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漫詩人魯智深

    三國鼎立時期,魏國實力最強,吳次之,而蜀國最弱。

    對魏國而言,吳國才是主要的敵人,所以魏國的方針偏向於進攻東吳,防禦蜀國。蜀國在失去荊州之後,早已是先天不足,所以魏國的兵力重心是偏向東吳的。單純就曹魏來說,222年曹丕伐吳,與228年石亭之戰,252年東興之戰的規模都遠遠超過西線魏蜀之間的戰鬥。當時魏國滿朝文武對三國的認識都是吳國即滅,蜀國自服!

    另外加上蜀道難,入川不易。對曹魏來說,江東的東吳,雖然有長江的天險,但是與蜀道難來說,不論是從兵力還是糧草運送都是相對來說容易的事情。而東吳與魏國從荊州到揚州都有接壤,且孫權多次率大軍親征,比蜀國危險的多,因此曹魏的防禦重點一直是東吳。

    戰爭在某些程度上,打的就是財富,是錢糧。而蜀國雖然是三國中實力最差的,而劉備屬於外來力量,在劉備死後,為了轉移矛盾,從諸葛亮到姜維,全都一致的在北伐的道路上停不下來。把富饒的天府之國,打到民皆有菜色,府庫只剩五千兩金。蜀國治下的的百姓日子過得是辛苦,造成後來魏國兵臨城下,舉國投降。

    在蜀國不停的騷擾犯邊的過程中。魏國堅持休養與守城策略。直到司馬家族掌權後,北方魏國經過多年的屯兵積糧,人口數量已經超過1200萬,是蜀中國人口的十倍。而蜀國兩代領導人的窮兵黷武讓魏國看到了一戰滅蜀的機會。

    263年,魏國丞相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鍾會被擋於劍閣前 ,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率三萬精兵偷渡陰平,隨即奇襲都城,而駐守成都的精銳軍隊都在綿竹一戰中全軍覆沒。姜維雖然想及時回防成都,然兵力不足,拖住敵軍主力已然很是吃力,又何談解圍成都?而蜀中國人民都已經被連年的北伐拖得疲憊不堪,不想再有戰亂,安穩生活。統治階級的官僚也是隻考慮自身利益,害怕受到戰火的殃及極力勸劉禪開門投降。蜀漢被魏所滅。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魏國不缺糧,但是打蜀國,魏軍一直缺糧。

    魏伐蜀,始終為糧草所困

    從曹操時代開始,曹魏攻漢中就一直為糧草所困。

    漢中之戰時,劉備就是吃定了曹操糧運困難,採取了“據險而守+襲擊糧草”的戰略。結果,曹操辛辛苦苦準備了大半年,只相持了2個月就撤軍了。

    曹真攻蜀漢。下大雨,糧運不繼,沒怎麼打就撤軍了。

    興勢之戰。曹爽頓兵興勢。氐羌的運輸不能保障糧草供應,牛馬騾驢大量死在運輸途中,運夫號泣於道路。

    甚至到了最後的滅蜀之戰時,魏軍仍然為糧草所困。

    其實,別說是打蜀漢了,當年,曹操就是征討割據漢中的張魯都險些因糧草而功虧一簣。

    為何會如此呢?

    糧路難行

    魏國攻蜀的通道和蜀國攻魏是一樣的。

    諸葛亮北伐要為糧運困難頭疼,魏國自然也有同樣的煩惱。

    即使是Sunny燦爛的日子,這樣的運輸都極為困難,一旦遇到大雨,道路泥濘、山洪暴發,幾乎難以運糧。

    當然,魏國攻蜀的難度比蜀攻魏還要更大一些。

    因為:在很長時間內,羌氐與曹魏關係一直比較緊張。

    曹操徵張魯時,順道還費力擊破了武都氐才能順利進入漢中。

    當然,蜀道難行,自古皆然。可是,北方政權平蜀地,很少有三國時期這麼困難的。

    這又是為何呢?

    殘破的關中

    歷來從北面伐蜀,多以關中為物資基地。

    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歷來是富庶之地,可是,曹魏時期的關中,有些例外。

    在曹魏接手關中之前,關中地區長期為涼州集團所控制。

    所以,征討漢中,曹魏的補給線特別長。

    曹魏那麼大,有沒有可能讓其他地方支援呢?

    難!

    州郡殘破

    曹操就試過“八方支援的模式”。

    曹操時期,對漢中用兵,糧草、民夫多由河東、南陽、豫州等地配合關中一起負責。

    結果,宛城、豫州不堪重負、民變四起,他們配合威震華夏的關羽,曹操險些被打得遷都。

    因為:大家都不富裕。

    各州郡都在恢復階段,日子都不好過,真沒餘力太多的支援。

    所以,魏國的劉放曾指出:盲目用兵漢中,會引起天下騷動。這絕非虛言。

    吳國“吸走”了魏軍的糧草

    吳國也“吸走”了魏軍的糧草。

    魏國在荊州、揚州戰場長期保持了10萬以上的兵力,這個數字是對蜀戰場的2倍。

    可是,原本富庶的荊州、揚州,其駐軍也需要其他地方支援!

    揚州戰場。當年,曹操遷徙了淮南人口,淮南地區產糧能力大為減弱,該地大軍需要中原的糧草支援。

    荊州戰場。江漢平原本是魚米之鄉。可是,由於吳軍掌握江陵,魏國亦不敢以江漢平原為產糧基地。

    所以,魏國要想全力攻蜀,糧草真不夠用。

    打破平衡

    魏吳蜀的長期鼎立,正是彼此實力平衡的實際體現。

    對峙期,魏蜀吳的經濟都在恢復。

    可是,當時北方的經濟基礎、開發程度要遠遠好於南方。

    所以,魏國的增長是恢復性增長,類似於二戰後的日本。

    而吳、蜀雖然受到戰亂破壞小,但蜀國地盤狹小,吳國大部分地區開發基礎薄弱,經濟增長潛力非常有限。

    所以,魏明帝開始,魏國採取了“守勢戰略”。在戰略上不積極攻蜀,而是堅守避戰,發展經濟。

    司馬懿在關中修水利、屯田,關中經濟得到恢復;而鄧艾策劃的淮南屯軍的進行,也使淮南魏軍可以自給自足。

    經濟得到了恢復,魏(晉)的優勢越發明顯了。

    實力的平衡已經被打破。

    三國鼎立的歷史,也要結束了。

    魏蜀吳的三足鼎立,是當時各方綜合實力的體現。

    他們要想擊敗對手,不但要大敗敵人,也要克服自然險阻,困難很大。

    要想改變局面,需要壓倒性優勢。

    魏蜀雙方將帥的能力相近,誰也不具有壓倒性優勢。因此,諸葛亮、姜維、曹真、曹爽的嘗試不能成功。

    魏國以“守勢戰略”,使魏國國力逐漸具備了壓倒性優勢。最終改變了平衡,滅亡了蜀國。

  • 3 # 飄雲少年

    魏國打仗從不缺糧,為何花了43年才滅掉弱小的蜀漢?

    首先這個提問是有兩個很大的問題,第一誰說的魏國打仗不缺糧食?第二誰說蜀國弱小,一個弱小的國真的能憑藉蜀道存活這麼多年嗎?當然不可能。

    先說糧食問題,三國裡面曹操是最缺糧食的,為什麼?因為北方連年戰亂,人人都去逃命,有點腦子的佔山為王,打家劫舍,誰還敢去種地。而且曹操他本人也是一個白手起家的領袖,他哪裡來的財力去支撐,打仗打的是錢是糧啊。

    再看蜀漢,他真的弱小嗎?天下曹操佔了大半,依舊是三國鼎立,能和曹操煮酒論英雄,能得到曹操說是英雄的人他能是弱小嗎?

    為何花了43年才滅了蜀國?

    除了軍事上的平衡之道以外,內部的動盪也是很大的原因。

    曹操去世,司馬懿和曹爽之間的內鬥,以及帝位之間的換代,內部的奪權,主戰和主和派的權力亂鬥,讓他們暫時根本就無法分出主要的精力去應對,以致錯失了很多的機會。

  • 4 # 趙永志67

    戰爭不是不缺糧就能百戰百勝。魏國佔據中國北方廣大富饒、肥沃地區,政治、經濟發達,佔據天時,而蜀漢政權前期尚有益州丶荊州丶漢中,後大意失荊州,劉備伐吳失敗,被陸遜火燒連營,元氣大傷。劉禪繼位後,諸葛亮掌管蜀漢軍國大權,諸葛亮以嚴治國,以身作則,審時度勢,《出師表》闡述當時的戰略形勢,蜀、吳和解,同訂盟約,諸葛亮以攻為守,平定南中,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對魏國不斷戰略施壓。吳國地處東南漁米之鄉,在戰略上牽制魏國。魏國雖然經濟發達,軍力強盛,但諸葛亮絕非泛泛之輩,不時侵擾魏國,而曹魏政權,隨著曹丕、曹真、曹休等人才相繼謝世,曹爽丶司馬懿分掌魏國軍政大權,司馬懿老謀深算,尸居餘氣,誅殺曹氏家族,獨攬魏國大權,曹魏政權名存實亡,殘延苟喘。司馬懿掌控魏國朝廷,大舉伐蜀,而蜀漢政權自諸葛亮死後,蔣琬丶費禕、董厥等賢臣掌朝,姜維力志興復漢室,九伐中原,而蔣琬、費禕丶董厥等人死後,奸宦黃皓當權,排擠忠良,姜維避禍閬中,司馬氏雖大舉攻蜀,但蜀道之難,難以上青天,姜維據劍閣與魏軍相持,若非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蜀國暫不會亡,若諸葛亮在世,鄧艾奇兵襲蜀未必成功。

  • 5 # 戲說歷史的貓

    其一、蜀漢前期人才多,不但不好打,還時常被對方攻擊

    關羽丟失荊州後,劉備表面上假裝傷心一陣子,而後直接稱帝,建立蜀漢政權,當了土皇帝。就在劉備稱帝前一年,北方的曹丕強迫漢獻帝退位,自己當皇帝,建立了曹魏政權。此時,雖說沒了荊州這塊地盤,但蜀漢集團之實力也是不容小噓,尤其是牛人比較多,諸葛亮、趙雲、李嚴、蔣琬、魏延等,無不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之人物。尤其是諸葛亮,此人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行軍打仗,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諸葛亮在世時,曹魏不說能滅蜀國,敢主動進攻就不錯了。反而是諸葛亮主動出擊,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攻為守。

    其二、蜀漢佔據先險要之地,防守容易,進攻則很難

    諸葛亮死後,蜀漢集團沒了這位大腕,實力大損,按理說應該很容易消滅,只要司馬懿大軍一到,誰能阻止。但是,蜀漢集團不但沒有快速滅亡,而且姜維還能十次北伐,斬獲不小,繼續保持對魏國的戰略壓力,實在有意思。在此,就不得不說蜀漢集團得天獨厚之優勢了,即是佔據“天府之國”,北面有陽平關、劍門關之天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東面則有巴山之險峻,有長江掩護。如此之地形,蜀漢自己也不容易打出去,但魏國想打進來也很困難,即使前鋒能順利抵達成都,只要後續部隊被攔住,依然有全軍覆沒之危險,至於後來鄧艾偷渡成功,那是劉禪太無能,手中有一副好牌,硬是要投降,實在沒辦法。

    其三、“吳蜀聯盟”成立,曹魏兩面受敵,力不從心

    三國中,魏國無疑是最強大的一方,實力碾壓“吳蜀聯盟”,但若想將其順利消滅也並非易事。為了應對曹魏集團之威脅,吳國、蜀國採取了“抱團方式”,結成牢固的攻防同盟,即使是關羽被殺、夷陵大戰後,雙方依然繼續維持同盟關係,共同抗拒曹魏。所以,曹魏集團的對手不只是割據益州的蜀國,還有盤踞東南一帶的吳國,是兩面受敵,兩面作戰,往往會力不從心。諸葛亮北伐期間,孫權曾統帥10萬大軍御駕親征,攻打合肥,覬覦中原,若不是張遼等拼死抵抗,東吳大軍一旦突破合肥防線,魏明帝曹叡估計要成亡國之君了。所以,魏國若要進攻蜀國,則不能不防備吳國隨時進犯之可能,要考慮到大後方問題。

    其四、魏國內部爭權奪利,沒精力顧及蜀漢

    曹操英明一生,在力量弱小之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將四處奔波的漢獻帝迎接到許昌,而後以“天子”之名義討伐各路諸侯,最終統一北方,也奠定了曹魏帝國之基業。但是,曹操在臨終之前卻犯下一個大錯誤,就是選擇冢虎司馬懿作為曹丕的輔政大臣,曹丕駕崩前又選擇司馬懿作為曹叡的託孤大臣。可惜,曹丕和曹叡都是短命鬼,硬是沒能熬過司馬懿,均英年早逝了。曹叡死後,曹真、曹休等有能力的曹氏宗親也先後去世,曹氏家族只剩下曹爽這草包了。為此,司馬懿便開始覬覦曹魏最高權力,甚至想取代曹氏,帝制自為。所以,曹魏內部司馬懿集團與曹氏集團之間的鬥爭相當激烈,最終爆發“高平陵事變”,曹爽坐擁大權卻被司馬懿擊敗,曹魏內部權力格局就此發生改變。司馬家族掌權後,忠於曹魏之勢力便起來反抗,內戰爆發,曹魏自然無心顧忌處在邊陲之地的蜀漢集團了。

    其五古代交通極度不便,而蜀道更是難於上青天!魏國糧草兵員皆優於蜀漢,這不假。但當以道路不便,運輸工具以牲畜和人員為主動,效率低下,且沿途人畜耗損頗大,從糧草出發地抵至戰場前線,損耗十之五六,而一旦開戰人員、糧草、兵器消耗更大。

    在當時情況下,魏可滅蜀已屬不易!三國之戰,消耗了大量人員物資,加之後來之晉統治昏庸,從而致使出現五胡亂華。

  • 6 # 清風明月美酒

    三國戰之曹操與諸葛亮

    六出祁山無寸功

    割須棄袍成梟雄

    火燒連營悲白帝

    分香賣履踏烏恆

    樂不思蜀子龍怨

    溫酒贈袍釋關公

    外接蠻夷五胡亂

    文采武功千古頌

    劉備在白帝城死後,託孤與諸葛亮,諸葛亮不是軍事家和經濟治理能手,只是一個陰謀家。

    西蜀自古富庶。諸葛亮卻窮兵黷武,六出祁山,治理西蜀非常嚴厲,以使蜀中國人人面有菜色,衣食不保,走路不敢抬頭,人多不敢交頭接耳。這是孫權派人去做特務偵查回來報告給孫權的。

    這樣造成了西蜀是三國中第一個被征服的。劉禪開城投降。蜀國宣佈滅亡。

    曹操,南征北戰,東蕩西殺。曹操的天下是打來滴。 劉備,借荊州不還,要急了就哭。搶兄弟劉璋的西川。劉備的天下是哭來滴。 孫權,孫策平定江東就嗚呼哀哉啦。孫權的天下是拾來滴。

  • 7 # 容我漫溯

    魏蜀吳分天下三,誰是鐵板一塊磚?你平南來我定北,君心安處我心安。話說三國鼎立之後,東吳偏安江左,季漢屈尊西南,曹魏倒佔了大半江山。然而吳蜀並非一無抵抗生存之力,魏國也絕不是鼎盛旺業,無往不利,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還比不得吳蜀。

    曹操的繼承人問題

    劉備夷陵之戰失敗不久鬱郁而死,劉禪順利繼任蜀漢皇帝,並在之後的日子裡得到了丞相諸葛亮的毫不保留的扶持;孫權歲數小死的晚。曹操生前就出現了尖銳的繼承人之爭。

    成也司馬,敗也司馬

    司馬懿很早就被曹操忌憚,感覺此人城府深,野心重,有”三馬同槽“的典故。然而他極受曹丕信任,也因為在曹魏陣營中日漸重要的軍事作用而越發崛起。司馬懿是真正的“三世託孤”,終生輔佐了曹丕、曹叡、曹芳祖孫三代皇帝。

    魏國並不是鐵板一塊

    公元220年,曹丕繼魏王、受漢禪稱帝。此時蜀國的小皇帝劉禪還沒有象後來諸葛亮死後那樣跟著太監嬉戲荒誕。諸葛亮也正在不緊不慢的發展國力、不定不毛,安撫益州、漢中屯田,為接下來的五次北伐做著充分的準備。曹丕的帝國,四位顧命老臣一直在博弈,與東吳的盟友關係也從未結束斡旋,青州、徐州腹心之地割據的藏霸、孫觀也不安分,北面的胡人和鮮卑人沒有一天不搗亂……

    曹丕在位七年,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平定河西胡部和鮮卑人、聯通西域,整頓朝綱穩定政權發展國力和文化,甚至發動了三次針對東吳的戰爭,儘管沒有一次不是失敗告終。至於蜀漢那邊,諸葛亮甚至一直佔著進攻的先機和主動權。雖然不排除魏國持重以不變應萬變,也凸顯了同時應對吳蜀兩國的吃力尤其是面對諸葛亮持續不休的軍事打擊的無奈和乏力。

  • 8 # Gjfwxws123

    魏國是個大國,大國自有大國的風範,小小蜀漢不自量力,屢犯邊境,哼/你有啥了不起?你國小力弱,經不起折騰;等你折騰得精疲力倦了,我再收拾你/須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你睜開眼瞧瞧吧!誰笑到了最後?

  • 9 # 謝金澎

    魏國雖然確實是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一方,但是由於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時策劃了聯吳抗曹、三國鼎立的計策,致使強大的魏國要同時面對蜀國和吳國的夾擊,在蜀吳一加一大於二的優勢下,魏國一度不得不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以自保。

    雖然因為吳國武力收復荊州引發了夷陵之戰後,蜀國與吳國已經事實上分裂,按理說是魏國各個擊破的天賜良機,但是劉備夷陵戰後不久就因病逝世,諸葛亮徹底的掌控了蜀國政權。

    曹魏要向東攻擊吳國,吳國有長江天險作為屏障,一時半會也打不下來;向東攻擊蜀國,蜀國有地勢天險,雖攻勢不足,在諸葛亮的統領下,防守有餘。

    關鍵是蜀吳互成犄角之勢,相互呼應,劉備逝世後,諸葛亮為了天下大局,並沒有找吳國報仇的打算,相反的還不斷修復蜀吳兩國關係。

    所以魏國的策略就是以不變應萬變,因為魏國佔據有人口、幅員、國力優勢,耗下去,時間對他們更有利。

  • 10 # 小義老師扯歷史

    三國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網路了很多人才,雖然蜀漢實力最弱,但是自古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漢並不好打。

    再回答問題,曹魏固然不缺糧,但是曹魏面臨兩邊作戰的境地,且東吳實力比蜀漢強,曹魏南邊又無險可守,所以曹魏主要兵力用於防範東吳,其次才是西北防蜀漢。因為蜀漢出於立國法理,多次起兵伐魏,主動找事兒,曹魏面對蜀漢長期處於防守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有哪個瞬間讓你覺得再怎麼努力也趕不上過人的天賦?