來四面皆壁,不得不屈心抑已到老莊中去求出世之要。這可以說是千百年來中國古代失意文人所走過的共同道路,羅隱不過是這條道路上的又一名旅行者而巳。

  • 12 # 文藻巧翁

    在晚唐社會政治黑暗、階級矛盾尖銳的情況下,繼承柳宗元諷刺散文的現實主義傳統,出現了諷刺小品文的創作高潮。除皮日休以外,代表作家還有陸龜蒙、羅隱等,他們都是晚唐詩人,但成就突出的還是諷刺散文。

    羅隱的諷刺小詩《雪》、《蜂》等含意深刻。他的諷散文“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魯迅)。主要是寫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權貴以及最高統治者的抨擊和個人仕途不遇的憤懣,如《說天雞》、《英雄之言》、《敘二狂生》、《三閭大夫意》。

    “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這是魯迅對晚唐散文的很高的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暢享20處理器是不是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